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62563U - 高效聚能罩 - Google Patents

高效聚能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62563U
CN213362563U CN202022346250.4U CN202022346250U CN213362563U CN 213362563 U CN213362563 U CN 213362563U CN 202022346250 U CN202022346250 U CN 202022346250U CN 213362563 U CN213362563 U CN 2133625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heat
reflecting
energy
high effici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4625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萍
徐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34625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625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625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625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聚能罩,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一壳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聚能罩包括:反射间隔板,所述反射间隔板设置于所述壳腔内,并朝向所述壳腔的上表面设置;第一聚能蓄热形腔,所述第一聚能蓄热形腔的一侧为所述壳腔的上表面,另一侧为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所述反射间隔板用于传导热量并将热量朝向所述第一聚能蓄热形腔反射。本实用新型让灶头燃烧区的热能牢牢聚集并蓄在燃烧器头部,减少了燃烧器头部与外部低温区的热损失,从而提升能效。

Description

高效聚能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聚能罩。
背景技术
燃气灶具现在普遍开始向大负荷高能效进行发展,为了提升能效,锅支架的结构从原有的简单的脚片形式向带聚能盘的或单层聚能罩、双层聚罩方面演变。可是用了双层聚能罩后虽然提高了能效,但是进一步提升燃气灶的效率遇到了瓶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双层聚能罩能效遇到瓶径,无法进一步提高能效的缺陷,提供一种高效聚能罩。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高效聚能罩,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一壳腔,其特点在于,所述高效聚能罩包括:
反射间隔板,所述反射间隔板设置于所述壳腔内,并朝向所述壳腔的上表面设置;
第一聚能蓄热形腔,所述第一聚能蓄热形腔的一侧为所述壳腔的上表面,另一侧为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所述反射间隔板用于传导热量并将热量朝向所述第一聚能蓄热形腔反射。
反射间隔板可以为传热系数高,反射率高的浅色的金属薄板,也可以为传热系数高,反射率高的反射涂层。
本实用新型通过反射间隔板提高第一聚能蓄热形腔内的热量,让灶头燃烧区的热能牢牢聚集并蓄在燃烧器头部,减少了燃烧器头部与外部低温区的热损失,从而提升能效。
较佳地,所述高效聚能罩还包括第二聚能蓄热形腔,所述第二聚能蓄热形腔的一侧为所述壳腔的下表面,另一侧为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下表面。
较佳地,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平行设置,且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隔距离。
较佳地,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5mm-4mm。
较佳地,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具有下凹的弯曲形状,所述壳腔的上表面具有下凹的弯曲形状,所述第一聚能蓄热形腔为形成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以及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之间的V形腔体。
较佳地,所述壳腔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凸出的连接柱,所述反射间隔板上形成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被固定在所述连接柱上,所述反射间隔板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隔开。
较佳地,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平行设置,且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隔距离。
较佳地,所述外壳体包括上盘以及底座,所述壳腔形成于所述上盘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为所述上盘的内表面,所述壳腔的下表面为所述底座的内表面。
较佳地,所述上盘以及所述底座的连接处通过密封件密封设置。
较佳地,所述上盘的外表面为深色光滑曲面,所述上盘的内表面为深色粗糙曲面,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为浅色光滑曲面,所述底座的外表面为深色粗糙面。
较佳地,所述上盘的外表面、所述上盘的内表面以及所述底座的外表面的吸热能力大于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的吸热能力。
较佳地,所述上盘的外表面、所述上盘的内表面以及所述底座的外表面为黑色瓷膜或黑色搪瓷;和/或所述反射间隔板为亮光镜面的金属薄板。
较佳地,所述上盘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的热量反射能力大于所述上盘的内表面以及所述底座的外表面的热量反射能力。
较佳地,所述反射间隔板为形成于所述底座的内表面的反射涂层。
