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60382U - 一种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60382U
CN213360382U CN202021852554.1U CN202021852554U CN213360382U CN 213360382 U CN213360382 U CN 213360382U CN 202021852554 U CN202021852554 U CN 202021852554U CN 213360382 U CN213360382 U CN 2133603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se
elastic
pump
roto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5255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阳波
刘振
陶海军
施俊
陈智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Zhixian Technology Co ltd
Hunan Zeniths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Zhix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Zhix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Zhix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5255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603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603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603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包括:泵腔和中心轴,所述中心轴的一端与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中心轴的另一端伸入泵腔内,所述中心轴上固设有转子;所述转子外侧固设有至少一组压管组件;在所述泵腔内,位于所述压管组件外侧设有至少一根弹性软管,所述弹性软管出入泵腔的两端分别与截流组件连接,所述压管组件与弹性软管之间设有弹性隔档;软管泵工作时,旋转的转子带动压管组件往复运动,以挤压弹性隔档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弹性隔档间歇式挤压弹性软管以实现物料输送。本实用新型的软管泵具有结构紧凑、原理简单、滚轮与弹性软管之间无挤压摩擦、计量精度稳定、脉冲小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容积式输送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
背景技术
软管泵属于蠕动泵的范畴,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软管泵就像用手指夹挤一根充满流体的软管,随着手指向前滑动,管内流体向前移动。只是在软管泵中,由滚轮取代了手指。通过对软管泵中的弹性输送软管交替进行挤压和释放实现泵送流体,就像用两根手指夹挤软管一样,滚轮挤压弹性软管并转动,软管内形成正、负压两腔,液体随之流动排出。软管泵因其具有无污染、自吸能力强、结构简单及较佳精确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包括了化工行业、制药行业、食品灌装行业等等。
在现有的旋转式软管泵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旋转式软管泵在灌装时,由滚轮挤压弹性软管并进行转动,滚轮与弹性软管外管壁直接接触,造成弹性软管外管壁磨损较大,降低了软管的使用寿命;此外,在软管泵的启停过程中,滚轮转动容易带动弹性软管位置移动,造成错位,从而影响软管泵的灌装精度。
2、旋转式软管泵在灌装时,滚轮在挤压弹性软管的时候需要完全压紧,如此,随着滚轮的运动,弹性软管内壁之间就会相互接触,造成内摩擦磨损,降低了弹性软管的使用寿命;此外,滚轮长期对软管定点的压紧,也会对软管产生永久变形的破坏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滚轮与弹性软管之间无挤压摩擦、计量精度稳定、脉冲小的竖直旋转式软管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包括:泵腔和中心轴,所述中心轴的一端与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中心轴的另一端伸入泵腔内,所述中心轴上固设有转子;所述转子外侧固设有至少一组压管组件;在所述泵腔内,位于所述压管组件外侧设有至少一根弹性软管,所述弹性软