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43997U - 一种容器及包含该容器的混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容器及包含该容器的混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43997U
CN213643997U CN202021755114.4U CN202021755114U CN213643997U CN 213643997 U CN213643997 U CN 213643997U CN 202021755114 U CN202021755114 U CN 202021755114U CN 213643997 U CN213643997 U CN 2136439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piece
actuating
sealing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5511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llo Cloud Business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llo Cloud Business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llo Cloud Business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llo Cloud Business Technology H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5511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6439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439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439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age Specialized In Special Use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容器及包含该容器的混合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开口,所述壳体上分别设置有隔板和支承件,所述隔板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支承件上配合安装有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件,所述致动件上安装有密封件;所述致动件于第一位置时,密封件将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密封,形成密封的腔体;所述致动件于第二位置时,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密封,所述腔体分别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与壳体外部连通。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满足材料/物质独立密封存放,并与器具配合实现二氧化氯或其他材料特殊性(随时激活)的需求,从而实现缓释。

Description

一种容器及包含该容器的混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容器及包含该容器的混合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粉体与液体、液体与液体或者粉体与粉体的混合结构及用于盛装该粉体或液体的容器,主要适用于二氧化氯或其他材料特殊性(随时激活)的需求,实现缓释。
背景技术
二氧化氯作为常用的消毒剂,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空气中的甲醛,是一种除甲醛快速有效的方法。二氧化氯作为气体在使用运输上非常受限。通常采用固态的二氧化氯前驱体复合物溶于水后产生二氧化氯的方法,该过程涉及到固液混合,现有的采用二氧化氯除甲醛的清新剂大多需要人工现场混合,操作不方便、刺激性气味强使消费者体验感差等缺点。
于是,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混合装置,包括用于放置粉体的粉仓,以及用于放置液体的器具;通过两片铝箔将带有两个开口的粉仓封闭,从而将粉体封闭于粉仓内,使用时将两片铝箔刺破,使得粉体落入器具内实现固液混合的同时,器具内部也能够与外部空气连通(利用两片铝箔破损后实现),使得混合后的物质能够释放至外部空气中,其缺点在于,一旦开启,便无法根据使用需要进行关闭,导致使用周期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容器及包含该容器的混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容器,包括壳体,该壳体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开口,所述壳体上分别设置有隔板和支承件,所述隔板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支承件上配合安装有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件,所述致动件上安装有密封件;所述致动件于第一位置时,密封件将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密封,形成密封的腔体;所述致动件于第二位置时,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密封,所述腔体分别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与壳体外部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支承件上设置有螺合部,所述致动件与该螺合部螺合连接,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支承件位于隔板和第一开口上方;或者所述支承件位于隔板和第一开口之间;所述支承件上还设有若干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支承件上设置有导向部,所述致动件与导向部配合安装,并且在该致动件端部螺纹连接有一可自由转动的转动件;所述致动件在转动件和导向部共同作用下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支承件上还设有若干气孔,所述转动件上设有与所述气孔相配合的透气孔。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件包括与第一开口相匹配的第一密封件,以及与第二开口相匹配的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均设置于致动件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或第二密封件表面包胶。
