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61963U - 一种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661963U CN213661963U CN202022273425.3U CN202022273425U CN213661963U CN 213661963 U CN213661963 U CN 213661963U CN 202022273425 U CN202022273425 U CN 202022273425U CN 213661963 U CN213661963 U CN 21366196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plate
- lead
- ptc heater
- he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包括:发热体、汇流条及总成引出极,其中发热体,包括两个以上发热单元,单个发热单元上设有两个电极头;汇流条,设有插孔的导电平板结构,并通过插孔套设在电极头上与发热体固定连接;总成引出极,固定在汇流条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引入汇流条,将多个电极头汇总成两个总成引出极固定在汇流条上。相当于在电极头与供电导线之间构建一个汇流连接纽带,既减少导线与PTC加热体的电极头之间连接的导线成本,又显著增强了导线与PTC加热体之间的连接牢固度,有效保障了为PTC加热器供电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
背景技术
PTC加热器产品由于其特殊的正温度系数特性,现已经广泛应用于家电领域的取暖,比如空调辅助加热,暖风机,浴霸等;传统燃油汽车的除霜,新能源汽车的车内取暖,电池热管理等,并且在大功率加热领域,PTC加热器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展。
PTC加热器采用PTC陶瓷作为核心发热元件,与传统的电热丝,电热管,远红外石英加热器相比,具有自动控温,使用电压范围广,且无明火,安全可靠,寿命长等优势。对于空气加热型PTC加热器,一般来说,都需要制作PTC加热管作为发热源:是指把PTC陶瓷发热元件、陶瓷片及导电所用金属电极片排布好并外裹聚酰亚胺薄膜(作为PTC加热芯体)后穿入对应的铝管内,经油压机或滚压机等压合装置对铝管进行压合操作,使得加热芯体与铝管之间紧密贴合,降低热阻,然后再把压合好的加热管与散热铝条进行粘接。这是通常的空气加热器结构,散热铝条表面不带电(一般称为绝缘型结构),比较安全,通电后PTC陶瓷元件产生的热量通过金属电极、绝缘层、铝管、散热铝条传出,起到加热作用。
在现有技术中,PTC加热器的引出电极片与导线之间的端子压接连接方式会使连接处的接触电阻偏大,大电流下工作时发热量大,温度较高,长期使用端子压接处容易松脱造成拉弧,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本技术领域亟需一种结构简单、接触电阻小、可有效避免拉弧现象发生且经济实用的引出线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接线端子固定牢固、安全可靠且经济实用的引出线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包括:发热体、汇流条及总成引出极,所述发热体,包括两个以上发热单元,单个所述发热单元上设有两个电极头;所述两个以上发热单元沿垂直于所述两个电极头所在平面的方向排列,且所述两个以上发热单元的电极头分为两排;所述汇流条,设有插孔的导电平板结构,并通过所述插孔套设在所述电极头上与所述发热体固定连接;所述总成引出极,固定在所述汇流条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充分考虑了现有技术中PTC风暖加热器的引出电极片与导线之间采用压接连接方式,连接处的接触电阻偏大,大电流下工作时发热量大,长期使用端子压接处容易松脱造成拉弧的问题,通过引入汇流条,将多个电极头汇总成两个总成引出极固定在汇流条上。最后,整个加热器只需通过匹配的对插件将两根引出线对插在总成引出极上,相当于在电极头与供电导线之间构建一个汇流连接纽带,既减少导线与PTC加热体的电极头之间的独立连接的导线成本,又显著增强了导线与PTC加热体之间的连接牢固度,有效保障了为PTC加热器供电的可靠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汇流条还包括底板及金属引极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插孔,所述第一插孔的数量及位置与所述电极头的数量及位置分别对应,且所述第一插孔的形状与所述电极头的外形相匹配;所述金属引极板的数量为两件,每一件所述金属引极板沿所述电极头的排列方向贴附在所述底板上,所述金属引极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插孔的形状相同的第二插孔,且所述第二插孔与所述第一插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电极头依次穿设在所述第一插孔及第二插孔,并与所述金属引极板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金属引极板的设置,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汇流条与电极头的固定连接的牢固度,另一方面,金属引极板承担了将同极的电极头连接在一起引至总成引出极的重要功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发热单元包括电极片、PTC陶瓷片、绝缘件及金属管;所述电极片的数量为两件,单件所述电极片包括凹槽部及电极头,所述电极头固定连接在所述凹槽部的靠近侧面的端面上,两件所述电极片以所述凹槽部面对面且所述电极头朝向相同的方向连接构成空腔;所述PTC陶瓷片内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绝缘件包裹在所述凹槽部的外部;所述金属管套设在所述绝缘件的外部,且所述金属管的内壁与所述绝缘件的外表面贴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