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95592U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395592U CN213395592U CN202022186264.4U CN202022186264U CN213395592U CN 213395592 U CN213395592 U CN 213395592U CN 202022186264 U CN202022186264 U CN 202022186264U CN 213395592 U CN213395592 U CN 2133955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valve plate
- conditioning system
- motor
-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其集成有新风和加湿功能,且能够调控新风量和加湿量。所述空调系统包括新风装置和加湿装置,还包括分风箱,分风箱包括箱体和切换风阀,箱体上设有新风进风口、加湿进风口和出风口,新风进风口与新风装置的新风出风口连通,加湿进风口与加湿装置的加湿出风口连通,出风口用于向房间内出风;切换风阀设在箱体上,用于切换新风进风口的开闭以及加湿进风口的开闭。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可以根据用户房间环境需求选择进新风还是进加湿空气,实现新风量和加湿量的调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集成有新风及加湿功能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是由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组成的一套独立空气处理系统,它分为管道式新风系统和无管道新风系统两种。管道式新风系统由新风机和管道配件组成,通过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通过管道将室内空气排出;无管道新风系统由新风机组成,同样由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
分风静压箱(简称分风箱)是新风系统中一种常用的配件,分风箱又称稳压室,是连接设备室内风口的大空间箱体。气流在此空间中流速降低趋近于零,动压转化为静压,且各点静压近似相同,使送风口达到均匀送风的效果,且用来减少通风系统中的噪声,又可获得均匀的静压出风,减少动压损失,是送风系统减少动压、增加静压、稳定气流和减少气流振动的一种必要的配件。
分风箱通常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新风出风管路连接,出风口用于与房间送风管路连通,以便新风由进风口进入分风箱内,通过分风箱静压后由出风口导入房间内。
由于现有技术中新风系统仅具有新风功能,则其对应的分风箱不能适用于集成有新风及加湿功能的空调系统,亟待设计一种适用于集成有新风及加湿功能空调系统的分风箱,可根据各房间的不同环境需求调控新风量和加湿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其集成有新风和加湿功能,且能够调控新风量和加湿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新风装置和加湿装置,还包括分风箱,所述分风箱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上设有新风进风口、加湿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新风装置的新风出风口连通,所述加湿进风口与所述加湿装置的加湿出风口连通,所述出风口用于向房间内出风;
切换风阀,其设在所述箱体上,用于切换所述新风进风口的开闭以及所述加湿进风口的开闭。
本申请空调系统,其集成有新风装置和加湿装置,分风箱上对应设置新风进风口与新风装置的新风出风口连通,同时设有加湿进风口与加湿装置的加湿出风口连通,新风和/或加湿风经分风箱稳压、静压后由出风口进入房间,切换风阀用于切换新风进风口的开闭以及加湿进风口的开闭,从而根据用户房间环境需求选择进新风模式还是进加湿风,或是同时进新风和加湿风,实现新风量和加湿量的调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加湿进风口分别对应设置有所述切换风阀,以对新风进风口的开闭、加湿进风口的开闭分别进行切换控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风阀为电动风阀,其包括电机和阀板,所述阀板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箱体的内壁上,所述电机与所述阀板连接以驱动所述阀板转动。切换风阀采用电动风阀,易于与空调系统控制单元连接,以便根据系统预设的判定条件,自动控制切换风阀来切换选择由新风装置供风还是由加湿装置供风,提高空调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风阀为单向止回阀。切换风阀采
