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66931U - 一种针织横机牵拉装置的间距调整机构及针织横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针织横机牵拉装置的间距调整机构及针织横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66931U
CN213266931U CN202021584846.1U CN202021584846U CN213266931U CN 213266931 U CN213266931 U CN 213266931U CN 202021584846 U CN202021584846 U CN 202021584846U CN 213266931 U CN213266931 U CN 2132669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tractive
knitting machine
adjustment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8484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洪平
华晓燕
陈德伟
卓可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Fengfan Nc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Fengfan Nc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Fengfan Nc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Fengfan Nc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8484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669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669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669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针织横机牵拉装置的间距调整机构及针织横机,属于针织横机技术领域,牵拉装置前后平行且对应的设有两个,两个牵拉装置之间设有牵拉间隙,间距调整机构包括基座、调整电机、调整轮及调节件,基座固定设置,至少一个牵拉装置的底部设有间距调整机构,调整电机及调整轮均设于基座上且调整电机用于驱动调整轮,调节件连接于相应的牵拉装置且调节件与调整轮配合,调整电机驱动调整轮转动时调整轮通过与调节件的配合带动相应的牵拉装置前后移动。牵拉间隙的宽度可以根据织物的厚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使牵拉间隙的宽度能与织物的厚度相适应,使牵拉装置更好的满足织物的牵拉要求,提高牵拉装置对织物的牵拉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针织横机牵拉装置的间距调整机构及针织横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横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织横机牵拉装置的间距调整机构,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采用此种间距调整机构的针织横机。
背景技术
针织横机在进行编织时,需要对织物进行牵拉才能连续的编织,即只有在牵拉状态下才能使编织顺利进行。现有针织横机对织物的牵拉大都采用滚动式的罗拉装置,罗拉装置可以在全编幅范围内对织物进行卷曲牵拉,结构比较简单、成本也较低,但是,罗拉装置在进行局部编织时不能选择性牵拉织物的局部,特别是在全成型的机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基于此,一些厂商在针织横机上加设了耙式牵拉装置来弥补罗拉装置的不足,耙式牵拉装置可以根据编织要求对织物进行局部牵拉,以使针织横机能更好的完成局部编织。
为了满足牵拉要求,耙式牵拉装置一般对称设置两个,两个耙式牵拉装置之间设置供织物穿过的牵拉间隙。现有针织横机中,耙式牵拉装置一般采用固定安装的方式,因此,牵拉间隙的宽度也是固定的,即牵拉间隙的宽度不能根据织物的厚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影响牵拉效果,也容易使织物受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针织横机牵拉装置的间距调整机构,能使牵拉装置更好的满足织物的牵拉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针织横机牵拉装置的间距调整机构,牵拉装置前后平行且对称的设有两个,两个牵拉装置之间设有牵拉间隙,至少一个牵拉装置的底部设有间距调整机构,间距调整机构包括基座、调整电机、调整轮及调节件,基座固定设置,调整电机及调整轮均设于基座上且调整电机用于驱动调整轮,调节件连接于相应的牵拉装置且调节件与调整轮配合,调整电机驱动调整轮转动时调整轮通过与调节件的配合带动相应的牵拉装置前后移动。
