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87026U - 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687026U CN213687026U CN202020645363.1U CN202020645363U CN213687026U CN 213687026 U CN213687026 U CN 213687026U CN 202020645363 U CN202020645363 U CN 202020645363U CN 213687026 U CN213687026 U CN 2136870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room
- exhaust
- air inlet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1 pre-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41001674044 Blattode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41000255925 Dipte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395 bree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488 br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609 me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44000005700 microbiom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41000258937 Hemipte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0699670 Mus sp.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04194 Bed bug infest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414835 Cimic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580 bacter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963 growth me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UHOVQNZJYSORNB-UHFFFAOYSA-N monobenzene Natural products C1=CC=CC=C1 UHOVQNZJYSORN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465754 Metazo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37 artifici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 benzene aldehy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142 excr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02 health proble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05 indoor air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73 mas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323 psychological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700 uri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包括:送风排风模块,设置在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所述房间墙壁上;送风排风模块包括有排风腔和进风腔,进风腔连通公共空间/房间与房间群外界,排风腔与房间群外界连通;分进风口,设置在各房间上实现各所述房间与公共空间的连通;总排风管,与排风腔连通,且总排风管还分别通过回风管与各房间连通;在第一风机的作用下,外界新风通过进风腔直接进入到公共空间内或者通过设有进风腔的房间进入到公共空间内;公共空间内形成正压,使得新风经过分进风口进入到各房间内,对房间内的污浊空气进行置换,再在第二风机的抽吸作用下污浊空气经由回风管、总排风管管道、排风腔排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风系统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几千年前,人类走出山洞,进入了“房屋”这种人造空间。但是,在房屋内,由于人、动物的呼吸与排泄,炊事过程中燃气油烟的扩散,各种人造材料中苯类醛类成分的挥发,造成室内空气污浊化,严重威胁居住者身心健康,房屋的新风引入以及新风置换效果成为了住宅健康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一些房地产企业和业主,尝试用布置风机风管的方法,如图1所示,将室外新鲜空气强制输入室内并将室内污浊空气导向室外,取得了很大效果;图1中,空心箭头、实心箭头分别代表引入住宅新风和排出住宅污浊空气,此为双向流新风置换方案。