管出入泵腔的两端分别与截流组件连接,所述压管组件与弹性软管之间设有弹性隔档;软管泵工作时,旋转的转子带动压管组件往复运动,以挤压弹性隔档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弹性隔档间歇式挤压弹性软管以实现物料输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软管泵工作时,所述弹性隔档对弹性软管进行不完全挤压,所述弹性软管的内腔管壁不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泵腔内,位于所述压管组件外侧设有至少一个软管槽,所述软管槽通过弹性隔档和泵壳围合而成;所述软管槽内镶嵌有至少一根弹性软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子沿着中心轴的布置方向设为单层结构,转子外侧设有至少一组压管组件;两根所述弹性软管分别设置在转子两侧的软管槽内,所述压管组件随转子旋转时挤压弹性隔档,以实现依次交替挤压两根弹性软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子沿着中心轴的布置方向设为多层结构,转子的每一层外侧交错设有至少一组压管组件,所述泵腔内设有与多层转子相对应的多层软管槽,所述弹性软管设置在相应的软管槽内,所述压管组件随转子旋转时挤压对应的弹性隔档,以实现弹性软管的间歇挤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管组件为凸轮组件或滚轮组件;所述滚轮组件包括滚轮,所述滚轮沿竖直方向安装在转子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滚轮通过螺钉或螺母或销钉和滚轮轴沿竖直方向安装在转子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子两外侧包括长度不一致的长端和短端,所述长端为压管组件,所述短端与弹性隔档之间无挤压;软管泵工作时,旋转的转子通过所述长端挤压弹性隔档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弹性隔档间歇式挤压弹性软管以实现物料输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泵腔内,每层所述软管槽为半圈或一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泵腔通过驱动组件安装座、上盖板和泵壳围合而成;所述驱动组件通过驱动组件安装座与泵壳连接;所述转子靠近上盖板的端部设有调心轴承,所述调心轴承用于加强所述中心轴与上盖板、转子之间的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通过将与驱动组件连接的中心轴伸入泵腔内,在中心轴上固定安装转子,转子外侧设有压管组件,并在压管组件与弹性软管之间设置弹性隔档作为中间体,弹性软管出入泵腔的两端分别与截流组件连接,具有结构紧凑、原理简单的优点;工作时,旋转的转子带动压管组件往复运动,挤压弹性隔档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弹性隔档间歇式挤压弹性软管完成流体输送,实现压管组件与弹性软管之间的无接触挤压,避免了压管组件对弹性软管的挤压摩擦损耗,既有利于提高软管泵的计量精度稳定性,又有效延长了弹性软管的使用寿命,降低了软管泵的使用成本。
2.本实用新型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弹性隔档作为压管组件和弹性软管的中间体,在软管泵的工作过程中弹性隔档并不随转子上的压管组件旋转,加上自身具有弹性形变能力,弹性隔档可以随着压管组件的旋转而进行相应的下压、上升恢复,从而对弹性软管作出相应的挤压、释放动作,以实现物料输送;由于弹性隔档对弹性软管进行的是不完全压紧,即下压程度不完全,使得弹性软管的内腔管壁之间无接触,降低了软管内腔的自磨损,同时,也避免了压管组件与弹性软管直接接触而造成弹性软管错位磨损;此外,由于弹性隔档和弹性软管之间是不完全挤压,一方面可以减少弹性软管复原所需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弹性软管大幅度快速回复而出现高强度脉冲。
3.本实用新型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通过在竖直方向将转子设置为单层结构,同时在转子的外侧仅设置一组压管组件(滚轮组件或凸轮组件),在转子两侧的软管槽内分别设置两根弹性软管,压管组件随转子旋转时挤压弹性隔档,实现两根弹性软管的依次交替挤压,既有利于提高软管泵的工作效率,也给弹性隔档和弹性软管提供了足够的弹性恢复时间,提高了软管泵的精度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通过在竖直方向将转子设置为多层结构,同时将泵腔内的软管槽也设置为相应的多层结构,可以同时实现对多组弹性软管的间歇式挤压,极大的提高了软管泵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转子各层外侧的压管组件(滚轮组件或凸轮组件)都是交错设置的,弹性软管也是对应设置在各层软管槽内,各层弹性软管之间的相互错开位置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及弹性软管进出泵腔的始末两端点位置也可以灵活调整,以进行相互间的流量补偿,极大的减小了物料排出时的脉冲,提高了软管泵的稳定可靠性。