优选的,所述调整轮上设有与调节件配合的凸轮槽,调节件设于凸轮槽中且与凸轮槽的内壁抵触。
优选的,所述凸轮槽呈弧形,凸轮槽的半径自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牵拉装置设有销柱,调节件为套设于销柱上的轴承或滚轮。
优选的,所述间距调整机构还包括相互配合的导轨与滑块,导轨设于基座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滑块连接于牵拉装置。
优选的,所述间距调整机构还包括用于获知调整轮转动角度的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包括设于基座上的磁感应器及设于调整轮上的磁钢。
优选的,所述磁钢沿调整轮的周向间隔设有多个。
优选的,所述间距调整机构还包括传动结构,传动结构包括主动轮、从动轮、传动带及传动轴,主动轮套设于调整电机的电机轴上,从动轮与调整轮均套设于传动轴上,传动带套设于主动轮与从动轮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针织横机,包括机架、针床基座、针床及牵拉装置,牵拉装置设于针床基座上且位于针床的下方,牵拉装置前后平行且对称的设有两个,两个牵拉装置之间设有牵拉间隙,至少一个牵拉装置的底部设有上述记载的针织横机牵拉装置的间距调整机构,调节件连接于相应的牵拉装置。
优选的,两个牵拉装置的底部均设有间距调整机构,调整电机通过调整轮与调节件的配合驱动两个牵拉装置相向移动或背向移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间距调整机构,调整电机驱动调整轮转动时,调整轮通过与调节件的配合带动相应的牵拉装置前后移动,从而调节两个牵拉装置之间牵拉间隙的宽度,使牵拉间隙的宽度可以根据织物的厚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牵拉间隙的宽度能与织物的厚度相适应,使牵拉装置更好的满足织物的牵拉要求,提高牵拉装置对织物的牵拉效果,避免牵拉间隙过小导致织物在牵拉过程中受到磨损的情况,有利于提高织物的质量。
2、调节件设于调整轮上的凸轮槽中,调整轮转动时,通过凸轮槽内壁与调节件之间的抵触带动相应的牵拉装置前后移动,调节件与调整轮之间的配合结构简单,能很好地满足调整轮与牵拉装置之间的联动要求。
3、弧形凸轮槽的半径自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合理设置凸轮槽的具体结构,使其满足与调节件配合以使相应的牵拉装置能前后移动的结构要求。
4、调节件采用轴承或滚轮,调节件与调整轮之间优选采用滚动配合结构,有利于降低调节件与调整轮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有利于提高调整轮通过与调节件配合带动牵拉装置前后移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5、基座与牵拉装置之间设置相互配合的导轨与滑块,通过导轨与滑块的配合有效限制调节件带动牵拉装置移动时的方向,有利于提高牵拉装置移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6、磁钢靠近磁感应器时,磁感应器发出感应信号,针织横机的控制板可以根据磁感应器的感应信号获知调整轮的转动角度,从而获知两个牵拉装置之间牵拉间隙的宽度,以便控制板在牵拉间隙调整至合适宽度时及时命令调整电机停止工作,提高间距调整机构的调整智能性。
7、调整电机通过带传动结构带动调整轮转动,传动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间距调整机构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也有利于避免对牵拉装置造成结构干涉,还能缓和牵拉装置在调整时造成的载荷冲击。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针织横机,采用上述记载的间距调整机构调整两个牵拉装置之间牵拉间隙的宽度,使牵拉间隙的宽度可以织物的厚度相适应,使牵拉装置更好的满足织物的牵拉要求,提高牵拉装置对织物的牵拉效果,避免牵拉间隙过小导致织物在牵拉过程中受到磨损的情况,有利于提高织物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针织横机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间距调整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间距调整机构的爆炸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间距调整机构中调整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牵拉装置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牵拉单元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牵拉单元的爆炸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