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60669U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60669U
CN213660669U CN202022744511.8U CN202022744511U CN213660669U CN 213660669 U CN213660669 U CN 213660669U CN 202022744511 U CN202022744511 U CN 202022744511U CN 213660669 U CN213660669 U CN 2136606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s
terminal
power supply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4451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志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Kor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Kor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Kor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Korea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606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606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458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terminal b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with contacts abutting directly the printed circuit; Button contacts therefore provided on th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3Bases or cases for heavy duty; Bases or cases for high voltage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corona or arc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members, e.g. by punching and by ben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42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其为用于以凹凸方式与对应的配合连接器结合的连接器,包括:壳体,插入突起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侧的边缘连续地突出,且在所述插入突起的内部以向上方开放的方式形成插入槽;以及端子,沿所述插入突起结合至少一者以上,且接触面暴露到外部,所述端子包括连接电源的多个主电源端子、传递信号且与所述主电源端子隔开定位的多个信号端子、以及多个子电源端子,所述多个子电源端子连接电源并与所述主电源端子及所述信号端子隔开定位,且形成比所述信号端子更宽的宽度。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更详细来说,涉及一种通过附加设置宽度比信号端子相对宽的子电源端子,从而可使用子电源端子来增大容许电流范围且可在供电时确保稳定性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通常,在用于包括汽车在内的各种产业领域的电子装置中可设置印刷电路板,以安装各种零件。
在这种印刷电路板中,形成用于电连接各种零件的多个连接端子,并在印刷电路板的连接端子中设置用于连接对应的基板的配合连接器的连接器。
以往的连接器包括结合到基板的表面的壳体、及结合到壳体且以与基板的连接端子连接的方式结合的端子,端子分为用于供电的电源端子与用于信号传递的信号端子。
但是,在以往的连接器中,由于电源端子的容许电流是固定的,因此在施加过电流的情况下,会诱发电子机器的故障,因此需要在施加过电流时能够应对的结构,且在组装时使用移送载体等将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对齐后进行插入成型,之后从电源端子与信号端子分离载体的过程非常繁琐。
作为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文献,有韩国注册专利第10-1185545号(2012年09月18日),且在所述现有文献中揭示了一种用于基板连接的连接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注册专利第10-1185545号(2012.09.18.)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可通过附加设置宽度比信号端子相对宽的子电源端子,从而可使用子电源端子来增大容许电流范围且可在供电时确保稳定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通过使主电源端子的安装部、信号端子的安装部及子电源端子的安装部向壳体的侧部突出的方式延长而与移送载体各别地连接,从而可在组装时各别地移动各个端子后进行插入成形,从而可确保组装的容易性。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是用于以凹凸方式与对应的配合连接器结合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插入突起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侧的边缘连续地突出,且在所述插入突起的内部以向上方开放的方式形成插入槽;以及端子,沿所述插入突起结合至少一者以上,且接触面暴露到外部,所述端子包括连接电源的多个主电源端子、传递信号且与所述主电源端子隔开定位的多个信号端子、以及多个子电源端子,所述多个子电源端子连接电源并与所述主电源端子及所述信号端子隔开定位,且形成比所述信号端子更宽的宽度。