5.本实用新型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通过将转子两外侧设置为长度不一致的长端和短端,并且直接将转子的长端作为压管组件,既简化了压管组件的结构设置,也确保了压管动力的高效稳定传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弹性软管与弹性隔档的位置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弹性软管与弹性隔档的位置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软管与弹性隔档的位置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软管与弹性隔档的位置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软管与弹性隔档的位置示意图之一。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弹性隔档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其中,图11(a)表示半圈弹性隔档,图11(b)表示整圈弹性隔档。
图例说明:
1、驱动组件;2、驱动组件安装座;3、泵腔;4、螺钉;5、滚轮;6、滚轮轴;7、上盖板;8、调心轴承;9、弹性隔档;10、弹性软管;11、泵壳;12、中心轴;13、转子;14、螺母;15、销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包括:泵腔3和中心轴12,中心轴12的一端与驱动组件1的输出端连接,中心轴12的另一端伸入泵腔3内,中心轴12上固设有转子13;转子13外侧固设有至少一组压管组件;在泵腔3内,位于压管组件外侧设有至少一根弹性软管10,弹性软管10出入泵腔3的两端分别与截流组件连接,压管组件与弹性软管10之间设有弹性隔档9;软管泵工作时,旋转的转子13带动压管组件往复运动,以挤压弹性隔档9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弹性隔档9间歇式挤压弹性软管10以实现物料输送。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与驱动组件1连接的中心轴12伸入泵腔3内,在中心轴12上固定安装有转子13,转子13外侧设有压管组件,并在压管组件与弹性软管10之间设置弹性隔档9作为中间体,具有结构紧凑、原理简单的优点。软管泵工作时,旋转的转子13带动压管组件往复运动,挤压弹性隔档9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弹性隔档9间歇式挤压弹性软管10以实现流体输送,实现了压管组件与弹性软管10之间的无接触挤压,避免了压管组件对弹性软管10的挤压摩擦损耗,既有利于提高软管泵的计量精度稳定性,又有效延长了弹性软管10的使用寿命,降低了软管泵的使用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每根弹性软管10的一端伸出泵腔3供物料输入,每根弹性软管10的另一端穿过泵腔3输出物料;旋转的转子13通过挤压弹性隔档9实现间歇式挤压每根弹性软管10,使物料从每根弹性软管10的一端吸入管内后从该弹性软管10的另一端流出。弹性软管10出入泵腔3的端口均对应设置有截流组件,以防止物料回流,实现物料的精密输送。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在软管泵的工作过程中,弹性隔档9对弹性软管10进行不完全挤压,弹性软管10的内腔管壁不接触。
本实施例中,弹性隔档9作为压管组件和弹性软管10的中间体,在软管泵的工作过程中弹性隔档9并不随转子3上的压管组件旋转,加上自身具有弹性形变能力,弹性隔档9可以随着压管组件的旋转而进行相应的下压、上升恢复,从而对弹性软管10作出相应的挤压、释放动作,以实现物料输送。由于弹性隔档9对弹性软管10进行的是不完全压紧,即下压程度不完全,使得弹性软管10的内腔管壁之间无接触,降低了软管内腔的自磨损,同时,也避免了压管组件与弹性软管10直接接触而造成弹性软管10错位磨损。此外,由于弹性隔档9和弹性软管10之间是不完全挤压,一方面可以减少弹性软管10复原所需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弹性软管10大幅度快速回复而出现高强度脉冲。本实施例中,制备弹性隔档9的材质可以是橡胶或硅胶。可以理解,为了获得较好的压管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制备弹性隔档9的材料还可以是其他具备弹性形变能力的软质材料。