但是,如上建筑物和住宅内大规模采用送风管排风管组合的双向流新风系统,存在着三个问题:
一是装修复杂成本高---这些迂回曲折的阴暗潮湿的空调风管,不仅安装复杂,安装之后还要对风管进行包覆装饰以改善视觉效果,还要在室内吊顶以掩饰新风和回风风管的进出风口,致使新风系统成为建筑装修成本中最高的分项;
二是产生了新的健康问题---在新风系统通风运行过程和停运阶段中,风管内以及风管与包覆风管的装饰夹层内,积累起大量无法清除的粉尘,滋生细菌霉菌,还给蚊蝇、臭虫、蟑螂甚至老鼠等等滋生繁衍提供了温床,特别是送风管(新风管),里面累积的粉尘、微生物、臭虫蟑螂粪便等等,随着新风吹入室内空间,带来了新的严重的居室健康卫生问题;
三是新风置换效果差---如图2所示,传统新风系统中,每一间房间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都设置在房间天花板下的吊顶上,虽然设计施工中重视了在吊顶水平方向上拉开距离错位安装,但是竖向方向即高度方向上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却无法错开;由于新风口补入的新风速度通常在2m/s左右,向下动压头很小,一部分新风气流并没有深度下沉参加新风置换,而是寻找到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之间最短距离最小阻力的路径,沿着吊顶面直奔排出口而去,造成新风气流短路,浪费了新风资源,新风置换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传统新风系统的装修复杂成本高、送风管产生二次污染、新风置换效果差三大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运用于房间群,所述房间群包括有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连通的公共空间;所述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包括:
送风排风模块,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所述房间的墙壁上;所述送风排风模块包括有排风腔和进风腔,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公共空间/所述房间与房间群外界,所述排风腔与房间群外界连通;所述进风腔内设置有第一风机,所述排风腔内设置有第二风机;
分进风口,设置在各所述房间上实现各所述房间与所述公共空间的连通;
总排风管,与所述排风腔连通,且所述总排风管还分别通过房间回风管与各所述房间连通;
在所述第一风机的作用下,外界新风通过所述进风腔直接进入到所述公共空间内或者通过设有进风腔的房间进入到所述公共空间内;所述公共空间内形成正压,使得新风经过所述分进风口进入到各所述房间内,对所述房间内的污浊空气进行置换,污浊空气再在第二风机的抽吸作用下经由所述房间回风管、所述总排风管管道、所述排风腔排出。
较佳地,所述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所述房间的墙壁上开设有一开孔,所述进风腔和排风腔一起穿设在该开孔内;其中,
所述进风腔和排风腔均位于所述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所述房间的外墙上;
或者,所述进风腔位于所述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所述房间的内墙上,所述排风腔位于所述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所述房间的外墙上。
较佳地,所述进风腔和排风腔内均设置有风门。
较佳地,所述进风腔内和/或所述分进风口内设置有二合一送风模块,所述二合一送风模块包括换热通道、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
所述进风通道一端与房间群外界连通或分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换热通道连通;
所述回风通道一端与所述房间/所述公共空间内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换热通道连通;
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换热通道的连通处、所述回风通道与所述换热通道的连通处分别设置有控制风门;
所述换热通道内设有内换热器,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内换热器的一侧设,所述内换热器还连接有为其提供换热介质的循环机组。
较佳地,所述控制风门包括:
固定孔板,其上设置有多个顺序排列的通风区域;
滑动孔板,所述滑动孔板与所述固定孔板重叠设置,所述滑动孔板上与所述固定孔板上各所述通风区域对应位置处设置有配风口,且所述配风口能覆盖所述通风区域;
驱动装置,用于推动所述滑动孔板相对于所述固定孔板运动,相对移动过程中各所述通风区域与所述配风口重叠部分改变,实现通风区域的开关以及空气流量的调节。
较佳地,所述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回风通道的进口上下设置。
较佳地,所述换热通道的出口由圆弧形出风面和垂直出风面共同构成。
较佳地,所述分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的房门门框的上方。
