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70876U - 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 - Google Patents

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70876U
CN213270876U CN202021824146.5U CN202021824146U CN213270876U CN 213270876 U CN213270876 U CN 213270876U CN 202021824146 U CN202021824146 U CN 202021824146U CN 213270876 U CN213270876 U CN 2132708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ertia ring
inertia
ring
torsional damper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2414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煜
张宏宇
成亚南
巢杰
涂云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2414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708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708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708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lle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包括轮毂、第一惯量环、第二惯量环和第三惯量环,轮毂包括大径端和小径端,第一惯量环套设于大径端上,且与大径端固定相连,第二惯量可拆卸地环套设于小径端上,且第二惯量环的第一面与第一惯量环的第一面贴合,第三惯量环固定套设于第一惯量环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轮毂上固定第一惯量环,在第一惯量环上固定第三惯量环,以形成双模扭转减振器,从而降低轴系扭振幅度,有效避免曲轴因扭振过大造成的疲劳断裂,并降低车内噪声及异响;通过将第二惯量环可拆卸的固定于轮毂上,以便于通过调整第二惯量环的质量来改变两自由度系统曲线共振峰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幅值,以调整减振效果。

Description

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
背景技术
曲轴轴系是发动机曲轴和与之相连的各运动部件的总成。由于在行车过程中,强烈的扭振会通过传动系统传递到车内,形成主观感受不能接受的声音,比如“咕噜”声、轰鸣声等,且经大量研究表明,如“咕噜”声问题,不仅受曲轴轴系扭转模态的影响,还受曲轴轴系的弯曲模态的影响。
由于双模扭转减振器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反复调试,而双模扭转减振器的制作周期较长,因此若在调试过程频繁做双模扭转减振器,容易加大成本,且耗时较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能够有效解决反复调试造成的制作成本较高的问题,便于反复调试,并降低振动幅值,避免曲轴因扭振过大造成的疲劳断裂,可降低车内噪声及异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包括轮毂、第一惯量环、第二惯量环和第三惯量环,所述轮毂包括大径端和小径端,所述第一惯量环套设于所述大径端上,且与所述大径端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惯量环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小径端上,且所述第二惯量环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惯量环的第一面贴合,所述第三惯量环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惯量环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惯量环内开设有内螺纹孔,所述小径端外周设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孔与所述小径端通过螺纹配合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内螺纹孔的旋向被配置为与所述轮毂的轴向转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惯量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惯量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惯量环的第一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三惯量环的外周具有槽深大于其余部分的凹槽部,所述第一惯量环卡设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第一惯量环的外周卡设于所述凹槽部内,所述第三惯量环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惯量环的第一面齐平。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橡胶,所述第一橡胶设置于所述凹槽部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惯量环和所述第三惯量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橡胶通过连接环与所述第三惯量环固定相连。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橡胶,所述第二橡胶固定于所述凹槽处的所述第三惯量环内,所述第二橡胶的两侧面分别与所述凹槽的底面和所述第三惯量环的第二面齐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轮毂上固定第一惯量环,在第一惯量环上固定第三惯量环,以形成双模扭转减振器,从而降低轴系扭振幅度,有效避免曲轴因扭振过大造成的疲劳断裂,并降低车内噪声及异响;通过将第二惯量环可拆卸的固定于轮毂上,以便于通过调整第二惯量环的质量来改变两自由度系统曲线共振峰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幅值,以调整减振效果;此外,第二惯量环通过螺纹配合固定于轮毂上,以便于拆卸第二惯量环,从而便于更换第二惯量环,进而便于调整该双模扭转减振器的模态频率;通过在第一惯量环和第三惯量环之间设置橡胶,以提高其减振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共同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在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的俯视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轮毂;11、大径端;111、第一通孔;12、小径端;121、第二通孔;2、第一惯量环;3、第二惯量环;4、第三惯量环;41、凹槽;411、凹槽部;5、第一橡胶;6、连接环;7、第二橡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的说明和附图,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然而,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构思可按照多种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不局限于在此阐述的特定实施例。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下面结合图1-2对该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
该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包括轮毂1、第一惯量环2、第二惯量环3和第三惯量环4,轮毂1包括大径端11和小径端12,第一惯量环2套设于大径端11上,且与大径端11固定相连,第二惯量环3可拆卸地套设于小径端12上,且第二惯量环3的第一面与第一惯量环2的第一面贴合,第三惯量环4固定套设于第一惯量环2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惯量环2套设于轮毂1的大径端11上,以便于通过第一惯量环2降低轮毂1的轴系扭振幅值,从而有效避免曲轴因扭振过大造成的疲劳断裂,并降低车内噪声及异响;再通过在轮毂1的小径端12上套设第二惯量环3,以便于更换第二惯量环3,从而通过不同质量的第二惯量环3,调整两自由度系统曲线两共振峰间的距离,进而调整双模扭转减振器的模态频率。第二惯量环3质量越大,上述距离越小,从而使得幅值越低,减振器减振作用频带越宽,振幅放大因子越小,减振的效果也越好。
为便于将第二惯量环3固定于轮毂1上,且不影响更换第二惯量环3,第二惯量环3内开设有内螺纹孔,轮毂1的小径端12外周设有外螺纹,内螺纹孔与小径端12外周的外螺纹配合相连。在本实施例中,内螺纹孔的旋向被配置为与轮毂轴向转动方向相反,以避免第二惯量环3在轮毂1旋转过程中发生脱落。
第二惯量环3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惯量环,且依次套设于小径端12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惯量环3包括一个第二子惯量环,第二子惯量环可拆卸地安装在轮毂1的小径端12上,当需要更换第二子惯量环时,仅需将其从小径端12旋出即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惯量环3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子惯量环,且依次可拆卸地安装在轮毂1的小径端12上,需要注意的是,至少两个第二子惯量环可以为同种材料制成,也可以为不同材料制成,且其质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至少两个第二子惯量环仅需起到调节质量的作用即可,具体不对其做进一步地限定。通过对第二惯量环3的设置,便于通过更换不同质量的第二惯量环3或调整第二惯量环3的数量,以改变两自由度系统曲线共振峰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幅值,进而调整减振效果。
另外,由于轮毂1需通过曲轴带动以做轴向旋转动作,因此轮毂1上设有通孔。具体地,大径端11设有第一通孔111,小径端12设有第二通孔121,第一通孔111与第二通孔121同轴心设置,且第一通孔111的孔径小于第二通孔121的孔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惯量环2与轮毂1大径端11的连接可参照第二惯量环3与轮毂1小径端12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为将第三惯量环4固定套设于第一惯量环2上,第三惯量环4的第一面开设有凹槽41,凹槽41在第三惯量环4的外周具有槽深大于其余部分的凹槽部411,第一惯量环2卡设于凹槽41内,且第一惯量环2的部分外周卡设于凹槽部411内,第三惯量环4的第一面与第一惯量环2的第一面齐平。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惯量环4的第一面为其邻近第一惯量环2的一面,第一惯量环2的第一面为其邻近第二惯量环3的一面。
为避免第一惯量环2由于振动与第三惯量环4发生撞击以致撞损的情况,该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还包括第一橡胶5,第一橡胶5设置于凹槽部411内,且位于第一惯量环2和第三惯量环4之间。更进一步地说,第一橡胶5通过连接环6与第三惯量环4固定相连。此外,第三惯量环4的第二面开设有连通凹槽部411的通孔,以在减振过程中起到减压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该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还包括第二橡胶7,第二橡胶7固定于凹槽41内,且第二橡胶7的两侧面分别与凹槽41的底面和第三惯量环4的第二面齐平。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惯量环4的第二面为与其第一面相对的另一面,通过第二橡胶7,对凹槽41位置处的第一惯量环2和第三惯量环4进行减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通过在轮毂上固定第一惯量环,在第一惯量环上固定第三惯量环,以形成双模扭转减振器,从而降低轴系扭振幅度,有效避免曲轴因扭振过大造成的疲劳断裂,并降低车内噪声及异响;通过将第二惯量环可拆卸的固定于轮毂上,便于通过调整第二惯量环的质量来改变两自由度系统曲线共振峰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幅值,以调整减振效果;此外,第二惯量环通过螺纹配合固定于轮毂上,以便于拆卸第二惯量环,从而便于更换第二惯量环,进而便于调整该双模扭转减振器的模态频率;通过在第一惯量环和第三惯量环之间设置橡胶,以提高其减振性。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8)