此处,所述子电源端子可配置在所述主电源端子与所述信号端子之间。
另外,所述插入突起可包括:一对第一插入部,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的两侧,且分别配置所述主电源端子;以及一对第二插入部,以与所述第一插入部沿直角方向连接的方式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的两侧,且分别配置所述主电源端子、信号端子及子电源端子,所述第二插入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长度,且可以比所述第一插入部更宽的宽度具有长度。
另外,所述子电源端子与所述信号端子相比在所述第二插入部的长度方向上可具有更宽的宽度。
另外,所述主电源端子可分为:一对第一端子,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插入部;以及一对第二端子,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二插入部的长度方向两侧,所述信号端子可配置在所述第二端子之间,且所述子电源端子可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信号端子之间。
另外,所述主电源端子、信号端子及子电源端子可包括:内侧接触部,垂直地位于定位所述插入槽的所述插入突起的内侧面,且下端暴露到所述壳体的下部;安装部,从所述内侧接触部的下端向侧方弯折延长,且延长的末端向所述壳体的侧部突出;上侧接触部,从所述内侧接触部的上端水平地弯折延长,且水平地位于所述插入突起的上部;以及外侧接触部,从所述上侧接触部的延长的末端向下部垂直地延长,且垂直地位于所述插入突起的与所述插入槽相对的外侧面。
另外,在所述信号端子及子电源端子的外侧接触部可凹陷地形成卡合槽,以在与所述配合连接器结合时位于卡合位置。
另外,所述安装部的延长的末端可包括:截面部,暴露到所述壳体的侧部以与移送载体连接,且在与所述移送载体分离时被垂直地切断。
另外,所述子电源端子的所述安装部可向所述壳体的侧部突出,且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安装部向所述壳体的侧部突出,且与所述子电源端子的所述安装部相比,延长的末端可更长地突出。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形态的连接器是用于以凹凸方式与对应的配合连接器结合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第一插入突起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侧的边缘连续地突出,且在所述插入突起的内部以向上方开放的方式形成插入槽,且第二插入突起从所述插入槽的底面突出;以及端子,沿所述第一插入突起、第二插入突起及所述插入槽结合至少一者以上,且接触面暴露到外部,所述端子包括连接电源的多个主电源端子、传递信号且与所述主电源端子隔开定位的多个信号端子、以及多个子电源端子,所述多个子电源端子连接电源并与所述主电源端子及所述信号端子隔开定位,且形成比所述信号端子更宽的宽度。
另外,所述子电源端子可配置在所述主电源端子与所述信号端子之间。另外,所述第一插入突起可包括:一对第一插入部,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的两侧,且分别配置所述主电源端子;以及一对第二插入部,以与所述第一插入部沿直角方向连接的方式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的两侧,且分别配置所述主电源端子、信号端子及子电源端子,所述第二插入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长度,且可以比所述第一插入部更宽的宽度具有长度。
另外,所述子电源端子与所述信号端子相比在所述第二插入部的长度方向上可具有更宽的宽度。
另外,所述主电源端子可分为:一对第一端子,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插入部;以及一对第二端子,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二插入部的长度方向两侧,所述信号端子可配置在所述第二端子之间,且所述子电源端子可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信号端子之间。
另外,所述主电源端子、信号端子及子电源端子可包括:第一内侧接触部,垂直地位于定位所述插入槽的所述第二插入突起的内侧面;上侧接触部,从所述第一内侧接触部的上端水平地弯折延长,且水平地位于所述第一插入突起的上部;安装部,从所述上侧接触部的延长的末端向下部垂直地延长并暴露到所述壳体的下部,且下端水平地弯折向所述壳体的侧部突出;下侧接触部,从所述第一内侧接触部的下端向所述第二插入突起方向延长,且位于所述插入槽的底面;以及第二内侧接触部,从所述下侧接触部的延长的末端向上部弯折延长,且垂直地位于所述第二插入突起的侧面。
