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31745U - 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及换热器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及换热器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631745U CN213631745U CN202022587289.5U CN202022587289U CN213631745U CN 213631745 U CN213631745 U CN 213631745U CN 202022587289 U CN202022587289 U CN 202022587289U CN 213631745 U CN213631745 U CN 21363174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connecting part
- length direction
- along
- fin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219 braz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574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及换热器和车辆,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包括翅片本体,翅片本体上具有依次排布的多个外凸的连接部,各连接部交替地向翅片本体的两侧外凸,并于各连接部的顶部形成有连接面;其中,各连接部为直线型结构,于连接面上设有沿连接部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并于凹槽所处位置设有沿连接部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贯通孔;或者,各连接部为非直线型结构,并于连接面上设有沿连接部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贯通孔。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可在装配时使得过量的钎剂从贯通孔溢出,以减弱甚至消除钎剂堆积对焊接质量的影响,或者,也可使钎剂从贯通孔流入连接面上,而减少或完全杜绝虚焊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也涉及一种具有该内翅片结构的换热器,以及一种设有该换热器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换热器领域中,以汽车上的中冷器为例,随着汽车涡轮增压技术的进步,传统的中冷器难以满足汽车对中冷器耐久性的要求。传统的中冷器采用空空中冷器结构,特点是分为冷空气侧和热空气侧,冷空气侧对应空气,热空气侧对应增压气体。热空气侧由于经常工作在高温高压状态,因此其耐久性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冷器芯体的耐久性。
在一般的设计中,热空气侧采用中冷管与内翅片组件的形式。其中,中冷管采用高频焊管形式,主要起封闭热空气隔离冷空气的作用,内翅片主要起扰流热空气,增强换热的作用。内翅片与中冷管通过焊接保证其耐久性,因此,二者焊接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中冷器耐久性的优劣。
目前,内翅片与中冷管的装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将内翅片喷涂钎剂,然后将喷好钎剂的内翅片插入中冷管中,另一种是先将内翅片插入中冷管中,然后将装配好内翅片的中冷管组件再装配成芯体进行浸泡钎剂。
对于第一种装配工艺,喷涂钎剂的内翅片在插入中冷管内壁且与其摩擦时,喷涂的钎剂难免会发生堆积,而会对焊接质量造成影响。对于第二种装配工艺,同样由于内翅片与中冷管有较宽的接触面积,将装配好的中冷管组件再装配成芯体进行浸泡钎剂时,在冷侧翅片与工装夹具的作用下,内翅片与中冷管内壁的接触面上难以完全浸润钎剂,会形成局部无钎剂区,从而在内翅片与中冷管钎焊后,不可避免地存在虚焊区域,导致焊接质量和焊接合格率的下降。
由此可知,不管对于现有的哪种装配工艺,由于现有翅片的固有特点,钎焊时容易出现钎剂堆积或虚焊区域,从而导致焊接质量和焊接合格率的下降。使用该中冷管的中冷器工作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时,极易出现内翅片与中冷管的脱离现象,从而会损伤其耐久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换热器内翅片结构,以能够克服现有两种内翅片装配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包括翅片本体,所述翅片本体上由自身一端至相对的另一端具有依次排布的多个外凸的连接部,各所述连接部交替地向所述翅片本体的两侧外凸,并于各所述连接部的顶部形成有以与换热器内壁连接的连接面;其中,
各所述连接部沿自身长度方向为直线型结构,于所述连接面上设有沿所述连接部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并于所述凹槽所处位置设有沿所述连接部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贯通孔;
或者,各所述连接部沿自身长度方向为非直线型结构,并于所述连接面上设有沿所述连接部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贯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沿自身长度方向为非直线型结构,且所述连接部沿自身长度方向呈波浪状弯曲。
进一步的,于所述连接面上设有沿所述连接部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凹槽随形于所述连接部弯曲设置,且所述贯通孔位于所述凹槽所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沿自身长度方向为非直线型结构,且所述连接部沿自身长度方向由依次排布的多个相连的连接支部构成,相邻的所述连接支部之间交错布置,并于各所述连接支部顶部的所述连接面上设有所述贯通孔。
