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03075U -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903075U CN211903075U CN202020331869.5U CN202020331869U CN211903075U CN 211903075 U CN211903075 U CN 211903075U CN 202020331869 U CN202020331869 U CN 202020331869U CN 211903075 U CN211903075 U CN 2119030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indoor
- return
- inlet
- indoor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室内机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本申请室内机包括壳体,其上开设有第一室内回风口、第二室内回风口、室内出风口、新风口及室外排风口,壳体内形成有将第一室内回风口、新风口与室内出风口均连通的第一风道、及将第二室内回风口与室外排风口连通的第二风道;换热器,设置于第一风道内;第一风机位于换热器与室内出风口之间;第二风机设置在第二风道内;分隔件安装在第一风道内,换热器由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组成,第一换热段靠近第一室内回风口设置,第二换热段靠近新风口设置,分隔件将第一室内回风口与第一换热段之间的风道、和新风口与第二换热段之间的风道隔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技术的不断提高,现有空调中不仅能够实现室内空气温度的调节,而且引入新风、以及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的功能。
图1示出了一种现有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该室内机包括壳体01,壳体01上开设有洁净空气回风口011、污浊空气入风口012、洁净空气送风口013、新风口014及排风口015,壳体01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内安装有换热盘管02、循环风机03、空气能量换热器04及排风风机05,图1中不同类型箭头分别用于表示新风进气、室内清洁回气、室内送风、室内污浊回气的流动方向。其中,“→”表示新风进气的流动方向;表示室内清洁空气的流动方向;表示室内送风的流动方向;表示室内污浊空气的流动方向。
由于现有室内回风与室外新风先混合,之后再进入换热盘管换热,以夏季工况为例,室内回风温度较低,室外新风温度较高,虽然新风经空气能量换热器后温度会下降,但受限于空气能量换热器的热回收效率,其换热后的温度必然高于室内回风温度,室内回风与室外新风的温度存在差异,故容易在换热盘管进风侧附近的腔体壁面形成凝露。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室内回风口、第二室内回风口、室内出风口、新风口及室外排风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将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所述新风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均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将所述第二室内回风口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第一风道可将室内回风经第一室内回风口导入壳体中、及将室外新风经新风口导入壳体内,最后再从室内出风口导出,第二风道可将室内回风经第二室内回风口、室外排风口排出,实现新风导入和室内空气的排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在第一风道内设置的换热器,换热器能够同时与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换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室内出风口之间的第一风机,第一风机将室内空气经第一室内回风口导入、和/或将室外新风经新风口导入,再与换热器换热后,再从室内出风口导出,通过一个风机能够同时驱动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进行循环流动,在实现室内机的内循环模式、新风模式以及混风模式的基础上,空调结构较简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内的第二风机,第二风机促进将室内的空气从室外排风口排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风道内的分隔件,所述换热器由相互拼接的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组成,所述第一换热段靠近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设置,所述第二换热段靠近所述新风口设置,所述分隔件将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段的迎风侧之间的风道、和所述新风口与所述第二换热段的迎风侧之间的风道隔开,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进入壳体后,被分隔件隔开、分别与换热器的不同段换热后再混合,换热后的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温差较小,不易产生凝露。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与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均连通,且所述导风结构与所述第一风道的连通处靠近所述室内出风口,所述导风结构与所述第二风道的连通处靠近所述第二室内回风口,第二室内回风口的回风可通过导风结构进入第一风道内,例如,通过第一室内回风口和第二室内回风口同时进风,能够增大室内机的进风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机还包括: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安装在所述导风结构内,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导风结构与所述第一风道的连通处和所述室内出风口之间;和/或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导风结构与所述第二风道的连通处和所述第二室内回风口之间;第一风机、或第二风机、或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促进将室内回风经第二室内回风口导入壳体内并经导风结构内的过滤装置过滤后,再从室内出风口排出,室内机能够运行净化模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全热交换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内部形成有相互换热的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流道连接在所述第一风道中、且位于所述新风口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换热段之间,所述第二换热流道连接在所述第二风道中;室外新风经全热交换器的第一换热流道时能够与进入第二换热流道内的室内回风进行换热,实现室内回风的热回收,并实现新风的预冷或预热,提高换热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单向透气膜,所述单向透气膜安装在所述第二风道中、且位于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导风结构的连通处和所述室外排风口之间,所述单向透气膜能够允许从所述第二室内回风口朝所述室外排风口流动的空气通过,同时对从所述室外排风口朝所述第二室内回风口流动的空气形成阻力;在室内机运行内循环模式或净化模式(导风结构处于连通状态)时,由于第一风机、或第二风机、或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作用,单向透气膜能够阻止室外空气进入室内,单向透气膜较便宜,成本较低。