较佳地,所述房间靠近与之相通的公共空间一侧的墙体内具有竖向延伸的空心墙柱,所述空心墙柱直接构成所述回风管,所述空心墙柱靠近地面的一端与所述房间内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总排风管连通。
较佳地,所述进风腔内还设有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的新风预处理模块。
较佳地,所述循环机组包括有外换热器、压缩机、节流阀,所述内换热器、外换热器、节流阀、压缩机循环连接构成以供换热介质流通的循环通道。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减少了外墙开孔、安装工作量以及新风系统设备对室内空间资源的占用
本实用新型在外墙上只开一个孔,墙外只设置一个设备平台,将全屋新风系统的送风模块和排风模块统一整合到这个平台上,减少了现场安装工作量,改善了建筑物外立面视觉效果;
2、消除了送风管二次污染
在传统双向流住宅新风系统通风运行过程和停运阶段,送排风管内以及风管与包覆风管的装饰夹层内,积累起大量无法清除的粉尘,滋生细菌霉菌,还给蚊蝇、臭虫、蟑螂甚至老鼠等等滋生繁衍提供了温床;特别是送风管(新风管),管路内壁容易凝露,附着的湿润粉尘成为细菌微生物培养基,产生新的二次污染;送风管累积的细菌、微生物、臭虫蟑螂粪便等等,在新风置换时随着新风吹入室内空间,带来了新的严重二次污染问题;
本实用新型以房间门框上部的二合一送风模块为房间新风气流调控手段,以通道和需要置换新风房间作为风道,撤销传统住宅新风系统全部新风送风管以及相应的掩饰性装修,消除了送风管路二次污染问题。
3、提升新风置换效果
传统住宅新风送风口和污浊空气排风口,都设置在房间天花板下的吊顶上,由于送风口补入的新风速度通常在2m/s左右,向下动压头很小,一部分新风气流并没有深度下沉参加新风置换,而是寻找到新风正压送风口和污浊空气负压排风口之间最小阻力最短距离的路径,沿着吊顶面直奔排出口而去,造成一部分新风气流短路,浪费了新风资源,同时又在房间底部和四角产生了大区域的通风盲区,新风置换效果差;
本实用新型二合一送风模块对房间输送高位新风,高位新风自门头上方对房间主体空间倾泻而下,压迫污浊空气自上而下、自外墙向房门底部做竖向下降横向平移的复合运动,向处在负压状态的房间回风管底部回风口汇集,被负压状态总排风管吸入之后由总排风口风机排往户外;本实用新型采用新风气流高送低排的气流型态,根本改变传统新风系统中房间进出风口同处吊顶平面导致部分新风不能深度下沉置换污浊空气而是自正压送风口寻找最短路程最小阻力直奔负压排风口的新风短路问题,提升了新风置换效果。
4、降低了住宅全屋新风系统成本
传统住宅双向流全屋新风系统设置两套进风排风主管路和进出各个房间送排风管,构建经络状全屋管路系统,用正压将新风送到每一间房间并用负压将每一间房间污浊空气抽吸排出;这些迂回曲折的送风风管和排风风管,包括主管路和房间送排风管,不仅安装复杂,安装之后还要对风管进行包覆装饰以改善视觉效果,还要在室内吊顶以掩饰新风和回风风管及进出风口,致使新风系统成为建筑装修成本中最高的分项;
本实用新型以公共空间和需要置换新风房间作为风道,撤销传统新风系统全部新风送风管以及相应的掩饰风管和进出风口的装修,使全屋新风系统的材料使用量、现场安装工作量大为降低,从而装修成本大为降低。
5、节约了室内空间资源
本实用新型还将新风和房间内循环气流两股气流的动力装置合并,共用一套二合一送风模块,通过风机吸风口之前的新风进风风门与内循环空调回风风门之间的切换,对房间输送高位新风和/或内循环空调出风;新风和房间内循环两股气流的动力装置合并,不仅节约了风机、风道等设备资源,还节约了宝贵的室内空间资源。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下文的详细说明,可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为现有房间群内换风系统示意图;
图2为现有房屋内换风系统新风短路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送风排风模块在换新风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送风排风模块在内循环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控制风门的原理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控制风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中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形式实现,并且不应解释为受在此提出之实施例的限制。相反,提出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达成充分及完整公开,并且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完全了解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附图中,为清楚起见,可能放大了层及区域的尺寸及相对尺寸。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运用于房间群,房间群包括有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连通的公共空间;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包括:送风排风模块,设置在公共空间上或其中一间房间上;送风排风模块包括有排风腔和进风腔,进风腔连通公共空间/房间与房间群外界,排风腔与房间群外界连通;分进风口,设置在各房间上实现各房间与所述公共空间的连通;总排风管,与排风腔连通,且总排风管还分别通过房间回风管与各所述房间连通。