进一步的,于各所述连接支部的所述连接面上设有沿所述连接部长度方向布置的凹槽,所述贯通孔位于所述凹槽所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贯通孔为圆形孔、矩形或正多边形孔。
进一步的,沿所述连接部的长度方向,各所述连接部上的相邻所述贯通孔之间的垂线距离为所述翅片本体半波距A的整数倍。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内翅片结构,通过设置沿连接部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贯通孔,对于现有第一种装配工艺,可在装配时使得过量的钎剂从贯通孔溢出,以减弱甚至消除钎剂堆积对焊接质量的影响,对于第二种装配工艺,则能够使钎剂从贯通孔流入连接面上,以减少或完全杜绝虚焊区,进而能够克服现有两种内翅片装配方式中存在的不足,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换热器,于所述换热器内设有如上所述的换热器内翅片结构。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上具有上述的换热器。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为中冷器,所述中冷器具有多根中冷管,于各所述中冷管内设有所述换热器内翅片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及车辆通过采用上述的内翅片结构,可提高内翅片与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而能够保障换热器及车辆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内翅片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结构的使用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内翅片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所示结构的使用状态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的内翅片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7所示结构的使用状态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述的内翅片结构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10所示结构的使用状态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所述的内翅片结构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13所示结构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翅片本体;2、中冷管;
10、连接部;20、贯通孔;30、凹槽;
101、连接支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换热器内翅片结构,该内翅片结构包括翅片本体1,且翅片本体1上由自身一端至相对的另一端具有依次排布的多个外凸的连接部10,各连接部10交替地向翅片本体1的两侧外凸,同时,于各连接部10的顶部也形成有以与换热器内壁连接的连接面。
其中,本实施例的换热器例如可是车辆上的换热器件,且具体地,该换热器件可为中冷器。而本实施例中也将以中冷器作为换热器为例进行说明。但不可否认的是,除了可用于中冷器,本实施例的内翅片结构也可用于其它任何采用有内翅片的换热器件。
在换热器为中冷器时,一般地,在中冷器内会设置有多个中冷管2,而本实施例的内翅片结构具体即设置在该中冷管2内。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内翅片结构的整体设计上,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形式,翅片本体1上的各连接部10沿自身长度方向可为直线型结构,并于连接面上设有沿连接部10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30,同时,在凹槽30所处位置也设置有沿连接部10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贯通孔20。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贯通孔20设于凹槽30所处位置,作为其一种较优的实施形式,贯通孔20具体为处于凹槽30内,也即贯通孔20的径向尺寸与凹槽30的宽度相仿,或是略小于凹槽30,且两者相仿时的状态可如以下的图2、图8、图14中所示的那样。但除了位于凹槽30内,当然使得贯通孔20的径向尺寸大于凹槽30的宽度,其也是可以的,在具体实施时,根据翅片本体1的尺寸规格及材质,以及凹槽30的尺寸等适当选择便可。
而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形式中,翅片本体1上的各连接部10则沿自身长度方向为非直线型结构,并且于连接部10的连接面上设置有沿连接部10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贯通孔20。
此时,以上两种实施形式下的内翅片的具体结构可通过下述的若干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而在开始之前,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设置的贯通孔20可为圆形孔、矩形或正多边形孔中的一种,且此时的正多边形例如可是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等等。同时,除了是以上几种形状,当然本实施例的贯通孔20还可设置为其它任意形状的,在此并不对其加以限制,只要该贯通孔20的开设不会对翅片本体1的结构强度带来的影响在可接收范围内便可。
