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06833U - 一种脱毛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脱毛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606833U
CN213606833U CN202021754325.6U CN202021754325U CN213606833U CN 213606833 U CN213606833 U CN 213606833U CN 202021754325 U CN202021754325 U CN 202021754325U CN 213606833 U CN213606833 U CN 2136068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shell
heat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5432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德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angwo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angwo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angwo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angwo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5432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6068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6068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6068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脱毛仪,脱毛仪包括脱毛仪主体;脱毛仪主体包括散热壳体、透光晶体、滤光镜片、遮光片、发热组件及散热件;透光晶体、滤光镜片、遮光片、发热组件及散热件依次层叠并压紧设于散热壳体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透光晶体、滤光镜片、遮光片、发热组件及散热件在散热壳体中依次层叠并压紧有效增强了脱毛仪出光头组件的稳定性、散热性及密封性,避免了滤光镜片与透光晶体之间的空气遇冷凝结形成水珠容易导致人体触电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脱毛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脱毛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脱毛仪。
【背景技术】
脱毛仪是一种舒适、安全的时尚家居脱毛仪器。脱毛仪采用先进的光脱毛技术,有效地阻止身体各部位毛发再生长,实现永久性脱毛。
在现有技术中脱毛仪内都会设置用于打光的灯管及反光杯,反光杯及灯管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传统的脱毛仪通常没有针对灯管及反光杯设置散热件,导致灯管及反光杯的散热效果不理想,耐用性低;传统脱毛仪中用于打光及滤光的零部件结构较为松散使其稳定性及密封性较差,影响脱毛仪的正常使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亟待提供一款新型的脱毛仪。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传统脱毛仪散热效果差及内部零部件结构较为松散导致稳定性和密封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脱毛仪。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脱毛仪,所述脱毛仪包括脱毛仪主体;所述脱毛仪主体包括散热壳体、透光晶体、滤光镜片、遮光片、发热组件及散热件;所述透光晶体、所述滤光镜片、所述遮光片、所述发热组件及所述散热件依次设于所述散热壳体中。
优选地,所述透光晶体与所述滤光镜片之间设有一硅胶密封圈以界定一密封腔体。
优选地,所述透光晶体为蓝宝石。
优选地,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灯管和反光杯,所述灯管置于所述反光杯中,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反光杯对应设置。
优选地,所述脱毛仪主体进一步包括制冷组件,所述制冷组件包括热管、制冷片、导热基片及散热片组件,所述散热片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散热片,所述导热基片定位于所述散热壳体上,所述热管与所述导热基片连接,所述散热片组件设于所述热管上;所述制冷片嵌设于所述散热壳体上,所述制冷片包括制冷面和发热面,所述发热面与所述导热基片紧贴,所述制冷面与所述透光晶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脱毛仪主体进一步包括风机和风机壳体,所述风机壳体包括风机外壳;所述风机外壳一侧设有第一进风口,并在所述第一进风口相对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进风口,所述风机外壳外周侧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制冷组件与所述滤光头连接且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处,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空气流通;所述风机设于所述风机外壳中并转动吸风,外部空气分别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及所述第二进风口被吸入所述风机外壳中并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优选地,所述风机外壳进一步包括导风机构,所述导风机构为两端互通且中间窄两端宽的结构;所述脱毛仪主体进一步包括散热壳体,所述导风机构一端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导风机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壳体连接并界定一过风腔,所述发热组件设于所述过风腔中。
优选地,所述脱毛仪进一步包括外壳,所述脱毛仪主体设于所述外壳中,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环形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环形壳体界定一进风腔,所述散热壳体设有至少一入风孔,所述入风孔设于所述进风腔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散热壳体卡接,所述环形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环形壳体之间设有用于进风的入风间隙,所述进风腔通过所述入风孔与所述过风腔连通;或者,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与所述环形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有入风通孔,所述入风通孔与所述过风腔通过所述入风孔连通,外部空气依次从所述入风通孔及所述入风孔被吸入所述过风腔中。