当需要对房间群内各房间进行新风置换的时候,启动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在第一风机的作用下,外界新风通过进风腔直接进入到公共空间内或者通过设有进风腔的房间进入到公共空间内;公共空间内形成正压,使得新风经过分进风口进入到各房间内,对房间内的污浊空气进行置换,再在第二风机的抽吸作用下污浊空气经由房间回风管、总排风管管道、排风腔排出,从而完成新风置换的功能。
其中,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房间的墙壁上开设有一开孔,进风腔和排风腔一起穿设在该开孔内;其中,进风腔和排风腔均位于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所述房间的外墙上;或者,进风腔位于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房间的内墙上,排风腔位于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房间的外墙上。
其中,送风排风模块可以设置在公共空间上,这种情况下,外界新风直接通过送风排风模块进入到公共空间内,再经由各房间上的分进风口进入到各个房间内进行新风置换;
或者,送风排风模块也可以选择设置在其中一间房间的外墙上,外界新风先进入到该房间内,再从该房间的门或者出风口进入到公共空间内;新风进入公共空间内后再经由各房间上的分进风口进入到各个房间内进行新风置换。
上述,送风排风模块的设置位置均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房屋系统,房间群可以是住宅也可以是建筑物内功能单元组合,例如居民住宅、办公楼、酒店旅馆等场所,此处不做限制;房间群包括有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连通的公共空间,其中公共空间可以是联结房间群的厅堂,也可以是沟通各个房间的通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以风机为动力,将户外新风引入房间内,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往室外,实施全屋新风置换,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减少了外墙开孔、安装工作量以及新风系统设备对室内空间资源的占用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在外墙上只开一个孔,墙外只设置一个设备平台,将全屋新风系统的送风模块和排风模块统一整合到这个平台上,减少了现场安装工作量,改善了建筑物外立面视觉效果;
2、消除了送风管二次污染
传统房屋新风系统,需要设置户外环境与各国房间连通的进风管道和出风管道,管道迂回曲折,不仅安装复杂、成本高,且影响外观;本实用新型撤销了进风管道的设置,从而大大简化了整个新风置换系统,有利于降低成本,避免影响外观;
而且,传统房屋新风系统运行过程和停运阶段,进出风管内会积累起大量难以清除的粉尘,易滋生细菌霉菌,还给蚊蝇、臭虫、蟑螂甚至老鼠等等滋生繁衍提供了温床,特别是送风管(新风管)里面累积的粉尘、微生物、臭虫蟑螂粪便等等,运行时随着新风吹入室内空间,带来了新的严重二次污染的居室健康卫生问题;本实用新型将需要置换新风的公共空间/房间作为风道,用房间代替了送风管,撤销传统住宅新风系统的送风管,彻底消除了新风系统运行时,送风管(新风管)里面累积的粉尘、细菌、微生物、臭虫蟑螂粪便等随着新风吹入室内空间而带来的二次污染等新的居室健康卫生问题。
下面就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3-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以房间群为居民住宅为例做具体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该房间群包括有通道2(公共空间)和与通道2连通的多个房间1,多个房间具体可以包括书房、卧室、客厅等等,本实施例中将通道2作为公共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将送风排风模块3设置在其中一间房间(例如书房)的外墙上,外墙上设置有平台8,将送风排风模块3安装在平台8上,同时在送风排风模块3对应的外墙上开设有一个开孔,来供送风排风模块3内的排风腔和进风腔伸入到该房间内,进风腔与该房间内连通,排风腔与穿越该房间的总排风管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腔内设置有第一风机404,排风腔301内设置有第二风机302,排风腔301内设置有风门303,用于控制排风腔301的开闭。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腔和/或分进风口内还设置有二合一送风模块,用于实现全屋或者各个房间内的新风置换和内换热循环二合一的功能。
具体的,二合一送风模块4包括换热通道401、进风通道402和回风通道403。
当该二合一送风模块4设置在进风腔内的时候,进风通道402一端与房间群外界连通,另一端与换热通道401连通,回风通道403一端与进风腔对应设置的房间内连通,另一端与换热通道401连通。当该二合一送风模块4设置在各个房间内的分进风口上的时候,进风通道402一端与公共空间(通道2)连通,另一端与换热通道401连通,回风通道403一端与分进风口对应的房间内连通,另一端与换热通道401连通。换热通道402内设有换热器405,第一风机404设置在换热器405的一侧设,换热器405还连接有为其提供换热介质的循环机组。
