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87920U - 消毒池 - Google Patents

消毒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87920U
CN213387920U CN202022232389.6U CN202022232389U CN213387920U CN 213387920 U CN213387920 U CN 213387920U CN 202022232389 U CN202022232389 U CN 202022232389U CN 213387920 U CN213387920 U CN 2133879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age
mixing zone
reaction zone
hole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3238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祝广华
周俊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SMART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f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f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nf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3238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879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879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879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Biological Wast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消毒池,所述消毒池包括污水反应区,所述污水反应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面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流墙和第二导流墙,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流墙和第二导流墙彼此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导流墙从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第一侧壁向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第二侧壁延伸并与所述第二侧壁间隔预定间隙,所述第二导流墙从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第二侧壁向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第一侧壁延伸并与所述第一侧壁间隔预定间隙,在由所述第一导流墙和所述第二导流墙形成的廊道的底部形成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集泥槽,同一个所述集泥槽的相面对的两个侧壁从上往下逐渐靠近,以便于污泥汇集地更集中。

Description

消毒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毒池。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环保法趋于严格,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将严格控制污水处理的每个环节,使用消毒池进行污水处理是污水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针对污水中的病毒和细菌,通过投加药剂或者紫外灯照射,达到消毒灭菌效果,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污水处理厂在长期不间断运行过程中,由于水流中携带的悬浮物会自然沉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悬浮物沉降越来越多,因此会形成在池底淤积的污泥,导致底泥厌氧,产生翻泥,从而导致出水超标,造成严重的运行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毒池,以能够使污泥汇集后便于清理。
针对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消毒池,所述消毒池包括污水反应区,所述污水反应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面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流墙和第二导流墙,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流墙和第二导流墙彼此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导流墙从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第二侧壁向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第一侧壁延伸并与所述第一侧壁间隔预定间隙,所述第二导流墙从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第一侧壁向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第二侧壁延伸并与所述第二侧壁间隔预定间隙,在由所述第一导流墙和所述第二导流墙形成的廊道的底部形成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集泥槽,同一个所述集泥槽的相面对的两个侧壁从上往下逐渐靠近。