固定座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牵拉单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拨件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休止件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驱动机构与辅助机构的爆炸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压杆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联动件的示意图。
图中,10-牵拉装置,100-牵拉单元,110-固定座,111-腔体,112-第一通槽,113-第二通槽,120-升降座,121-第一销轴,122-第二销轴,123-第一轴承,124-第二轴承,125-凹槽,126-弧形限位孔,127-卡槽,128-导引面,129-限位面,130-耙座,131-耙针,132-耙体,133-第一销柱,134-第二销柱,135-导引柱,140-连杆,200-护板,201-长槽,310-主电机,320-主轴,330-拨件,331-第一拨杆,332-第二拨杆,333-筒体,340-第一主动齿轮,350-第一从动齿轮,361-第一同步轮,362-第一磁感应器,363-第一磁钢,410-基板,411-第四销柱,420-支座,430-轴承座,500-休止机构,510-电磁铁,511-衔铁,520-休止件,521-联动块,522-休止杆,523-联动槽,524-卡块,530-第三销柱,610-拉簧,620-副电机,630-副轴,640-压杆,641-杆套,642-杆体,650-联动件,651-第一摆杆,652-第二摆杆,653-套体,654-凸柱,661-销钉,662-轴套,663-挡板,671-第二主动齿轮,672-第二从动齿轮,681-第二同步轮,682-第二磁感应器,683-第二磁钢,20-针床基座,30-牵拉间隙,40-间距调整机构,1-基座,2-调整电机,3-调整轮,31-凸轮槽,32-轴孔,4-架板,5-支撑座,6-主动轮,7-从动轮,8-传动轴,9-第三轴承,10-导轨,11-滑块,12-第三磁感应器,13-第三磁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要理解的是,下述的“上”、“下”、“左”、“右”、“纵向”、“横向”、“内”、“外”、“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针织横机牵拉装置的间距调整机构40,牵拉装置10前后平行且对称的设有两个,两个牵拉装置10之间设有牵拉间隙30,至少一个牵拉装置10的底部设有间距调整机构40,间距调整机构40包括基座1、调整电机2、调整轮3及调节件,基座1固定设置,调整电机2及调整轮3均设于基座1上且调整电机2用于驱动调整轮3,调节件连接于相应的牵拉装置10且调节件与调整轮3配合,调整电机2驱动调整轮3转动时调整轮通过与调节件的配合带动相应的牵拉装置10前后移动。
本实施例中,调整电机2通过架板4固定于基座1上,调整电机信号连接于针织横机的控制板,调整轮3通过支撑座5固定于基座1上。间距调整机构40采用带传动结构,间距调整机构40还包括主动轮6、从动轮7、传动带(图中未示出)及传动轴8,主动轮6套设于调整电机2的电机轴上,从动轮7与调整轮3均套设于传动轴8上,传动轴8通过轴承可转动设于支撑座5上,传动带套设于主动轮6与从动轮7上。
牵拉装置10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基板410,基板410的底部固定有第四销柱411,调节件优选采用套设于第四销柱411上的第三轴承9。调整轮3的顶面设有与第三轴承9配合的凸轮槽31,第三轴承9设于凸轮槽31中且与凸轮槽31的内壁抵触。结合图4,本实施例中,调整轮3的圆心处设有与传动轴8配合的轴孔32,凸轮槽31位于轴孔的外周,凸轮槽31的槽宽与第三轴承9的外径间隙配合。凸轮槽31呈弧形,凸轮槽31的半径自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凸轮槽31的半径指凸轮槽31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点与调整轮3中心点之间的间距。
为了提高牵拉装置10前后移动时的稳定性,间距调整机构40还包括相互配合的导轨10与滑块11,导轨10固定于基座1上,导轨10沿前后方向延伸,滑块11固定于基板410的底部。
为了获知调整轮3的转动位置,间距调整机构40还设有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包括第三磁感应器12及第三磁钢13。本实施例中,第三磁感应器12信号连接于针织横机的控制板,第三磁感应器12固定于支撑座5上且位于调整轮3的外周,第三磁钢13设于调整轮3的周向外壁上,第三磁钢13沿调整轮3的周向间隔设有多个。当调整轮3转动至某一第三磁钢13与第三磁感应器12相对时,第三磁感应器12发出感应信号,针织横机的控制板根据感应信号判断调整轮3的转动位置,从而获知此时牵拉间隙30的宽度。当牵拉间隙30的宽度调整至目标宽度时,控制板命令调整电机2的停止工作。
