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10865U - 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10865U
CN213810865U CN202020643920.6U CN202020643920U CN213810865U CN 213810865 U CN213810865 U CN 213810865U CN 202020643920 U CN202020643920 U CN 202020643920U CN 213810865 U CN213810865 U CN 2138108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fresh air
room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4392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世山
李成伟
韦林林
周萍
薛碧荷
王恒
诸葛水明
马骥
刘帅帅
胡用
刘玉恩
王庆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Wan'ermei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4392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108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108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108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以及采用该装置全屋新风置换系统,风机盘管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新风口、内循环进风口和出风口,且所述新风口上设有新风风门、所述内循环进风口上设有内循环进风风门;所述内循环进风口、所述出风口与风机盘管装置所处空间连通,所述新风口与空间外空气连通;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出风口,内换热器还连接有为其提供换热介质的循环机组;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第一风机的作用下,空气自所述新风口和/或所述内循环进风口进入到所述壳体内穿过所述内换热器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Description

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风系统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背景技术
几千年前,人类走出山洞,进入了“房屋”这种人造空间。
但是,在建筑物特别是住宅内,由于人、动物的呼吸与排泄,炊事过程中燃气油烟的扩散,各种人造材料中苯类醛类成分的挥发,造成室内空气污浊化,严重威胁居住者身心健康,房屋可控的通风技术和新风引入置换效果成为了住宅的首要问题。
近年来,一些房地产企业和业主,尝试用布置风机风管的方法,如图1所示,将室外新鲜空气强制输入室内并将室内污浊空气导向室外,取得了很大效果;在图1中,空心箭头、实心箭头分别代表引入住宅新风和排出住宅污浊空气。
但是,如上建筑物和住宅内大规模采用风管的新风系统,存在着三个问题:
一是装修复杂成本高---这些迂回曲折的阴暗潮湿的空调风管,不仅安装复杂,安装之后还要对风管进行包覆装饰以改善视觉效果,还要在室内吊顶以掩饰新风和回风风管的进出风口,致使新风系统成为建筑装修成本中最高的分项;
二是产生了新的健康问题---在新风系统通风运行过程和停运阶段中,风管内以及风管与包覆风管的装饰夹层内,积累起大量无法清除的粉尘,滋生细菌霉菌,还给蚊蝇、臭虫、蟑螂甚至老鼠等等滋生繁衍提供了温床,特别是送风管(新风管),里面累积的粉尘、微生物、臭虫蟑螂粪便等等,随着新风吹入室内空间,带来了新的严重的居室健康卫生问题;
三是新风置换效果差---如图2所示的每一间房间的新风系统,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都设置在房间天花板下的吊顶上,虽然设计施工中重视了在吊顶水平方向上拉开距离错位安装,但是竖向方向即高度方向上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却无法错开;由于新风口补入的新风速度通常在2m/s左右,向下动压头很小,一部分新风气流并没有参加新风置换,而是寻找到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之间最短距离的路径,沿着吊顶面直奔排出口而去,造成新风气流短路,浪费了新风资源,新风置换效果差。与上述传统新风系统三大问题同时存在的,还有新风除尘过滤、降温除湿(加热升温)预处理问题。如果新风系统不能对引入室内新风进行有效除尘过滤,将使新风中粉尘、气溶胶、细菌微生物等等在住宅内累积,使新风系统促进健康的功效大打折扣;如果新风系统不能对引入室内新风进行夏季降温除湿和冬季加热升温,将使室内空气整体温湿度飘忽不定,忽高忽低,忽冷忽热,对人体热舒适性感受产生负面影响。
对引入室内新风进行过滤特别是夏季降温除湿和冬季加热升温,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我国建筑能耗在全社会能耗中的占比已经很高,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的三大“耗能大户”,成为了社会节能的焦点;并且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升,呈急剧上扬趋势。建筑的能耗(包括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其中最主要的是采暖和空调,占到20%。