本实施例中,在泵腔3内,位于压管组件外侧设有至少一个软管槽,软管槽通过弹性隔档9和泵壳11围合而成;软管槽内镶嵌有至少一根弹性软管10。通过软管槽对弹性软管10进行限位作用,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多根弹性软管10在泵腔3内发生缠绕错位的情况,另一方面,围合成软管槽的弹性隔档9在泵腔3内固定不动,仅仅是压管组件随着转子不停旋转,避免出现压管组件挤压弹性软管10而造成软管错位的情况。在软管槽内同时设置多根弹性软管10,有利于提高软管泵的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中,压管组件为凸轮组件或滚轮组件。具体的,如图1所示,滚轮组件包括螺钉4、滚轮5和滚轮轴6,滚轮5通过螺钉4和滚轮轴6沿竖直方向安装在转子13外侧。在软管泵的工作过程中,滚轮5随着转子13旋转的同时挤压弹性隔档9。由于滚轮5自身能够滚动,它与弹性隔档9之间主要是存在滚动摩擦,对弹性隔档9造成的磨损较小,并不会对弹性隔档9的使用寿命造成不利影响。可以理解,转子13的运动形式可以是驱动组件1控制其持续转动,也可以是驱动组件1控制其正反往复转动。
本实施例中,转子13沿着中心轴12的布置方向设为多层结构,转子13的每一层外侧交错设有至少一组滚轮组件,泵腔3内设有与多层转子13相对应的多层软管槽,弹性软管10设置在相应的软管槽内,滚轮5随转子13旋转时可挤压对应的弹性隔档9,以实现弹性软管10的间歇挤压。进一步的,在泵腔3内,每层软管槽为半圈或一圈。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竖直方向将转子13设置为多层结构,同时将泵腔3内的软管槽也设置为相应的多层结构,可以同时实现对多组弹性软管10的间歇式挤压,极大的提高了软管泵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转子13各层外侧的滚轮5都是交错设置的,弹性软管10也是对应设置在各层软管槽内,各层弹性软管10之间的相互错开位置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及弹性软管10进出泵腔的始末两端点位置也可以灵活调整,以进行相互间的流量补偿,极大的减小了物料排出时的脉冲,提高了软管泵的灌装稳定可靠性。
具体的,如图1所示,转子13沿着中心轴12的布置方向(竖直方向)设为上为两层结构,即,转子13分为上、下两层。在转子13的每层外侧都安装有多组滚轮组件,且两层滚轮组件是交错安装的,即,转子13每层的滚轮组件并不在同一个竖直方向上。相应的,泵腔3内的软管槽也设置为两层,分别与相应的滚轮组件形成配合。进一步的,软管槽在泵腔3内是沿着相同的竖直方向设置的,即两层软管槽内的弹性软管10设在了泵腔3内的同一侧。如图4或图5所示,弹性隔档9沿着泵腔3的内侧壁设置了一整圈,弹性软管10可以环绕弹性隔档9在泵腔3内设置半圈。此外,如图11所示,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隔档9既可以只设置半圈,也可以设置一整圈。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两根弹性软管10既可以设置在泵腔3内的相对侧,也可以环绕在泵腔3内设置一整圈。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隔档9环绕泵腔3的内侧壁设置一整圈,此时,每层软管槽内可分别设置两根弹性软管10,两层软管槽即可设置四根弹性软管10,通过上下两层的滚轮5对上下两圈弹性隔档9进行挤压,实现四根弹性软管10的交替依次挤压,大大提高了软管泵的工作效率。
如图1所示,泵腔3通过驱动组件安装座2、上盖板7和泵壳11围合而成;驱动组件1通过驱动组件安装座2与泵壳11连接。具体的,驱动组件安装座2安装在驱动组件1上,转子13固定连接在驱动组件1的输出端,泵壳11安装在驱动组件安装座2上,上盖板7与泵壳11固定连接,驱动组件安装座2、上盖板7和泵壳11围合形成泵腔3。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可以是动力电机。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动力输出功能的机构。
进一步的,转子13靠近上盖板7的端部设有调心轴承8,调心轴承8用于加强中心轴12与上盖板7、转子13之间的连接。如此,通过调心轴承8的固定作用,提高了转子13的旋转稳定性。驱动组件1带动转子13旋转,转子外侧的滚轮组件边旋转边挤压弹性隔档9,实现弹性软管10的间歇挤压,完成物料输送。
本实施例中,弹性软管10出入泵腔3的两端分别与截流组件(图中未示出)连接。截流组件与弹性软管10配合以进行防回流操作。可以理解,根据实际需要,截流组件具体可以是单向阀或夹管阀或电磁阀,或者通断阀,但也不仅限于通断阀和上述阀组。
工作时,驱动组件1(动力电机)驱动转子3旋转,转子3外侧的滚轮5边旋转边对弹性隔档9施加压力,弹性隔档9受滚轮5压力而产生弹性形变,对弹性软管10进行不完全挤压,即,弹性软管10的内腔管壁不接触。其中,弹性隔档9仅发生形变而下压弹性软管10,并不随滚轮5转动,如此,弹性软管10的外管壁只受到弹性隔档9向下的压力,而不会受到滚轮5的滚动摩擦力。被弹性隔档9下压的弹性软管10内腔空间变小,管腔内流体压力增大,此时,弹性软管10出口端的截流组件打开,管腔内流体排出,实现物料输送。随着滚轮5转动,弹性隔档9不断下压弹性软管10,管腔内的物料平缓排出。当达到预设的灌装量或是滚轮5运动到达预设位置时,弹性软管10出口端的截流组件关闭,进口端的截流组件打开。在滚轮5持续转动并逐渐松开弹性隔档9的过程中,弹性隔档9因自身的弹性恢复而离开弹性软管10,与此同时,弹性软管10依靠自身弹性恢复使得管腔内空间增大而形成负压,将物料吸入。如此往复,在驱动组件1的驱动下,转子13带动滚轮5持续旋转并挤压弹性隔档9,再挤压弹性软管10,实现持续物料输送。