在本实施例中,该二合一送风模块4设置在房间分进风口的时候,换热通道 401与房间内连通的出口靠近房间的顶部设置;房间靠近与之相通的公共空间一侧的墙体内具有竖向延伸的空心墙柱,空心墙柱直接构成房间回风管5,房间回风管5与房间内连通的进口靠近房间的底部设置,另一端与所述房间外总排风管连通。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房间内新风气流高送低排的气流型态,根本改变传统新风系统中房间进风口/出风口同处吊顶平面导致部分新风不能沉底而是自正压分进风口寻找最小阻力最短路程直奔负压排风口的新风短路问题。
进一步的,换热通道的出口由圆弧形出风面和直出风面共同构成;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自换热通道输出的空气能够充分的扩散。
进一步的,将分进风口、二合一送风模块4设置在房间的房门门框的上方。本实施例充分发掘房门作为房间人和物品进出通道控制节点、房门前后空间没有家具物品阻碍、房门前后通道利于气流贯通的优势,以门框上部二合一送风模块4作为新风气流调控手段,以通道和需要置换新风房间作为风道,撤销传统住宅新风系统的大多数风管包括全部新风送风管,以及相应的掩饰风管的吊顶装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风口、二合一送风模块4也可不设置在房间的房门门框的上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通道402与换热通道401的连通处、回风通道403与换热通道的401连通处分别设置有控制风门。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7,进风通道402与换热通道401连通处设置有第一控制风门701,回风通道403与换热通道401连通处设置有第二控制风门702。
具体的,参照图6-7,第一控制风门包括第一固定孔板、第一滑动孔板和驱动装置,第一固定孔板其上设置有多个顺序排列的第一通风区域;第一滑动孔板与第一固定孔板重叠设置,第一滑动孔板上与第一固定孔板上各第一通风区域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配风口,且第一配风口能覆盖第一通风区域;驱动装置用于推动第一滑动孔板相对于第一固定孔板运动,相对移动过程中各第一通风区域与第一配风口重叠部分改变,实现第一通风区域的开关以及空气流量的调节,从而实现了进风通道与换热通道之间的开关或者流量的调节。
第二控制风门包括第二固定孔板、第二滑动孔板和驱动装置,第二固定孔板其上设置有多个顺序排列的第二通风区域;第二滑动孔板与第二固定孔板重叠设置,第二滑动孔板上与第二固定孔板上各第二通风区域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配风口,且第二配风口能覆盖第二通风区域;驱动装置用于推动第二滑动孔板相对于第二固定孔板运动,相对移动过程中各第二通风区域与第二配风口重叠部分改变,实现第二通风区域的开关以及空气流量的调节,从而实现了回风通道与换热通道之间的开关或者流量的调节。
其中,沿第一固定孔板/第二固定孔板的横向或纵向间隔均布有多个第一通风区域/第二通风区域,沿第一滑动孔板/第二滑动孔板的横向或纵向间隔均布有多个第一配风口/第二配风口;且第一通风区域/第二通风区域与第一配风口/ 第二配风口的形状、尺寸相同;第一滑动孔板/第二滑动孔板的移动方向沿着第一通风区域/第二通风区域、第一配风口/第二配风口的排列方向。
其中,相邻第一通风区域/第二通风区域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第一配风口/第二配风口之间的间距相等;相邻第一配风口/第二配风口之间间隔的距离大于等于与相邻第一通风区域/第二通风区域在第一固定孔板/第二固定孔板、第一滑动孔板/第二滑动孔板之间移动方向上的尺寸。
进一步的,如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中进风通道402与换热通道401相对设置,回风通道403垂直于换热通道401、进风通道402设置并同时与两者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风门与第二控制风门平行设置,且共用一个驱动装置703,驱动装置带动第一控制风门的第一滑动孔板、第二控制风门的第二滑动孔板一起移动。
进一步的,第一控制风门上的第一固定孔板上的第一通风区域,与第二控制风门上的第二固定孔板上的第二通风区域相错设置;第一控制风门上的第一滑动孔板上的第一配风区域,与第二控制风门上的第二滑动孔板上的第二配风区域相对设置。
驱动装置703一起推动第一滑动孔板和第二滑动孔板一起移动,当第一通风区域与第一配风口完全重合时,第二通风区域与第二配风口完全不重叠,从而实现了第一控制风门701的打开,第二控制风门702的关闭;当第一通风区域与第一配风口完全不重合,第二通风区域与第二配风口完全重叠,从而实现了第一控制风门701的关闭,第二控制风门702的打开;当第一通风区域与第一配风口部分重叠,第二通风区域与第二配风口部分重叠,从而实现了第一控制风门 701的打开,第二控制风门702的打开。
本实施例中,依据新风风门和内循环回风风门这种相反的相位关系,以及其上通风区域和配风区域的设计,通过驱动装置调节两只风门的开度,可以实现新风置换独立运行、内循环空气调节独立运行、新风置换与内循环并行三种运行模式。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且操作简单。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风门、第二控制风也可分别配备有驱动装置和驱动装置,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通道401的出口与回风通道403的进口上下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通道401的出口与回风通道403的进口也可左右设置,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循环机组包括有外换热器、压缩机、节流阀,换热器404、外换热器、节流阀、压缩机循环连接构成以供换热介质流通的循环通道。