另外,所述安装部的延长的末端可包括:截面部,暴露到所述壳体的侧部以与移送载体连接,且在与所述移送载体分离时被垂直地切断。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通过附加设置宽度比信号端子相对宽的子电源端子,从而可使用子电源端子来增大容许电流范围且可在供电时确保稳定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通过使主电源端子的安装部、信号端子的安装部及子电源端子的安装部向壳体的侧部突出的方式延长而与移送载体各别地连接,从而可在组装时各别地移动各个端子后进行插入成形,从而可确保组装的容易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将图1的主要部分剖开处理以详细表示主电源端子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3是用于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4是用于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5是用于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6是用于详细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例示性地表示移送载体连接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将图8的主要部分剖开处理以详细表示主电源端子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11是用于详细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12是用于例示性地表示移送载体连接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状态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0:第一移送载体
20:第二移送载体
30:第三移送载体
100:壳体
110:插入突起
111:第一插入部
112:第二插入部
120:插入槽
200:端子
210:主电源端子
210A:第一端子
210B:第二端子
211:内侧接触部
212:安装部
212a:截面部
213:上侧接触部
214:外侧接触部
215:接触部
220:子电源端子
221:内侧接触部
222:安装部
222a:截面部
223:上侧接触部
224:外侧接触部
225:接触部
230:信号端子
231:内侧接触部
232:安装部
232a:截面部
233:上侧接触部
234:外侧接触部
235:接触部
300:壳体
310:第一插入突起
311:第一插入部
312:第二插入部
320:插入槽
330:第二插入突起
400:端子
410:主电源端子
411:第一内侧接触部
412:上侧接触部
413:安装部
413a:截面部
414:下侧接触部
415:第二内侧接触部
420:子电源端子
421:第一内侧接触部
421a:第一接触部
422:上侧接触部
423:安装部
423a:截面部
424:下侧接触部
425:第二内侧接触部
425a:第二接触部
430:信号端子
431:第一内侧接触部
431a:第一接触部
432:上侧接触部
433:安装部
433a:截面部
434:下侧接触部
435:第二内侧接触部
435a:第二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参照附图以及下文详细叙述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特征以及实现所述优点及特征的方法将变得明确。
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下揭示的实施例,而能够以彼此不同的各种形态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揭示完整且向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完整地告知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提供的,本实用新型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定义。
另外,在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在判断相关的公知技术等可能使本实用新型的主题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将省略与其相关的详细说明。
图1是用于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用于将图1的主要部分剖开处理以详细表示主电源端子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且图3是用于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4是用于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图5是用于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平面图,且图6是用于详细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例示性地表示移送载体连接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且图9是用于将图8的主要部分剖开处理以详细表示主电源端子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平面图,且图11是用于详细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12是用于例示性地表示移送载体连接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是插头(plug)形态的连接器,作为用于以凹凸方式与对应的配合连接器(插座形态的连接器)结合的连接器,包括壳体100与端子200。