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集泥槽的侧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且所述集泥槽的底壁宽度为500-1000mm。
可选地,所述集泥槽的端部的横截面向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端部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集泥槽内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排泥管,所述排泥管上设置有沿其延伸方向布置的多个排泥孔,每个所述排泥孔上设置有开关阀,所述排泥管与排泥泵连通。
进一步可选地,多个所述排泥孔设置在所述排泥管的下侧部且布置于彼此平行设置的三条直线上,相邻所述直线呈45°角间隔。
根据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消毒池还包括污水混合区,所述污水混合区与所述污水反应区通过混合区出水口连通,所述污水混合区通过混合区进水口与污水源连通且通过管路与药剂源连通,所述污水混合区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混合区、第二混合区以及第三混合区,所述第一混合区和所述第二混合区通过第一止挡墙隔开,且所述第一止挡墙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混合区和所述第二混合区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混合区和所述第三混合区通过第二止挡墙隔开,且所述第二止挡墙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二混合区和所述第三混合区的第二通孔。
可选地,所述混合区进水口、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以及所述混合区出水口依次高低错落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小于所述混合区进水口的竖直高度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竖直高度,所述第二通孔的竖直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和所述混合区出水口的竖直高度;或者所述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大于所述混合区进水口的竖直高度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竖直高度,所述第二通孔的竖直高度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和所述混合区出水口的竖直高度。
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消毒池还包括排水渠,所述排水渠与所述污水反应区通过第一侧壁隔开,所述排水渠与所述污水反应区通过反应区出水堰处的反应区出水口连通,所述排水渠内布置有巴氏计量槽。
进一步地,所述反应区出水堰可拆卸地设置有堰板,能够通过所述堰板伸入到所述反应区出水口的面积来调节所述反应区出水口的流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堰板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多个纵向布置的腰形孔,所述堰板通过所述腰形孔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堰板的顶端设置有锯齿形边缘,所述堰板和所述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垫。
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腰形孔的纵向长度为10-20cm,所述堰板的纵向高度为50-60cm。
本公开提供的消毒池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位于污水反应区底部的集泥槽,可以设置为相面对的两个侧壁从上往下逐渐靠近,能够方便对池底的污泥进行汇集和清理。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和/或其它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为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消毒池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的消毒池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的反应池出水堰的结构图。
图4为图3中的堰板的结构图。
图5为图2中的排泥管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污水混合区; 110、第一混合区;
120、第二混合区; 130、第三混合区;
140、第一止挡墙; 150、第二止挡墙;
210、集泥槽; 211、第一导流墙;
212、第二导流墙; 213、反应区出水堰;
214、混合区进水口; 215、第一侧壁;
216、排泥管; 217、侧壁;
218、排泥孔; 219:第二侧壁;
220、第三侧壁; 221、第四侧壁;
230、排水渠; 40、堰板;
410、腰形孔; 420、锯齿形边缘;
50、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不应被理解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本公开提供一种消毒池,该消毒池包括污水混合区10和与该污水混合区10连通且位于该污水混合区10下游的污水反应区。污水混合区10可以用于提供污水与药剂的混合空间,使两者能够充分混合。在污水反应区内,污水可与药剂接触而进行反应,从而实现污水的消毒处理。本公开提供的消毒池尤其适用于有效氯物质消毒处理。