其中,循环机组可以采用水输出空调室外机组,也可采用制冷剂输出空调室外机组,此处不做限制,只要能够集团为所述换热器提供换热介质即可;
当循环机组输出水为换热介质时,空调室外机组包括有一生成热水/冷水的室外空调机组,室外空调机组与一分水器循环连接,且循环线上还设有阀门;各房间内的换热器均分别与分水器循环连接,以获取分水器内的热水/冷水进行循环换热。
当空调室外机组以制冷剂为换热介质时,空调室外机组包括有外换热器、压缩机、节流阀,房间内换热器、外换热器、节流阀、压缩机循环连接构成以供制冷剂流通的循环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进风腔内的进风通道402,其与外界环境连通的进口上还设置有过滤装置406.
下面就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的工作原理做进一步的说明:
1、新风置换独立运行模式
如图4,当房间内空气污浊度超过限值,打开风门303,启动第一风机404、第二风机303,各个二合一送风模块4内,打开进风通道402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第一控制风门701,关闭回风通道403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第二控制风门702,关闭换热器405;外界新风从进风腔内的进风通道402、换热通道401进入到书房后在进入到公共空间通道2内,再由各个房间门框上的二合一送风模块4的进风通道402、换热通道401进入到各个房间内,倾泻而下,压迫污浊空气向房门底部汇集,进入房间回风管的底部吸风口,被负压状态总排风管6吸入之后,在第二风机302的作用下由排风腔排往户外。
2、内循环空调独立运行模式
如图5中所示,当房间内空气温度偏离设定值,
关闭风门303,关闭第二风机303,打开各个第一风机404,各个二合一送风模块4内,关闭进风通道402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第一控制风门701,打开回风通道403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第二控制风门702,换热器405工作;在第一风机404的作用下,房间内的空气进入到回风通道403内,然后进入到换热通道401 内,流经换热器405被降温除湿(或加热升温)后,再次输送回房间内,从而实现房间内循环空气调节。
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减少了外墙开孔、安装工作量以及新风系统设备对室内空间资源的占用
本实施例在外墙上只开一个孔,墙外只设置一个设备平台,将全屋新风系统的送风模块和排风模块统一整合到这个平台上,减少了现场安装工作量,改善了建筑物外立面视觉效果;
2、消除了送风管二次污染
在传统双向流住宅新风系统通风运行过程和停运阶段,送排风管内以及风管与包覆风管的装饰夹层内,积累起大量无法清除的粉尘,滋生细菌霉菌,还给蚊蝇、臭虫、蟑螂甚至老鼠等等滋生繁衍提供了温床;特别是送风管(新风管),管路内壁容易凝露,附着的湿润粉尘成为细菌微生物培养基,产生新的二次污染;送风管累积的细菌、微生物、臭虫蟑螂粪便等等,在新风置换时随着新风吹入室内空间,带来了新的严重二次污染问题;
本实施例以门框上部的二合一送风模块为新风气流调控手段,以通道和需要置换新风房间作为风道,撤销传统住宅新风系统全部新风送风管以及相应的掩饰性装修,消除了送风管路二次污染问题。
3、提升新风置换效果
传统住宅新风送风口和污浊空气排风口,都设置在房间天花板下的吊顶上,由于送风口补入的新风速度通常在2m/s左右,向下动压头很小,一部分新风气流并没有深度下沉参加新风置换,而是寻找到新风正压送风口和污浊空气负压排风口之间最小阻力最短距离的路径,沿着吊顶面直奔排出口而去,造成一部分新风气流短路,浪费了新风资源,同时又在房间底部和四角产生了大区域的通风盲区,新风置换效果差;
本实施例二合一送风模块对房间输送高位新风,高位新风自门头上方对房间主体空间倾泻而下,压迫污浊空气自上而下、自外墙向房门底部做竖向下降横向平移的复合运动,向处在负压状态的房间回风管底部回风口汇集,被负压状态总排风管吸入之后由总排风口风机排往户外;本实施例采用新风气流高送低排的气流型态,根本改变传统新风系统中房间进出风口同处吊顶平面导致部分新风不能深度下沉而是自正压送风口寻找最短路程最小阻力直奔负压排风口的新风短路问题,提升了新风置换效果。
4、降低了住宅全屋新风系统成本
传统住宅双向流全屋新风系统设置两套进风排风主管路和进出各个房间送排风管,构建经络状全屋管路系统,用正压将新风送到每一间房间并用负压将每一间房间污浊空气抽吸排出;这些迂回曲折的送风风管和排风风管,包括主管路和房间送排风管,不仅安装复杂,安装之后还要对风管进行包覆装饰以改善视觉效果,还要在室内吊顶以掩饰新风和回风风管及进出风口,致使新风系统成为建筑装修成本中最高的分项;
本实施例以通道和需要置换新风房间作为风道,撤销传统新风系统全部新风送风管以及相应的掩饰风管和进出风口的装修,使全屋新风系统的材料使用量、现场安装工作量大为降低,从而装修成本大为降低。
5、节约了室内空间资源
本实施例还将新风和房间内循环气流两股气流的动力装置合并,共用一套二合一送风模块,通过风机吸风口之前的新风进风风门与内循环空调回风风门之间的切换,对房间输送高位新风和/或内循环空调出风;新风和房间内循环两股气流的动力装置合并,不仅节约了风机、风道等设备资源,还节约了宝贵的室内空间资源。
实施例2
参照图8,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
本实施例中以房间群为公共建筑(例如写字楼、酒店等)为例做具体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该房间群包括有通道2和分布在通道2两侧的多个房间1,本实施例将送风排风模块设置在通道2一端的外墙上。