优选地,所述脱毛仪主体进一步包括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与所述风机壳体连接;所述电路板组件设有一限位孔,所述风机壳体远离所述制冷组件的一端设于所述限位孔中。
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设有进风孔;所述散热片组件外周侧套设一吸风罩,所述吸风罩对应所述进风孔处设有限风对通孔,所述限风对通孔分别与所述进风孔及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脱毛仪,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脱毛仪中,包括内置风机的风机外壳和散热壳体,可以理解的是,风机外壳上开设的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依次相通构成了第一进风通道,第一进风通道用于对设于第一进风口处的制冷组件进行吸风散热;设于进风腔中的入风孔、导风机构、风机外壳上开设的第二进风口依次相通构成了第二进风通道,第二进风通道用于对过风腔中的发热组件进行吸风散热;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风机外壳上开设两个独立的进风口构建两个独立进风通道以实现同时对制冷组件和发热组件进行吸风散热,解决了无法兼顾多个发热部件同时散热的问题,使得脱毛仪的散热性能得到了增强,提高了脱毛仪的耐用性和安全性;风机外壳中的风机转动吸风使得空气形成快速流动的气流,流动的气流分别经由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流入,使得单位时间内进入脱毛仪内部机构的风量大大增加,强大而充足的流动气流能够及时地将脱毛仪内部的发热部件及制冷组件上的热量及时地带走,并通过脱毛仪第二壳体上开设的出风孔导出,进一步提升了脱毛仪的散热性能;进一步地说,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互相独立,经过第一进风通道的气流会将设于第一进风口处的制冷组件的热量带走,起到了加速冷却制冷组件的作用,进而使得与制冷组件相连的导热基片及制冷片上的热量被及时导出,以提高制冷片的制冷效率,使得脱毛仪在使用时冰敷效果更佳,提升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感受;并且,吸入第二进风通道的外部空气会经过发热组件并将发热组件以及散热件的热量带走,起到了加速冷却发热组件以及散热件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互相独立的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分别对脱毛仪内不同部位通过流动的气流进行散热,使得设置在脱毛仪内部的各部件中的热量均能及时地被导出,进一步提升了脱毛仪的散热性能,使得脱毛仪的耐用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使用更加方便,并且由于脱毛仪的散热性能提高,使得脱毛仪的工作温度降低,使用者在使用脱毛仪时不会因为脱毛仪发烫而影响使用者的体验效果。
(2)在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脱毛仪中,热管通过导热基片与制冷片相连,导热基片为能够导热的材料制成,导热基片将制冷片的发热面产生的热量通过接触散热的方式传递给热管,热管能够更加及时地将制冷片的发热面所产生的热量吸走,以提高制冷片制冷面的制冷效率;通过将制冷组件设置在第一进风口处,使得热管及散热片组件中的热量在被空气吸收后通过风机转动吸风及时地排出脱毛仪,提高了制冷组件的散热效率,有效地避免了发热组件因过热而影响脱毛仪的正常工作,进一步提升了脱毛仪的稳定性。
(3)在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脱毛仪中,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传导到与反光杯对应设置的散热件上,散热件能够有效地增加发热组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热量能够高效地被空气吸收,提高了发热组件的散热性能;并且,热管上套设的散热片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间隔布置的散热片,相邻散热片之间形成过风间隙,散热片之间的过风间隙同样起到了增加散热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作用,使得热管传递到散热片组件中的热量能够及时地被空气吸收,提高了热管的散热性能,以使得制冷片的发热面产生的热量导出效率提高,提升了制冷片的制冷效果,增强了脱毛仪的实用性。
(4)在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脱毛仪中,第一壳体与环形壳体之间留有用于进风的环形的入风间隙,并且在第二壳体对应第一进风口处设有用于进风的进风孔,进风孔和入风间隙可同时进风,加大了进风量,提升了散热性能;脱毛仪外部的空气通过入风间隙和进风孔吸入到脱毛仪内部,最终由热空气形成的气流从风机外壳上的出风口吹出并经过外壳上的出风孔排出脱毛仪外,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风机转动将外部空气从入风间隙及进风孔吸入脱毛仪内部,吸入的空气在脱毛仪的各内部机构之间流动并吸收各机构的热量,最终将其排出脱毛仪,实现了脱毛仪空气循环散热的功能,有效避免了脱毛仪中的元器件因过热而造成损坏,增强了脱毛仪的耐用性,使得脱毛仪更为实用;进一步地,由入风间隙吸入的外部空气沿第一壳体内壁方向吹过,源源不断的气流及时地将第一壳体以及进风腔的热量带走,使得第一壳体的温度趋于稳定不会过热,避免了使用者的皮肤接触过热的第一壳体导致不适的问题,有效地优化了使用者的脱毛体验。
(5)在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脱毛仪中,通过将透光晶体、滤光镜片、遮光片、发热组件及散热件在散热壳体中依次层叠并压紧有效增强了脱毛仪出光头组件的稳定性,避免了脱毛仪在使用过程中内部零件松动导致无法正常使用而发生故障,提高了脱毛仪的安全性;并且,通过在透光晶体与滤光镜片之间设置用于密封的硅胶密封圈,使得透光晶体、硅胶密封圈及滤光镜片形成一个密闭的密封腔体,在压紧安装的过程中密封腔体中的空气被挤出,使得透光晶体与滤光镜片之间形成真空,避免了滤光镜片与透光晶体之间空气遇冷凝结形成水珠从而导致人体触电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脱毛仪的安全性能。
(6)在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脱毛仪中,透光晶体由蓝宝石制成,蓝宝石具有热传递系数高及透光率高的优点,由于蓝宝石热传递系数高使得由蓝宝石制成的透光晶体具有优良的导冷及储冷特性;通过制冷片对透光晶体进行制冷,蓝宝石制成的透光晶体利用其优良的导冷及储冷特性使其能够有效地对使用者皮肤进行冰敷,达到了缓解使用者脱毛时皮肤的疼痛感及灼热感的目的,使用者通过脱毛仪进行脱毛时的体验感受因此得到了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脱毛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脱毛仪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脱毛仪之脱毛仪主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脱毛仪之脱毛仪主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脱毛仪之脱毛仪主体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脱毛仪之导风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脱毛仪之风机及风机外壳结构示意图一;