金属管的设置,为电极片、PTC陶瓷片、绝缘件所组成的组件提供良好的保护,且金属管与发热体的外表面紧密接触,有利于将加热体所产生的热量尽快散发出去,有效提高了发热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电极头与所述金属引极板通过锡焊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锡焊的引入,可以通过焊锡来降低接触电阻,将有效地避免传统压接导线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改进,引出线结构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设在所述汇流条与所述发热体之间,用以固定支撑所述汇流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固定支架的设置,为汇流条及发热体的连接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支撑,且便于安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改进,所述发热体还包括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在相邻两个所述发热单元之间及最外侧所述发热单元的外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散热片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发热体的散热效率,缩短把环境加热至预定温度的时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管为铝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以铝管作为金属管,充分利用了铝质管所具有的导热性强、质轻的优点。可有效减轻整体PTC加热器的重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引出线结构还包括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包括与所述总成引出极连接的电极端,所述电极端为U型接头,所述U型接头包括上侧板及下侧板,所述上侧板与下侧板之间的内侧间距与所述总成引出极的厚度相适配,且所述上侧板与所述下侧板上均设有限位凸起,所述总成引出极的表面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匹配的限位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限位凸起的设置,可以有效保障接线端子与总成引出极的连接位置固定,有利于保持稳定的连接效果,且连接牢固程度易于控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所述上侧板与所述下侧板分别设有两个限位凸起,且所述两个限位凸起沿所述上侧板或下侧板的中心线对称布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接线端子的单个表面上,即上侧板与所述下侧板上分别设置两个限位凸起,不仅可以限定总成引出极与接线端子的连接位置,还能对连接方向进行限定,进一步保障了连接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凸起为楔形凸起,所述楔形凸起包括止回面及斜面,所述止回面背向所述汇流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以楔形凸起为限位凸起,不仅保持了限位的特性,还能有效防止压线端子与电极头脱离,为进一步焊接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附图说明
为了更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引出线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发热单元的组成部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引出线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引出线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接线端子与电极头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接线端子的上侧板示意图。
图中数字所表示的相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发热体1;发热单元11;电极片111;PTC陶瓷片112;绝缘件113;金属管114;电极头1111;散热片12;汇流条2;插孔21;底板22;第一插孔221;金属引极板23;第二插孔231;总成引出极3;限位槽31;固定支架4;接线端子5;电极端51;上侧板511;下侧板512;限位凸起5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包括:发热体1、汇流条2及总成引出极3,发热体1,包括两个以上发热单元11,单个发热单元11上设有两个电极头1111;两个以上发热单元11沿垂直于两个电极头1111所在平面的方向排列,且两个以上发热单元11的电极头1111分为两排;汇流条2,设有插孔21的导电平板结构,并通过插孔21套设在电极头1111上与发热体1固定连接;总成引出极3,固定在汇流条2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充分考虑了现有技术中PTC风暖加热器的引出电极片与导线之间采用压接连接方式,连接处的接触电阻偏大,大电流下工作时发热量大,长期使用端子压接处容易松脱造成拉弧的问题,通过引入汇流条,将多个电极头汇总成两个总成引出极固定在汇流条上。