在消毒池的长期运行过程中,消毒池底部的污泥将越积越多,导致池容量变小,污水在该消毒池内的停留时间变短,消毒时间变短,若不及时清理池底的污泥,将导致污水在不彻底消毒的情况下进行排放,造成严重的运行事故。同时若池底的污泥长时间的沉积无法定期清理,将产生池底局部厌氧,形成大量浮泥进而导致出水悬浮物超标的问题。
参照图1,污水反应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面对的第一侧壁215和第二侧壁219和第二方向上相面对的第三侧壁220和第四侧壁221。例如但不限于,该污水反应区可以形成为矩形区域。
在污水反应区的底部设置有集泥槽210,该集泥槽210的侧壁217可倾斜设置,例如但不限于,相面对的侧壁217从上往下逐渐靠近,形成为集泥槽210的横截面从上向下逐渐缩小,例如但不限于,该集泥槽210的横截面为倒三角形、倒梯形,以使污泥可以较为集中地汇集在集泥槽210的底部,便于后续进行清除。
具体地,本公开提供的消毒池的污水反应区内包括彼此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导流墙211和第二导流墙212,该第一导流墙211可以定义为沿第一方向延伸,例如但不限于,该第一方向可以为消毒池的长度方向。
第一导流墙211可以从污水反应区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的第二侧壁219向污水反应区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的第一侧壁215延伸,并与该第一侧壁215间隔预定距离。第二导流墙212可以从污水反应区第一侧壁215向污水反应区第二侧壁219延伸,并与该第二侧壁219间隔预定距离。第一导流墙211和第二导流墙212可以为多个,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第一导流墙211和第二导流墙212彼此交替设置。如此,通过第一导流墙211和第二导流墙212交替间隔设置使进入到污水反应区内的污水沿该污水反应区的长度方向往返推流前进(图1中箭头方向为污水的前进方向),增加了污水在该污水反应区内的停留时间,也就提高了污水的反应时间。
集泥槽210可以布置在由第一导流墙211和第二导流墙212形成的廊道的底壁,且可以沿该廊道的延伸方向连续延伸,即集泥槽210沿第一方向延伸。
进一步可选地,集泥槽210的侧壁217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为45°,且集泥槽210的底壁宽度可以为500-1000mm,即本实施例中,集泥槽210的横截面可以为等腰梯形,但不以此为限。为了便于污水中携带的悬浮物进入到该集泥槽210中沉淀形成为污泥,集泥槽210的端部的横截面向污水反应区的端部逐渐增大,如图1所示,该集泥槽210的两端均形成为从中部向两端逐渐增大,即图1中的端部形成为梯形,但不以此为限。
为了方便对池底的污泥进行清理,而无需对消毒池停运,可以在集泥槽210中布置排泥管216,并使该排泥管216与排泥泵连通,以在该排泥泵的泵送压力的作用下,将污泥通过该排泥管216排出污泥反应区。
具体地,参照图2,排泥管216可以靠近集泥槽210的底壁设置,且沿廊道的延伸方向延伸,即排泥管216沿第一方向延伸。在排泥管216上沿其延伸方向可间隔布置有多个排泥孔218(参考图5),每个排泥孔218上可以设置有开关阀,以能够定向地对集泥槽210中的污泥进行清除,例如但不限于,可以根据污泥堆积的位置以及堆积的量来调节开关阀的大小,甚至是开闭。
排泥管216可以为圆管、方管、椭圆形管等中的至少一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本实施例中,以排泥管216为圆管为例进行说明,排泥孔218沿该排泥管216的轴向间隔设置,多个排泥孔218可以开设在排泥管216的下侧半圆周上,并开设在周向的不同位置处。作为示例,排泥孔218在排泥管216下方开设,并且在排泥管216的下方左右两侧交替开孔,例如但不限于,在排泥管216的下方左右两侧以45°角交替开孔,即排泥管216的下方设置有沿该排泥管216的轴向延伸的第一排排泥孔218,且在该第一排排泥孔218的顺时针旋转45°位置和逆时针旋转45°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二排排泥孔218和第三排排泥孔218。在该排泥管216的同一圆周上可以设置有3个排泥孔218,也可以设置有2个排泥孔218,还可以设置有1个排泥孔218。排泥孔218可以为圆孔,例如但不限于,该排泥孔218的孔径可以为30-50mm。进一步可选地,排泥孔218可以为花孔。在排泥泵的泵吸力作用下,集泥槽210中的污泥可以通过排泥孔218被吸入到排泥管216中,并从消毒池内排出。
通过在污水反应区的廊道底部布置集泥槽210,并在集泥槽210中设置排泥管216,可以实现在不对消毒池停运的情况下,对池底的污泥进行清理,从而可以避免大量污泥沉积而造成的污水反应区的池容量减小的问题,保证了池容量的情况下,也就保证了污水的反应时间,使污水能够达标排放。
排泥孔218设置为多个,且在每个排泥孔218中设置有开关阀,通过选择性地打开开关阀,可以对廊道的不同位置处的污泥进行清理,即可实现对集泥槽210中的污泥进行定向清理。排泥孔218沿排泥管216的周向间隔设置,以使污泥清理的更加彻底。
继续参照图1,为了提高污水和药剂的混合速度,尤其是在推流的过程中能够快速混合,本实施例提供的污水混合区可包括相连通的至少两个混合区。具体地,污水混合区10与污水反应区通过混合区出水口(图未示)连通,污水混合区10通过混合区进水口214与污水源连通且通过管路与药剂源连通,污水混合区10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混合区110、第二混合区120以及第三混合区130,第一混合区110和第二混合区120通过第一止挡墙140隔开,且第一止挡墙140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混合区110和第二混合区120的第一通孔(图未示),第二混合区120和第三混合区130通过第二止挡墙150隔开,且第二止挡墙150上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二混合区120和第三混合区130的第二通孔(图未示)。可选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为花孔。混合区出水口位于消毒池的宽度方向的第一端侧,并且位于最后一个混合区130与污水反应区之间,例如但不限于,可以位于图1中的第三混合区130和污水反应区之间的第二侧壁219上。
