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36528U - 同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36528U
CN213636528U CN202120009883.8U CN202120009883U CN213636528U CN 213636528 U CN213636528 U CN 213636528U CN 202120009883 U CN202120009883 U CN 202120009883U CN 213636528 U CN213636528 U CN 2136365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terminal
coaxial connector
contact portion
movable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0988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邰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0988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6365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365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365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于固定至电路基板,其具备供外部探针插入的对接孔。同轴连接器包括本体、与本体固定的外壳模组及对应组装于本体和/或外壳模组内的固定端子与可动端子,固定端子包括接触部与对接脚,可动端子包括呈悬臂状的基部、自基部纵向一端折弯延伸形成的对接脚及由基部纵向相对另一端向靠近固定端子方向延伸形成的接触部,可动端子接触部用于与固定端子接触部对接,可动端子基部至少部分从对接孔露出,可动端子基部于外部探针插拔方向可实现弹性变位,可动端子还包括自基部两侧缘分别向两侧延伸的两个支撑臂,基部于两个支撑臂中间的部分与两个支撑臂共同构成弧状结构,两个支撑臂的延伸末端抵持于外壳模组。

Description

同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相互接触或分离的固定端子和可动端子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当今越来越小型化的电子信息领域,诸如移动电话、平板设备、无线局域网装置等多种设备中,通常需要通过同轴连接器的开关功能来实现内部天线和外部天线的自由转换。另外,该同轴连接器也经常被安装在电路基板中,用于连接外部的测试头到电路基板用于测试电路基板的高频特性。随着电子信息设备外形越变越小,这种同轴连接器的需求也越来越被广泛使用。众所周知,外形越小,开关功能就越难实现,因此,此类同轴连接器的关键技术就在于如何在小型化结构的情况下解决开关失效和功能时好时坏的不可靠问题。
传统的同轴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该绝缘本体内的可动端子及固定端子,可动端子以可弹性变位的方式与固定端子接触或断开形成电开关功能,在此过程中,完全是依靠可动端子自身的弹性变位来完成与固定端子接触或断开的。因此,可动端子既要承担与固定端子电接触的任务,又要承担提供与固定端子断开时再次回复到两者接触状态时所需要的回复力的任务,当结构小型化时,既要保证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的接触稳定性,又要保证可动端子弹性变位的持久性成为业界一个重要难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新的同轴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在保证外形尺寸足够小型化的同时,能够实现可动端子多次被操作后与固定端子的接触和断开性能依然稳定可靠。
本申请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具备供外部探针插入的对接孔,所述同轴连接器用于固定至电路基板,
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本体、与所述本体固定的外壳模组及对应结合于所述本体和/或所述外壳模组内的固定端子与可动端子,
所述本体与外壳模组共同界定形成变位空间,所述可动端子至少部分位于变位空间内,所述变位空间定义有沿外部探针的插拔方向远离电路基板的上内壁面部,
所述固定端子包括固定端子接触部与固定端子对接脚,
所述可动端子包括呈悬臂状的可动端子基部、自所述可动端子基部纵向一端折弯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对接脚及由所述可动端子基部纵向相对另一端向靠近所述固定端子方向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接触部,
所述可动端子接触部用于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对接,
所述可动端子基部至少部分从所述对接孔露出,所述可动端子基部于所述外部探针插拔方向可实现弹性变位,
所述可动端子还包括自所述可动端子基部的纵向的两侧缘分别向两侧延伸的两个支撑臂,两个所述支撑臂沿外部探针的拔出方向抵持于所述上内壁面部。
进一步,所述可动端子基部位于两个所述支撑臂中间用于连接两个所述支撑臂的部分与两个所述支撑臂共同构成向着电路基板凸出的弧状结构,两个所述支撑臂的延伸末端抵持于所述上内壁面部。
进一步,所述可动端子基部位于两个所述支撑臂中间用于连接两个所述支撑臂的部分从所述对接孔露出,以供所述外部探针抵接。
进一步,所述本体包括自所述变位空间的底壁向上凸伸形成的两个限位柱,两个所述限位柱沿所述可动端子基部的纵向位于所述可动端子基部的两侧。
进一步,所述本体包括自所述变位空间的底壁向上凸伸形成的凸块,所述可动端子基部位于两个所述支撑臂中间用于连接两个所述支撑臂的部分悬空位于所述凸块上方。
进一步,所述本体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包括第一容纳空间及沿可动端子基部的纵向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两侧的两个第二容纳空间,两个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连通,两个所述支撑臂的延伸末端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
进一步,所述可动端子接触部位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上侧且两者互相接触。
