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65526A - 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65526A
CN111765526A CN202010336449.0A CN202010336449A CN111765526A CN 111765526 A CN111765526 A CN 111765526A CN 202010336449 A CN202010336449 A CN 202010336449A CN 111765526 A CN111765526 A CN 1117655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oom
fresh air
channel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3644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世山
李成伟
韦林林
周萍
薛碧荷
王恒
诸葛水明
马骥
刘帅帅
胡用
刘玉恩
王庆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Wan'ermei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3644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65526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65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655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24F13/0604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integrated in or forming part of furni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2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slid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以及采用该房间新风系统的全屋新风系统,房间新风系统包括:分进风口,设于房间墙壁;二合一送风模块,设置在所述分进风口上,包括有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换热通道、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分进风口连通,所述回风通道与所述房间内连通;所述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还分别与所述换热通道连通,且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换热通道的连通处、所述回风通道与所述换热通道的连通处分别设置有控制风门,所述换热通道还与所述房间内连通;所述换热通道内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一侧设有第一风机,所述换热器还连接有为其提供换热介质的空调室外机组;回风管,一端与房间内连通,另一端与房间外连通。

Description

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 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风系统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在建筑物特别是住宅内部,由于需要设置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不同的家庭功能空间,原先通风采光条件良好的大尺度建筑空间被内部墙体和门窗分隔成许多个尺寸较小的单元空间;这些墙体和门窗,隔断了各个单元空间之间的气流、光线联系,各个单元空间的通风采光条件变差;同时,在建筑物特别是住宅内部,由于人和动物的呼吸与排泄、炊事过程中燃气油烟的扩散、洗浴清洁过程中水蒸汽的飘逸、各种人造材料中苯类醛类成分的挥发等等,又使室内空气污浊化;因为这些套内墙体、房门的阻隔,室内污浊空气无法扩散、稀释、外排,造成了严重的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问题。
近年来,一些房地产企业和业主,尝试用布置双向流风机风管的方法,如图1所示,将室外新鲜空气强制输入室内并将室内污浊空气导向室外,取得了很大效果;在图1中,空心箭头、实心箭头代表双向流即引入住宅的新风和排出住宅的污浊空气。
但是,在如上建筑物和住宅内大规模采用送风风管和排风风管的双向流全屋新风系统,存在着三个问题:
1.送风管二次污染
在传统双向流建筑物新风系统通风运行过程和停运阶段,风管内以及风管与包覆风管的装饰夹层内,积累起大量无法清除的粉尘,滋生细菌霉菌,还给蚊蝇、臭虫、蟑螂甚至老鼠等等滋生繁衍提供了温床;特别是送风管(新风管),管路内壁容易凝露,附着的湿润粉尘成为细菌微生物培养基,产生新的二次污染;送风管内累积的细菌、微生物、臭虫蟑螂粪便等等,在新风置换时随着新风吹入室内空间,带来了新的严重的居室健康卫生问题;
2.新风置换效果差
房间内新风系统的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如图2所示,都设置在房间天花板下的吊顶上,虽然设计施工中重视了在吊顶水平方向上拉开距离错位安装,但是竖向方向即高度方向上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却无法错开;
由于分进风口补入的新风速度通常在2m/s左右,向下动压头很小,一部分新风气流寻找到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之间最小阻力最短距离的路径,沿着吊顶面直奔排出口而去,并没有深度下沉参加房间新风置换,造成一部分新风气流短路,浪费了新风资源,同时又在房间底部和四角产生了大区域的通风盲区,新风置换效果差。
