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19808U - 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 - Google Patents

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19808U
CN213419808U CN202020769847.7U CN202020769847U CN213419808U CN 213419808 U CN213419808 U CN 213419808U CN 202020769847 U CN202020769847 U CN 202020769847U CN 213419808 U CN213419808 U CN 2134198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allel
homodromous
bisymmetric
gear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6984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宣向斌
马利祥
李孝志
刘琳
潘广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inlanz Tianjin I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inlanz Tianjin I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inlanz Tianjin I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inlanz Tianjin I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6984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198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198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198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包括电机和齿轮箱,电机的输出端连接至齿轮箱,齿轮箱设有逆时针转动的一号输出轴和顺时针转动的二号输出轴,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包括底板、一号立板底部、二号立板固定安装至底板,一号立板一面通过短机梁连接至二号立板,一号立板的另一面设有安装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一号支架,短机梁上部设有安装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二号支架,一号立板顶部设有安装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三号支架,本实用新型提高纺纱机的效益,减低成本,保护环境,提升设备的功能,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减轻工作强度,保护环境,提升效益。

Description

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细纱机领域,尤其是涉及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纯机械传动模式,这种模式是很老的机型了,速度和效率都很低,造价比较高,没有控制灵活性,细纱机不能很快速的更换所纺制的产品,更换产品需要很长时间更换对应的齿轮组。开放式的齿轮传动对环境也带来了污染,维护成本高。另外一种是多点驱动,用6个伺服电机加减速机分别驱动6根罗拉模拟传统的纺纱过程,可以快速改变所纺制的纱线品种,但是,增加了驱动控制系统的同步运算负担,控制系统的控制点至少要6轴控制器才能完成,伺服系统数量以及控制器成本也相对高,同步相应比较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解决了单电机驱动、双出轴平行同向反转,同时驱动环锭细纱机双面罗拉等速问题,提高了纱线换型效率,同时降低了伺服系统数量,减少了控制器的控制负担,大大增加了效益。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包括电机和齿轮箱,电机的输出端连接至齿轮箱,齿轮箱一端设有逆时针转动的一号输出轴,齿轮箱另一端设有顺时针转动的二号输出轴,一号输出轴、二号输出轴的方向与电机的输出轴的方向互相垂直或平行。
进一步的,一号输出轴设有一号主动齿轮,一号主动齿轮通过一号同步带连接至一号从动齿轮,一号从动齿轮固定连接至一号前罗拉杆,一号同步带内设有一号张紧轮;二号输出轴设有二号主动齿轮,二号主动齿轮通过二号同步带连接至二号从动齿轮,二号从动齿轮固定连接至二号前罗拉杆,二号同步带内设有二号张紧轮。
进一步的,齿轮箱内设有若干扇形齿轮,利用扇形齿轮换向反转原理实现一号输出轴、二号输出轴异向转动。
进一步的,使用单电机双轴异向减速器的细纱机,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作为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还包括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和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和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结构相同,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与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区别为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齿轮箱的五号输出轴和六号输出轴的方向与电机的输出轴方向平行,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转速大于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转速,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转速大于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转速。
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包括底板、一号立板、二号立板、短机梁,
一号立板底部、二号立板底部均固定安装至底板,且一号立板、二号立板互相平行,一号立板一面的中部通过短机梁连接至二号立板中部,一号立板的另一面设有安装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一号支架,短机梁上部设有安装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二号支架,一号立板顶部设有安装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三号支架,
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三号输出轴设有三号主动齿轮,三号主动齿轮通过三号同步带连接至三号从动齿轮,三号从动齿轮固定连接至一号中罗拉杆,三号同步带内设有三号张紧轮;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四号输出轴设有四号主动齿轮,四号主动齿轮通过四号同步带连接至四号从动齿轮,四号从动齿轮固定连接至一号中罗拉杆,四号同步带内设有四号张紧轮;
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五号输出轴设有五号主动齿轮,五号主动齿轮通过五号同步带连接至五号从动齿轮,五号从动齿轮固定连接至一号后罗拉杆,五号同步带内设有五号张紧轮;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六号输出轴设有六号主动齿轮,六号主动齿轮通过六号同步带连接至六号从动齿轮,六号从动齿轮固定连接至二号后罗拉杆,六号同步带内设有六号张紧轮。
进一步的,短机梁上设有两个结构相同且互相对称的罗拉座,包括底座、耳板、前罗拉头座、中罗拉头座和后罗拉头座,耳板固定安装底座一侧,前罗拉头座、后罗拉头座均安装至底座,中罗拉头座安装至耳板,一号前罗拉杆穿过前罗拉头座,一号中罗拉杆穿过中罗拉头座,一号后罗拉杆穿过后罗拉头座。
进一步的,底座上设有一号滑槽,前罗拉头座、后罗拉头座与一号滑槽滑动连接,耳板上设有二号滑槽,中罗拉头座与二号滑槽滑动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解决了单电机驱动、双出轴平行同向反转,同时驱动环锭细纱机双面罗拉等速问题,提高了纱线换型效率,同时降低了伺服系统数量,减少了控制器的控制负担,大大增加了效益。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利用特制的行星齿轮箱以及扇形齿轮换向反转的原理,达到了等效的环锭细纱机双面等速的效果。应用行星减速机效率在90%以上,大大高于传统机型的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另一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罗拉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2、一号主动齿轮;3、一号从动齿轮;4、一号前罗拉杆;5、一号张紧轮;6、二号主动齿轮;7、二号从动齿轮;8、二号前罗拉杆;9、二号张紧轮;10、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1、三号主动齿轮;12、三号从动齿轮;13、一号中罗拉杆;14、三号张紧轮;15、四号主动齿轮;16、四号从动齿轮;17、二号中罗拉杆;18、四号张紧轮;19、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20、五号主动齿轮;21、五号从动齿轮;22、一号后罗拉杆;23、五号张紧轮;24、六号主动齿轮;25、六号从动齿轮;26、二号后罗拉杆;27、六号张紧轮;28、底板;29、一号立板;30、二号立板;31、短机梁;32、罗拉座;321、底座; 322、耳板;323、前罗拉头座;324、中罗拉头座;325、后罗拉头座。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包括电机和齿轮箱,电机的输出端连接至齿轮箱,齿轮箱一端设有逆时针转动的一号输出轴,齿轮箱另一端设有顺时针转动的二号输出轴,一号输出轴、二号输出轴的方向与电机的输出轴的方向互相垂直或平行。
一号输出轴设有一号主动齿轮2,一号主动齿轮2通过一号同步带连接至一号从动齿轮3,一号从动齿轮3固定连接至一号前罗拉杆4,一号同步带内设有一号张紧轮5;二号输出轴设有二号主动齿轮6,二号主动齿轮6 通过二号同步带连接至二号从动齿轮7,二号从动齿轮7固定连接至二号前罗拉杆8,二号同步带内设有二号张紧轮9,张紧轮使同步带保持张力,保证作业顺利进行。
