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02757U - 投影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投影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02757U
CN213302757U CN202022088760.6U CN202022088760U CN213302757U CN 213302757 U CN213302757 U CN 213302757U CN 202022088760 U CN202022088760 U CN 202022088760U CN 213302757 U CN213302757 U CN 2133027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tain sheet
assembly
baffle
accommodating part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8876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晓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Laser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Laser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Laser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Laser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8876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027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027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027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投影设备,属于投影技术领域。该投影设备包括:具有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的收纳部;位于第一容置部的内腔的光学引擎,光学引擎出射的光束能够透过第一容置部的透光区;包括卷曲组件、升降组件和幕片的投影屏幕;卷曲组件可旋转的固定在第二容置部内,幕片的第一侧边与卷曲组件固定连接,升降组件固定在第二容置部内,幕片的第二侧边与升降组件固定连接,均与第二容置部连接的第一防护组件和第二防护组件。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对光学引擎和投影屏幕的限位,避免了发生相对移位的现象。另外,通过第一防护组件和第二防护组件去除幕片正面和背面的灰尘,从而保证了幕片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投影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投影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投影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投影设备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目前,投影设备主要包括光学引擎和投影屏幕。其中,光学引擎支撑在支撑面上,且光学引擎的出光口朝向投影屏幕,以出射光束至投影屏幕,投影屏幕固定在墙体上,以便于用于接收该光束,进而显示画面。
然而由于光学引擎支撑在支撑面上,从而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移位,导致光学引擎出射的光束不能精准的出射至投影屏幕,也即是投影屏幕上接收的光束会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投影屏幕上画面的显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投影设备,能够保证投影设备使用时投影屏幕的显示效果。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投影设备,所述投影设备包括:
收纳部,所述收纳部具有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
光学引擎,所述光学引擎位于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内腔,所述第一容置部具有透光区,所述光学引擎出射的光束能够透过所述透光区;
投影屏幕,所述投影屏幕包括卷曲组件、升降组件和幕片,所述卷曲组件可旋转的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置部内,所述幕片的第一侧边与所述卷曲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卷曲组件能够控制所述幕片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内腔;
所述升降组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置部内,所述幕片的第二侧边与所述升降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容置部具有开口,所述升降组件能够控制所述幕片穿过所述开口并展开,所述幕片展开时接收所述光束,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对;
第一防护组件和第二防护组件,所述第一防护组件和所述第二防护组件均与所述第二容置部连接,所述第一防护组件用于与所述幕片的正面接触,所述第二防护组件用于与所述幕片的背面接触。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护组件包括挡板,所述挡板支撑在所述第二容置部上,且位于所述开口靠近所述第一容置部的一侧,所述挡板上远离所述第二容置部的侧边具有第一柔性件,所述第一柔性件用于与伸出所述开口的所述幕片的正面接触。
可选地,所述挡板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容置部可旋转连接,且所述挡板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所述挡板的第二侧边具有所述第一柔性件,所述挡板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对;
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柔性件与伸出所述开口的所述幕片的正面接触,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挡板遮盖所述开口。
可选地,所述挡板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容置部固定连接,所述挡板的第二侧边具有所述第一柔性件,所述挡板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对。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护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置部上,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架可旋转连接。
