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88618U - 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88618U
CN213588618U CN202022029433.3U CN202022029433U CN213588618U CN 213588618 U CN213588618 U CN 213588618U CN 202022029433 U CN202022029433 U CN 202022029433U CN 213588618 U CN213588618 U CN 2135886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od
sheath
branch pipe
tube
filter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2943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耀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Meidi Micr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Meidi Micr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Meidi Micr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Meidi Micr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2943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886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886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886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其包括鞘管和位于鞘管外的可扩张球囊;其特征在于,鞘管内有可沿着鞘管内部通道发生位移并呈收缩状态的保护伞,沿保护伞轴线设有放在鞘管内部且与保护伞滑动连接的导丝杆;在鞘管的第一端设置与鞘管后端组合连接的血液过滤装置,血液过滤装置的另一端连接静脉鞘;鞘管第一端设置调节鞘管弯度的旋转手柄,在旋转手柄的第二端分别设置连接血液过滤装置的过滤装置接口,以及连接向可扩张球囊内打造影剂或是回抽血液相关装置的抽吸装置接口,过滤装置接口和抽吸装置接口分别与鞘管内部连通。本装置仍采用穿刺腹股沟股动脉方式导入鞘管,还增加将逆行血液过滤并引至静脉的血液过滤装置,减少术中出血量。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
背景技术
卒中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常见病,是全球前三大死亡原因之一。颈动脉是脑血管的上游,负责供应2/3的脑部血液,而颈动脉狭窄易导致梗塞性脑中风发生,据估计30%的缺血性中风由颅外颈部血管狭窄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目前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Stenting,CAS)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两种手段。虽然CAS 有微创、避免颅神经损伤等优势,然而多项RCT研究提示CAS围手术期的卒中风险明显高于CEA。CAS在操作过程中动脉壁附壁血栓及斑块坏死物质的脱落进入颅内是引起CAS围手术期卒中的主要因素,而如何有效避免栓子脱落、进入颅内是相关人员对CAS术改良过程中一直所追求的。由此,经颈动脉血管重建术(TCAR)应运而生,TCAR是将颈动脉切开术与血流逆转相结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栓塞的可能性的一种新的颈动脉介入治疗方法。2012年,美国血管外科专家Enrique Criado教授(MidMichigan Health)和David Chang教授 (O'Connor Hospital)共同实用新型并推广了这一术式,随后SilkRoad Medical 公司成立(David Chang教授和Tony Chou创建,Enrique Criado教授作为董事会特别顾问)并正式推出了ENROUTE颈动脉神经保护和支架系统。。
同CAS相比,TCAR围手术期脑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也是TCAR 主要优势所在。TCAR直接颈动脉入路,不受弓形及股动脉入路形态的限制,且支架操作系统长度较经股动脉CAS系统缩短,操作更便捷。此外,若术中出现紧急情况,TCAR可延长切口,方便中转CEA。而相比CAS,TCAR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缺点:1、解剖应用的限制;2、颈动脉阻断,部分患者无法耐受,且颅内血管造影受限制;3、存在颅神经受损风险。
同CEA相比,TCAR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适用于CEA的高危患者,例如串联病变、高位病变、放射伤及CEA术后再狭窄;2、微创优势,包括更小的创伤、更短的阻断逆流时间、更短的手术、住院时间以及更低的颅神经损伤风险。而相比CEA,TCAR的弊端首先体现在其应用条件上受限制,且严重扭曲与环形钙化等特殊病变并不适合放置支架。此外,支架释放后和撤离脑保护装置后的斑块再脱落也是TCAR所无法避免的。
综上所述,目前资料提示TCAR安全有效,具有以下显著优点:1、显露、穿刺颈总动脉与股静脉,建立颈总-股静脉通路;2、在植入支架的同时使血流从颈内动脉反流入静脉;3、流量控制导管捕获并清除从斑块上脱落的碎片;4、有效避免血管迂曲而导致导丝导管无法达到病变部位;5、体内路径较短,有利于导丝的操控及支架的精准释放。因此TCAR很有可能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TCAR的治疗。TCAR既非CEA,也非CAS,而是一个独立的治疗系统,虽然文献报道其出色的治疗效果,但其弊端也应引起我们重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RCT研究结果。TCAR并不是颈动脉治疗的终点,作为一项新技术,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基于目前治疗困难主动脉弓的TCAR技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问题,譬如TCAR并不属于完全的微创手术,其需要解剖颈总动脉;并且由于其改变了颈内血流的动力学,有的患者无法耐受,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治疗困难主动脉弓的的TCAR技术并不属于完全的微创手术,其需要解剖颈总动脉;并且由于其改变了颈内血流的动力学,部分患者无法耐受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
