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59451U -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59451U
CN218159451U CN202222281964.0U CN202222281964U CN218159451U CN 218159451 U CN218159451 U CN 218159451U CN 202222281964 U CN202222281964 U CN 202222281964U CN 218159451 U CN218159451 U CN 2181594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increasing
prism
display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8196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建业
陆忠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8196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594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594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594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显示屏组件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基层、显示层、第二偏光基层以及两层增光元件;各增光元件均包括朝向显示层设置的多组透镜单元,各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增光棱镜,增光棱镜沿垂直于预设方向的方向延伸,且沿增光棱镜的延伸方向,增光棱镜的切面轮廓呈三角形,至少一层的增光元件的各透镜单元内,至少两个增光棱镜的切面的顶角不同,且至少一个增光棱镜的切面的顶角大于90°。在取消显示屏组件的偏光片的增亮膜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增光元件具有切面顶角大于90°的增光棱镜,使更多的大角度光线能够射出显示屏组件,以弥补取消增亮膜后大视角出光不足的缺陷,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屏组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用户对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需求提升,刷新率、屏占比、窄边框、高色域以及高亮度等成为用户选择显示装置的参考因素。关于显示装置的屏幕亮度,不仅正视角的屏幕亮度,大视角的屏幕亮度也受用户关注。但是为了满足大视角和亮度需求,显示装置的结构常设计的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能够解决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屏组件,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基层、显示层、第二偏光基层以及两层增光元件;各所述增光元件均包括朝向所述显示层设置的多组透镜单元,各所述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增光棱镜,所述增光棱镜沿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的方向延伸,且沿所述增光棱镜的延伸方向,所述增光棱镜的切面轮廓呈三角形;
其中,至少一层的所述增光元件的各所述透镜单元内,至少两个所述增光棱镜的切面的顶角不同,且至少一个所述增光棱镜的切面的顶角大于90°。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如上所述的显示屏组件;及
主体,所述显示屏组件设于所述主体。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在取消显示屏组件的偏光片的增亮膜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增光元件具有切面顶角大于90°的增光棱镜,使更多的大角度光线能够射出显示屏组件,以弥补取消增亮膜后大视角出光不足的缺陷,结构简单,无需再单独设置增量结构来提高显示屏组件的显示亮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显示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取消偏光片的增亮膜后显示屏组件的显示亮度曲线图;
图3a为增光棱镜的切面顶角均为90°时的切面示意图;
图3b为增光棱镜的切面顶角均为90°时的光线走向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显示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两层增光元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穿过同一个透镜单元的光线走向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同一个透镜单元的增光棱镜切面顶角相同时的光线走向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同一个透镜单元的增光棱镜切面顶角不同时的光线走向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两层增光元件层叠设置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的两层增光元件层叠设置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的两层增光元件层叠设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显示屏组件;11、盖板层;12、光学胶层;13、第一偏光基层;14、显示层;141、Panel层;15、第二偏光基层;16、遮光层;17、增光元件;18、扩散片;19、导光板;20、反射板;21、背板;101、增亮膜;171、增光棱镜;107、透镜单元;172、光学基层;173、微结构层;H、预设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1所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显示装置包括沿预设方向H’依次层叠设置的盖板层11’、光学胶层12’、第一偏光片13’、显示层14’、第二偏光片15’、遮光层16’以及背光模组等结构。发明人发现,设置在显示层14’两侧的第一偏光片13’和第二偏光片15’均具有增亮膜101’,增亮膜101’不仅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正视角亮度,也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大视角亮度,但是该方案工艺较为复杂、成本高;随着显示层14’技术的发展,显示层14’的光透过率不断提高,取消增亮膜101’的情况下,正视角的亮度较大,但大视角的亮度较小,如图2所示,为显示装置取消增亮膜101’后的屏幕亮度变化曲线图,图2中横坐标为视角,纵坐标为相对亮度,由图2可知,正视角的亮度较大能够满足亮度需求,大视角的亮度衰减过大,导致大视角的亮度难以满足需求。
