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312257U - 同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同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12257U
CN216312257U CN202122876184.6U CN202122876184U CN216312257U CN 216312257 U CN216312257 U CN 216312257U CN 202122876184 U CN202122876184 U CN 202122876184U CN 216312257 U CN216312257 U CN 2163122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xial connector
insulating body
elastic arm
fixed
top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7618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昭晖
张建
王佳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dong Qianshuo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dong Qianshuo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dong Qianshuo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dong Qianshuo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7618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3122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122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122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固定端子与可动端子,所述绝缘本体沿纵向延伸且设有供棒状的探针插入的容纳腔,所述固定端子设有固持于绝缘本体纵向一侧的固定部及自固定部朝向容纳腔延伸的接触部,所述可动端子设有固持于绝缘本体纵向另一侧的固持部及自固持部的横向两端延伸入容纳腔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的自由末端夹持于接触部的横向两侧,且每个弹性臂均设有位于中间段的导引部,所述导引部自弹性臂的顶边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以导引探针的插入。所述弹性臂在纵向上做延伸,以保证弹性臂具有足够的弹性力,且所述弹性臂仅在横向上做运动而未占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从而能够实现同轴连接器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同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小型化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诸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中,同轴连接器是很常用的元件之一。随着电子设备对轻、薄、小的发展需求,怎样实现同轴连接器的小型化、甚至微型化,成为制约电子设备小型化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的同轴连接器至少包括导电外壳、起开关作用的动端子和静端子、绝缘主体等零件,并通过各零件相互之间配合组装而成。动端子具有一定的弹力支撑,并在其弹力作用下与静端子相互搭接在一起,当探针插合后,在探针的推力作用下,动端子受力沿高度方向运动并断开与静端子之间的连接;在探针撤离后,动端子在其弹力支撑的作用下恢复到与静端子相互搭接的状态。
通常,引起同轴连接器占据空间大的零件是开关机构,开关机构越小,则起支撑或屏蔽作用的绝缘主体和导电外壳就可以做得越小,反之亦然。这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为了保证开关功能,动端子需要折弯形成一定的弹臂,从而提供保证动端子和静端子电性连接的支撑力和探针撤离后动端子恢复到原位置的回复弹力,由此,为了提供足够的弹力和达到一定的寿命,可动端的弹臂的力臂必须要足够长,弹高尽量高,从而使得结构难以微型化;另一方面,为了提供给开关机构一定的活动空间,绝缘主体必然要提供一个较大的容置空间,这也使结构难以微型化。
所以,希望提出一种新的同轴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化的同轴连接器,其能够实现可动端子耐久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同轴连接器的小型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固定端子与可动端子,所述绝缘本体沿纵向延伸且设有供棒状的探针插入的容纳腔,所述固定端子设有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纵向一侧的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沿纵向朝向所述容纳腔延伸的接触部,所述可动端子设有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纵向另一侧的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的横向两端延伸入所述容纳腔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的自由末端夹持于所述接触部的横向两侧,且每个所述弹性臂均设有位于中间段的导引部,所述导引部自所述弹性臂的顶边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形成,以导引所述探针的插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下绝缘体及重叠于所述下绝缘体上的上绝缘体,所述下绝缘体设有矩形的主体部,所述上绝缘体设有位于上端的环状部及位于下端的连接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配合形成所述容纳腔。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绝缘体设有贯穿所述环状部的顶面的插接孔,所述插接孔连通于所述容纳腔,以供所述探针的插入,且所述弹性臂的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插接孔的正下方。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绝缘体设有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四个顶角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顶面向上凸伸形成,所述下绝缘体设有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四个顶角的缺口,所述下绝缘体与所述上绝缘体配合时,所述突起部对应收容于所述缺口内。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绝缘体设有自所述主体部的顶面向上凸伸的凸台,所述连接部的底面贴合于所述接触部的顶面,所述凸台的顶面贴合于所述接触部的底面,以将所述接触部夹持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所述凸台的横向两侧未超出所述接触部的横向两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臂一对设置且设有自所述固持部沿纵向延伸的延伸部、位于自由末端的抵接部及连接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抵接部的弯曲部,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接触部的横向两侧,一对所述弹性臂的所述弯曲部彼此相向弯折形成。