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其包括鞘管和位于鞘管外的可扩张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内有沿着鞘管内部通道发生位移并呈收缩状态的保护伞,沿保护伞轴线设置有放置在鞘管内部且与保护伞滑动连接的导丝杆;在所述鞘管的第一端设置一与鞘管后端组合连接的血液过滤装置,血液过滤装置的另一端连接静脉鞘;所述鞘管第一端设置有用于调节鞘管弯度的旋转手柄,且在鞘管上旋转手柄的第二端分别设置用于连接血液过滤装置的过滤装置接口,以及用于连接向可扩张球囊内打造影剂或者是回抽血液相关装置的抽吸装置接口,过滤装置接口与鞘管内部相连通,抽吸装置接口与鞘管内部相连通。本装置仍然采用穿刺腹股沟股动脉的方式导入鞘管,以保证手术的微创性;同时本装置增加设置了血液过滤装置,有效实现将逆行血液过滤后引导至静脉,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
进一步,所述鞘管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中空管体,鞘管的内径范围为 4-12F,优选设置为6-8F;且鞘管的壁厚即外侧壁与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0.5F。
进一步,所述鞘管第二端内侧壁上同轴设置有圆环凸起,圆环凸起的内径大于所述导丝杆的外径,且圆环凸起与鞘管内侧壁一体连接。
进一步,所述鞘管的长度设置为20-110cm,优选设置为90cm。
进一步,所述血液过滤装置包括动脉端支管,静脉端支管,以及套在动脉端支管和静脉端支管外部的壳体,在壳体两端分别设有供动脉端支管和静脉端支管穿过的穿孔;动脉端支管左端与所述过滤装置接口相连,静脉端支管右端与静脉鞘相连,静脉端支管左端与动脉端支管右端组合连接。
进一步,所述壳体包括位于动脉端支管侧的第一壳体,以及位于静脉端支管侧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为弧形插口设置,通过将第一壳体右端和第二壳体左端进行插接实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组合连接。
进一步,所述壳体外表面设置为钝形防刮伤结构,优选设计为流线型的圆弧状结构,以避免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皮肤产生损害或者刮破医生手套,引发交叉感染。
进一步,在所述动脉端支管的右端设置用于过滤回流血液内部斑块的过滤膜,过滤膜的边缘外围同心设置固定环,在动脉端支管的右端设置供固定环伸入的固定槽,固定环通过伸入固定槽实现过滤膜与动脉端支管右端的可拆卸连接。此种设置有效保证在斑块数量多堵塞过滤膜时,可以及时更换过滤膜,最终保证回流血液流动的通畅性。
进一步,所述静脉端支管的左端固定设置留有容纳腔的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的内径尺寸大于静脉端支管的内径尺寸;在第一连接管内部设置用于控制回流血液流动和阻断的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的左端套接在动脉端支管的右端从而实现与动脉端支管的组合连接,第二连接管右端的管腔开口处设置为方便回流血液流通的多孔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管左端的内径尺寸大于动脉端支管外径尺寸,但当两者套接时两者不会发生相对滑动;此种设置有效保证血液过滤装置的正常使用。
进一步,在所述第二连接管左端的管腔开口处设置具有流动口的圆形板,圆形板外边缘与第二连接管内边缘一体连接;此外,在圆形板外侧还设置有用于封堵流动口的封堵板,封堵板包括与流动口数量相一致但尺寸大于流动口的封堵块,封堵块之间通过连接板两两相连;位于正中心位置的中心封堵块贯穿圆形板中心位置的中心流动口,中心封堵块和中心流动口之间相对转动连接;使用时,中心封堵块负责与中心流动口相对旋转,操作者通过对中心封堵块施力使得其周围的封堵块正旋转45°或者反旋转45°,以实现对流动口的封堵,进而阻断回收血液向静脉端支管的流动。
进一步,所述流动口的直径大于过滤膜上的网孔结构;此种设置使得在有效拦截血液斑块后,回流血液能够顺利经流动口向静脉端支管方向流动。
进一步,在所述动脉端支管下端,第一壳体内部设置一已经过消毒的放置盒,放置盒内部设置用于监控回收血液在静脉端支管内部流速和流量的控制组件,以及为控制组件提供能源的电源结构。
进一步,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中央控制器、流量监控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显示器,流量监控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显示器分别与中央控制器连接;所述流量监控模块设置在圆形板上面向静脉端支管的一侧,通过监控回收血液通过流动口流向静脉管支管的血液流速和血液总流量,并将监控到的信息传输到数据分析模块进行分析,再通过中央控制器将分析结果进行转换,并通过显示器展示血液流速和血液总流量等内容,判断患者是否耐受。
进一步,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与中央控制器连接的旋转电机,旋转电机一端与中央控制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旋转杆,旋转杆外套接带有第一贯穿槽的封闭形拉动杆,封闭形拉动杆顶端设置带有第二贯穿槽的约束杆;另外在中心封堵块远离静脉端支管一侧一体设置有固定轴,约束杆与固定轴外边缘一体连接;封闭形拉动杆顶端位于第二贯穿槽内且可以在第二贯穿槽内部自由滑动。使用时,旋转电机提供动力带动旋转杆转动,使得封闭型拉动杆顶端在第二贯穿槽内部滑动,从而顺序带动约束杆围绕着中心封堵块转动,中心封堵块与中心流动口之间发生相对转动,进而使中心封堵块周围的封堵块有效旋转,实现封堵板对流动口封堵的效果。当封闭形拉动杆从第二贯穿槽左端移动至右端时,封堵板围绕中心封堵块正旋45°,流动口打开;当封闭形拉动杆从第二贯穿槽右端移动至左端时,封堵板围绕中心封堵块在原正旋45°的基础上反旋45°,流动口关闭。
进一步,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数据存储终端、操作键和无线通讯模块,分别与中央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数据存储终端用于长期保存患者的血液总流量和血液流速等信息,方便医院存档和分析;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可以实现中央控制器与医院监控室的上位机/PDA相连,从而实现远程监控。
进一步,所述操作键包括总开关键、正旋键和反旋键等,方便医护人员手动操作,中央控制器接收到操作键的案件信号后,再进行相应的操作。
进一步,所述电源结构设置为直流电源,直流电源为控制组件提供能源,保证本电子床头卡的续航使用。
进一步,在所述抽吸装置接口外通过设置常规的压力阀或者注射器与本装置连接,通过抽吸装置接口缓慢注入生理盐水及造影剂混合液以撑开可扩张球囊,从而阻断颈动脉血流;此外,还可通过抽吸装置接口对血管内血液进行抽吸。
进一步,所述可扩张球囊撑开状态下的最大直径为4-12mm,此种长度可以保证可扩张球囊与颈总动脉血管内壁的完美贴合,以防止血液回流。