进一步,所述本体设有限位块,所述可动端子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可动端子接触部的抵靠部,所述外部探针作用于所述可动端子基部后,所述抵靠部抵靠于所述限位块且沿所述限位块移动,所述可动端子接触部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分离。
进一步,所述限位块设有导引斜坡,所述抵靠部沿所述导引斜坡移动。
进一步,所述本体包括本体部、由所述本体部相对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限位部及由所述本体部另外相对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安装部,所述本体部、两个所述限位部及两个所述安装部共同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可动端子基部、所述可动端子接触部及两个所述支撑臂均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两个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设有第一安装空间,所述固定端子对接脚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二安装部设有第二安装空间,所述可动端子对接脚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的同轴连接器的可动端子包括可动端子基部于两个支撑臂中间的部分与两个支撑臂共同构成的弧状简支结构,将外壳模组组装至本体后,两个支撑臂的延伸末端均抵持于绝缘模块,由于弧状简支结构对绝缘模块产生一个抵持力,从而使得绝缘模块对可动端子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保证可动端子接触部与固定端子接触部稳定接触;另外,可动端子包括连接于可动端子接触部的抵靠部,当外部探针作用于可动端子基部时,可动端子基部带动可动端子接触部移动,抵靠部抵靠于本体的收容腔内的限位块并沿着限位块移动,从而使得可动端子接触部与固定端子接触部分离,这样设计,可动端子弹性变位的持久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带有外部探针的同轴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带有外部探针的同轴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带有外部探针的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带有外部探针的同轴连接器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中,外部探针未作用于同轴连接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固定端子与本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7-1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具体的,展示了所述外部探针未插入前的剖视图;
图7-2是图2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4中,外部探针作用于同轴连接器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画圈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具体的,展示了所述外部探针未插入后的剖视图;
图11是本申请同轴连接器的本体、固定端子与可动端子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主要展示了外部探针插入前的状态示意图,此外移除了外壳模组;
图12是图11中的本体与固定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进一步的,其同时展示有外壳模组与本体结合后的状态图;
图14是图11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进一步的,其同时展示有外壳模组与本体结合后的状态图,同时展示了外部探针插入后的状态图;
图15是本申请同轴连接器的本体、固定端子与可动端子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主要展示了外部探针插入前的状态示意图,此外移除了外壳模组;
图16是图15中本体与固定端子的组合状态图;
图17是图16中本体与固定端子的分解状态图;
图18是图15中沿D-D方向的剖视图,进一步的,其同时展示有外壳模组与本体结合后的状态图;
图19是图15中沿D-D方向的剖视图,进一步的,其同时展示有外壳模组与本体结合后的状态图,同时展示了外部探针插入后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10,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所述的一种带有外部探针15的同轴连接器100,其用于固定至一电路基板(未图示),所述同轴连接器100包括本体11、与本体11上下堆叠固持的外壳模组12及对应固定于本体11与外壳模组12之间的固定端子13与可动端子14。固定端子13与可动端子14分别组装于本体11靠近两侧的位置。可动端子14对应与固定端子13弹性对接。同轴连接器100可用于对应焊接至各类电子设备的内部电路基板上,通过可动端子14与固定端子13之间的开关功能来实现内部天线和外部天线的自由转换,另外可用于连接外部的测试头到电路基板用于测试电路基板的高频特性。
本申请中,所述本体11与外壳模组12共同界定形成变位空间101,所述可动端子14至少部分位于变位空间101内,所述变位空间101定义有沿外部探针的插拔方向远离电路基板的上内壁面部1011(图7-2所示),两个所述支撑臂144沿外部探针的拔出方向抵持于所述上内壁面部1011。