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一对所述弹性臂的所述弯曲部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所述探针的直径,且所述导引部自所述弯曲部的顶边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形成。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遮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设有遮覆于所述环状部的周壁的环形遮蔽部、遮覆于所述连接部的顶面的顶面遮蔽部及遮覆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的横向侧面的侧面遮蔽部,所述环状部的顶面露出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外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外壳设有自所述侧面遮蔽部的底边向内弯折的卡持部,所述卡持部贴合于所述主体部的底面,以使所述金属外壳卡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上。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端子设有自所述固定部沿纵向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脚,所述可动端子设有自所述固持部沿纵向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所述焊接脚与所述焊接部位于同一平面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弹性臂的自由末端夹持于接触部的横向两侧,且每个弹性臂均设有位于中间段的导引部,所述导引部自弹性臂的顶边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形成,以导引探针的插入。所述探针插入时,探针接触导引部并抵推导引部,以推动具有导引部的弹性臂沿横向向外张开,从而实现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之间连接的断开;在探针撤离后,所述弹性臂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恢复到与固定端子的搭接状态,由此可知,所述可动端子的弹性臂在纵向上做延伸,以保证弹性臂具有足够的弹性力与耐久性,且所述弹性臂仅在横向上做运动而未占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从而能够实现同轴连接器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同轴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同轴连接器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同轴连接器中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夹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未夹持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未夹持时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揭示了一种同轴连接器100,其用以安装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上且与棒状的探针(未图示)相配合。所述同轴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固持于绝缘本体10内的固定端子20与可动端子30及遮覆于绝缘本体10外侧的金属外壳40,所述绝缘本体10沿纵向延伸设置且设有向上开口的容纳腔13,以供上述探针的插入。
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下绝缘体11及重叠于下绝缘体11上的上绝缘体12,所述下绝缘体11与上绝缘体12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13。具体地,所述下绝缘体11设有矩形的主体部110,所述上绝缘体12设有位于上端的环状部121及位于下端的连接部122,所述主体部110与连接部122之间配合形成上述容纳腔13。同时,所述上绝缘体12设有贯穿环状部121的顶面的插接孔14,所述插接孔14连通于容纳腔13,以供所述探针的插入。
所述下绝缘体11还设有位于主体部110的四个顶角的突起部111及自主体部110的顶面向上凸伸的凸台112,所述突起部111自主体部110的顶面向上凸伸形成。所述下绝缘体12设有位于连接部122的四个顶角的缺口123,所述下绝缘体11与上绝缘体12配合时,所述突起部111对应收容于缺口123内,以使得所述下绝缘体11与上绝缘体12相卡合而连接在一起。
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所述固定端子20由一金属薄板制成且设有固持于绝缘本体10纵向一侧的固定部21、自固定部21沿纵向朝向容纳腔13延伸的接触部22及自固定部21沿纵向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焊接脚23。所述上绝缘体12的连接部122的底面贴合于接触部22的顶面,所述下绝缘体11的凸台112的顶面贴合于接触部22的底面,以将所述接触部22夹持固定于绝缘本体10内;同时,所述下绝缘体11的凸台112的横向两侧未超出接触部22的横向两侧。
所述可动端子30由一金属薄板制成且设有固持于绝缘本体10纵向另一侧的固持部31、自固持部31的横向两端延伸入容纳腔13的一对弹性臂32及自固持部31沿纵向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焊接部33,所述焊接部33与焊接脚23位于同一平面内。该对弹性臂32的自由末端夹持于接触部22的横向两侧,且每个弹性臂32均设有位于中间段的导引部321,所述导引部321自弹性臂32的顶边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形成,并且所述导引部321位于插接孔14的正下方,以导引所述探针的插入。所述探针插入时,探针接触导引部321并抵推导引部321,以推动具有导引部321的一对弹性臂32沿横向向外张开,从而实现可动端子30与固定端子20之间连接的断开;在探针撤离后,所述弹性臂32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恢复到与固定端子20的搭接状态。
具体地,所述弹性臂32设有自固持部31沿纵向延伸的延伸部34、位于自由末端的抵接部35及连接延伸部34与抵接部35的弯曲部36,所述导引部321自弯曲部36的顶边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形成。所述抵接部35抵接于接触部22的横向两侧,由于所述凸台112的横向两侧未超出接触部22的横向两侧,使得所述弹性臂32的抵接部35未抵接接触部22的横向两侧之间不会接触凸台112。该对弹性臂32的弯曲部36彼此相向弯折形成,且所述弯曲部36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所述探针的直径,是以所述探针插入时,所述导引部321可导引探针的插入且迫使弹性臂32沿横向张开。
结合图2所示,所述金属外壳40设有遮覆于环状部121的周壁的环形遮蔽部41、遮覆于连接部122的顶面的顶面遮蔽部42及遮覆于连接部122与主体部110的横向侧面的侧面遮蔽部43,所述环状部121的顶面露出于金属外壳40的外侧。同时,所述金属外壳40还设有自侧面遮蔽部43的底边向内弯折的卡持部44,所述卡持部44贴合于主体部110的底面,以使所述金属外壳40卡持于绝缘本体10上。