实施例2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其结构设置和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中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大致相同,区别点在于:滚轮5是通过螺母14和滚轮轴6安装在转子13外侧。通过螺母14与滚轮轴6的相互配合,提高滚轮5在转子13上的安装稳定性,避免滚轮5在快速旋转过程中发生松动而影响灌装精度。
实施例3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其结构设置和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中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大致相同,区别点在于:滚轮5是通过销钉15和滚轮轴6安装在转子13外侧。进一步的,销钉15穿设在两层转子13之间,避免转子13和滚轮5在旋转压管过程中发生晃动,提高了软管泵的运行稳定性。
实施例4
如图6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其结构设置和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中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大致相同,区别点在于:转子13两外侧包括长度不一致的长端和短端,长端为压管组件,短端与弹性隔档9之间无挤压;软管泵工作时,旋转的转子13通过长端挤压弹性隔档9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弹性隔档9间歇式挤压弹性软管10以实现物料输送。通过将转子13两外侧设置为长度不一致的长端和短端,并且直接将转子13的长端作为压管组件,既简化了压管组件的结构设置,也确保了压管动力的高效稳定传输,实现软管泵的精密计量输送。
实施例5
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其结构设置和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中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大致相同,区别点在于:转子13沿着中心轴12的布置方向设为单层结构,转子13外侧设有至少一组滚轮组件;两根弹性软管10分别设置在转子13两侧的软管槽内,滚轮5随转子13旋转时挤压弹性隔档9,以实现依次交替挤压两根弹性软管10。
本实施例中,通过沿着中心轴12的布置方向(即竖直方向)将转子13设置为单层结构,同时在转子13的外侧设置多组滚轮组件,在转子13两侧的软管槽内分别设置两根弹性软管10,滚轮5随转子旋转时挤压弹性隔档9,实现两根弹性软管10的依次交替挤压,既有利于提高软管泵的工作效率,也给转子13两侧的弹性隔档9和弹性软管10提供了足够的弹性恢复时间,提高了软管泵的工作效率和精度稳定性。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和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替换、等效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腔(3)和中心轴(12),所述中心轴(12)的一端与驱动组件(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中心轴(12)的另一端伸入泵腔(3)内,所述中心轴(12)上固设有转子(13);所述转子(13)外侧固设有至少一组压管组件;在所述泵腔(3)内,位于所述压管组件外侧设有至少一根弹性软管(10),所述弹性软管(10)出入泵腔(3)的两端分别与截流组件连接,所述压管组件与弹性软管(10)之间设有弹性隔档(9);软管泵工作时,旋转的转子(13)带动压管组件挤压弹性隔档(9)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弹性隔档(9)间歇式挤压弹性软管(10)以实现物料输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软管泵工作时,所述弹性隔档(9)对弹性软管(10)进行不完全挤压,所述弹性软管(10)的内腔管壁不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泵腔(3)内,位于所述压管组件外侧设有至少一个软管槽,所述软管槽通过弹性隔档(9)和泵壳(11)围合而成;所述软管槽内镶嵌有至少一根弹性软管(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13)沿着中心轴(12)的布置