结合图1,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针织横机,包括机架、针床基座20、针床及牵拉装置10,牵拉装置10设于针床基座20上且位于针床的下方,牵拉装置10前后平行且对称的设有两个,两个牵拉装置之间设有牵拉间隙30。至少一个牵拉装置10的底部设有上述记载的间距调整机构40,调节件连接于相应的牵拉装置10。
为了提高调整效果,两个牵拉装置10的底部均设有间距调整机构40,且每个牵拉装置10的底部均设有两个间距调整机构40,两个间距调整机构40分别位于基板410左右两端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针织横机还包括控制板,调整电机2及第三磁感应器12信号连接于控制板。
需要调整牵拉间隙30时,调整电机2通过带传动结构带动调整轮3转动,调整轮3通过凸轮槽31的内壁与第三轴承9之间的抵触带动两个牵拉装置10相向移动或背向移动,从而调整两个牵拉装置10之间牵拉间隙30的宽度,使牵拉间隙30的宽度可以根据织物的厚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更好的满足牵拉要求,提高织物的质量。
如图5至图14所示,牵拉装置10包括牵拉单元100、护板200及驱动机构,牵拉单元100包括固定座110、设于固定座110上的升降座120、可上下摆动设于升降座120上的耙座130及设于耙座130上的耙针131,护板200上设有供耙针131伸出的长槽201。牵拉单元100还包括连接于耙座130的连杆140,驱动机构包括主电机310、由主电机310驱动的主轴320及套设于主轴320上的拨件330。主电机310通过主轴320驱动拨件330转动时,拨件330可以带动升降座120上升及通过连杆140带动耙座130向上摆动,拨件330也可以脱离升降座120使升降座120下降及脱离连杆140使耙座130向下摆动。
本实施例中,牵拉单元100沿左右方向并排设有多个,各个牵拉单元100的固定座110均固定于基板410上。主电机310通过支座420固定于基板410的右端,主轴320通过轴承与轴承座430的配合可转动架设于基板410上,轴承座43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有多个。主轴320的轴向沿左右方向布置,主轴320优选采用正六边形轴,即主轴320沿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优选设置为正六边形。耙座130的前侧固定有耙体132,耙针131设于耙体132且朝下倾斜。
结合图7、图8、图9,固定座110的上部设有用于容放升降座120和耙座130的腔体111,升降座120和耙座130在非牵拉状态下位于腔体111中。升降座120下部的左侧通过第一销轴121安装有第一轴承123,升降座120的上部穿设有第二销轴122,第二销轴122的左右两端均凸出于升降座120。固定座110下部的左侧设有与第一轴承123配合的第一通槽112,固定座110上部的左右两侧设有与第二销轴122配合的第二通槽113,第一通槽112与第二通槽113均呈长条状且沿竖向延伸。第一轴承123设于第一通槽112内,第二销轴122的端部插设于第二通槽113内,通过第一轴承123与第一通槽112的配合及第二销轴122与第二通槽113的配合实现升降座120可升降设于固定座110上的目的。
结合图10,为了实现拨件330带动升降座120上升的目的,拨件330设有第一拨杆331,升降座120上设有与第一拨杆331配合的滚动件,拨件330通过第一拨杆331与滚动件的抵触带动升降座120上升。具体的,拨件330包括筒体333,筒体333上设有与主轴320配合的正六边形柱孔,筒体333套设于主轴320上,第一拨杆331设于筒体333的周向外壁上。升降座120下部的后侧设有底部敞口的凹槽125,第一销轴121插入凹槽125中,滚动件为套设于第一销轴121上且位于凹槽125中的第二轴承124。
耙座130通过第一销柱133可转动架设于升降座120的上部,耙座130可以第一销柱133为中心进行上下摆动。连杆140套设于第一销柱133上,连杆140通过与第一销柱133的配合可来回摆动的设于升降座120右侧的外部,连杆140可以第一销柱133为转动支点来回摆动。耙座130上还设有第二销柱134,升降座120上设有供第二销柱134插入的弧形限位孔126,耙座130上下摆动时第二销柱134在弧形限位孔126中移动,通过第二销柱134与弧形限位孔126的配合有效限制耙座130上下摆动的幅度。
连杆140的顶端套设于第二销柱134上实现连接于耙座130,连杆140的底端悬空设置。为了实现拨件330通过连杆140带动耙座130向上摆动的目的,拨件330上设有可与连杆140抵触的第二拨杆332,第二拨杆332设于筒体333的外壁上。第二拨杆332与连杆140抵触时带动连杆140以第一销柱133为支点进行摆动,连杆140的底端向下摆动时,连杆140的顶端通过第二销柱134带动耙座130向上摆动复位。
为了使耙座130在第二拨杆332脱离连杆140时能及时向下摆动牵拉织物,第一销柱133上套设有第一扭簧(图中未示出),第一扭簧的一端抵于升降座120上、另一端抵于耙座130上。连杆140带动耙座130向上摆动复位时,第一扭簧受力变形。当牵拉单元100需要牵拉织物时,第二拨杆332脱离连杆140,第一扭簧作用于耙座130的弹力能使耙座130顺利的向下摆动,耙座130向下摆动到位后,第一扭簧向耙座130施加的作用力能使耙针131稳定的牵拉织物。