本实用新型中,一对弹性臂32的自由末端夹持于接触部22的横向两侧,且每个弹性臂32均设有位于中间段的导引部321,所述导引部321自弹性臂32的顶边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形成,以导引探针的插入。所述探针插入时,探针接触导引部321并抵推导引部321,以推动具有导引部321的一对弹性臂32沿横向向外张开,从而实现可动端子30与固定端子20之间连接的断开;在探针撤离后,所述弹性臂32在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恢复到与固定端子20的搭接状态,由此可知,所述可动端子30的弹性臂32在纵向上做延伸,以保证弹性臂32具有足够的弹性力与耐久性,且所述弹性臂32仅在横向上做运动而未占用高度方向上的空间,从而能够实现同轴连接器100的小型化。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固定端子与可动端子,所述绝缘本体沿纵向延伸且设有供棒状的探针插入的容纳腔,所述固定端子设有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纵向一侧的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沿纵向朝向所述容纳腔延伸的接触部,所述可动端子设有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纵向另一侧的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的横向两端延伸入所述容纳腔的弹性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的自由末端夹持于所述接触部的横向两侧,且每个所述弹性臂均设有位于中间段的导引部,所述导引部自所述弹性臂的顶边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形成,以导引所述探针的插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下绝缘体及重叠于所述下绝缘体上的上绝缘体,所述下绝缘体设有矩形的主体部,所述上绝缘体设有位于上端的环状部及位于下端的连接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配合形成所述容纳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绝缘体设有贯穿所述环状部的顶面的插接孔,所述插接孔连通于所述容纳腔,以供所述探针的插入,且所述弹性臂的所述导引部位于所述插接孔的正下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绝缘体设有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四个顶角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自所述主体部的顶面向上凸伸形成,所述下绝缘体设有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四个顶角的缺口,所述下绝缘体与所述上绝缘体配合时,所述突起部对应收容于所述缺口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绝缘体设有自所述主体部的顶面向上凸伸的凸台,所述连接部的底面贴合于所述接触部的顶面,所述凸台的顶面贴合于所述接触部的底面,以将所述接触部夹持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所述凸台的横向两侧未超出所述接触部的横向两侧。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呈一对设置且设有自所述固持部沿纵向延伸的延伸部、位于自由末端的抵接部及连接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抵接部的弯曲部,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接触部的横向两侧,一对所述弹性臂的所述弯曲部彼此相向弯折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弹性臂的所述弯曲部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所述探针的直径,且所述导引部自所述弯曲部的顶边向上且向外倾斜延伸形成。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遮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设有遮覆于所述环状部的周壁的环形遮蔽部、遮覆于所述连接部的顶面的顶面遮蔽部及遮覆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部的横向侧面的侧面遮蔽部,所述环状部的顶面露出于所述金属外壳的外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设有自所述侧面遮蔽部的底边向内弯折的卡持部,所述卡持部贴合于所述主体部的底面,以使所述金属外壳卡持于所述绝缘本体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子设有自所述固定部沿纵向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脚,所述可动端子设有自所述固持部沿纵向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所述焊接脚与所述焊接部位于同一平面内。
CN202122876184.6U 2021-11-22 2021-11-22 同轴连接器 Active CN2163122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76184.6U CN216312257U (zh) 2021-11-22 2021-11-22 同轴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76184.6U CN216312257U (zh) 2021-11-22 2021-11-22 同轴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12257U true CN216312257U (zh) 2022-04-15

Family

ID=81122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76184.6U Active CN216312257U (zh) 2021-11-22 2021-11-22 同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3122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91682B1 (ko) 스위치가 붙은 동축 커넥터
US7794253B2 (en) Coaxial connector with a new type of contact
US7726992B2 (en) RF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 terminal set with movable bridge
KR101802731B1 (ko) 스위치 부착 동축 커넥터
EP0951744B2 (en) Coaxial switch connector assembly
JP2015135816A (ja) 端子、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CN109638523B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110098505B (zh) 电连接器与连接器组件
CN102347575A (zh) 检查用同轴连接器和插座
US8727798B2 (en) Coaxi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normal force i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1564717A (zh) 板对板连接器组件
US6142803A (en) Coaxial antenna connector for mobile phone
CN216312257U (zh) 同轴连接器
CN113991373A (zh) 同轴连接器
KR101488892B1 (ko)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어셈블리
CN213845615U (zh) 电连接器
JPH09147996A (ja) 切換スイッチ付コネクター
JPH04112469A (ja) プリント基板用コネクタ
CN213245514U (zh) 同轴连接器
CN107887735B (zh) 同轴连接器
CN213636528U (zh) 同轴连接器
CN109818206B (zh) 电连接器
CN213602120U (zh) 同轴连接器
CN212230677U (zh) 电连接器
CN217768855U (zh) 开关同轴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