3.送排风管路复杂装修成本高
双向流建筑物新风系统设置两套进风排风主管路和进出各个房间末梢管路,构建经络状全屋管路系统,用正压将新风送到每一间房间并用负压将每一间房间污浊空气抽吸排出;
这些迂回曲折的送风风管和排风风管,包括主管路和各个房间末梢管路,不仅安装复杂,安装之后还要对风管进行包覆装饰以改善视觉效果,还要在室内吊顶以掩饰新风和回风风管及进出风口,材料消耗大施工工艺复杂,致使新风系统成为建筑装修成本中最高的分项。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送风管二次污染、新风短路置换效果差和送排风管路复杂装修成本高三大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进风口,设于房间墙壁;
二合一送风模块,设置在所述分进风口上,包括有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换热通道、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分进风口连通,所述回风通道与所述房间内连通;所述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还分别与所述换热通道连通,所述换热通道与所述房间内连通;所述进风通道内或与换热通道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一控制风门,所述回风通道内或者与换热通道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二控制风门;所述换热通道内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一侧设有第一风机,所述换热器还连接有为其提供换热介质的循环机组;
回风管,一端与房间内连通,另一端与房间外连通。
较佳地,所述分进风口、所述二合一送风模块设置在所述房间的房门门框的上方。
较佳地,所述房间靠近与之相通的公共空间一侧的墙体内外具有竖向延伸的空心墙柱,所述空心墙柱构成所述回风管,所述空心墙柱靠近地面的一端与所述房间内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房间外连通。
较佳地,所述空心墙柱设置在所述房间的房门的一侧。
较佳地,所述房间靠近所述公共空间一侧墙体上具有前后两个房门,所述分进风口、所述二合一送风模块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房门门框的上方,所述回风管靠近另一个所述房门设置。
较佳地,所述第一控制风门/第二控制风门包括:
固定孔板,其上设置有多个顺序排列的通风区域;
滑动孔板,所述滑动孔板与所述固定孔板重叠设置,所述滑动孔板上与所述固定孔板上各所述通风区域对应位置处设置有配风口,且所述配风口能覆盖所述通风区域;
驱动装置,用于推动所述滑动孔板相对于所述固定孔板运动,相对移动过程中各所述通风区域与所述配风口重叠部分改变,实现通风区域的开关以及空气流量的调节。
较佳地,所述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回风通道的进口上下设置。
较佳地,所述换热通道的出口由圆弧形出风面和垂直出风面共同构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全屋新风系统,用于房间群,所述房间群包括有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连通的公共空间;其中各所述房间设置有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该全屋新风系统还包括:总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或者其中一间所述房间外墙上,实现该房间或公共空间与房间群外界空气的连通,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总进风口连通;总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或者其中一间所述房间外墙上;总排风管,一端连通所述总出风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回风管。
较佳地,所述总出风口设置有第二风机和/或所述总进风口设置有第三风机。
本发明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消除了送风管二次污染
在传统双向流住宅新风系统通风运行过程和停运阶段,送排风管内以及风管与包覆风管的装饰夹层内,积累起大量无法清除的粉尘,滋生细菌霉菌,还给蚊蝇、臭虫、蟑螂甚至老鼠等等滋生繁衍提供了温床;特别是送风管(新风管),管路内壁容易凝露,附着的湿润粉尘成为细菌微生物培养基,产生新的二次污染;送风管累积的细菌、微生物、臭虫蟑螂粪便等等,在新风置换时随着新风吹入室内空间,带来了新的严重二次污染问题;
本发明以门框上部的二合一送风模块为新风气流调控手段,以公共空间和需要置换新风房间作为风道,撤销传统住宅新风系统全部新风送风管以及相应的掩饰性装修,消除了送风管路二次污染问题。
2、提升新风置换效果
传统住宅新风送风口和污浊空气排风口,都设置在房间天花板下的吊顶上,由于送风口补入的新风速度通常在2m/s左右,向下动压头很小,一部分新风气流并没有深度下沉参加新风置换,而是寻找到新风正压送风口和污浊空气负压排风口之间最小阻力最短距离的路径,沿着吊顶面直奔排风口而去,造成一部分新风气流短路,浪费了新风资源,同时又在房间底部和四角产生了大区域的通风盲区,新风置换效果差;
本发明通过二合一送风模块对房间输送高位新风,高位新风自门头上方对房间主体空间倾泻而下,压迫污浊空气自上而下、自外墙向房间内墙底部做竖向下降横向平移的复合运动,向处在负压状态的房间回风管底部回风口汇集,被负压状态总排风管吸入之后由总排风口风机排往户外;本发明采用新风气流高送低排的气流型态,根本改变传统新风系统中房间进出风口同处吊顶平面导致部分新风不能深度下沉而是自正压送风口寻找最短路程最小阻力直奔负压排风口的新风短路问题,提升了新风置换效果。
3、降低了住宅全屋新风系统成本
