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81411U - 光学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光学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81411U
CN213581411U CN202022663361.8U CN202022663361U CN213581411U CN 213581411 U CN213581411 U CN 213581411U CN 202022663361 U CN202022663361 U CN 202022663361U CN 213581411 U CN213581411 U CN 2135814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sm
peak
prisms
substrate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6336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立典
洪志宗
蔡宏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Light Chi Photo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Light Chi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Light Chi Photo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Light Chi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6336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814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814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814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学增亮膜及背光模组,其中光学增亮膜包括基底以及层叠在基底上的棱镜结构,棱镜结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棱镜以及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棱镜,且第二棱镜的顶峰至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大于第一棱镜的顶峰至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多个第一棱镜与多个第二棱镜沿第二方向排列布置,且相邻的两个第二棱镜之间至少设有一个第一棱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增亮膜能够有效减少摩尔纹、干涉条纹等光学瑕疵,消除画面的不良影响,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光学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光学增亮膜又称为棱镜片,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中,以提高整个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光学增亮膜包括棱镜结构,利用光学增亮膜特殊的棱镜结构,通过折射、全反射、光积累等光学原理,可以使各方向的光线向中心视角集中,进而提升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和控制可视角度。
然而,随着液晶显示器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液晶像素间距相对变小,现有的光学增亮膜容易产生摩尔纹、干涉条纹等光学瑕疵,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有效减少摩尔纹以及干涉条纹的光学增亮膜。
一种光学增亮膜,包括基底以及层叠在所述基底上的棱镜结构,所述棱镜结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棱镜以及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棱镜,且所述第二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
多个所述第一棱镜与多个所述第二棱镜沿第二方向排列布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棱镜之间至少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棱镜。
基于此,还有必要提供一种有效减少摩尔纹以及干涉条纹的背光模组。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光学增亮膜。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学增亮膜,通过设置两种不同高度的第一棱镜与第二棱镜组合,以使得光学增亮膜的棱镜结构不规则,从而增强了光的漫射。相比于现有的光学增亮膜,能够有效减少摩尔纹、干涉条纹等光学瑕疵,消除画面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第五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与显示屏的装配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增亮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增亮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学增亮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光学增亮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增亮膜,同时请参阅图3-图5,包括基底110以及层叠在基底110上的棱镜结构120,棱镜结构12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V1延伸的第一棱镜1211以及多个沿第一方向V1延伸的第二棱镜1221,且第二棱镜122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大于第一棱镜121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多个第一棱镜1211与多个第二棱镜1221沿第二方向V2排列布置,且相邻的两个第二棱镜1221之间至少设有一个第一棱镜1211。
上述提供的光学增亮膜,通过设置两种不同高度的第一棱镜1211与第二棱镜1221组合,以使得光学增亮膜的棱镜结构120不规则,从而增强了光的漫射。相比于现有的光学增亮膜,能够有效减少摩尔纹、干涉条纹等光学瑕疵,消除画面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顶峰指的是该棱镜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垂线长度最长的点或线。
具体地,沿第二方向V2,相邻的两个三棱镜的顶峰之间的距离为10μm-100μm。
具体地,该棱镜结构120的高度为5μm-50μm。
具体地,该基底110的厚度可以为10μm-100μm。
优选地,第一棱镜1211与第二棱镜1221的数量比为1:1到16:1。当第一棱镜1211与第二棱镜1221的数量比为1:1时,第一棱镜1211与第二棱镜1221交错排列。
进一步地,第一棱镜121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与第二棱镜122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之差为1μm-5μm。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棱镜1211或相邻的第一棱镜1211与第二棱镜122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中线不平行。
进一步地,第一棱镜1211或第二棱镜122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中线与第一棱镜1211或第二棱镜122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垂线相交形成夹角。
具体地,夹角小于5°。
具体地,棱镜的顶峰的角度为75°-105°。
再者,沿第二方向,多个夹角的数值可以呈非周期性变化或周期性变化。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多个第一棱镜1211呈以下两种或三种组合:
第一棱镜1211的峰值不变;
第一棱镜1211的峰值变化量小于第一棱镜121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5%,且任一第一棱镜1211的峰值变化量大于0;
第一棱镜1211的峰值变化量,小于第一棱镜121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50%,大于第一棱镜121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2%。
多个第二棱镜1221呈以下两种或三种组合:
第二棱镜1221的峰值不变;
第二棱镜1221的峰值变化量小于第二棱镜122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5%,且任一第二棱镜1221的峰值变化量大于0;