进一步具体地,如图1所示,混合区进水口214可以布置于第一混合区110的第三侧壁220上,且用于通入药剂的管路也设置于该第三侧壁220上,该第三侧壁220可以与第一止挡墙140相对设置。
污水在污水混合区10内可以沿该消毒池的宽度方向推流前进,为了使混合更加充分,混合区进水口214、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混合区出水口依次高低错落设置,即不在同一直线上,进一步地,可以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或者不在同一竖直面上。通过在污水混合区形成高速折流混合段,利用水力搅拌,快速实现药剂和污水混合,解决消毒池反应时间长,消毒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施例将以混合区进水口214、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混合区出水口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为例进行说明。
在混合区进水口214的竖直高度高于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的情况下,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小于混合区进水口214的竖直高度和第二通孔的竖直高度,第二通孔的竖直高度大于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和混合区出水口的竖直高度。
在混合区进水口214的竖直高度低于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的情况下,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大于混合区进水口214的竖直高度和第二通孔的竖直高度,第二通孔的竖直高度小于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和混合区出水口的竖直高度。
上述两种方式,使混合区进水口214、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混合区出水口依次高低错落,可使污水的前进轨迹形成为上下快速折流的形式,利用水力进行搅拌混合,从而可以增长污水在污水混合区10内的流动路径,使污水和药剂能够充分混合,在药剂量相同的情况下,使污水的反应更加彻底,能够实现达标排放。通过第一止挡墙140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止挡墙150上的第二通孔实现污水和药剂的快速混合,在保证出水质量的情况下,可以缩短消毒池的总体积,降低投资成本。进一步地,通过在该污水混合区10内形成为高速折流区域,使污水中携带的悬浮物随水流一起向前推动而无法沉积,同时也能够解决池底污泥沉积而无法清理的问题。
消毒池还包括排水渠230,排水渠230与污水反应区通过第一侧壁215隔开,排水渠230与污水反应区通过反应区出水堰213处的反应区出水口连通,排水渠230内布置有巴氏计量槽30。本实施例中,排水渠230与污水反应区共用第一侧壁215,并在该排水渠230内布置有巴氏计量槽30,可以集消毒和计量为一体,减小消毒池的占地面积,降低投资成本。
进一步地,参照图3,反应区出水堰213设置有可调节堰板40,能够通过调节堰板40相对于反应区出水堰213的高度来调节消毒池的污水反应区的出水液位。可以通过调节堰板40的高度,根据水量调整巴氏计量槽30的液位,改变巴氏计量槽30和污水反应区的液位差,避免出现巴氏计量槽30的液位忽高忽低的问题,提高了巴氏计量槽30的测量准确性。
具体地,反应区出水堰213可以布置于第一侧壁215上,进一步地,可以位于该第一侧壁215的靠近第三侧壁220的一端上。具体地,反应区出水口可以从第一侧壁215的顶端向下凹陷形成。当然,也可以形成在该第一侧壁215的上下方向的中部,但不以此为限。
参照图4,在反应区出水口从第一侧壁215的顶端向下凹陷形成的情况下,堰板40可以布置于该反应区出水堰213上,例如但不限于,在反应区出水堰213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纵向延伸的腰形孔410,堰板40可以预先固定有紧固螺栓,通过将紧固螺栓设置于该腰形孔410内以将堰板40连接在该反应区出水堰213上。通过调整紧固螺栓在该腰形孔410内的纵向位置,可以调整堰板40相对该反应区出水堰213的高度,从而可以调节出水流量。通过调整调整堰板40的纵向高度可以调整反应区出水堰213的水位高度,从而可以调节排水渠230与污水反应区的液位差,以能够使液位保持恒定,尤其是在污水量容易波动而导致液面波动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堰板40的纵向高度,可以调节进入到排水渠230中的水位高度,也就增加了巴氏计量槽30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腰形孔410还可以设置为多个,且彼此间隔且平行布置。腰形孔410还可以布置于堰板40上,并将紧固螺栓预固定于反应区出水堰213上,或者在堰板40和反应区出水堰213上均设置有腰形孔410,紧固螺栓可拆卸地穿插入腰形孔410内,都可形成为堰板40通过腰形孔410连接于反应区出水堰213上。可选地,腰形孔410的纵向长度可为10-20cm。
具体地,堰板40可以形成为矩形结构,其尺寸可以根据反应区出水堰213处的反应区出水口而确定。进一步地,堰板40的顶端设置有锯齿形边缘420,堰板40和反应区出水堰213之间设置有密封垫50。可选地,堰板40的纵向高度为50-60cm。若污水反应区内存在有悬浮物,该锯齿形边缘420可以对该悬浮物进一步拦截,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污水排放的质量。