对引入建筑物新风进行包括除尘、降温除湿、加热升温在内的预处理以提升新风品质所产生的能耗是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降低这个能耗,对于新风系统的普及推广和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暖通空调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本专利的问题导向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新风口、内循环进风口和出风口,且所述新风口上设有新风风门、所述内循环进风口上设有内循环风进风门;所述内循环进风口、所述出风口与风机盘管装置所处空间连通,所述新风口与空间外空气连通;
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出风口,所述内换热器还连接有为其提供换热介质的循环机组;
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第一风机的作用下,空气自所述新风口和/或所述内循环进风口进入到所述壳体内穿过所述内换热器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较佳地,所述循环机组包括有外换热器、压缩机、节流阀、板式换热器,所述内换热器、外换热器、节流阀、板式换热器、压缩机循环连接构成以供换热介质流通的循环通道。
较佳地,所述壳体内设有进风空间、换热空间,所述新风口、内循环进风口设置在所述进风空间相邻的侧壁上;
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换热空间内,所述第一风机出风口朝向所述内换热器设置,来自所述新风口和/或所述内循环进风口的空气经过所述第一风机进入到所述换热空间内,并流经所述内换热器。
较佳地,所述新风风门上设置有过滤装置。
较佳地,所述新风风门、内循环风风门采用开度可调节的电动风门。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提升了新风质量
本实用新型采用二合一风机盘管装置对自总进风口引入住宅房间群的户外新风,进行过滤除尘,并且夏季进行降温除湿、冬季进行加热升温处理,提升了新风品质,降低了新风对住宅内温湿度的扰动,改善了人体的热舒适性感受。
2、降低了住宅新风系统设备投入,提高了风机盘管装置的性价比
本实用新型通过总进风口风机盘管装置上新风风门和内循环风门的设置和切换,实现了总进风口新风预处理模块与总进风口所在空间内循环空气调节模块的合并,一套风机盘管装置承担了新风和内循环空气两路气流的降温除湿(加热升温)空气调节职能,降低了住宅新风系统设备投入,降低了现场安装的工作量,提高了风机盘管装置的性价比;
3、减少了新风系统设备对室内空间资源的占用
本实用新型一套风机盘管装置承担了新风和内循环空气两路气流的降温除湿(加热升温)空气调节职能,实质上减少了一套室内风机装置,减少了新风系统设备对室内空间的刚性占用,便于业主发挥室内空间的其它效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全屋新风置换系统,用于房间群新风的置换,所述房间群可以是住宅也可以是建筑物内功能单元组合,所述房间群包括有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连通的公共空间;所述公共空间可以是联结房间群的厅堂,也可以是沟通各个房间的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屋新风置换系统包括:
总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或者其中一间所述房间外墙上,实现该房间或公共空间与房间群外界空气的连通;所述总进风口位于所述公共空间或所述房间内的一侧设置有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其中所述内循环进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公共空间或所述房间连通,所述新风口与所述总进风口连通;
总出风口,设置在其中一间所述房间外墙上,且所述总出风口设有第二风机;
分进风口,设置在各所述房间上实现各房间与所述公共空间的连通;
总排风管,与所述总出风口连通,且所述总排风管还分别通过回风管与各所述房间连通;
在所述第一风机的作用下,外界新风自所述总进风口进入到所述风机盘管装置后再从所述出风口,进入到所述公共空间或者通过设有总进风口的房间进入到所述公共空间内;所述公共空间内形成正压,新风经过所述分进风口进入到各所述房间内,对房间内的污浊空气进行置换,污浊空气再经由所述回风管、所述总排风管管道从总出风口排出。
较佳地,所述分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靠近公共空间地面的一侧,所述回风管设置在所述房间靠近房顶的一侧;且在水平方向上所述分进风口远离所述回风管设置。
较佳地,所述回风管的一端与所述总排风管连通,另一端伸进所述房间内后向远离所述分进风口一侧延伸设置。
较佳地,所述分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的房门上或者下段门柱上。
较佳地,所述分进风口上设有可调节风门。
较佳地,所述可调节风门包括:
滑动挡板,所述分进风口相对的两侧上设有滑槽,所述滑动挡板可移动的安装在所述滑槽内;
驱动装置,安装在房门或者下段门柱上,且与所述滑动挡板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滑动挡板沿所述滑槽移动来实现所述分进风口的开关或所述分进风口的风口大小的调节。