较佳地,所述壳腔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凸出的连接柱,所述反射间隔板上形成有连接凸台,所述连接凸台被固定在所述连接柱上,所述反射间隔板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隔开。
较佳地,所述壳腔的外环侧面上形成有连接凸台,所述反射间隔板的外环侧面上形成有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凹槽被固定在所述连接凸台上,所述反射间隔板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隔开。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让灶头燃烧区的热能牢牢聚集并蓄在燃烧器头部,减少了燃烧器头部与外部低温区的热损失,从而提升能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高效聚能罩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高效聚能罩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高效聚能罩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高效聚能罩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高效聚能罩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高效聚能罩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公开了一种高效聚能罩,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由上盘11和底座12组成。上盘11以及底座12的连接处通过密封件3密封设置。外壳体1的内部形成有一壳腔,高效聚能罩包括反射间隔板2,反射间隔板2设置于壳腔内,并朝向壳腔的上表面103设置。反射间隔板2为传热系数高,反射率高的浅色的金属薄板。
如图2所示,高效聚能罩包括第一聚能蓄热形腔101,第一聚能蓄热形腔101的一侧为壳腔的上表面103,另一侧为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201,反射间隔板2用于传导热量并将热量朝向第一聚能蓄热形腔101反射。如图2所示,高效聚能罩还包括第二聚能蓄热形腔102,第二聚能蓄热形腔102的一侧为壳腔的下表面104,另一侧为反射间隔板2的下表面202。本实施例中,壳腔的上表面103即为上盘11的内表面,壳腔的下表面104即为底座12的内表面。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201与壳腔的上表面103平行设置,且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201与壳腔的上表面103之间具有间隔距离。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201与壳腔的上表面103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5mm-4mm。反射间隔板2的结构形状与与上盘11的结构是平行的,两者的间距为2.5mm-4mm时,聚能效果最佳。
如图2所示,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201具有下凹的弯曲形状,壳腔的上表面103具有下凹的弯曲形状,第一聚能蓄热形腔101为形成于壳腔的上表面103以及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之间的V形腔体。
如图1所示,壳腔的下表面上形成有4个凸出的连接柱13,反射间隔板2上形成有4个连接片21,连接片被固定在连接柱13上,反射间隔板2与壳腔的下表面104保持隔开。由此,反射间隔板2与底座12是仅由4个小平面接触,用螺钉固定的,此外反射间隔板2再无其他地方与底座12相接触,这样可以减少反射间隔板2与底座12间的热传导,反射间隔板2的蓄热储能功能更强。
本实施例的高效聚能罩增加一片反射间隔板2,反射间隔板2可以设置为导热系统数高,传热快的,高反射率的银白色的薄板,反射间隔板2将高效聚能罩的内部隔成两个聚能蓄热形腔(第一聚能蓄热形腔101、第二聚能蓄热形腔102),两个聚能蓄热形腔双重聚能蓄热,牢牢锁住燃烧器头部热量,减少热损失,提升能效。
本实施例的高效聚能罩在底座12附近设计安装一个高反射的反射间隔板2,让燃烧器头部向外部热损失路径的温度梯度增大,即降低了燃烧器高温区向外部低温区的热损失的速率,从而提升能效。
密封件3位密封弹性体,通过密封件3进行密封,燃具燃烧时内部的空气受热后不会向外流出,即可让“聚能蓄热形腔”内的空气量为定值。灶具工作时,当烹饪器具来不及吸收灶具燃烧产生的热量时,“聚能蓄热形腔”内的空气作为一种蓄热介子可以充当储能载体,将向外溢散的能量牢牢锁在灶具头部,减少灶具头部向部空气的热损失,从而提升能效。
其中,不同于聚能罩抽真空提高能效,这个从理论在这里是不成立的,本方案是要在上盘11和底座12形成一个“聚能蓄热形腔”,确保此形腔内的空气量是一定,当灶具工作时,因为该空间内的空气不向外溢,内部空气的温度会持续上升,就相当于一个储能蓄能的载体;而如果内部是真空的,这个形腔内没有介质是不具能蓄热的能力的,真空的聚能罩只能起到隔热作用,当烹饪器具无法即时将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吸收时,热量势必会从锅支架周围的空气进风口处向外流失,其没有蓄热功能,因而在提升能效是不如本实施例的方案的。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公开了一种高效聚能罩,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由上盘11和底座12组成。上盘11以及底座12的连接处通过密封件3密封设置。外壳体1的内部形成有一壳腔,高效聚能罩包括反射间隔板2,反射间隔板2设置于壳腔内,并朝向壳腔的上表面103设置。反射间隔板2为传热系数高,反射率高的浅色的金属薄板。
如图4所示,高效聚能罩包括第一聚能蓄热形腔101,第一聚能蓄热形腔101的一侧为壳腔的上表面(即上盘11的内表面112),另一侧为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反射间隔板2用于传导热量并将热量朝向第一聚能蓄热形腔101反射。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反射间隔板2的下表面与壳腔的下表面(即底座12的内表面)平行设置,且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20与壳腔的上表面(即上盘11的内表面112)之间具有间隔距离。
如图3所示,底座12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凸出的连接柱13,反射间隔板2上形成有连接凸台21,连接凸台21被固定在连接柱13上。凸出的连接柱13加工成本低,因为在竖直方向的连接柱13上加工螺纹孔,比较好加工,成本较低。