图7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脱毛仪之风机及风机外壳结构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脱毛仪之第一壳体及环形壳体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脱毛仪的内部风道走向示意图一;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脱毛仪的内部风道走向示意图二;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脱毛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脱毛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b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脱毛仪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风机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a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风机组件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风机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风机组件之风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4a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风机组件之风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
第一实施例标号:10、脱毛仪;11、脱毛仪主体;111、电路板组件;1111、限位孔;12、风机;13、风机壳体;14、散热壳体;130、风机外壳;131、第一进风口;132、第二进风口;133、出风口;134、导风机构;135、安装板;1341、导风槽;1342、水滴形壳体;1343、通气口;100、制冷组件;101、热管;102、散热片;181、灯管; 182、反光杯;104、散热件;1041、片状机构;1042、散热间隙;106、制冷片;1061、制冷面; 1062、发热面;107、导热基片;108、吸风罩;109、限风对通孔;141、入风孔;15、外壳;151、第一壳体;152、第二壳体;153、环形壳体;16、入风间隙;1021、过风间隙;1521、出风孔;1522、进风孔;17、进风腔;18、发热组件;19、过风腔;20、透光晶体;21、硅胶密封圈;22、滤光镜片;23、遮光片;24、密封腔体;
第二实施例标号:10a、脱毛仪;11a、脱毛仪主体;15a、外壳;151a、第一壳体;152a、第二壳体;153a、环形壳体;1521a、出风孔;1522a、进风孔;16a、入风格栅;
第三实施例标号:10b、脱毛仪;11b、脱毛仪主体;15b、外壳;151b、第一壳体;152b、第二壳体;153b、第三壳体;1521b、出风孔;1522b、进风孔;16b、入风孔。
第四实施例标号:c、风机组件;12c、风机;13c、风机壳体;121c、电机;1211c、转轴;122c、第一风叶;1221c、第一叶片;123c、第二风叶; 1231c、第二叶片;130c、风机外壳;131c、第一进风口;132c、第二进风口;133c、第一出风口; 134c、第二出风口;135c、隔离板机构;1351c、电机安装槽;136c、第一风腔;137c、第二风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用新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结合参阅图1-图9,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脱毛仪10,脱毛仪10包括脱毛仪主体 11;脱毛仪主体11包括风机12、风机壳体13、透光晶体、制冷组件100及发热组件18;风机壳体13进一步包括风机外壳130,风机外壳130一侧设有第一进风口131,并在第一进风口131相对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进风口132,风机外壳130 外周侧开设有出风口133;制冷组件100与透光晶体连接且设于第一进风口131处,发热组件18与第二进风口132空气流通;风机12设于风机外壳 130中并转动吸风,外部空气分别从第一进风口 131及第二进风口132被吸入风机外壳130中并从出风口133排出;风机壳体13进一步包括导风机构134,导风机构134为两端互通且中间窄两端宽的结构;脱毛仪主体11进一步包括散热壳体14,导风机构134一端与第二进风口132连通,导风机构134另一端与散热壳体14连接并界定一过风腔19,发热组件18设于过风腔19中。
具体地,外部空气依次经过进风1522孔及制冷组件100后被吸入风机壳体13中以界定第一进风通道,以降低制冷组件100的温度;散热壳体 14上设有入风孔141,散热壳体14与风机壳体13 连接并界定一过风腔19,发热组件18设于过风腔 19中,外部空气依次经过入风孔141及发热组件 18后被吸入风机壳体13中以界定第二进风通道,以降低发热组件18的温度;风机外壳130上开设的第一进风口131、第二进风口132依次相通,使得第一进风通道进风更为顺畅,以对设于第一进风口131处的制冷组件100进行吸风散热;散热壳体14设有至少一个入风孔141,设于散热壳体 14上的入风孔141、导风机构134、风机外壳130 上开设的第二进风口132依次相通,使得第二进风通道进风更为顺畅,以对过风腔19中的发热组件18进行吸风散热;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风机外壳130上开设两个独立的进风口构建两个独立进风通道以实现同时对制冷组件100和发热组件 18进行吸风散热,解决了无法兼顾多个发热部件同时散热的问题,使得脱毛仪10的散热性能得到了增强,提高了脱毛仪10的耐用性和安全性;风机壳体13中的风机12转动吸风使得空气形成快速流动的气流,流动的气流分别经由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流入,使得单位时间内进入脱毛仪10内部机构的风量大大增加,强大而充足的流动气流能够及时地将脱毛仪10内部的发热部件及制冷组件100上的热量及时地带走,进一步提升了脱毛仪10的散热性能。
进一步地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毛仪10采用吸风的方式对发热组件18及制冷组件100进行散热,在风机12转动抽风的作用下,外界的常温空气首先经过发热组件18及制冷组件100以带走发热组件18及制冷组件100的热量,随后,吸收了热量的空气被吸入风机壳体13中并最终通过风机12排出脱毛仪10的外壳15;传统的吹风散热是通过风机12转动吹风形成高速气流,利用高速气流吹拂高热元器件以达到散热的目的,然而高速气流在带走高热元器件热量的同时会形成高热气流,高热气流长时间吹拂在脱毛仪10内部的某一局部区域,将会造成该区域温度急剧升高最终导致该区域零部件过热损坏,而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吸风散热方式通过风机12将经过高热元器件(即发热组件18及制冷组件100)的高热气流直接吸入风机壳体13中,使得高热气流不会在脱毛仪10内部结构中过多停留,并且由于风机壳体 13的独特结构使得流经第二进风通道的高热气流汇聚于导风机构134中(即导风机构134对高热气流起到了限制的作用),由于导风机构134附近不存在重要的易损元器件,所以即使导风机构 134的温度升高也不会导致附近元器件损坏;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传统的吹风散热方式,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风机12吸风的散热方式避免了传统吹风散热容易使热量集中导致局部区域温度过高造成脱毛仪10中元器件过热损坏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脱毛仪10的耐用性及安全性。