第二棱镜1221的峰值变化量,小于第二棱镜122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50%,大于第二棱镜122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2%。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第一棱镜1211与第二棱镜1221的峰值沿第一方向V1变化,沿第二方向V2排列,第一棱镜1211与第二棱镜1221的峰值发生变化。进一步地,该变化可以呈线性变化、二次项式变化、多次项式变化、有序变化、半有序变化、随机变化、正弦波变化、方波变化、锯齿波变化、三角波变化中的任意一种变化或两种以上搭配变化。
下面通过四个实施例对棱镜结构120进行具体地阐述。
请参阅图2,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棱镜1211的峰值不变,第二棱镜1221的峰值呈非周期性变化或周期性变化或两种搭配变化。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棱镜1211为直棱镜。
任一第二棱镜1221可呈线性变化、二次项式变化、多次项式变化、有序变化、半有序变化、随机变化、正弦波变化、方波变化、锯齿波变化、三角波变化中的任意一种变化或两种以上搭配变化。
具体地,第二棱镜1221的峰值的变化周期小于或等于第二棱镜122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300倍,且第二棱镜1221的峰值的变化周期大于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任一第二棱镜1221的峰值变化量小于第二棱镜122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5%,且任一第二棱镜1221的峰值变化量大于0。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任一第二棱镜1221的峰值变化量,小于第二棱镜122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50%,大于第二棱镜1221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2%。
请参阅图3,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棱镜1212与该第二棱镜1222的峰值不变。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棱镜1212与该第二棱镜为直棱镜1222。
请参阅图4,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棱镜1213的峰值呈非周期性变化或周期性变化或两种搭配变化,第二棱镜1223的峰值不变。
该第二棱镜1223为直棱镜。
任一第一棱镜1213可呈线性变化、二次项式变化、多次项式变化、有序变化、半有序变化、随机变化、正弦波变化、方波变化、锯齿波变化、三角波变化中的任意一种变化或两种以上搭配变化。
具体地,第一棱镜1213的峰值的变化周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棱镜1213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300倍,且第一棱镜1213的峰值的变化周期大于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任一第一棱镜1213的峰值变化量小于第一棱镜1213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5%,且任一第一棱镜1213的峰值变化量大于0。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任一第一棱镜1213的峰值变化量,小于第一棱镜1213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50%,大于第一棱镜1213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2%。
值得一提的是,当存在两个第一棱镜1213相邻时,该两个第一棱镜1213的峰值变化周期不同。
请参阅图5,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棱镜1214的峰值与第二棱镜1224的峰值皆呈非周期性变化或周期性变化或两种搭配变化。
可以理解的是,任一第一棱镜1214与第二棱镜1224皆可呈线性变化、二次项式变化、多次项式变化、有序变化、半有序变化、随机变化、正弦波变化、方波变化、锯齿波变化、三角波变化中的任意一种变化或两种以上搭配变化。
具体地,第一棱镜1214的峰值的变化周期小于或等于第一棱镜1214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300倍,且第一棱镜1214的峰值的变化周期大于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任一第一棱镜1214的峰值变化量小于第一棱镜1214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5%,且任一第一棱镜1214的峰值变化量大于0。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任一第一棱镜1214的峰值变化量,小于第一棱镜1214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50%,大于第一棱镜1214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2%。
具体地,第二棱镜1224的峰值的变化周期小于或等于第二棱镜1224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300倍,且第二棱镜1224的峰值的变化周期大于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任一第二棱镜1224的峰值变化量小于第二棱镜1224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5%,且任一第二棱镜1224的峰值变化量大于0。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任一第二棱镜1224的峰值变化量,小于第二棱镜1224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50%,大于第二棱镜1224的顶峰至基底1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2%。
值得一提的是,当存在两个第一棱镜1214相邻时,该两个第一棱镜1214的峰值变化不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如上述的光学增亮膜100,该背光模组用于提升液晶屏200的光学效果。
具体地,请参阅图1,背光模组包括两个层叠的光学增亮膜100、位于光学增亮膜100下方的扩散片300、位于该扩散片下方的导光板400以及位于最下方的反射片500,该光学增亮膜100的上方用于放置液晶屏200。利用上述光学增亮膜100特殊的棱镜结构120,通过折射、全反射、光积累等光学原理,可以使各方向的光线向中心视角集中,进而提升液晶屏的亮度和控制可视角度,并且可有效遮蔽摩尔纹、干涉条纹等光学瑕疵。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21)

1.一种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以及层叠在所述基底上的棱镜结构,所述棱镜结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棱镜以及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棱镜,且所述第二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
多个所述第一棱镜与多个所述第二棱镜沿第二方向排列布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棱镜之间至少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棱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与所述第二棱镜的数量比为1:1到16: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与所述第二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之差为1μm-5μ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棱镜的峰值不变。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棱镜的峰值呈非周期性变化或周期性变化或两种搭配变化。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第一棱镜的峰值呈线性变化、二次项式变化、多次项式变化、有序变化、半有序变化、随机变化、正弦波变化、方波变化、锯齿波变化、三角波变化中的任意一种变化或两种以上搭配变化。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棱镜的峰值的变化不同。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的峰值的变化周期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300倍,且所述第一棱镜的峰值的变化周期大于0。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第一棱镜的峰值变化量小于所述第一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5%,且任一所述第一棱镜的峰值变化量大于0。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第一棱镜的峰值变化量,小于所述第一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50%,大于所述第一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2%。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棱镜呈以下两种或三种组合:
所述第一棱镜的峰值不变;
所述第一棱镜的峰值变化量小于所述第一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5%,且任一所述第一棱镜的峰值变化量大于0;
所述第一棱镜的峰值变化量,小于所述第一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50%,大于所述第一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2%。
12.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棱镜的峰值不变。
13.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棱镜的峰值呈非周期性变化或周期性变化或两种搭配变化。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第二棱镜的峰值呈线性变化、二次项式变化、多次项式变化、有序变化、半有序变化、随机变化、正弦波变化、方波变化、锯齿波变化、三角波变化中的任意一种变化或两种以上搭配变化。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镜的峰值的变化周期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300倍,且所述第二棱镜的峰值的变化周期大于0。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第二棱镜的峰值变化量小于所述第二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5%,且任一所述第二棱镜的峰值变化量大于0。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第二棱镜的峰值变化量,小于所述第二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50%,大于所述第二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2%。
18.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棱镜呈以下两种或三种组合:
所述第二棱镜的峰值不变;
所述第二棱镜的峰值变化量小于所述第二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5%,且任一所述第二棱镜的峰值变化量大于0;
所述第二棱镜的峰值变化量,小于所述第二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50%,大于所述第二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2%。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棱镜或相邻的所述第一棱镜与所述第二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中线不平行。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或所述第二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中线与其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垂线相交形成夹角,且所述夹角小于5°。
2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0所述的光学增亮膜。
CN202022663361.8U 2020-11-17 2020-11-17 光学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Active CN2135814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63361.8U CN213581411U (zh) 2020-11-17 2020-11-17 光学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63361.8U CN213581411U (zh) 2020-11-17 2020-11-17 光学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81411U true CN213581411U (zh) 2021-06-29

Family

ID=76538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63361.8U Active CN213581411U (zh) 2020-11-17 2020-11-17 光学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8141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17584A (zh) * 2021-09-08 2022-01-11 东莞市光志光电有限公司 增光膜、背光模组及滚压轮与增光膜的加工方法
CN114280850A (zh) * 2021-12-31 2022-04-05 凯鑫森(上海)功能性薄膜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良好配屏适应性的高亮置顶双棱镜贴合膜的制备方法及屏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17584A (zh) * 2021-09-08 2022-01-11 东莞市光志光电有限公司 增光膜、背光模组及滚压轮与增光膜的加工方法
CN114280850A (zh) * 2021-12-31 2022-04-05 凯鑫森(上海)功能性薄膜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良好配屏适应性的高亮置顶双棱镜贴合膜的制备方法及屏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581411U (zh) 光学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CA2242424C (en)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with soft cutoff
US7180690B2 (en) Light condensing filter
JP3288318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8915604B2 (en) Prism sheet,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and optical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KR20080048811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3630954A (zh) 光学膜、液晶显示器及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块
EP2758831B1 (en) Backlight device
JP2006251660A (ja) プリズムレンズフィルム及び平面型発光装置
CN213581412U (zh) 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CN214278576U (zh) 减干涉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JP5804216B2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CN214375698U (zh) 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TW201100873A (en) Optical film with surface structure
JP2011064986A (ja) 光学フィルム
JP2015060794A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CN100351655C (zh) 背光模组及导光板
KR100980496B1 (ko) 핫스팟 개선 복합시트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CN213122530U (zh) 一种直下式led显示模组及led显示屏
CN209879042U (zh) 一种抗摩尔纹棱镜片
JP2017004637A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JP5434398B2 (ja) 隠蔽構造体を備えた照明ユニット、表示装置
JP5716295B2 (ja) 隠蔽構造体を備えた照明ユニット、照明装置、表示装置
CN2862091Y (zh) 背光模组和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JP2014093266A (ja) 導光板、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