用单向止回阀的优点是无需电控装置,结构简单可靠。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加湿进风口共用一所述切换风阀,所述切换风阀包括电机、一转轴、与所述新风进风口对应的一第一阀板和与所述加湿进风口对应的一第二阀板,所述第一阀板和所述第二阀板均通过所述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箱体的内壁上,所述电机与所述转轴连接以驱动所述转轴转动,当所述第一阀板转动至打开所述新风进风口时,所述第二阀板同时转动至关闭所述加湿进风口,当所述第一阀板转动至关闭所述新风进风口时,所述第二阀板同时转动至打开所述加湿进风口。新风进风口和加湿进风口共用一切换风阀,可以节省零部件,简化分风箱结构,降低系统结构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配置有调控风阀,用于控制出风口的开闭。即出风口的开闭可控,则在房间需要封闭环境时(比如空调制冷或制热时)关闭出风口,以降低能耗。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控风阀包括框架、电机和调控阀板,所述框架上设有与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的贯通部,所述调控阀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框架上,所述电机设在所述框架上,用于驱动所述调控阀板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贯通部。使得调控风阀构成一个组件进行安装,从而便于整体拆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数量为多个,所述调控风阀数量为多个并与所述出风口一一对应。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出风口并排设置,多个所述调控风阀并排设置,所述电机位于所述框架的顶面上,所述框架上形成有用于避让相邻所述调控风阀的所述电机的避让部。则可以根据出风口的数量预先组合为模块组件再装入分风箱箱体中,拆装便利且拓展性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配置有电机盖,电机盖上形成有出线口,除出线口外,电机盖其他部分的边沿部与框架的顶面密封配合,出线口可以压紧电机配线,起到压线夹的作用,电机盖的其他部分与框架的顶面密封配合可以提高电机的防护等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实施例三的空调系统的分风箱立体图;
图4是根据实施例三的空调系统的分风箱省略箱体一部分后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实施例三的空调系统的调控风阀一个视角立体图;
图6是根据实施例三的空调系统的调控风阀另一个视角立体图;
图7是根据实施例三的空调系统的调控风阀省略电机盖后的立体图;
图8是根据实施例三的空调系统的调控风阀电机盖立体图。
附图标记:
100-新风管路;200-加湿管路;300-分压箱;310-箱体;311-圆形安装孔;320-新风进风口;330-加湿进风口;340-出风口;350-切换风阀;351-阀板;352-圆柱形安装轴;353-转轴;354-第一阀板;355-第二阀板;360-调控风阀;361-框架;362-电机;363-调控阀板;364-贯通部;365-避让部;366-裙边;367-电机盖;368-出线口;369-边沿部;3610-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一
参照图1,本实施例一种空调系统,包括新风装置和加湿装置,还包括分风箱300,分风箱300包括箱体310和切换风阀350,箱体310上设有新风进风口320、加湿进风口330和出风口340,新风进风口320与新风装置100的新风出风口连通,加湿进风口330与加湿装置200的加湿出风口连通,出风口340用于向房间内出风,即输入新风和/或加湿风;切换风阀350设在箱体310上,用于切换新风进风口320的开闭以及加湿进风口330的开闭。
本实施例一种空调系统,其集成有新风装置和加湿装置,分风箱300上对应设置新风进风口320与新风装置的新风出风口连通,同时设有加湿进风口330与加湿装置的加湿出风口连通,新风装置通过新风进风口320向分风箱300内输入室外新风,加湿装置通过加湿进风口330向分风箱300内输入加湿后的加湿风,新风和/或加湿风经分风箱300稳压、静压后由出风口340进入房间,对房间内空气进行调节;切换风阀350用于切换新风进风口320的开闭以及加湿进风口330的开闭,从而根据用户房间环境需求选择输入新风还是加湿风,或者同时输入新风和加湿风,实现新风量和加湿量的调控。其中,分风箱300的稳压、静压原理同现有技术,不再赘述,新风装置选用现有新风装置,图1中省略示出,新风装置通过新风管路100连通新风进风口320,加湿装置可采用中央加湿器,图1中省略示出,加湿装置通过加湿管路200连通加湿进风口330。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新风进风口320和加湿进风口330分别对应设置有切换风阀350,以对新风进风口320的开闭、加湿进风口330的开闭分别进行切换控制。切换风阀350可以是手动风阀或者电动风阀,其优选为电动风阀。具体地,如图1所示,电动形式的切换风阀350包括电机(未图示)和阀板351,阀板351可转动地安装在箱体310的内壁上,具体地在箱体310上设有圆形安装孔311,阀板351的安装侧顶端和底端均形成有圆柱形安装轴352,圆柱形安装轴352与圆形安装孔311间隙配合,电机与阀板351的一端圆柱形安装轴352连接以驱动阀板351转动。切换风阀350采用电动风阀,易于与空调系统控制单元连接,以便根据系统预设的判定条件,自动控制切换风阀350来切换选择由新风装置100供风还是由加湿装置200供风,提高空调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实施例二
参照图2,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新风进风口320和加湿进风口330共用一切换风阀350,切换风阀350具体包括电机(未图示)、一转轴353、与新风进风口320对应的一个第一阀板354和与加湿进风口330对应的一个第二阀板355,第一阀板354和第二阀板355均通过转轴353可转动地安装在箱体310的内壁上,电机与转轴353连接以驱动转轴353转动,进而驱动第一阀板354和第二阀板355随之转动。第一阀板354和第二阀板355的位置配置为:当第一阀板354转动至打开新风进风口320时,第二阀板355同时转动至关闭加湿进风口330,当第一阀板354转动至关闭新风进风口320时,第二阀板355同时转动至打开加湿进风口330。新风进风口320和加湿进风口330共用一切换风阀350,可以节省零部件,简化分风箱结构,降低系统结构成本。