请结合参阅图4-图5,脱毛仪主体11进一步包括透光晶体20、滤光镜片22、遮光片23及散热件 104;透光晶体20、滤光镜片22、遮光片23、发热组件18及散热件104依次层叠并压紧设于散热壳体14中;透光晶体20与滤光镜片22之间设有硅胶密封圈21以界定一密封腔体24;通过将透光晶体 20、滤光镜片22、遮光片23、发热组件18及散热件104在散热壳体14中依次层叠并压紧有效增强了脱毛仪10内部零件的稳定性,避免了脱毛仪10 在使用过程中内部零件松动导致无法正常使用而发生故障,提高了脱毛仪10的安全性;并且,通过在透光晶体20与滤光镜片22之间设置用于密封的硅胶密封圈21,使得透光晶体20、硅胶密封圈21及滤光镜片22形成一个密闭的密封腔体24,在压紧安装的过程中密封腔体24中的空气被挤出,使得透光晶体20与滤光镜片22之间形成真空,避免了滤光镜片22与透光晶体20之间空气遇冷凝结形成水珠从而导致人体触电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脱毛仪10的安全性能。
可选地,透光晶体20由蓝宝石制成,其主要成分为氧化铝,众所周知蓝宝石具有热传递系数高及透光率高的优点,由于蓝宝石热传递系数高使得由蓝宝石制成的透光晶体20具有优良的导冷及储冷特性;通过制冷片106对透光晶体20进行制冷,蓝宝石制成的透光晶体20利用其优良的导冷及储冷特性使其能够有效地对使用者皮肤进行冰敷,达到了缓解使用者脱毛时皮肤的疼痛感及灼热感的目的,使用者通过脱毛仪10进行脱毛时的体验感受因此得到了优化。
请结合参阅图4-图5,发热组件18包括灯管 181和反光杯182,灯管181置于反光杯182中;散热件104与反光杯182连接;制冷组件100包括热管101及散热组件,散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散热片102,散热片组件套设于热管 101上;制冷组件100进一步包括制冷片106及导热基片107,导热基片107定位于散热壳体14上,热管101与导热基片107连接;制冷片106包括制冷面1061和发热面1062,发热面1062与导热基片107紧贴,制冷面1061与透光晶体连接;制冷片106嵌设于散热壳体14上。
可选地,脱毛仪主体11进一步包括电路板组件111,电路板组件111与风机壳体13连接;电路板组件111设有一限位孔1111,风机壳体13远离制冷组件100的一端设于限位孔1111中,这种设计进一步优化了脱毛仪10的内部结构,节省了更多的内部空间,有利于缩小脱毛仪10的体积。
具体地,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互相独立,经过第一进风通道的气流会将设于第一进风口131处的制冷组件100的热量带走,起到了加速冷却制冷组件100的作用,进而使得与制冷组件100相连的导热基片107及制冷片106上的热量被及时导出,以提高制冷片106的制冷效率,使得脱毛仪10在使用时冰敷效果更佳,提升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感受;并且,吸入第二进风通道的外部空气会经过发热组件18并将发热组件18 以及散热件104的热量带走,起到了加速冷却发热组件18以及散热件104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互相独立的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分别对脱毛仪10内不同部位通过流动的气流进行散热,使得设置在脱毛仪10内部的各部件中的热量均能及时地被导出,进一步提升了脱毛仪10的散热性能,使得脱毛仪10的耐用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使用更加方便,并且由于脱毛仪10的散热性能提高,使得脱毛仪10的工作温度降低,使用者在使用脱毛仪10时不会因为脱毛仪10发烫而影响使用者的体验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4,热管101通过导热基片107 与制冷片106相连,导热基片107为能够导热的材料制成,导热基片107将制冷片106的发热面 1062产生的热量通过接触散热的方式传递给热管 101,热管能够更加及时地将制冷片106的发热面 1062所产生的热量吸走,以提高制冷片106制冷面1061的制冷效率;通过将制冷组件100设置在第一进风口131处,使得热管101及散热片102 中的热量在被空气吸收后通过风机12转动吸风及时地排出脱毛仪10,提高了制冷组件100的散热效率,有效地避免了发热组件18因过热而影响脱毛仪10的正常工作,进一步提升了脱毛仪10 的稳定性。
请继续参阅图4-图5,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与发热组件18相连的散热件104设有多个片状机构1041,发热组件18所产生的热量传导到散热件104上,散热件104的各片状机构1041 之间形成散热间隙1042,散热间隙1042能够有效地增加散热件104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散热件104中的热量能够高效地被空气吸收,提高了散热件104的散热性能;同理地,热管101上设有至少两个间隔布置的散热片102(即散热片组件),相邻散热片102之间形成过风间隙1021,散热片102之间的过风间隙1021同样起到了增加散热片102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作用,使得热管 101传递到散热片102中的热量能够及时地被空气吸收,提高了热管101的散热性能,以使得制冷片106的发热面1062产生的热量导出效率提高,提升了制冷片106的制冷效果,增强了脱毛仪10的实用性。
请结合参阅图5-图6,导风机构134一端设有导风槽1341,另一端设有扁平的水滴形壳体 1342,导风机构134为中间窄两端宽的结构,导风槽1341包括一长槽和颈状导气管(即中部聚拢机构),颈状导气管的两端分别与导风槽1341和水滴形壳体1342连通,长槽与颈状导气管连接处设有通气口1343,在风机12转动的吸风作用下,空气从入风孔141处流入并经过发热组件18以及散热件104并将热量带走,流经发热组件18以及散热件104的气流在进入长槽时将优先喷射到长槽的槽底,气流受到自通风口中发出的源于风机12转动产生的吸力而改变流向,从而生成沿长槽槽底方向流动并向通风口处汇聚的高速气流,高速气流最终于通气口1343处聚拢并由颈状导气管流入水滴形壳体1342中,即过风腔19中的发热组件18的热量被导出,实现了散热的功能;可以理解的是,沿长槽底部方向流动的高速气流有效地延长了空气与发热组件18以及散热件104的接触时间,使得空气拥有足够的时间将发热组件18 以及散热件104的热量充分地吸收,并且,通过使气流流过导风槽1341的槽底作为延长空气流动路径这一技术手段,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延长风管以实现延长空气流动路径的方案节省了脱毛仪10内部的空间,并且更有利于缩小脱毛仪10 体积以及更好地布置其设计空间,同时延长了气流与发热元器件的接触时间,进一步增强了脱毛仪10的散热性能。
请参阅图4-图7a,由于制冷组件100处的热量通常高于发热组件100的热量,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散热;开设于风机外壳130上的第一进风口131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二进风口 132的横截面面积,以使风机12从第一进风口131 吸风的效率高于从第二进风口131吸风的效率,使得设于第一进风口131处的制冷组件100的散热效率较高,以优先对制冷组件100进行吸风散热;可以理解的是,从第一进风口131进风的第一进风通道的吸风效率高于从第二吸风口132进风的第二进风通道的吸风效率,即第一进风通道为主进风通道,主要用于对热量较高的制冷组件 100吸风散热,而第二进风通道为副进风通道,其主要用于发热组件18的吸风散热,两者并不相同,且互相独立。
