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72813U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72813U
CN213272813U CN202021611726.6U CN202021611726U CN213272813U CN 213272813 U CN213272813 U CN 213272813U CN 202021611726 U CN202021611726 U CN 202021611726U CN 213272813 U CN213272813 U CN 2132728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communicated
heating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1172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守博
罗建文
卢大海
王艺儒
王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1172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728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728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728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空调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直膨式空调机组需要两个室外机才能够对空气进行除湿以及升温,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包括降温除湿换热器和加热换热器;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压缩机的排气口端分别与加热换热器的进口端和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和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均与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连通,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与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之间设有第一节流元件,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之间设有第二节流元件,采用一个室外机就能够实现对空气进行除湿和升温的目的,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直膨式空调机组综合了组合式空调箱与直膨空调技术,可实现空气的制冷、制热集中调节综合控制,因采用冷媒和空气直接换热,直膨式氟系统具有高效节能、系统简单、性能稳定、结构紧凑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
为了满足用户对新风湿度的要求,直膨式空调机组通常采用降温除湿的方式对新风进行除湿处理,在除湿的过程中,新风与低温换热器换热将新风中的水蒸气液化变成液态水排出;由于除湿后的空气温度过低,如果直接将除湿后的空气送入室内,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因此,在除湿段后面增加了加热段以提高除湿后空气的温度,其中,加热段中设置有电辅热设备和一个高温的换热器。在上述过程中,需要两个室外机,一个室外机提供冷源,一个室外机提供热源,使得整个系统结构复杂、基础成本高、安装复杂;而且制冷和制热两个室外机同时运行造成能源浪费,且能耗高、运行成本高。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空调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直膨式空调机组需要两个室外机才能够对空气进行除湿以及升温,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所述室内机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箱体内沿空气流动方向设置有降温除湿段和加热段,所述降温除湿段中设置有降温除湿换热器,所述加热段中设置有加热换热器;所述室外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其中,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端分别与所述加热换热器的进口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均与所述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之间设有第一节流元件,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之间设有第二节流元件;所述降温除湿换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端连通。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电控阀,所述第一电控阀设置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端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端之间设有第二电控阀;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三节流元件。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三通管;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之间;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之间;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三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三节流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三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外机还包括第二三通管,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端连通,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加热换热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三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电控阀设置于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三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外机还包括第三三通管,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三端连通,所述第一电控阀设置于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三端之间;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三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端连通,所述第二电控阀设置于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三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端之间。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外机还包括第四三通管和气液分离器,所述第四三通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进口端连通,所述第四三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降温除湿换热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四三通管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三端连通,所述第二电控阀设置于所述第四三通管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三端之间,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端连通。