可选地,所述开口上靠近所述第一容置部的边缘与所述幕片展开时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
可选地,所述第一柔性件为柔性毛刷或者泡沫棉。
可选地,所述第二防护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架和第二柔性件;
所述第二支撑架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置部内,所述第二柔性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与所述幕片的背面接触。
可选地,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底座、升降架和横梁;
所述底座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置部内,所述升降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升降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横梁连接,所述幕片的第二侧边与所述横梁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架固定在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升降架和所述幕片之间。
可选地,所述投影设备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的与所述第二容置部可旋转连接,且位于所述开口上远离所述第一容置部的一侧,所述盖板能够在遮盖所述开口或者避开所述开口之间切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可以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中,未使用投影设备时,卷曲组件能够控制幕片穿过开口并收容于第二容置部的内腔,从而减小投影设备的整体外观尺寸,且通过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对光学引擎和投影屏幕的限位,实现了光学引擎和投影屏幕的一体化,避免了光学引擎与投影屏幕之间相对移位的现象,保证了幕片上画面的显示效果。另外,通过第一防护组件和第二防护组件的设置,实现对幕片正面和背面灰尘的去除,从而保证了幕片的显示效果,提高了用户的观看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幕片展开时投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幕片收起时投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幕片展开时投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幕片展开时投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幕片展开时投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幕片收起时投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幕片收起时投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幕片收起时投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收纳部;2:光学引擎;3:投影屏幕;4:第一防护组件;5:第二防护组件;6:盖板;
11:第一容置部;111:透光区;12:第二容置部;121:开口;
31:卷曲组件;32:升降组件;33:幕片;
321:底座;322:升降架;323:横梁;
41:挡板;42:第一柔性件;43:第三柔性件;44:第三支撑架;45:第一层板;51:第二支撑架;52:第二柔性件;53:第四支撑架;54:第四柔性件;55:第二层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示例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投影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投影设备包括:收纳部1,收纳部1具有第一容置部11和第二容置部12;光学引擎2,光学引擎2位于第一容置部11的内腔,第一容置部11具有透光区111,光学引擎2出射的光束能够透过透光区111;投影屏幕3,投影屏幕3包括卷曲组件31、升降组件32和幕片33,卷曲组件31可旋转的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内,幕片33的第一侧边与卷曲组件31固定连接,卷曲组件31能够控制幕片33收容于第二容置部12的内腔;升降组件32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内,幕片33的第二侧边与升降组件32固定连接,第二容置部12具有开口121,升降组件32能够控制幕片33穿过开口121并展开,幕片33展开时接收光束,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相对。
本申请实施例中,未使用投影设备时,卷曲组件31能够控制幕片33穿过开口121并收容于第二容置部12的内腔,从而减小投影设备的整体外观尺寸,且通过第一容置部11和第二容置部12对光学引擎2和投影屏幕3的限位,实现了光学引擎2和投影屏幕3的一体化,避免了光学引擎2与投影屏幕3之间相对移位的现象,保证了幕片33上画面的显示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投影设备为超短焦激光投影设备,相应地,光学引擎2为超短焦光学引擎。这样,光学引擎2与投影屏幕3之间能够设置成较短距离,从而实现投影设备的小型化设计。示例地,超短焦光学引擎为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on,数字光处理)光学引擎。
其中,光学引擎2包括的光源系统、照明系统和镜头系统的具体结构可参考相关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地,使用红、绿、蓝三基色固态激光器作为光源系统,或者使用固态激光器激发荧光物质作为光源系统,或者使用固态激光器结合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光源作为光源系统。光源系统发出的三基色光束通过照明系统中的镜片进行整合处理后,照射至照明系统中的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器件)表面,再通过DMD将整合处理后的光束旋转反射至镜头系统,再经过镜头系统扩散后出射至投影屏幕3,以在投影屏幕3上形成多彩的画面。
其中,DMD是一种含有很多可快速翻转的小反射镜的显示芯片。
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投影设备时,幕片33的第二侧边穿过第二容置部12的开口121并展开,这样,在幕片33长时间处于展开状态时,幕片33的正面和\或背面不可避免的会累积灰尘,而累积的灰尘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幕片33的显示效果,进而影响用户的观看效果。
比如,当幕片33的正面累积灰尘时,累积的灰尘会直接影响幕片33的显示效果,进而影响用户的观看效果;当幕片33的背面累积灰尘时,卷曲后的幕片33的背面和正面接触,使背面累积的灰尘吸附在幕片33的正面,从而影响幕片33的显示效果,进而影响用户的观看效果。