1.一种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毂、第一惯量环、第二惯量环和第三惯量环,所述轮毂包括大径端和小径端,所述第一惯量环套设于所述大径端上,且与所述大径端固定相连,所述第二惯量环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小径端上,且所述第二惯量环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惯量环的第一面贴合,所述第三惯量环固定套设于所述第一惯量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惯量环内开设有内螺纹孔,所述小径端外周设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孔与所述小径端通过螺纹配合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螺纹孔的旋向被配置为与所述轮毂的轴向转动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惯量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子惯量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惯量环的第一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三惯量环的外周具有槽深大于其余部分的凹槽部,所述第一惯量环卡设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第一惯量环的外周卡设于所述凹槽部内,所述第三惯量环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惯量环的第一面齐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橡胶,所述第一橡胶设置于所述凹槽部内,且位于所述第一惯量环和所述第三惯量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橡胶通过连接环与所述第三惯量环固定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橡胶,所述第二橡胶固定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橡胶的两侧面分别与所述凹槽的底面和所述第三惯量环的第二面齐平。
CN202021824146.5U 2020-08-27 2020-08-27 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 Active CN2132708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24146.5U CN213270876U (zh) 2020-08-27 2020-08-27 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24146.5U CN213270876U (zh) 2020-08-27 2020-08-27 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70876U true CN213270876U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78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24146.5U Active CN213270876U (zh) 2020-08-27 2020-08-27 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708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114472A (en) Installation for vibration damping in drive connection of motor vehicles
JP2599059B2 (ja) 中空ドライブシャフト用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US4641732A (en) Damping structure
US8454449B2 (en) Drive shaft with array tuned absorber
CN103883672B (zh) 用于交通工具中的曲轴的皮带轮
US10082201B2 (en) Arrangement for rotational decoupling of engine and transmission
CN108506416B (zh) 一种曲轴扭转减振器和汽车
CN213270876U (zh) 频率可调的双模扭转减振器
CN105402158B (zh) 一种风扇减震轴
CN104455198B (zh) 减振器及汽车
CN101539180A (zh) 一种橡胶减振器
CN201206609Y (zh) 汽车发动机曲轴扭转减震器
CN107304794B (zh) 车辆及其扭转减振器
US20110207538A1 (en) Rotation shaft vibration damping mechanism
JP7162913B2 (ja) 軸継手
JPH0645078Y2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CN201627874U (zh) 皮带轮减振器
KR100494411B1 (ko) 댐퍼 풀리
JPS607940Y2 (ja) プロペラシヤフトのダイナミツクダンパ
CN113108016B (zh) 多级橡胶扭转减振器
CN201011376Y (zh) 一种曲轴扭振减振器
JPH0310429Y2 (zh)
JPH0531303Y2 (zh)
JP2002168291A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装置
JPH0232906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