首先,壳体100下端结合到基板(未示出)等,且插入突起110沿壳体100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侧的边缘连续地突出。
此处,在壳体100的上部凹陷地形成插入槽120,且具有插入突起110围绕插入槽120的边缘的形态。
插入槽120向上部开放,且是以凹凸方式对应结合配合连接器(未示出)的突起部位的部分,且插入突起110是以凹凸方式对应结合配合连接器的槽部位的部分。
而且,壳体100可在两个方向上具有长度,且假设壳体100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来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壳体100可以前后宽度比左右宽度相对长的方式形成,且与其对应结合的配合连接器也可具有对应的形状。
另外,可使用绝缘原材料以插入成形的方式在下文将述的端子200的一部分形成壳体100,但是可多样地应用壳体100的形成方法。
同时,插入突起110可分为:一对第一插入部111,分别位于前后方向;以及一对第二插入部112,分别位于左右方向。
一对第一插入部111水平地位于前后方向,且可在第一插入部111中分别设置下文将述的主电源端子210。
一对第二插入部112以与第一插入部111沿直角方向连接的方式分别位于壳体100的左右方向。
此处,在第二插入部112中可分别配置下文将述的主电源端子210、信号端子230及子电源端子220。
如上所述的第一插入部111与第二插入部112可相互连接而具有矩形形态,但是可多样地应用第一插入部111与第二插入部112的形状。
端子200沿壳体100的插入突起110结合至少一个以上,且在端子200的接触面包围插入突起110的外部的状态下暴露到外部。
更详细说明,端子200可包括多个主电源端子210、多个信号端子230及多个子电源端子220。
首先,主电源端子210连接电源,且分别设置在插入突起110的第一插入部111,且可分别设置在第二插入部112的长度方向两侧。
此处,主电源端子210可与基板(未示出)的连接部电连接,且在将壳体100与配合连接器(未示出)结合的情况下,可与配合连接器的端子交换电力。
更详细说明,主电源端子210可包括内侧接触部211、安装部212、上侧接触部213及外侧接触部214。
主电源端子210的内侧接触部211垂直地位于定位插入槽120的插入突起120的内侧面,且下端暴露到壳体100的下部。
主电源端子210的安装部212从内侧接触部211的下端向侧方弯折延长,且延长的末端向壳体100的侧部突出。
此处,安装部212的延长的末端包括截面部212a,截面部212a暴露到壳体100的侧部以与第一移送载体10连接,且在与第一移送载体10分离时被垂直地切断。
而且,安装部212在第二插入部112的宽度方向上延长,且延长的末端在第二插入部112的宽度方向上突出。
主电源端子210的上侧接触部213从内侧接触部211的上端水平地弯折延长,且水平地暴露在插入突起110的上部。
主电源端子210的外侧接触部214从上侧接触部213的延长的末端向下部垂直地延长,且垂直地位于插入突起110的与插入槽120相对的外侧面。
信号端子230用于传递信号,且分别设置在第二插入部112,且可沿第二插入部112的长度方向以隔开的状态设置多个。
此处,信号端子230可设置在主电源端子210之间,此时信号端子230与主电源端子210以固定间隔隔开定位。
更详细说明,信号端子230可包括内侧接触部231、安装部232、上侧接触部233及外侧接触部234。
信号端子230的内侧接触部231垂直地位于定位插入槽120的插入突起110的内侧面,且下端暴露到壳体100的下部。
信号端子230的安装部232从内侧接触部231的下端向侧方弯折延长,且延长的末端向壳体100的侧部突出。
此处,安装部232的延长的末端包括截面部232a,截面部232a暴露到壳体100的侧部以与第三移送载体30连接,且在与第三移送载体30分离时被垂直地切断。
而且,安装部232在第二插入部112的宽度方向上延长,且延长的末端在第二插入部112的宽度方向上突出。
信号端子230的上侧接触部233从内侧接触部231的上端水平地弯折延长,且水平地暴露在插入突起110的上部。
信号端子230的外侧接触部234从上侧接触部233的延长的末端向下部垂直地延长,且垂直地位于插入突起110的与插入槽120相对的外侧面。
此处,在外侧接触部234中,可突出接触部235以在结合配合连接器(未示出)时进行连接。
子电源端子220连接电源,且分别设置在插入突起110的第二插入部112,且可分别设置在第二插入部112的长度方向两侧。
此处,子电源端子220分别设置在设置于第二插入部112的主电源端子210与信号端子230之间,在主电源端子210与信号端子230之间可各设置一个子电源端子220。
此时,在第二插入部112的长度方向两侧分别设置主电源端子210,在主电源端子210之间分别设置子电源端子220,且在子电源端子220之间可设置多个信号端子230。
而且,如图1与图4及图5所示,子电源端子220沿第二插入部112的长度方向具有比信号端子230更宽的宽度。
另外,各个主电源端子210可分为:第一端子210A,配置在第一插入部111;以及一对第二端子210B,从第一端子210A的两侧弯折延长且分别配置在第二插入部112。
此时,信号端子230配置在分别配置于长度方向两侧的主电源端子210的第二端子210B之间,且子电源端子220分别配置在第二端子210B与信号端子230之间。
更详细说明,子电源端子220可包括内侧接触部221、安装部222、上侧接触部223及外侧接触部224。
子电源端子220的内侧接触部221垂直地位于定位插入槽120的插入突起110的内侧面,且下端暴露到壳体100的下部。
子电源端子220的安装部222从内侧接触部221的下端向侧方弯折延长,且延长的末端向壳体100的侧部突出。