因此,为了保证幕片33的显示效果,如图1所示,投影设备还包括第一防护组件4和第二防护组件5,第一防护组件4和第二防护组件5均与第二容置部12连接,第一防护组件4用于与幕片33的正面接触,第二防护组件5用于与幕片33的背面接触。
这样通过第一防护组件4和第二防护组件5的设置,在第一防护组件4与幕片33的正面接触的情况下,在幕片33卷曲或展开时,能够基于第一防护组件4与幕片33的相对运动,通过第一防护组件4去除幕片33的正面的灰尘;在第二防护组件5与幕片33的背面接触的情况下,在幕片33卷曲或展开时,能够基于第二防护组件5与幕片33的相对运动,通过第二防护组件5去除幕片33的背面的灰尘。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防护组件4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的外部,或者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的内部。
当第一防护组件4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的外部时,如图1或图2所示,第一防护组件4包括挡板41,挡板41支撑在第二容置部12上,且位于开口121靠近第一容置部11的一侧,挡板41上远离第二容置部12的侧边具有第一柔性件42,第一柔性件42用于与伸出开口121的幕片33的正面接触。
这样,挡板41的侧边所具有的第一柔性件42与幕片33的正面的接触,在幕片33升降过程中,基于幕片33与第一柔性件42的相对运动,通过第一柔性件42去除幕片33的正面累积的灰尘。另外,通过第一柔性件42的设置,在去除灰尘的同时能够避免对幕片33造成的损坏。
另外,在幕片33升降时,幕片33的整个有效显示区域均能够相对第一柔性件42运动,从而能够通过第一柔性件42去除整个有效显示区域的灰尘,使得幕片33的整个有效显示区域均能够有更好的显示效果。其中,幕片33上的有效显示区域是指幕片33上用于接收光束以显示画面的区域。
其中,挡板41呈长条状结构。挡板41上远离第二容置部12的侧边是指与挡板41的长度方向平行,且与第二容置部12的距离较大的侧边。
挡板4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容置部12上开口121的长度方向平行,或者挡板41的长度方向与开口121的长度方向存在一定夹角,且该夹角小于角度阈值。示例地的角度阈值为0.5度、1度、2度等,只要挡板41所具有的第一柔性件42能够在幕片33展开时与幕片33的正面接触即可。
可选地,如图1所示,挡板41的横截面呈倒立的L形,且挡板41上远离第二容置部12的侧板的延伸方向朝向开口121。这样,在幕片33展开时,L形挡板41倒扣在幕片33上,以实现挡板41上远离第二容置部12的侧边所具有的第一柔性件42与幕片33的正面的接触。
当然,除了横截面呈L形的挡板41外,挡板41还可以为平板结构。此时,在幕片33展开时,平板结构的挡板41斜靠在幕片33上,以实现挡板41上远离第二容置部12的侧边所具有的第一柔性件42与幕片33的正面的接触。
可选地,挡板41上背向开口121的侧面具有装饰条。这样,通过装饰条对挡板41的正面的装饰,从而实现了对挡板41的美化,提高了挡板41的美观度。
其中,第一柔性件42呈长条状结构。第一柔性件42的长度等于幕片33上有效显示区域的宽度,此时第一柔性件42的长度方向与开口121的长度方向平行。或者第一柔性件42的长度大于幕片33上有效显示区域的宽度,此时第一柔性件42的长度方向与幕片33展开时所在的平面平行。幕片33上有效显示区域的宽度是指在平行开口121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
可选地,第一柔性件42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挡板41上。第一柔性件42为柔性毛刷,或者第一柔性件42为泡沫棉。挡板41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柔性件42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41的第一侧边与第二容置部12可旋转连接,且挡板41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挡板41的第二侧边具有第一柔性件42,挡板41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对;如图1所示,挡板41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柔性件42与伸出开口121的幕片33的正面接触,如图2所示,挡板41位于第二位置时,挡板41遮盖开口121。
这样,由于挡板41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从而在挡板41处于第一位置时,挡板41避开第二容置部12的开口121,从而保证幕片33能够沿开出伸出第二容置部12,且在幕片33伸出第二容置部12时,挡板41的第二侧边的第一柔性件42与幕片33的正面接触,以通过第一柔性件42去除幕片33正面的灰尘。在挡板41处于第二位置时,能够通过挡板41遮盖第二容置部12上的开口121,避免杂物沿开口121进入第二容置部12。
可选地,挡板41的第一侧边通过旋转轴与第二容置部12可旋转连接,且挡板41能够通过限位件限位在第一位置。
可选的,限位件为限位插销,第二容置部12具有固定套,挡板41具有限位套,在挡板41旋转至第一位置时,将限位插销穿过限位套和固定套实现对挡板41在第一位置的限位。
当然,除了通过限位插销将挡板41限位在第一位置外,还能够通过其他器件将挡板41限位在第一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另一些实施例中,挡板41的第一侧边与第二容置部12固定连接,挡板41的第二侧边具有第一柔性件42,挡板41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对。
这样,在幕片33伸出第二容置部12时,挡板41的第二侧边的第一柔性件42与幕片33的正面接触,以通过第一柔性件42去除幕片33正面的灰尘。
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防护组件4还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一支撑架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上,挡板41与第一支撑架可旋转连接。
这样,通过第一支撑架对挡板41的支撑,实现在幕片33伸出第二容置部12时,挡板41的第二侧边的第一柔性件42与幕片33的正面接触,进而通过第一柔性件42去除幕片33正面的灰尘。另外,在幕片33伸出第二容置部12的过程中,第一柔性件42去除的灰尘会掉落在第二容置部12上,此时如图3所示,能够向远离幕片33的方向旋转挡板41,以便于第二容置部12上灰尘的清扫。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通过第一柔性件42去除幕片33正面的灰尘时,为了避免去除的灰尘直接沿第二容置部12上的开口121掉落进第二容置部12,可选地,开口121上靠近第一容置部11的边缘与幕片33展开时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这样,由于开口121的边缘与幕片33展开时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从而避免去除的灰尘直接掉落进第二容置部12内。