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箱体中还分别设置有混合段和送风段,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混合段,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送风段,所述送风段中设置有风机;所述降温除湿段和所述加热段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混合段和所述送风段之间。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箱体的两端。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混合段和所述降温除湿段之间还设置有过滤段,所述过滤段中设置有过滤组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包括箱体,箱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箱体内沿空气流动方向设置有降温除湿段和加热段,降温除湿段中设置有降温除湿换热器,加热段中设置有加热换热器;室外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其中,压缩机的排气口端分别与加热换热器的进口端和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和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均与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连通,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与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之间设有第一节流元件,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之间设有第二节流元件;降温除湿换热器的出口端与压缩机的回气口端连通。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两套空调机组才能够对空气进行除湿以及提高除湿后的空气温度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将压缩机的排气口端分别与加热换热器的进口端和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和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均与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连通,降温除湿换热器的出口端与压缩机的回气口端连通,使得从压缩机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分为两路,一路冷媒流入室外换热器内变成高温高压液态冷媒,另一路冷媒流入加热换热器内变成高温高压液态冷媒,从室外换热器流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二节流元件节流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并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内,从加热换热器流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一节流元件节流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并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内,在此过程中,从箱体的进风口流入箱体内的空气先和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内的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进行换热,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变成液态水排出;除湿后的空气再和流入加热换热器内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行换热,使得除湿后的空气的温度升高至预设温度,实现了先除湿后加热的目的,即采用一个室外机就能够实现对空气进行除湿以及提高除湿后的空气温度的目的,简化了产品结构,降低了成本,避免了能源浪费。
进一步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压缩机的回气口端连通,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压缩机的回气口端之间设有第二电控阀;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连通,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三节流元件,使得从压缩机出来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全部流入加热换热器变成高温高压液态冷媒,从加热换热器流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分为两路,一路冷媒经第三节流元件节流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并流入室外换热器内,另一路冷媒经第一节流元件节流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并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内,在此过程中,从箱体的进风口流入箱体内的空气先和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内的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进行换热,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变成液态水排出;除湿后的空气再和流入加热换热器内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行换热,使得除湿后的空气的温度升高至预设温度,实现了小负荷除湿后大负荷加热的目的,即采用一个室外机就能够实现对空气进行除湿以及提高除湿后的空气温度的目的,简化了产品结构,降低了成本,避免了能源浪费。
进一步地,通过在箱体内设置过滤组件,能够有效过滤过滤空气中的粉尘和颗粒物,保证排出的空气质量,避免了空气将粉尘和颗粒物带入室内,进而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一种运行模式的运行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二种运行模式的运行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三种运行模式的运行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四种运行模式的运行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五种运行模式的运行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室内机;11、箱体;111、进风口;112、出风口;12、降温除湿换热器;13、加热换热器;14、过滤组件;15、风机;16、加热元件;17、排水孔;
2、室外机;21、壳体;22、压缩机;23、室外换热器;24、第二三通管;25、第三三通管;26、第四三通管;27、气液分离器;28、第二截止阀;29、第三截止阀;
3、第一节流元件;
4、第二节流元件;
5、第一电控阀;
6、第二电控阀;
7、第三节流元件;
8、第一三通管;
9、第一截止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附图中是结合具有五个功能段的室内机进行描述的,但是这种设置方式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设置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或删除一个或多个功能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基于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将压缩机的排气口端分别与加热换热器的进口端和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和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均与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连通,降温除湿换热器的出口端与压缩机的回气口端连通,使得从压缩机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分为两路,一路冷媒流入室外换热器内变成高温高压液态冷媒,另一路冷媒流入加热换热器内变成高温高压液态冷媒,从室外换热器流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二节流元件节流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并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内,从加热换热器流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一节流元件节流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并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内,在此过程中,从箱体的进风口流入箱体内的空气先和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内的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进行换热,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变成液态水排出;除湿后的空气再和流入加热换热器内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行换热,使得除湿后的空气的温度升高至预设温度,实现了先除湿后加热的目的,即采用一个室外机就能够实现对空气进行除湿以及提高除湿后的空气温度的目的,简化了产品结构,降低了成本,避免了能源浪费。
