CN213691817U - 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91817U
CN213691817U CN202022830490.1U CN202022830490U CN213691817U CN 213691817 U CN213691817 U CN 213691817U CN 202022830490 U CN202022830490 U CN 202022830490U CN 213691817 U CN213691817 U CN 2136918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contact
connecting rod
side moving
common side
standb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3049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志明
但海龙
吴金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Mot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Mot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Mot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Mot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3049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6918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918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918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其一个中性极开关组和至少一个相极开关组,中性极开关组中的第二连杆组包括与备用侧传动轴或常用侧传动轴连接的第二摆动杆、以及与常用侧动触头或备用侧动触头连接的第二连杆,第二摆动杆和第二连杆的配合端分别设置有横轴与滑移孔,横轴穿设于滑移孔中,在第一摆动杆带动第二摆动杆摆动过程中,横轴和滑移孔侧壁抵触传动,并且横轴沿滑移孔长度可进行滑移。本实用新型通过横轴与滑移孔的设置,令第一摆动杆和第二摆动杆在联动摆动的过程中灵活性更高,在完成动触头良好的分合闸的同时,降低零部件结构的适配难度,令整体结构的摆动传动更加顺畅,提高分合闸效率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开关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双电源开关广泛的应用于各种需不间断供电的场所,其实现了负载线路在两路电源之间的自动转换,以保证用户供电的可靠性。现有技术中参考申请人之前所申请的专利号为201621181669.6,名称为“一种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的实用新型专利,双电源开关包括了相极开关组和中性极开关组,两者均具有常用电源侧和备用电源侧,在电源开关进行切换的过程中,依靠相极开关组和中性极开关组所连接的传动轴的不同,实现一侧相极分闸(或合闸)时,会带动另一侧中性极合闸(或分闸),即在整个过程中相极开关组实现电源的转换时,中性极开关组在持续供电中完成转换,更加的安全。本实用新型旨在对中性极开关组处的转换机构进行进一步改进,提高分合闸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令其对中性极开关组处的转换机构进行改进,令传动更加灵活稳定,保证分合闸的质量和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一个中性极开关组和至少一个相极开关组,中性极开关组和相极开关组均包括各自成组的常用侧动触头、常用侧静触头、备用侧动触头和备用侧静触头,常用侧动触头连接常用侧电源接线端子,备用侧动触头连接备用侧电源接线端子,常用侧静触头和备用侧静触头共同连接负载接线端子;相极开关组中的常用侧动触头与一常用侧传动轴通过一第一连杆组铰接联动,该常用侧传动轴连接至中性极开关组中与其中的备用侧动触头通过一第二连杆组铰接联动,相极开关组中的备用侧动触头与一备用侧传动轴通过一第一连杆组铰接联动,该备用侧传动轴连接至中性极开关组中与其中的常用侧动触头通过一第二连杆组铰接联动;常用侧传动轴与常用侧动触头、常用侧静触头设置在同侧,备用侧传动轴与备用侧动触头、备用侧静触头设置在同侧,两组第一连杆组在两侧相分离设置,两组第二连杆组在前后位置布置成交叉重叠状态;第二连杆组包括与常用侧传动轴或备用侧传动轴连接的第二摆动杆、以及与中性极开关组中常用侧动触头或备用侧动触头连接的第二连杆,第二摆动杆和第二连杆的配合端分别设置有横轴与滑移孔,横轴穿设于滑移孔中,在第二摆动杆带动第二连杆摆动过程中,横轴和滑移孔侧壁抵触传动,并且横轴沿滑移孔长度可进行滑移。
作为一种改进,第二摆动杆包括柱体和连杆,柱体沿轴向开设与常用侧传动轴或备用侧传动轴配合的方孔,连杆连接于柱体侧面的一端,两侧的第二摆动杆呈中心对称进行布置。