较佳地,所述滑动挡板呈与所述分进风口匹配的矩形,且所述滑动挡板的四角为倒圆角。
较佳地,所述滑动挡板采用保温隔音板。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撤销了新风系统送风管
传统房屋新风系统,需要设置与各个房间连通的进风管道和出风管道,管道迂回曲折,不仅安装复杂、成本高,且影响外观;本实用新型撤销了进风管道的设置,从而大大简化了整个新风置换系统,有利于降低成本,避免影响外观;
而且,传统房屋新风系统运行过程和停运阶段,进风管内会积累起大量难以清除的粉尘,易滋生细菌霉菌,还给蚊蝇、臭虫、蟑螂甚至老鼠等等滋生繁衍提供了温床,特别是送风管(新风管)里面累积的粉尘、微生物、臭虫蟑螂粪便等等,运行时随着新风吹入室内空间,带来了新的严重的居室健康卫生问题;本实用新型将需要置换新风的公共空间/房间作为风道,用房间代替了送风管,撤销传统住宅新风系统的送风管,彻底消除了新风系统运行时,送风管(新风管)里面累积的粉尘、细菌、微生物、臭虫蟑螂粪便等随着新风吹入室内空间而带来的二次污染等新的居室健康卫生问题。
2.提高了新风置换效果
传统房屋新风系统,房间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都设置在天花板下的吊顶上,在竖向方向即高度方向上,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无法错开设置;由于新风口补入的新风速度通常在2m/s左右,向下动压头很小,致使一部分新风气流并没有深度下沉参加新风置换,而是寻找到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之间最短距离最小阻力的路径,沿着吊顶下表面直奔污浊空气排出口而去,造成新风气流出现短路,浪费了新风资源,新风置换效果差;
本实用新型以各个房间分进风口为控制节点,气流低位进入房间后做竖向上升与横向平移的复合运动,挤压推动污浊空气流向天花板下方的高位排出口,大幅度减少了房间内部通风盲区,新风资源利用率高,新风置换效果好。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下文的详细说明,可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为现有房间群内换风系统示意图;
图2为传统双向流新风系统的新风短路现象;
图3为实施例1中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在内循环运行模式下的气流场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在新风置换运行模式下的气流场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中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在新风置换运行模式下的气流场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中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在内循环运行模式下的气流场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3中全屋新风置换系统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3中房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形式实现,并且不应解释为受在此提出之实施例的限制。相反,提出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达成充分及完整公开,并且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完全了解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附图中,为清楚起见,可能放大了层及区域的尺寸及相对尺寸。
实施例1
参照图3-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包括壳体1、换热器3和第一风机2,壳体1上设置有新风口103、内循环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且新风口103上设有新风风门5、内循环进风口101上设有内循环风门;内循环进风口101、出风口102与风机盘管装置所处空间(例如一房间等场所)连通,新风口与外界空气连通;换热器3设置在壳体1内且靠近出风口102;第一风机2设置在壳体1内,内换热器还连接有为其提供换热介质的室外机组;在第一风机2的作用下,空气自新风口103和/或内循环进风口101进入到壳体1内穿过换热器后从出风口102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呈一立柜式的结构,如图3-4中所示,其可直接放在房间地面上,其上的内循环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均水平朝向房间内。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上设置有两相对设置的内循环进风口101,且新风口 103设置在内循环进风口101相邻侧壁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循环进风口101、新风口103的设置位置以及设置数量均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进一步的,如图4中所示,壳体1内设有进风空间104、换热空间105,新风口103、两内循环进风口101设置在进风空间104相邻的侧壁上;换热器3设置在换热空间105内,第一风机2朝向新风口103设置,来自新风口103和/或内循环进风口101的空气经过第一风机2进入到换热空间105内,并流经换热器3进行加热或降温后,再经过出风口102排送到装置所处房间内。