此外,本实施例沿翅片本体1中连接部10的长度方向,各连接部10上的相邻贯通孔20之间的垂线距离以不削弱翅片本体1的强度为宜,且优选地,相邻贯通孔20之间的垂线距离可设置为翅片本体1半波距A的整数倍。该翅片本体1的半波距A可参见图2中所示,且当内翅片结构为不同于图2所示的构型时,半波距A的含义与图2中示出的相同。
不过,相邻贯通孔20之间的垂线距离并不限于为半波距A的整数倍,正如上文述及的所述垂线距离应不削弱翅片本体1的强度,本实施例的相邻贯穿孔20之间的垂线距离在实施中可根据设计具体选取,且其以满足钎焊质量为佳。
本实施例中,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翅片本体1上的连接部10为交替地向翅片本体1的两侧外凸,因而相邻的两个连接部10的顶部会处于内翅片的两侧,不过由于各连接部10的顶部均是用于和中冷管内壁连接的,也即在各连接部10的顶部均具有连接面,故连接部10的外凸方向并不影响对其“顶部”的理解。
另外,本实施例开设于连接部10顶部的连接面上的凹槽的深度及宽度可根据中冷管2以及翅片本体1的尺寸规格进行选择,其在设置上也以不影响翅片本体1结构,并有助于和中冷管2连接,以及有利于改善中冷管2换热性能为宜。
本实施例的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制备是均可通过冲压工艺成型。而且该内翅片结构通过设置沿连接部10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贯通孔20,对于现有第一种装配工艺,可在装配时使得过量的钎剂从贯通孔20溢出,以减弱甚至消除钎剂堆积对焊接质量的影响,对于第二种装配工艺,则能够使钎剂从贯通孔20流入连接面上,以减少或完全杜绝虚焊区。
由此,该内翅片结构能够克服现有两种内翅片装配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可提升使用该内翅片的换热器的可靠性,而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下面将以若干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说明所述的换热器内翅片结构。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翅片本体1上的连接部10为直线型结构,并于连接面上设有沿连接部10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30,同时,在凹槽30所处位置也设置有沿连接部10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贯通孔20。
本实施例的翅片本体1在中冷管2内的连接状态可如图3中所示。
实施例二
如图4和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翅片本体1上的连接部10沿自身长度方向为非直线型结构,且连接部10沿自身长度方向由依次排布的多个相连的连接支部101构成,同时,相邻的连接支部101之间交错布置,并于各连接支部101顶部的连接面上设有贯通孔20。
本实施例的翅片本体1在中冷管2内的连接状态可如图6中所示。
实施例三
如图7和图8中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二的内翅片结构的基础上,于各连接支部101的连接面上设有沿连接部10长度方向布置的凹槽30,贯通孔20位于凹槽30所处位置。
本实施例的翅片本体1在中冷管2内的连接状态可如图9中所示。
实施例四
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翅片本体1上的连接部10沿自身长度方向为非直线型结构,且连接部10沿自身长度方向呈波浪状弯曲,并于连接部10的连接面上设置有沿连接部10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贯通孔20。
本实施例的翅片本体1在中冷管2内的连接状态可如图12中所示。
实施例五
如图13和图14中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四的内翅片结构的基础上,于连接面上设有沿连接部10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30,凹槽30随形于连接部10弯曲设置,且贯通孔20位于凹槽30所处位置。
本实施例的翅片本体1在中冷管2内的连接状态可如图15中所示。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换热器,于所述换热器内设有以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器内翅片结构。
同时,本实施例也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上即具有上述的换热器。而且作为一种示例性形式,本实施例的车辆上的换热器例如可为中冷器,该中冷器具有多根中冷管2,并于各中冷管2内即设置有上述换热器内翅片结构。
本实施例的换热器及车辆通过采用上述的内翅片结构,可提高内翅片与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能够保障换热器及车辆的正常使用,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包括翅片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本体(1)上由自身一端至相对的另一端具有依次排布的多个外凸的连接部(10),各所述连接部(10)交替地向所述翅片本体(1)的两侧外凸,并于各所述连接部(10)的顶部形成有以与换热器内壁连接的连接面;其中,
各所述连接部(10)沿自身长度方向为直线型结构,于所述连接面上设有沿所述连接部(10)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30),并于所述凹槽(30)所处位置设有沿所述连接部(10)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贯通孔(20);