此处,安装部222的延长的末端包括截面部222a,截面部222a暴露到壳体100的侧部以与第二移送载体20连接,且在与第二移送载体20分离时被垂直地切断。
而且,安装部222在第二插入部112的宽度方向上延长,且延长的末端在第二插入部112的宽度方向上突出。
子电源端子220的上侧接触部223从内侧接触部221的上端水平地弯折延长,且水平地暴露在插入突起110的上部。
子电源端子220的外侧接触部224从上侧接触部223的延长的末端向下部垂直地延长,且垂直地位于插入突起110的与插入槽120相对的外侧面。
此处,在外侧接触部224中可凹陷地形成接触部225,以在结合配合连接器(未示出)时进行连接。
特别地,已对子电源端子220的安装部222向壳体100的侧部突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子电源端子220的安装部222与信号端子230的安装部232相比,延长的末端突出得更短。
以下,将参照图8至图12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如下所示。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是插座形态的连接器,作为用于以凹凸方式与对应的配合连接器(插头形态的连接器)结合的连接器,包括壳体300及端子400。
首先,壳体300下端结合到基板(未示出)等,且第一插入突起310沿壳体300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侧的边缘连续地突出,在第一插入突起310的内部以向上方开放的方式形成插入槽320,且第二插入突起330从插入槽320的底面突出。
此处,具有第一插入突起310围绕插入槽320的边缘的形态,且插入槽320是以凹凸方式对应结合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插入突起110的部分,且第一插入突起310与第二插入突起330是以凹凸方式对应结合配合连接器的槽部位的部分。
而且,壳体300可在两个方向上均具有长度,且假设壳体300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来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壳体300可以前后宽度比左右宽度相对长的方式形成,且与其对应结合的配合连接器也可具有对应的形状。
另外,可使用绝缘原材料以插入成形的方式在下文将述的端子400的一部分形成壳体300,但是可多样地应用壳体100的形成方法。
同时,第一插入突起310可分为:一对第一插入部311,分别位于前后方向;以及一对第二插入部312,分别位于左右方向。
一对第一插入部311水平地位于前后方向,且可在第一插入部311分别设置下文将述的主电源端子410。
一对第二插入部312以与第一插入部311沿直角方向连接的方式分别位于壳体300的左右方向。
此处,在第二插入部312可分别配置下文将述的主电源端子410、子电源端子420及信号端子430。
而且,第二插入突起330可沿壳体300的长度方向具有固定长度,但是可多样地应用第二插入突起330的形状。
如上所述的第一插入部311与第二插入部312可相互连接而具有矩形形态,但是可多样地应用第一插入部311与第二插入部312的形状。
壳体300的第一插入突起310与插入槽320沿第二插入突起330结合至少一个以上端子400,且端子400的接触面暴露到外部。
更详细说明,端子400可包括多个主电源端子410、多个子电源端子420及多个信号端子430。
首先,主电源端子410连接电源,且分别设置在第一插入突起310的第一插入部311,且可分别设置在第二插入部312的长度方向两侧。
此处,主电源端子410可与基板(未示出)的连接部电连接,且在将壳体300与配合连接器(未示出)结合的情况下,可与配合连接器的端子交换电力。
更详细说明,主电源端子410可包括第一内侧接触部411、上侧接触部412、安装部413、下侧接触部414及第二内侧接触部415。
主电源端子410的第一内侧接触部411垂直地位于定位插入槽320的第二插入突起330的内侧面,且主电源端子410的上侧接触部412从第一内侧接触部411的上端水平地弯折延长且水平地位于第一插入突起310的上部。
主电源端子410的安装部413从上侧接触部412的延长的末端向下部垂直地延长并暴露到壳体300的下部,且下端水平地弯折并向壳体300的侧部突出,安装部413的延长的末端包括截面部413a,截面部413a暴露到所述壳体的侧部以与第一移送载体10连接,且在与第一移送载体10分离时被垂直地切断。
主电源端子410的下侧接触部414从第一内侧接触部411的下端沿第二插入突起330方向延长,且位于插入槽320的底面。
主电源端子410的第二内侧接触部415从下侧接触部414的延长的末端向上部弯折延长且垂直地位于第二插入突起330的侧面。
子电源端子420连接电源,且分别设置在第一插入突起310的第一插入部311,且可分别设置在第二插入部312的长度方向两侧。
此处,子电源端子420分别设置在设置于第二插入部312的主电源端子410与信号端子430之间,且在主电源端子410与信号端子430之间可各设置一个子电源端子420。
此时,在第二插入部312的长度方向两侧分别设置主电源端子410,在主电源端子410之间分别设置子电源端子420,且在子电源端子420之间可设置多个信号端子430。
而且,如图8至图12所示,子电源端子420沿第二插入部312的长度方向具有比信号端子430更宽的宽度。
更详细说明,子电源端子420可包括第一内侧接触部421、上侧接触部422、安装部423、下侧接触部424及第二内侧接触部425。
子电源端子420的第一内侧接触部421垂直地位于定位插入槽320的第二插入突起330的内侧面,且子电源端子420的上侧接触部422从第一内侧接触部421的上端水平地弯折延长,且水平地位于第一插入突起310的上部。
子电源端子420的安装部423从上侧接触部422的延长的末端向下部垂直地延长并暴露到壳体300的下部,且下端水平地弯折并向壳体300的侧部突出,子电源端子420的下侧接触部424从第一内侧接触部421的下端向第二插入突起330方向延长,且位于插入槽320的底面。