可选地,风机外壳130进一步包括安装板 135,安装板135设有至少一小孔(图未示)以界定第二进风口132,即第二进风口132可以是由多个小孔界定的用于进风的进风口。
作为一种变形实施例,开设于风机外壳130 上的第一进风口131的横截面面积等于第二进风口132的横截面面积,即风机12从第一进风口131 吸风的效率等于从第二进风口131吸风的效率,以同时对制冷组件100及发热组件18进行高效率的吸风散热。
请结合参阅图7-图1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涉及的一种脱毛仪10进一步包括外壳15,脱毛仪主体11设于外壳15中,外壳15包括第一壳体151、第二壳体152和环形壳体153,第一壳体 151与散热壳体14卡接,环形壳体153与第二壳体152连接,第一壳体151与环形壳体153之间设有用于进风的入风间隙16;第一壳体151与环形壳体153界定一进风腔17,入风孔141设于进风腔17中,进风腔17通过入风孔141与过风腔 19连通;第二壳体152对应出风口133处设有出风孔1521,吸入脱毛仪10内部的外部气体最终从出风孔1521导出。
具体地,第一壳体151与环形壳体153之间留有用于进风的环形的入风间隙16,并且在第二外壳15对应第一进风口131处设有用于进风的进风孔1522,进风孔1522和入风间隙16可同时进风,加大了进风量,提升了散热性能;脱毛仪10 外部的空气通过入风间隙16和进风孔1522吸入到脱毛仪10内部,最终由热空气形成的气流从风机外壳130上的出风口133吹出并经过外壳15上的出风孔1521排出脱毛仪10外,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风机12转动将外部空气从入风间隙16及进风孔1522吸入脱毛仪10内部,吸入的空气在脱毛仪10的各内部机构之间流动并吸收各机构的热量,最终由第二壳体152上的出风孔1521处排出,实现了脱毛仪10空气循环散热的功能,有效避免了脱毛仪10中的元器件因过热而造成损坏,增强了脱毛仪10的耐用性,使得脱毛仪10更为实用;进一步地,由入风间隙16吸入的外部空气沿第一壳体151内壁方向吹过,源源不断的气流及时地将第一壳体151以及进风腔17的热量带走,使得第一壳体151的温度趋于稳定不会过热,避免了使用者的皮肤接触过热的第一壳体151导致不适的问题,有效地优化了使用者的脱毛体验。
可选地,第二壳体152与环形壳体153一体成型,也可以拆分并互相独立。
作为一种变形实施例,外壳15包括第一壳体 151、第二壳体152和环形壳体153,第一壳体151、第二壳体152与环形壳体153一体成型;第一壳体151和/或第二壳体152上开设有入风通孔,入风通孔与进风腔17通过入风孔141连通,外部空气依次从入风通孔及入风孔141被吸入进风腔17 中;可以理解的是,入风通孔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只需要满足入风通孔与进风腔 17连通的条件即可,这种设计的优点主要在于其灵活性,厂家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对入风通孔的位置和形状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审美。
请结合参阅图4及图9,散热片组件外周侧套设一吸风罩108,吸风罩108对应进风孔1522 处设有限风对通孔109,限风对通孔109分别与进风孔1522及第一进风口131连通;进一步地,吸风罩108周侧将散热片102与脱毛仪10内部空间隔离,限风对通孔109将吸风罩108贯通,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开口,其中一开口对应进风孔 1522设置,另一开口对应第一进风口131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当风机12转动吸风时,由于吸风罩108周侧将散热片102与脱毛仪10内部空间隔离,所以只会吸入脱毛仪10外部的常温空气,而不会将脱毛仪10内部的热空气吸入吸风罩108 中,提高了散热效率并有效避免了热空气循环利用导致内部元器件过热的问题;进一步地,外部空气通过限风对通孔109对应进风孔1522设置的开口被吸入吸风罩108中以对散热片102进行散热,随后吸收了热量的外部空气从限风对通孔109 对应第一进风口131设置的开口处通过第一进风口131被吸入风机壳体13中以实现热量的导出。
可选地,制冷组件100设于进风孔1522与风机壳体13之间,使得风机12转动吸风时能够将制冷组件100的热量及时散出,即吸风散热更加顺畅。
请参阅图11a,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脱毛仪10a,脱毛仪10a包括外壳15a及用于脱毛和散热的脱毛仪主体11a,脱毛仪主体11a的结构及原理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脱毛仪主体11相同;脱毛仪主体11a内置于外壳15a中;外壳15a包括第一壳体151a、第二壳体152a及环形壳体153a,第一壳体151a与环形壳体153a拼接,第二壳体152a与环形壳体153a拼接或一体成型;第二壳体152a外周侧设有用于进风的入风格栅16a及用于出风的出风孔1521a,第二壳体 152a上还设有用于进风的进风孔1522a;脱毛仪 10a通过进风孔1522a和入风格栅16a同时进风以对脱毛仪主体11a中的发热机构进行散热,提高了脱毛仪主体11a的进风效率,随后脱毛仪主体 11a将热空气从出风孔1521a排出外壳15a,以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进一步地,脱毛仪10a的外壳15a为L形的曲柄状结构,体型小巧,方便使用者握持。
请参阅图11b,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脱毛仪10b,脱毛仪10b包括外壳15b及用于脱毛和散热的脱毛仪主体11b,脱毛仪主体11b 的结构及原理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脱毛仪主体11相同;脱毛仪主体11b内置于外壳15b 中;外壳15b包括第一壳体151b、第二壳体152b 及第三壳体153b,第一壳体151b与第三壳体153b 拼接,第二壳体152b与第三壳体153b拼接或一体成型;第二壳体152b外周侧设有用于进风的进风孔1522b及用于出风的出风孔1521b,第一壳体 151b周侧设有用于进风的入风孔16b;脱毛仪10b 通过进风孔1522b和入风孔16b同时进风以对脱毛仪主体11b中的发热机构进行散热,提高了脱毛仪主体11b的进风效率,随后脱毛仪主体11b 将热空气从出风孔1521b排出外壳15b,以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
