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07094U - 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07094U
CN213507094U CN202020546561.2U CN202020546561U CN213507094U CN 213507094 U CN213507094 U CN 213507094U CN 202020546561 U CN202020546561 U CN 202020546561U CN 213507094 U CN213507094 U CN 2135070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urnace
fixed
embedded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4656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海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nyang Hengtai Electric Furna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nyang Hengtai Electric Furna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nyang Hengtai Electric Furna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nyang Hengtai Electric Furna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4656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070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070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070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urnace Housings, Linings, Walls, And Ceil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裹设置于炉衬结构的外壁,支撑结构包括下檐板、侧底杆、炉底板、支脚架、上檐板、侧立杆、侧撑架、顶板、顶横梁、顶纵梁、升降固定板、桥架杆;下檐板设置于炉衬的外壁底侧;侧底杆设置于下檐板的一侧底端;炉底板设置于侧底杆的底端,侧底杆的一侧贴合于炉衬的底面;支脚架设置于炉底板的两侧底端;上檐板设置于炉衬的外壁顶侧;侧立杆设置于炉衬的侧壁;侧撑架的一端通过焊接与侧立杆实现固定;顶板设置于炉衬的顶面;顶横梁横向设置于顶板的顶面;顶纵梁与顶横梁呈经纬设置;桥架杆横向设置于炉衬的顶端。本实用新型对炉衬的侧面限位固定,侧面与顶面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整体壳体结构强度高。

Description

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罩式炉领域,特别是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罩式炉多用于冶金行业的钢丝、钢管、铜带、铜线以及硅钢片等的退火处理,用于工件成批热处理加热。罩式炉主要结构包括有炉台、炉罩、密封结构等组成,罩式炉是炉体为一罩子,或炉底不动,炉罩移动,或炉罩不动,炉底移动的热处理炉。
罩式炉的炉罩结构分为壳体和衬体,衬体一般采用纤维结构,保证炉罩内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但炉衬的自身的结构强度较低,需要通过有强度较高的壳体结构支撑于衬体结构,使罩式炉的炉罩具有整体性,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适应于炉罩结构的反复起降。现针对于衬体结构采用平叠方式进行装配的内衬,需要设计一种可适应其内衬结构的壳体结构,使壳体结构对内衬具有良好的包裹性,支撑性能;同时,衬体的顶面具有较大的跨度,需要防止炉顶的下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裹设置于炉衬结构的外壁,炉衬包括底炉板、侧炉板和顶炉板,底炉板、侧炉板、顶炉板呈平叠设置;
支撑结构包括下檐板、侧底杆、炉底板、支脚架、上檐板、侧立杆、侧撑架、顶板、顶横梁、顶纵梁、升降固定板、桥架杆;