污水从混合区进水口214中自流进入消毒池的污水混合区10,同时药剂从管路中进入污水混合区10,在污水混合区10中快速流动并折流混合均匀后经混合区出水口进入到污水反应区。污水可在污水反应区内沿廊道的延伸方向在各廊道之间推流前进,同时污水中的悬浮物在重力作用下缓慢沉降,沉降的悬浮物将在集泥槽210中沉淀堆积形成为污泥。池底的污泥可在排泥泵的作用下经排泥管216排出,在无需对消毒池停运的情况下,可以使污泥排出。污水从污水反应区的反应区出水堰213流出后,可进入到排水渠230中,并经过巴氏计量槽30进行计量,该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位于反应区出水堰213处的堰板40的纵向高度,调节污水反应区和排水渠230之间的液位差。本公开提供的消毒池能够实现污水的消毒,污泥和污水的分离,污泥的排出,污水计量等功能。可以通过调节污水的进水流量或者出水流量来调节污水在该消毒池内的停留时间,例如但不限于,污水在污水混合区10的停留时间为1-2min,污水在污水反应区的停留时间为20min左右,但不以此为限。
本公开提供的消毒池集混合、消毒及计量多种功能于一体,通过合理的设置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占地面积小、建造成本低,具有很强的经济性。本公开提供的消毒池能够解决在连续运行中无法清理底泥问题,同时在消毒池的池体前段设计快速折流混合区域,加快消毒池污水与药剂混合,并在反应区出水堰设计可调节堰板,同时也将巴氏计量槽和污水反应区、污水混合区集成设计,通过以上措施,使消毒池运行方便,占地面积小,投资节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本公开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上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件、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Claims (11)

1.一种消毒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池包括污水反应区,所述污水反应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面对的第一侧壁(215)和第二侧壁(219)以及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流墙(211)和第二导流墙(212),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流墙(211)和所述第二导流墙(212)彼此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导流墙(211)从所述污水反应区的所述第二侧壁(219)向所述污水反应区的所述第一侧壁(215)延伸并与所述第一侧壁(215)间隔预定间隙,所述第二导流墙(212)从所述第一侧壁(215)向所述第二侧壁(219)延伸并与所述第二侧壁(219)间隔预定间隙,在由所述第一导流墙(211)和所述第二导流墙(212)形成的廊道的底部形成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集泥槽(210),同一个所述集泥槽(210)的相面对的两个侧壁(217)从上往下逐渐靠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毒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槽(210)的侧壁(217)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且所述集泥槽(210)的底壁宽度为500-1000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毒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槽(210)的端部的横截面向所述污水反应区的端部逐渐增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毒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槽(210)内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排泥管(216),所述排泥管(216)上设置有沿其延伸方向布置的多个排泥孔(218),每个所述排泥孔(218)上设置有开关阀,所述排泥管(216)与排泥泵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毒池,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排泥孔(218)设置在所述排泥管(216)的下侧部且布置于彼此平行设置的三条直线上,相邻所述直线呈45°角间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毒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池还包括污水混合区(10),所述污水混合区(10)与所述污水反应区通过混合区出水口连通,所述污水混合区(10)通过混合区进水口(214)与污水源连通且通过管路与药剂源连通,所述污水混合区(10)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混合区(110)、第二混合区(120)以及第三混合区(130),所述第一混合区(110)和所述第二混合区(120)通过第一止挡墙(140)隔开,且所述第一止挡墙(140)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混合区(110)和所述第二混合区(120)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混合区(120)和所述第三混合区(130)通过第二止挡墙(150)隔开,且所述第二止挡墙(150)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二混合区(120)和所述第三混合区(130)的第二通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消毒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区进水口(214)、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以及所述混合区出水口依次高低错落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