一种混合装置,包括用于盛装第一物质的器具,安装于器具上以封闭该器具开口端的容器,所述容器包括壳体,该壳体的下端面设有朝向器具开口端的第一开口;所述壳体上分别设置有隔板和支承件,所述隔板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支承件上配合安装有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件,所述致动件上安装有密封件;所述致动件于第一位置时,密封件将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密封,形成用于盛装第二物质的密封腔体,同时将器具密封;所述致动件于第二位置时,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密封,所述第二物质释放入器具内,同时形成一连通器具内部与外部的通风道。
作为优选,所述支承件上设置有螺合部,所述致动件与该螺合部螺合连接,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支承件位于隔板和第一开口上方;或者所述支承件位于隔板和第一开口之间;所述支承件上还设有若干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支承件上设置有导向部,所述致动件与导向部配合安装,并且在该致动件端部螺纹连接有一可自由转动的转动件;所述致动件在转动件和导向部共同作用下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支承件上还设有若干气孔,所述转动件上设有与所述气孔相配合的透气孔。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件包括与第一开口相匹配的第一密封件,以及与第二开口相匹配的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均设置于致动件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或第二密封件表面包胶。
一种容器,包括壳体,该壳体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开口,所述壳体上设置一带有穿孔的支承件,所述支承件上配合安装有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件,所述致动件贯穿所述穿孔设置,并且在致动件上安装有密封件;所述致动件于第一位置时,密封件将第一开口和穿孔密封,形成密封的腔体;所述致动件于第二位置时,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和穿孔的密封,所述腔体分别通过第一开口和穿孔与壳体外部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支承件上设置有螺合部,所述致动件与该螺合部螺合连接,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致动件上、位于密封件上方的部位开设有若干与外部连通的气道。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件包括与第一开口相匹配的第一密封件,以及与穿孔相匹配的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和第三密封件均设置于致动件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或第三密封件表面包胶。
一种混合装置,包括用于盛装第一物质的器具,安装于器具上以封闭该器具开口端的容器,所述容器包括壳体,该壳体的下端面设有朝向器具开口端的第一开口;所述壳体上设置一带有穿孔的支承件,所述支承件上配合安装有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件,所述致动件贯穿所述穿孔设置,并且在致动件上安装有密封件;所述致动件于第一位置时,密封件将第一开口和穿孔密封,形成用于盛装第二物质的密封腔体,同时将器具密封;所述致动件于第二位置时,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和穿孔的密封,所述第二物质释放入器具内,同时形成一连通器具内部与外部的通风道。
作为优选,所述支承件上设置有螺合部,所述致动件与该螺合部螺合连接,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致动件上、位于密封件上方的部位开设有若干与外部连通的气道。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件包括与第一开口相匹配的第一密封件,以及与穿孔相匹配的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和第三密封件均设置于致动件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或第三密封件表面包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将本实用新型容器用于混合装置中,利用致动件动作,带动密封件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配合,既能实现将容器中的第二物质释放进入器具(放置第一物质)中,又能根据使用需求开启和封闭缓释通道(通过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实现器具内部与壳体外部的连通,形成缓释通道),从而达到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
2、封闭缓释通道时,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密封,从而形成双重密封,密封效果更佳。