本体11由绝缘材料制成,其包括沿纵向延伸的本体部111、由本体部111相对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限位部112及由本体部111另外相对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安装部113,具体的,两个安装部113位于本体部111的纵向相对两侧,两个限位部112位于本体部111的垂直于纵向的横向相对两侧,本体部111、两个限位部112及两个安装部113共同形成容纳空间110。容纳空间110包括呈长方体状的第一容纳空间1101及位于第一容纳空间1101横向两侧的两个第二容纳空间1102,两个第二容纳空间1102沿横向对称设置,第一容纳空间1101与两个第二容纳空间1102连通,第二容纳空间1102的侧壁由限位部112限定。本体11还设有自第一容纳空间1101的底壁向上凸伸形成的凸块114,凸块114位于第一容纳空间1101的中间位置,凸块114与两个第二容纳空间1102沿横向对齐设置。本体11还设有自第一容纳空间1101的底壁向上凸伸形成的两个限位柱115,两个限位柱115设置于第一容纳空间1101的中心纵轴线两侧且沿横向对称设置。本体11还设有自第一容纳空间1101的底壁向下凹陷形成的收容腔1103,在纵向方向上,收容腔1103与两个限位柱115位于凸块114的两侧。收容腔1103内设有限位块1104,在横向方向上,限位块1104位于收容腔1103的中间位置,在纵向方向上,限位块1104靠近凸块114设置且连接于收容腔1103的侧壁。两个安装部113包括第一安装部116与第二安装部117,第一安装部116设有第一安装空间118,第二安装部117设有第二安装空间119。收容腔1103靠近第一安装部116设置,固定端子13的一部分位于收容腔1103内,固定端子13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18内且其末端连接至电路基板。可动端子14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容纳空间1101与第二容纳空间1102内,可动端子14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二安装空间119内且其末端连接至电路基板。
外壳模组12包括有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外导体121及对应与外导体121固定的且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模块122。外导体121包括有平板状的外导体基板1211、由外导体基板1211中间位置向上经抽引形成的上下贯通的且大致呈圆筒状的筒状部1212及由外导体基板1211相对两侧缘折弯形成的扣持部1213,本实施例中,外导体基板1211相对两侧缘分别形成两个扣持部1213。绝缘模块122包括有对应贴靠固定于外导体基板1211下表面的绝缘基部1221及对应贴靠容纳固定于筒状部1212内的绝缘筒部1222。绝缘模块122中间位置上下贯穿绝缘筒部1222及绝缘基部1221形成有对接孔1220,对接孔1220供外部探针15插入,外部探针15插入对接孔1220后其一端抵接于可动端子14,可动端子14通过外部探针15被按压由此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与固定端子13分离。绝缘模块122通过注塑成型对应与外导体121固持并形成所述外壳模组12。外壳模组12由上至下通过堆叠固定于本体11,绝缘基部1221容纳于本体11的容纳空间110内且位于可动端子14与固定端子13的上侧,外导体121的扣持部1213穿过限位部112的凸出部1120两侧的让位空间对应扣持于本体部111的下表面。
固定端子13由金属板冲压折弯形成,其包括呈平板状的固定端子接触部131及由固定端子接触部131的一端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固定端子对接脚132,固定端子接触部131用于与可动端子14对接,固定端子对接脚132用于与电路基板对接。固定端子接触部131大致呈长方形框体,长方形框体的其中一个侧壁16具有凹陷部160,该凹陷部160位于其所在侧壁16的中间位置。固定端子13组装于本体11后,固定端子接触部131位于收容腔1103内,固定端子接触部131的各侧壁与收容腔1103的各侧壁抵接,收容腔1103内的限位块1104限位于固定端子接触部131的所述其中一个侧壁16的所述凹陷部160内,固定端子对接脚132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18内。
可动端子14由金属板冲压折弯形成,其包括沿纵向延伸的可动端子基部141、自可动端子基部141纵向一端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对接脚142及由可动端子基部141纵向相对另一端向靠近固定端子13方向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接触部143,可动端子基部141呈悬臂状,可动端子接触部143大致呈弧状。可动端子14还包括自可动端子基部141横向两侧缘分别向两侧延伸的两个支撑臂144,可动端子基部141于两个支撑臂144中间的部分与两个支撑臂144共同构成弧状结构,该弧状结构形成简支结构。可动端子14还包括连接于可动端子接触部143的抵靠部145。可动端子14组装于本体11后,可动端子基部141悬空于第一容纳空间1101内且限位于两个限位柱115中间,可动端子基部141于两个支撑臂144中间的部分悬空位于第一收容空间1101内的凸块114上侧,所述凸块114的设置,主要起到防止可动端子基部141被过度下压。可动端子接触部143位于第一容纳空间1101内且其位于固定端子接触部131上侧,连接于可动端子接触部143的抵靠部145悬空位于收容腔1103内的限位块1104上侧,可动端子接触部143的外弧壁与固定端子接触部131的具有凹陷部160的侧壁16的内边缘17接触。可动端子对接脚142位于第二安装空间119内。两个支撑臂144的延伸末端146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容纳空间1102内。将外壳模组12组装至本体11后,两个支撑臂144的延伸末端146均抵持于绝缘模块122,由于可动端子基部141于两个支撑臂144中间的部分与两个支撑臂144共同构成的简支结构对绝缘模块122产生一个抵持力,从而使得绝缘模块122对可动端子14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保证可动端子接触部143与固定端子接触部131稳定接触。可动端子基部141于两个支撑臂144中间的部分从对接孔1220露出,以供外部探针15抵接。可动端子基部141于外部探针15插拔方向可实现弹性变位。
使用时,外部探针15从上至下由对接孔1220插入并对应抵压于可动端子基部141进而将可动端子基部141向下按压,可动端子基部141连带可动端子接触部143一齐向下移动,此时,连接于可动端子接触部143的抵靠部145与收容腔1103内的限位块1104接触并沿着限位块1104朝第一安装部116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可动端子接触部143与固定端子接触部131断开连接。在外部探针15脱离可动端子基部141后,由于悬臂状的可动端子基部141本身的弹性作用,可动端子基部141会回复至原始位置,可动端子接触部143与固定端子接触部131恢复接触。由于简支结构的设置,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固定端子接触部131与可动端子接触部143之间的接触稳定性。