可选地,距离阈值为3毫米、4毫米、5毫米等,只要开口121的边缘不会影响幕片33的升降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当第一防护组件4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的内部时,如图4所示,第一防护组件4包括第三支撑架44和第三柔性件43,第三支撑架44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上靠近第一容置部11的内壁,第三柔性件43固定在第三支撑架44上。这样,不仅能够去除幕片33正面的灰尘,还能够保证投影设备整体的美观性。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防护组件4只包括第三柔性件43,此时第三柔性件43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的开口121上靠近第一容置部11的边缘。
其中,第三支撑架44呈长条状的平板结构,第三柔性件43的结构和上述所述的第一柔性件42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第三柔性件43固定在开口121的边缘或者第二容置部12的内壁时,为了避免通过第三柔性件43去除掉的灰尘掉落至卷曲机构上,进而随卷曲机构卷进幕片33,如图4所示,第一防护组件4还包括第一层板45,第一层板45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上靠近第一容置部11的内壁,且位于第三柔性件43的下方。
可选地,第一层板45的长度等于第二容置部12的长度,第一层板45与第二容置部12上靠近第一容置部11的侧壁形成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度。其中,第一层板45与第二容置部12的侧壁形成的夹角是指第一层板45与第二容置部12的侧壁形成的朝向第二容置部12的开口的夹角。这样,通过第一层板45承接掉落的灰尘后,还能够避免承接的灰尘沿层板滑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防护组件4也可以同时包括上述所述的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上的组件和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内的组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防护组件5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内,或者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上。
当第二防护组件5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内时,如图5或图6所示,第二防护组件5包括第二支撑架51和第二柔性件52;第二支撑架51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内,第二柔性件52与第二支撑架51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架51与幕片33的背面接触。这样,通过第二柔性件52与幕片33背面的接触,使得幕片33相对第二柔性件52运动时,通过第二柔性件52去除幕片33背面的灰尘。
其中,第二支撑架51位于卷曲组件31的侧方或其他位置等,相应的,第二柔性件52位于卷曲组件31的侧方或其他位置等,只要能够实现与幕片33背面的接触,且不会影响幕片33的升降即可。第二柔性件52的结构和上述所述的第一柔性件42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示例地,如图6所示,卷曲组件3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柔性件52。
示例地,如图2所示,升降组件32包括底座321、升降架322和横梁323;底座321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内,升降架322的一端与底座321连接,升降架322的另一端与横梁323连接,幕片33的第二侧边与横梁323连接;第二支撑架51固定在底座321上,且位于升降架322和幕片33之间。此时,第二柔性件52位于卷曲组件31的上方,由于第二支撑架51位于升降架322和幕片33之间,从而第二支撑架51不会影响升降架322的升降,也即是不会影响幕片33的升降,同时保证了第二柔性件52对幕片33背面的灰尘的去除。
当第二防护组件5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上时,如图7所示,第二防护组件5位于升降组件32和幕片33之间。这样由于第二防护组件5的阻挡,幕片33不能完全收容于第二容置部12。而在第一防护组件4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上时,由于挡板41的设置,会通过挡板41对未收容于第二容置部12的部分幕片33进行遮挡,从而避免了部分幕片33的直接裸露。
其中,如图7所示,第二防护组件5包括第四支撑架53和第四柔性件54,第四支撑架53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上的开口121在长度方向的两侧,第四柔性件54固定在第四支撑架53上,且与幕片33的背面接触。
在第二防护组件5固定在第二容置部12上时,为了避免第二防护组件5去除的灰尘沿第二容置部12的开口121掉落至第二容置部12的内腔,如图7所示,第二防护组件5包括第二层板55,第二层板55固定在第四支撑架53上,且位于第四柔性件54的下方。这样,通过第二层板55承接第四柔性件54去除的灰尘,相对于灰尘掉落进第二容置部12,降低了灰尘的清扫难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6或图8所示,投影设备还包括盖板6;盖板6的与第二容置部12可旋转连接,且位于开口121上远离第一容置部11的一侧,盖板6能够在遮盖开口121或者避开开口121之间切换。这样,通过盖板6的设置,能够避免外部的杂物沿第二容置部12的开口121进入第二容置部12的内腔,从而对收容于第二容置部12的卷曲组件31、升降组件32和幕片33进行保护。
其中,盖板6连接在第二容置部12内,且通过将盖板6收容于第二容置部12的内腔,实现避开第二容置部12的开口121;或者盖板6连接在第二容置部12上,将盖板6向远离第一容置部11的方向旋转,以避开第二容置部12的开口121。
本申请实施例中,未使用投影设备时,卷曲组件能够控制幕片穿过开口并收容于第二容置部的内腔,从而减小投影设备的整体外观尺寸,且通过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对光学引擎和投影屏幕的限位,实现了光学引擎和投影屏幕的一体化,避免了光学引擎与投影屏幕之间相对移位的现象,保证了幕片上画面的显示效果。另外,通过第一防护组件和第二防护组件的设置,能够基于第一防护组件去除幕片正面的灰尘,能够基于第二防护组件去除幕片背面的灰尘,从而保证了幕片的显示效果,提高了用户的观看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实施例,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设备包括:
收纳部,所述收纳部具有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
光学引擎,所述光学引擎位于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内腔,所述第一容置部具有透光区,所述光学引擎出射的光束能够透过所述透光区;
投影屏幕,所述投影屏幕包括卷曲组件、升降组件和幕片,所述卷曲组件可旋转的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置部内,所述幕片的第一侧边与所述卷曲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卷曲组件能够控制所述幕片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内腔;
