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19265U -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19265U
CN213619265U CN202022570856.6U CN202022570856U CN213619265U CN 213619265 U CN213619265 U CN 213619265U CN 202022570856 U CN202022570856 U CN 202022570856U CN 213619265 U CN213619265 U CN 2136192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lowing
shell
conditioning system
temperatur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7085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施彤
吴贵超
袁月
张钊
吴长发
谢朝
曹京城
李磊
宁向梅
覃旗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Air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Air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Air Internation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outh Air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57085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6192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192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192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涉及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包括中壳体与左壳体、右壳体,所述中壳体与左壳体、右壳体组成的腔体内部设有分别控制吹向吹面、吹脚、除霜的吹面风门、吹脚风门、除霜风门;还包括空气混合风门,所述空气混合风门包括独立布置的上混合风门及下混合风门;所述上混合风门包括上层冷流道及上层热流道,所述下混合风门包括下层热流道及下层冷流道。本实用新型可以更好地优化线性度,能够使温度有序有量地提升,不出现抖升情况,也能更好地改变上下左右前后温差,有效地满足乘员不同部位所需温度的差异,更好地把控乘员舱的舒适性,也能高效率地满足模式较多的车型。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空调领域,涉及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空调箱技术中,空调箱内部的冷热混风只有靠混合风门开度调节,结构比较局限,冷热风容易形成对冲,混合不均匀;空调箱内部混风位置温度无法分层调节,导致上下前后温差较大,吹面风口比吹脚风口和后吹面风口热损失少,致使吹面温度较吹脚和后吹面高;在不同模式下混风位置容易形成漩涡,对流场有很大影响;空调箱在吹脚除霜模式下,温差大容易造成除雾除霜效率低下。总体来说对乘员舱内的舒适性把控不好,并且对驾驶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优化出风温度线性度,能够使温度有序有量的提升,不出现抖升情况,也能更好地改变上下左右前后温差,有效的满足乘员不同部位所需温度的差异,更好的把控乘员舱的舒适性,也能高效率的满足模式较多的车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包括中壳体与左壳体、右壳体,所述中壳体与左壳体、右壳体组成的腔体内部设有分别控制吹向吹面、吹脚、除霜的吹面风门、吹脚风门、除霜风门;还包括空气混合风门,所述空气混合风门包括独立布置的上混合风门及下混合风门;所述上混合风门控制上层冷流道及上层热流道,所述下混合风门控制下层热流道及下层冷流道。
可选的,所述上层热流道与所述下层热流道中间布置位置相邻。
可选的,在上混合风门及下混合风门之间增加隔断层(特征4),隔断上下层热流道,用于平衡其经过暖风芯体出风温度的差异,所述热流道隔板对称布置在左壳体、中壳体、右壳体中。
可选的,所述下层冷流道出风侧设有用于保证前后通风截面积一致的第一挡筋(特征6),所述第一挡筋对称布置在左壳体、中壳体、右壳体中。
可选的,后吹面风入口处设有用于减少吹面冷风量的第二挡筋(特征7),所述第二挡筋对称布置在中壳体上。
可选的,所述中壳体内对称布置有用于引流下层混合风的第一斜挡筋(特征10),所述第一斜挡筋用于将部分中间热风引流至两侧。
可选的,所述中壳体上对称布置有除霜暗流道(特征11)。
可选的,在所述中壳体、左壳体、右壳体上对称布置有第三挡筋(特征11),用于防止吹面除霜模式下冷热风对冲形成风墙,压向下层流道。
可选的,所述左壳体和所述右壳体上对称布置有前端挡筋和后端挡筋(特征17),用于减小吹脚模式下前段的冷风量。