最后,整个加热器只需通过匹配的对插件将两根引出线对插在总成引出极上,相当于在电极头与供电导线之间构建一个汇流连接纽带,既减少导线与PTC加热体的电极头之间的独立连接的导线成本,又降低了显著增强了导线与PTC加热体之间的连接牢固度,有效保障了为PTC加热器供电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汇流条2还包括底板22及金属引极板23;底板22上设有第一插孔221,第一插孔221的数量及位置与电极头1111的数量及位置分别对应,且第一插孔221的形状与电极头1111的外形相匹配;金属引极板23的数量为两件,每一件金属引极板23沿电极头1111的排列方向贴附在底板22上,金属引极板23上设有与第一插孔221的形状相同的第二插孔231,且第二插孔231与第一插孔221的位置相对应;电极头1111依次穿设在第一插孔221及第二插孔231,并与金属引极板23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金属引极板的设置,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汇流条与电极头的固定连接的牢固度,另一方面,金属引极板承担了将同极的电极头连接在一起引至总成引出极的重要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发热单元11包括电极片111、PTC陶瓷片112、绝缘件113及金属管114;电极片111的数量为两件,单件电极片包括凹槽部1112及电极头1111,电极头1111固定连接在凹槽部1112的靠近侧面的端面上,两件电极片111以凹槽部1112面对面且电极头1111朝向相同的方向连接构成空腔;PTC陶瓷片112内置于空腔内;绝缘件113包裹在凹槽部1112的外部;金属管114套设在绝缘件113的外部,且金属管114的内壁与绝缘件113的外表面贴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金属管的设置,为电极片、PTC陶瓷片、绝缘件所组成的组件提供良好的保护,且金属管与发热体的外表面紧密接触,有利于将加热体所产生的热量尽快散发出去,有效提高了发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极头1111与金属引极板23通过锡焊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锡焊的引入,可以通过焊锡来降低接触电阻,将有效地避免传统压接导线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4所示,引出线结构还包括固定支架4,固定支架4设在汇流条2与发热体1之间,用以固定支撑汇流条2。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固定支架的设置,为汇流条及发热体的连接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支撑,且便于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发热体还包括散热片12,散热片12设在相邻两个发热单元11之间及最外侧发热单元11的外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散热片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发热体的散热效率,缩短把环境加热至预定温度的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金属管114为铝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以铝管作为金属管,充分利用了铝质管所具有的导热性强、质轻的优点。可有效减轻整体PTC加热器的重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引出线结构还包括接线端子5,接线端子5包括与总成引出极3连接的电极端51,电极端51为U型接头,U型接头包括上侧板511及下侧板512,上侧板511与下侧板512之间的内侧间距与总成引出极3的厚度相适配,且上侧板511与下侧板512上均设有限位凸起513,总成引出极3的表面设有与限位凸起513相匹配的限位槽31。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限位凸起的设置,可以有效保障接线端子与总成引出极的连接位置固定,有利于保持稳定的连接效果,且连接牢固程度易于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上侧板511与下侧板512分别设有两个限位凸起513,且两个限位凸起513沿上侧板511或下侧板512的中心线对称布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接线端子的单个表面上,即上侧板与下侧板上分别设置两个限位凸起,不仅可以限定总成引出极与接线端子的连接位置,还能对连接方向进行限定,进一步保障了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限位凸起513为楔形凸起,楔形凸起包括止回面及斜面,止回面背向汇流条2。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以楔形凸起为限位凸起,不仅保持了限位的特性,还能有效防止压线端子与电极头脱离,为进一步焊接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体、汇流条及总成引出极,
所述发热体,包括两个以上发热单元,单个所述发热单元上设有两个电极头;所述两个以上发热单元沿垂直于所述两个电极头所在平面的方向排列,且所述两个以上发热单元的电极头分为两排;
所述汇流条,设有插孔的导电平板结构,并通过所述插孔套设在所述电极头上与所述发热体固定连接;