LCD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包括沿预设方向H’依次设置的增光元件17’、扩散片18’、导光板19’、反射板20’和背板21’等,其中,背光模组的光源发射的光信号从侧面进入导光板19’,经导光板19’的散射转化为均匀分布的面光源,然后经过扩散片18’的均光作用入射至增光元件17’。增光元件17’具有聚光作用,符合某种角度的光线被射出,不符合的光线再次被反射至导光板19’和扩散片18’中,经过导光板19’和扩散片18’的作用后,重新被增光元件17’接收,并以符合角度要求的光线射出。发明人还发现,增光元件17’对显示装置的视角亮度有一定影响,如图3a和图3b所示,增光元件17’具有棱镜171’,棱镜171’呈条形,沿棱镜171’长度方向棱镜171’的切面呈三角形,设置棱镜171’的切面顶角为90°时,有利于经棱镜171’的折射、反射作用将背光模组的光线重复利用,提升正视角的亮度,而在LCD显示装置的偏光片取消增亮膜101’的情况下,如此设置的增光元件17’难以兼顾大视角出光亮度需求。
基于上述内容,如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屏组件10,在取消偏光片的增量膜101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增光元件17的棱镜的结构,在兼顾正视角出光亮度需求的情况下,提升大视角出射光线的比例,进而提升大视角的亮度。
如图4所示,显示屏组件10包括沿预设方向H依次层叠设置的盖板层11、光学胶层12、第一偏光基层13、显示层14、第二偏光基层15、两层增光元件17、扩散片18、导光板19、反射板20和背板21。盖板层11可为玻璃盖板层11,第一偏光基层13通过光学胶层12粘接于盖板层11,第一偏光基层13和第二偏光基层15粘接于显示层14相对的两侧,显示层14为LCD显示层14,显示层14可包括两层沿预设方向H层叠的Panel层141。
显示屏组件10还包括设于导光板19侧壁面的光源(图中未示出),光源发射的光线从导光板19侧面进入导光板19,被导光板19改变传播方向或者穿过导光板19到达反射板20并被反射板20反射,到达扩散片18,经扩散片18均光后依次穿过两层增光元件17后以多角度向显示层14所在的一侧射出。本申请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包括两层增光元件17、扩散片18、导光板19、反射板20、背板21和光源。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设于显示层14相对两侧的第一偏光基层13和第二偏光基层15均用于为显示层14提供偏光性,两者均不具有增亮膜,对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不具有增强效果。
如图5所示,各增光元件17均包括朝向显示层14设置的多组透镜单元107,多组透镜单元107沿垂直于预设方向H的排布方向并排设置。各透镜单元107包括至少两个增光棱镜171,各增光棱镜171沿垂直于预设方向H的延伸方向延伸,延伸方向与排布方向垂直,且沿增光棱镜171的延伸方向,增光棱镜171的切面轮廓呈三角形。其中,两层增光元件17的增光棱镜171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能够降低光线穿过两层增光元件17时的干涉问题。图5中,示意了在显示屏组件10的显示区域为矩形显示区域,两个增光元件17在垂直于预设方向H的截面轮廓均为矩形的情形,其中一层增光元件17的增光棱镜17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增光元件17的长边所在的方向,另一层增光元件17的增光棱镜17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增光元件17的长边所在的方向;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两层增光元件17的增光棱镜171的延伸方向也可以呈夹角,此时,各层增光元件17的增光棱镜171的延伸方向可设置为与增光元件17的长边所在的方向呈夹角。本申请,对各层增光元件17的增光棱镜171的排布方式不做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其中,至少一层的增光元件17的各透镜单元107内,至少两个增光棱镜171的切面的顶角不同,且至少一个增光棱镜171的切面的顶角大于90°。如图6所示,该透镜单元107包括两个增光棱镜171,其中一个增光棱镜171的切面顶角为90°,另一个增光棱镜171的切面顶角大于90°,由图6可以看出,来自导光板19侧的光线进入增光元件17后以相同的角度到达增光棱镜171的表面时,相对顶角为90°的增光棱镜171,顶角大于90°的增光棱镜171能够将更多的光线以较大的角度射出,以弥补大角度出光不足导致的大视角显示亮度低的缺陷。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中所述的增光棱镜将光线以较大或较小的角度射出,该角度为光线与预设方向的夹角。光线偏离预设方向的程度越大则光线射出增光棱镜的角度越大,接收者也能够在距离射出点越远的位置接收该大角度的光线,使显示屏组件10具有大视角特性。
如图7a所示,当各透镜单元107的增光棱镜171的切面的顶角均大于90°时,多个增光棱镜171能够将光线以更为发散的状态射出增光元件17。如图7b所示,各透镜单元107的增光棱镜171的切面的顶角不同时,顶角较大的增光棱镜171能够与顶角较小的增光棱镜171相互弥补各自出光角度的不足,以满足正视角和大视角出光需求。
可选地,如图8和图9所示,其中一层增光元件17的各透镜单元107内,所有增光棱镜171的切面的顶角相同,例如,所有增光棱镜171的切面的顶角均大于90°;另一层增光元件17的各透镜单元107内,至少两个增光棱镜171的切面的顶角不同,且至少一个增光棱镜171的切面的顶角大于90°,如此,以便灵活分配两层增光元件17的不同切面顶角的增光棱镜171的比例,以满足正视角和大视角的亮度需求。