为了提高升降座120在非牵拉状态下的稳定性,牵拉装置10还设有休止机构500。休止机构500包括电磁铁510、休止件520及第二扭簧(图中未示出),休止件520通过第三销柱530可转动设于固定座110的腔体111内,第三销柱530穿设于固定座110的上部,休止件520套设于第三销柱530上。第二扭簧套设于第三销柱530上,第二扭簧的一端抵于腔体111的内壁上实现定位设置,第二扭簧的另一端抵于休止件520上。电磁铁510设有衔铁511,结合图11,休止件520包括一体成型的联动块521及休止杆522,联动块521上设有与衔铁511配合的联动槽523,休止杆522的末端设有卡块524,升降座120上设有与卡块524配合的卡槽127。非牵拉织物状态下,电磁铁510通正向电,衔铁511脱离联动块521,休止件520在第二扭簧的作用下转动使卡块524卡于卡槽127中,从而使升降座120受到限位作用力,提高升降座120在非牵拉状态下的稳定性。需要牵拉织物时,电磁铁510通反向电,衔铁511抵于联动块521的卡槽127处带动休止件520克服第二扭簧的弹力转动,使卡块524脱离卡槽127,解除休止件520对升降座120的限位作用力,使升降座120处于可升降的状态。牵拉结束后,升降座120上升到位时,电磁铁510通正向电,衔铁511松开联动块521,休止件520在第二扭簧的弹力作用下发生转动,使卡块524卡入卡槽127中,从而使休止件520锁住升降座120。
为了提高耙座130在非牵拉状态下的稳定性,耙座130上设有导引柱135,腔体111的内壁上设有导引面128及与导引面128相接的限位面129,导引面128为倾斜面且自前向后朝上延伸,限位面129位于导引面128的后端,限位面129的底端与导引面128的后端平滑连接,限位面129沿竖向延伸。升降座120带动耙座130向上移动时,耙座130不仅可以在连杆140的带动下向上摆动复位,导引柱135与导引面128配合也可以带动耙座130向上摆动复位。当升降座120上升到位时,导引柱135抵于限位面129上使耙座130受到限位。
结合图12,驱动机构优选采用齿轮传动结构,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主动齿轮340和第一从动齿轮350,第一主动齿轮340套设于主电机310的电机轴上,第一从动齿轮350套设于主轴320右端的端部,且第一从动齿轮350与第一主动齿轮340啮合。为了获知主轴320的转动情况,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同步轮361、第一磁感应器362及第一磁钢363,第一同步轮361固定套设于主轴320右端的端部,第一磁钢363设于第一同步轮361的周向外壁上,第一磁感应器362固定连接于右侧的支座420上,第一磁感应器362位于第一同步轮361的外周。当第一磁钢363靠近第一磁感应器362时,第一磁感应器362发出感应信号,针织横机的控制板可以根据第一磁感应器362的感应信号判断主轴320的转动位置,从而判断升降座120的位置。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同步轮361转动至第一磁钢363与第一磁感应器362之间的距离最小时,牵拉装置处于非牵拉状态。
为了提高牵拉单元100在牵拉织物时的稳定性,牵拉装置10还包括辅助机构,辅助机构包括拉簧610、副电机620、由副电机620驱动的副轴630、套设于副轴630上的压杆640及套设于主轴320上的联动件650。本实施例中,拉簧610优选设于升降座120右侧的外部,升降座120上部的右侧固定有销钉661,拉簧610的顶端套于销钉661上实现连接于升降座120。副轴630通过轴承与轴承座430的配合可转动架设于基板410上,且副轴位于主轴320的上方。结合图13,压杆640包括杆套641及杆体642,杆套641固定套设于副轴630上,杆体642设于杆套641的周向外壁上。结合图14,联动件650包括套体653、第一摆杆651及第二摆杆652,套体653通过轴套662套设于主轴320上,第一摆杆651及第二摆杆652设于套体653的周向外壁上且错开设置。压杆640的杆体642与第一摆杆651抵触,第二摆杆652的末端设有凸柱654,拉簧610的底端套设于凸柱654上实现连接于第二摆杆652。副电机620正转时,副轴630带动压杆640向下转动,压杆640的杆体642与第一摆杆651抵触带动联动件650向下摆动,联动件650的第二摆杆652带动拉簧610的底端向下移动,拉簧610拉升,拉簧610向升降座120施加向下的作用力,避免升降座120在牵拉织物时向上移动,提高牵拉装置10在牵拉织物时的稳定性。升降座120上升复位前,副电机620反转,压杆640的杆体642向上转动,压杆640不向联动件650的第一杆体642施加作用力,联动件650在拉簧610的弹力作用下向上摆动,使拉簧610回缩,消除拉簧610对升降座120向下的拉力,从而使升降座120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能顺利上升复位。
为了限制联动件650的转动角度,升降座120右侧的外部设有用于限位联动件650的挡板663,挡板663位于联动件650的前侧。副电机620正转时,联动件650脱离挡板663。副电机620反转使拉簧610回缩时,联动件650转动至第二摆杆652与挡板663接触时停止转动。
本实施例中,副电机620通过支座420固定于基板410的左端,辅助机构优选采用齿轮传动结构,辅助机构还包括第二主动齿轮671及第二从动齿轮672,第二主动齿轮671套设于副电机620的电机轴上,第二从动齿轮672固定套设于副轴630左端的端部,且第二从动齿轮672与第二主动齿轮671啮合。