如图4所示,上盘11的外表面111为深色光滑曲面,上盘11的内表面112为深色粗糙曲面,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20为浅色光滑曲面,底座12的外表面121为深色粗糙面。
由此,上盘11的外表面111、上盘11的内表面112以及底座12的外表面121的吸热能力大于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20的吸热能力。上盘11的外表面111以及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的热量反射能力大于上盘11的内表面112以及底座12的外表面121的热量反射能力。
上盘11的内表面112和底座12的外表面121表面粗糙处理降低其反射率。上盘11的外表面111、上盘11的内表面112、底座12的外表面121表面喷涂黑色(或深色)的涂层(如黑色瓷膜或黑色搪瓷),深色吸热减少热量损失。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20是隔板(高导热系统数,亮光镜面的金属薄板)的凹面,其材料特性是高反射率的,提升聚能蓄热形腔的热量向锅底的作用速率,从而提高了能效。
上盘11的外表面111为黑色高光滑面,上盘11的外表面111的作用是聚热和反射热量,黑色更易吸热,因为上盘11的外表面111离燃烧器头部最近,燃烧器头部的热量向传递、辐射时最先碰到是上盘11的外表面111,若上盘11的外表面111的是浅色的高反射面,烹饪器具的吸热效率低时,热量反射回去的过多,势必会通过其他的路径散失到周围空气中去,让上盘11的外表面111可以吸收一部分热量减少向周围空气的热损失。
底座12的外表面121为粗糙的黑色面,是为了降低其反射率,增加吸热能力;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20为光亮的银白色曲面,主要是为了提升其反射热量能力,少吸热,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20将能量不断的向上反射给上盘11的内表面112,这样就可以让燃烧器头部-聚能罩-空气这个热量损失的路径的温度梯度增加,即让上盘11的外表面111至底座12的外表面121的温度梯度大。假设能量是一定的,若上盘11的外表面111至底座12的外表面121的温度梯度大,则上盘11的外表面111端处的温度越高,即燃烧器头部锅具附近的空气的温度越高,形成一个高温的屏障,可以降低燃烧器头部热量向外部低温区的热对流、热辐射的速率。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壳腔的外环侧面(底盘12的外环侧面)上形成有连接凸台13,反射间隔板2的外环侧面上形成有连接凹槽21,连接凹槽21被固定在连接凸台13上。
反射间隔板2是一个V形钣金结构,凹面为聚能高反射面,除去安装锅支架的四处“缺口”外,其他地方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壁面,能量反射聚集能力最佳。且四处与底座螺钉安装处是连接凹槽21,具有比较小的面接触,可以尽可以降低能量向底座的传导。相比于实施例3的方式,反射间隔板2不会被圆柱凸台破坏,因此聚能效果更好。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公开了一种高效聚能罩,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由上盘11和底座12组成。上盘11以及底座12的连接处通过密封件3密封设置。外壳体1的内部形成有一壳腔,高效聚能罩包括反射间隔板2,反射间隔板2设置于壳腔内,并朝向壳腔的上表面103设置。反射间隔板2为传热系数高,反射率高的浅色的金属薄板。
如图6所示,高效聚能罩包括第一聚能蓄热形腔101,第一聚能蓄热形腔101的一侧为壳腔的上表面(即上盘11的内表面112),另一侧为底座12的内表面122,底座12的内表面122用于传导热量并将热量朝向第一聚能蓄热形腔101反射。
如图6所示,上盘11的外表面111为深色光滑曲面,上盘11的内表面112为深色粗糙曲面,底座12的内表面122为浅色光滑曲面,底座12的外表面121为深色粗糙面。底座12的内表面122可以为通过进行精车、电镀、特氟龙或粘贴浅色薄材质(如铝箔)等工艺提高此面反射率。
由此,上盘11的外表面111、上盘11的内表面112以及底座12的外表面121的吸热能力大于底座12的内表面122的吸热能力。上盘11的外表面111以及反射间隔板2的上表面的热量反射能力大于上盘11的内表面112以及底座12的外表面121的热量反射能力。
上盘11的内表面112和底座12的外表面121表面粗糙处理降低其反射率。上盘11的外表面111、上盘11的内表面112、底座12的外表面121表面喷涂黑色(或深色)的涂层(如黑色瓷膜或黑色搪瓷),深色吸热减少热量损失。底座12的内表面122(高导热系统数,亮光镜面的金属薄板)为凹面,其材料特性是高反射率的,提升聚能蓄热形腔的热量向锅底的作用速率,从而提高了能效。
上盘11的外表面111为黑色高光滑面,上盘11的外表面111的作用是聚热和反射热量,黑色更易吸热,因为上盘11的外表面111离燃烧器头部最近,燃烧器头部的热量向传递、辐射时最先碰到是上盘11的外表面111,若上盘11的外表面111的是浅色的高反射面,烹饪器具的吸热效率低时,热量反射回去的过多,势必会通过其他的路径散失到周围空气中去,让上盘11的外表面111可以吸收一部分热量减少向周围空气的热损失。
底座12的外表面121为粗糙的黑色面,是为了降低其反射率,增加吸热能力;底座12的内表面122为光亮的银白色曲面,主要是为了提升其反射热量能力,少吸热,底座12的内表面122将能量不断的向上反射给上盘11的内表面112,这样就可以让燃烧器头部-聚能罩-空气这个热量损失的路径的温度梯度增加,即让上盘11的外表面111至底座12的外表面121的温度梯度大。假设能量是一定的,若上盘11的外表面111至底座12的外表面121的温度梯度大,则上盘11的外表面111端处的温度越高,即燃烧器头部锅具附近的空气的温度越高,形成一个高温的屏障,可以降低燃烧器头部热量向外部低温区的热对流、热辐射的速率。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高效聚能罩,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形成有一壳腔,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聚能罩包括:
反射间隔板,所述反射间隔板设置于所述壳腔内,并朝向所述壳腔的上表面设置;
