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78508U - 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发动机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发动机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78508U
CN213478508U CN202021925693.2U CN202021925693U CN213478508U CN 213478508 U CN213478508 U CN 213478508U CN 202021925693 U CN202021925693 U CN 202021925693U CN 213478508 U CN213478508 U CN 2134785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jacket
water
outlet
jacket
exhaust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2569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鹏
刘军
郝胜杰
张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92569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785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785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785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发动机及车辆,所述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包括:上水套和下水套,所述上水套和所述下水套彼此扣合,所述下水套设有进水口,所述上水套设有排水口;中间水套,所述中间水套具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中间水套的入水口与所述下水套连通,所述中间水套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上水套和所述下水套连通,所述中间水套与所述上水套之间限定出上排气道容纳空间,所述中间水套与所述下水套之间限定出下排气道容纳空间。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冷却效果好等优点。

Description

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发动机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发动机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辆,为提高暖机速度、改善怠速排放、使结构更加紧凑,发动机的缸盖通常采用IEM缸盖(Integrated Exhaust Manifold),即集成排气歧管的缸盖,而为了解决相邻两气缸排气干扰的问题,将排气道分为两层,形成双出口排气道缸盖,但排气道分为两层后,缸盖水套的结构十分复杂,增加了铸造工艺难度,并且两排气道之间的部分是热量汇集的位置,虽然一些缸盖水套设计了针对两排气道之间部分进行冷却的结构,但冷却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该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冷却效果好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的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发动机的车辆。
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包括:上水套和下水套,所述上水套和所述下水套彼此扣合,所述下水套设有进水口,所述上水套设有排水口;中间水套,所述中间水套具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中间水套的入水口与所述下水套连通,所述中间水套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上水套和所述下水套连通,所述中间水套与所述上水套之间限定出上排气道容纳空间,所述中间水套与所述下水套之间限定出下排气道容纳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冷却效果好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入水口形成于所述中间水套的一端的端面且与所述下水套连通,所述中间水套的所述一端的上表面封闭;所述出水口包括第一子出水口和第二子出水口,所述第一子出水口形成于所述中间水套的另一端的端面且与所述下水套连通,所述第二子出水口形成于所述中间水套的所述另一端的上表面且与所述上水套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下水套设有多个导流柱,每个所述导流柱连通所述下水套和所述上水套。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导流柱沿所述下水套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上水套、所述下水套和所述中间水套之间具有多个工艺口,每个所述工艺口设有封堵塞片。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工艺口分别位于所述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的两端处、所述中间水套的入水口处,所述中间水套的出水口处以及所述中间水套的出水口的远离所述入水口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口为多个,多个所述进水口形成于所述下水套的下表面且沿所述下水套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排水口沿所述上水套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对于所述中间水套的入水口更加邻近所述中间水套的出水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发动机,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冷却效果好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冷却效果好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的下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的中间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1、
上水套100、排水口110、
下水套200、进水口210、导流柱220、
中间水套300、入水口310、出水口320、第一子出水口321、
第二子出水口322、上排气道容纳空间330、
下排气道容纳空间340、工艺口350、封堵塞片360、
上排气道410、下排气道4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多个。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1包括上水套100、下水套200和中间水套300。