本实施例中该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的其他结构均可参照实施例1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其他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本身的精神或范围。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案例,应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应限制为这些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作出变化和修改。
Claims (11)
1.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应用于房间群,所述房间群包括有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连通的公共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包括:
送风排风模块,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所述房间墙壁上;所述送风排风模块包括有排风腔和进风腔,所述进风腔连通所述公共空间/所述房间与房间群外界,所述排风腔与房间群外界连通;所述进风腔内设置有第一风机,所述排风腔内设置有第二风机;
分进风口,设置在各所述房间上实现各所述房间与所述公共空间的连通;
总排风管,与所述排风腔连通,且所述总排风管还分别通过房间回风管与各所述房间连通;
在所述第一风机的作用下,外界新风通过所述进风腔直接进入到所述公共空间内或者通过设有进风腔的房间进入到所述公共空间内;所述公共空间内形成正压,使得新风经过所述分进风口进入到各所述房间内,对所述房间内的污浊空气进行置换,污浊空气再在第二风机的抽吸作用下经由所述房间回风管、所述总排风管管道、所述排风腔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所述房间的墙壁上开设有一开孔,所述进风腔和排风腔一起穿设在该开孔内;其中,
所述进风腔和排风腔均位于所述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所述房间的外墙上;
或者,所述进风腔位于所述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所述房间的内墙上,所述排风腔位于所述公共空间或其中一间所述房间的外墙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和排风腔内均设置有风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内和/或所述分进风口内设置有二合一送风模块,所述二合一送风模块包括换热通道、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
所述进风通道一端与房间群外界连通或分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换热通道连通;
所述回风通道一端与所述房间/所述公共空间内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换热通道连通;
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换热通道的连通处、所述回风通道与所述换热通道的连通处分别设置有控制风门;
所述换热通道内设有内换热器,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内换热器的一侧,所述内换热器还连接有为其提供换热介质的循环机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风门包括:
固定孔板,其上设置有多个顺序排列的通风区域;
滑动孔板,所述滑动孔板与所述固定孔板重叠设置,所述滑动孔板上与所述固定孔板上各所述通风区域对应位置处设置有配风口,且所述配风口能覆盖所述通风区域;
驱动装置,用于推动所述滑动孔板相对于所述固定孔板运动,相对移动过程中各所述通风区域与所述配风口重叠部分改变,实现通风区域的开关以及空气流量的调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回风通道的进口上下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通道的出口由圆弧形出风面和垂直出风面共同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的房门门框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房间靠近与之相通的公共空间一侧的墙体内具有竖向延伸的空心墙柱,所述空心墙柱直接构成所述回风管,所述空心墙柱靠近地面的一端与所述房间内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总排风管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内还设有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的新风预处理模块。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机组包括有外换热器、压缩机、节流阀,所述内换热器、外换热器、节流阀、压缩机循环连接构成以供换热介质流通的循环通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645363.1U CN213687026U (zh) | 2020-04-24 | 2020-04-24 | 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645363.1U CN213687026U (zh) | 2020-04-24 | 2020-04-24 | 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687026U true CN213687026U (zh) | 2021-07-13 |