传统住宅双向流全屋新风系统设置两套进风排风主管路和进出各个房间送回风管,构建经络状全屋管路系统,用正压将新风送到每一间房间并用负压将每一间房间污浊空气抽吸排出;这些迂回曲折的送风风管和回风风管,包括主管路和房间送回风管,不仅安装复杂,安装之后还要对风管进行包覆装饰以改善视觉效果,还要在室内吊顶以掩饰新风和回风风管及进出风口,致使新风系统成为建筑装修成本中最高的分项;
本发明以公共空间和需要置换新风房间作为风道,撤销传统新风系统全部新风送风管以及相应的掩饰风管和送回风口的装修,使全屋新风系统的材料使用量、现场安装工作量大为降低,从而装修成本大为降低。
4、节约了室内空间资源
本发明还将新风和房间内循环气流两股气流的动力装置合并,共用一套二合一送风模块,通过风机吸风口之前的新风进风风门与内循环空调回风风门之间的切换,对房间输送高位新风和/或内循环空调出风;新风和房间内循环两股气流的动力装置合并,不仅节约了风机、风道等设备资源,还节约了宝贵的室内空间资源。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下文的详细说明,可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为现有房间群内换风系统示意图;
图2为现有房间群内单个房间的换风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房间内在新风置换独立运行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房间内在新风置换独立运行模式下的截面图;
图5为实施例1中房间内在内循环空调独立运行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房间内在新风置换内循环空调并行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第一控制风门、第二控制风门纵向和横向对照截面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变换方案一中第一控制风门、第二控制风门纵向和横向对照截面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中变换方案二中第一控制风门、第二控制风门纵向和横向对照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2中房间内在新风置换独立运行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2中房间内在新风置换独立运行模式下的截面图;
图12为实施例2中房间内在内循环空调独立运行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2中房间内在新风置换内循环空调并行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2中二合一送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3中房间内空气运行的原理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3中房间内空气运行的截面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4中房间内空气运行的原理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5中提供的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全屋新风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形式实现,并且不应解释为受在此提出之实施例的限制。相反,提出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达成充分及完整公开,并且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完全了解本发明的范围。这些附图中,为清楚起见,可能放大了层及区域的尺寸及相对尺寸。
实施例1
参照图3-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包括分进风口、二合一送风模块4、总排风管3;分进风口设于房间墙壁上,且分进风口设与相邻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包括与各个房间连通的厅堂和通道等,此处不做限制)相连通;二合一送风模块4设置在分进风口上,二合一送风模块 4包括有壳体,壳体内设有换热通道401、进风通道402和回风通道403;进风通道402与分进风口连通,回风通道403与房间内连通;进风通道402和回风通道403 还分别与换热通道401连通,换热通道401还与房间内连通;进风通道402内或与换热通道401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一控制风门,回风通道403内或者与换热通道401 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二控制风门;换热通道401内设有换热器405,换热器405的一侧设有第一风机404,换热器405还连接有为其提供换热介质的空调室外机组;总排风管3与总出风口连通,且总排风管3还分别通过回风管5与房间内连通。回风管5一端与房间内连通,另一端与房间外连通(具体可以通过一总排风管排出房间群)。
当需要实现房间内新风置换的时候,外界空气进入到进风通道402内,打开进风通道402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第一控制风门,关闭回风通道403与换热通道 401之间的第二控制风门,关闭换热器405,从而使得通道1内的新风自分进风口进入到进风通道402内后在第一风机404的作用下穿过换热器405后输送到房间内,新风挤压房间内的污浊空气进入到回风管5内,最后从总排风管3输送到房屋系统外,完成新风置换;
当需要实现房间内循环的时候,关闭进风通道402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第一控制风门,打开回风通道403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第二控制风门,打开换热器405,在风机404的作用下,房间内的空气进入到回风通道403内,然后进入到换热通道401内,流经换热器405被升温或降温后,再次输送回房间内,从而实现了各个房间内空气的制冷或制热。
