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83791U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83791U
CN213583791U CN202022971667.XU CN202022971667U CN213583791U CN 213583791 U CN213583791 U CN 213583791U CN 202022971667 U CN202022971667 U CN 202022971667U CN 213583791 U CN213583791 U CN 2135837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ouch
inorganic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7166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彬彬
张雷超
王冲冲
苏远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7166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837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837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837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发光器件层、薄膜封装层,薄膜封装层包括叠层设置的无机层和有机层,有机层位于无机层远离基板的一侧;触控层,位于薄膜封装层远离基板的一侧,至少部分触控层位于无机层和有机层之间,且触控层和薄膜封装层共用有机层。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有机层替代触控层中原有的无机绝缘层使得显示面板的触控层更耐弯折,同时降低了触控层和薄膜封装层的整体厚度,减小了触控层与屏体中性层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了触控层在卷曲或弯折时受到的应力,进而降低了触控层出现膜层断裂的风险,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耐弯折性。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卷曲屏和可弯折屏等柔性显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为了改变显示面板的耐弯折特性,现有技术中的触控结构通常采用on-cell的方式设置在显示面板上。但是在对显示面板进行卷曲测试或使用过程中,会存在触控膜层容易发生无机绝缘层或金属线断裂的问题,降低了触控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提升显示面板的耐弯折性,降低显示面板出现膜层损伤或金属线断裂的风险。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板;
发光器件层,位于所述基板上;
薄膜封装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薄膜封装层包括叠层设置的无机层和有机层,所述有机层位于所述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触控层,位于所述薄膜封装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至少部分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无机层和所述有机层之间,且所述触控层和所述薄膜封装层共用所述有机层。
可选地,所述无机层包括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所述第一无机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所述有机层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所述第二无机层位于所述有机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
可选地,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过连接桥电连接,沿第二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并且均与所述薄膜封装层的厚度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依次设置有所述连接桥、所述有机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层,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二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且同层设置。
可选地,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过连接桥电连接,沿第二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并且均与所述薄膜封装层的厚度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依次设置有所述有机层、所述第二无机层和所述连接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且同层设置。
可选地,所述无机层包括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所述第一无机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所述第二无机层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所述有机层位于所述第二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二无机层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层上方,并与所述第一无机层接触。
可选地,所述触控层还包括有机胶层,所述有机胶层位于所述触控电极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
可选地,所述触控电极层为透明金属网格状。
可选地,所述金属网格的线宽小于10μm。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触控层与薄膜封装层进行设计,使得触控层中的部分膜层位于薄膜封装层的无机层和有机层之间,且触控层和薄膜封装层共用有机层,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有机层替代触控层中原有的无机绝缘层,也即使用有机材料形成的有机层替代现有技术中采用无机材料形成的绝缘层,使得显示面板的触控层更耐弯折,同时降低了触控层和薄膜封装层的整体厚度,减小了触控层与屏体中性层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了触控层在卷曲或弯折时受到的应力,进而降低了触控层出现断裂的风险,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耐弯折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沿切割线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在对显示面板进行卷曲测试或使用过程中,存在触控模组容易断线的问题。经申请人研究发现,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通常采用薄膜封装层和触控层叠加的方式设置在发光层上,使得发光层上的膜层较厚,不利于显示面板的弯折。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层12、薄膜封装层13和触控层14,触控层14包括绝缘层114和触控电极层124,其中,绝缘层114的材料通常为氮化硅。在对显示面板进行卷曲测试或使用过程中,需要对显示面板进行持续卷曲,使得触控层14持续受到拉伸应力,由于绝缘层114为无机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不耐弯折,且薄膜封装层13和触控层14的整体厚度较厚,使得拉伸应力变大,因此,绝缘层114在长期受到拉伸应力的情况下,容易断裂,导致触控层14的触控功能失效。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显示面板沿剖面线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发光器件层20,位于基板10上;薄膜封装层30,位于发光器件层20远离基板10的一侧,薄膜封装层30包括叠层设置的无机层130和有机层140,有机层140位于无机层130远离基板10的一侧;触控层40,位于薄膜封装层30远离基板10的一侧,至少部分触控层40位于无机层130和有机层140之间,且触控层40和薄膜封装层30共用有机层140。
具体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10和围绕显示区110设置的非显示区120,显示面板包括基板10和发光器件层20,发光器件层20位于显示区110,用于实现画面显示功能,基板10可以为柔性基板,可以由具有柔性的任意合适的绝缘材料形成,以实现显示面板的柔性卷曲。在发光器件层20上设置有薄膜封装层30,用于对发光器件层20进行密封保护,防止外界环境中的水汽和氧气进入发光器件层20,对发光器件造成影响。薄膜封装层30包括叠层设置的无机层130和有机层140,无机层130的材料可以为氮化硅、氧化硅或氮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能够阻挡外界水氧进入发光器件层20,有机层140由有机材料制成。