在本实施例中,循环机组可以采用户式中央空调氟机,也可采用中央空调水机,此处不做限制,只要能够集团为所述内换热器提供换热介质即可;
当循环机组以水为换热介质时,循环机组包括有一生成热水/冷水的室外空调机组,室外空调机组与一分水器循环连接,且循环线上还设有阀门;各房间内的内换热器均分别与分水器循环连接,以获取分水器内的热水/冷水进行循环换热。
当循环机组以制冷剂为换热介质时,循环机组包括有外换热器、内换热器、节流阀、压缩机循环连接构成以供制冷剂流通和相变的循环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2优选的采用离心风机。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风门5、内循环风风门采用开度可调节的电动风门,可以自动控制新风风门5、内循环风门的开闭或者风口开度大小的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风门5上设置有过滤装置4,用于对输送进入到壳体1内的新空气进行除尘等过滤,具体的可通过过滤网等结构来实现,此处不做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总进风口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可用于全屋新风以及房间内的内循环;当需要对室内空气进行温湿度调节时,打开内循环风门、关闭新风风门5;当需要补充新风以降低住宅室内空气污浊度时打开新风风门5、关闭内循环风门,具体的:
①内循环运行模式
如图5所示,当需要对总进风口所在空间室内空气进行温湿度调节时,启动内循环运行模式,打开内循环风门、关闭新风风门5、启动第一风机2和换热器3,与第一风机吸风口相连的进风空间104成为负压区,室内空气自内循环进风口 101流入,经第一风机升压后流过换热器3,被换热器降温除湿(加热升温)之后再从出风口102送入室内;
②新风置换运行模式
如图6中所示,当需要补充新风以降低住宅室内空气污浊度时,启动新风置换运行模式,打开新风风门5、关闭内循环风门、启动第一风机2和换热器3,与第一风机吸风口相连的进风空间104成为负压区,户外新风自新风风门5流入,经第一风机升压后流过换热器3,被换热器降温除湿(加热升温)之后再从出风口102送入室内;使风机盘管装置所在室内空间成为正压区,推动新风通过房门输送到套内其它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风机盘管装置,其有益之处是:
①提升了新风质量
本实施例采用二合一风机盘管装置对引入住宅的户外新风,进行过滤除尘,并且夏季进行降温除湿、冬季进行加热升温处理,提升了新风品质,降低了新风对住宅内温湿度的扰动,改善了人体的热舒适性感受。
②降低了住宅新风系统设备投入,提高了风机盘管装置的性价比
本实用新型通过风机盘管装置上新风风门和内循环风门的设置和切换,实现了新风预处理模块与内循环空气调节模块的合并,一套风机盘管装置承担了新风和内循环空气两路气流的降温除湿(加热升温)空气调节职能,降低了住宅新风系统设备投入,降低了现场安装的工作量,提高了风机盘管装置的性价比;
③减少了新风系统设备对室内空间资源的占用
本实用新型一套风机盘管装置承担了新风和内循环空气两路气流的降温除湿(加热升温)空气调节职能,实质上减少了一套室内风机装置,减少了新风系统设备对室内空间的刚性占用,便于业主发挥室内空间的其它效用。
实施例2
参照图7-8,本实施例提供的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为一壁挂式结构,其设置在房间顶部,其上内循环进风口101竖直方向朝向房间内/出风口102水平朝向房间内。
本实施例中该风机盘管装置的其他结构均可参照实施例1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屋新风置换系统,用于房间群新风的置换,房间群可以是一套住宅,也可以是写字楼教学楼等公共建筑里的一个功能区域,房间群包括有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连通的厅堂、通道;该全屋新风置换系统包括总进风口、总出风口、分进风口、总排风管;总进风口设置在通道或者其中一间房间上,实现该房间或通道与房间群外界空气的连通;总进风口位于通道或房间内的一侧设置有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所述的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其中内循环进风口、出风口与通道或房间连通,新风口与总进风口连通;各个房间上均设置有与通道连通的分进风口;总出风口设置在一间房间外墙上,且总出风口上设有第二风机;总排风管与总出风口连通,且总排风管还分别通过回风管与各房间连通。
当需要对房间群内各房间进行新风置换的时候,当启动进风风机和出风风机;在进风风机的作用下,外界新风经过风机盘管装置后进入到通道内或者通过设有总进风口的房间进入到通道内;此时通道内的气压大于各房间内的气压,使得通道内形成正压空间,从而使得新风经过分进风口进入到各房间内;新风进入到房间内后进行污浊空气置换,污浊空气再在出风风机的作用下经由负压回风管、总排风管管道从总出风口排出,从而完成新风置换的功能。
其中,总进风口可以设置在通道上,例如写字楼教学楼的通道上,这种情况下,外界新风直接通过总进风口进入到通道内,再经由各房间上的分进风口进入到各个房间内进行新风置换;
或者,总进风口选择设置在其中一间房间内,例如住宅内书房,外界新风先进入到该房间内,再从该房间的门或者分进风口进入到通道内;新风进入通道内后再经由各房间上的分进风口进入到各个房间内进行新风置换;
或者,总进风口、总出风口可选择相同的一个房间设置或者选择不同的两个房间设置;这种情况下,外界新风先进入到设有总进风口的房间内,再从该房间的门或者分进风口进入到通道内;新风进入通道内后再经由各房间上的分进风口进入到各个房间内进行新风置换;