当同时需要进行房间内的新风置换和内循环的时候,可同时打开进风通道 402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第一控制风门,打开回风通道403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第二控制风门,打开换热器405,新风置换和内循环同步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通道401与房间2内连通的出口406靠近房间的顶部设置,回风管5与房间内连通的进口6靠近房间的底部设置。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房间内新风气流高送低排的气流型态,根本改变传统新风系统中房间进风口/出风口同处吊顶平面导致部分新风不能沉底而是自正压分进风口寻找最小阻力最短路程直奔负压排风口的新风短路问题;
进一步的,换热通道401道与房间2内连通的出口406、回风管与房间内连通的进口6在水平方向上相互远离设置;上述设计有利于进一步的实现房间内空气在横向上的复合运动,大幅度减少了房间内部通风盲区,新风资源利用率高,新风置换效果好。
在本实施例中,将分进风口、二合一送风模块4设置在房间的房门门框的上方。本实施例充分发掘房门作为房间人和物品进出通道控制节点、房门前后空间没有家具物品阻碍、房门前后通道利于气流贯通的优势,以门框上部二合一送风模块4作为新风气流调控手段,以通道和需要置换新风房间作为风道,撤销传统住宅新风系统的大多数风管包括全部新风送风管,以及相应的掩饰风管的吊顶装修。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风口、二合一送风模块4也可不设置在房间的房门门框的上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7,第一控制风门包括第一固定孔板701、第一滑动孔板702和驱动装置,第一固定孔板701其上设置有多个顺序排列的第一通风区域706;第一滑动孔板702与第一固定孔板701重叠设置,第一滑动孔板702 上与第一固定孔板701上各第一通风区域706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配风口707,且第一配风口707能覆盖第一通风区域706;驱动装置用于推动第一滑动孔板702 相对于第一固定孔板701运动,相对移动过程中各第一通风区域706与第一配风口707重叠部分改变,实现第一通风区域706的开关以及空气流量的调节,从而实现了进风通道402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开关或者流量的调节。
第二控制风门包括第二固定孔板704、第二滑动孔板703和驱动装置,第二固定孔板704其上设置有多个顺序排列的第二通风区域709;第二滑动孔板703与第二固定孔板704重叠设置,第二滑动孔板703上与第二固定孔板704上各第二通风区域709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配风口708,且第二配风口708能覆盖第二通风区域709;驱动装置用于推动第二滑动孔板703相对于第二固定孔板704运动,相对移动过程中各第二通风区域709与第二配风口708重叠部分改变,实现第二通风区域709的开关以及空气流量的调节,从而实现了回风通道403与换热通道401 之间的开关或者流量的调节。
其中,沿第一固定孔板701/第二固定孔板704的横向或纵向间隔均布有多个第一通风区域706/第二通风区域709,沿第一滑动孔板702/第二滑动孔板703的横向或纵向间隔均布有多个第一配风口707/第二配风口708;且第一通风区域 706/第二通风区域709与第一配风口707/第二配风口708的形状、尺寸相同;第一滑动孔板702/第二滑动孔板703的移动方向沿着第一通风区域706/第二通风区域709、第一配风口707/第二配风口708的排列方向。
其中,相邻第一通风区域706/第二通风区域709之间的间距与相邻第一配风口707/第二配风口708之间的间距相等;相邻第一配风口707/第二配风口708之间间隔的距离大于等于与相邻第一通风区域706/第二通风区域709在第一固定孔板701/第二固定孔板704、第一滑动孔板702/第二滑动孔板703之间移动方向上的尺寸。
进一步的,如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中进风通道402和回风通道403与换热通道 401连通的一端相对设置,换热通道401垂直于进风通道402和回风通道403设置并同时与两者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风门与第二控制风门相对设置,且共用一个驱动装置705,驱动装置带动第一控制风门的第一滑动孔板702、第二控制风门的第二滑动孔板703一起移动。当然在其他中,第一控制风门与第二控制风门也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如图8中所示,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进一步的,第一控制风门上的第一固定孔板701上的第一通风区域706,与第二控制风门上的第二固定孔板704上的第二通风区域709相错设置;第一控制风门上的第一滑动孔板702上的第一配风区域,与第二控制风门上的第二滑动孔板703上的第二配风区域相对设置,如图7中所示。
驱动装置705一起推动第一滑动孔板702和第二滑动孔板703一起移动,当第一通风区域706与第一配风口707完全重合时,第二通风区域709与第二配风口 708完全不重叠,从而实现了第一控制风门的打开,第二控制风门的关闭;当第一通风区域706与第一配风口707完全不重合,第二通风区域709与第二配风口 708完全重叠,从而实现了第一控制风门的关闭,第二控制风门的打开;当第一通风区域706与第一配风口707部分重叠,第二通风区域709与第二配风口708部分重叠,从而实现了第一控制风门的打开,第二控制风门的打开。