子电源端子420的第二内侧接触部425从下侧接触部424的延长的末端向上部弯折延长并垂直地位于第二插入突起330的侧面。
另外,在子电源端子420的第一内侧接触部421中可突出第一接触部421a,且在第二内侧接触部425中可突出第二接触部425a。
信号端子430用于传递信号,且分别设置在第二插入部312,且可沿第二插入部312的长度方向以隔开的状态设置多个。
此处,信号端子430可设置在主电源端子410之间,此时信号端子430与主电源端子410以固定间隔隔开定位。
更详细说明,信号端子430可包括第一内侧接触部431、上侧接触部432、安装部433、下侧接触部434及第二内侧接触部435。
信号端子430的第一内侧接触部431垂直地位于定位插入槽320的第二插入突起330的内侧面,且信号端子430的上侧接触部432从第一内侧接触部431的上端水平地弯折延长,且水平地位于第一插入突起310的上部。
信号端子430的安装部433从上侧接触部432的延长的末端向下部垂直地延长且暴露到壳体300的下部,且下端水平地弯折并突出到壳体300的侧部,信号端子430的下侧接触部434从第一内侧接触部431的下端沿第二插入突起330方向延长,且位于插入槽320的底面。
信号端子430的第二内侧接触部435从下侧接触部434的延长的末端向上部弯折延长,并垂直地位于第二插入突起330的侧面。
另外,在信号端子430的第一内侧接触部431中可突出第一接触部431a,且在第二内侧接触部435中可突出第二接触部435a。
以下,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制造方法是用于以凹凸方式与对应的配合连接器结合的连接器制造方法,包括将各端子移动到组装位置的步骤、插入成形的步骤及切断的步骤。
首先,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制造方法中,进行如下步骤:在主电源端子410的第一载体连接部连接到第一移送载体10、子电源端子420的第二载体连接部连接到第二移送载体20、信号端子430的第三载体连接部连接到第三移送载体30的状态下移送到各自的组装位置。
接下来,进行如下步骤:在移送到组装位置的主电源端子410、子电源端子420及信号端子430的一部分对壳体100、300进行插入成形;以及分别切断第一载体连接部、第二载体连接部及第三载体连接部以从各个移送载体分离。
此处,子电源端子420形成比信号端子430更宽的宽度,在第一连接部的切断面形成镀覆层,且第二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的切断面可不形成镀覆层。与此不同,可不在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的切断面形成镀覆层。
另外,各个移送载体可为彼此不同种类的移送载体。
因此,本实用新型可通过附加设置宽度比信号端子230相对宽的子电源端子220,从而可使用子电源端子220来增大容许电流范围且可在供电时确保稳定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使主电源端子210的安装部、信号端子230的安装部及子电源端子220的安装部向壳体100的侧部突出的方式延长而与移送载体10各别地连接,从而可在组装时各别地移动各个端子后进行插入成形,从而可确保组装的容易性。
到现在为止,对于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相关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度内可进行各种实施变形。
因此,不应被告知局限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中所说明的实施例,且应由上文所述的权利要求书以及与所述权利要求书的等同物来确定。
即,上述实施例应理解为在所有方面均是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且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由上文所述的权利要求书来表示而不是详细的说明,且应解释为根据所述权利要求书的含义及范围以及其等效概念推导出的所有变更或变形的形态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连接器,是用于以凹凸方式与对应的配合连接器结合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中插入突起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侧的边缘连续地突出,且在所述插入突起的内部以向上方开放的方式形成插入槽;
端子,沿所述插入突起结合至少一者以上,且接触面暴露到外部,
所述端子包括连接电源的多个主电源端子、传递信号且与所述主电源端子隔开定位的多个信号端子、以及多个子电源端子,所述多个子电源端子连接电源并与所述主电源端子及所述信号端子隔开定位,且形成比所述信号端子更宽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子电源端子配置在所述主电源端子与所述信号端子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突起包括:
一对第一插入部,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的两侧,且分别配置所述主电源端子;以及
一对第二插入部,以与所述第一插入部沿直角方向连接的方式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的两侧,且分别配置所述主电源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及所述子电源端子,
