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40150U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40150U
CN213340150U CN201920257111.9U CN201920257111U CN213340150U CN 213340150 U CN213340150 U CN 213340150U CN 201920257111 U CN201920257111 U CN 201920257111U CN 213340150 U CN213340150 U CN 2133401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lectronic device
touch key
region
scatt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5711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5711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401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401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401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可导光的触控按键;所述触控按键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触控按键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内部,所述出光面显露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光源邻近所述入光面设置,且所述光源朝向所述入光面发射光线。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电子设备中设置可导光的触控按键,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触控按键能够实现发光。这样,电子设备中发光器件的设置无需占用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不再受发光器件的限制。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发展和普及,电子设备的功能日益强大,用户对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电子设备一般设置有一些光学器件,并通过光学器件的发光来达到提醒用户或提升外观的目的。目前,这些光学器件的光线一般通过电子设备的显示面板射出,这导致光学器件的设置会占用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从而导致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电子设备因光学器件的设置需要占用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而导致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受到限制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可导光的触控按键;
所述触控按键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触控按键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内部,所述出光面显露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光源邻近所述入光面设置,且所述光源朝向所述入光面发射光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电子设备中设置可导光的触控按键,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触控按键能够实现发光。这样,电子设备中发光器件的设置无需占用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不再受发光器件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触控按键的电子设备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触控按键的电子设备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按键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按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对应的触控按键的光学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对应的触控按键的光学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取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1和可导光的触控按键2;
触控按键2设置于壳体1,触控按键2设置有入光面21和出光面22,入光面21位于电子设备的内部,出光面22显露于壳体1的外表面;
壳体1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光源3,光源3邻近入光面21设置,且光源3朝向入光面21发射光线。
壳体1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光源3,可理解为,壳体1具有一容置空间,光源3设置在该容置空间内。入光面21位于电子设备的内部,可理解为,入光面21位于该容置空间内。
光源3的光线可经入光面21射入触控按键2内,并可经出光面 22射出。
其中,光源3可与电子设备内的电路主板电连接,以实现电子设备对光源3的控制。具体的,光源3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4与电路主板电连接。光源3的发光面可以朝向入光面21设置。
本申请中的触控按键2是具有触控功能的按键,其通过接收用户的触摸操作或触控件的触控操作来实现按键的功能,其有别于传统的机械按键。本申请中的触控按键2的电路控制和软件控制等方面均可采用现有技术而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说明。