本实施例中,依据新风风门(第一控制风门)和内循环回风风门(第二控制风门)这种相反的相位关系,以及其上通风区域和配风区域的设计,通过驱动装置调节两只风门的开度,可以实现新风置换独立运行、内循环空气调节独立运行、新风置换与内循环并行三种运行模式。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且操作简单。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9中所示,第一控制风门、第二控制风也可分别配备有驱动装置706和驱动装置707,这种情况下,第一控制风门、第二控制风可不相对设置也可不位于同一平面内或相互平行设置,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通道401的出口406与回风通道403的进口403上下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通道401的出口406与回风通道403的进口403也可左右设置,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循环机组可以采用水输出空调室外机组,也可采用制冷剂输出热泵空调室外机组,此处不做限制,只要能够集团为所述换热器提供换热介质即可;
当空调室外机组输出水为换热介质时,空调室外机组包括有一生成热水/冷水的室外空调机组13,室外空调机组13与一分水器15循环连接,且循环线上还设有阀门;各房间内的换热器均分别与分水器15循环连接,以获取分水器内的热水/冷水进行循环换热。
当空调室外机组以制冷剂为换热介质时,空调室外机组包括有外换热器、压缩机、节流阀,房间内换热器、外换热器、节流阀、压缩机循环连接构成以供制冷剂流通的循环通道。
下面就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的工作原理做进一步的说明:
1、新风置换独立运行模式
如图3-4,当房间内空气污浊度超过限值,全屋新风系统总进风口和总出风口风机启动,二合一送风模块4内,打开进风通道402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控制风门,关闭回风通道403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控制风门,从而使得通道1内的新风自分进风口进入到进风通道402内后在风机404的作用下穿过换热器405后,高位新风自门头上方对房间主体空间倾泻而下,压迫污浊空气向房门底部汇集,进入房间回风管的底部吸风口,被负压状态总排风管吸入之后由总排风口风机排往户外;
2、内循环空调独立运行模式
如图5中所示,当房间内空气温度偏离设定值,关闭进风通道402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控制风门,打开回风通道403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控制风门,打开换热器405,在风机404的作用下,房间内的空气进入到回风通道403内,然后进入到换热通道401内,流经换热器405被降温除湿(或加热升温)后,再次输送回房间内,从而实现房间内循环空气调节;
3、新风置换内循环空调并行模式
如图6中所示,全屋新风系统总进风口和总出风口风机启动,打开进风通道 402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控制风门,打开回风通道403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控制风门,打开换热器405;与总进风口相通的房门前通道1呈正压状态,与总出风口相通的吸顶式总排风管3呈负压状态,风机404运转,自通道吸入适量新风并自房间内吸入部分内循环空气混合之后,经过换热器405被降温除湿(或加热升温)自门头上方对房间主体空间倾泻而下,实现新风置换与气流内循环并行运行。
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消除了送风管二次污染
在传统双向流住宅新风系统通风运行过程和停运阶段,送排风管内以及风管与包覆风管的装饰夹层内,积累起大量无法清除的粉尘,滋生细菌霉菌,还给蚊蝇、臭虫、蟑螂甚至老鼠等等滋生繁衍提供了温床;特别是送风管(新风管),管路内壁容易凝露,附着的湿润粉尘成为细菌微生物培养基,产生新的二次污染;送风管累积的细菌、微生物、臭虫蟑螂粪便等等,在新风置换时随着新风吹入室内空间,带来了新的严重二次污染问题;
本实施例以门框上部的二合一送风模块为新风气流调控手段,以通道和需要置换新风房间作为风道,撤销传统住宅新风系统全部新风送风管以及相应的掩饰性装修,消除了送风管路二次污染问题。
2、提升新风置换效果
传统住宅新风送风口和污浊空气排风口,都设置在房间天花板下的吊顶上,由于送风口补入的新风速度通常在2m/s左右,向下动压头很小,一部分新风气流并没有深度下沉参加新风置换,而是寻找到新风正压送风口和污浊空气负压排风口之间最小阻力最短距离的路径,沿着吊顶面直奔排出口而去,造成一部分新风气流短路,浪费了新风资源,同时又在房间底部和四角产生了大区域的通风盲区,新风置换效果差;
本实施例二合一送风模块对房间输送高位新风,高位新风自门头上方对房间主体空间倾泻而下,压迫污浊空气自上而下、自外墙向房门底部做竖向下降横向平移的复合运动,向处在负压状态的房间回风管底部回风口汇集,被负压状态总排风管吸入之后由总排风口风机排往户外;本实施例采用新风气流高送低排的气流型态,根本改变传统新风系统中房间进出风口同处吊顶平面导致部分新风不能深度下沉而是自正压送风口寻找最短路程最小阻力直奔负压排风口的新风短路问题,提升了新风置换效果。
3、降低了住宅全屋新风系统成本
传统住宅双向流全屋新风系统设置两套进风排风主管路和进出各个房间送排风管,构建经络状全屋管路系统,用正压将新风送到每一间房间并用负压将每一间房间污浊空气抽吸排出;这些迂回曲折的送风风管和排风风管,包括主管路和房间送排风管,不仅安装复杂,安装之后还要对风管进行包覆装饰以改善视觉效果,还要在室内吊顶以掩饰新风和回风风管及进出风口,致使新风系统成为建筑装修成本中最高的分项;
本实施例以通道和需要置换新风房间作为风道,撤销传统新风系统全部新风送风管以及相应的掩饰风管和进出风口的装修,使全屋新风系统的材料使用量、现场安装工作量大为降低,从而装修成本大为降低。
4、节约了室内空间资源
本实施例还将新风和房间内循环气流两股气流的动力装置合并,共用一套二合一送风模块,通过风机吸风口之前的新风进风风门与内循环空调回风风门之间的切换,对房间输送高位新风和/或内循环空调出风;新风和房间内循环两股气流的动力装置合并,不仅节约了风机、风道等设备资源,还节约了宝贵的室内空间资源。