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1和室外机2,室内机1包括箱体11,箱体11上设置有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箱体11内沿空气流动方向设置有降温除湿段和加热段,降温除湿段中设置有降温除湿换热器12,加热段中设置有加热换热器13;室外机2包括壳体21以及设置在壳体21内的压缩机22和室外换热器23,其中,压缩机22的排气口端(即图1中纸面的左侧的一端)分别与加热换热器13的进口端(即图1中纸面上方右侧的一端)和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即图1中纸面的上方的一端)连通,压缩机22的排气口端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一电控阀5;加热换热器13的出口端(即图1中纸面上方左侧的一端)和室外换热器23的第二端(即图1中纸面的下方的一端)均与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进口端(即图1中纸面上方右侧的一端)连通,加热换热器13的出口端与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进口端之间设有第一节流元件3,室外换热器23的第二端与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进口端之间设有第二节流元件4;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出口端(即图1中纸面上方左侧的一端)与压缩机22的回气口端(即图1中纸面的右侧的一端)连通。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是,也可以将压缩机22的排气口端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始终连通,无需在压缩机22的排气口端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之间设置第一电控阀5,无需通过第一电控阀5来控制压缩机22的排气口端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的通断状态。
进一步地,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还与压缩机22的回气口端连通,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与压缩机22的回气口端之间设有第二电控阀6;室外换热器23的第二端还与加热换热器13的出口端连通,室外换热器23的第二端与加热换热器13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三节流元件7,使得空调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除湿以及制热需求,控制空调系统内冷媒的流向,例如从压缩机22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是分为两路分别流向室外换热器23和加热换热器13,还是全部流向加热换热器1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灵活地调整和设置。
继续参阅图1,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三通管8,第一三通管8的第一端(即A1端)与加热换热器13的出口端连通,第一节流元件3设置于第一三通管8的第一端与加热换热器13的出口端之间;第一三通管8的第二端(即A2端)与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进口端连通,第二节流元件4设置于第一三通管8的第二端与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进口端之间;第一三通管8的第三端(即A3端)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二端连通,第三节流元件7设置于第一三通管8的第三端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二端之间。
进一步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截止阀9,第一截止阀9设置于第一三通管8的第三端与第三节流元件7之间。其中,第一截止阀9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三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地调整和设置第一截止阀9的数量,将多个第一截止阀9串联在第一三通管8的第三端与第三节流元件7之间即可。
优选地,第一节流元件3、第二节流元件4以及第三节流元件7可以是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毛细管或节流电磁阀等。
或者,在一种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彼此独立设置的第一冷媒管、第二冷媒管和第三冷媒管,加热换热器13的出口端通过第一冷媒管与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进口端连通,第一节流元件3设置于第一冷媒管上;室外换热器23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冷媒管与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进口端连通,第二节流元件4设置于第二冷媒管上;室外换热器23的第二端通过第三冷媒管与加热换热器13的出口端连通,第三节流元件7设置于第三冷媒管上。
无论采取何种连接方式,只要使得加热换热器13的出口端与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进口端连通、室外换热器23的第二端与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进口端连通以及室外换热器23的第二端与加热换热器13的出口端连通,且通过第一节流元件3、第二节流元件4以及第三节流元件7能够分别对从加热换热器13的出口端流向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进口端的冷媒、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二端流向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进口端的冷媒以及从加热换热器13的出口端流向室外换热器23的第二端的冷媒进行节流即可。