或者,各所述连接部(10)沿自身长度方向为非直线型结构,并于所述连接面上设有沿所述连接部(10)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若干贯通孔(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0)沿自身长度方向为非直线型结构,且所述连接部(10)沿自身长度方向呈波浪状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连接面上设有沿所述连接部(10)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30),所述凹槽(30)随形于所述连接部(10)弯曲设置,且所述贯通孔(20)位于所述凹槽(30)所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0)沿自身长度方向为非直线型结构,且所述连接部(10)沿自身长度方向由依次排布的多个相连的连接支部(101)构成,相邻的所述连接支部(101)之间交错布置,并于各所述连接支部(101)顶部的所述连接面上设有所述贯通孔(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其特征在于:于各所述连接支部(101)的所述连接面上设有沿所述连接部(10)长度方向布置的凹槽(30),所述贯通孔(20)位于所述凹槽(30)所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20)为圆形孔、矩形或正多边形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连接部(10)的长度方向,各所述连接部(10)上的相邻所述贯通孔(20)之间的垂线距离为所述翅片本体(1)半波距A的整数倍。
8.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换热器内设有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内翅片结构。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上具有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中冷器,所述中冷器具有多根中冷管(2),于各所述中冷管(2)内设有所述换热器内翅片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87289.5U CN213631745U (zh) | 2020-11-10 | 2020-11-10 | 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及换热器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587289.5U CN213631745U (zh) | 2020-11-10 | 2020-11-10 | 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及换热器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631745U true CN213631745U (zh) | 2021-07-06 |
Family
ID=76631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587289.5U Active CN213631745U (zh) | 2020-11-10 | 2020-11-10 | 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及换热器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631745U (zh) |
-
2020
- 2020-11-10 CN CN202022587289.5U patent/CN21363174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364497C (en) | Welded heat exchanger with grommet construction | |
US7621317B2 (en) | Self-breaking radiator side plates | |
KR100842337B1 (ko) | 열교환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 |
US20020023735A1 (en) | Double heat exchanger with condenser and radiator | |
JP2006189205A (ja) | 熱交換器 | |
US20070000652A1 (en) | Heat exchanger with dimpled tube surfaces | |
JP4952414B2 (ja) | 熱交換器用チューブ | |
EP2469211A2 (en) | Multitubular heat exchanger | |
CN213631745U (zh) | 换热器内翅片结构及换热器和车辆 | |
US6854511B2 (en) | Heat exchanger | |
KR100511380B1 (ko) | 험프형플레이트핀열교환기 | |
KR100336847B1 (ko) | 열교환기의헤더및탱크구조 | |
JP2006162194A (ja) | 熱交換器 | |
US20060048930A1 (en) | Heat exchanger | |
JP5084735B2 (ja) | 熱交換器ヘッダタンクのための強化されたマニホルド、およびこのようなマニホルドを備えるヘッダタンク | |
JPH09126681A (ja) | 熱交換器のタンク構造 | |
JP2004069209A (ja) | 熱交換器用エレメントチューブ | |
KR100666927B1 (ko) | 헤더형 열교환기 | |
CN215491191U (zh) | 一种管带式换热器结构 | |
CN215572398U (zh) | 散热器边板连接结构及散热器 | |
CN218511547U (zh) | 一种钎焊式翅片管式换热器 | |
CN213873955U (zh) | 换热器翅片及换热器和车辆 | |
CN220062224U (zh) | 一种微通道冷凝器 | |
CN220771992U (zh) | 一种铝板翅式换热器的板翅式芯体 | |
CN210198172U (zh) | 一种边板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