实施例三
参照图3,与实施例一、二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切换风阀350为单向止回阀。单向止回阀又称为逆流阀、逆止阀、背压阀、单向阀,这类阀门是靠管路中介质本身的流动产生的力而自动开启和关闭的,属于一种自动阀门,单向止回阀用于管路系统,其主要作用是防止介质倒流、防止泵及其驱动电机机反转,以及容器内介质的泄放。则可以通过控制新风装置与加湿装置的运转来控制供风来源,具体地,新风装置运行时加湿装置的风机停转,新风通过分风箱300送至房间,加湿进风口330的切换风阀由于止回功能而封闭;反之,加湿装置运行时亦然。切换风阀350采用单向止回阀的优点是无需电控装置,结构简单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340配置有调控风阀360,调控风阀360用于控制出风口340的开闭,从而实现出风口340的开闭可控,则在房间需要封闭环境时(比如空调制冷或制热时),调控风阀360关闭出风口340,以降低能耗;房间环境需要新风或加湿时,调控风阀360打开出风口340。
参照图4至图7,调控风阀360包括框架361、电机362和调控阀板363,框架361上设有与出风口340对应设置的贯通部364,调控阀板363可转动地设在框架361上,电机362设在框架361上,用于驱动调控阀板363转动以打开或关闭贯通部364,则本实施例中调控风阀360构成一个整体组件,从而便于整体拆装。
具体地,框架361上与出风口340相对的面为平面,以便与出风口340密封配合,框架361的底面设有裙边366,方便与箱体310的底面密封。
用于现在住房通常有多个房间,则相应地,出风口340数量为多个,多个出风口340分别通过管路连通房间,调控风阀360数量为多个并与出风口340一一对应,以根据用户需要选择具体哪个出风口340打开。
如图3至图7所示,多个出风口340并排设置,则多个调控风阀360并排设置。对于各调控风阀360,其电机362位于框架361的顶面上,具体位于顶面一角部,在该角部形成有向调控阀板363所在侧凸出的安装部3610,电机362安装在安装部3610上。框架361形成有避让部365,避让部365用来避让相邻调控风阀360的电机362,也即避让安装部3610。具体地,如图4至图6所示,避让部365为位于框架361顶面角部的避让槽,且靠近调控阀板363所在侧,当多个调控风阀360并排设置时,相邻的每两个调控风阀360,其中一个调控风阀360的电机362的一部分落入避让部365的避让空间内,从而可以减小多个调控风阀360构成的整体所占空间,从而减小分风箱300的体积和安装所占空间,以方便安装。另外,多个调控风阀360并排设置,则可以根据出风口340的数量将多个调控风阀360预先组合为一个模块组件,然后整体再安装至分风箱300的箱体310中,从而提高拆装便利性和调控风阀360的拓展性。
电机362配置有电机盖367,如图4至图6,以及图8所示,电机盖367开口朝下,其通过一螺钉与框架361固定,电机盖367上形成有朝向侧部开口的出线口368,出线口可以压紧电机配线,起到压线夹的作用,同时除出线口368外,电机盖367的其他部分与框架361的顶面密封配合,电机盖的其他部分的边沿部369与框架361的顶面相贴合,以提高密封性,从而可以提高电机361的防护等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包括新风装置和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风箱,所述分风箱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上设有新风进风口、加湿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新风装置的新风出风口连通,所述加湿进风口与所述加湿装置的加湿出风口连通,所述出风口用于向房间内出风;
切换风阀,其设在所述箱体上,用于切换所述新风进风口的开闭以及所述加湿进风口的开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加湿进风口分别对应设置有所述切换风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风阀为电动风阀,其包括电机和阀板,所述阀板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箱体的内壁上,所述电机与所述阀板连接以驱动所述阀板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风阀为单向止回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加湿进风口共用一所述切换风阀,所述切换风阀包括电机、一转轴、与所述新风进风口对应的一第一阀板和与所述加湿进风口对应的一第二阀板,所述第一阀板和所述第二阀板均通过所述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箱体的内壁上,所述电机与所述转轴连接以驱动所述转轴转动,当所述第一阀板转动至打开所述新风进风口时,所述第一阀板同时转动至关闭所述加湿进风口,当所述第二阀板转动至关闭所述新风进风口时,所述第二阀板同时转动至打开所述加湿进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口配置有调控风阀,用于控制所述出风口的开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控风阀包括框架、电机和调控阀板,所述框架上设有与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的贯通部,所述调控阀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框架上,所述电机设在所述框架上,用于驱动所述调控阀板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贯通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口数量为多个,所述调控风阀数量为多个并与所述出风口一一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出风口并排设置,多个所述调控风阀并排设置,所述电机位于所述框架的顶面上,所述框架上形成有用于避让相邻所述调控风阀的所述电机的避让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配置有电机盖,所述电机盖上形成有出线口,除所述出线口外,所述电机盖其他部分的边沿部与所述框架的顶面相贴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86264.4U