所述第二插入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长度,且比所述第一插入部更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子电源端子与所述信号端子相比在所述第二插入部的长度方向上具有更宽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电源端子分为:
第一端子,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插入部;以及一对第二端子,从所述第一端子的两侧弯折延长且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二插入部,
所述信号端子配置在所述第二端子之间,且
所述子电源端子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信号端子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电源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及所述子电源端子包括:
内侧接触部,垂直地位于定位所述插入槽的所述插入突起的内侧面,且下端暴露到所述壳体的下部;
安装部,从所述内侧接触部的下端向侧方弯折延长,且延长的末端向所述壳体的侧部突出;
上侧接触部,从所述内侧接触部的上端水平地弯折延长,且水平地位于所述插入突起的上部;以及
外侧接触部,从所述上侧接触部的延长的末端向下部垂直地延长,且垂直地位于所述插入突起的与所述插入槽相对的外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的延长的末端包括:
截面部,暴露到所述壳体的侧部以与移送载体连接,且在与所述移送载体分离时被垂直地切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子电源端子的所述安装部向所述壳体的侧部突出,
所述信号端子的所述安装部向所述壳体的侧部突出,且与所述子电源端子的所述安装部相比,延长的末端更长地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电源端子的截面部形成有镀覆,所述子电源端子的截面部及所述信号端子的截面部不形成镀覆。
10.一种连接器,是用于以凹凸方式与对应的配合连接器结合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中第一插入突起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侧的边缘连续地突出,且在所述第一插入突起的内部以向上方开放的方式形成插入槽,且第二插入突起从所述插入槽的底面突出;
端子,沿所述第一插入突起、所述第二插入突起及所述插入槽结合至少一者以上,且接触面暴露到外部,
所述端子包括连接电源的多个主电源端子、传递信号且与所述主电源端子隔开定位的多个信号端子、以及多个子电源端子,所述多个子电源端子连接电源并与所述主电源端子及所述信号端子隔开定位,且形成比所述信号端子更宽的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子电源端子配置在所述主电源端子与所述信号端子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插入突起包括:
一对第一插入部,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的两侧,且分别配置所述主电源端子;以及
一对第二插入部,以与所述第一插入部沿直角方向连接的方式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左右方向的两侧,且分别配置所述主电源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及所述子电源端子,
所述第二插入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长度,且以比所述第一插入部更宽的宽度具有长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子电源端子与所述信号端子相比在所述第二插入部的长度方向上具有更宽的宽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电源端子分为:
第一端子,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插入部;以及一对第二端子,从所述第一端子的两侧弯折延长且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二插入部,
所述信号端子配置在所述第二端子之间,且
所述子电源端子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信号端子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电源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及所述子电源端子包括:
第一内侧接触部,垂直地位于定位所述插入槽的所述第二插入突起的内侧面;
上侧接触部,从所述第一内侧接触部的上端水平地弯折延长,且水平地位于所述第一插入突起的上部;
安装部,从所述上侧接触部的延长的末端向下部垂直地延长并暴露到所述壳体的下部,且下端水平地弯折向所述壳体的侧部突出;
下侧接触部,从所述第一内侧接触部的下端向所述第二插入突起方向延长,且位于所述插入槽的底面;以及
第二内侧接触部,从所述下侧接触部的延长的末端向上部弯折延长,且垂直地位于所述第二插入突起的侧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的延长的末端包括:
截面部,暴露到所述壳体的侧部以与移送载体连接,且在与所述移送载体分离时被垂直地切断。