可以理解的是,无机材料具有良好的耐水氧性能,但是其具有脆性,而有机材料具有一定的可弯折性,能够提高封装结构的柔韧性,防止外界的冲击力或弯折应力损坏显示面板。有机层140可以通过喷墨打印技术形成,有机层140的弹性模量小于无机层130的弹性模量,在无机层130受力弯折时,有机层140的形变大于无机层130的形变,从而有机层140能够有效释放无机层130的应力。
部分触控层40中的膜层嵌入薄膜封装层30中,并与薄膜封装层30共用有机层140,也就是说,使用薄膜封装层30中的有机层140替代触控层40中的绝缘层,由于有机层140的材料为有机材料,其能够起到绝缘的作用,因此有机层140能够替代绝缘层的作用。并且,有机层140相对于采用无机材料的绝缘层更耐弯折,从而有利于提高触控层40的弯折性。在对显示面板进行卷曲或弯折时,显示面板中受力为零的膜层称为中性层,位于中性层以上的膜层会产生拉力,而位于中性层以下的膜层会产生压力,中性层在拉力和压力共同作用下,拉力和压力相互抵消,其受到的应力为零。本实施例中,将有机层140替代触控层40中的绝缘层后,薄膜封装层30和触控层40的整体厚度会更薄,因此,在Z方向上,触控层40距离显示面板的中性层也就越近,在对显示面板进行卷曲或弯折过程中,触控层40受到的拉力也就越小,进一步减小了触控层40断裂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触控层与薄膜封装层进行设计,使得触控层中的部分膜层位于薄膜封装层的无机层和有机层之间,且触控层和薄膜封装层共用有机层,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有机层替代触控层中原有的无机绝缘层,也即,使用有机材料形成的有机层替代现有技术中采用无机材料形成的绝缘层,使得显示面板的触控层更耐弯折,同时降低了触控层和薄膜封装层的整体厚度,减小了触控层与屏体中性层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了触控层在卷曲或弯折时受到的应力,进而降低了触控层出现断裂的风险,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耐弯折性。
可选地,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显示面板沿切割线B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考图4和图5,无机层130包括第一无机层131和第二无机层132,第一无机层131位于发光器件层20远离基板10一侧,有机层140位于第一无机层131远离基板10一侧,第二无机层132位于有机层140远离基板10一侧。
具体地,无机层130包括第一无机层131和第二无机层132,有机层140位于第一无机层131和第二无机层132之间,第一无机层131、有机层140和第二无机层132共同形成薄膜封装层30。
进一步地,触控层40包括触控电极层410,触控电极层410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401,第二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402,沿第一方向,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401通过连接桥420电连接,沿第二方向,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402电连接,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并且均与薄膜封装层30的厚度方向垂直;第一无机层131远离基板10一侧依次设置有连接桥420、有机层140和第二无机层132,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位于第二无机层132远离基板10一侧,且同层设置。
其中,触控层40用于实现触控功能,参考图4,触控层40包括多个相互交叉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401和第二触控电极402,第一触控电极401和第二触控电极402相互绝缘,为了避免第一触控电极401和第二触控电极402在交叉的位置短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401以架桥的方式进行连接。其中,沿第一方向,如X方向,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401之间通过连接桥420电连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条430;沿第二方向,如Y方向,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402电连接形成第二触控电极条440。由于第一触控电极401和第二触控电极402同层设置,当人手触控该触控层40时,对应触控位置的第一触控电极401与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402之间形成电容,触控层40可根据触控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当然,第一触控电极401和第二触控电极402可以不同层设置,此时第一触控电极条430和第二触控电极条440在基板10上的投影交叉点可以形成电容,当人手触控该触控层40时,对应触控位置的第一触控电极条430和第二触控电极条440交叉点处的电容会发生变化,触控层40可根据触控位置执行相应的操作。本实施例采用线宽小于10μm的金属网格来制作第一触控电极401和第二触控电极402,且金属网格绕开发光层布置,有利于减小摩尔纹现象。第一触控电极401和第二触控电极402的材料均为氧化锡铟,氧化锡铟为透明状态,有利于提高显示效果。
连接桥420设置于第一无机层131的上表面,有机层140和第一无机层131包裹住连接桥420,第二无机层132位于触控电极层410和有机层140之间,因此薄膜封装层30和触控层40共用有机层140,有机层140起到绝缘连接桥420和第二触控电极402的作用,同时,有机层140具有一定的柔性,能够使得触控层40具有一定的耐弯折性。在薄膜封装层30和触控层40共用有机层140的情况下,省略掉了触控层40中的无机绝缘层,因此降低了薄膜封装层30和触控层40的整体厚度,使得触控层40与显示面板的中性层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从而在对显示面板卷曲或弯折时,进一步降低了触控层40受到的应力,进而提高了触控层40的耐弯折性。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方案,由于去除了原有的无机绝缘层,因此避免了绝缘层因卷曲而断裂的情况。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层40和薄膜封装层30还共用了第二无机层132。在薄膜封装层30中,第二无机层132用于防止外界环境中的水汽和氧气进入发光器件层20。在触控层40中,第二无机层132用于防止在刻蚀触控电极层410时,金属刻蚀残留与触控电极层410短接而影响触控性能,第二无机层132的材料可以为氮化硅或氧化硅。由于在制作第二无机层132时,需要采用加热和气相沉积等工艺,可以使得在形成第二无机层132时,排出触控层40中的水汽,避免水汽与触控电极层410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避免金属刻蚀残留的问题,进而有利于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其中,有机层140的材料可以为聚丙烯酸酯或聚碳酸酯,有机层140在成膜前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因此能够很好地包裹住第一无机层131表面的杂质颗粒,有利于实现膜层的平坦化。有机层140可以采用喷墨打印技术,经曝光显影后进行烘烤、刻蚀等工艺形成,工艺过程简单易行。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考图6,触控层40包括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
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401,第二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402,沿第一方向,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401通过连接桥420电连接,沿第二方向,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402电连接,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并且均与薄膜封装层30的厚度方向垂直;
第一无机层131远离基板10一侧依次设置有有机层140、第二无机层132和连接桥420,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位于第一无机层131远离基板10一侧,且同层设置。
具体地,图6与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的不同点在于连接桥420的位置不同,图5中连接桥420位于第一无机层131远离基板10的一侧,图6中的连接桥420位于第二无机层132远离基板10的一侧,二者的有益效果相同,因此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可以参考对图5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考图7,无机层13包括第一无机层131和第二无机层132,第一无机层131位于发光器件层20远离基板10一侧,第二无机层132位于第一无机层131远离基板10一侧,有机层140位于第二无机层132远离基板10一侧。
具体地,第一无机层131和第二无机层132叠层设置,且第二无机层132位于第一无机层131上方,并与第一无机层131接触,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避免在第二无机层132上形成过孔,能够保证第二无机层132的完整性,有利于提高第二无机层132阻隔水氧的能力。同时,将第二无机层132与第一无机层131相互接触(也即第一无机层131和第二无机层132之间没有其他膜层),减小了第二无机层132与显示面板中性层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了第二无机层132受到的弯折应力,有利于提高薄膜封装层的耐弯折性。