CN213395592U (zh) | 2020-09-29 | 2020-09-29 | 空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86264.4U CN213395592U (zh) | 2020-09-29 | 2020-09-29 | 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395592U true CN213395592U (zh) | 2021-06-08 |
Family
ID=76184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186264.4U Active CN213395592U (zh) | 2020-09-29 | 2020-09-29 | 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395592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82007A (zh) * | 2023-01-16 | 2023-03-31 |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集成式增湿器、燃料电池空气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CN116182311A (zh) * | 2023-04-28 | 2023-05-30 | 江苏长禾胶囊有限公司 | 一种胶囊生产线的环境空气调节装置 |
-
2020
- 2020-09-29 CN CN202022186264.4U patent/CN21339559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882007A (zh) * | 2023-01-16 | 2023-03-31 |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集成式增湿器、燃料电池空气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CN116182311A (zh) * | 2023-04-28 | 2023-05-30 | 江苏长禾胶囊有限公司 | 一种胶囊生产线的环境空气调节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395592U (zh) | 空调系统 | |
CN109915936B (zh) | 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 | |
CN216814501U (zh) | 新风机 | |
CN112555998A (zh) |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3188220A (zh) | 一种新风系统和空调 | |
US20240068696A1 (en) |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
CN216953357U (zh) | 空调器的换气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3395844U (zh) | 一种风门组件、应用其的分风箱及空调系统 | |
KR20110060221A (ko) | 실내환기장치 | |
CN113357801A (zh) |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 |
CN211167364U (zh) | 一种船用双风温变频组合式空调装置 | |
CN108644896B (zh) |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 |
CN217031389U (zh) | 用于空调器的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 |
CN214198912U (zh) |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3577776U (zh) | 空调柜机 | |
CN106016564A (zh) | 换气设备 | |
CN215336866U (zh) | 一种新风系统和空调 | |
CN215336792U (zh) | 湿度调节器 | |
CN111854011A (zh) | 一种具有室内环境调节系统的集装箱 | |
CN215216470U (zh) | 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20771377U (zh) | 一种新风取暖设备 | |
CN217423482U (zh) | 一种多区域控制恒温恒湿组合式空调机组 | |
CN216114510U (zh) | 一种双向全热型新风壁挂机 | |
CN118775951A (zh) | 空调室内机组件及空调系统 | |
CN219103235U (zh) |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