可选的,还包括设置在左右壳体上冷流道对称布置的第二斜挡筋(特征20),用于与所述第一斜挡筋(特征10)相配合将两侧冷风向中间挤压,平衡吹面水平温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连贯左中右壳体的热流道隔板(特征4)来调节上下层热风量的比例,从而达到上下层合理温差的效果,前端挡筋及后端挡筋(特征17)是为了辅助减小前吹脚的冷风,结合起作用防止出现吹面温度较吹脚高的现象发生;通过下层冷流道的第一挡筋(特征6),有效的减小下层冷流道的截面积,使得混合风门后侧流道与去往前后吹脚、后吹面的流道间隙一致,在混合风门运转中每个点位都会有效减小冷风风量,从而提高线性度;通过第二挡筋(特征7)可以有效的防止冷风过多的通向后吹面,实现空气向两侧挤压,防止出现前后吹面温差较大的现象发生;通过在下层混合流道中壳体第一斜挡筋(特征10),有效的将部分热风导向两侧,以及结合第二斜挡筋(特征20)将两侧冷风向中间挤压,防止上层中间比两侧温度高的现象;在中壳体上层冷热流道之间增加除霜暗流道和连贯左中右的第三挡筋(特征11),主要是针对有除霜吹面模式的车型,有效的防止了上层冷热风对冲,将热风压向下层,防止除霜温度与吹面温差较大的现象出现。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优选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壳体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壳体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图2,附图中的元件标号分别表示:除霜风门1、右壳体2、上混合风门3、热流道隔板4(平衡上下层温度的线性特征)、下混合风门5、第一挡筋6(提升下层线性度的特征)、第二挡筋7(提升后吹面温度梯度的线性特征)、中壳体8、吹脚风门9、第一斜挡筋10(平衡吹面水平温差的线性特征)、(除霜暗流道及)第三挡筋11、吹面风门12、上层冷流道13、上层热流道14、下层热流道15、下层冷流道16、前端挡筋及后端挡筋17(优化吹脚温度前期平行段的线性特征)、前后吹脚及后吹面出风口18、下层混合流道19、第二斜挡筋20(平衡吹面水平温差的线性特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包括中壳体8与左壳体、右壳体2,所述中壳体8与左壳体、右壳体2组成的腔体内部设有分别控制吹向吹面、吹脚、除霜的吹面风门12、吹脚风门9、除霜风门1;还包括空气混合风门,所述空气混合风门包括独立布置的上混合风门3及下混合风门5;所述上混合风门3控制上层冷流道13及上层热流道14,所述下混合风门5控制下层热流道15及下层冷流道16;所述上层热流道14与所述下层热流道15的布置位置相邻。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上混合风门3及下混合风门5之间增加热流道隔板(特征4),隔断上下层热流道,用于平衡其经过暖风芯体出风温度的差异,所述热流道隔板4对称布置在左壳体、中壳体8、右壳体2中,该热流道隔板4用于隔断上层热流道及14下层热流道15,上下比例为1:1,用于平衡上下层温度的差异(左中右壳体均设计有此特征,并且对称分布)。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所述下层混合风门冷流道的进风侧设有用于保证前后通风截面积一致的第一挡筋6,所述第一挡筋6对称布置在左壳体、中壳体8、右壳体2中。设计下层冷流道16混合风门后侧设计尺寸18.5mm的第一挡筋6(左中右壳体均设计有此特征,并且对称分布),保证前后通风截面积一致,能够随着混合风门的关闭而有效的减小冷风的风量,从而致使下层和后排出风口线性度等梯度稳步上升,不会出现平行段甚至抖升段。
作为另一种对方案的优化,本实用新型吹面风门12的吹面风入口处设有用于减少吹面冷风量的第二挡筋7,所述第二挡筋7对称布置在中壳体8上。在后吹面入口处增加设计尺寸15mm的第二档筋(中壳体8对称布置),由于后吹面风管较长,热损失相对来说较大,只有减小进入后吹面的冷风量,在热风量不变的情况下,后吹面线性度会提升起来,温度也随之提升。
进一步的,所述中壳体8内对称布置有用于引流下层混合风的第一斜挡筋10,所述第一斜挡筋10用于将部分中间热风引流至两侧。增加悬空斜型长度17mm,斜度45°(中壳体8对称布置)的第一斜挡筋10,起到对下层混合风的引流作用,在吹面吹脚模式下,下层热风两侧走向吹脚,中间则有部分走向中吹面,导致中间比两侧温度高,因此要增加斜档筋将部分中间热风引流到两侧。
与第一斜挡筋10相配合,还包括设置在左右壳体上对称布置的第二斜挡筋20,所述第二斜挡筋20布置在上层冷流道,用于与所述第一斜挡筋10相配合将两侧冷风向中间挤压。
作为另一种对方案的优化,所述中壳体8上对称布置有除霜暗流道;在所述中壳体8、左壳体、右壳体2上对称布置有第三挡筋11,用于防止除霜模式下冷热风对冲。增加截面积为255mm2的除霜暗流道(中壳体8对称布置)以及Z向宽度为16mm的第三档筋(左中右壳体均设计有此特征,并且对称分布),此处特征主要是针对吹面除霜模式,防止冷热风对冲,形成风墙,压向下层流道,在防止对冲的同时不会减小除霜的热量。
进一步的,所述左壳体和所述右壳体2上对称布置有前端挡筋和后端挡筋17,用于减小吹脚模式下的冷风量。设计前端档筋(设计尺寸4mm)和后端档筋(设计尺寸8mm),左右壳体对称布置,用于减小前面冷风量,对前吹脚温度提升有显而易见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连贯左中右壳体的热流道隔板(特征4)来调节上下层热风量的比例,从而达到上下层合理温差的效果,前端挡筋及后端挡筋(特征17)是为了辅助减小前吹脚的冷风,结合起作用防止出现吹面温度较吹脚高的现象发生;通过下层冷流道的第一挡筋(特征6),有效的减小下层冷流道的截面积,使得混合风门后侧流道与去往前后吹脚、后吹面的流道间隙一致,在混合风门运转中每个点位都会有效减小冷风风量,从而提高线性度;通过第二挡筋(特征7)可以有效的防止冷风过多的通向后吹面,实现空气向两侧挤压,防止出现前后吹面温差较大的现象发生;通过在下层混合流道中壳体第一斜挡筋(特征10),有效的将部分热风导向两侧,以及结合第二斜挡筋(特征20)将两侧冷风向中间挤压,防止上层中间比两侧温度高的现象;在中壳体上层冷热流道之间增加除霜暗流道和连贯左中右的第三挡筋(特征11),主要是针对有除霜吹面模式的车型,有效的防止了上层冷热风对冲,将热风压向下层,防止除霜温度与吹面温差较大的现象出现。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壳体与左壳体、右壳体,所述中壳体与左壳体、右壳体组成的腔体内部设有分别控制吹向吹面、吹脚、除霜的吹面风门、吹脚风门、除霜风门;还包括空气混合风门,所述空气混合风门包括独立布置的上混合风门及下混合风门;所述上混合风门控制上层冷流道及上层热流道,所述下混合风门控制下层热流道及下层冷流道。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热流道与所述下层热流道的布置位置相邻。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混合风门及下混合风门之间增加隔断层,隔断上下层热流道,用于平衡其经过暖风芯体出风温度的差异,所述热流道隔板对称布置在左壳体、中壳体、右壳体中。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冷流道出风侧设有用于保证前后通风截面积一致的第一挡筋,所述第一挡筋对称布置在左壳体、中壳体、右壳体中。