作为一种改进,连杆为左右两个片体,两个片体之间用于第二连杆进行容纳。
作为一种改进,横轴穿设于两个片体上,第二连杆上设置滑移孔,滑移孔位于两个片体之间由横轴穿过配合。
作为一种改进,第二连杆包括左片体和右片体,左片体和右片体的上部相合并成为一体,下部分离并夹设于常用侧动触头或备用侧动触头的两侧进行固定。
作为一种改进,左片体为整片平板,右片体的下部进行直角弯折,令左片体和右片体的下部之间形成供常用侧动触头或备用侧动触头容纳的空间,两侧的第二连杆呈中心对称进行布置。
作为一种改进,中性极开关组的常用侧动触头和备用侧动触头通过转轴可摆动的设置于壳体上,第二连杆与常用侧动触头或备用侧动触头于转轴处进行同轴摆动。
作为一种改进,第二连杆通过一安装轴穿过中性极开关组的常用侧动触头或备用侧动触头,连同转轴形成结构固定。
作为一种改进,第一连杆组包括第一摆动杆和第一连杆,第一摆动杆穿设在常用侧传动轴或备用侧传动轴上与其联动,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第一摆动杆,另一端铰接相极开关组的常用侧动触头或备用侧动触头,常用侧动触头和备用侧动触头可摆动的设置于壳体上。
作为一种改进,相极开关组处常用侧动触头和备用侧动触头的一端铰接在壳体上,第一连杆铰接在常用侧动触头或备用侧动触头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中性极开关组和相极开关组的常用侧到备用侧的电源转换,仅需通过常用侧传动轴和备用侧传动轴各自的一次动作即可联动完成,转换快速稳定;相极开关组中采用同侧传动轴驱动同侧动触头的方式,中性极开关组采用交叉后传动轴驱动不同侧动触头的方式,从而出现了相极开关组中一常用侧动触头分闸时,中性极开关组中备用侧动触头合闸,相极开关组中备用侧动触头合闸时,中性极开关组中常用侧动触头分闸;在整个过程中相极开关组实现了电源的转换,而中性极开关组持续供电中完成转换,提高了安全性能。中性极开关组通过横轴与滑移孔的设置,令第二摆动杆和第二连杆在联动摆动的过程中灵活性更高,在完成动触头良好的分合闸的同时,降低零部件结构的适配难度,令整体结构的摆动传动更加顺畅,提高分合闸效率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电源转换开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中性极开关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中性极开关组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中性极开关组的静触头、动触头配合第二连杆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中性极开关组的第二连杆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图1、2、3、4、5所示,为实用新型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一个中性极开关组1和至少一个相极开关组2,中性极开关组1包括常用侧动触头11、常用侧静触头12、备用侧动触头13和备用侧静触头14,为匹配使用的一组,常用侧动触头11连接常用侧电源接线端子15,备用侧动触头13连接备用侧电源接线端子16,常用侧静触头12和备用侧静触头14共同连接负载接线端子17;相极开关组2包括常用侧动触头21、常用侧静触头22、备用侧动触头23和备用侧静触头24,为匹配使用的一组,常用侧动触头21连接常用侧电源接线端子25,备用侧动触头23连接备用侧电源接线端子26,常用侧静触头22和备用侧静触头24共同连接负载接线端子27;相极开关组2中的常用侧动触头21与一常用侧传动轴31通过一第一连杆组4铰接联动,该常用侧传动轴31连接至中性极开关组1中与其中的备用侧动触头13通过一第二连杆组5铰接联动,相极开关组2中的备用侧动触头23与一备用侧传动轴32通过一第一连杆组4铰接联动,该备用侧传动轴32连接至中性极开关组1中与其中的常用侧动触头11通过一第二连杆组5铰接联动;常用侧传动轴31与常用侧动触头、常用侧静触头设置在同侧,备用侧传动轴32与备用侧动触头、备用侧静触头设置在同侧,两组第一连杆组4在两侧相分离设置,两组第二连杆组5在前后位置布置成交叉重叠状态;第二连杆组5包括与常用侧传动轴31或备用侧传动轴32连接的第二摆动杆51、以及与中性极开关组1中常用侧动触头11或备用侧动触头13连接的第二连杆52,第二摆动杆51和第二连杆52的配合端分别设置有横轴53与滑移孔54,横轴53穿设于滑移孔54中,在第二摆动杆51带动第二连杆52摆动过程中,横轴53和滑移孔54侧壁抵触传动,并且横轴53沿滑移孔54长度可进行滑移。