3、仅需一个动作即可同时实现混合和开启缓释通道,结构设计巧妙。
4、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表面包胶,密封效果更好。同时,包胶后的第一密封件外边缘设有一圈弹性环,弹性环与第一开口内壁为过盈配合,可增强密封效果同时减少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容器的第一位置剖视图。
图2为实施例1容器的第二位置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1壳体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1混合装置的第一位置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1混合装置的第二位置剖视图。
图6为实施例2容器的第一位置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2混合装置的第一位置剖视图。
图8为实施例3容器的第一位置剖视图。
图9为实施例3混合装置的第一位置剖视图。
图10为图9的A-A位置剖视图。
图11为实施例4容器的第一位置剖视图。
图12为实施例4混合装置的第一位置剖视图。
图13为实施例5容器的第一位置剖视图。
图14为实施例5混合装置的第一位置剖视图。
图15为实施例6容器的第一位置剖视图。
图16为实施例6混合装置的第一位置剖视图。
图中,壳体1、第一开口2、隔板3、支承件4、螺合部4-1、通孔4-2、导向部4-3、气孔4-4、穿孔4-5、第二开口5、致动件6、气道6-1、腔体7、第一密封件8、第二密封件9、转动件10、透气孔10-1、器具11、第三密封件1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容器,包括壳体1,该壳体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开口2,所述壳体1上分别设置有隔板3和支承件4,所述隔板3上开设有第二开口5,支承件4上配合安装有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件6,所述致动件6上安装有密封件;所述致动件6于第一位置时,密封件将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密封,形成密封的腔体7;所述致动件6于第二位置时,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的密封,所述腔体7分别通过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与壳体1外部连通。本例中,所述支承件4位于隔板3和第一开口2上方,即隔板3位于第一开口2和支承件4之间。
当本实用新型容器用于固液混合的混合装置中时,容器内盛装粉体,本例中粉体放置于所述腔体7内;初始状态下,致动件6于所述第一位置,密封件与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密封,将粉体密封于腔体7内;所述致动件6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的密封,粉体从腔体7内释放进入器具11内,并与位于器具11内的液体混合,形成缓释物质(溶液或凝胶),由于此时壳体1上的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均处于开启状态,混合后的物质(溶液或凝胶)能够与外部空气相接触(可以通过在壳体1上开孔或者在支承件4上开孔,将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缓释的物质释放至壳体外部;如若在壳体1上开孔,则开孔部位位于隔板3和支承件4之间),实现缓释;若用户认为目前不需要或者不适合进行缓释,可以选择再次对所述致动件6进行致动动作,使得密封件与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重新密封,从而将器具11内部与外部隔绝,此时致动件6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实现根据使用需求开启和封闭缓释通道,从而达到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当然,也可以在容器内盛装液体,器具内盛装粉体。
作为优选,所述支承件4上设置有螺合部4-1,所述致动件6与该螺合部螺合连接,由于支承件4固定不动,致动件6的转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从而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即螺合部4-1上设有螺纹,致动件6上相应位置设有与之匹配的螺纹,致动件6与螺合部4-1螺纹配合。
所述支承件4上还设有若干通孔4-2,本实施例中为十个通孔4-2,用于与外界连通。
所述密封件包括与第一开口2相匹配的第一密封件8,以及与第二开口5相匹配的第二密封件9;所述第一密封件8和第二密封件9均设置于致动件6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8紧贴第一开口2内壁,并可在致动件6的作用下实现上下移动;致动件6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密封件9紧贴于第二开口5下表面,此时,若对致动件6实施致动动作,第二密封件9向下移动,再对致动件6实施反向致动动作第二密封件9向上移动,重新与第二开口5密封。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密封件8表面包胶,通过包胶实现与第一开口2更好的密封。同时,包胶后的第一密封件8外边缘设有一圈凸起的弹性环,弹性环与第一开口2内壁为过盈配合,可增强密封效果同时减少磨损。
作为优选,第二密封件9表面包胶,可以更好地实现与第二开口5的密封,防止因为第二密封件9与隔板3的平行度较差影响密封效果。
本实施例中,致动动作为转动致动件6。
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为一体式结构或者分体式结构,本实施例为分体式结构,由上壳体和与之螺纹配合的下壳体组成。第二密封件9为扣于致动件6外侧的密封圈。第一密封件8与致动件6底部通过螺纹可拆卸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容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1所示,在出厂状态下,第二密封件9紧贴于第二开口5下表面,第一密封件8紧贴于第一开口2内壁,将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密封,形成密封的腔体7。