第一聚能蓄热形腔,所述第一聚能蓄热形腔的一侧为所述壳腔的上表面,另一侧为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所述反射间隔板用于传导热量并将热量朝向所述第一聚能蓄热形腔反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聚能罩还包括第二聚能蓄热形腔,所述第二聚能蓄热形腔的一侧为所述壳腔的下表面,另一侧为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下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平行设置,且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隔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5mm-4mm。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具有下凹的弯曲形状,所述壳腔的上表面具有下凹的弯曲形状,所述第一聚能蓄热形腔为形成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以及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之间的V形腔体。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凸出的连接柱,所述反射间隔板上形成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被固定在所述连接柱上,所述反射间隔板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隔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平行设置,且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隔距离。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包括上盘以及底座,所述壳腔形成于所述上盘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壳腔的上表面为所述上盘的内表面,所述壳腔的下表面为所述底座的内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盘以及所述底座的连接处通过密封件密封设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盘的外表面为深色光滑曲面,所述上盘的内表面为深色粗糙曲面,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为浅色光滑曲面,所述底座的外表面为深色粗糙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盘的外表面、所述上盘的内表面以及所述底座的外表面的吸热能力大于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的吸热能力。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盘的外表面、所述上盘的内表面以及所述底座的外表面为黑色瓷膜或黑色搪瓷;和/或所述反射间隔板为亮光镜面的金属薄板。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盘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反射间隔板的上表面的热量反射能力大于所述上盘的内表面以及所述底座的外表面的热量反射能力。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间隔板为形成于所述底座的内表面的反射涂层。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凸出的连接柱,所述反射间隔板上形成有连接凸台,所述连接凸台被固定在所述连接柱上,所述反射间隔板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隔开。
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效聚能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腔的外环侧面上形成有连接凸台,所述反射间隔板的外环侧面上形成有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凹槽被固定在所述连接凸台上,所述反射间隔板与所述壳腔的下表面隔开。
CN202022346250.4U 2020-10-20 2020-10-20 高效聚能罩 Active CN2133625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46250.4U CN213362563U (zh) 2020-10-20 2020-10-20 高效聚能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46250.4U CN213362563U (zh) 2020-10-20 2020-10-20 高效聚能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62563U true CN213362563U (zh) 2021-06-04

Family

ID=76131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46250.4U Active CN213362563U (zh) 2020-10-20 2020-10-20 高效聚能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625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62563U (zh) 高效聚能罩
CN112128804A (zh) 高效聚能罩
CN211609324U (zh) 一种具有反光层的炒菜机
CN202698843U (zh) 烤蛋器装置
CN209944979U (zh) 一种烤箱保温结构
CN209278937U (zh) 一种加热装置
CN210871118U (zh) 一种电烹饪设备及电加热锅
CN216876059U (zh) 烹饪器具的加热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3777891U (zh) 一种多功能取暖器
CN215336520U (zh) 一种方形聚能锅架及燃气灶
CN214548974U (zh) 一种三明治机
CN216744495U (zh) 燃气灶锅架及燃气灶
CN111457445A (zh) 复合抛物锥面体反射导热节能罩
CN211269929U (zh) 一种炒菜机
CN221122318U (zh) 聚能盘锅架和燃气灶具
CN213777890U (zh) 一种多用途取暖炉
CN219846128U (zh) 饮水机的热罐以及饮水机
CN215424080U (zh) 一种自带加热功能的不锈钢汤锅
CN215583904U (zh) 烤箱
CN215838432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557839U (zh) 加热盘组件和液体加热容器
CN217423347U (zh) 锅架组件及燃气灶具
CN210520817U (zh) 一种烤炉
CN216769518U (zh) 一种高效聚能环及燃气灶
CN221153763U (zh) 一种节能型电饭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