上水套100和下水套200彼此扣合,下水套200设有进水口210,上水套100设有排水口110。中间水套300具有入水口310和出水口320,中间水套300的入水口310与下水套200连通且与上水套100隔断(即不连通),中间水套300的出水口320分别与上水套100和下水套200连通,中间水套300与上水套100之间限定出上排气道容纳空间330,中间水套300与下水套200之间限定出下排气道容纳空间340。
举例而言,上水套100和下水套200彼此扣合可以形成大致封闭的整体结构,使冷却液可以容纳其中,上水套100、中间水套300和下水套200共同限定出冷却液的流动路径,冷却液从下水套200流入,流经中间水套300,从上水套100流出。
其中,缸盖具有上排气道410和下排气道420,上排气道410位于上排气道容纳空间330,下排气道420位于下排气道容纳空间340,上排气道410和下排气道420上下间隔设置,上水套100位于气缸的上排气道410的上方,通过通入冷却液对上排气道410的上方进行冷却。下水套200位于下排气道420的下方,通过通入冷却液对下排气道420的下方进行冷却。中间水套300位于上水套100和下水套200之间,通过通入冷却液,对上排气道410和下排气道420之间的部分进行冷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1,通过在上水套100和下水套200之间设置中间水套300,中间水套300与上水套100之间限定出上排气道容纳空间330,中间水套300与下水套200之间限定出下排气道容纳空间340,由此可以利用中间水套300对上排气道410和下排气道420之间的部分进行有效冷却,从而避免IEM缸盖因高温而失效。
并且,中间水套300的入水口310与下水套200连通且与上水套100隔断,中间水套300的出水口320分别与上水套100和下水套200连通,冷却液从下水套200流入中间水套300,经过中间水套300后流向下水套200和上水套100,这样可以保证对中间水套300能够分配足够冷却液,提升中间水套300中冷却液的流量和流速,进而有效对上排气道410和下排气道420之间的部分进行冷却。
此外,通过将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1构造为上水套100、下水套200和中间水套300,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1可以分区域对使上排气道410、下排气道420以及上排气道410和下排气道420之间的部分分别冷却,使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1的结构更加简单,成型和加工制造更加容易。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1,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冷却效果好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入水口310形成于中间水套300的一端的端面且与下水套200连通,中间水套300的所述一端的上表面封闭。
出水口320包括第一子出水口321和第二子出水口322,第一子出水口321形成于中间水套300的另一端的端面且与下水套200连通,第二子出水口322形成于中间水套300的所述另一端的上表面且与上水套100连通。
如此,下水套200中的冷却液从中间水套300的入水口310流入中间水套300,并且由于中间水套300的所述一端的上表面封闭,冷却液无法流至上水套100,冷却液更容易向所述另一端流动,从而限定出冷却液在中间水套300内的流动路径,保证中间水套300内冷却液的分配量。并且,通过构造第一子出水口321和第二子出水口322,中间水套300中的冷却液能够分别流入下水套200和上水套100。由于第一子出水口321和第二子出水口322均形成于中间水套300的另一端,且第二子出水口322形成于中间水套300的另一端的上表面,冷却液能够充满中间水套300,进而冷却液能够对上排气道410和下排气道420之间的部分进行更充分的冷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下水套200设有多个导流柱220,每个导流柱220连通下水套200和上水套100。
如此,下水套200不仅与中间水套300连通,还能和上水套100相互连通。进而,上水套100可以分别由中间水套300和下水套200通入冷却液,冷却液流入上水套100的阻力更小,促进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1的冷却液流动,冷却效率更高,且冷却效果更加均匀。如此,多个导流柱220适应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1的形状设置,在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1的长度方向的冷却更均匀。
举例而言,缸体水套中的冷却液从进水口210进入下水套200,由下水套200直接流向中间水套300,经过中间水套300,从中间水套300分别流向上水套100及下水套200。除此之外,下水套200内的冷却液通过八个导流柱220流至上水套100,通过以上冷却液通道,实现对缸盖高温部分的冷却,最终冷却液从排水口110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水套100、下水套200和中间水套300之间具有多个工艺口350,每个工艺口350设有封堵塞片360。
举例而言,在生产过程中,铸造成型后,通过预留这些工艺口350,可以将内部的铸造砂倒出,从而形成型腔,然后通过机加工,将工艺口350加工成圆形孔,使工艺口350内壁变得光滑,之后利用封堵塞片360封堵工艺口350,使上水套100下水套200以及中间水套300内部形成闭合的冷却液流路。如此,能够制造出上水套100、下水套200和中间水套300以及内部的冷却液流路,加工精度更高。并且,采用在工艺口350处连接上水套100、下水套200和中间水套300,能有效地避免铸造过程中产生的铸造缺陷而影响冷却效果,且保证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1最终的密封性。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多个工艺口350分别位于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1的两端处、中间水套300的入水口310处,中间水套300的出水口320处以及中间水套300的出水口320的远离入水口310的一侧。
如此,封堵塞片360封堵在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1的多处,且分布位置合理,能够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倒净内部的铸造砂,从而方便生产,且利于保证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进水口210为多个,多个进水口210形成于下水套200的下表面且沿下水套2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由于进水口210位于下水套200的下表面,缸体水套内的冷却液可以由下至上通入下水套200,从而保证充满下水套200,进而流向中间水套300和上水套100。进水口210通过沿下水套2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例如八个,冷却液流量更大,冷却效果更均匀,尤其适用于四缸发动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排水口110沿上水套10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对于中间水套300的入水口310更加邻近中间水套300的出水口320。