如图2所示,使用时,转动致动件6,通过与支承件4的螺纹配合使得致动件6向下运动,进而带着第一密封件8和第二密封件9同时向下运动,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的密封,所述腔体7分别通过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与壳体1外部连通,连通的通道大小取决于对致动件6转动的圈数,转动圈数多则通道大。
当需要关闭腔体7与外界的连通时,只需要反向转动致动件6,进而带着第一密封件8和第二密封件9同时向上运动,直至第二密封件9紧贴于第二开口5下表面,第一密封件8紧贴于第一开口2内壁,将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密封。
如图4-5所示,一种混合装置,包括用于盛装第一物质的器具11,安装于器具11上以封闭该器具开口端的容器,所述容器包括壳体1,该壳体的下端面设有朝向器具11开口端的第一开口2;所述壳体1上分别设置有隔板3和支承件4,所述隔板3上开设有第二开口5,支承件4上配合安装有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件6,所述致动件6上安装有密封件;所述致动件6于第一位置时,密封件将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密封,形成用于盛装第二物质的密封腔体7,同时将器具11密封;所述致动件6于第二位置时,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的密封,所述第二物质释放入器具11内,同时形成一连通器具11内部与外部的通风道。
初始状态下,致动件6于所述第一位置,密封件与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密封,将粉体密封于腔体7内;所述致动件6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的密封,粉体从腔体7内释放进入器具11内,并与位于器具11内的液体混合,形成缓释物质(溶液或凝胶),由于此时壳体1上的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均处于开启状态,混合后的物质(溶液或凝胶)能够与外部空气相接触(可以通过在壳体1上开孔或者在支承件4上开孔,将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缓释的物质释放至壳体外部;如若在壳体1上开孔,则开孔部位位于隔板3和支承件4之间),实现缓释;若用户认为目前不需要或者不适合进行缓释,可以选择再次对所述致动件6进行致动动作,使得密封件与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重新密封,从而将器具11内部与外部空气隔绝,此时致动件6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实现根据使用需求开启和封闭缓释通道,从而达到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当然,也可以在容器内盛装液体,器具内盛装粉体。
作为优选,所述支承件4上设置有螺合部4-1,所述致动件6与该螺合部螺合连接,由于支承件4固定不动,致动件6的转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从而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即螺合部4-1上设有螺纹,致动件6上相应位置设有与之匹配的螺纹,致动件6与螺合部4-1螺纹配合。
所述支承件4上还设有若干通孔4-2,本实施例中为十个通孔4-2,用于与外界连通。
所述密封件包括与第一开口2相匹配的第一密封件8,以及与第二开口5相匹配的第二密封件9;所述第一密封件8和第二密封件9均设置于致动件6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8紧贴第一开口2内壁,并可在致动件6的作用下实现上下移动;致动件6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密封件9紧贴于第二开口5下表面,此时,若对致动件6实施致动动作,第二密封件9向下移动,再对致动件6实施反向致动动作第二密封件9向上移动,重新与第二开口5密封。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密封件8表面包胶,通过包胶实现与第一开口2更好的密封。同时,包胶后的第一密封件8外边缘设有一圈凸起的弹性环,弹性环与第一开口2内壁为过盈配合,可增强密封效果同时减少磨损。
作为优选,第二密封件9表面包胶,可以更好地实现与第二开口5的密封,防止因为第二密封件9与隔板3的平行度较差影响密封效果。
本实施例中,致动动作为转动致动件6。
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为一体式结构或者分体式结构,本实施例为分体式结构,由上壳体和与之螺纹配合的下壳体组成。第二密封件9为扣于致动件6外侧的密封圈。第一密封件8与致动件6底部通过螺纹可拆卸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混合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4所示,在出厂状态下,第二密封件9紧贴于第二开口5下表面,第一密封件8紧贴于第一开口2内壁,将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密封,形成密封的腔体7,一方面将第二物质密封于腔体7内,另一方面利用容器与器具的装配将第一物质密封于器具11内。
如图5所示,使用时,转动致动件6,通过与支承件4的螺纹配合使得致动件6向下运动,进而带着第一密封件8和第二密封件9同时向下运动,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的密封,腔体7内的第二物质落入盛装有第一物质的器具11,第一物质与第二物质混合,形成具有挥发性的物质,同时,形成一连通器具11内部与外部的通风道(依次通过第一开口、第二开口、通孔将混合后的物质缓释至外部空气中),连通的通道大小取决于对致动件6转动的圈数,转动圈数多则通道大。
当需要关闭腔体7与外界的连通时,只需要反向转动致动件6,进而带着第一密封件8和第二密封件9同时向上运动,直至第二密封件9紧贴于第二开口5下表面,第一密封件8紧贴于第一开口2内壁,将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密封。混合后的具有挥发性的物质无法再散发出去,被密封于器具11内。