可选地,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考图8,触控层40还包括有机胶层60,有机胶层60位于所述触控电极层410远离基板10一侧。
具体地,有机胶层60包裹触控电极层410,有机胶层60能够起到保护和平坦化的作用。有机胶层60可以为光学透明胶(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因此具有良好的柔性,可以提升触控层20的柔性性能,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绝缘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PAD和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所提高的显示面板,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也具备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所描述的有益效果。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发光器件层,位于所述基板上;
薄膜封装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薄膜封装层包括叠层设置的无机层和有机层,所述有机层位于所述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触控层,位于所述薄膜封装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至少部分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无机层和所述有机层之间,且所述触控层和所述薄膜封装层共用所述有机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层包括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所述第一无机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所述有机层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所述第二无机层位于所述有机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过连接桥电连接,沿第二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并且均与所述薄膜封装层的厚度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依次设置有所述连接桥、所述有机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层,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二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且同层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过连接桥电连接,沿第二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并且均与所述薄膜封装层的厚度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依次设置有所述有机层、所述第二无机层和所述连接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且同层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层包括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所述第一无机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所述第二无机层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所述有机层位于所述第二无机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无机层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层上方,并与所述第一无机层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还包括有机胶层,所述有机胶层位于所述触控电极层远离所述基板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层为透明金属网格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网格的线宽小于10μm。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22971667.XU 2020-12-11 2020-12-1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2135837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71667.XU CN213583791U (zh) 2020-12-11 2020-12-1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71667.XU CN213583791U (zh) 2020-12-11 2020-12-1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83791U true CN213583791U (zh) 2021-06-29

Family

ID=76549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71667.XU Active CN213583791U (zh) 2020-12-11 2020-12-11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837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67567A (zh) * 2021-09-23 2021-12-31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67567A (zh) * 2021-09-23 2021-12-31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867567B (zh) * 2021-09-23 2023-07-21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87552B2 (en) Light transmission touch panel
JP5670994B2 (ja) 有機発光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06785B2 (ja) 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
JP633309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17880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TWI490741B (zh) 透明觸控面板
US20120139848A1 (en) Touch screen panel
TWI489343B (zh) Input device
TW200944874A (en) Display device with touch panel
TW201411448A (zh) 觸控面板
CN104777924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US10705640B2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touch display device
TWI553711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WO2014007157A1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WO2019052391A1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KR102302169B1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4932752B (zh) 一种触摸屏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摸屏面板和显示装置
TW201224872A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KR102474211B1 (ko)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US20200371641A1 (en) Touch control display screen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213583791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9459735B2 (en) Electrode pattern structure of a capacitive touch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954295B2 (en) Touch pane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565968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211663A (ja)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