为了获知副轴630的转动位置,辅助机构还包括第二同步轮681、第二磁感应器682及第二磁钢683,第二同步轮681固定套设于副轴630左端的端部,第二磁感应器682固定连接于支座420,第二磁感应器682位于第二同步轮681的外周,第二磁钢683设于第二同步轮681的周向外壁上。当第二磁钢683靠近第二磁感应器682时,第二磁感应器682发出感应信号,针织横机的控制板可以根据第二磁感应器682的感应信号控制副电机620。本实施例中,当副轴630转动至第二磁钢683与第二磁感应器682之间的距离最小时,联动件650转动至第二摆杆652与挡板663抵触,控制板可以根据第二磁感应器682的感应信号判断拉簧610已经回缩到位,并命令副电机620停止转动。
本实施例中,主电机310、副电机620、电磁铁510、第一磁感应器362及第二磁感应器682均信号连接于针织横机的控制板。
牵拉装置10未牵拉织物而处于非牵拉状态时,升降座120及耙座130位于腔体111内,休止件520上的卡块524卡于升降座120上的卡槽127中使升降座120受到限位,导引柱135抵于限位面129上使耙座130受到限位,耙针131未伸出护板200,第一拨杆331的末端抵于第二轴承124上使升降座120受到支撑力,第二拨杆332与连杆140处于脱离状态。
织物伸入牵拉间隙30后需要依靠牵拉装置10牵拉织物时,电磁铁510通反向电,衔铁511抵于联动槽523处通过联动块521带动休止件520克服第二扭簧的弹力转动,使卡块524脱离卡槽127。然后,主电机310运行,主轴320带动拨件330转动使第一拨杆331脱离第二轴承124,升降座120带动耙座130下降。下降过程中,当导引柱135脱离导引面128时,耙座130在第一扭簧的作用力下向下摆动,使耙针131自长槽201处伸出护板200并伸入牵拉间隙30内牵拉织物。
牵拉完成后,主电机310继续运行,主轴320带动拨件330继续转动使第一拨杆331与第二轴承124抵触从而带动升降座120上升复位,第二拨杆332与连杆140的下端抵触使耙座130克服第一扭簧的作用力向上摆动复位。当升降座120上升至导引柱135与导引面128抵触时,通过导引柱135与导引面128的抵触有利于辅助带动耙座130向上摆动复位。当升降座120上升到位时,电磁铁510通正向电,衔铁511松开联动块521,休止件520在第二扭簧的作用力下转动使卡块524卡入卡槽127中,休止机构500锁住升降座120,此时,导引柱135抵于限位面129上使耙座130受到限位,牵拉装置10恢复至非牵拉状态。
牵拉过程中,当需要较大的牵拉力时,为了提高牵拉的稳定性,辅助机构的副电机620正转,副轴630带动压杆640向下转动,压杆640通过杆体642与第一摆杆651的抵触带动第二摆杆652向下摆动,第二摆杆652施力于拉簧610使拉簧610拉升,拉簧610向升降座120施加向下的作用力,避免升降座120在牵拉织物时因牵拉力过小而影响牵拉效果的情况。牵拉结束后,在升降座上升前,副电机620反转,副轴630带动压杆640向上转动,消除杆体向联动件施加的作用力,联动件650在拉簧610的拉力作用下向上摆动复位,拉簧610回缩,消除拉簧610向升降座120施加的作用力,使升降座120可以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顺利上升复位。
可以理解的是,调整件也可以采用滚轮。
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只在其中一个牵拉装置10的底部设置间距调整机构40。
可以理解的是,滚动件也可以采用滚轮。
可以理解的是,牵拉装置10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记载和附图所示,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耙式牵拉装置。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中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针织横机牵拉装置的间距调整机构,牵拉装置前后平行且对称的设有两个,两个牵拉装置之间设有牵拉间隙,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牵拉装置的底部设有间距调整机构,间距调整机构包括基座、调整电机、调整轮及调节件,基座固定设置,调整电机及调整轮均设于基座上且调整电机用于驱动调整轮,调节件连接于相应的牵拉装置且调节件与调整轮配合,调整电机驱动调整轮转动时调整轮通过与调节件的配合带动相应的牵拉装置前后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轮上设有与调节件配合的凸轮槽,调节件设于凸轮槽中且与凸轮槽的内壁抵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间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槽呈弧形,凸轮槽的半径自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牵拉装置设有销柱,调节件为套设于销柱上的轴承或滚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调整机构还包括相互配合的导轨与滑块,导轨设于基座上