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72839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72839U
CN213272839U CN202021752458.XU CN202021752458U CN213272839U CN 213272839 U CN213272839 U CN 213272839U CN 202021752458 U CN202021752458 U CN 202021752458U CN 213272839 U CN213272839 U CN 2132728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unit
heat exchanger
cross
en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5245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慧盈
王辉辉
王晓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5245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728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728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728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机体骨架、两个贯流风扇、换热器和连机管,机壳上进风口和出风口,机体骨架设置于机壳内,机体骨架限定出两个风机容纳腔,两个贯流风扇分别竖向设置于两个风机容纳腔内,两个贯流风扇与出风口之间分别形成两条导风风道,每条导风风道还包括外侧壁,外侧壁还包括向中央凹入的侧部蜗舌部,换热器设置于机体骨架上,其两端分别延伸至侧部蜗舌部的外侧区域,连机管设置于机体骨架的下方,机体骨架的下方具有连管接口,以供换热管穿入连机管。本实用新型利用侧部蜗舌部向内凹入的特点,在不增加空调室内机的尺寸基础上提高了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使得空调室内机的器件布置更加合理,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室内机的连机管用于连接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对于具有双贯流风机的空调室内机来说,由于增加了风机的数量,室内机的尺寸也随之增加,连机管的设置更加使得室内机其内部结构复杂,不利于装配和维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合理地布置连机管的位置,提高空调室内机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使得整个空调室内机内部结构更加稳固,并且便于装配。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上具有相对设置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机体骨架,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机体骨架限定出两个风机容纳腔;
两个贯流风扇,分别竖向设置于两个所述风机容纳腔内,两个所述贯流风扇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分别形成两条导风风道,并且每条所述导风风道还包括靠近外侧的外侧壁,所述外侧壁还包括向中央凹入的侧部蜗舌部;
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体骨架上,位于所述贯流风扇与所述进风口之间,并且其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侧部蜗舌部的外侧区域;和
连机管,设置于所述机体骨架的下方;其中,
所述机体骨架在其中一侧所述侧部蜗舌部的外侧区域的下方具有连管接口,以供所述换热器的换热管从所述换热器的一端通过所述连管接口穿入所述连机管。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的换热管包括多个横向平行设置的直管段以及连接于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的弧形段,以使得所述换热管整体呈蛇形弯折状,并且所述弧形段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两侧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机体骨架还包括:
水平设置的顶部端板和底部端板,所述顶部端板和所述底部端板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用于安装所述贯流风扇的环形安装座;和
风道板,形成于所述顶部端板和所述底部端板之间;其中,
所述导风风道形成于所述顶部端板和所述底部端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外侧壁还包括:
导流部,设置于所述侧部蜗舌部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并向所述侧部蜗舌部延伸,并且所述侧部蜗舌部靠近所述导流部的一侧设置有卡扣,并且所述导流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扣卡接的卡槽,实现所述导流部与所述侧部蜗舌部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风道还包括:
连接板,其一端抵接于所述外侧壁,并向所述换热管的端部延伸,并且所述连接板上还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换热管的所述弧形段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实现将所述外侧壁与所述换热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风道还包括:
内侧壁,与所述外侧壁相对设置,并向两个所述贯流风扇之间区域延伸;和
中部蜗舌部,设置于两个所述贯流风扇之间,且具有分别朝向两个所述贯流风扇弯曲延伸的弯曲壁面,每个所述弯曲壁面从所述内侧壁处向所述进风口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靠近所述连管接口的所述贯流风扇与所述进风口的距离大于远离所述连管接口的所述贯流风扇与所述进风口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顶部端板上还具有定位孔,并且所述机壳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相配合的定位销,以实现将所述机体骨架与所述机壳预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端板上还具有用于所述换热器的底部伸入的安装槽,以限定所述换热器的位置。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接水盘,安装于所述底部端板,用于承接所述机壳内的水,并且所述接水盘的底部具有连接孔和排水孔;
排水管,设置于所述接水盘的下方,其上端与所述排水孔连接,以将所述接水盘内的水导出;并且
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连管接口相连通,所述连机管与所述连接孔向连通,以供所述换热器的换热管依次通过所述连管接口和所述连接孔进入所述连机管。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贯流风扇与出风口之间形成导风风道,导风风道的侧部蜗舌部向中央凹入,换热器两端分别延伸至侧部蜗舌部的外侧区域,以利用该区域容纳换热器的换热管,并且该区域底部设置连管接口,以便于换热器的换热管穿出机壳。因此,这种布置方式充分利用了侧部蜗舌部向内凹入的特点,既不影响侧部蜗舌部的效果,在不增加空调室内机的尺寸的同时又提高了其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使得空调室内机的器件布置更加合理、紧凑,便于装配和维修。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一方面,对于导风风道来说,侧部蜗舌部与中部蜗舌部作为不易于机体骨架一体成型的部件将其单独设置,并且通过卡扣或者螺栓将其固定于机体骨架;另一方面,换热器与设置于机体骨架上,并且与连接板相固定,也即与导风风道相固定。因此,在安装时空调室内机的贯流风扇、换热器、导风风道均能够安装于该机体骨架上,使得其形成一个整体的安装模块,进一步地实现了便于模块化生产与供货,提高了生产效率的目的。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分解图,其中隐去了后壳;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横向截面图,其中隐去了外壳,箭头指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后壳、机体骨架和贯流风扇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处放大视图;
图5是图1中B处放大视图;
图6是图1中C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10,该空调室内机10可以包括机壳、机体骨架200、贯流风扇、换热器400和连机管530。
机壳具有相对设置的出风口112和进风口122;机体骨架200设置于机壳内,机体骨架200限定出两个风机容纳腔212;贯流风扇的数量为两个,具体可以为第一贯流风扇310和第二贯流风扇320,第一贯流风扇310和第二贯流风扇320分别竖向设置于两个风机容纳腔212内,并且第一贯流风扇310和第二贯流风扇320与出风口112之间分别形成两条导风风道214,每条导风风道214还包括靠近外侧的外侧壁240,外侧壁240还包括向中央凹入的侧部蜗舌部244,侧部蜗舌部244的作用是防止导风风道214内部分气体在形成内循环流动,优化换热气流的流动特性;换热器400设置于机体骨架200上,且其位于贯流风扇与进风口122之间,并且其两端分别延伸至侧部蜗舌部244的外侧区域;连机管530设置于机体骨架200的下方;其中,机体骨架200在侧部蜗舌部244的外侧区域的下方具有连管接口216,以供换热器400的换热管410从其一端通过连管接口216穿入连机管530。
本实施例中,出风口112和进风口122相对设置,第一贯流风扇310和第二贯流风扇320分别竖向设置于两个风机容纳腔212,换热器400位于贯流风扇与进风口122之间,两条导风风道214位于出风口112与第一贯流风扇310,或者与第二贯流风扇320与之间。当空调开始运行,第一贯流风扇310和/或第二贯流风扇320启动,促使气流从进风口122进入机壳内,然后与换热器400进行换热,以降低或升高气流温度形成换热气流,最终依次通过导风风道214和出风口112进入室内,以实现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
导风风道214的外侧壁240还包括向中央凹入的侧部蜗舌部244,换热器400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侧部蜗舌部244的外侧区域,此时侧部蜗舌部244的外侧区域与换热器400的端部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容纳空间,可以用于设置换热器400的换热管410。机体骨架200在侧部蜗舌部244的外侧区域的下方具有连管接口216,也即是,连管接口216位于容纳空间的底部,连机管530设置于机体骨架200的下方,并与连管接口216连接,以供换热器400的换热管410穿进连机管530并与室外机连接。