Family
ID=76723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645363.1U Active CN213687026U (zh) | 2020-04-24 | 2020-04-24 | 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68702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12547A (zh) * | 2020-04-24 | 2020-07-14 |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 |
-
2020
- 2020-04-24 CN CN202020645363.1U patent/CN21368702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12547A (zh) * | 2020-04-24 | 2020-07-14 |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765526A (zh) | 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 |
CN113432197A (zh) | 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 | |
CN215892566U (zh) | 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 | |
CN111678205A (zh) | 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 |
CN101097081A (zh) | 利用热交换装置的综合换气系统 | |
CN103940010A (zh) | 一种用于室内通风和净化的空气净化系统 | |
CN111678237A (zh) | 一种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 |
CN112814420A (zh) | 一种通过室内浊气管控避免交叉感染的建筑物 | |
CN111412547A (zh) | 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 | |
CN214307443U (zh) | 一种辐射式制冷制热的被动房 | |
CN213687026U (zh) | 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 | |
CN112781147A (zh) | 一种置换通风式被动房 | |
CN213810865U (zh) | 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 |
CN213810867U (zh) | 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 |
CN202350204U (zh) | 多功能家用新风机 | |
CN213811015U (zh) | 一种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 |
CN105864933B (zh) | 具有水平交叉流间接蒸发制冷装置的空调机组 | |
CN209171133U (zh) | 一种畜禽养殖用通风系统 | |
CN213687024U (zh) | 一种热量中心结构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 |
CN214891647U (zh) | 一种置换通风式被动房 | |
CN213811014U (zh) | 一种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 |
CN208547082U (zh) | 缝隙空气交换系统 | |
CN211011669U (zh) | 一种协同控制外加湿户式中央空调复合系统 | |
CN207990871U (zh) | 新风系统顶部与地面双重复合送风结构 | |
CN205747185U (zh) | 与窗户相结合的蒸发制冷空调机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10 Address after: Room R21-A124, Room 403, No. 1, Mingzhu 1st Street, Hengli Town,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1466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Wan'ermei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203, building 1, No. 23 and 33, Lane 466, Yindu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