CN202022744511.8U 2019-11-26 2020-11-24 连接器 Active CN21366066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153537 2019-11-26
KR1020190153537A KR102285974B1 (ko) 2019-11-26 2019-11-26 커넥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60669U true CN213660669U (zh) 2021-07-09

Family

ID=76088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44511.8U Active CN213660669U (zh) 2019-11-26 2020-11-2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86828A (zh)
KR (1) KR102285974B1 (zh)
CN (1) CN21366066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35715A (ja) 2021-09-01 2023-03-1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4541B2 (ja) * 1997-09-08 2001-05-08 大宏電機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基板用雌コネクタ
JP2012089336A (ja) 2010-10-19 2012-05-10 Panasonic Corp 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ソケット
KR101185545B1 (ko) 2011-04-07 2012-09-24 성경정밀(주) 기판 연결용 커넥터
JP6385875B2 (ja) * 2015-04-01 2018-09-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KR101766198B1 (ko) * 2016-05-03 2017-08-23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멀티 전원접촉부를 갖는 커넥터 장치
JP2018133333A (ja) 2017-02-14 2018-08-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ソケット、及び接続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285974B1 (ko) 2021-08-05
JP2021086828A (ja) 2021-06-03
KR20210064849A (ko) 2021-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5384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ood anti-EMI perfprmance
KR101680191B1 (ko) 커넥터
KR101084738B1 (ko) 커넥터
US10950978B2 (en) Connector with prevention of lopsidedness in a movable region of a movable housing with respect to a fixed housing
JP5006618B2 (ja) コネクタ
US7651372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with shields on mating housings
CN101180769B (zh) 板对板连接器
US848583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2477104B1 (ko)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CN1983737A (zh) 插座型连接器和插头型连接器
KR20080034853A (ko) 전기 상호 연결 시스템
US6135816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improved construction for fixing shield plates to a receptacle connector
US705228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over
KR20200008840A (ko) 리셉터클 커넥터
CN213660669U (zh) 连接器
KR101465078B1 (ko) 플러그형 수단, 플러그형 커넥터 및 상기 플러그형 수단을 제조하기 위한 프로세스
CN211789645U (zh) 插座连接器的端子配置结构
CN211789680U (zh) 插座连接器
JP7266513B2 (ja)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WO2008047482A1 (en) Connector
US20200203880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CN213660668U (zh) 插头连接器
CN214176261U (zh) 插头连接器
KR102587660B1 (ko) 리셉터클 커넥터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셉터클 커넥터
US20080139039A1 (en)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