进一步,所述保护伞设置为由2-3根镍钛合金丝编织为尾部形状呈锥状且头部呈半球形的,用于捕获治疗过程中任何可能脱落并被迫流向治疗部位下游的微小栓塞碎片的篮状滤网结构,且镍钛合金丝集于篮状滤网结构的尾部结合。
或者,所述保护伞设置为由2-3根镍钛合金丝编织成头部为伞形结构的,用于捕获治疗过程中任何可能脱落并被迫流向治疗部位下游的微小栓塞碎片的偏心轴伞形滤网结构。
进一步,所述篮状滤网结构和偏心轴伞形滤网结构的头部呈现为菱形网孔但不局限于菱形网孔,其可以是圆形网孔或平行四边形网孔或其他图形的网孔。
进一步,所述菱形网孔的对角线长度为60-500μm。
进一步,所述保护伞下端开口的直径为3-12mm。
进一步,在所述导丝杆上距离保护伞20-100mm的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空心限定管,空心限定管的外径尺寸大于圆环凸起的内径小于鞘管的内径;此种设置有效限制了保护伞伸出鞘管外的长度,同时也能够保证在回撤保护伞时,保护伞能与鞘管一同发生位移。
进一步,所述导丝杆穿过保护伞的两端,与保护伞形成滑动连接,另在导丝杆上设置有限定保护伞滑动范围的空心固定管;所述空心固定管设置在位于保护伞两端连接线的中部,且空心固定管与导丝杆外部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有效限定保护伞在导丝杆上滑动的位置,避免保护伞在颈内动脉预定范围内移动时发生失控。
进一步,所述导丝杆位于保护伞顶端部分的长度为2-10cm,而保护伞相对导丝杆的移动范围为0-10cm;此种设置使得保护伞可以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病变情况进行适当移动,以获得更好疗效。
进一步,所述导丝杆的外径尺寸为0.014英寸。
使用时,将鞘管利用已有的输送装置从股动脉置入血管内,到达预定位置后,将鞘管和可扩张球囊从输送装置中释放出并使可扩张球囊完全展开至预设状态,再将输送装置撤出;再通过鞘管将保护伞送至指定位置;此时,血液过滤装置的动脉端支管左端通过过滤装置接口与鞘管第一端连接,血液过滤装置的静脉端支管右端与静脉鞘相连,以实现将回流血液过滤后引导至静脉,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回流血液的流动路线为先后经过动脉端支管管腔内部和过滤膜,将回流血液内的斑块通过过滤膜实现有效拦截,再经过圆形板以及第二连接管右端的多孔结构,进而流经静脉端支管,最后到达静脉管内,完成血液回收过程,减少术中出血量;回收血液在静脉端支管流动时,当血液流速或者血液总流量超过预先设置的患者最大耐受阈值时,医护人员通过操作键有效控制封堵板进行旋转,进而实现回流血液向静脉的流动或者阻断。
与现有技术的器械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仍然采用从一侧股动脉穿刺的方法,保证手术的微创性;通过血液过滤装置的设置可以随时观察患者在术中耐受的情况,并且通过留存分析临床数据为未来的精准医疗服务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鞘管和血液过滤装置连接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保护伞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使用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保护伞和鞘管顶端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保护伞(保护伞为偏心轴伞形滤网结构)和鞘管顶端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血液过滤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血液过滤装置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开时(不带有放置盒)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开时内部的局部放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动脉端支管右端过滤膜的局部放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放置盒、旋转电机和封堵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封堵板封堵圆形板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封堵板未封堵圆形板时(正旋45°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封闭形拉动杆与约束杆连接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第一壳体右端 (带有放置盒)和第二壳体左端的局部放大结构透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控制组件的结构框图;
图中,1、鞘管;11、可扩张球囊;12、圆环凸起;13、旋转手柄;14、过滤装置接口;15、抽吸装置接口;2、保护伞;21、导丝杆;22、空心限定管;23、空心固定管;31、动脉端支管;311、过滤膜;312、固定环;313、固定槽;314、放置盒;32、静脉端支管;321、第一连接管;322、第二连接管;323、圆形板;324、流动口;325、封堵块;326、连接板;33、壳体;331、第一壳体;332、第二壳体;4、控制组件;41、电源结构;42、中央控制器; 43、流量监控模块;44、数据分析模块;45、旋转电机;46、显示器;47、数据存储终端;48、操作键;49、无线通讯模块;410、上位机/PDA;51、旋转杆;52、封闭形拉动杆;53、第一贯穿槽;54、约束杆;55、第二贯穿槽;56、固定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
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其包括鞘管1和位于鞘管 1外的可扩张球囊11;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1内有沿着鞘管1内部通道发生位移并呈收缩状态的保护伞2,沿保护伞2轴线设置有放置在鞘管1内部且与保护伞2滑动连接的导丝杆21;在所述鞘管1的第一端设置一与鞘管1后端组合连接的血液过滤装置,血液过滤装置的另一端连接静脉鞘;所述鞘管1第一端设置有用于调节鞘管1弯度的旋转手柄13,且在鞘管1上旋转手柄13的第二端分别设置用于连接血液过滤装置的过滤装置接口14,以及用于连接向可扩张球囊11内打造影剂或者是回抽血液相关装置的抽吸装置接口15,过滤装置接口14与鞘管1内部相连通,抽吸装置接口15与鞘管1内部相连通。本装置仍然采用穿刺腹股沟股动脉的方式导入鞘管1,以保证手术的微创性;同时本装置增加设置了血液过滤装置,有效实现将逆行血液过滤后引导至静脉,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
所述鞘管1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中空管体,鞘管1的内径范围为4-12 F,优选设置为6-8F;且鞘管1的壁厚即外侧壁与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0.5F。