实施例2
参照图10-14,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总排风管3布置在通道的顶部,房门8的一侧具有竖向延伸的空心墙柱9;回风管5设置在空心门9内;回风管5的上端伸出空心门主与总排风管3连通,下端具有与房间连通的进口。本实施例充分利用空心门柱的空间来设置回风管5,节约了传统外置回风管占用的室内空间资源。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通道的出口由圆弧形出风面4061和直出风面4062共同构成;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自换热通道输出的空气能够充分的扩散。
本实施例中的房间新风系统的其他结构均可参照实施例1中的描述,此处不做限制。
实施例3
参照图15-16,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房间靠近通道一侧墙体上具有前后两个房门(房门801和房门802),分进风口、二合一送风模块4设置在其中一个房门801门框的上方,回风管靠近另一个房门802设置,具体的可直接有房门802左侧的空心墙柱9构成。
本实施例进一步的将分进风口、二合一送风模块4,与回风口间隔开来设置,幅度减少了房间内部通风盲区,新风资源利用率高,新风置换效果好。
本实施例中该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的其他结构均可参照实施例1中的描述,此处不做限制。
实施例4
参照图17,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总排风管3布置在通道的顶部,房间靠近通道一侧的墙体内具有竖向延伸的空心墙柱10;回风管5设置在空心墙柱10内;空心墙柱10构成回风管5,其上端与总排风管3连通,下端具有与房间连通的进口。该空心墙柱10 设置在房间靠近通道一侧的墙体的任意位置处。
本实施例充分利用空心墙柱的空间来设置回风管5,节约了传统外置回风管占用的室内空间资源。
本实施例中该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的其他结构均可参照实施例1中的描述,此处不做限制。
实施例5
参照图18,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屋新风系统,用于房间群内的换新风和/或制冷制热,其中房间群包括有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连通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包括与各个房间连通的厅堂和通道等;
其中房间内设置有实施例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
该全屋新风系统还包括总进风口、总出风口和总排风管3;其中总进风口设置在通道1或者其中一间房间2外墙上,实现该房间或通道与房间群外界空气的连通;分进风口设置在各房间上实现各房间2与通道1的连通;总出风口设置在通道1或者其中一间房间2外墙上,总排风管3与总出风口连通,且总排风管3还分别通过回风管5与房间上的分出风口连通。
其中,总进风口可以设置在公共空间上,这种情况下,外界新风直接通过总进风口进入到公共空间内,再经由各房间上的分进风口进入到各个房间内进行新风置换;
或者,总进风口选择设置在其中一间房间内,外界新风先进入到该房间内,再从该房间的门或者分进风口进入到公共空间内;新风进入公共空间内后再经由各房间上的分进风口进入到各个房间内进行新风置换;
或者,总进风口、总出风口可选择相同的一个房间设置或者选择不同的两个房间设置;这种情况下,外界新风先进入到设有总进风口的房间内,再从该房间的门或者分进风口进入到公共空间内;新风进入公共空间内后再经由各房间上的分进风口进入到各个房间内进行新风置换;
上述,总进风口、总出风口的设置位置均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房屋系统,例如居民住宅、办公楼、酒店旅馆等场所,此处不做限制。
当需要实现新风置换的时候,外界空气自总进风口直接进入到通道内或者先进入到其中一房间内再进入到通道内;打开进风通道402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控制风门,关闭回风通道403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控制风门,关闭换热器405,从而使得通道1内的新风自分进风口进入到进风通道402内后在风机404的作用下穿过换热器405后输送到房间内,新风挤压房间内的污浊空气进入到回风管5 内,最后从总排风管3输送到房屋系统外,完成新风置换;
当需要实现房间内循环的时候,关闭进风通道402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控制风门,打开回风通道403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控制风门,打开换热器405,在风机404的作用下,房间内的空气进入到回风通道403内,然后进入到换热通道 401内,流经换热器405被升温或降温后,再次输送回房间内,从而实现了各个房间内空气的制冷或制热。
当同时需要进行房间内的新风置换和内循环的时候,可同时打开进风通道 402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控制风门,打开回风通道403与换热通道401之间的控制风门,打开换热器405。
在本实施例中,总进风口和总出风口上可分别加设有进风模块11和出风模块12;进风模块11和出风模块12具体可以包括有风机、风门等,进风模块11内进一步还可以包括有过滤装置、换热器等装置,此处不做限制。