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处的第一风阀,第一风阀用于控制第一室内回风口的打开或关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新风口处的第二风阀,第二风阀用于控制新风口的打开或关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导风结构处的第三风阀,第三风阀用于控制导风结构的连通或断开,从而控制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的连通或断开。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均为离心风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为盘管换热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室内机。由于空调器内安装的室内机与上述室内机的结构相同,空调器能够取得与之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室内机处于混风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室内机处于内循环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室内机处于新风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室内机处于净化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室内机的立体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室内机的后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室内机的左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室内机的右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室内机的俯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室内机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
1-壳体;110-第一室内回风口;111-第二室内回风口;112-室内出风口;113-新风口;114-室外排风口;2-换热器;21-第一换热段;22-第二换热段;3-第一风机;4-第二风机;5-分隔件;6-过滤装置;7-全热交换器;8-单向透气膜;9-第一风阀;10-第二风阀;11-第三风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机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机或室外机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参照图2、图3和图7,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壳体1、换热器2、第一风机3、第二风机4及分隔件5,其中,壳体1上开设有第一室内回风口110、第二室内回风口111、室内出风口112、新风口113及室外排风口114,壳体1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将第一室内回风口110、新风口113与室内出风口112均连通,第二风道将第二室内回风口111与室内出风口112连通;换热器2设置于第一风道内,第一风机3位于所述换热器2与所述室内出风口112之间,第二风机4设置在第二风道内;分隔件5安装在第一风道内,换热器2由相互拼接的第一换热段21和第二换热段22组成,第一换热段21靠近第一室内回风口110设置,第二换热段22靠近新风口113设置,分隔件5将第一室内回风口110与第一换热段21的迎风侧之间的风道、和新风口113与第二换热段22的迎风侧之间的风道隔开。
在本申请中的室内机运行混风模式时,部分室内回风经第一室内回风口110进入第一风道内,室外新风经新风口113进入第二风道内,由于分隔件5的阻挡,室内回风与换热器2的第一换热段21换热,室外新风与换热器2的第二换热段22换热,之后再混合,并在第一风机3的作用下从室内出风口112导入室内,部分室内回风经第二室内回风口111进入第二风道内,在第二风机4的作用下从室外排风口114导出,如图3所示,由于换热器2前新风与室内回风不接触,不易产生凝露,且与换热器2换热后的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温差较小,不易产生凝露,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在本申请中的室内机运行内循环模式时,室内回风经第一室内回风口110进入第一风道内与换热器2的第一换热段21换热,随后在第一风机3的作用下从室内出风口112导出,如图4所示。
在本申请中的室内机运行新风模式时,室外新风经新风口113进入第一风道内与换热器2的第二换热段22换热,之后在第一风机3的作用下从室内出风口112导出,室内回风经第二室内回风口111进入第二风道内,在第二风机4的作用下从室外排风口114导出,如图5所示。
本申请的室内机为安装在室内空间天花板上的吊顶式室内机,壳体1是在分离式空调的情况下设置室内空间中的室内机壳。壳体1安装在室内天花板吊顶中,其包括前表面、后表面、限定底部构造的底表面、设置在底表面四周的侧表面、以及限定顶部外观的顶表面。
本申请的空调室内机将室内温度调节和新风的功能结合,具有节约空间、使用方便的优点。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室内机还包括导风结构,该导风结构与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均连通,且导风结构与第一风道的连通处靠近室内出风口112,导风结构与第二风道的连通处靠近第二室内回风口111,第二室内回风口111的回风可通过导风结构进入第一风道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导风结构的形成方式有多种。
例如,第二风道中靠近第二室内回风口111的部分壁面与第一风道中靠近室内出风口112的部分壁面为公共壁,上述导风结构为开设在公共壁上的导风口,结构较简单。
又如,上述导风结构为导风管,该导风管的一端与第二风道中靠近第二室内回风口111的一端连通,导风管的另一端与第一风道中靠近室内出风口112的一端连通。
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上述导风结构与第一风道的连通处位于第一室内回风口110与换热器2的进风侧之间。当室内机运行内循环模式时,可将第二室内回风口111和第一室内回风口110均打开,导风结构处于连通状态,第一室内回风口110和第二室内回风口111同时进风换热,室内机的进风量较大。