触控按键2可以由导光效果良好的透光材料制成,例如玻璃、 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 (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等等。触控按键2可与壳体1粘接,例如,通过双面胶与壳体1粘接;触控按键2也可注塑成型于壳体1,例如,通过双色注塑的方式成型于壳体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电子设备中设置可导光的触控按键,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触控按键能够实现发光。这样,电子设备中发光器件的设置无需占用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不再受发光器件的限制。
由于出光面22显露于壳体1的外表面,因此,壳体1的外表面和出光面22均为电子设备的外观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光面 22可与壳体1的外表面平滑过渡,以提升电子设备的整体外观。
可选的,触控按键2包括导光件和连接于导光件的可透光外观层 (图中未示出),外观层的外表面为出光面22;
外观层的颜色与壳体1的外表面的颜色相同或相近。
其中,导光件可以由导光效果良好的透光材料制成,例如玻璃、 PMMA(Polymethyl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 (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等等。外观层可以是涂覆于导光件表面的可透光材料层,也可以是贴附于导光件表面的可透光层材料层。
由于壳体1的外表面和出光面22均为电子设备的外观面,为了提升电子设备的整体外观的一致性,外观层的颜色与壳体1的外表面的颜色需要尽可能一致。这里,外观层的颜色与壳体1的外表面的颜色相近,是以普通用户的视觉感受作为参考标准。
由于外观层需要与电子设备的壳体1的外观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外观层的透光性远远小于导光件的透光性。
此外,通过将触控按键2设置为透光性较高的导光件和透光性较低的外观层的结构,不仅考虑到电子设备整体外观的一致性,同时考虑到触控按键2对光源3光线的导光效率。若将触控按键2设置为整体的导光件,则由于导光件的高透光性而无法确保电子设备整体外观的一致性;若将触控按键2设置为整体的外观件,则由于外观件的低透光性而使得对光源3光线的导光效率较低,从而使得光源3光线的能量损耗较大。
可选的,外观层为设有光扩散颗粒的塑胶层。
由于外观层的透光性较低,为了提高外观层的发光均匀度,外观层可为设有光扩散颗粒的塑胶层。通过设置光扩散颗粒,能够有效防止出光面22出现明显的亮点和暗点。塑胶层与光扩散颗粒的配比可以根据具体的发光需求或外观层的颜色进行调整。
目前,电子设备的壳体1的颜色以深色,尤其黑色居多,因此,在塑胶层为深色时,光扩散颗粒的配比可以适当地增加。
可选的,如图4至图6所示,入光面21包括至少一个散射区域 211,至少一个光源3与至少一个散射区域211一一对应设置。
光源3的光线到达散射区域211时,其传导方向能够被散射区域 211改变,从而使光源3的光线以各种不同的方向入射至触控按键2 内。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入射至触控按键2内的光线尽可能地发散,能够使触控按键2各区域的亮度尽可能地均匀,使出光面22的发光更加均匀,从而有效防止出光面22出现明显的亮点和暗点。
散射区域211的表面为不平整的表面,散射区域211的表面可以呈锯齿形,散射区域211的表面也可以呈波浪形。
可选的,沿触控按键2的长度方向,散射区域211的中部相对散射区域211的两侧略微下凹。
根据凹透镜发散光线的光学原理,为了使光源3的光线能够更好地发散于触控按键2内,散射区域211的中部可以相对其两侧略微下凹,以使散热区域在宏观上形成一下凹的透光面。这样,不仅散射区域211微观上的不平整表面使光源3的光线进行发散,而且散射区域 211宏观上的下凹透光面也使光源3的光线进行发散。
进一步的,光源3的发光面正对散射区域211的中部,以实现更加对称、更加均匀、更加一致的光学效果。
可选的,光源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散射区域21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在触控按键2的长度方向上,至少两个光源3与至少两个散射区域211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光源3的光线经对应的散射区域211射入触控按键2内。
每个光源3的发光面可以朝向对应的散射区域211,这样,每个光源3的光线能够最大程度地通过对应的散射区域211射入触控按键 2内。
光源3的发光面的尺寸可以略大于散射区域211的尺寸,也可以等于散射区域211的尺寸,还可以小于散射区域211的尺寸。由于光源3一般为面光源,其光源3的光线辐射面一般大于光源3的发光面,因此,为了提高光源3的光线利用率,光源3的发光面的尺寸以小于散射区域211的尺寸为较佳实施方式。此外,光源3的发光面越小,光源3的整体尺寸也就越小,从而光源3所需的安装空间也越小,因此,能够使光源3占用更少的电子设备内部空间,提高电子设备内部空间利用率。
通过设置多个(包括两个)光源3,每个光源的电流和颜色都可以独立控制,这样,触控按键2的出光面22的颜色和亮度能够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不同的发光效果,例如,跑马灯的效果,渐进色的效果等。
光源3的数量可以根据触控按键2的长度以及触控按键2的发光需求来确定。光源3种类可以包括多种,例如,可以为LED灯,也可以为RGB三色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触控按键2可以完全嵌设于壳体1内,这样,触控按键2的入光面21与出光面22相背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触控按键2也可以部分嵌设于壳体1内,即,触控按键2包括嵌设于壳体1的第一部分2a和延伸至电子设备的内部的第二部分2b,出光面22和入光面21分别设置于第一部分 2a和第二部分2b。
其中,入光面21可以是第二部分2b的位于电子设备内部的任一表面。例如,第二部分2b的与出光面22相背的表面可以作为入光面 21。这样,由于光源3的发光面一般需要朝向入光面21,则光源3 需要设置在触控按键2的远离壳体1的旁侧。即光源3的安装与触控按键2的安装需要占用电子设备水平方向上的安装空间,且光源3的安装需要额外占用电子设备水平方向上的安装空间。
考虑到电子设备水平方向上的安装空间可能较为紧张,而且,触控按键2在电子设备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一般小于壳体1在该方向上的尺寸,因此,光源3与触控按键2可以依次沿电子设备的高度方向设置,即光源3可以设置于触控按键2的上方或下方。这样,光源3的安装与触控按键2的安装可以共用电子设备高度方向上的安装空间,光源3的安装不需要额外占用电子设备水平方向上的安装空间。