所述鞘管1第二端内侧壁上同轴设置有圆环凸起12,圆环凸起12的内径大于所述导丝杆21的外径,且圆环凸起12与鞘管1内侧壁一体连接。
所述鞘管1的长度设置为20-110cm,优选设置为90cm。
所述血液过滤装置包括动脉端支管31,静脉端支管32,以及套在动脉端支管31和静脉端支管32外部的壳体33,在壳体33两端分别设有供动脉端支管31和静脉端支管32穿过的穿孔;动脉端支管31左端与所述过滤装置接口 14相连,静脉端支管32右端与静脉鞘相连,静脉端支管32左端与动脉端支管31右端组合连接。
所述壳体33包括位于动脉端支管31侧的第一壳体331,以及位于静脉端支管32侧的第二壳体332,第一壳体331和第二壳体332的连接处为弧形插口设置,通过将第一壳体331右端和第二壳体332左端进行插接实现第一壳体 331和第二壳体332的组合连接。
所述壳体33外表面设置为钝形防刮伤结构,优选设计为流线型的圆弧状结构,以避免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皮肤产生损害或者刮破医生手套,引发交叉感染。
在所述动脉端支管31的右端设置用于过滤回流血液内部斑块的过滤膜 311,过滤膜311的边缘外围同心设置固定环312,在动脉端支管31的右端设置供固定环312伸入的固定槽313,固定环312通过伸入固定槽313实现过滤膜311与动脉端支管31右端的可拆卸连接。此种设置有效保证在斑块数量多堵塞过滤膜311时,可以及时更换过滤膜311,最终保证回流血液流动的通畅性。
所述静脉端支管32的左端固定设置留有容纳腔的第一连接管321,第一连接管321的内径尺寸大于静脉端支管32的内径尺寸;在第一连接管321内部设置用于控制回流血液流动和阻断的第二连接管322,第二连接管322的左端套接在动脉端支管31的右端从而实现与动脉端支管31的组合连接,第二连接管322右端的管腔开口处设置为方便回流血液流通的多孔结构。
所述第二连接管322左端的内径尺寸大于动脉端支管31外径尺寸,但当两者套接时两者不会发生相对滑动;此种设置有效保证血液过滤装置的正常使用。
在所述动脉端支管31下端,第一壳体331内部设置一已经过消毒的放置盒314,放置盒314内部设置用于监控回收血液在静脉端支管32内部流速和流量的控制组件4,以及为控制组件4提供能源的电源结构41。
所述控制组件4包括中央控制器42、流量监控模块43、数据分析模块44、和显示器46,流量监控模块43、数据分析模块44和显示器46分别与中央控制器42连接;所述流量监控模块43设置在圆形板323上面向静脉端支管32 的一侧,通过监控回收血液流向静脉管支管的血液流速和血液总流量,并将监控到的信息传输到数据分析模块44进行分析,再通过中央控制器42将分析结果进行转换,并通过显示器46展示血液流速和血液总流量等内容,判断患者是否耐受。
所述控制组件4还包括数据存储终端47、操作键48和无线通讯模块49,分别与中央控制器42相连接;所述数据存储终端47用于长期保存患者的血液总流量和血液流速等信息,方便医院存档和分析;通过无线通讯模块49可以实现中央控制器42与医院监控室的上位机/PDA410相连,从而实现远程监控。
所述操作键48包括总开关键、正旋键和反旋键等,方便医护人员手动操作,中央控制器42接收到操作键48的案件信号后,再进行相应的操作。
所述电源结构41设置为直流电源,直流电源为控制组件4提供能源,保证本电子床头卡的续航使用。
在所述抽吸装置接口15外通过设置常规的压力阀或者注射器与本装置连接,通过抽吸装置接口15缓慢注入生理盐水及造影剂混合液以撑开可扩张球囊11,从而阻断颈动脉血流;此外,还可通过抽吸装置接口15对血管内血液进行抽吸。
所述可扩张球囊11撑开状态下的最大直径为4-12mm,此种长度可以保证可扩张球囊11与颈总动脉血管内壁的完美贴合,以防止血液回流。
所述保护伞2设置为由2-3根镍钛合金丝编织为尾部形状呈锥状且头部呈半球形的,用于捕获治疗过程中任何可能脱落并被迫流向治疗部位下游的微小栓塞碎片的篮状滤网结构,且镍钛合金丝集于篮状滤网结构的尾部结合。所述篮状滤网结构的头部呈现为菱形网孔但不局限于菱形网孔,其可以是圆形网孔或平行四边形网孔或其他图形的网孔。
所述菱形网孔的对角线长度为60-500μm。
所述保护伞2下端开口的直径为3-12mm。
所述导丝杆21位于保护伞2顶端部分的长度为2-10cm,而保护伞2相对导丝杆21的移动范围为0-10cm;此种设置使得保护伞2可以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病变情况进行适当移动,以获得更好疗效。
所述导丝杆21的外径尺寸为0.014英寸。
实施例2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
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其包括鞘管1和位于鞘管 1外的可扩张球囊11;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1内有沿着鞘管1内部通道发生位移并呈收缩状态的保护伞2,沿保护伞2轴线设置有放置在鞘管1内部且与保护伞2滑动连接的导丝杆21;在所述鞘管1的第一端设置一与鞘管1后端组合连接的血液过滤装置,血液过滤装置的另一端连接静脉鞘;所述鞘管1第一端设置有用于调节鞘管1弯度的旋转手柄13,且在鞘管1上旋转手柄13的第二端分别设置用于连接血液过滤装置的过滤装置接口14,以及用于连接向可扩张球囊11内打造影剂或者是回抽血液相关装置的抽吸装置接口15,过滤装置接口14与鞘管1内部相连通,抽吸装置接口15与鞘管1内部相连通。本装置仍然采用穿刺腹股沟股动脉的方式导入鞘管1,以保证手术的微创性;同时本装置增加设置了血液过滤装置,有效实现将逆行血液过滤后引导至静脉,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
所述鞘管1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中空管体,鞘管1的内径范围为4-12 F,优选设置为6-8F;且鞘管1的壁厚即外侧壁与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0.5F。
所述鞘管1第二端内侧壁上同轴设置有圆环凸起12,圆环凸起12的内径大于所述导丝杆21的外径,且圆环凸起12与鞘管1内侧壁一体连接。
所述鞘管1的长度设置为20-110cm,优选设置为90cm。
所述血液过滤装置包括动脉端支管31,静脉端支管32,以及套在动脉端支管31和静脉端支管32外部的壳体33,在壳体33两端分别设有供动脉端支管31和静脉端支管32穿过的穿孔;动脉端支管31左端与所述过滤装置接口 14相连,静脉端支管32右端与静脉鞘相连,静脉端支管32左端与动脉端支管31右端组合连接。
所述壳体33包括位于动脉端支管31侧的第一壳体331,以及位于静脉端支管32侧的第二壳体332,第一壳体331和第二壳体332的连接处为弧形插口设置,通过将第一壳体331右端和第二壳体332左端进行插接实现第一壳体 331和第二壳体332的组合连接。
所述壳体33外表面设置为钝形防刮伤结构,优选设计为流线型的圆弧状结构,以避免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皮肤产生损害或者刮破医生手套,引发交叉感染。
在所述动脉端支管31的右端设置用于过滤回流血液内部斑块的过滤膜 311,过滤膜311的边缘外围同心设置固定环312,在动脉端支管31的右端设置供固定环312伸入的固定槽313,固定环312通过伸入固定槽313实现过滤膜311与动脉端支管31右端的可拆卸连接。此种设置有效保证在斑块数量多堵塞过滤膜311时,可以及时更换过滤膜311,最终保证回流血液流动的通畅性。