请参阅图11至图1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带有外部探针的同轴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所述同轴连接器与第一实施例的所述同轴连接器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体11设有第一容纳空间1101,第一容纳空间1101自其底壁向下凹陷形成收容腔1103,本体11包括自收容腔1103的底壁向上凸伸形成的限位块1104,限位块1104的上端面呈水平状,在纵长方向上,限位块1104的一侧具有导引斜坡1105,导引斜坡1105朝向可动端子14设置。固定端子13包括呈平板状的固定端子接触部131及由固定端子接触部131的一端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固定端子对接脚132,固定端子接触部131于远离固定端子对接脚132的一侧边缘设有凹陷部160,固定端子接触部131安装于收容腔1103内,凹陷部160与限位块1104配合。可动端子14包括可动端子基部141、自可动端子基部141纵向一端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对接脚142、由可动端子基部141纵向相对另一端向靠近固定端子13方向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接触部143及连接于可动端子接触部143的抵靠部145,可动端子基部141呈悬臂状,可动端子接触部143呈平板状,在外部探针15未作用于可动端子基部141时,平板状的可动端子接触部143位于平板状的固定端子接触部131上侧且两者互相接触,可动端子14的抵靠部145与限位块1104的导引斜坡1105相对设置且间隔一定距离,在外部探针15作用于可动端子基部141后,抵靠部145与限位块1104的导引斜坡1105接触且抵靠部145沿着导引斜坡1105朝第一安装部116方向移动,此时,可动端子接触部143与固定端子接触部131脱离接触,在外部探针15脱离可动端子基部141后,由于悬臂状的可动端子基部141本身的弹性作用,可动端子基部141会回复至原始位置,可动端子接触部143与固定端子接触部131恢复接触。第二实施例的所述同轴连接器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所述同轴连接器的其它结构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5至图19,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带有外部探针的同轴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所述同轴连接器与第一实施例的所述同轴连接器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体11设有第一容纳空间1101,第一容纳空间1101自其底壁向下凹陷形成收容腔1103,本体11包括自收容腔1103底壁向上凸伸形成的限位块1104。固定端子13包括呈平板状的固定端子接触部131及由固定端子接触部131的一端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固定端子对接脚132,固定端子接触部131为长方形框体,固定端子接触部131安装于收容腔1103内且套设于限位块1104。固定端子接触部131于远离固定端子对接脚132的一个侧壁16设有自上向下凹陷形成的凹陷部160,限位块1104于邻接凹陷部160处设有导引斜坡1105。可动端子14包括可动端子基部141、自可动端子基部141纵向一端向下折弯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对接脚142、由可动端子基部141纵向相对另一端向靠近固定端子13方向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接触部143及连接于可动端子接触部143的抵靠部145,可动端子基部141呈悬臂状,可动端子接触部143呈弧状,在外部探针15未作用于可动端子基部141时,可动端子接触部143位于固定端子接触部131上侧且互相接触,抵靠部145位于凹陷部160内,具体的,可动端子接触部143的外弧壁与固定端子13的具有凹陷部160的侧壁16接触,在外部探针15作用于可动端子基部141后,抵靠部145沿着限位块1104的导引斜坡1105朝第一安装部116方向移动,此时,可动端子接触部143与固定端子接触部131脱离接触,在外部探针15脱离可动端子基部141后,由于悬臂状的可动端子基部141本身的弹性作用,可动端子基部141会回复至原始位置,可动端子接触部143与固定端子接触部131恢复接触。第三实施例的所述同轴连接器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所述同轴连接器的其它结构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中,可动端子14包括可动端子基部141于两个支撑臂144中间的部分与两个支撑臂144共同构成的弧状简支结构,将外壳模组12组装至本体11后,两个支撑臂144的延伸末端146均抵持于绝缘模块122,由于弧状简支结构对绝缘模块122产生一个抵持力,从而使得绝缘模块122对可动端子14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保证可动端子接触部143与固定端子接触部131稳定接触;另外,可动端子14包括连接于可动端子接触部143的抵靠部145,当外部探针15作用于可动端子基部141时,可动端子基部141带动可动端子接触部143移动,抵靠部145抵靠于本体11的收容腔1103内的限位块1104并沿着限位块1104移动,从而使得可动端子接触部143与固定端子接触部131分离,这样设计,可动端子14弹性变位的持久性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具备供外部探针插入的对接孔,所述同轴连接器用于固定至电路基板,
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本体、与所述本体固定的外壳模组及对应结合于所述本体和/或所述外壳模组内的固定端子与可动端子,
所述本体与外壳模组共同界定形成变位空间,所述可动端子至少部分位于变位空间内,所述变位空间定义有沿外部探针的插拔方向远离电路基板的上内壁面部,
所述固定端子包括固定端子接触部与固定端子对接脚,
所述可动端子包括呈悬臂状的可动端子基部、自所述可动端子基部纵向一端折弯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对接脚及由所述可动端子基部纵向相对另一端向靠近所述固定端子方向延伸形成的可动端子接触部,
所述可动端子接触部用于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对接,