当然,上述导风结构与第一风道的连通处也可位于换热器2与室内出风口112之间,如图2所示。
为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室内机还包括过滤装置6,过滤装置6安装在导风结构内,第一风机3位于导风结构与第一风道的连通处、和室内出风口112之间;或第二风机4位于导风结构与第二风道的连通处、和第二室内回风口111之间;或第一风机3位于导风结构与第一风道的连通处、和室内出风口112之间、且第二风机4位于导风结构与第二风道的连通处、和第二室内回风口111之间。第一风机3、或第二风机4、或第一风机3和第二风机4促进将室内回风经第二室内回风口111导入壳体1内并经导风结构内的过滤装置6过滤后,再从室内出风口112排出,过滤装置6将室内空气中的杂质过滤,即室内机运行净化模式,如图2和图6所示。因此,本申请的室内机还具有空气净化器的功能,能够进一步整合空气处理功能,提高室内空气的处理效率,如同时进行制冷和过滤功能、或制热和过滤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还包括全热交换器7,全热交换器7的内部形成有相互换热的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第一换热流道连接在第一风道中,且第一换热流道位于新风口113与换热器2的第二换热段22之间,第二换热流道连接在第二风道中,室外新风经全热交换器7的第一换热流道时能够与进入第二换热流道内的室内回风进行换热,实现室内回风的热回收、并实现新风的预冷或预热;之后再与换热器2的第二换热段22换热,进一步提高室外新风的温度,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果较好,且较节能。当全热交换器7打开时,上述新风模式更换为全热交换模式,适用于室外新风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温差较大的情况使用;在室外新风与室内空气温度温差较小时,可采用新风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设置有导风结构的实施例,第二换热流道位于第二风道与导风结构的连通处、和室外排风口114之间,即在运行净化模式时,室内回风不需经过全热交换器7,缩短净化风道长度,避免室内空气的杂质累积在全热交换器7内而缩短全热交换器7的滤芯清洗周期或更换周期。
根据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具体设计,将上述第一室内回风口110、第二室内回风口111、室内出风口112、新风口113及室外排风口114分别开设在壳体1的不同表面上或相同表面上。
例如,参照图7~图12,将第一室内回风口110、第二室内回风口111、室内出风口112位于壳体1的同一侧表面,室内出风口112位于第一室内回风口110和第二室内回风口111之间;室外排风口114和新风口113位于壳体1的同一侧表面,且新风口113的所在侧面和第一室内回风口110的所在侧面不同。由于全热交换器7内的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为交叉设置,故第一室内回风口110的所在侧面与新风口113的所在侧面相对,且第一室内回风口110与室外排风口114相对,新风口113与第二室内回风口111相对。
在室内机运行净化模式时,由于导风结构处于连通状态,会对室内回风口和和室外排风口114均形成吸力,为了避免室外空气从室外排风口114进入壳体1或室内,在本申请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在室外排风口114处安装风阀,通过风阀控制室外排风口114的打开或关闭,在室内机进行净化模式时,室内机的控制器可控制风阀将室外排风口114关闭;在本申请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室内机还包括单向透气膜8,单向透气膜8安装在第二风道中、且位于第二风道与导风结构的连通处、和室外排风口114之间,单向透气膜8能够对室外排风口114进入的空气形成阻力,而允许经第二室内回风口111进入的空气通过,从而能够避免将室外空气从室外排风口114进入壳体1或室内,单向透气膜8价格便宜,能够降低室内机的制造成本,如图2所示。
示例的,上述单向透气膜8粘贴在全热交换器7中第二换热流道的进口处,能够阻止室外空气进入全热交换器7中。
同理,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风阀9,第一风阀9安装在第一室内回风口110处,第一风阀9能够控制第一室内回风口110的打开或关闭,从而控制室内机是否进入内循环模式。
示例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室内机还包括第二风阀10,第二风阀10安装在新风口113处,第二风阀10能够控制新风口113的打开或关闭,从而控制是否给室内引入新风。
同理,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室内机还包括第三风阀11,第三风阀11安装在导风结构内,第三风阀11能够导风结构的连通或断开,从而控制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的连通或断开,进而控制是否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分隔件5可为分隔板、分隔管、或者其他任何能够起到分隔作用的分隔装置。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分隔件5为分隔板,分隔板可采用钢板制作。
在本申请一些的可能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风机3和第二风机4均采用离心风机,离心风机的风量和风压均较大,适合应用于出风量较大的应用场合。当然,第一风机3和第二风机4也可采用贯流风机,第一风机3和第二风机4的类型也可不同。
由于本申请中的换热器2需要两个换热段拼接,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换热器2采用盘管换热器,可根据风道的设计,按需要盘绕制成各种形状,制造难度低、传热性能好、且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此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机的换热器2采用板式换热器。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室内机。由于空调器内安装的室内机与上述室内机的结构相同,空调器能够取得与之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室内回风口、第二室内回风口、室内出风口、新风口及室外排风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将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所述新风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均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将所述第二室内回风口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内;
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室内出风口之间;
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内;