上述,总进风口、总出风口的设置位置均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其中,优选的总出风口和总进风口上均设有第一/第二风机(分别为进风风机和出风风机),当然,也可以只有总出风口设置有第二风机,或者只有总进风管设置有第一风机,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屋新风置换系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房屋系统,例如居民住宅、办公楼、酒店旅馆等场所,此处不做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屋新风置换系统,以风机为动力,将户外新风引入房间内,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往室外,实施全屋新风置换,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传统房屋新风系统,需要设置与各个房间连通的进风管道和出风管道,管道迂回曲折,不仅安装复杂、成本高,且影响外观;本实用新型撤销了进风管道的设置,从而大大简化了整个新风置换系统,有利于降低成本,避免影响外观;
而且,传统房屋新风系统运行过程和停运阶段,进出风管内会积累起大量难以清除的粉尘,易滋生细菌霉菌,还给蚊蝇、臭虫、蟑螂甚至老鼠等等滋生繁衍提供了温床,特别是送风管(新风管)里面累积的粉尘、微生物、臭虫蟑螂粪便等等,运行时随着新风吹入室内空间,带来了新的严重二次污染的居室健康卫生问题;本实用新型将需要置换新风的公共空间/房间作为风道,用房间代替了送风管,撤销传统住宅新风系统的送风管,彻底消除了新风系统运行时,送风管(新风管)里面累积的粉尘、细菌、微生物、臭虫蟑螂粪便等随着新风吹入室内空间而带来的二次污染等新的居室健康卫生问题。
下面以房间群为居民住宅为例做具体说明。
参照图9-10在本实施例中,该房间群包括有作为公共空间的通道7和与通道 7连通的多个房间8,多个房间具体可以包括书房、卧室、客厅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将总进风口12设置在其中一个房间内,该总进风口12为直接在该房间的外墙上开设的通孔,实现与外界空气的连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总进风口12也可设置在其他房间或者通道7内,此处不做限制。
进一步的,风机盘管装置11也设置在该房间内,且风机盘管装置11的新风口103与总进风口12连通,风机盘管装置11的出风口102朝向该房间内,如图9。
在本实施例中,将总出风口15设置在通道7的一端,总出风口15为直接在通道7对应的外墙上开设的通孔,实现与外界的连通,总出风口15设置有出风风机 14。
在本实施例中,分进风口设置在各房间靠近地面的一侧,回风管9设置在各房间靠近房顶的一侧;且在水平方向上分进风口远离回风管吸风口设置。
传统房屋新风系统,房间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都设置在天花板下的吊顶上,在竖向方向即高度方向上,新风进风口和污浊空气排出口无法错开设置;由于新风口补入的新风速度通常在2m/s左右,向下动压头很小,致使一部分新风气流并没有深度下沉参加新风置换,而是寻找到正压新风进风口和负压污浊空气排出口之间最短距离最小阻力的路径,沿着吊顶下表面直奔污浊空气排出口而去,造成新风气流出现短路,浪费了新风资源,新风置换效果差;
本实施例以各个房间分进风口为节点,新风低位进入房间后做竖向上升与横向平移的复合运动,挤压推动污浊空气流向天花板下方的高位排出口,大幅度减少了房间内部通风盲区,新风资源利用率高,新风置换效果好。
在本实施例中,总排风管10通过多个回风管9与各房间连通,具体的,回风管9的一端与总排风管10连通,另一端伸进房间内后向远离分进风口20的一侧延伸设置,这样设置有利于进一步的使得回风管9的吸入口远离分进风口20的出口,从而有利于保证新风更好更全面的在房间内进行置换,有利于提高新风置换效果。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回风管9的另一端也可不向远离分进风口20的一侧延伸,只要保证回风管的另一端伸进房间内即可,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分进风口20设置在各个房间的房门16上,这样直接对门进行改造无需在墙体上开口,不用破坏原有的墙体结构。
进一步的,如图10中所示,分进风口20上设有可调节风门。具体的,可调节风门包括滑动挡板18、驱动装置17;滑动挡板18呈与分进风口20匹配的矩形,分进风口20相对的两侧上设有滑槽19,滑动挡板18的左右两侧可移动的安装在滑槽19内;驱动装置17安装在房门16上,且驱动端(驱动杆)连接滑动挡板18,用于驱动滑动挡板18沿滑槽19移动来实现分进风口20的开关或分进风口的风门大小的调节。
其中,为了提高滑动挡板18在滑槽19中的灵活性,本实施例进一步的将驱动滑动挡板18启闭的驱动杆设置在滑动挡板18几何中心线上,驱动杆与滑动挡板18之间连接采用铰接的连接方式,并且要求门框上缘在驱动杆运动方向的长度大于滑动挡板18同方向长度的1/2,提高了滑动挡板18在滑槽19中的灵活性,根本消除了因为驱动杆偏心可能造成的滑动挡板18对凹槽的侧向挤压力以及由于侧向挤压力造成的滑动阻力,从而消除了滑动挡板18被滑槽19卡死、滑动挡板18破坏滑槽19的风险;
其中,为了进一步消除滑动挡板18在滑槽19可能遭遇的滑动阻力扭矩问题,本实施例在滑动挡板18设计制造时将其四角做圆角工艺处理,提高了滑动挡板 18在滑槽19中的滑动性,根本消除了因为滑动挡板18四角上的方形边角可能刮擦甚至刺入滑槽19槽体材料而造成的门片滑动阻力扭矩;
