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81412U - 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81412U
CN213581412U CN202022665543.9U CN202022665543U CN213581412U CN 213581412 U CN213581412 U CN 213581412U CN 202022665543 U CN202022665543 U CN 202022665543U CN 213581412 U CN213581412 U CN 2135814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plane
peak
variation
triangular pris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6554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志宗
张立典
蔡宏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Light Chi Photo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Light Chi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Light Chi Photo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Light Chi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6554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814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814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814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增亮膜,包括基底以及层叠在基底上的棱镜结构,棱镜结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三棱镜,且多个三棱镜沿第二方向排列布置;沿第一方向,三棱镜的峰值呈非周期性变化或周期性变化或两种搭配变化,且两个相邻的三棱镜的峰值的变化不同。两个相邻的三棱镜的峰值的变化不同,以使得增亮膜的棱镜结构不规则,从而增强了光的漫射。相比于现有的增亮膜,能够有效减少摩尔纹、干涉条纹等光学瑕疵,消除画面的不良影响,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增亮膜又称为棱镜片,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中,以提高整个背光模组的发光效率。增亮膜包括棱镜结构,利用增亮膜特殊的棱镜结构,通过折射、全反射、光积累等光学原理,可以使各方向的光线向中心视角集中,进而提升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和控制可视角度。
然而,随着液晶显示器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液晶像素间距相对变小,现有的增亮膜容易产生摩尔纹、干涉条纹等光学瑕疵,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有效减少摩尔纹以及干涉条纹的增亮膜。
一种增亮膜,包括基底以及层叠在所述基底上的棱镜结构,所述棱镜结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三棱镜,且多个所述三棱镜沿第二方向排列布置;
沿第一方向,所述三棱镜的峰值呈非周期性变化或周期性变化或两种搭配变化,且两个相邻的所述三棱镜的峰值的变化不同。
基于此,还有必要提供一种有效减少摩尔纹以及干涉条纹的背光模组。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增亮膜。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增亮膜,两个相邻的三棱镜的峰值的变化不同,以使得增亮膜的棱镜结构不规则,从而增强了光的漫射。相比于现有的增亮膜,能够有效减少摩尔纹、干涉条纹等光学瑕疵,消除画面的不良影响,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与显示屏的装配图。
图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增亮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相邻三棱镜峰值变化的对比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增亮膜的主视图。
图5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增亮膜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增亮膜100,包括基底10以及层叠在基底10上的棱镜结构20,棱镜结构2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V1延伸的三棱镜,且多个三棱镜沿第二方向V2排列布置;沿第一方向V1,三棱镜的峰值呈非周期性变化或周期性变化或两种搭配变化,且两个相邻的三棱镜的峰值的变化不同。
上述提供的增亮膜100,两个相邻的三棱镜的峰值的变化不同,以使得增亮膜100的棱镜结构20不规则,从而增强了光的漫射。相比于现有的增亮膜100,能够有效减少摩尔纹、干涉条纹等光学瑕疵,消除画面的不良影响,提升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三棱镜的顶峰指的是该三棱镜至基底10所在平面的垂线长度最长的点或线。
具体地,沿第一方向V1,相邻两个三棱镜的顶峰之间的距离为10μm-100μm。
具体地,该棱镜结构20的高度为5μm-50μm。
具体地,该基底10的厚度可以为10μm-100μm。
请参阅图3,图3为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两个相邻的三棱镜的峰值变化的对比示意图。其中,上部的三棱镜201的波长小于下部的三棱镜202的波长。可以看出,通过改变三棱镜的变化,可轻易改变棱镜结构20的不规则性。
在本实施例中,三棱镜的峰值呈波形变化。采用这种变化方式,可减小该三棱镜的加工难度,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三棱镜的峰值呈线性变化、二次项式变化、多次项式变化、有序变化、半有序变化、随机变化中的任意一种变化或两种以上搭配变化。
进一步地,三棱镜的峰值呈正弦波变化、方波变化、锯齿波变化、三角波变化中的任意一种变化或两种以上搭配变化。
具体地,三棱镜的峰值的变化周期大于棱镜结构20顶峰至基底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40倍,且三棱镜的峰值的变化周期小于棱镜结构20顶峰至基底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300倍。
具体地,任一三棱镜的峰值变化量,小于棱镜结构20的顶峰至基底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50%,大于棱镜结构20的顶峰至基底10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2%。
具体地,任一三棱镜的峰值变化量小于棱镜结构20的顶峰至基底10所在平面高度的1.5%,大于棱镜结构的顶峰至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0%。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该增亮膜100包括棱镜结构21和基底11。该棱镜结构21中,多个三棱镜的顶峰峰值相同。这样,可有效降低棱镜结构20的制造难度,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在又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该增亮膜100包括棱镜结构22和基底12。该棱镜结构22中,任一三棱镜的最大峰值到基底10所在平面的高度与其相邻的三棱镜的最大峰值到基底10所在平面的高度不同。采用这种结构,三棱镜高低错落,增加棱镜结构20的不规则性,进一步增强光的漫射,从而更有效地减少摩尔纹、干涉条纹等光学瑕疵。
另外,沿第二方向,多个三棱镜的最大峰值至基底10所在平面的高度呈非周期性变化或周期性变化或两种搭配变化。
具体地,多个三棱镜的最大峰值至基底10所在平面的高度可以呈线性变化、二次项式变化、多次项式变化、有序变化、半有序变化、随机变化中的任意一种变化或两种以上搭配变化。
具体地,多个三棱镜的最大峰值至基底10所在平面的高度可以呈正弦波变化、方波变化、锯齿波变化、三角波变化中的任意一种变化或两种以上搭配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或图5,任一三棱镜的顶峰至基底10所在平面的中线与其相邻三棱镜的顶峰至基底10所在平面的中线不平行。
三棱镜的顶峰至基底10所在平面的中线与三棱镜的顶峰至基底10所在平面的垂线相交形成夹角。多个三棱镜的顶峰至基底10所在平面的中线与三棱镜的顶峰至基底10所在平面的垂线的夹角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任意变化,以使得增亮膜100表面更加杂乱无章,从而更好的满足消除增亮膜100表面的光学瑕疵的需求。