可选地,如图10所示,同时设置两层增光元件17的各透镜单元107内,至少两个增光棱镜171的切面的顶角不同,且至少一个增光棱镜171的切面的顶角大于90°。当切面顶角大于90°的增光棱镜171的数量越多,对大视角的光亮度弥补效果越好。
可选地,当各透镜单元107内至少两个增光棱镜171的切面的顶角不同时,可设置其中部分增光棱镜171的切面的顶角大于90°、另一部分的增光棱镜171的切面的顶角等于90°,利用切面顶角等于90°使正视角出光效果好的特性,以维持显示装置具有较好的正视角出光效果。例如,如图8至图10所示,至少一层的增光元件17的各透镜单元107包括两个增光棱镜171,且其中一个增光棱镜171的切面顶角为90°,另一个增光棱镜171的切面顶角大于90°,通过保留各层增光元件17具有切面顶角为90°的增光棱镜171,在保证具有较好的正视角出光效果的基础上,通过调节各透镜单元107内另一个增光棱镜171的角度,以便于简化各层透镜单元107内的增光棱镜171的结构设计。
另外,当各透镜单元107内切面顶角大于90°的增光棱镜17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增光棱镜171的切面顶角可相同也可不相同。本申请对各透镜单元107内增光棱镜171的切面顶角的度数、增光棱镜171切面尺寸、增光棱镜171的数量不做限定,具体可根据出光需求进行选择。
可选地,在预设方向H,至少一层的增光元件17内的增光棱镜171的切面的高度相同,例如,当同一层内增光棱镜171的切面顶角相同时,该层增光元件17的增光棱镜171的切面高度相同,以便于提高从该层增光元件17射出的光线的均匀性。
可选地,至少一层的增光元件17的各透镜单元107内,至少两个增光棱镜171的切面的顶角不同,且在预设方向H,顶角较小的增光棱镜171的切面高度小于顶角较大的增光棱镜171的切面高度,以便于提高以大角度射出该增光元件17的光线穿过显示层14覆盖的区域。
进一步地,在透镜单元107的排布方向上,各增光棱镜171的宽度相同,各层增光元件17的增光棱镜171的切面轮廓为等腰三角形,使穿过两层增光元件17的光线能够更均匀地朝向显示层14所在的一侧射出。
各增光元件17还包括光学基层172,光学基层172包括沿预设方向H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显示层14,增光棱镜171设于第一表面。来自导光板19一侧的光线从第二表面进入光学基层172内到达第一表面,并进入增光棱镜171从增光棱镜171的表面朝向显示层14所在的一侧射出。
各增光元件17还包括微结构层173,微结构层173设于第二表面,微结构层173包括多个凸起,来自导光板19一侧的光线能够穿过凸起,且凸起能够改变光线传播方向,使光线能够更均匀地到达光学基层172的第二表面。例如,凸起可为微型凸透镜,且多个微型凸透镜均匀分布,以使多个微结构层173具有均光效果。
增光棱镜171和微结构层173由高折射率的材料制得,以使增光棱镜171对光线具有更好的偏折效果,以便于满足大视角亮度需求。同时,增光棱镜171和微结构层173由具有高透光率的材质制得,以降低光线经过增光棱镜171和微结构层173的光损耗。可选地,增光棱镜171和微结构层173材质相同。
光学基层172用于为增光棱镜171和微结构层173提供支撑,同时光学基层172也应具有较好的透光性,例如,光学基层172可由PC(Polycarbonat,聚碳酸酯)塑料、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等。
两层增光元件17层叠设置,且两层增光元件17相接触,具体为,位于两层光学基层172之间的增光棱镜171与微结构层173相接触,以降低光线在两层增光元件17之间穿过的路径,以降低光损耗。可以理解的是,增光棱镜171的顶角处较为脆弱,当增光棱镜171和微结构层173的材质相同时,微结构层173与增光棱镜171接触,能够有效降低增光棱镜171与微结构层173磕碰损坏增光棱镜171的情况发生。
显示层14包括透光区和连接于透光区外围的遮光区。可选地,在预设方向H,各增光元件17的多个透镜单元107覆盖透光区,且至少部分覆盖遮光区,以使透光区用于连接遮光区的边缘区域的大视角亮度也能满足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主体以及如上所述的显示屏组件10,主体包括外壳,显示屏组件10安装于外壳。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还可以是游戏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设备、车载电脑、笔记本电脑、数据存储装置、音频播放装置、视频播放装置、可穿戴设备等具有显示装置的设备,其中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基层、显示层、第二偏光基层以及两层增光元件;各所述增光元件均包括朝向所述显示层设置的多组透镜单元,各所述透镜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增光棱镜,所述增光棱镜沿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的方向延伸,且沿所述增光棱镜的延伸方向,所述增光棱镜的切面轮廓呈三角形;
其中,至少一层的所述增光元件的各所述透镜单元内,至少两个所述增光棱镜的切面的顶角不同,且至少一个所述增光棱镜的切面的顶角大于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组件,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层所述增光元件的各所述透镜单元内,所有所述增光棱镜的切面的顶角相同;
另一层所述增光元件的各所述透镜单元内,至少两个所述增光棱镜的切面的顶角不同,且至少一个所述增光棱镜的切面的顶角大于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层的所述增光元件的各所述透镜单元包括两个所述增光棱镜,且其中一个所述增光棱镜的切面顶角为90°,另一个所述增光棱镜的切面顶角大于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预设方向,至少一层的所述增光元件内的所述增光棱镜的切面的高度相同;或,
至少一层的所述增光元件的各所述透镜单元内,至少两个所述增光棱镜的切面的顶角不同,且在所述预设方向,顶角较小的所述增光棱镜的切面高度小于顶角较大的所述增光棱镜的切面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增光元件还包括:
光学基层,包括沿所述预设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所述显示层,所述增光棱镜设于所述第一表面;