5.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后吹面风入口处设有用于减少吹面冷风量的第二挡筋,所述第二挡筋对称布置在中壳体上。
6.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体内对称布置有用于引流下层混合风的第一斜挡筋,所述第一斜挡筋用于将部分中间热风引流至两侧。
7.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体上对称布置有除霜暗流道。
8.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壳体、左壳体、右壳体上对称布置有第三挡筋,用于防止吹面除霜模式下冷热风对冲形成风墙,压向下层流道。
9.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壳体和所述右壳体上对称布置有前端挡筋和后端挡筋,用于减小吹脚模式下前段的冷风量。
10.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左右壳体上冷流道对称布置的第二斜挡筋,用于与所述第一斜挡筋相配合将两侧冷风向中间挤压,平衡吹面水平温差。
CN202022570856.6U 2020-11-09 2020-11-09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 Active CN2136192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70856.6U CN213619265U (zh) 2020-11-09 2020-11-09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70856.6U CN213619265U (zh) 2020-11-09 2020-11-09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19265U true CN213619265U (zh) 2021-07-06

Family

ID=76631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70856.6U Active CN213619265U (zh) 2020-11-09 2020-11-09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192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82395B (zh) 带低流阻导风件的汽车空调分配箱
KR101998172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213619265U (zh)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
US6568200B2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US20030213579A1 (e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N112248755A (zh)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温控曲线优化结构
CN214138156U (zh) 空调混风装置及汽车空调
JP2005153824A (ja) 空調用バッフルプレ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調ユニットの温調ユニット部
CN212765579U (zh) 一种汽车空调分配箱
KR101107427B1 (ko) 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
JP3800451B2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14083955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3510180B2 (ja) 送風ダクト
CN215041944U (zh) 一种汽车空调性能优化结构
CN210554033U (zh) 一种可实现吹面除霜模式的导流结构
KR20090106205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에어커튼유니트
KR101199683B1 (ko) 차량 공조용 루프 덕트
CN210011575U (zh)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系统
US20020050349A1 (en) Heater/cooler unit of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20110093238A (ko) 차량의 에어커튼형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JP6235271B2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CN217152368U (zh) 一种新型汽车空调鼓风机
CN214647444U (zh) 一种中置轴流式层流空调箱及设有其的汽车
US11787264B2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4783778B2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