所述静脉端支管32的左端固定设置留有容纳腔的第一连接管321,第一连接管321的内径尺寸大于静脉端支管32的内径尺寸;在第一连接管321内部设置用于控制回流血液流动和阻断的第二连接管322,第二连接管322的左端套接在动脉端支管31的右端从而实现与动脉端支管31的组合连接,第二连接管322右端的管腔开口处设置为方便回流血液流通的多孔结构。
所述第二连接管322左端的内径尺寸大于动脉端支管31外径尺寸,但当两者套接时两者不会发生相对滑动;此种设置有效保证血液过滤装置的正常使用。
在所述动脉端支管31下端,第一壳体331内部设置一已经过消毒的放置盒314,放置盒314内部设置用于监控回收血液在静脉端支管32内部流速和流量的控制组件4,以及为控制组件4提供能源的电源结构41。
所述控制组件4包括中央控制器42、流量监控模块43、数据分析模块44、和显示器46,流量监控模块43、数据分析模块44和显示器46分别与中央控制器42连接;所述流量监控模块43设置在圆形板323上面向静脉端支管32 的一侧,通过监控回收血液流向静脉管支管的血液流速和血液总流量,并将监控到的信息传输到数据分析模块44进行分析,再通过中央控制器42将分析结果进行转换,并通过显示器46展示血液流速和血液总流量等内容,判断患者是否耐受。
所述控制组件4还包括数据存储终端47、操作键48和无线通讯模块49,分别与中央控制器42相连接;所述数据存储终端47用于长期保存患者的血液总流量和血液流速等信息,方便医院存档和分析;通过无线通讯模块49可以实现中央控制器42与医院监控室的上位机/PDA410相连,从而实现远程监控。
所述操作键48包括总开关键、正旋键和反旋键等,方便医护人员手动操作,中央控制器42接收到操作键48的案件信号后,再进行相应的操作。
所述电源结构41设置为直流电源,直流电源为控制组件4提供能源,保证本电子床头卡的续航使用。
在所述抽吸装置接口15外通过设置常规的压力阀或者注射器与本装置连接,通过抽吸装置接口15缓慢注入生理盐水及造影剂混合液以撑开可扩张球囊11,从而阻断颈动脉血流;此外,还可通过抽吸装置接口15对血管内血液进行抽吸。
所述可扩张球囊11撑开状态下的最大直径为4-12mm,此种长度可以保证可扩张球囊11与颈总动脉血管内壁的完美贴合,以防止血液回流。
所述保护伞2设置为由2-3根镍钛合金丝编织成头部为伞形结构的,用于捕获治疗过程中任何可能脱落并被迫流向治疗部位下游的微小栓塞碎片的偏心轴伞形滤网结构。所述偏心轴伞形滤网结构的头部呈现为菱形网孔但不局限于菱形网孔,其可以是圆形网孔或平行四边形网孔或其他图形的网孔。
所述菱形网孔的对角线长度为60-500μm。
所述保护伞2下端开口的直径为3-12mm。
在所述导丝杆21上距离保护伞220-100mm的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空心限定管22,空心限定管22的外径尺寸大于圆环凸起12的内径小于鞘管1的内径;此种设置有效限制了保护伞2伸出鞘管1外的长度,同时也能够保证在回撤保护伞2时,保护伞2能与鞘管1一同发生位移。
所述导丝杆21穿过保护伞2的两端,与保护伞2形成滑动连接,另在导丝杆21上设置有限定保护伞2滑动范围的空心固定管23;所述空心固定管23 设置在位于保护伞2两端连接线的中部,且空心固定管23与导丝杆21外部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有效限定保护伞2在导丝杆21上滑动的位置,避免保护伞2在颈内动脉预定范围内移动时发生失控。
所述导丝杆21位于保护伞2顶端部分的长度为2-10cm,而保护伞2相对导丝杆21的移动范围为0-10cm;此种设置使得保护伞2可以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病变情况进行适当移动,以获得更好疗效。
所述导丝杆21的外径尺寸为0.014英寸。
实施例3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
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其包括鞘管1和位于鞘管 1外的可扩张球囊11;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1内有沿着鞘管1内部通道发生位移并呈收缩状态的保护伞2,沿保护伞2轴线设置有放置在鞘管1内部且与保护伞2滑动连接的导丝杆21;在所述鞘管1的第一端设置一与鞘管1后端组合连接的血液过滤装置,血液过滤装置的另一端连接静脉鞘;所述鞘管1第一端设置有用于调节鞘管1弯度的旋转手柄13,且在鞘管1上旋转手柄13的第二端分别设置用于连接血液过滤装置的过滤装置接口14,以及用于连接向可扩张球囊11内打造影剂或者是回抽血液相关装置的抽吸装置接口15,过滤装置接口14与鞘管1内部相连通,抽吸装置接口15与鞘管1内部相连通。本装置仍然采用穿刺腹股沟股动脉的方式导入鞘管1,以保证手术的微创性;同时本装置增加设置了血液过滤装置,有效实现将逆行血液过滤后引导至静脉,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
所述鞘管1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中空管体,鞘管1的内径范围为4-12 F,优选设置为6-8F;且鞘管1的壁厚即外侧壁与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0.5F。
所述鞘管1第二端内侧壁上同轴设置有圆环凸起12,圆环凸起12的内径大于所述导丝杆21的外径,且圆环凸起12与鞘管1内侧壁一体连接。
所述鞘管1的长度设置为20-110cm,优选设置为90cm。
所述血液过滤装置包括动脉端支管31,静脉端支管32,以及套在动脉端支管31和静脉端支管32外部的壳体33,在壳体33两端分别设有供动脉端支管31和静脉端支管32穿过的穿孔;动脉端支管31左端与所述过滤装置接口 14相连,静脉端支管32右端与静脉鞘相连,静脉端支管32左端与动脉端支管31右端组合连接。
所述壳体33包括位于动脉端支管31侧的第一壳体331,以及位于静脉端支管32侧的第二壳体332,第一壳体331和第二壳体332的连接处为弧形插口设置,通过将第一壳体331右端和第二壳体332左端进行插接实现第一壳体 331和第二壳体332的组合连接。
所述壳体33外表面设置为钝形防刮伤结构,优选设计为流线型的圆弧状结构,以避免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皮肤产生损害或者刮破医生手套,引发交叉感染。
在所述动脉端支管31的右端设置用于过滤回流血液内部斑块的过滤膜 311,过滤膜311的边缘外围同心设置固定环312,在动脉端支管31的右端设置供固定环312伸入的固定槽313,固定环312通过伸入固定槽313实现过滤膜311与动脉端支管31右端的可拆卸连接。此种设置有效保证在斑块数量多堵塞过滤膜311时,可以及时更换过滤膜311,最终保证回流血液流动的通畅性。
所述静脉端支管32的左端固定设置留有容纳腔的第一连接管321,第一连接管321的内径尺寸大于静脉端支管32的内径尺寸;在第一连接管321内部设置用于控制回流血液流动和阻断的第二连接管322,第二连接管322的左端套接在动脉端支管31的右端从而实现与动脉端支管31的组合连接,第二连接管322右端的管腔开口处设置为方便回流血液流通的多孔结构。
所述第二连接管322左端的内径尺寸大于动脉端支管31外径尺寸,但当两者套接时两者不会发生相对滑动;此种设置有效保证血液过滤装置的正常使用。