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安装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换热器由相互拼接的第一换热段和第二换热段组成,所述第一换热段靠近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设置,所述第二换热段靠近所述新风口设置,所述分隔件将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段的迎风侧之间的风道、和所述新风口与所述第二换热段的迎风侧之间的风道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与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均连通,且所述导风结构与所述第一风道的连通处靠近所述室内出风口,所述导风结构与所述第二风道的连通处靠近所述第二室内回风口;
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安装在所述导风结构内,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导风结构与所述第一风道的连通处和所述室内出风口之间;和/或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导风结构与所述第二风道的连通处和所述第二室内回风口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全热交换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内部形成有相互换热的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流道连接在所述第一风道中、且位于所述新风口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换热段之间,所述第二换热流道连接在所述第二风道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单向透气膜,所述单向透气膜安装在所述第二风道中、且位于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导风结构的连通处和所述室外排风口之间,所述单向透气膜能够允许从所述第二室内回风口朝所述室外排风口流动的空气通过,同时对从所述室外排风口朝所述第二室内回风口流动的空气形成阻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风阀,所述第一风阀安装在所述第一室内回风口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风阀,所述第二风阀安装在所述新风口处。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风阀,所述第三风阀安装在所述导风结构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均为离心风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盘管换热器。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31869.5U CN211903075U (zh) | 2020-03-17 | 2020-03-17 |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331869.5U CN211903075U (zh) | 2020-03-17 | 2020-03-17 |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903075U true CN211903075U (zh) | 2020-11-10 |
Family
ID=73322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331869.5U Active CN211903075U (zh) | 2020-03-17 | 2020-03-17 |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90307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43176A (zh) * | 2022-02-16 | 2022-05-27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调节设备 |
-
2020
- 2020-03-17 CN CN202020331869.5U patent/CN21190307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43176A (zh) * | 2022-02-16 | 2022-05-27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调节设备 |
CN114543176B (zh) * | 2022-02-16 | 2023-04-18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调节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34194A (zh) | 柜式空调器的室内机 | |
CN211903075U (zh) |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1903076U (zh) |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1903077U (zh) |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1119734U (zh) | 一种四管制中央空调系统 | |
CN211903078U (zh) |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1781468U (zh) |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6977220U (zh) | 换热系统及热水器 | |
CN21506243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500190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14738856A (zh) | 新风除湿一体机 | |
CN210601897U (zh) | 空调器 | |
CN213272813U (zh) | 空调系统 | |
CN213395570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3362683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3272815U (zh) | 空调系统 | |
CN213687065U (zh) |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 |
CN215892500U (zh) | 多联机热水机组 | |
CN213687066U (zh) | 一种新风除湿空调系统 | |
CN217635889U (zh) | 环境控制一体机 | |
CN21301993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929935U (zh) | 一种设有新风系统的空调器 | |
CN217235874U (zh) | 新风空调器 | |
CN218544627U (zh) | 空调机组 | |
CN219120665U (zh) | 一种热回收型新风空调除湿一体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