请结合参阅图12-图14a,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机组件c,该风机组件c包括风机壳体13c及风机12c,风机壳体13c包括风机外壳 130c,风机12c包括第一风叶122c、第二风叶123c 及电机121c,风机外壳130c一侧设有第一进风口 131c,并在第一进风口131c相对侧设有第二进风口132c,风机外壳130c外周侧设有第一出风口133c 及第二出风口134c;风机外壳130c设有一隔离板机构135c,第一风叶122c及第二风叶123c分设于隔离板机构135c相对的两侧,电机121c一端与第一风叶122c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风叶123c连接;第一进风口131c及隔离板机构135c界定一第一风腔 136c,第二进风口132c及隔离板机构135c界定一第二风腔137c;第一风叶122c设于第一风腔136c中,第二风叶123c设于第二风腔137c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腔136c与第二风腔137c互相独立,使得第一风叶122c与第二风叶123c的转动吸风互不影响,提高了吸风效率;第一出风口133c与第一风腔136c对应设置,第二出风口134c与第二风腔137c对应设置;隔离板机构135c设有一电机安装槽1351c,电机121c设于电机安装槽1351c中,这种结构节省了电机121c的安装空间,使得风机组件c 的体积更小,节约了脱毛仪主体11占用的空间;电机121c包括转轴1211c,转轴1211c一端与第一风叶122c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风叶123c连接;第一风叶122c包括若干个第一叶片1221c,第一叶片 1221c以转轴1211c为轴心呈螺旋状分布;第二风叶123c包括若干个第二叶片1231c,第二叶片1231c 以转轴1211c为轴心呈螺旋状分布且与第一叶片 1221c的朝向反向,当电机121c的转轴1211c转动时,第一风叶122c及第二风叶123c同时朝同一方向转动,由于第一风叶122c的第一叶片1221c与第二风叶123c的第二叶片1231c朝向相反使得第一风叶122c可与第二风叶123c在转动方向相同的情况下也可同时吸风;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相对设置且叶片朝向相反的第一风叶122c及第二风叶 123c,使得风机组件c可通过一个电机121c及两个风叶实现双向吸风,相较于传统的双电机双风叶实现双向吸风的风机方案结构更为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风机组件c同样适用于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的脱毛仪主体11。
可以理解的是,结合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相关内容,当风机组件c应用于脱毛仪主体11中时,将制冷组件100设于第一进风口131c处,且使得发热组件18与第二进风口132c空气流通,即可通过风机组件c对发热组件18及制冷组件100同时进行吸风散热;进一步地说,经过制冷组件100 的外部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31c被吸入风机外壳 130c中并从第一出风口133c排出,且经过发热组件18的外部空气从第二进风口132c被吸入风机外壳130c中并从第二出风口134c排出,以达到排出热空气的目的,并且由于第一风腔136c与第二风腔137c互相独立,使得第一出风口133c及第二出风口134c的出风更为顺畅,不会因为第一进风口 131c及第二进风口132c同时进风而产生乱流影响出风效率;更进一步地说,外部的常温空气经过制冷组件100后从第一进风口131c被吸入第一风腔136c中,以对设于第一进风口131c处的制冷组件100进行吸风散热;设于散热壳体14上的入风孔 141、导风机构134、风机外壳130c上开设的第二进风口132c依次相通,使得第二进风通道进风更为顺畅,并且外部的常温空气经过发热组件18后从第二进风口132c被吸入第二风腔137c中以对过风腔19中的发热组件18进行吸风散热。
可选地,电机121c为双轴承的无刷直流电机,电机121c的转轴1211c上套设有两个轴承(图未示),其中一个轴承靠近第一风叶122c设置,另一个轴承靠近第二风叶123c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脱毛仪,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毛仪包括两条独立的进风通道,风机外壳上开设的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依次相通,使得第一进风通道进风更为顺畅,以对设于第一进风口处的制冷组件进行吸风散热;散热壳体设有至少一个入风孔,并且入风孔、导风机构、风机外壳上开设的第二进风口依次相通,使得第二进风通道进风更为顺畅,以对过风腔中的发热组件进行吸风散热;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风机外壳上开设两个独立的进风口构建两个独立进风通道以实现同时对制冷组件和发热组件进行吸风散热,解决了无法兼顾多个发热部件同时散热的问题,使得脱毛仪的散热性能得到了增强,提高了脱毛仪的耐用性和安全性;风机外壳中的风机转动吸风使得空气形成快速流动的气流,流动的气流分别经由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流入,使得单位时间内进入脱毛仪内部机构的风量大大增加,强大而充足的流动气流能够及时地将脱毛仪内部的发热部件及制冷组件上的热量及时地带走,并通过脱毛仪第二壳体上开设的出风孔导出,进一步提升了脱毛仪的散热性能;进一步地说,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互相独立,经过第一进风通道的气流会将设于第一进风口处的制冷组件的热量带走,起到了加速冷却制冷组件的作用,进而使得与制冷组件相连的导热基片及制冷片上的热量被及时导出,以提高制冷片的制冷效率,使得脱毛仪在使用时冰敷效果更佳,提升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感受;并且,吸入第二进风通道的外部空气会经过发热组件并将发热组件以及散热件的热量带走,起到了加速冷却发热组件以及散热件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互相独立的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二进风通道分别对脱毛仪内不同部位通过流动的气流进行散热,使得设置在脱毛仪内部的各部件中的热量均能及时地被导出,进一步提升了脱毛仪的散热性能,使得脱毛仪的耐用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使用更加方便,并且由于脱毛仪的散热性能提高,使得脱毛仪的工作温度降低,使用者在使用脱毛仪时不会因为脱毛仪发烫而影响使用者的体验效果。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毛仪中,导风机构一端设有导风槽,另一端设有扁平的水滴形壳体,导风机构为中间窄两端宽的结构,导风槽包括一长槽和颈状导气管(即中部聚拢机构),颈状导气管的两端分别与导风槽和水滴形壳体连通,长槽与颈状导气管连接处设有通气口,在风机转动的吸风作用下,空气从入风孔处流入并经过发热组件以及散热件并将热量带走,流经发热组件以及散热件的气流在进入长槽时将优先喷射到长槽的槽底,气流受到自通风口中发出的源于风机转动产生的吸力而改变流向,从而生成沿长槽槽底方向流动并向通风口处汇聚的高速气流,高速气流最终于通气口处聚拢并由颈状导气管流入水滴形壳体中,即过风腔中的发热组件的热量被导出,实现了散热的功能;可以理解的是,沿长槽底部方向流动的高速气流有效地延长了空气与发热组件以及散热件的接触时间,使得空气拥有足够的时间将发热组件以及散热件的热量充分地吸收,并且,通过使气流流过导风槽的槽底作为延长空气流动路径这一技术手段,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延长风管以实现延长空气流动路径的方案节省了脱毛仪内部的空间,并且更有利于缩小脱毛仪体积以及更好地布置其设计空间,同时延长了气流与发热元器件的接触时间,进一步增强了脱毛仪的散热性能。
(3)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毛仪中,热管通过导热基片与制冷片相连,导热基片为能够导热的材料制成,导热基片将制冷片的发热面产生的热量通过接触散热的方式传递给热管,热管能够更加及时地将制冷片的发热面所产生的热量吸走,以提高制冷片制冷面的制冷效率;通过将制冷组件设置在第一进风口处,使得热管及散热片中的热量在被空气吸收后通过风机转动吸风及时地排出脱毛仪,提高了制冷组件的散热效率,有效地避免了发热组件因过热而影响脱毛仪的正常工作,进一步提升了脱毛仪的稳定性。