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中,中性极开关组1和相极开关组2的常用侧到备用侧的电源转换,仅需通过常用侧传动轴31和备用侧传动轴32各自的一次动作即可联动完成,转换快速稳定;相极开关组2中采用同侧传动轴驱动同侧动触头的方式,中性极开关组1采用交叉后传动轴驱动不同侧动触头的方式,从而出现了相极开关组2中一常用侧动触头21分闸时,中性极开关组1中备用侧动触头13合闸,相极开关组2中备用侧动触头23合闸时,中性极开关组1中常用侧动触头11分闸;在整个过程中相极开关组2实现了电源的转换,而中性极开关组1持续供电中完成转换,提高了安全性能,并且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整个过程反向操作即可实现相极开关组2中备用电源侧向常用电源侧的切换,而中性极开关组1处持续供电。相极开关组2一般会采用多组,常见的为三组,三组电源的切换均通过共同连接一常用侧传动轴31和备用侧传动轴32完成,转换方便,中性极开关组1和相极开关组2同时动作,转换快速。相极开关组2和中性极开关组1的中相同功能结构的零部件均可通用,使整体一致性好,标准化程度高,更有利于零部件的制造和装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将中性极开关组1中的两组第二连杆组5进行了结构上的改进,将原来直接铰接的第二摆动杆51和第二连杆52,改进为更为灵活的横轴53和滑移孔54的连接配合结构;原来的结构对第二摆动杆51和第二连杆52的摆动轨迹要求较高,因第二摆动杆51和第二连杆52为对角连接的状态,其结构长度,摆动半径均较长,加工精度需求较高;改进后的结构在一侧传动轴旋转时,带动第二摆动杆51旋转,横轴53和滑移孔54的侧壁会进行抵触,带动第二连杆52的旋转,而在整体位置变化的过程中,横轴53可在滑移孔54中进行一定的位置移动,令第二摆动杆51和第二连杆52的摆动更加的灵活顺畅,不会存在结构上的卡顿,也令动触头的分闸和合闸更加的灵活稳定,保证分合闸效率,同时可一定降低结构间的加工精度需求,以及降低使用时的结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二摆动杆51包括柱体511和连杆512,柱体511沿轴向开设与常用侧传动轴31或备用侧传动轴32配合的方孔513,连杆512连接于柱体511侧面的一端,两侧的第二摆动杆51呈中心对称进行布置。
如图1、2、4、5所示,为配合现有传动轴的形状,采用方孔513的形式进行配合,柱体511套设在传动轴上;连杆512采用在柱体511侧面一端的形式,可以以图1、2为例。如此设置实现了偏心避让结构的效果,左右两组第二摆动杆51,可以错位实现交叉重叠布置,并且在结构上左右两组为通用的状态,即两组在调转朝向之后为相同的结构,即中心对称,便于统一化的加工制造,无需开设两副模具,大大的降低成本,从而在提高零部件标准化的同时,良好的布置了交叉重叠的传动结构。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连杆512为左右两个片体,两个片体之间用于第二连杆52进行容纳;横轴53穿设于两个片体上,第二连杆52上设置滑移孔54,滑移孔54位于两个片体之间由横轴53穿过配合。
如图1、2、4、5所示,在具体实施时,将横轴53布置于连杆512处,第二连杆52上布置滑移孔54,在第二连杆52容纳于连杆512两个片体之间的空间后,由横轴53安装穿过中部的滑移孔54,横轴53优选为一侧为大头、另一侧安装卡环的结构,便于拆装,滑移孔54可设置为腰型孔,其宽度与横轴53直径一致,长度大于横轴53,实现滑移的功能。以上结构也是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令连杆512和第二连杆52进行更稳定的连接配合。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二连杆52包括左片体521和右片体522,左片体521和右片体522的上部相合并成为一体,下部分离并夹设于常用侧动触头11或备用侧动触头13的两侧进行固定。
如图1、2、4、5所示,设置为左片体521和右片体522的结构便于加工制造,两者上部可通过结构铆接完成固定,下部分离夹设于动触头两侧后,通过安装轴19和转轴18的穿设,可完成结构的整体安装,左右夹设的具体方式令第二连杆52可以受力均匀的去带动动触头整体的上下摆动,避免原先结构一侧装配所带来的受力不稳定,避免结构上的磨损,提高分合闸的质量和稳定性。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左片体521为整片平板,右片体522的下部进行直角弯折,令左片体521和右片体522的下部之间形成供常用侧动触头11或备用侧动触头13容纳的空间,两侧的第二连杆52呈中心对称进行布置。
如图1、2、4、5所示,整片平板的左片体521简化加工难度,直角弯折的右片体522如图所示,其可通过机械化处理成型,直角结构稳定,形成的空间良好的容纳动触头,在装配后形成稳定的整体,有利于结构上的均匀受力,减少结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以上结构设置实现了偏心避让结构的效果,左右两组第二连杆52,可以错位实现交叉重叠布置,并且在结构上左右两组为通用的状态,即两组在调转朝向之后为相同的结构,即中心对称,便于统一化的加工制造,无需开设两副模具,大大的降低成本,从而在提高零部件标准化的同时,良好的布置了交叉重叠的传动结构。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性极开关组1的常用侧动触头11和备用侧动触头13通过转轴18可摆动的设置于壳体上,第二连杆52与常用侧动触头11或备用侧动触头13于转轴18处进行同轴摆动。
如图1-5所示,在横轴53和滑移孔54方案的基础上,可以将第二连杆52的摆动轴设置为与常用侧动触头1或备用侧动触头3同轴,提升了第二连杆52带动动触头同步旋转的效率和稳定性,避免原来不同轴设置时结构加工和装配的复杂性。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二连杆52通过一安装轴19穿过中性极开关组1的常用侧动触头11或备用侧动触头13,连同转轴18形成结构固定。