微结构层,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微结构层包括多个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屏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光棱镜和所述微结构层材质相同;和/或,
位于两层所述光学基层之间的所述增光棱镜与所述微结构层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组件,其特征在于,各层所述增光元件的所述增光棱镜的切面轮廓为等腰三角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组件,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透镜单元沿垂直于预设方向的排布方向并排设置,沿所述排布方向,各所述增光元件的所述增光棱镜的宽度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层包括透光区和连接于所述透光区外围的遮光区;在所述预设方向,各所述增光元件的多个所述透镜单元覆盖所述透光区,且至少部分覆盖所述遮光区。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组件;及
主体,所述显示屏组件设于所述主体。
CN202222281964.0U 2022-08-26 2022-08-26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81594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81964.0U CN218159451U (zh) 2022-08-26 2022-08-26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81964.0U CN218159451U (zh) 2022-08-26 2022-08-26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59451U true CN218159451U (zh) 2022-12-27

Family

ID=84556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81964.0U Active CN218159451U (zh) 2022-08-26 2022-08-26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594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71081B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8192067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light guiding member, prism sheet and reflection section
US7434976B2 (en) Double-side display device with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having deflection patterns
US20160054508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02214603A (ja) 反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プリズムアレイシート
US20160054507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H1111013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6882474B2 (en) Optical path changing polarizer
CN211979374U (zh) 调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230176413A1 (en) Display apparatus
US20140009960A1 (en) Backlight device
CN110967787A (zh)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KR100479191B1 (ko) 반투과형액정표시장치
KR20160092968A (ko) 표시 패널 유닛 및 표시 장치
US7321407B2 (en) Reflecto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1191851A (zh) 光学板
KR100442220B1 (ko) 반사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CN218159451U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US11307459B2 (en)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switchable diffuser and a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a first region and a second region, and a mobile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14077093B (zh) 侧入式光源、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03031870A1 (fr) Unite d'eclairage et dispositif d'affichage a cristaux liquides dans lequel ladite unite est utilisee
WO2007026986A1 (en) Display device
KR20180010303A (ko) 도광판,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들을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WO2022222083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13254592A (ja) 導光板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