相应的,第二部分2b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可以作为入光面21。以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式设备、电子阅读器等设置有显示屏的电子设备为例,第二部分2b的上表面可以理解为朝向显示屏的表面,第二部分2b的下表面可以理解为背向显示屏的表面。
可选的,第二部分2b还设置有与入光面21相背的反射面23。即,如果第二部分2b的上表面作为入光面21,则第二部分2b的下表面可以作为反射面23;如果第二部分2b的下表面作为入光面21,则第二部分2b的上表面可以作为反射面23。
通过设置反射面23,使到达反射面23的光线重新回折至触控按键2内,从而能够提高触控按键2的发光亮度。
可选的,如图4至图6所示,反射面2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反射区域231,至少一个第一反射区域231与至少一个散射区域211一一对应设置。
可选的,第一反射区域23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散射区域21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在触控按键2的长度方向上,至少两个第一反射区域231与至少两个散射区域211一一对应设置。
由于光源3与散射区域211一一对应设置,因此,触控按键2的散射区域211所在的部位为光线强度最大的区域,因此,通过在散射区域211对应的部位设置第一反射区域231,能够使更多的光线回折至触控按键2内。
可选的,第一反射区域231的表面朝散射区域211凹陷;
第一反射区域231的表面为弧面,或者,第一反射区域231的表面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斜面2311和第二斜面2312。
将第一反射区域231的表面设置为朝散射区域211凹陷,可以使到达第一反射区域231的光线朝散射区域211的两侧发散,能够使触控按键2各区域的亮度尽可能地均匀,使出光面22的发光更加均匀,从而有效防止出光面22出现明显的亮点和暗点。
第一反射区域231的表面为朝散射区域211凹陷的弧面,对于触控按键2内部的光线而言,第一反射区域231即形成凸出的反射镜面。根据凸面镜发散光线的光学原理,第一反射区域231可以使到达第一反射区域231的光线朝散射区域211的两侧发散。
第一反射区域231的表面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斜面2311和第二斜面2312,第一斜面2311与第二斜面2312连接形成的顶角朝向散射区域211。第一斜面2311与第二斜面2312可分别将光线朝该顶角的两侧发散,即朝散射区域211的两侧发散。
进一步的,第一反射区域231的朝散射区域211凹陷的部位正对散射区域211的中部,以实现更加对称、更加均匀、更加一致的光学效果。
可选的,如图4至图6所示,入光面21还包括位于相邻两散射区域211之间的第二反射区域212。
由于设置有反射面23,因此,触控按键2内的光线在经反射面 23反射回触控按键2内,有可能从入光面21的除散射区域211之外的区域射出。鉴于此,为了尽可能地避免触控按键2内的光线又从入光面21的除散射区域211之外的区域射出,可以在相邻两散射区域211之间设置第二反射区域212。这样,即使触控按键2内的光线在经反射面23反射之后,又重新射向入光面21的除散射区域211之外的区域,也会再重新被第二反射区域212反射回触控按键2内,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触控按键2的发光亮度。
可选的,第二反射区域212的表面朝反射面23凹陷;
第二反射区域212的表面为弧面,或者,第二反射区域212的表面包括相连接的第三斜面2121和第四斜面2122。
将第二反射区域212的表面设置为朝反射面23凹陷,可以使到达第二反射区域212的光线朝两侧发散,能够使触控按键2各区域的亮度尽可能地均匀,使出光面22的发光更加均匀,从而有效防止出光面22出现明显的亮点和暗点。
第二反射区域212的表面为朝反射面23凹陷的弧面,对于触控按键2内部的光线而言,第二反射区域212即形成凸出的反射镜面。根据凸面镜发散光线的光学原理,第二反射区域212可以使到达第二反射区域212的光线朝两侧发散。
第二反射区域212的表面包括相连接的第三斜面2121和第四斜面2122,第三斜面2121和第四斜面2122连接形成的顶角朝向反射面23。第三斜面2121和第四斜面2122可分别将光线朝该顶角的两侧发散。
可选的,第一反射区域231的凹陷深度大于第二反射区域212的凹陷深度。
由于第一反射区域231与散射区域211对应设置于触控按键2的不同侧,而第二反射区域212与散射区域211同侧设置,因此,到达第一反射区域231的光线量(或光线强度)远远大于到达第二反射区域212的光线量(或光线强度),且大部分光线在触控按键2内先到达第一反射区域231后到达第二反射区域212。可见,第一反射区域 231对光线的发散影响远远大于第二反射区域212对光线的发散影响。鉴于此,第一反射区域231的凹陷深度应大于第二反射区域212的凹陷深度。
需要说明的是,触控按键2的具体结构还可以根据光源3的数量进行灵活地调整。光源3的数量越多,各光源3之间明暗程度会互相弥补,明暗差异会减弱,光线均匀度会更容易调整。因此,在光源3 数量较多时,触控按键2的结构可以更加简单,如图3所示。在光源 3数量较少时,为了提高光线均匀度,触控按键2可以设置上述散射区域211、第一反射区域231或第二反射区域212,如图4至图6所示。光源3数量较少时,可以降低电子设备的生产成本,并可降低电子设备的功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设备可为计算机(Computer)、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移动上网电子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式设备 (Wearable Device)、智能电视、电子阅读器、导航仪、数码相机等。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按键,该触控按键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任一项电子设备中的触控按键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关于电子设备中的触控按键的任何实施方式均适用于该触控按键,并且能够达到相同的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对此不作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可导光的触控按键;