如图1-5所示,依靠安装轴19和转轴18两根轴在第二连杆52与常用侧动触头1或备用侧动触头3上的穿设,可以良好的将第二连杆52和动触头安装为一体进行摆动,对于转轴18,本身两端穿设于壳体上可完成定位,安装轴19可具体采用穿过第二连杆52和动触头后,一侧为大头进行限位,另一侧卡设卡环完成安装,在结构上便于拆装。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连杆组4包括第一摆动杆41和第一连杆42,第一摆动杆41穿设在常用侧传动轴31或备用侧传动轴32上与其联动,第一连杆42的一端铰接第一摆动杆41,另一端铰接相极开关组2的常用侧动触头21或备用侧动触头23,常用侧动触头21和备用侧动触头23可摆动的设置于壳体上。
如图1所示,第一连杆组4采用两段的连接结构,第一摆动杆41与传动轴固定,在传动轴转动时第一摆动杆41一同转动,第一连杆42与第一摆动杆41、动触头形成了连续的铰接结构,保证了结构转动的灵活性,动触头在壳体上的铰接令其可绕铰接位置旋转,在第一连杆42的带动下实现联动,多处铰接令第一连杆42和动触头良好的配合转动。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相极开关组2处常用侧动触头21和备用侧动触头23的一端铰接在壳体上,第一连杆42铰接在常用侧动触头21或备用侧动触头23的中部。
如图1所示,常用侧动触头21和备用侧动触头23在壳体上的铰接位置为端部,第一连杆42铰接在中部良好的带动了动触头的摆动,并且在合闸时可以对动触头和静触头提供更好的压力令合闸稳定,防止动触头松动产生断电,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供电安全。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一个中性极开关组(1)和至少一个相极开关组(2),所述中性极开关组(1)和相极开关组(2)均包括各自成组的常用侧动触头(11,21)、常用侧静触头(12,22)、备用侧动触头(13,23)和备用侧静触头(14,24),所述常用侧动触头(11,21)连接常用侧电源接线端子(15,25),备用侧动触头(13,23)连接备用侧电源接线端子(16,26),所述常用侧静触头(12,22)和备用侧静触头(14,24)共同连接负载接线端子(17,27);
所述相极开关组(2)中的常用侧动触头(21)与一常用侧传动轴(31)通过一第一连杆组(4)铰接联动,该常用侧传动轴(31)连接至中性极开关组(1)中与其中的备用侧动触头(13)通过一第二连杆组(5)铰接联动,所述相极开关组(2)中的备用侧动触头(23)与一备用侧传动轴(32)通过一第一连杆组(4)铰接联动,该备用侧传动轴(32)连接至中性极开关组(1)中与其中的常用侧动触头(11)通过一第二连杆组(5)铰接联动;
所述常用侧传动轴(31)与常用侧动触头(11,21)、常用侧静触头(12,22)设置在同侧,所述备用侧传动轴(32)与备用侧动触头(13,23)、备用侧静触头(14,24)设置在同侧,两组第一连杆组(4)在两侧相分离设置,两组第二连杆组(5)在前后位置布置成交叉重叠状态;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组(5)包括与常用侧传动轴(31)或备用侧传动轴(32)连接的第二摆动杆(51)、以及与中性极开关组(1)中常用侧动触头(11)或备用侧动触头(13)连接的第二连杆(52),所述第二摆动杆(51)和第二连杆(52)的配合端分别设置有横轴(53)与滑移孔(54),所述横轴(53)穿设于滑移孔(54)中,在第二摆动杆(51)带动第二连杆(52)摆动过程中,横轴(53)和滑移孔(54)侧壁抵触传动,并且横轴(53)沿滑移孔(54)长度可进行滑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摆动杆(51)包括柱体(511)和连杆(512),所述柱体(511)沿轴向开设与常用侧传动轴(31)或备用侧传动轴(32)配合的方孔(513),所述连杆(512)连接于柱体(511)侧面的一端,两侧的第二摆动杆(51)呈中心对称进行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512)为左右两个片体,两个片体之间用于第二连杆(52)进行容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横轴(53)穿设于两个片体上,所述第二连杆(52)上设置滑移孔(54),所述滑移孔(54)位于两个片体之间由横轴(53)穿过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52)包括左片体(521)和右片体(522),所述左片体(521)和右片体(522)的上部相合并成为一体,下部分离并夹设于常用侧动触头(11)或备用侧动触头(13)的两侧进行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片体(521)为整片平板,所述右片体(522)的下部进行直角弯折,令左片体(521)和右片体(522)的下部之间形成供常用侧动触头(11)或备用侧动触头(13)容纳的空间,两侧的第二连杆(