所述下檐板设置于所述炉衬的外壁底侧;所述侧底杆设置于所述下檐板的一侧底端,通过焊接与所述下檐板固定;所述炉底板设置于所述侧底杆的底端,并与所述侧底杆焊接固定,所述侧底杆的一侧贴合于所述炉衬的底面;所述支脚架设置于所述炉底板的两侧底端,并与所述炉底板焊接固定;所述上檐板设置于所述炉衬的外壁顶侧;所述侧立杆设置于所述炉衬的侧壁,横向呈阵列设置,每个所述侧立杆的顶端和底端通过焊接分别与所述上檐板和下檐板实现固定;所述侧撑架的一端通过焊接与所述侧立杆实现固定,所述侧撑架的一端与炉衬固定;所述顶板设置于炉衬的顶面,所述顶板的周向与所述上檐板的内壁焊接固定;所述顶横梁横向设置于所述顶板的顶面,呈平行设置,每个所述顶横梁的底面与所述顶板焊接固定,每个所述顶横梁的两端与所述上檐板焊接固定;所述顶纵梁与所述顶横梁呈经纬设置,并与所述顶横梁焊接固定,所述顶纵梁的两端与所述上檐板焊接固定;所述升降固定板通过焊接固定于两侧所述侧立杆的顶端;所述桥架杆横向设置于所述炉衬的顶端,所述桥架杆的两端通过焊接与所述升降固定板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底炉板的侧壁、侧炉板的侧壁和顶炉板的顶面均预埋设有预埋件;所述预埋件采用不锈钢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预埋件包括预埋螺栓、预埋片和预埋爪,所述预埋螺栓垂直设置于所述预埋片的一端,通过焊接与所述预埋片呈一体式结构;所述预埋爪设置于所述预埋片的一侧,呈两端对称设置,并通过焊接与所述预埋片呈一体式结构;每个所述预埋爪与所述预埋片呈斜向设置,每个所述预埋爪呈波纹状结构,所述预埋爪的顶端呈弯钩状。
进一步的,所述下檐板的截面呈“Z”字形结构,所述下檐板的顶端贴合于所述侧炉板的侧壁,通过螺母配合预埋件实现下檐板与侧炉板固定;所述下檐板的底端包裹于所述底炉板的外壁,所述下檐板的底侧宽度与所述底炉板的厚度一致,通过螺母配合预埋件实现下檐板与底炉板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炉底板的截面呈“L”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上檐板的截面呈“Z”字形结构,所述上檐板的顶端贴合于所述顶炉板的外壁,所述上檐板的顶侧高度大于所述顶炉板的厚度,通过螺母配合预埋件实现上檐板与顶炉板固定;所述上檐板的底端贴合于所述侧炉板的侧壁,通过螺母配合预埋件实现上檐板与侧炉板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侧立杆的顶端两侧设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通过焊接与所述侧立杆固定,呈一体式结构;所述加强件贴合于所述升降固定板的底面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侧撑架包括侧卡槽板、斜撑板和侧撑板;所述卡槽板的截面呈“凵”字形结构,所述卡槽板的内截面形状与所述侧立杆的截面形状相适应,所述卡槽板卡于所述立杆的外壁,并通过焊接实现侧立杆与侧撑架固定;所述斜撑板设置于所述侧卡槽板的一端两侧,通过焊接与所述卡槽板固定,两侧所述斜撑板呈“八”字形设置;所述侧撑板设置于所述斜撑板的一端,并通过焊接与所述斜撑板实现固定,所述侧撑板贴合于所述侧炉板,通过螺母配合预埋件实现侧撑板与所述侧炉板固定。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桥架杆的两端呈弯折状结构;每个所述升降固定板上设置的桥架杆数量为两个,呈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针对炉衬结构设计了壳体结构,壳体结构通过上檐板、下檐板对衬体结构进行固定,使炉衬的各个炉板侧面之间具有良好的连接性,对炉衬的炉板之间进行横向限位;同时,炉衬的侧面纵向设置侧立杆将上檐板和下檐板焊接固定,呈一体式结构,侧立杆通过侧撑架与炉衬的侧面进行进一步支撑固定,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对炉衬结构的侧面进行定位固定,侧壁面具有较高强度。
本实用新型对炉衬的顶面贴合设置顶板,将顶板与炉衬的顶面通过预埋件固定,顶板表面并设有多组横梁、纵梁结构,对顶面形成强度支撑,防止炉衬的顶面下垂,壳体的整体顶面强度高;壳体的顶面结构与侧面结构形成有效固定,壳体的整体性强;进一步的,进行横向设置桥架杆,对壳体顶面进行横向拉结支撑,壳体的顶面具有较高强度。