所述触控按键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触控按键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内部,所述出光面显露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光源邻近所述入光面设置,且所述光源朝向所述入光面发射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按键包括导光件和连接于所述导光件的可透光外观层,所述外观层的外表面为所述出光面;
所述外观层的颜色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的颜色相同或相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观层为设有光扩散颗粒的塑胶层。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包括至少一个散射区域,所述至少一个光源与所述至少一个散射区域一一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区域的表面呈锯齿形;或者,所述散射区域的表面呈波浪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触控按键的长度方向,所述散射区域的中部相对所述散射区域的两侧略微下凹。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按键包括嵌设于所述壳体的第一部分和延伸至所述电子设备的内部的第二部分;
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入光面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
所述第二部分还设置有与所述入光面相背的反射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反射区域,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反射区域与所述至少一个散射区域一一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区域的表面朝所述散射区域凹陷;
所述第一反射区域的表面为弧面,或者,所述第一反射区域的表面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还包括位于相邻两散射区域之间的第二反射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区域的表面朝所述反射面凹陷;
所述第二反射区域的表面为弧面,或者,所述第二反射区域的表面包括相连接的第三斜面和第四斜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区域的凹陷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反射区域的凹陷深度。
CN201920257111.9U 2019-02-28 2019-02-28 电子设备 Active CN2133401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57111.9U CN213340150U (zh) 2019-02-28 2019-02-28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57111.9U CN213340150U (zh) 2019-02-28 2019-02-28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40150U true CN213340150U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57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57111.9U Active CN213340150U (zh) 2019-02-28 2019-02-28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401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51830B2 (ja) 面光源装置ならびに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携帯電話機および情報端末機
CN107505769B (zh) 背光结构和显示装置
US6392342B1 (en) Light source arrangement for planar applications
CN102338348A (zh) 导光组件
JP200530067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0914746A (zh) 用于超薄直射式背光的光学透镜
JPWO2016185805A1 (ja)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CN109257465B (zh) 壳体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KR20080008207A (ko) 도광 구조체
US7334930B2 (en) Light guide elemen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2005285702A (ja) 導光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CN109586026B (zh) 终端设备
JP2004014527A (ja) 面光源装置
JP2004227956A (ja) 面照明装置と液晶表示装置
CN213340150U (zh) 电子设备
CN110312010B (zh) 一种壳体组件、电子设备以及壳体发光控制方法
CN109743427B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11786209U (zh) 导光组件、机壳及移动终端
CN113067970B (zh) 摄像头模组以及移动终端
CN212929710U (zh) 一种照明装置
JP2004070169A (ja) 導光板およびそれが用いられ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112771308B (zh) 导光组件、光源模组和显示装置
JP2002367420A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照明装置
CN209787262U (zh) 一种移动终端
JP2004022175A (ja) 面光源装置,画像表示装置及び導光体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