所述总成引出极,固定在所述汇流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条还包括底板及金属引极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插孔,所述第一插孔的数量及位置与所述电极头的数量及位置分别对应,且所述第一插孔的形状与所述电极头的外形相匹配;所述金属引极板的数量为两件,每一件所述金属引极板沿所述电极头的排列方向贴附在所述底板上,所述金属引极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插孔的形状相同的第二插孔,且所述第二插孔与所述第一插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电极头依次穿设在所述第一插孔及第二插孔,并与所述金属引极板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单元包括电极片、PTC陶瓷片、绝缘件及金属管;所述电极片的数量为两件,单件所述电极片包括凹槽部及电极头,所述电极头固定连接在所述凹槽部的靠近侧面的端面上,两件所述电极片以所述凹槽部面对面且所述电极头朝向相同的方向连接构成空腔;所述PTC陶瓷片内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绝缘件包裹在所述凹槽部的外部;所述金属管套设在所述绝缘件的外部,且所述金属管的内壁与所述绝缘件的外表面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头与所述金属引极板通过锡焊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设在所述汇流条与所述发热体之间,用以固定支撑所述汇流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还包括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在相邻两个所述发热单元之间及最外侧所述发热单元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管为铝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包括与所述总成引出极连接的电极端,所述电极端为U型接头,所述U型接头包括上侧板及下侧板,所述上侧板与下侧板之间的内侧间距与所述总成引出极的厚度相适配,且所述上侧板与所述下侧板上均设有限位凸起,所述总成引出极的表面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匹配的限位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板与所述下侧板分别设有两个限位凸起,且所述两个限位凸起沿所述上侧板或下侧板的中心线对称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为楔形凸起,所述楔形凸起包括止回面及斜面,所述止回面背向所述汇流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73425.3U CN213661963U (zh) | 2020-10-13 | 2020-10-13 | 一种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273425.3U CN213661963U (zh) | 2020-10-13 | 2020-10-13 | 一种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661963U true CN213661963U (zh) | 2021-07-09 |
Family
ID=76700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273425.3U Active CN213661963U (zh) | 2020-10-13 | 2020-10-13 | 一种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661963U (zh) |
-
2020
- 2020-10-13 CN CN202022273425.3U patent/CN21366196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807157U (zh) | Ptc发热体及低温烟具 | |
US6180930B1 (en) | Heater with enclosing envelope | |
CN208690572U (zh) | 插接端子、多功能高压连接器及电池产品 | |
CN213661963U (zh) | 一种用于ptc加热器的引出线结构 | |
CN210007331U (zh) | 一种带保护监控功能的大功率液冷母排 | |
CN110447626B (zh) | 一种电蚊香器 | |
CN210866417U (zh) | 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 | |
CN212301653U (zh) | 电能表压片式接线端子 | |
CN212259369U (zh) | 一种ptc加热器 | |
CN206380101U (zh) | 一种ptc加热器 | |
CN211932578U (zh) | 一种尖头状的弧形陶瓷发热体 | |
CN208173322U (zh) | 铝外壳ptc制动电阻 | |
CN214481322U (zh) | 一种用于ptc发热器的新型电极引出结构 | |
CN213661986U (zh) | 一种高可靠性防漏电ptc加热器 | |
CN206803075U (zh) | 免焊、可更换cob模块连接器 | |
CN213661964U (zh) | 空气加热表面带电型ptc加热器 | |
CN219321344U (zh) | 一种igbt终端结构 | |
CN217486664U (zh) | 一种具有散热性强的ptc发热器 | |
CN210328116U (zh) | 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电源厚铜板 | |
CN110690529A (zh) | 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 | |
CN220582494U (zh) | 一种安全性高的小型点火棒用陶瓷加热体 | |
CN210349882U (zh) | 一种电池包 | |
CN210861715U (zh) | 一种超低温空气源热风机加热件固定装置 | |
CN212209938U (zh) | 一种带电加热体瓷砖的接线结构 | |
CN219436852U (zh) | 一种可靠性高的汽车整流器绝缘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