进一步的,出风模块12内包括有第二风机,进风模块11内包括有第三风机。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发明可以以许多其他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本身的精神或范围。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案例,应理解本发明不应限制为这些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作出变化和修改。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进风口,设于房间墙壁;
二合一送风模块,设置在所述分进风口上,包括有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换热通道、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分进风口连通,所述回风通道与所述房间内连通;所述进风通道和回风通道还分别与所述换热通道连通,所述换热通道与所述房间内连通;所述进风通道内或与换热通道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一控制风门,所述回风通道内或者与换热通道的连通处设置有第二控制风门;所述换热通道内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一侧设有第一风机,所述换热器还连接有为其提供换热介质的循环机组;
回风管,一端与房间内连通,另一端与房间外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进风口、所述二合一送风模块设置在所述房间的房门门框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房间靠近与之相通的公共空间一侧的墙体内具有竖向延伸的空心墙柱,所述空心墙柱构成所述回风管,所述空心墙柱靠近地面的一端与所述房间内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房间外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墙柱设置在所述房间的房门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房间靠近所述公共空间一侧墙体上具有前后两个房门,所述分进风口、所述二合一送风模块设置在其中一个所述房门门框的上方,所述回风管靠近另一个所述房门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风门/第二控制风门包括:
固定孔板,其上设置有多个顺序排列的通风区域;
滑动孔板,所述滑动孔板与所述固定孔板重叠设置,所述滑动孔板上与所述固定孔板上各所述通风区域对应位置处设置有配风口,且所述配风口能覆盖所述通风区域;
驱动装置,用于推动所述滑动孔板相对于所述固定孔板运动,相对移动过程中各所述通风区域与所述配风口重叠部分改变,实现通风区域的开关以及空气流量的调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通道的出口与所述回风通道的进口上下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通道的出口由圆弧形出风面和垂直出风面共同构成。
9.一种全屋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房间群,所述房间群包括有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连通的公共空间;其中各所述房间设置有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该全屋新风系统还包括:
总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或者其中一间所述房间外墙上,实现该房间或公共空间与房间群外界空气的连通,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总进风口连通;
总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或者其中一间所述房间外墙上;
总排风管,一端连通所述总出风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回风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屋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出风口设置有第二风机和/或所述总进风口设置有第三风机。
CN202010336449.0A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Pending CN11176552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36449.0A CN111765526A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36449.0A CN111765526A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65526A true CN111765526A (zh) 2020-10-13

Family

ID=72720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36449.0A Pending CN111765526A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65526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2198A (zh) * 2021-05-28 2021-09-24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WO2022167050A1 (en) 2021-02-02 2022-08-11 Aduro A/S Method for emiting flue gas and building for such method
CN115095942A (zh) * 2022-05-31 2022-09-23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房间内设有卫生间的双向流全屋新风系统