在所述第二连接管322左端的管腔开口处设置具有流动口324的圆形板 323,圆形板323外边缘与第二连接管322内边缘一体连接;此外,在圆形板 323外侧还设置有用于封堵流动口324的封堵板,封堵板包括与流动口324数量相一致但尺寸大于流动口324的封堵块325,封堵块325之间通过连接板326 两两相连;位于正中心位置的中心封堵块325贯穿圆形板323中心位置的中心流动口324,中心封堵块325和中心流动口324之间相对转动连接;使用时,中心封堵块325负责与中心流动口324相对旋转,操作者通过对中心封堵块 325施力使得其周围的封堵块325正旋转45°或者反旋转45°,以实现对流动口324的封堵,进而阻断回收血液向静脉端支管32的流动。
所述流动口324的直径大于过滤膜311上的网孔结构;此种设置使得在有效拦截血液斑块后,回流血液能够顺利经流动口324向静脉端支管32方向流动。
在所述动脉端支管31下端,第一壳体331内部设置一已经过消毒的放置盒314,放置盒314内部设置用于监控回收血液在静脉端支管32内部流速和流量的控制组件4,以及为控制组件4提供能源的电源结构41。
所述控制组件4包括中央控制器42、流量监控模块43、数据分析模块44、和显示器46,流量监控模块43、数据分析模块44和显示器46分别与中央控制器42连接;所述流量监控模块43设置在圆形板323上面向静脉端支管32 的一侧,通过监控回收血液流向静脉管支管的血液流速和血液总流量,并将监控到的信息传输到数据分析模块44进行分析,再通过中央控制器42将分析结果进行转换,并通过显示器46展示血液流速和血液总流量等内容,判断患者是否耐受。
所述控制组件4还包括与中央控制器42连接的旋转电机45,旋转电机45 一端与中央控制器42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旋转杆51,旋转杆51外套接带有第一贯穿槽53的封闭形拉动杆52,封闭形拉动杆52顶端设置带有第二贯穿槽55的约束杆54;另外在中心封堵块325远离静脉端支管32一侧一体设置有固定轴56,约束杆54与固定轴56外边缘一体连接;封闭形拉动杆52顶端位于第二贯穿槽55内且可以在第二贯穿槽55内部自由滑动。使用时,旋转电机45提供动力带动旋转杆51转动,使得封闭型拉动杆顶端在第二贯穿槽55 内部滑动,从而顺序带动约束杆54围绕着中心封堵块325转动,中心封堵块 325与中心流动口324之间发生相对转动,进而使中心封堵块325周围的封堵块325有效旋转,实现封堵板对流动口324封堵的效果。当封闭形拉动杆52 从第二贯穿槽55左端移动至右端时,封堵板围绕中心封堵块325正旋45°,流动口324打开;当封闭形拉动杆52从第二贯穿槽55右端移动至左端时,封堵板围绕中心封堵块325在原正旋45°的基础上反旋45°,流动口324关闭。
所述控制组件4还包括数据存储终端47、操作键48和无线通讯模块49,分别与中央控制器42相连接;所述数据存储终端47用于长期保存患者的血液总流量和血液流速等信息,方便医院存档和分析;通过无线通讯模块49可以实现中央控制器42与医院监控室的上位机/PDA410相连,从而实现远程监控。
所述操作键48包括总开关键、正旋键和反旋键等,方便医护人员手动操作,中央控制器42接收到操作键48的案件信号后,再进行相应的操作。
所述电源结构41设置为直流电源,直流电源为控制组件4提供能源,保证本电子床头卡的续航使用。
在所述抽吸装置接口15外通过设置常规的压力阀或者注射器与本装置连接,通过抽吸装置接口15缓慢注入生理盐水及造影剂混合液以撑开可扩张球囊11,从而阻断颈动脉血流;此外,还可通过抽吸装置接口15对血管内血液进行抽吸。
所述可扩张球囊11撑开状态下的最大直径为4-12mm,此种长度可以保证可扩张球囊11与颈总动脉血管内壁的完美贴合,以防止血液回流。
所述保护伞2设置为由2-3根镍钛合金丝编织为尾部形状呈锥状且头部呈半球形的,用于捕获治疗过程中任何可能脱落并被迫流向治疗部位下游的微小栓塞碎片的篮状滤网结构,且镍钛合金丝集于篮状滤网结构的尾部结合。所述篮状滤网结构的头部呈现为菱形网孔但不局限于菱形网孔,其可以是圆形网孔或平行四边形网孔或其他图形的网孔。
所述菱形网孔的对角线长度为60-500μm。
所述保护伞2下端开口的直径为3-12mm。
所述导丝杆21位于保护伞2顶端部分的长度为2-10cm,而保护伞2相对导丝杆21的移动范围为0-10cm;此种设置使得保护伞2可以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病变情况进行适当移动,以获得更好疗效。
所述导丝杆21的外径尺寸为0.014英寸。
实施例4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
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其包括鞘管1和位于鞘管 1外的可扩张球囊11;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1内有沿着鞘管1内部通道发生位移并呈收缩状态的保护伞2,沿保护伞2轴线设置有放置在鞘管1内部且与保护伞2滑动连接的导丝杆21;在所述鞘管1的第一端设置一与鞘管1后端组合连接的血液过滤装置,血液过滤装置的另一端连接静脉鞘;所述鞘管1第一端设置有用于调节鞘管1弯度的旋转手柄13,且在鞘管1上旋转手柄13的第二端分别设置用于连接血液过滤装置的过滤装置接口14,以及用于连接向可扩张球囊11内打造影剂或者是回抽血液相关装置的抽吸装置接口15,过滤装置接口14与鞘管1内部相连通,抽吸装置接口15与鞘管1内部相连通。本装置仍然采用穿刺腹股沟股动脉的方式导入鞘管1,以保证手术的微创性;同时本装置增加设置了血液过滤装置,有效实现将逆行血液过滤后引导至静脉,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
所述鞘管1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中空管体,鞘管1的内径范围为4-12 F,优选设置为6-8F;且鞘管1的壁厚即外侧壁与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0.5F。
所述鞘管1第二端内侧壁上同轴设置有圆环凸起12,圆环凸起12的内径大于所述导丝杆21的外径,且圆环凸起12与鞘管1内侧壁一体连接。
所述鞘管1的长度设置为20-110cm,优选设置为90cm。
所述血液过滤装置包括动脉端支管31,静脉端支管32,以及套在动脉端支管31和静脉端支管32外部的壳体33,在壳体33两端分别设有供动脉端支管31和静脉端支管32穿过的穿孔;动脉端支管31左端与所述过滤装置接口 14相连,静脉端支管32右端与静脉鞘相连,静脉端支管32左端与动脉端支管31右端组合连接。
所述壳体33包括位于动脉端支管31侧的第一壳体331,以及位于静脉端支管32侧的第二壳体332,第一壳体331和第二壳体332的连接处为弧形插口设置,通过将第一壳体331右端和第二壳体332左端进行插接实现第一壳体 331和第二壳体332的组合连接。
所述壳体33外表面设置为钝形防刮伤结构,优选设计为流线型的圆弧状结构,以避免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皮肤产生损害或者刮破医生手套,引发交叉感染。
在所述动脉端支管31的右端设置用于过滤回流血液内部斑块的过滤膜 311,过滤膜311的边缘外围同心设置固定环312,在动脉端支管31的右端设置供固定环312伸入的固定槽313,固定环312通过伸入固定槽313实现过滤膜311与动脉端支管31右端的可拆卸连接。此种设置有效保证在斑块数量多堵塞过滤膜311时,可以及时更换过滤膜311,最终保证回流血液流动的通畅性。