方向设为单层结构,转子(13)外侧设有至少一组压管组件;两根所述弹性软管(10)分别设置在转子(13)两侧的软管槽内,所述压管组件随转子(13)旋转时挤压弹性隔档(9),以实现依次交替挤压两根弹性软管(1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13)沿着中心轴(12)的布置方向设为多层结构,转子(13)的每一层外侧交错设有至少一组压管组件,所述泵腔(3)内设有与多层转子(13)相对应的多层软管槽,所述弹性软管(10)设置在相应的软管槽内,所述压管组件随转子(13)旋转时挤压对应的弹性隔档(9),以实现弹性软管(10)的间歇挤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管组件为凸轮组件或滚轮组件;所述滚轮组件包括滚轮(5),所述滚轮(5)沿竖直方向安装在转子(13)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5)通过螺钉(4)或螺母(14)或销钉(15)和滚轮轴(6)沿竖直方向安装在转子(13)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13)两外侧包括长度不一致的长端和短端,所述长端为压管组件,所述短端与弹性隔档(9)之间无挤压;软管泵工作时,旋转的转子(13)通过所述长端挤压弹性隔档(9)使其发生弹性形变,弹性隔档(9)间歇式挤压弹性软管(10)以实现物料输送。
9.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泵腔(3)内,每层所述软管槽为半圈或一圈。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腔(3)通过驱动组件安装座(2)、上盖板(7)和泵壳(11)围合而成;所述驱动组件(1)通过驱动组件安装座(2)与泵壳(11)连接;所述转子(13)靠近上盖板(7)的端部设有调心轴承(8),所述调心轴承(8)用于加强所述中心轴(12)与上盖板(7)、转子(13)之间的连接。
CN202021852554.1U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 Active CN2133603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52554.1U CN213360382U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52554.1U CN213360382U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60382U true CN213360382U (zh) 2021-06-04

Family

ID=76149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52554.1U Active CN213360382U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603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53833B1 (en) Linear peristaltic pump
JPH0694873B2 (ja) 狹窄ポンプ
WO2024093343A1 (zh) 往复动力组件及泵机构
JPS5941034B2 (ja) 流体ポンプ
CN213360382U (zh) 一种竖直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
US20050129545A1 (en) Peristaltic pumping mechanism with geared occlusion rollers
KR101268885B1 (ko) 탄성튜브 및 탄성튜브를 포함하는 연동형 펌프
US3870437A (en) Planetary gear pump
JP2008308994A (ja) チューブポンプ
CN213360378U (zh) 一种直线式单软管泵
CN213360379U (zh) 一种直线式软管泵
CN213360377U (zh) 一种横向压管的旋转式软管泵
CN213360380U (zh) 一种直线式双软管泵
CN113503247A (zh) 一种基于正反螺纹传动的连续性隔膜泵
CN211623677U (zh) 一种双滚轮旋转式高精度蠕动泵
CN213360381U (zh) 一种升降式直线双管泵
CN215170664U (zh) 一种密封性较好的隔膜泵
CN213360383U (zh) 一种升降式直线单管泵
CN211737426U (zh) 一种旋转式双滚轮高精度蠕动泵
CN213775665U (zh) 一种双管旋转式蠕动泵
CN214403922U (zh) 一种直线式洁净软管泵
CN213775664U (zh) 一种单管旋转式蠕动泵
CN216636902U (zh) 一种智能制造液体定量供料设备
CN111336103A (zh) 机械隔板双凸轮容积泵
CN213360384U (zh) 一种持续灌装的管道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