(4)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毛仪中,与发热组件对应设置的散热件设有多个片状机构,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传导到散热件上,散热件的各片状机构之间形成散热间隙,散热间隙能够有效地增加散热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散热件中的热量能够高效地被空气吸收,提高了散热件的散热性能;同理地,热管上套设的散热片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间隔布置的散热片,相邻散热片之间形成过风间隙,散热片之间的过风间隙同样起到了增加散热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作用,使得热管传递到散热片组件中的热量能够及时地被空气吸收,提高了热管的散热性能,以使得制冷片的发热面产生的热量导出效率提高,提升了制冷片的制冷效果,增强了脱毛仪的实用性。
(5)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毛仪中,第一壳体与环形壳体之间留有用于进风的环形的入风间隙,并且在第二壳体对应第一进风口处设有用于进风的进风孔,进风孔和入风间隙可同时进风,加大了进风量,提升了散热性能;脱毛仪外部的空气通过入风间隙和进风孔吸入到脱毛仪内部,最终由热空气形成的气流从风机外壳上的出风口吹出并经过外壳上的出风孔排出脱毛仪外,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风机转动将外部空气从入风间隙及进风孔吸入脱毛仪内部,吸入的空气在脱毛仪的各内部机构之间流动并吸收各机构的热量,最终由第二壳体上的出风孔处排出,实现了脱毛仪空气循环散热的功能,有效避免了脱毛仪中的元器件因过热而造成损坏,增强了脱毛仪的耐用性,使得脱毛仪更为实用;进一步地,由入风间隙吸入的外部空气沿第一壳体内壁方向吹过,源源不断的气流及时地将第一壳体以及进风腔的热量带走,使得第一壳体的温度趋于稳定不会过热,避免了使用者的皮肤接触过热的第一壳体导致不适的问题,有效地优化了使用者的脱毛体验。
(6)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毛仪中,透光晶体由蓝宝石制成,蓝宝石具有热传递系数高及透光率高的优点,由于蓝宝石热传递系数高使得由蓝宝石制成的透光晶体具有优良的导冷及储冷特性;通过制冷片对透光晶体进行制冷,蓝宝石制成的透光晶体利用其优良的导冷及储冷特性使其能够有效地对使用者皮肤进行冰敷,达到了缓解使用者脱毛时皮肤的疼痛感及灼热感的目的,使用者通过脱毛仪进行脱毛时的体验感受因此得到了优化。
(7)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毛仪中,外壳上用于吸入外部空气的入风通孔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只需要满足入风通孔与进风腔连通的条件即可,这种设计的优点主要在于其灵活性,厂家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对入风通孔的位置和形状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审美。
(8)在本实用新型涉及的脱毛仪中,通过将透光晶体、滤光镜片、遮光片、发热组件及散热件在散热壳体中依次层叠并压紧有效增强了脱毛仪出光头组件的稳定性,避免了脱毛仪在使用过程中内部零件松动导致无法正常使用而发生故障,提高了脱毛仪的安全性;并且,通过在透光晶体与滤光镜片之间设置用于密封的硅胶密封圈,使得透光晶体、硅胶密封圈及滤光镜片形成一个密闭的密封腔体,在压紧安装的过程中密封腔体中的空气被挤出,使得透光晶体与滤光镜片之间形成真空,避免了滤光镜片与透光晶体之间空气遇冷凝结形成水珠从而导致人体触电的问题,进一步提升了脱毛仪的安全性能。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毛仪采用吸风的方式对发热组件及制冷组件进行散热,在风机转动抽风的作用下,外界的常温空气首先经过发热组件及制冷组件以带走发热组件及制冷组件的热量,随后,吸收了热量的空气被吸入风机壳体中并最终通过风机排出脱毛仪的外壳;传统的吹风散热是通过风机转动吹风形成高速气流,利用高速气流吹拂高热元器件以达到散热的目的,然而高速气流在带走高热元器件热量的同时会形成高热气流,高热气流长时间吹拂在脱毛仪内部的某一局部区域,将会造成该区域温度急剧升高最终导致该区域零部件过热损坏,而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吸风散热方式通过风机将经过高热元器件(即发热组件及制冷组件)的高热气流直接吸入风机壳体中,使得高热气流不会在脱毛仪内部结构中过多停留,并且由于风机壳体的独特结构使得流经第二进风通道的高热气流汇聚于导风机构中 (即导风机构对高热气流起到了限制的作用),由于导风机构附近不存在重要的易损元器件,所以即使导风机构的温度升高也不会导致附近元器件损坏;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传统的吹风散热方式,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风机吸风的散热方式避免了传统吹风散热容易使热量集中导致局部区域温度过高造成脱毛仪中元器件过热损坏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脱毛仪的耐用性及安全性。
(10)当风机组件应用于脱毛仪主体中时,将制冷组件设于第一进风口处,且使得发热组件与第二进风口空气流通,即可通过风机组件a对发热组件及制冷组件同时进行吸风散热;进一步地说,经过制冷组件的外部空气从第一进风口被吸入风机外壳中并从第一出风口排出,且经过发热组件的外部空气从第二进风口被吸入风机外壳中并从第二出风口排出,以达到排出热空气的目的,并且由于第一风腔与第二风腔互相独立,使得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更为顺畅,不会因为第一进风口及第二进风口同时进风而产生乱流影响出风效率;更进一步地说,外部的常温空气经过制冷组件后从第一进风口被吸入第一风腔中,以对设于第一进风口处的制冷组件进行吸风散热;设于散热壳体上的入风孔、导风机构、风机外壳上开设的第二进风口依次相通,使得第二进风通道进风更为顺畅,并且外部的常温空气经过发热组件后从第二进风口被吸入第二风腔中以对过风腔中的发热组件进行吸风散热,达到了双向吸风散热的目的。
(11)第一风腔与第二风腔互相独立,使得第一风叶与第二风叶的转动吸风互不影响,提高了吸风效率;隔离板机构设有一电机安装槽,电机设于电机安装槽中,这种结构节省了电机的安装空间,使得风机组件的体积更小,节约了脱毛仪主体占用的空间;第二风叶包括若干个第二叶片,第二叶片以转轴为轴心呈螺旋状分布且与第一叶片的朝向反向,当电机的转轴转动时,第一风叶及第二风叶同时朝同一方向转动,由于第一风叶的第一叶片与第二风叶的第二叶片朝向相反使得第一风叶可与第二风叶在转动方向相同的情况下也可同时吸风;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相对设置且叶片朝向相反的第一风叶及第二风叶,使得风机组件可通过一个电机及两个风叶实现双向吸风,相较于传统的双电机双风叶实现双向吸风的风机组件结构更为简单,降低了制造成本。

Claims (10)

1.一种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毛仪包括脱毛仪主体;所述脱毛仪主体包括散热壳体、透光晶体、滤光镜片、遮光片、发热组件及散热件;