52)呈中心对称进行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性极开关组(1)的常用侧动触头(11)和备用侧动触头(13)通过转轴(18)可摆动的设置于壳体上,所述第二连杆(52)与常用侧动触头(11)或备用侧动触头(13)于转轴(18)处进行同轴摆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52)通过一安装轴(19)穿过中性极开关组(1)的常用侧动触头(11)或备用侧动触头(13),连同转轴(18)形成结构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组(4)包括第一摆动杆(41)和第一连杆(42),所述第一摆动杆(41)穿设在常用侧传动轴(31)或备用侧传动轴(32)上与其联动,所述第一连杆(42)的一端铰接第一摆动杆(41),另一端铰接相极开关组(2)的常用侧动触头(21)或备用侧动触头(23),所述常用侧动触头(21)和备用侧动触头(23)可摆动的设置于壳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极开关组(2)处常用侧动触头(21)和备用侧动触头(23)的一端铰接在壳体上,所述第一连杆(42)铰接在常用侧动触头(21)或备用侧动触头(23)的中部。
CN202022830490.1U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 Active CN2136918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30490.1U CN213691817U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30490.1U CN213691817U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91817U true CN213691817U (zh) 2021-07-13

Family

ID=76737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30490.1U Active CN213691817U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918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7370B (zh) 电源电路切断装置
CN104134559B (zh)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CN204011156U (zh)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
CN213691817U (zh) 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
CN206961710U (zh) 一种带储能机构的pc级自动转换开关装置
CN213660237U (zh) 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中性线重叠转换机构
CN108766805A (zh)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双断点动触头组件及触头装置
CN201178059Y (zh) 无间断双电源转换开关
CN207611687U (zh)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
CN213781856U (zh) 一种中性线重叠转换装置及其电源转换开关
CN101231915B (zh) 无间断双电源转换开关
CN100545978C (zh)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三位式手动操作机构
CN210743813U (zh) 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
CN208796868U (zh) 实现中性极重叠转换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CN218123252U (zh) 用于确认电气开关的状态的设备和电气开关
CN215496426U (zh) 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
CN115128934B (zh) 一种应用于电子钟表的止秒机构
CN218038908U (zh) 一种转换开关电器
CN202282547U (zh) 电连接器分离把手及使用该把手的机箱
CN216218065U (zh) 一种wifi智能调光器
CN208806168U (zh) 一种转换开关的动触头结构
CN217069491U (zh) 一种用于袜板上弹性袜的矫正装置
CN218769353U (zh) 双电源联锁装置
CN210760591U (zh) 一种汽车组合开关驱动机构
CN219303550U (zh) 一种断路器防止合闸进出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