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目前对于双贯流风机的空调室内机来说,由于增加了风机的数量,室内机的尺寸也随之增加,连机管的设置更加使得室内机其内部结构复杂,不利于装配和维修。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利用了导风风道214的侧部蜗舌部244中央凹入,并且将换热器400的端部设置在侧部蜗舌部244的外侧区域,以利用该区域容纳换热器400的换热管410,并且该区域底部设置连管接口216,连机管530与连管接口216连接,以便于换热器400的换热管410穿出机壳。这种布置方式充分利用了侧部蜗舌部244向内凹入的特点,既不影响侧部蜗舌部244的效果,又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使得空调室内机10的器件布置更加合理、紧凑,便于装配和维修。
请参见图1和图3,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装配和维修,机壳还可以设计为前壳110和后壳120。其中前壳110可以位于空调室内机10的前部,且其上开设出风口112,后壳120可以位于空调室内机10的后部,且其上开设进风口12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将连机管530在机体骨架200的底部,为了不影响使用,空调室内机10可以采用挂墙等方式设置。具体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后壳120上设置用于安装的固定件以将空调室内机10挂在墙上,而且这种方式也可以节省空调室内机10的占地面积,充分利用室内空间。
请参见图1和图2,特别地,换热管410包括多个横向平行设置的直管段(图中未示出)以及连接于两个直管段之间的弧形段420,以使得换热管410整体呈蛇形弯折状,也即是,换热管410呈S型贯穿于换热器400,并且弧形段420位于换热器400的两侧端部。
请参见图1,机体骨架200还可以包括顶部端板210、底部端板220和风道板230,顶部端板210和底部端板220水平地设置,且顶部端板210和底部端板220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用于安装第一贯流风扇310和第二贯流风扇320的环形安装座224,竖向相对的两个环形安装座224可以将第一贯流风扇310和第二贯流风扇320竖直限定在机体骨架200上,连管接口216也可以设置于底部端板220上;风道板230形成于顶部端板210和底部端板220之间;导风风道214形成于顶部端板210和底部端板220之间,也即是,用于形成导风风道214的壁面延伸设置在顶部端板210和底部端板220之间。
请参见图1至图4,导风风道214还可以包括连接板250,连接板250的一端抵接于外侧壁240,并向换热管410的端部延伸,并且连接板250上还设置有多个安装孔252,换热管410的弧形段420穿设于安装孔252,实现将外侧壁240与换热器400连接。并且连接板250的底部还设置有螺栓孔254,以与底部端板220通过螺栓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利用连接板250将换热器400与外侧壁240连接起来,外侧壁240形成于机体骨架200上,也即是,换热器400也固定于机体骨架200上。因此这这种设置方式能够利用机体骨架200将导风风道214、第一贯流风扇310、第二贯流风扇320以及换热器400整体装配在一起,便于模块化生产与供货,而且空调室内机10的内部装置形成的主体模块还可以提高内部支撑强度,简化装配生产工艺,并且使内部布局更加紧凑且合理。
请参见图1和图2,进一步地,外侧壁240还可以包括导流部242,导流部242设置于侧部蜗舌部244与出风口112之间,并向侧部蜗舌部244延伸,换热气流在进入导风风道214后首先通过侧部蜗舌部244,经过侧部蜗舌部244的扰动之后再通过导流部242将换热气流从出风口112导出。
请参见图1、图5和图6,侧部蜗舌部244靠近导流部242的一侧设置有卡扣244a,并且导流部242上设置有与卡扣244a卡接的卡槽242a,实现导流部242与侧部蜗舌部244的连接。
由于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侧部蜗舌部244不易使用模具与机体骨架200一体成型,因此,为了简化生产方式,本实施例中的侧部蜗舌部244为单独部件,并且采用卡接的方式与导流部242连接,不仅能够简化生产方式没有能够与导流部242形成完整的外侧壁240,降低对换热气流的影响。
另外,连接板250的一端抵接于外侧壁240。具体地,连接板250可以抵接于导流部242或侧部蜗舌部244上,并向换热管410的端部延伸。
请参见图1和图2,导风风道214还可以包括内侧壁260和中部蜗舌部270,内侧壁260与外侧壁240相对设置,并向两个贯流风扇之间区域延伸;中部蜗舌部270设置于两个贯流风扇之间,且具有分别朝向两个贯流风扇弯曲延伸的弯曲壁面,每个弯曲壁面从内侧壁260处向进风口122的方向延伸。
具体地,内侧壁260与外侧壁240相对设置以共同限定出导风风道214,内侧壁260可以呈朝向各自贯流风扇弯曲的弧形状,并向第一贯流风扇310和第二贯流风扇320之间的部分延伸,以将第一贯流风扇310和第二贯流风扇320对应的导风风道214分隔起来,防止换热气流窜流,并且当第一贯流风扇310和第二贯流风扇320对应的导风风道214分隔起来后,用户可以单独的启动其中一个贯流风扇进行降温,丰富了室内机的使用场景,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中部蜗舌部270设置于第一贯流风扇310和第二贯流风扇320之间,其上可以设置有分别向第一贯流风扇310和第二贯流风扇320弯曲的弯曲壁面,进一步优化气流的气动特性。由于中部蜗舌部270的安装的位置以及形状导致其也属于在生产中不易于与机体骨架200一体成型的部件,因此,为了简化生产方式,本实施例中,将中部蜗舌部270设计为单独部件,其可以通过横向及纵向定位及多个螺钉固定在机体骨架200上,进一步地实现了便于模块化生产与供货,提高了生产效率。