具体地,夹角小于5°。
具体地,棱镜的顶峰的角度为75°-105°。
再者,依多个三棱镜的顺序排列,多个夹角的数值可以呈指数函数、幂函数、多项式函数等函数变化,也可以呈正弦波、方波、锯齿波、三角波等波形变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如上述的增亮膜100,该背光模组用于提升液晶屏200的光学效果。
具体地,请参阅图1,背光模组包括两个层叠的增亮膜100、位于增亮膜100下方的扩散片300、位于该扩散片下方的导光板400以及位于最下方的反射片500,该增亮膜100的上方用于放置液晶屏200。利用上述增亮膜100特殊的棱镜结构20,通过折射、全反射、光积累等光学原理,可以使各方向的光线向中心视角集中,进而提升液晶屏的亮度和控制可视角度,并且可有效遮蔽摩尔纹、干涉条纹等光学瑕疵。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以及层叠在所述基底上的棱镜结构,所述棱镜结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三棱镜,且多个所述三棱镜沿第二方向排列布置;
沿第一方向,所述三棱镜的峰值呈非周期性变化或周期性变化或两种搭配变化,且两个相邻的所述三棱镜的峰值的变化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棱镜的峰值呈线性变化、二次项式变化、多次项式变化、有序变化、半有序变化、随机变化中的任意一种变化或两种以上搭配变化。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棱镜的峰值呈正弦波变化、方波变化、锯齿波变化、三角波变化中的任意一种变化或两种以上搭配变化。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棱镜的峰值的变化周期大于所述棱镜结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40倍,且所述三棱镜的峰值的变化周期小于所述棱镜结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300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三棱镜的峰值变化量,小于所述棱镜结构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50%,大于所述棱镜结构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1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三棱镜的峰值变化量小于所述棱镜结构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高度的1.5%,大于所述棱镜结构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0%。
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任一所述三棱镜的最大峰值到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与其相邻的所述三棱镜的最大峰值到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不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多个所述三棱镜的最大峰值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呈非周期性变化或周期性变化或两种搭配变化。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三棱镜的最大峰值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呈线性变化、二次项式变化、多次项式变化、有序变化、半有序变化、随机变化中的任意一种变化或两种以上搭配变化。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三棱镜的最大峰值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高度的呈正弦波变化、方波变化、锯齿波变化、三角波变化中的任意一种变化或两种以上搭配变化。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三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中线与其相邻的所述三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中线不平行。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中线与所述三棱镜的顶峰至所述基底所在平面的垂线相交形成夹角,且所述夹角小于5°。
13.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增亮膜。
CN202022665543.9U 2020-11-17 2020-11-17 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Active CN2135814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65543.9U CN213581412U (zh) 2020-11-17 2020-11-17 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65543.9U CN213581412U (zh) 2020-11-17 2020-11-17 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81412U true CN213581412U (zh) 2021-06-29

Family

ID=76538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65543.9U Active CN213581412U (zh) 2020-11-17 2020-11-17 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814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80690B2 (en) Light condensing filter
CA2242424C (en)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with soft cutoff
KR100982117B1 (ko) 터치 패널, 전기 광학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JP2002214603A (ja) 反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プリズムアレイシート
KR101489955B1 (ko) 프리즘 시트,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 표시 장치
CN213581411U (zh) 光学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KR20110000503A (ko) 백라이트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EP2758831B1 (en) Backlight device
CN112230463A (zh) 增亮膜、压轮及压轮的制备方法
JPH103079A (ja) Lcd用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213581412U (zh) 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CN214278576U (zh) 减干涉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JP5804216B2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KR101082043B1 (ko) 통합형 광학 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장치
JP5804011B2 (ja) 透過型表示装置
CN214375698U (zh) 增亮膜及背光模组
JP6303649B2 (ja) 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JP2017004637A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JP2004219557A (ja) 反射体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130076617A (ko) 광학 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CN209879042U (zh) 一种抗摩尔纹棱镜片
US8200060B2 (en) Brightness enhancement sheet
CN100351655C (zh) 背光模组及导光板
JP5779930B2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画像表示装置
CN218159451U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