齿轮箱内设有若干扇形齿轮,利用扇形齿轮换向反转原理实现一号输出轴、二号输出轴异向转动。
使用任一项所述的单电机双轴异向减速器的细纱机,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作为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还包括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0和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9,如图4所示,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和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 10的结构相同,
如图5所示,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9与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0的区别为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9齿轮箱的五号输出轴和六号输出轴的方向与电机的输出轴方向平行,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的转速大于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0转速,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0转速大于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9转速。
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包括底板28、一号立板29、二号立板30、短机梁31,
一号立板29底部、二号立板30底部均固定安装至底板28,且一号立板 29、二号立板30互相平行,一号立板29一面的中部通过短机梁31连接至二号立板30中部,一号立板29的另一面设有安装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的一号支架,短机梁31上部设有安装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0的二号支架,一号立板29顶部设有安装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9的三号支架,
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0的三号输出轴设有三号主动齿轮 11,三号主动齿轮11通过三号同步带连接至三号从动齿轮12,三号从动齿轮12固定连接至一号中罗拉杆13,三号同步带内设有三号张紧轮14;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0的四号输出轴设有四号主动齿轮15,四号主动齿轮15通过四号同步带连接至四号从动齿轮16,四号从动齿轮16固定连接至一号中罗拉杆13,四号同步带内设有四号张紧轮18;
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9的五号输出轴设有五号主动齿轮 20,五号主动齿轮20通过五号同步带连接至五号从动齿轮21,五号从动齿轮21固定连接至一号后罗拉杆22,五号同步带内设有五号张紧轮23;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9的六号输出轴设有六号主动齿轮24,六号主动齿轮24通过六号同步带连接至六号从动齿轮25,六号从动齿轮25固定连接至二号后罗拉杆26,六号同步带内设有六号张紧轮27。
短机梁31上设有两个结构相同且互相对称的罗拉座32,包括底座321、耳板322、前罗拉头座323、中罗拉头座324和后罗拉头座325,耳板322 固定安装底座321一侧,前罗拉头座323、后罗拉头座325均安装至底座321,中罗拉头座324安装至耳板322,一号前罗拉杆4穿过前罗拉头座323,一号中罗拉杆13穿过中罗拉头座324,一号后罗拉杆22穿过后罗拉头座325。
底座321上设有一号滑槽,前罗拉头座323、后罗拉头座325与一号滑槽滑动连接,耳板322上设有二号滑槽,中罗拉头座324与二号滑槽滑动连接。
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工作原理,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2、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3均信号连接至控制器,可根据加工情况对分别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1、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2、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3的转速进行调整,实现前罗拉杆、中罗拉杆和后罗拉杆的差速控制,从而达到将粗砂牵伸呈细砂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和齿轮箱,电机的输出端连接至齿轮箱,齿轮箱一端设有逆时针转动的一号输出轴,齿轮箱另一端设有顺时针转动的二号输出轴,一号输出轴、二号输出轴的方向与电机的输出轴的方向互相垂直或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其特征在于:一号输出轴设有一号主动齿轮,一号主动齿轮通过一号同步带连接至一号从动齿轮,一号从动齿轮固定连接至一号前罗拉杆,一号同步带内设有一号张紧轮;二号输出轴设有二号主动齿轮,二号主动齿轮通过二号同步带连接至二号从动齿轮,二号从动齿轮固定连接至二号前罗拉杆,二号同步带内设有二号张紧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其特征在于:齿轮箱内设有若干扇形齿轮,利用扇形齿轮换向反转原理实现一号输出轴、二号输出轴异向转动。
4.细纱机,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作为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还包括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和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和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结构相同,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与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区别为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齿轮箱的五号输出轴和六号输出轴的方向与电机的输出轴方向平行,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转速大于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转速,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转速大于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转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细纱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一号立板、二号立板、短机梁,
一号立板底部、二号立板底部均固定安装至底板,且一号立板、二号立板互相平行,一号立板一面的中部通过短机梁连接至二号立板中部,一号立板的另一面设有安装一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一号支架,短机梁上部设有安装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二号支架,一号立板顶部设有安装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三号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细纱机,其特征在于: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三号输出轴设有三号主动齿轮,三号主动齿轮通过三号同步带连接至三号从动齿轮,三号从动齿轮固定连接至一号中罗拉杆,三号同步带内设有三号张紧轮;二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四号输出轴设有四号主动齿轮,四号主动齿轮通过四号同步带连接至四号从动齿轮,四号从动齿轮固定连接至一号中罗拉杆,四号同步带内设有四号张紧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细纱机,其特征在于: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五号输出轴设有五号主动齿轮,五号主动齿轮通过五号同步带连接至五号从动齿轮,五号从动齿轮固定连接至一号后罗拉杆,五号同步带内设有五号张紧轮;三号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的六号输出轴设有六号主动齿轮,六号主动齿轮通过六号同步带连接至六号从动齿轮,六号从动齿轮固定连接至二号后罗拉杆,六号同步带内设有六号张紧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细纱机,其特征在于:短机梁上设有两个结构相同且互相对称的罗拉座,包括底座、耳板、前罗拉头座、中罗拉头座和后罗拉头座,耳板固定安装底座一侧,前罗拉头座、后罗拉头座均安装至底座,中罗拉头座安装至耳板,一号前罗拉杆穿过前罗拉头座,一号中罗拉杆穿过中罗拉头座,一号后罗拉杆穿过后罗拉头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细纱机,其特征在于:底座上设有一号滑槽,前罗拉头座、后罗拉头座与一号滑槽滑动连接,耳板上设有二号滑槽,中罗拉头座与二号滑槽滑动连接。
CN202020769847.7U 2020-05-11 2020-05-11 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 Active CN2134198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69847.7U CN213419808U (zh) 2020-05-11 2020-05-11 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69847.7U CN213419808U (zh) 2020-05-11 2020-05-11 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19808U true CN213419808U (zh) 2021-06-11