实施例2
如图6-7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二密封件9在处于第一位置时,紧贴于第二开口5上表面,此时,若对致动件6实施致动动作,第二密封件9向上移动,第一密封件8也会向上运动,脱离对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的密封,再对致动件6实施反向致动动作第二密封件9向下移动,第一密封件8也会向下运动重新与第二开口5密封。
实施例3
如图8-10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支承件4上设置有导向部4-3,所述致动件6与导向部4-3配合安装,并且在该致动件端部螺纹连接有一可自由转动的转动件10;所述致动件6在转动件10和导向部4-3共同作用下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转动件10内嵌于壳体1上部,在转动过程中不会发生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所述导向部4-3为一凸块,致动件6上设置有与该凸块匹配的凹槽,该凸块嵌入凹槽内,以避免致动件6随转动件一起转动,从而使得致动件6在转动件10和导向部4-3共同作用下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支承件4上还设有若干气孔4-4,所述转动件10上设有与所述气孔4-4相配合的透气孔10-1。本实施例中,气孔4-4的数量为均匀设置的20个。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只需转动转动件10,继而致动件6会在转动件10和导向部4-3共同作用下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另外,在腔体7与外界的连通时,只需要将转动件10向左或者向右转动一定角度,本实施例中为9°,即可将气孔4-4与透气孔10-1重合,带有挥发性的物质可以从气孔4-4与透气孔10-1重合形成的通道散发出去。再将转动件10转动一定角度,即可将气孔4-4与透气孔10-1错开,实现临时密封。
实施例4
如图11所示,一种容器,包括壳体1,该壳体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开口2,所述壳体1上设置一带有穿孔4-5的支承件4,所述支承件4上配合安装有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件6,所述致动件6贯穿所述穿孔4-5设置,并且在致动件6上安装有密封件;所述致动件6于第一位置时,密封件将第一开口2和穿孔4-5密封,形成密封的腔体7;所述致动件6于第二位置时,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2和穿孔4-5的密封,所述腔体7分别通过第一开口2和穿孔4-5与壳体1外部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支承件4上设置有螺合部4-1,所述致动件6与该螺合部4-1螺合连接,通过对致动件6的转动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致动件6上、位于密封件上方的部位开设有若干与外部连通的气道6-1。本实施例中为绕着致动件6轴线的四个气道6-1。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件包括与第一开口2相匹配的第一密封件8,以及与穿孔4-5相匹配的第三密封件12;所述第一密封件8和第三密封件12均设置于致动件6上。所述第一密封件8和第三密封件12表面包胶,用于增强密封性。
或者仅第一密封件8表面包胶,用于增强密封性。
或者仅第三密封件12表面包胶,用于增强密封性。
本实施例在出厂时,第一密封件8与第一开口2相配合密封,第三密封件12与穿孔4-5配合密封,使用时,只需要转动致动件6,使得第一密封件8和第三密封件12脱离与第一开口2、穿孔4-5的密封,腔体7即可壳体1外部连通。关闭时,只需要反向转动致动件6,使得第一密封件8和第三密封件12重新密封第一开口2和穿孔4-5。
如图12所示,一种混合装置,包括用于盛装第一物质的器具11,安装于器具11上以封闭该器具开口端的容器,所述容器包括壳体1,该壳体的下端面设有朝向器具11开口端的第一开口2;所述壳体1上设置一带有穿孔4-5的支承件4,所述支承件4上配合安装有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件6,所述致动件6贯穿所述穿孔4-5设置,并且在致动件6上安装有密封件;所述致动件6于第一位置时,密封件将第一开口2和穿孔4-5密封,形成用于盛装第二物质的密封腔体7,同时将器具11密封;所述致动件6于第二位置时,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2和穿孔4-5的密封,所述第二物质释放入器具11内,同时形成一连通器具11内部与外部的通风道。
作为优选,所述支承件4上设置有螺合部4-1,所述致动件6与该螺合部螺合连接,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致动件6上、位于密封件上方的部位开设有若干与外部连通的气道6-1。本实施例中为绕着致动件6轴线的四个气道6-1。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件包括与第一开口2相匹配的第一密封件8,以及与穿孔4-5相匹配的第三密封件12;所述第一密封件8和第三密封件12均设置于致动件6上。所述第一密封件8和第三密封件12表面包胶,用于增强密封性。
或者仅第一密封件8表面包胶,用于增强密封性。
或者仅第三密封件12表面包胶,用于增强密封性。
在出厂时,第一密封件8与第一开口2相配合密封,第三密封件12与穿孔4-5配合密封,器具11内装有第一物质,腔体7内装有第二物质。使用时,只需要转动致动件6,使得第一密封件8和第三密封件12脱离与第一开口2、穿孔4-5的密封,腔体7内装盛的第二物质会落入到器具11内,第一物质会与第二物质混合,混合后的物质位于器具11内,混合后的物质挥发的气体依次经过第一开口2、穿孔4-5和气道6-1散发到空气中。关闭时,只需要反向转动致动件6,使得第一密封件8和第三密封件12重新密封第一开口2和穿孔4-5。
实施例5