其中,为了强化了滑动挡板18的保温隔音效果,本实施例滑动挡板18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片状矩形空腔体,内充保温材料,使得该滑动挡板18实际使用时,关闭期间能够有效阻断风门两侧热量和震动噪音的传递,具有良好的绝热与隔音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总进风口12上还设有用于对新风进行过滤和空调的新风预处理模块9。新风预处理模块9具体可以为过滤网、风机、盘管等结构,用于对进入房屋的新风进行除尘、空调等操作,同时有利于提升新风压头。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其他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本身的精神或范围。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案例,应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应限制为这些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作出变化和修改。

Claims (13)

1.一种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新风口、内循环进风口和出风口,且所述新风口上设有新风风门、所述内循环进风口上设有内循环风进风门;所述内循环进风口、所述出风口与风机盘管装置所处空间连通,所述新风口与空间外空气连通;
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出风口,所述内换热器还连接有为其提供换热介质的循环机组;
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在所述第一风机的作用下,空气自所述新风口和/或所述内循环进风口进入到所述壳体内穿过所述内换热器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机组包括有外换热器、压缩机、节流阀、板式换热器,所述内换热器、外换热器、节流阀、板式换热器、压缩机循环连接构成以供换热介质流通的循环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进风空间、换热空间,所述新风口、内循环进风口设置在所述进风空间相邻的侧壁上;
所述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换热空间内,所述第一风机朝向所述内换热器设置,来自所述新风口和/或所述内循环进风口的空气经过所述第一风机进入到所述换热空间内,并流经所述内换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门上设置有过滤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门、内循环风进风门采用开度可调节的电动风门。
6.一种全屋新风置换系统,用于房间群新风的置换,所述房间群包括有多个房间以及与各房间连通的公共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屋新风置换系统包括:
总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公共空间或者其中一间所述房间上,实现该房间或公共空间与房间群外界空气的连通;所述总进风口位于所述公共空间或所述房间内的一侧设置有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其中所述内循环进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房间连通,所述新风口与所述总进风口连通;
总出风口,设置在其中一间所述房间外墙上,且所述总出风口设有第二风机;
分进风口,设置在各所述房间上实现各房间与所述公共空间的连通;
总排风管,与所述总出风口连通,且所述总排风管还分别通过回风管与各所述房间连通;
在所述第一风机的作用下,外界新风自所述总进风口进入到所述风机盘管装置后再从所述出风口,进入到所述公共空间或者通过设有总进风口的房间进入到所述公共空间内;所述公共空间内形成正压,使得新风经过所述分进风口进入到各所述房间内,对房间内的污浊空气进行置换,污浊空气再经由所述回风管、所述总排风管管道从总出风口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屋新风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靠近公共空间地面的一侧,所述回风管设置在所述房间靠近房顶的一侧;且在水平方向上所述分进风口远离所述回风管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全屋新风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管的一端与所述总排风管连通,另一端伸进所述房间内后向远离所述分进风口一侧延伸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全屋新风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房间的房门下部或房门两侧的门柱下段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屋新风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进风口上设有可调节风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全屋新风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风门包括:
滑动挡板,所述分进风口相对的两侧上设有滑槽,所述滑动挡板可移动的安装在所述滑槽内;