Family

ID=76223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69847.7U Active CN213419808U (zh) 2020-05-11 2020-05-11 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198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419808U (zh) 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
CN115434048A (zh) 按需进行预牵伸的变频调速氨纶纱加捻系统及方法
CN103806143B (zh) 双向传动粗纱机
CN111442070A (zh) 双对称平行轴同向反转减速机及使用其的细纱机
CN106149113A (zh) 一种环锭细纱机牵伸传动系统
CN208791845U (zh) 全电子牵伸长细纱机牵伸传动机构
CN204608271U (zh) 一种用于纺织环锭纺纱机的牵伸罗拉的改进的驱动装置
CN113151942A (zh) 一种细纱机电子牵伸过桥齿轮传动机构
CN2760063Y (zh) 粗纱机传动机构
CN201797408U (zh) 空调预过滤网齿轮箱马达
CN212533250U (zh) 一种用于粗纱机的牵伸传动装置
CN208472257U (zh) 一种环锭纺纱机新型罗拉传动装置
CN215668340U (zh) 一种细纱机电子牵伸驱动机构
CN201343594Y (zh) 细纱机锭子传动机构
CN109487377A (zh) 一种超长细纱机对称式电子牵伸装置
CN211569701U (zh) 一种转盘式收纱装置
CN215668341U (zh) 一种细纱机电子牵伸过桥齿轮传动机构
CN215668339U (zh) 一种细纱机电子牵伸二级驱动齿轮箱机构
CN215668338U (zh) 一种细纱机电子牵伸三级驱动齿轮箱机构
CN220433117U (zh) 一种玻纤捻线机用分动式下罗拉
CN2709463Y (zh) 双出轴七辊牵伸机
CN204918898U (zh) 用于环式纺纱机的牵伸辊的驱动装置
CN202881513U (zh) 龙带直线旋转复合运动假捻纺纱装置
CN210596382U (zh) 一种环锭细纱机的新型双电机牵伸罗拉传动装置
CN215668335U (zh) 一种细纱机电子牵伸过桥齿轮轴承润滑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Xuan Xiangbin

Inventor after: Ma Lixiang

Inventor after: Li Xiaozhi

Inventor before: Xuan Xiangbin

Inventor before: Ma Lixiang

Inventor before: Li Xiaozhi

Inventor before: Liu Lin

Inventor before: Pan Gua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