如此,冷却液在中间水套300中从入水口310流至出水口320后,由排水口110排出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1,由于排水口110沿上水套100的长度方向流出,冷却液进入上水套100后的流阻更小,更容易从排水口110排出,进而促进冷却液的流动。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1,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冷却效果好等优点。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发动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冷却效果好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发动机及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具体实施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水套和下水套,所述上水套和所述下水套彼此扣合,所述下水套设有进水口,所述上水套设有排水口;
中间水套,所述中间水套具有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中间水套的入水口与所述下水套连通,所述中间水套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上水套和所述下水套连通,所述中间水套与所述上水套之间限定出上排气道容纳空间,所述中间水套与所述下水套之间限定出下排气道容纳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水口形成于所述中间水套的一端的端面且与所述下水套连通,所述中间水套的所述一端的上表面封闭;
所述出水口包括第一子出水口和第二子出水口,所述第一子出水口形成于所述中间水套的另一端的端面且与所述下水套连通,所述第二子出水口形成于所述中间水套的所述另一端的上表面且与所述上水套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套设有多个导流柱,每个所述导流柱连通所述下水套和所述上水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流柱沿所述下水套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套、所述下水套和所述中间水套之间具有多个工艺口,每个所述工艺口设有封堵塞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工艺口分别位于所述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的两端处、所述中间水套的入水口处,所述中间水套的出水口处以及所述中间水套的出水口的远离所述入水口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为多个,多个所述进水口形成于所述下水套的下表面且沿所述下水套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沿所述上水套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对于所述中间水套的入水口更加邻近所述中间水套的出水口。
9.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
CN202021925693.2U 2020-09-04 2020-09-04 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发动机及车辆 Active CN2134785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25693.2U CN213478508U (zh) 2020-09-04 2020-09-04 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发动机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25693.2U CN213478508U (zh) 2020-09-04 2020-09-04 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发动机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78508U true CN213478508U (zh) 2021-06-18

Family

ID=76417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25693.2U Active CN213478508U (zh) 2020-09-04 2020-09-04 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发动机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785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9640A (zh) * 2022-01-05 2022-05-06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发动机汽缸盖及汽缸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39640A (zh) * 2022-01-05 2022-05-06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发动机汽缸盖及汽缸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40207B2 (en) Cylinder head
CN101466936B (zh) 气缸盖的冷却水通道结构
AU2013391199B2 (en) Water cooling system for a cylinder head of an engine
JP2013524071A (ja)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内にガスを分散させるためのマニホールド、およびガス分散のためのこのマニホールドと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ッドとのアセンブリ
CN213478508U (zh) 双出口排气道缸盖水套、发动机及车辆
JP2010209749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CN201228595Y (zh) 一种柴油机气缸盖的水套
KR100216767B1 (ko) 무배수 물 재킷을 포함하는 단일편 실린더 헤드 및 라이너 결합체와 그 제조 방법
CN212079470U (zh) 一种发动机缸体水套及发动机冷却系统
JP5711715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液通路構造
CN209228481U (zh) 气缸盖、发动机和车辆
JP2014043772A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
CN214787722U (zh) 缸盖水套、缸盖和发动机
CN106014671B (zh) 一种发动机缸盖水套
CN211629998U (zh) 新能源电机壳的冷却结构
CN209212401U (zh) 气缸盖、发动机和汽车
CN210098922U (zh) 一种型腔竖向分布的铝合金连杆模具
CN209228480U (zh) 气缸盖、发动机和车辆
CN112177792A (zh) 集成排气歧管缸盖和气缸
CN219338479U (zh) 一种前壳注塑模具
CN213478509U (zh) 气缸盖及发动机
CN218235282U (zh) 气缸盖的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CN218971289U (zh) 多层分流冷却式尿素计量阀总成
CN110714850B (zh) 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JP2017210957A (ja) 冷却水路を備える内燃機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