所述静脉端支管32的左端固定设置留有容纳腔的第一连接管321,第一连接管321的内径尺寸大于静脉端支管32的内径尺寸;在第一连接管321内部设置用于控制回流血液流动和阻断的第二连接管322,第二连接管322的左端套接在动脉端支管31的右端从而实现与动脉端支管31的组合连接,第二连接管322右端的管腔开口处设置为方便回流血液流通的多孔结构。
所述第二连接管322左端的内径尺寸大于动脉端支管31外径尺寸,但当两者套接时两者不会发生相对滑动;此种设置有效保证血液过滤装置的正常使用。
在所述第二连接管322左端的管腔开口处设置具有流动口324的圆形板 323,圆形板323外边缘与第二连接管322内边缘一体连接;此外,在圆形板 323外侧还设置有用于封堵流动口324的封堵板,封堵板包括与流动口324数量相一致但尺寸大于流动口324的封堵块325,封堵块325之间通过连接板326 两两相连;位于正中心位置的中心封堵块325贯穿圆形板323中心位置的中心流动口324,中心封堵块325和中心流动口324之间相对转动连接;使用时,中心封堵块325负责与中心流动口324相对旋转,操作者通过对中心封堵块 325施力使得其周围的封堵块325正旋转45°或者反旋转45°,以实现对流动口324的封堵,进而阻断回收血液向静脉端支管32的流动。
所述流动口324的直径大于过滤膜311上的网孔结构;此种设置使得在有效拦截血液斑块后,回流血液能够顺利经流动口324向静脉端支管32方向流动。
在所述动脉端支管31下端,第一壳体331内部设置一已经过消毒的放置盒314,放置盒314内部设置用于监控回收血液在静脉端支管32内部流速和流量的控制组件4,以及为控制组件4提供能源的电源结构41。
所述控制组件4包括中央控制器42、流量监控模块43、数据分析模块44、和显示器46,流量监控模块43、数据分析模块44和显示器46分别与中央控制器42连接;所述流量监控模块43设置在圆形板323上面向静脉端支管32 的一侧,通过监控回收血液流向静脉管支管的血液流速和血液总流量,并将监控到的信息传输到数据分析模块44进行分析,再通过中央控制器42将分析结果进行转换,并通过显示器46展示血液流速和血液总流量等内容,判断患者是否耐受。
所述控制组件4还包括与中央控制器42连接的旋转电机45,旋转电机45 一端与中央控制器42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旋转杆51,旋转杆51外套接带有第一贯穿槽53的封闭形拉动杆52,封闭形拉动杆52顶端设置带有第二贯穿槽55的约束杆54;另外在中心封堵块325远离静脉端支管32一侧一体设置有固定轴56,约束杆54与固定轴56外边缘一体连接;封闭形拉动杆52顶端位于第二贯穿槽55内且可以在第二贯穿槽55内部自由滑动。使用时,旋转电机45提供动力带动旋转杆51转动,使得封闭型拉动杆顶端在第二贯穿槽55 内部滑动,从而顺序带动约束杆54围绕着中心封堵块325转动,中心封堵块 325与中心流动口324之间发生相对转动,进而使中心封堵块325周围的封堵块325有效旋转,实现封堵板对流动口324封堵的效果。当封闭形拉动杆52 从第二贯穿槽55左端移动至右端时,封堵板围绕中心封堵块325正旋45°,流动口324打开;当封闭形拉动杆52从第二贯穿槽55右端移动至左端时,封堵板围绕中心封堵块325在原正旋45°的基础上反旋45°,流动口324关闭。
所述控制组件4还包括数据存储终端47、操作键48和无线通讯模块49,分别与中央控制器42相连接;所述数据存储终端47用于长期保存患者的血液总流量和血液流速等信息,方便医院存档和分析;通过无线通讯模块49可以实现中央控制器42与医院监控室的上位机/PDA410相连,从而实现远程监控。
所述操作键48包括总开关键、正旋键和反旋键等,方便医护人员手动操作,中央控制器42接收到操作键48的案件信号后,再进行相应的操作。
所述电源结构41设置为直流电源,直流电源为控制组件4提供能源,保证本电子床头卡的续航使用。
在所述抽吸装置接口15外通过设置常规的压力阀或者注射器与本装置连接,通过抽吸装置接口15缓慢注入生理盐水及造影剂混合液以撑开可扩张球囊11,从而阻断颈动脉血流;此外,还可通过抽吸装置接口15对血管内血液进行抽吸。
所述可扩张球囊11撑开状态下的最大直径为4-12mm,此种长度可以保证可扩张球囊11与颈总动脉血管内壁的完美贴合,以防止血液回流。
所述保护伞2设置为由2-3根镍钛合金丝编织为尾部形状呈锥状且头部呈半球形的,用于捕获治疗过程中任何可能脱落并被迫流向治疗部位下游的微小栓塞碎片的篮状滤网结构,且镍钛合金丝集于篮状滤网结构的尾部结合。所述篮状滤网结构的头部呈现为菱形网孔但不局限于菱形网孔,其可以是圆形网孔或平行四边形网孔或其他图形的网孔。
所述菱形网孔的对角线长度为60-500μm。
所述保护伞2下端开口的直径为3-12mm。
在所述导丝杆21上距离保护伞220-100mm的位置处固定设置有空心限定管22,空心限定管22的外径尺寸大于圆环凸起12的内径小于鞘管1的内径;此种设置有效限制了保护伞2伸出鞘管1外的长度,同时也能够保证在回撤保护伞2时,保护伞2能与鞘管1一同发生位移。
所述导丝杆21穿过保护伞2的两端,与保护伞2形成滑动连接,另在导丝杆21上设置有限定保护伞2滑动范围的空心固定管23;所述空心固定管23 设置在位于保护伞2两端连接线的中部,且空心固定管23与导丝杆21外部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有效限定保护伞2在导丝杆21上滑动的位置,避免保护伞2在颈内动脉预定范围内移动时发生失控。
所述导丝杆21位于保护伞2顶端部分的长度为2-10cm,而保护伞2相对导丝杆21的移动范围为0-10cm;此种设置使得保护伞2可以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病变情况进行适当移动,以获得更好疗效。
所述导丝杆21的外径尺寸为0.014英寸。
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其包括鞘管和位于鞘管外的可扩张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内有沿着鞘管内部通道发生位移并呈收缩状态的保护伞,沿保护伞轴线设置有放置在鞘管内部且与保护伞滑动连接的导丝杆;在鞘管的第一端设置一与鞘管后端组合连接的血液过滤装置,血液过滤装置的另一端连接静脉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第一端设置有用于调节鞘管弯度的旋转手柄,且在鞘管上旋转手柄的第二端分别设置用于连接血液过滤装置的过滤装置接口,以及用于连接向可扩张球囊内打造影剂或者是回抽血液相关装置的抽吸装置接口,过滤装置接口和抽吸装置接口分别与鞘管内部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液过滤装置包括动脉端支管,静脉端支管,以及套在动脉端支管和静脉端支管外部的壳体,在壳体两端分别设有供动脉端支管和静脉端支管穿过的穿孔;动脉端支管左端与过滤装置接口相连,静脉端支管右端与静脉鞘相连,静脉端支管左端与动脉端支管右端组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位于动脉端支管侧的第一壳体,以及位于静脉端支管侧的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为弧形插口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脉端支管的右端设置用于过滤回流血液内部斑块的过滤膜,过滤膜的边缘外围同心设置固定环,在动脉端支管的右端设置供固定环伸入的固定槽,固定环通