驱动装置,安装在房门或者房门两侧的门柱下段上,且与所述滑动挡板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滑动挡板沿所述滑槽移动来实现所述分进风口的开关或所述分进风口的风口大小的调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全屋新风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挡板呈与所述分进风口匹配的矩形,且所述滑动挡板的四角为倒圆角。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全屋新风置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挡板采用保温隔音板。
CN202020643920.6U 2020-04-24 2020-04-24 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Active CN2138108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3920.6U CN213810865U (zh) 2020-04-24 2020-04-24 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3920.6U CN213810865U (zh) 2020-04-24 2020-04-24 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10865U true CN213810865U (zh) 2021-07-27

Family

ID=76931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43920.6U Active CN213810865U (zh) 2020-04-24 2020-04-24 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108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78205A (zh) 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CN103940010A (zh) 一种用于室内通风和净化的空气净化系统
CN108413500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11765526A (zh) 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CN113432197A (zh) 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
CN204285721U (zh) 一种新风系统
CN215892566U (zh) 一种采用无送风管双向流局域新风系统建筑物
CN105890100A (zh) 窗式空气净化换热器
CN112814420A (zh) 一种通过室内浊气管控避免交叉感染的建筑物
CN111678237A (zh) 一种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CN207584951U (zh) 全新风吊顶式空调系统
CN111412547A (zh) 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
CN213687024U (zh) 一种热量中心结构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CN213810865U (zh) 外新风与内循环二合一的风机盘管装置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CN205747158U (zh) 独立新风型地板嵌入式对流器
CN213687026U (zh) 一种送风排风模块一体化全屋新风系统
CN111720943A (zh) 高效全热交换新风回收模块
CN203396001U (zh) 一种用于室内通风净化和循环净化的空气净化机
CN205747324U (zh) 窗式空气净化换热器
CN109140652A (zh) 一种建筑物新型通风系统
CN213811014U (zh) 一种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CN213810867U (zh) 一种新风置换与内循环二合一的房间新风系统及全屋新风系统
KR20170133683A (ko) 폐열 회수 환기장치
CN2546790Y (zh) 双向换气装置
CN111678204A (zh) 一种热量中心结构及全屋新风置换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11

Address after: Room R21-A124, Room 403, No. 1, Mingzhu 1st Street, Hengli Town,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1466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Wan'ermei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203, building 1, No. 23 and 33, Lane 466, Yindu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BOHA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