消毒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小于所述混合区进水口(214)的竖直高度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竖直高度,所述第二通孔的竖直高度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和所述混合区出水口的竖直高度;或者所述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大于所述混合区进水口(214)的竖直高度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竖直高度,所述第二通孔的竖直高度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竖直高度和所述混合区出水口的竖直高度。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消毒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池还包括排水渠(230),所述排水渠(230)与所述污水反应区通过所述第一侧壁(215)隔开,所述排水渠(230)与所述污水反应区通过反应区出水堰(213)处的反应区出水口连通,所述排水渠(230)内布置有巴氏计量槽(30)。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消毒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区出水堰(213)可拆卸地设置有堰板(40),能够通过所述堰板(40)伸入到所述反应区出水口的面积来调节所述反应区出水口的流量。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消毒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215)和所述堰板(40)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多个纵向布置的腰形孔(410),所述堰板(40)通过所述腰形孔(410)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215)上。
CN202022232389.6U 2020-10-09 2020-10-09 消毒池 Active CN2133879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32389.6U CN213387920U (zh) 2020-10-09 2020-10-09 消毒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32389.6U CN213387920U (zh) 2020-10-09 2020-10-09 消毒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87920U true CN213387920U (zh) 2021-06-08

Family

ID=76185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32389.6U Active CN213387920U (zh) 2020-10-09 2020-10-09 消毒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879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76536B (zh) 一种可在线维护式的上流式厌氧反应器
CN103922527B (zh) 一体化污水深度处理装置及其工艺
CN106315797A (zh) 一种小型精细加药混凝沉淀一体化装置
CN106563298A (zh) 一种污水沉淀池
CN213387920U (zh) 消毒池
CN111644085B (zh) 无动力涡流絮凝装置
CN211770660U (zh) 一种复肥废水回收系统中的混凝沉淀桶
CN101863546B (zh) 多级斜管或斜板沉淀池
CN209481258U (zh) 一种净水剂的添加系统
CN103771628A (zh) 一种全自动净水设备
CN114853130B (zh) 一种节能型污水处理装置
CN216513209U (zh) 一体化净水器
CN219333249U (zh) 一种沉淀池及污水处理系统
CN114751505A (zh) 具有保险缺口的脉冲曝气装置
CN209740881U (zh) 一种高效沉降的澄清池
CN210237358U (zh) 一种净化槽循环流动载体
CN219333257U (zh) 一种高密度沉淀池絮凝池药剂投加装置
CN205627193U (zh) 一种具有充分混合功能的沉淀池
CN214829808U (zh) 一种多级布水沉淀束处理系统
CN220165933U (zh) 一种组合式净水设备
CN103755071A (zh) 用于微富营养化城市景观水体的应急除磷吸附装置
CN220684804U (zh) 污水处理沉淀池
CN214167573U (zh) 水消毒处理系统用絮凝沉淀装置
CN219314673U (zh) 一种用于医院污水处理的消毒设备
CN215975111U (zh) 一种新型高效沉淀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26

Address after: Room 103, No. 780, Tanghekou Street, Tanghekou Town, Huairou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ASMART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BEIJ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100176 room 218, building 4, No.8, boxing 1st Road,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JINF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