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滑块连接于牵拉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调整机构还包括用于获知调整轮转动角度的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包括设于基座上的磁感应器及设于调整轮上的磁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间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钢沿调整轮的周向间隔设有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间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调整机构还包括传动结构,传动结构包括主动轮、从动轮、传动带及传动轴,主动轮套设于调整电机的电机轴上,从动轮与调整轮均套设于传动轴上,传动带套设于主动轮与从动轮上。
9.一种针织横机,包括机架、针床基座、针床及牵拉装置,牵拉装置设于针床基座上且位于针床的下方,牵拉装置前后平行且对称的设有两个,两个牵拉装置之间设有牵拉间隙,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牵拉装置的底部设有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针织横机牵拉装置的间距调整机构,调节件连接于相应的牵拉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针织横机,其特征在于,两个牵拉装置的底部均设有间距调整机构,调整电机通过调整轮与调节件的配合驱动两个牵拉装置相向移动或背向移动。
CN202021584846.1U 2020-08-03 2020-08-03 一种针织横机牵拉装置的间距调整机构及针织横机 Active CN2132669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84846.1U CN213266931U (zh) 2020-08-03 2020-08-03 一种针织横机牵拉装置的间距调整机构及针织横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84846.1U CN213266931U (zh) 2020-08-03 2020-08-03 一种针织横机牵拉装置的间距调整机构及针织横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66931U true CN213266931U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70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84846.1U Active CN213266931U (zh) 2020-08-03 2020-08-03 一种针织横机牵拉装置的间距调整机构及针织横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669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10333A (zh) 一种用于针织横机的牵拉装置及针织横机
JP5072966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係合装置
CN207106248U (zh) 电磁式座椅滑轨自动解锁装置
CN109624910B (zh) 一种侧锁式安全带高度调节器
CN206203392U (zh) 一种阻挡器
CN213266931U (zh) 一种针织横机牵拉装置的间距调整机构及针织横机
US20040000184A1 (en) Cam-type press system
CN107327241A (zh) 闭门装置
CN104325059A (zh) 一种锁紧机构及使用该锁紧机构的锻压模具
CN212404413U (zh) 一种用于针织横机的牵拉装置及针织横机
TW561210B (en) Yarn carrier of weft knitting machine
JPWO2002081800A1 (ja) 横編機のヤーンキャリア
CN210316928U (zh) 一种汽车门锁装置
CN210416306U (zh) 一种手动调节滑轨锁止与解锁机构
CN213568355U (zh) 阻挡器
CN212046517U (zh) 一种改进压纸机构的线装式装订机
CN211171104U (zh) 一种针织机械牵拉装置的休止机构
JP4189150B2 (ja) 遊技機用施錠装置
CN210066846U (zh) 检测灌注桩桩身的装置
CN103514634A (zh) 磁票读写模块
CN113062038B (zh) 一种针织机械的牵拉装置
CN208050759U (zh) 一种辊式冷柜内胆双短侧边角线铆接机构
JPH03185161A (ja) 手袋編等の横編機における度山制御装置
CN210506704U (zh) 具有自动活动门的起底板机构
CN212293961U (zh) 一种用于针织横机的罗拉装置及针织横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