再次参阅图1,室外机2还包括第二三通管24、第三三通管25和第四三通管26,第二三通管24的第一端(即B1端)与压缩机22的排气口端连通,第二三通管24的第二端(即B2端)与加热换热器13的进口端连通,第二三通管24的第三端(即B3端)与第三三通管25的第二端(即C2端)连通,第一电控阀5设置于第二三通管24的第三端与第三三通管25的第二端之间;第三三通管25的第一端(即C1端)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连通,第三三通管25的第三端(即C3端)与第四三通管26的第三端(即D3端)连通,第二电控阀6设置于第四三通管26的第三端与第三三通管25的第三端之间;第四三通管26的第一端(即D1端)与压缩机22的回气口端连通,第四三通管26的第二端(即D2端)与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出口端连通。当然,也可以只包括两个三通管,通过一个三通管将压缩机22的排气口端、加热换热器13的进口端以及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的第一接口连通,将第一电控阀5设置于该三通管的一端(即该三通管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连接的一端)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之间,再通过另一个三通管将压缩机22的回气口端、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出口端以及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的第二接口连通,将第二电控阀6设置于另一个三通管的一端(即该三通管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连接的一端)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之间;或者,包括一个三通管和两个冷媒管段,通过三通管将压缩机22的排气口端、加热换热器13的进口端以及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连通,将第一电控阀5设置于该三通管的一端(即该三通管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连接的一端)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之间,再通过一个冷媒管段将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与压缩机22的回气口端连通,将第一电控阀5设置于该冷媒管段上,再通过另一个冷媒管段将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出口端与压缩机22的回气口端连通即可。
优选地,第一电控阀5和第二电控阀6可以是电磁阀、截止阀等。
进一步地,室外机还包括第二截止阀28和第三截止阀29,第二截止阀28设置于第二三通管24的第二端与加热换热器13的进口端之间,第三截止阀29设置于第四三通管26的第二端与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出口端之间。其中,第二截止阀28和第三截止阀29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三个,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灵活地调整和设置第二截止阀28和第三截止阀29的数量,将多个第二截止阀28串联在第二三通管24的第二端与加热换热器13的进口端之间,将多个第三截止阀29串联在第四三通管26的第二端与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出口端之间即可。
或者,在一种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还包括彼此独立的第四冷媒管、第五冷媒管、第六冷媒管和第七冷媒管,压缩机22的排气口端通过第四冷媒管与加热换热器13的进口端连通,且压缩机22的排气口端还通过第五冷媒管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连通,第一电控阀5设置于第五冷媒管上;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还通过第六冷媒管与压缩机22的回气口端连通,第二电控阀6设置于第六冷媒管上;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出口端通过第七冷媒管与压缩机22的回气口端连通。
无论采取何种连接方式,只要使得压缩机22的排气口端分别与加热换热器13的进口端和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连通,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分别与压缩机22的排气口端和回气口端连通,以及压缩机22的回气口端分别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和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出口端连通,且通过第一电控阀5和第二电控阀6能够分别控制压缩机22的排气口端与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以及室外换热器23的第一端与压缩机22的回气口端的通断即可。
如图1所示,室外机2还包括气液分离器27,气液分离器27的出口端与压缩机22的回气口端连通,气液分离器27进口端与第四三通管26的第一端连通,且第四三通管26的第二端与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出口端连通,第四三通管26的第三端与第三三通管25的第三端连通。
下面参照图2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五种运行模式进行描述。其中,在下述五种运行模式中,第一截止阀9、第二截止阀28和第三截止阀29均处于打开状态。
第一种运行模式,第一种运行模式主要用于大负荷除湿小负荷加热的场景。
参见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一种运行模式的运行图。其中,图2中的箭头表示冷媒的流动方向。
如图2所示,当空调系统处于第一种运行模式时,第一电控阀5处于打开状态,第二节流元件4打开预设角度,第一节流元件3和第三节流元件7处于全开状态,第二电控阀6处于关闭状态,使得从压缩机22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分为两路,一路冷媒通过第一电控阀5流入室外换热器23内变成高温高压液态冷媒,另一路冷媒通过第二截止阀28流入加热换热器13内变成高温高压液态冷媒,减小了流入加热换热器13内的冷媒的流量,以满足小负荷加热的需求;从室外换热器23流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以及从加热换热器13流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二节流元件4节流将压后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并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即冷媒全部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以满足大负荷除湿的需求,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冷媒变成低温低压气态冷媒流出并返回压缩机22内。在此过程中,从箱体11的进风口111流入箱体11内的空气先和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的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进行换热,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变成液态水排出;除湿后的空气再和流入加热换热器13内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行换热,使得除湿后的空气的温度升高至预设温度,由于减小了流入加热换热器13内的冷媒的流量,从而实现了大负荷除湿后小负荷加热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种运行模式中,也可以将第一节流元件3和第三节流元件7打开预设角度,将第二节流元件4全开,无论如何调整第一节流元件3、第二节流元件4以及第三节流元件7的打开组合方式,只要能够对从室外换热器23流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以及从加热换热器13流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进行节流即可。
第二种运行模式,第二种运行模式主要用于小负荷除湿大负荷加热的场景。
参见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二种运行模式的运行图。其中,图3中的箭头表示冷媒的流动方向。
如图3所示,当空调系统处于第二种运行模式时,第二电控阀6处于打开状态,第二节流元件4和第三节流元件7打开预设角度,第一节流元件3处于全开状态,第一电控阀5处于关闭状态,使得从压缩机22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全部流入加热换热器13变成高温高压液态冷媒,以满足大负荷加热的需求;从加热换热器13流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分为两路,一路冷媒经第三节流元件7节流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并流入室外换热器23内,流入室外换热器23内冷媒变成低温低压气态冷媒流出并返回压缩机22内;另一路冷媒经第二节流元件4节流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并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冷媒变成低温低压气态冷媒流出并返回压缩机22内,减小了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的冷媒的流量,以满足小负荷除湿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从箱体11的进风口111流入箱体11内的空气先和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的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进行换热,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变成液态水排出;除湿后的空气再和流入加热换热器13内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行换热,使得除湿后的空气的温度升高至预设温度,由于减小了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的冷媒的流量,从而实现了小负荷除湿后大负荷加热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种运行模式中,也可以将第一节流元件3打开预设角度,将第二节流元件4和第三节流元件7全开,无论如何调整第一节流元件3、第二节流元件4以及第三节流元件7的打开组合方式,只要能够对从加热换热器13流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进行节流即可。