如图13-14所示,实施例5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所述支承件4上设置有导向部4-3,所述致动件6与导向部4-3配合安装,并且在该致动件端部螺纹连接有一个可自由转动的转动件10;在使用时,只需转动转动件10,继而致动件6会在转动件10和导向部4-3共同作用下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转动件10内嵌于壳体1上部,在转动过程中不会发生竖直方向上的位移。
所述导向部4-3为一凸块,致动件6上设置有与该凸块匹配的凹槽,该凸块嵌入凹槽内,以避免致动件6随转动件一起转动,从而使得致动件6在转动件10和导向部4-3共同作用下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具体结构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
实施例6
如图15-16所示,实施例6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支承件4位于隔板3和第一开口2之间。具体的,第二开口5设置于隔板3上,致动件6与支承件4通过螺合部4-1螺纹配合,第二密封件9接触并密封第二开口5,对致动件6进行致动动作后,第一密封件8和第二密封件9同时向下运动,脱离与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的密封,且支撑件4上设有10个通孔4-2,在出厂状态时,腔体7内装有粉体(或者液体),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通过通孔4-2进入支撑件4上方的空间内,但是由于第二密封件9接触并密封第二开口5,不会导致粉体(或者液体)接触外界,只需将整个混合装置按照图示方向放置,粉体(或者液体)会因为重力从气孔中掉落入器具内。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做出的若干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容器,包括壳体(1),该壳体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开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分别设置有隔板(3)和支承件(4),所述隔板(3)上开设有第二开口(5),支承件(4)上配合安装有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件(6),所述致动件(6)上安装有密封件;所述致动件(6)于第一位置时,密封件将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密封,形成密封的腔体(7);所述致动件(6)于第二位置时,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的密封,所述腔体(7)分别通过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与壳体(1)外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件(4)上设置有螺合部(4-1),所述致动件(6)与该螺合部螺合连接,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件(4)位于隔板(3)和第一开口(2)上方;或者所述支承件(4)位于隔板(3)和第一开口(2)之间;
所述支承件(4)上还设有若干通孔(4-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件(4)上设置有导向部(4-3),所述致动件(6)与导向部(4-3)配合安装,并且在该致动件端部螺纹连接有一可自由转动的转动件(10);所述致动件(6)在转动件(10)和导向部(4-3)共同作用下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件(4)上还设有若干气孔(4-4),所述转动件(10)上设有与所述气孔(4-4)相配合的透气孔(10-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包括与第一开口(2)相匹配的第一密封件(8),以及与第二开口(5)相匹配的第二密封件(9);所述第一密封件(8)和第二密封件(9)均设置于致动件(6)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8)和/或第二密封件(9)表面包胶。
8.一种混合装置,包括用于盛装第一物质的器具(11),安装于器具(11)上以封闭该器具开口端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包括壳体(1),该壳体的下端面设有朝向器具(11)开口端的第一开口(2);所述壳体(1)上分别设置有隔板(3)和支承件(4),所述隔板(3)上开设有第二开口(5),支承件(4)上配合安装有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件(6),所述致动件(6)上安装有密封件;所述致动件(6)于第一位置时,密封件将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密封,形成用于盛装第二物质的密封腔体(7),同时将器具(11)密封;所述致动件(6)于第二位置时,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5)的密封,所述第二物质释放入器具(11)内,同时形成一连通器具(11)内部与外部的通风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件(4)上设置有螺合部(4-1),所述致动件(6)与该螺合部螺合连接,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支承件(4)位于隔板(3)和第一开口(2)上方;或者所述支承件(4)位于隔板(3)和第一开口(2)之间;
所述支承件(4)上还设有若干通孔(4-2)。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件(4)上设置有导向部(4-3),所述致动件(6)与导向部(4-3)配合安装,并且在该致动件端部螺纹连接有一可自由转动的转动件(10);所述致动件(6)在转动件(10)和导向部(4-3)共同作用下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支承件(4)上还设有若干气孔(4-4),所述转动件(10)上设有与所述气孔(4-4)相配合的透气孔(10-1)。