所述透光晶体、所述滤光镜片、所述遮光片、所述发热组件及所述散热件依次设于所述散热壳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晶体与所述滤光镜片之间设有一硅胶密封圈以界定一密封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晶体为蓝宝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包括灯管和反光杯,所述灯管置于所述反光杯中,所述散热件与所述反光杯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毛仪主体进一步包括制冷组件,所述制冷组件包括热管、制冷片、导热基片及散热片组件,所述散热片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散热片,所述导热基片定位于所述散热壳体上,所述热管与所述导热基片连接,所述散热片组件设于所述热管上;
所述制冷片嵌设于所述散热壳体上,所述制冷片包括制冷面和发热面,所述发热面与所述导热基片紧贴,所述制冷面与所述透光晶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毛仪主体进一步包括风机和风机壳体,所述风机壳体包括风机外壳;
所述风机外壳一侧设有第一进风口,并在所述第一进风口相对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进风口,所述风机外壳外周侧开设有出风口;
所述制冷组件与所述滤光头连接且设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处,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空气流通;
所述风机设于所述风机外壳中并转动吸风,外部空气分别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及所述第二进风口被吸入所述风机外壳中并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外壳进一步包括导风机构,所述导风机构为两端互通且中间窄两端宽的结构;
所述脱毛仪主体进一步包括散热壳体,所述导风机构一端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导风机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壳体连接并界定一过风腔,所述发热组件设于所述过风腔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毛仪进一步包括外壳,所述脱毛仪主体设于所述外壳中,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环形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环形壳体界定一进风腔,所述散热壳体设有至少一入风孔,所述入风孔设于所述进风腔中;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散热壳体卡接,所述环形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环形壳体之间设有用于进风的入风间隙,所述进风腔通过所述入风孔与所述过风腔连通;或者,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与所述环形壳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有入风通孔,所述入风通孔与所述过风腔通过所述入风孔连通,外部空气依次从所述入风通孔及所述入风孔被吸入所述过风腔中。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毛仪主体进一步包括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与所述风机壳体连接;
所述电路板组件设有一限位孔,所述风机壳体远离所述制冷组件的一端设于所述限位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脱毛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设有进风孔;
所述散热片组件外周侧套设一吸风罩,所述吸风罩对应所述进风孔处设有限风对通孔,所述限风对通孔分别与所述进风孔及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
CN202021754325.6U 2020-08-19 2020-08-19 一种脱毛仪 Active CN2136068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54325.6U CN213606833U (zh) 2020-08-19 2020-08-19 一种脱毛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54325.6U CN213606833U (zh) 2020-08-19 2020-08-19 一种脱毛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606833U true CN213606833U (zh) 2021-07-06

Family

ID=76644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54325.6U Active CN213606833U (zh) 2020-08-19 2020-08-19 一种脱毛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6068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73884A (zh) 一种脱毛仪
CN213606858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1534779U (zh)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CN213609440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3606833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3606834U (zh) 一种脱毛仪
CN114051366A (zh) 散热机构及脱毛仪
CN214231502U (zh) 脱毛仪
CN213910500U (zh) 一种脱毛仪
US20230173298A1 (en) Portable hair-removal apparatus
CN218552433U (zh) 脱毛仪
CN213606857U (zh)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CN213606856U (zh)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CN216535497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3606855U (zh)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CN217138250U (zh) 美容仪
CN214156457U (zh) 一种水离子电吹风机
CN202600335U (zh) 球形摄像机外循环冷却风道系统
CN213912002U (zh)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WO2022021722A1 (zh)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CN213697442U (zh) 一种带有制冷功能的美容仪
CN217783817U (zh) 挂脖风扇
CN216930634U (zh) 散热机构及脱毛仪
CN217241216U (zh) 散热结构及脱毛仪
CN214018059U (zh) 一种用于美容仪的散热结构及美容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