所述升降组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置部内,所述幕片的第二侧边与所述升降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容置部具有开口,所述升降组件能够控制所述幕片穿过所述开口并展开,所述幕片展开时接收所述光束,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相对;
第一防护组件和第二防护组件,所述第一防护组件和所述第二防护组件均与所述第二容置部连接,所述第一防护组件用于与所述幕片的正面接触,所述第二防护组件用于与所述幕片的背面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组件包括挡板,所述挡板支撑在所述第二容置部上,且位于所述开口靠近所述第一容置部的一侧,所述挡板上远离所述第二容置部的侧边具有第一柔性件,所述第一柔性件用于与伸出所述开口的所述幕片的正面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容置部可旋转连接,且所述挡板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所述挡板的第二侧边具有所述第一柔性件,所述挡板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对;
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柔性件与伸出所述开口的所述幕片的正面接触,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挡板遮盖所述开口。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的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容置部固定连接,所述挡板的第二侧边具有所述第一柔性件,所述挡板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对。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置部上,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架可旋转连接。
6.如权利要求2-5任一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上靠近所述第一容置部的边缘与所述幕片展开时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
7.如权利要求2-5任一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件为柔性毛刷或者泡沫棉。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架和第二柔性件;
所述第二支撑架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置部内,所述第二柔性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架与所述幕片的背面接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底座、升降架和横梁;
所述底座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置部内,所述升降架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升降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横梁连接,所述幕片的第二侧边与所述横梁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架固定在所述底座上,且位于所述升降架和所述幕片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设备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的与所述第二容置部可旋转连接,且位于所述开口上远离所述第一容置部的一侧,所述盖板能够在遮盖所述开口或者避开所述开口之间切换。
CN202022088760.6U 2020-09-21 2020-09-21 投影设备 Active CN2133027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88760.6U CN213302757U (zh) 2020-09-21 2020-09-21 投影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88760.6U CN213302757U (zh) 2020-09-21 2020-09-21 投影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02757U true CN213302757U (zh) 2021-05-28

Family

ID=76033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88760.6U Active CN213302757U (zh) 2020-09-21 2020-09-21 投影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027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243463A (en) Visor for a video display terminal
JP2006091249A (ja) カメラ
CN210694016U (zh) 镜头保护装置和手机保护套
JP2003008954A (ja) ドーム型監視カメラ装置
CN213302757U (zh) 投影设备
JP2005065228A (ja) 単一の側に設けられたランプを用いて透過型及び反射型の走査を行うことができるデュアルモードスキャナ
CN213279947U (zh) 投影设备
CN213276246U (zh) 投影设备
JP3868351B2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3897411B2 (ja) 閃光装置及び該閃光装置を有するカメラ
CN211454220U (zh) 短焦正投式软幕
JP2019121511A (ja) 照明装置
CN210072309U (zh) 反射型投影屏幕
JP3651011B2 (ja) 電気掃除機
KR101821412B1 (ko) 촬영 장치
JP2008209672A (ja) プロジェクタ付き携帯スクリーン
US5946506A (en)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 with rotatable built-in flash
CN218767746U (zh) 补光灯组件和自移动设备
JPS59135405A (ja) カメラ等のレンズ移動用ポ−ル遮光板
CN213342494U (zh) 投影设备
US20210250478A1 (en) Camera clamping structure and photographing device
CN211577653U (zh) 超短焦硬幕
CN214409577U (zh) 抗光正投幕
CN114488665B (zh) 一种投影屏幕用防反光装置
KR101452996B1 (ko) 입체영상투영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