第三种运行模式,第三种运行模式主要用于相同负荷除湿以及加热的场景。
参见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三种运行模式的运行图。其中,图4中的箭头表示冷媒的流动方向。
如图4所示,当空调系统处于第三种运行模式时,第二节流元件4打开预设角度,第一节流元件3处于全开状态,第一电控阀5、第二电控阀6和第三节流元件7处于关闭状态,使得从压缩机22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全部流入加热换热器13变成高温高压液态冷媒,从加热换热器13流出的全部高温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二节流元件4节流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并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冷媒变成低温低压气态冷媒流出并返回压缩机22内,流入加热换热器13内的冷媒的流量和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冷媒的流量相同。在此过程中,从箱体11的进风口111流入箱体11内的空气先和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的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进行换热,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变成液态水排出;除湿后的空气再和流入加热换热器13内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进行换热,使得除湿后的空气的温度升高至预设温度,由于流入加热换热器13内的冷媒的流量和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冷媒的流量相同,从而实现了相同负荷除湿以及加热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种运行模式中,也可以将第一节流元件3打开预设角度,将第二节流元件4全开,将第三节流元件7关闭,无论如何调整第一节流元件3、第二节流元件4以及第三节流元件7的打开组合方式,只要能够对从加热换热器13流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进行节流即可。
第四种运行模式,第四种运行模式主要用于降温除湿的场景。
参见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四种运行模式的运行图。其中,图5中的箭头表示冷媒的流动方向。
如图5所示,当空调系统处于第四种运行模式时,第一电控阀5处于打开状态,第一节流元件3处于微开状态,第二节流元件4打开预设角度,第三节流元件7处于全开状态,第二电控阀6处于关闭状态,使得从压缩机22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几乎全部流入室外换热器23内,从室外换热器23流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二节流元件4节流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并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冷媒变成低温低压气态冷媒流出并返回压缩机22内。在此过程中,从箱体11的进风口111流入箱体11内的空气和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的低温低压液态冷媒进行换热,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变成液态水排出,由于几乎没有冷媒流入加热换热器13内,未进行加热升温,从而实现了仅降温除湿的目的。同时,将第一节流元件3微开,能够有效避免冷媒在加热换热器13内积存。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种运行模式中,也可以将第三节流元件7打开预设角度,将第二节流元件4全开,将第一节流元件3微开,无论如何调整第一节流元件3、第二节流元件4以及第三节流元件7的打开组合方式,只要能够对从室外换热器23流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进行节流即可。
第五种运行模式,第五种运行模式主要用于加热的场景。
参见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第五种运行模式的运行图。其中,图6中的箭头表示冷媒的流动方向。
如图6所示,当空调系统处于第五种运行模式时,第二电控阀6处于打开状态,第三节流元件7打开预设角度,第一节流元件3处于全开状态,第二节流元件4和第一电控阀5处于关闭状态,使得从压缩机22流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全部流入加热换热器13变成高温高压液态冷媒,从加热换热器13流出的全部高温高压液态冷媒经第三节流元件7节流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冷媒并流入室外换热器23内,流入室外换热器23内冷媒变成低温低压气态冷媒流出并返回压缩机22内。在此过程中,从箱体11的进风口111流入箱体11内的空气和流入加热换热器13内的高温高压气态进行换热,使得空气的温度升高至预设温度,由于没有冷媒流入降温除湿换热器12内,未进行降温除湿,从而实现了仅加热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五种运行模式中,也可以将第一节流元件3打开预设角度,将第三节流元件7全开,将第二节流元件4关闭,无论如何调整第一节流元件3、第二节流元件4以及第三节流元件7的打开组合方式,只要能够对从加热换热器13流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进行节流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五种运行模式中,预设角度和预设温度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设置的角度和温度,也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验设置的角度和温度,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任何的限定。
下面继续参阅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1进行介绍。
如图1所示,箱体11内还设有混合段、送风段和过滤段,共五个功能段,图中以E-I示出,其中,箱体11两端分别设置有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且进风口111设置于混合段E,进风口111与室外环境连通,出风口112设置于送风段I,出风口112与室内环境连通;混合段E、过滤段F、降温除湿段G、加热段H和送风段I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功能部件包括过滤组件14、降温除湿换热器12、加热换热器13和风机15,上述功能部件分别安装在箱体11的过滤段F、降温除湿段G、加热段H和送风段I。当然,箱体11的功能段不限于上述列举的功能段,也可以将混合段E、过滤段F和送风段I中的部分或全部删除,从而组合出新的室内机1。当然,箱体11上还可以包括其他功能段或设置其他开口,如还可以在混合段E上开设室内回风口等。
优选地,功能部件还包括加热元件16,例如,电加热器、蒸汽加热管等,加热元件16安装在加热段H,且位于加热换热器13的背风侧(即图1中纸面的右侧),加热元件16和加热换热器13配合使用,用于对流经加热段H的空气进行加热,确保能够将流经加热段H的空气加热至预设温度。
优选地,降温除湿段G还设有排水孔17,排水孔17位于降温除湿段G的底部,空气中的水蒸气被液化变成液态水后通过排水孔排出。
下面结合图1对上述室内机1的一种可能的工作过程进行描述。