本实用新型对炉衬的顶面设有支脚架,支架脚与侧立杆之间形成固定结构,当炉衬与炉台结构闭合时,通过支脚架贴合于底面对壳体进行侧边纵向支撑,保证了炉衬结构在使用时对壳体进行稳定,装置使用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断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侧立杆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预埋件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炉衬1、底炉板1-1、侧炉板1-2、顶炉板1-3;
下檐板2;
侧底杆3;
炉底板4;
支脚架5;
上檐板6;
侧立杆7、加强件7-1;
侧撑架8、侧卡槽板8-1、斜撑板8-2、侧撑板8-3;
顶板9;
顶横梁10;
顶纵梁11;
升降固定板12;
桥架杆13;
预埋件14、预埋螺栓14-1、预埋片14-2、预埋爪14-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固定连接,固定设置、固定结构均为焊接、螺钉连接、螺栓螺母连接、铆接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公知技术。
结合附图可见,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裹设置于炉衬结构的外壁,炉衬包括底炉板1-1、侧炉板1-2和顶炉板1-3,底炉板1-1、侧炉板1-2、顶炉板1-3呈平叠设置;
支撑结构包括下檐板2、侧底杆3、炉底板4、支脚架5、上檐板6、侧立杆7、侧撑架8、顶板9、顶横梁10、顶纵梁11、升降固定板12、桥架杆13;
所述下檐板2设置于所述炉衬的外壁底侧;所述侧底杆3设置于所述下檐板2的一侧底端,通过焊接与所述下檐板2固定;所述炉底板4设置于所述侧底杆的底端,并与所述侧底杆焊接固定,所述侧底杆的一侧贴合于所述炉衬的底面;所述支脚架5设置于所述炉底板4 的两侧底端,并与所述炉底板4焊接固定;所述上檐板6设置于所述炉衬的外壁顶侧;所述侧立杆7设置于所述炉衬的侧壁,横向呈阵列设置,每个所述侧立杆7的顶端和底端通过焊接分别与所述上檐板6和下檐板2实现固定;所述侧撑架8的一端通过焊接与所述侧立杆7实现固定,所述侧撑架8的一端与炉衬固定;所述顶板9设置于炉衬的顶面,所述顶板9的周向与所述上檐板6的内壁焊接固定;所述顶横梁10横向设置于所述顶板9的顶面,呈平行设置,每个所述顶横梁10的底面与所述顶板9焊接固定,每个所述顶横梁10的两端与所述上檐板6焊接固定;所述顶纵梁11与所述顶横梁10呈经纬设置,并与所述顶横梁10焊接固定,所述顶纵梁11的两端与所述上檐板6焊接固定;所述升降固定板12通过焊接固定于两侧所述侧立杆7的顶端;所述桥架杆13横向设置于所述炉衬的顶端,所述桥架杆13的两端通过焊接与所述升降固定板12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底炉板1-1的侧壁、侧炉板1-2的侧壁和顶炉板1-3的顶面均预埋设有预埋件14;所述预埋件14采用不锈钢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预埋件14包括预埋螺栓14-1、预埋片14-2和预埋爪14-3,所述预埋螺栓14-1垂直设置于所述预埋片14-2的一端,通过焊接与所述预埋片14-2呈一体式结构;所述预埋爪14-3设置于所述预埋片14-2的一侧,呈两端对称设置,并通过焊接与所述预埋片 14-2呈一体式结构;每个所述预埋爪14-3与所述预埋片14-2呈斜向设置,每个所述预埋爪 14-3呈波纹状结构,所述预埋爪14-3的顶端呈弯钩状。
进一步的,所述下檐板2的截面呈“Z”字形结构,所述下檐板2的顶端贴合于所述侧炉板1-2的侧壁,通过螺母配合预埋件14实现下檐板2与侧炉板1-2固定;所述下檐板2的底端包裹于所述底炉板1-1的外壁,所述下檐板2的底侧宽度与所述底炉板1-1的厚度一致,通过螺母配合预埋件14实现下檐板2与底炉板1-1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炉底板4的截面呈“L”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上檐板6的截面呈“Z”字形结构,所述上檐板6的顶端贴合于所述顶炉板1-3的外壁,所述上檐板6的顶侧高度大于所述顶炉板1-3的厚度,通过螺母配合预埋件14实现上檐板6与顶炉板1-3固定;所述上檐板6的底端贴合于所述侧炉板1-2的侧壁,通过螺母配合预埋件14实现上檐板6与侧炉板1-2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侧立杆7的顶端两侧设有加强件7-1,所述加强件7-1通过焊接与所述侧立杆7固定,呈一体式结构;所述加强件7-1贴合于所述升降固定板12的底面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侧撑架8包括侧卡槽板8-1、斜撑板8-2和侧撑板8-3;所述卡槽板的截面呈“凵”字形结构,所述卡槽板的内截面形状与所述侧立杆7的截面形状相适应,所述卡槽板卡于所述立杆的外壁,并通过焊接实现侧立杆7与侧撑架8固定;所述斜撑板8-2设置于所述侧卡槽板8-1的一端两侧,通过焊接与所述卡槽板固定,两侧所述斜撑板8-2呈“八”字形设置;所述侧撑板8-3设置于所述斜撑板8-2的一端,并通过焊接与所述斜撑板8-2实现固定,所述侧撑板8-3贴合于所述侧炉板1-2,通过螺母配合预埋件14实现侧撑板8-3与所述侧炉板1-2固定。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桥架杆13的两端呈弯折状结构;每个所述升降固定板12上设置的桥架杆13数量为两个,呈平行设置。