请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靠近连管接口216的贯流风扇与进风口122的距离大于远离连管接口216的贯流风扇与进风口122的距离。
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以第一贯流风扇310靠近连管接口216,第二贯流风扇320远离连管接口216为例进行描述。
请参考图2,图2中的点划线为第一贯流风扇310的轴线,可以看出相对于第二贯流风扇320,第一贯流风扇310更加远离进风口122。由于连管接口216形成于其中一个侧部蜗舌部244的外侧,也即靠近第一贯流风扇310的侧部蜗舌部244外侧,当第一贯流风扇310与进风口122的距离大于第二贯流风扇320与进风口122的距离时,也即第一贯流风扇310与其对应的导风风道214整体向靠近出风口112的方向偏移,这可以扩大靠近第一贯流风扇310的侧部蜗舌部244外侧空间,进而使得连管接口216位置具有较大空间,进而使整机布局更加紧凑合理,否则需要增加整机宽度尺寸。
请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顶部端板210上还具有定位孔218,并且机壳的内侧设置有与定位孔218相配合的定位销124,以实现将机体骨架200与机壳预定位。
具体地,定位孔218开设在顶部端板210在靠近后壳120的一侧,后壳120上设置有与定位孔218相配合的定位销124。在安装时,安装人员可以先将第一贯流风扇310、第二贯流风扇320、换热器400、侧部蜗舌部244和中部蜗舌部270等器件全部固定装设与机体骨架200上,以形成整体模块,然后将定位孔218插入对应的定位销124中,将该整体模块与后壳120进行预定位,以简化生产流程,便于装配。
请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底部端板220上还具有用于换热器400的底部伸入的安装槽222,以限定换热器400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一方面,换热器400通过将其底部伸入的安装槽222内,以实现将其底部固定于机体骨架200上;另一方面,换热器400通过连接板250连接于导风风道214,以间接地与机体骨架200固定,进一步增加了连接的稳固性。
请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接水盘500和排水管520,接水盘500安装于底部端板220,用于承接机壳内的水,并且接水盘500的底部具有连接孔540和排水孔510;排水管520设置于接水盘500的下方,其上端与排水孔510连接,以将接水盘500内的水导出;并且连接孔540与连管接口216相连通,连机管530与连接孔540向连通,以供换热器400的换热管依次通过连管接口216和连接孔540进入连机管530。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孔540可以为接水盘500从侧部向内部凹入形成,并且其还可以与位于底部端板220上的连管接口216相对,换热器400的换热管从其侧端进入连管接口216和连接孔540进入连机管530。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上具有相对设置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机体骨架,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机体骨架限定出两个风机容纳腔;
两个贯流风扇,分别竖向设置于两个所述风机容纳腔内,两个所述贯流风扇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分别形成两条导风风道,并且每条所述导风风道还包括靠近外侧的外侧壁,所述外侧壁还包括向中央凹入的侧部蜗舌部;
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体骨架上,位于所述贯流风扇与所述进风口之间,并且其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侧部蜗舌部的外侧区域;和
连机管,设置于所述机体骨架的下方;其中,
所述机体骨架在其中一侧所述侧部蜗舌部的外侧区域的下方具有连管接口,以供所述换热器的换热管从所述换热器的一端通过所述连管接口穿入所述连机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的换热管包括多个横向平行设置的直管段以及连接于两个所述直管段之间的弧形段,以使得所述换热管整体呈蛇形弯折状,并且所述弧形段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两侧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骨架还包括:
水平设置的顶部端板和底部端板,所述顶部端板和所述底部端板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用于安装所述贯流风扇的环形安装座;和
风道板,形成于所述顶部端板和所述底部端板之间;其中,
所述导风风道形成于所述顶部端板和所述底部端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还包括:
导流部,设置于所述侧部蜗舌部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并向所述侧部蜗舌部延伸,并且所述侧部蜗舌部靠近所述导流部的一侧设置有卡扣,并且所述导流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扣卡接的卡槽,实现所述导流部与所述侧部蜗舌部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风道还包括:
连接板,其一端抵接于所述外侧壁,并向所述换热管的端部延伸,并且所述连接板上还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换热管的所述弧形段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实现将所述外侧壁与所述换热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风道还包括:
内侧壁,与所述外侧壁相对设置,并向两个所述贯流风扇之间区域延伸;和
中部蜗舌部,设置于两个所述贯流风扇之间,且具有分别朝向两个所述贯流风扇弯曲延伸的弯曲壁面,每个所述弯曲壁面从所述内侧壁处向所述进风口的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靠近所述连管接口的所述贯流风扇与所述进风口的距离大于远离所述连管接口的所述贯流风扇与所述进风口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部端板上还具有定位孔,并且所述机壳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相配合的定位销,以实现将所述机体骨架与所述机壳预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端板上还具有用于所述换热器的底部伸入的安装槽,以限定所述换热器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水盘,安装于所述底部端板,用于承接所述机壳内的水,并且所述接水盘的底部具有连接孔和排水孔;
排水管,设置于所述接水盘的下方,其上端与所述排水孔连接,以将所述接水盘内的水导出;并且
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连管接口相连通,所述连机管与所述连接孔向连通,以供所述换热器的换热管依次通过所述连管接口和所述连接孔进入所述连机管。
CN202021752458.XU 2020-08-20 2020-08-20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32728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52458.XU CN213272839U (zh) 2020-08-20 2020-08-20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52458.XU CN213272839U (zh) 2020-08-20 2020-08-20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72839U true CN213272839U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77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52458.XU Active CN213272839U (zh) 2020-08-20 2020-08-20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728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13497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327283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157600U (zh) 箱体组件及风管机
CN106949557B (zh) 壁挂式空调一体机
CN212746706U (zh) 空调器
CN212618756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10141634U (zh) 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134555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9857223U (zh) 空调加湿器、空调加湿器的接水盘的安装结构及空调器
CN216346703U (zh) 空调器
CN215175865U (zh) 风道组件及风管机
CN21134554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1912099B (zh) 一种空气能热水器
CN215909238U (zh) 空调器
CN213019953U (zh) 空调器
CN213272834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572081U (zh) 空调器
CN215260146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5260117U (zh) 出风框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033663U (zh) 空调器的底盘组件及空调器
CN215260475U (zh) 空调器的后箱体和空调器
CN219177962U (zh) 一种提升舒适度的大流量燃气热水器
CN218209811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9220759U (zh) 一种离心风机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家用电器
CN110748976A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及空调室外送风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