空气由进风口111进入箱体11,经过混合段E后到达过滤段F,由过滤组件14对空气进行过滤,过滤后的空气经与位于降温除湿段G的降温除湿换热器12进行降温除湿,降温除湿后的空气与位于加热段H的加热换热器13进行加热升温,经过除湿加热后的空气流入送风段I并最终在风机15的带动下从出风口112排出。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箱体内沿空气流动方向设置有降温除湿段和加热段,所述降温除湿段中设置有降温除湿换热器,所述加热段中设置有加热换热器;
所述室外机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其中,
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端分别与所述加热换热器的进口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
所述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均与所述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之间设有第一节流元件,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之间设有第二节流元件;
所述降温除湿换热器的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电控阀,所述第一电控阀设置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端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端之间设有第二电控阀;
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之间设有第三节流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三通管;
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加热换热器的出口端之间;
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降温除湿换热器的进口端之间;
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三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三节流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三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第二三通管,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端连通,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加热换热器的进口端连通,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三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电控阀设置于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三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第三三通管,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三端连通,所述第一电控阀设置于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通管的第三端之间;
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三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端连通,所述第二电控阀设置于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三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第四三通管和气液分离器,所述第四三通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进口端连通,所述第四三通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降温除湿换热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四三通管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三端连通,所述第二电控阀设置于所述第四三通管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三三通管的第三端之间,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中还分别设置有混合段和送风段,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混合段,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送风段,所述送风段中设置有风机;
所述降温除湿段和所述加热段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混合段和所述送风段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箱体的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段和所述降温除湿段之间还设置有过滤段,所述过滤段中设置有过滤组件。
CN202021611726.6U 2020-08-05 2020-08-05 空调系统 Active CN2132728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11726.6U CN213272813U (zh) 2020-08-05 2020-08-05 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11726.6U CN213272813U (zh) 2020-08-05 2020-08-05 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72813U true CN213272813U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69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11726.6U Active CN213272813U (zh) 2020-08-05 2020-08-05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728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80304B (zh) 空调室外机、多功能空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KR100468474B1 (ko) 냉난방시스템
CN211119734U (zh) 一种四管制中央空调系统
CN210602175U (zh) 风道系统和空调器
CN213272813U (zh) 空调系统
CN104913411A (zh) 一种空调机组
CN216977220U (zh) 换热系统及热水器
CN211903075U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903078U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1109588A (zh) 定频一拖二空调器制冷系统
CN211903076U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272815U (zh) 空调系统
CN211903077U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2797657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0832606U (zh) 空调器
CN210601897U (zh) 空调器
CN113266872A (zh) 可拓宽运行范围的全新风直膨式空气处理机组和空调系统
CN203323448U (zh) 冷媒多支路全热回收空调机组
CN211781468U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2484280A (zh) 风道系统、空调器以及风道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6868684U (zh) 一种恒温低湿空调系统
CN210399210U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器
CN213687065U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CN220135612U (zh) 一种压缩机余热回收型空调箱
CN213687066U (zh) 一种新风除湿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