所述可动端子基部至少部分从所述对接孔露出,所述可动端子基部于所述外部探针插拔方向可实现弹性变位,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端子还包括自所述可动端子基部的纵向的两侧缘分别向两侧延伸的两个支撑臂,两个所述支撑臂沿外部探针的拔出方向抵持于所述上内壁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端子基部位于两个所述支撑臂中间用于连接两个所述支撑臂的部分与两个所述支撑臂共同构成向着电路基板凸出的弧状结构,两个所述支撑臂的延伸末端抵持于所述上内壁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端子基部位于两个所述支撑臂中间用于连接两个所述支撑臂的部分从所述对接孔露出,以供所述外部探针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自所述变位空间的底壁向上凸伸形成的两个限位柱,两个所述限位柱沿所述可动端子基部的纵向位于所述可动端子基部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自所述变位空间的底壁向上凸伸形成的凸块,所述可动端子基部位于两个所述支撑臂中间用于连接两个所述支撑臂的部分悬空位于所述凸块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包括第一容纳空间及沿可动端子基部的纵向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两侧的两个第二容纳空间,两个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连通,两个所述支撑臂的延伸末端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端子接触部位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上侧且两者互相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有限位块,所述可动端子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可动端子接触部的抵靠部,所述外部探针作用于所述可动端子基部后,所述抵靠部抵靠于所述限位块且沿所述限位块移动,所述可动端子接触部与所述固定端子接触部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设有导引斜坡,所述抵靠部沿所述导引斜坡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本体部、由所述本体部相对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限位部及由所述本体部另外相对两侧向上延伸形成的两个安装部,所述本体部、两个所述限位部及两个所述安装部共同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可动端子基部、所述可动端子接触部及两个所述支撑臂均容纳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两个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设有第一安装空间,所述固定端子对接脚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二安装部设有第二安装空间,所述可动端子对接脚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内。
CN202120009883.8U 2021-01-03 2021-01-03 同轴连接器 Active CN2136365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09883.8U CN213636528U (zh) 2021-01-03 2021-01-03 同轴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09883.8U CN213636528U (zh) 2021-01-03 2021-01-03 同轴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36528U true CN213636528U (zh) 2021-07-06

Family

ID=76641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09883.8U Active CN213636528U (zh) 2021-01-03 2021-01-03 同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365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58636B2 (en) Board moun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0491682B1 (ko) 스위치가 붙은 동축 커넥터
US6296528B1 (en) Jack with feature for selectively restricting plug insertion
CN201252276Y (zh) 电连接器
JP6023255B1 (ja) コネクタ
EP3340389A1 (en) Connector device
US734147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s
CN213636528U (zh) 同轴连接器
CN213602120U (zh) 同轴连接器
US8647144B2 (en) Connector having guide member supported by plug and jack when they are connected, and connector connecting method
CN112636114A (zh) 同轴连接器
CN112769013A (zh) 同轴连接器
KR101488892B1 (ko)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어셈블리
WO2015072153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コネクタ装置
US6302710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vertically connecting two electrical devices together
CN213245514U (zh) 同轴连接器
CN112310695A (zh) 同轴连接器
CN111628316A (zh)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CN107887735B (zh) 同轴连接器
CN216312257U (zh) 同轴连接器
CN110797690A (zh) 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
CN113540851B (zh) 一种端子、端子组件及电连接器
CN211320389U (zh) 音频插座
CN217691727U (zh) 一种线缆连接器及连接装置
CN219643219U (zh) 板对板连接器解锁治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