Claims (9)

1.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裹设置于炉衬结构的外壁,炉衬包括底炉板(1-1)、侧炉板(1-2)和顶炉板(1-3),底炉板(1-1)、侧炉板(1-2)、顶炉板(1-3)呈平叠设置;
其特征在于,支撑结构包括下檐板(2)、侧底杆(3)、炉底板(4)、支脚架(5)、上檐板(6)、侧立杆(7)、侧撑架(8)、顶板(9)、顶横梁(10)、顶纵梁(11)、升降固定板(12)、桥架杆(13);
所述下檐板(2)设置于所述炉衬的外壁底侧;所述侧底杆(3)设置于所述下檐板(2)的一侧底端,通过焊接与所述下檐板(2)固定;所述炉底板(4)设置于所述侧底杆的底端,并与所述侧底杆焊接固定,所述侧底杆的一侧贴合于所述炉衬的底面;所述支脚架(5)设置于所述炉底板(4)的两侧底端,并与所述炉底板(4)焊接固定;所述上檐板(6)设置于所述炉衬的外壁顶侧;所述侧立杆(7)设置于所述炉衬的侧壁,横向呈阵列设置,每个所述侧立杆(7)的顶端和底端通过焊接分别与所述上檐板(6)和下檐板(2)实现固定;所述侧撑架(8)的一端通过焊接与所述侧立杆(7)实现固定,所述侧撑架(8)的一端与炉衬固定;所述顶板(9)设置于炉衬的顶面,所述顶板(9)的周向与所述上檐板(6)的内壁焊接固定;所述顶横梁(10)横向设置于所述顶板(9)的顶面,呈平行设置,每个所述顶横梁(10)的底面与所述顶板(9)焊接固定,每个所述顶横梁(10)的两端与所述上檐板(6)焊接固定;所述顶纵梁(11)与所述顶横梁(10)呈经纬设置,并与所述顶横梁(10)焊接固定,所述顶纵梁(11)的两端与所述上檐板(6)焊接固定;所述升降固定板(12)通过焊接固定于两侧所述侧立杆(7)的顶端;所述桥架杆(13)横向设置于所述炉衬的顶端,所述桥架杆(13)的两端通过焊接与所述升降固定板(12)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炉板(1-1)的侧壁、侧炉板(1-2)的侧壁和顶炉板(1-3)的顶面均预埋设有预埋件(14);所述预埋件(14)采用不锈钢材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件(14)包括预埋螺栓(14-1)、预埋片(14-2)和预埋爪(14-3),所述预埋螺栓(14-1)垂直设置于所述预埋片(14-2)的一端,通过焊接与所述预埋片(14-2)呈一体式结构;所述预埋爪(14-3)设置于所述预埋片(14-2)的一侧,呈两端对称设置,并通过焊接与所述预埋片(14-2)呈一体式结构;每个所述预埋爪(14-3)与所述预埋片(14-2)呈斜向设置,每个所述预埋爪(14-3)呈波纹状结构,所述预埋爪(14-3)的顶端呈弯钩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檐板(2)的截面呈“Z”字形结构,所述下檐板(2)的顶端贴合于所述侧炉板(1-2)的侧壁,通过螺母配合预埋件(14)实现下檐板(2)与侧炉板(1-2)固定;所述下檐板(2)的底端包裹于所述底炉板(1-1)的外壁,所述下檐板(2)的底侧宽度与所述底炉板(1-1)的厚度一致,通过螺母配合预埋件(14)实现下檐板(2)与底炉板(1-1)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底板(4)的截面呈“L”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檐板(6)的截面呈“Z”字形结构,所述上檐板(6)的顶端贴合于所述顶炉板(1-3)的外壁,所述上檐板(6)的顶侧高度大于所述顶炉板(1-3)的厚度,通过螺母配合预埋件(14)实现上檐板(6)与顶炉板(1-3)固定;所述上檐板(6)的底端贴合于所述侧炉板(1-2)的侧壁,通过螺母配合预埋件(14)实现上檐板(6)与侧炉板(1-2)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立杆(7)的顶端两侧设有加强件(7-1),所述加强件(7-1)通过焊接与所述侧立杆(7)固定,呈一体式结构;所述加强件(7-1)贴合于所述升降固定板(12)的底面焊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撑架(8)包括侧卡槽板(8-