11.一种容器,包括壳体(1),该壳体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开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置一带有穿孔(4-5)的支承件(4),所述支承件(4)上配合安装有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件(6),所述致动件(6)贯穿所述穿孔(4-5)设置,并且在致动件(6)上安装有密封件;所述致动件(6)于第一位置时,密封件将第一开口(2)和穿孔(4-5)密封,形成密封的腔体(7);所述致动件(6)于第二位置时,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2)和穿孔(4-5)的密封,所述腔体(7)分别通过第一开口(2)和穿孔(4-5)与壳体(1)外部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件(4)上设置有螺合部(4-1),所述致动件(6)与该螺合部螺合连接,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致动件(6)上、位于密封件上方的部位开设有若干与外部连通的气道(6-1)。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包括与第一开口(2)相匹配的第一密封件(8),以及与穿孔(4-5)相匹配的第三密封件(12);所述第一密封件(8)和第三密封件(12)均设置于致动件(6)上;所述第一密封件(8)和/或第三密封件(12)表面包胶。
14.一种混合装置,包括用于盛装第一物质的器具(11),安装于器具(11)上以封闭该器具开口端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包括壳体(1),该壳体的下端面设有朝向器具(11)开口端的第一开口(2);所述壳体(1)上设置一带有穿孔(4-5)的支承件(4),所述支承件(4)上配合安装有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致动件(6),所述致动件(6)贯穿所述穿孔(4-5)设置,并且在致动件(6)上安装有密封件;所述致动件(6)于第一位置时,密封件将第一开口(2)和穿孔(4-5)密封,形成用于盛装第二物质的密封腔体(7),同时将器具(11)密封;所述致动件(6)于第二位置时,密封件脱离与第一开口(2)和穿孔(4-5)的密封,所述第二物质释放入器具(11)内,同时形成一连通器具(11)内部与外部的通风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件(4)上设置有螺合部(4-1),所述致动件(6)与该螺合部螺合连接,实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致动件(6)上、位于密封件上方的部位开设有若干与外部连通的气道(6-1)。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包括与第一开口(2)相匹配的第一密封件(8),以及与穿孔(4-5)相匹配的第三密封件(12);所述第一密封件(8)和第三密封件(12)均设置于致动件(6)上;所述第一密封件(8)和/或第三密封件(12)表面包胶。
CN202021755114.4U 2020-08-20 2020-08-20 一种容器及包含该容器的混合装置 Active CN2136439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55114.4U CN213643997U (zh) 2020-08-20 2020-08-20 一种容器及包含该容器的混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55114.4U CN213643997U (zh) 2020-08-20 2020-08-20 一种容器及包含该容器的混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43997U true CN213643997U (zh) 2021-07-09

Family

ID=76693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55114.4U Active CN213643997U (zh) 2020-08-20 2020-08-20 一种容器及包含该容器的混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439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49129B1 (ko) 토출형 액상 화장품용기
CN108025841B (zh) 密封容器盖子
DE602006012899D1 (de) Verschlussmechanismus für Behälteröffnungen
BRPI1000216A2 (pt) cartucho multicomponente para uso único
RU2005115442A (ru) Многосекционная контейнерная система
CN103935633B (zh) 精密供电仪表防潮存放箱
CN213643997U (zh) 一种容器及包含该容器的混合装置
CN110719791B (zh) 挥发性扩散器仓及相关系统
CN106185013A (zh) 密封盒盖及具有该密封盒盖的储物盒
US4781483A (en) Device for exposing a mass stored in a container
KR20110084084A (ko) 진공 발생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진공용기
KR200472089Y1 (ko) 밀폐용기
JP4798627B2 (ja) 混合用容器
JP3113855U (ja) 粘性化粧料用容器
CN211919548U (zh) 容器及包含该容器的混合装置
ES470901A1 (es) Ÿperfeccionamientos en las valvulas dosificadoras de fluidosa presionŸ
KR200270678Y1 (ko) 밀폐용기
CN213854314U (zh) 一种容器及包含该容器的混合装置
CN210455772U (zh) 转动式密封瓶盖结构
FI69724C (fi) Spaerrpropp
WO2008114905A1 (en) Dehumidifying structure for container cap
CN220159863U (zh) 容器及混合装置
CN210883393U (zh) 一种容器及包含该容器的混合装置
KR20150044869A (ko) 화장용 튜브용기
CN215086236U (zh) 一种可旋转控制的混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