WO2022247958A1 (zh) * 2021-05-28 2022-12-01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WO2024103753A1 (zh) * 2022-11-14 2024-05-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联动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和智能家居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67050A1 (en) 2021-02-02 2022-08-11 Aduro A/S Method for emiting flue gas and building for such method
CN113432198A (zh) * 2021-05-28 2021-09-24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WO2022247958A1 (zh) * 2021-05-28 2022-12-01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二次负压送入新风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CN115095942A (zh) * 2022-05-31 2022-09-23 上海伯涵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房间内设有卫生间的双向流全屋新风系统
WO2024103753A1 (zh) * 2022-11-14 2024-05-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联动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装置和智能家居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65526A (zh) 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CN212585066U (zh) 一种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CN113432197A (zh) 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
CN215892566U (zh) 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
CN101097081A (zh) 利用热交换装置的综合换气系统
CN111678237A (zh) 一种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CN111678205A (zh) 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CN111412547A (zh) 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
CN213687026U (zh) 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
CN105864933B (zh) 具有水平交叉流间接蒸发制冷装置的空调机组
CN213810867U (zh) 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RU2282108C1 (ru) Поквартирная система вентиляции, отопления и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 многоэтажных жилых зданиях
CN213687024U (zh) 一种热量中心结构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CN203310024U (zh) 一种安装于室外的换气净化机
CN213811015U (zh) 一种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CN212057636U (zh) 一种用于大空间办公室的送风系统
CN108195019A (zh) 双向流全热新风装置
CN213810865U (zh) 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CN113100078A (zh) 一种节能生态一体化畜牧舍
KR20170133683A (ko) 폐열 회수 환기장치
CN213811014U (zh) 一种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CN205747262U (zh) 具有水平交叉流间接蒸发制冷装置的空调机组
CN212339524U (zh) 一种采用竖送竖排新风系统建筑物
CN205747185U (zh) 与窗户相结合的蒸发制冷空调机组
CN213577840U (zh) 一种采用竖送平排新风系统建筑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28

Address after: Room R21-A124, Room 403, No. 1, Mingzhu 1st Street, Hengli Town,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1466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Wan'ermei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203, building 1, No. 23 and 33, Lane 466, Yindu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