过伸入固定槽实现过滤膜与动脉端支管右端的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脉端支管的左端固定设置留有容纳腔的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的内径尺寸大于静脉端支管的内径尺寸;在第一连接管内部设置用于控制回流血液流动和阻断的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的左端套接在动脉端支管的右端从而实现与动脉端支管的组合连接,第二连接管右端的管腔开口处设置为方便回流血液流通的多孔结构;第二连接管左端的内径尺寸大于动脉端支管外径尺寸,但当两者套接时两者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管左端的管腔开口处设置具有流动口的圆形板,圆形板外边缘与第二连接管内边缘一体连接;此外,在圆形板外侧还设置有用于封堵流动口的封堵板,封堵板包括与流动口数量相一致但尺寸大于流动口的封堵块,封堵块之间通过连接板两两相连;位于正中心位置的中心封堵块贯穿圆形板中心位置的中心流动口,中心封堵块和中心流动口之间相对转动连接;流动口的直径大于过滤膜上的网孔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脉端支管下端,第一壳体内部设置一已经过消毒的放置盒,放置盒内部设置用于监控回收血液在静脉端支管内部流速和流量的控制组件,以及为控制组件提供能源的电源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包括中央控制器、流量监控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显示器,流量监控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显示器分别与中央控制器连接;所述流量监控模块设置在圆形板上面向静脉端支管的一侧,通过监控回收血液通过流动口流向静脉管支管的血液流速和血液总流量,并将监控到的信息传输到数据分析模块进行分析,再通过中央控制器将分析结果进行转换,并通过显示器展示血液流速和血液总流量的内容,判断患者是否耐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还包括与中央控制器连接的旋转电机,旋转电机一端与中央控制器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旋转杆,旋转杆外套接带有第一贯穿槽的封闭形拉动杆,封闭形拉动杆顶端设置带有第二贯穿槽的约束杆;另外在中心封堵块远离静脉端支管一侧一体设置有固定轴,约束杆与固定轴外边缘一体连接;封闭形拉动杆顶端位于第二贯穿槽内且可以在第二贯穿槽内部自由滑动。
CN202022029433.3U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 Active CN2135886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29433.3U CN213588618U (zh)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29433.3U CN213588618U (zh)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88618U true CN213588618U (zh) 2021-07-02

Family

ID=76587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29433.3U Active CN213588618U (zh) 2020-09-16 2020-09-16 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886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27464A (zh) * 2023-03-14 2023-06-27 谱高医疗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脑保护装置的输送微导管及支架放置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27464A (zh) * 2023-03-14 2023-06-27 谱高医疗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脑保护装置的输送微导管及支架放置方法
CN116327464B (zh) * 2023-03-14 2023-11-03 谱高医疗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脑保护装置的输送微导管及支架放置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82467U (zh) 一种兼具血栓过滤与血栓祛除功能的系统装置
JP5028556B2 (ja) マルチ−クリップ装置
TW201626957A (zh) 用於自血管抽取血管栓塞之血栓清除裝置及系統
JP2016523119A (ja) 血栓除去および脈管内遠位塞栓保護デバイス
WO2021248878A1 (zh) 一种血栓处理平台
JP2016515845A (ja) 外科用アクセス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US20230053648A1 (en) Clot and foreign body retrieval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e
CN107361816B (zh) 一种肺栓塞防护与血栓祛除装置
CN110680457A (zh) 一种血栓清除系统
CN111544081A (zh) 一种血栓处理系统
CN213588618U (zh) 一种具有血液过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
KR100943130B1 (ko) 내시경 점막하 절제용 처치구
CN107374699A (zh) 一种支架输送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US1169098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ngle puncture percutaneous reverse blood flow
CN212879467U (zh) 血栓处理系统
CN211300191U (zh) 一种血栓搅拌装置
CN211187437U (zh) 血栓清除系统
CN210749398U (zh) 一种血栓清除系统
CN112107402A (zh) 一种改良型颈动脉支架置入器械
CN212281521U (zh) 一种血栓处理系统
CN214805124U (zh) 一种用于肺动脉栓塞的取栓装置
CN113262010A (zh) 一种动脉瘤封堵装置的输送机构
CN207613916U (zh) 一种快速交换支架置入系统
CN208864417U (zh) 动脉抓捕取栓支架及血栓取出装置
CN106963529B (zh) 一种快速交换支架置入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