1)、斜撑板(8-2)和侧撑板(8-3);所述卡槽板的截面呈“凵”字形结构,所述卡槽板的内截面形状与所述侧立杆(7)的截面形状相适应,所述卡槽板卡于所述立杆的外壁,并通过焊接实现侧立杆(7)与侧撑架(8)固定;所述斜撑板(8-2)设置于所述侧卡槽板(8-1)的一端两侧,通过焊接与所述卡槽板固定,两侧所述斜撑板(8-2)呈“八”字形设置;所述侧撑板(8-3)设置于所述斜撑板(8-2)的一端,并通过焊接与所述斜撑板(8-2)实现固定,所述侧撑板(8-3)贴合于所述侧炉板(1-2),通过螺母配合预埋件(14)实现侧撑板(8-3)与所述侧炉板(1-2)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桥架杆(13)的两端呈弯折状结构;每个所述升降固定板(12)上设置的桥架杆(13)数量为两个,呈平行设置。
CN202020546561.2U 2020-04-14 2020-04-14 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 Active CN2135070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46561.2U CN213507094U (zh) 2020-04-14 2020-04-14 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46561.2U CN213507094U (zh) 2020-04-14 2020-04-14 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07094U true CN213507094U (zh) 2021-06-22

Family

ID=76378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46561.2U Active CN213507094U (zh) 2020-04-14 2020-04-14 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070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I124429B (fi) Menetelmä ja laitteisto voimakattilan seinien tukemiseksi
CN105735149A (zh) 一种适用于梁底与盖梁间狭小空间的桥梁顶升反力装置
CN213507094U (zh) 一种罩式炉的高强度外壳支撑结构
CN204940909U (zh) 用于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加固钢结构屋面
RU2294404C1 (ru) Катод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алюминиевого электролизера
KR100202270B1 (ko) 철근 콘크리트 슬래브의 데크 패널
CS215091B2 (en) Casing plate for securing the piping ditches etc
CN210154324U (zh) 一种新型锻造车间加热炉拱形炉顶结构
KR20130075136A (ko) 무지주용 슬래브 거푸집
CN110986584A (zh) 侧吹炉的弹性骨架及具有其的侧吹炉
CN217998890U (zh) 一种全钢型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CN105089291A (zh) 用于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加固钢结构屋面
RU12456U1 (ru) Котел
KR100763003B1 (ko) 슬라브용 거푸집 지지장치
CN220524736U (zh) 一种超高冷却三角支腿结构
JPH06322872A (ja) デッキプレート
CN214144969U (zh) 一种新型柔性支撑三管塔结构
CN219824911U (zh) 一体式钢筋绑扎台架
CN219240563U (zh) 一种格构柱和结构柱一体化结构
JP2529065B2 (ja) 走行クレ―ン用ガ―ダ
CN211286140U (zh) 一种全钢装配式双肢钢管约束的防屈曲钢板剪力墙
KR200397203Y1 (ko) 단부 구조가 개선된 트러스형 데크플레이트
CN215167044U (zh) 一种大跨度预应力空腹桁架梁板屋盖体系
CN108166740A (zh) 一种附着式液压升降脚手架架体
CN212667224U (zh) 一种钢筋笼运输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