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49393U - 一种缝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缝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49393U
CN213249393U CN202022053040.6U CN202022053040U CN213249393U CN 213249393 U CN213249393 U CN 213249393U CN 202022053040 U CN202022053040 U CN 202022053040U CN 213249393 U CN213249393 U CN 2132493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sh
puncture needle
push pin
suturing devic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5304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代文
银和平
王林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2020 Beij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2020 Beij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2020 Beij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2020 Beij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5304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493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493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493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缝合装置,包括壳体和缝合组件,所述缝合组件包括勾线杆、穿刺针、第一推针和第二推针;其中,所述勾线杆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顶端设置有弯曲部;所述穿刺针为顶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穿刺针的侧面还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穿刺针设置于勾线杆的中空结构中;所述第一推针、第二推针均设置于穿刺针的中空结构中;所述第一推针用于推动第一线棒,所述第二推针用于推动第二线棒,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且还可以实现在长300毫米以上的通道内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缝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术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于深通道缝合的单针缝合装置。
背景技术
组织例如皮肤、骨骼等受伤裂开或者某些在皮肤内部进行的手术完成后,常常需要对伤口进行缝合,进而修复损伤,缝合的过程往往会借助单针缝合装置进行,缝合装置能够避免缝合针在组织内来回穿梭过程中划伤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医护人员的双手,提高了缝合效率,而传统的缝合装置往往只针对较浅的伤口进行缝合,当伤口较深时,缝合也是比较困难,不易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在深通道内实现该功能的缝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缝合装置:包括壳体和缝合组件;
所述缝合组件包括勾线杆、穿刺针、第一推针和第二推针;
其中,所述勾线杆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顶端设置有弯曲部;
所述穿刺针为顶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穿刺针的侧面还设置有第一开口;
所述穿刺针设置于勾线杆的中空结构中;
所述第一推针、第二推针均设置于穿刺针的中空结构中,所述第一推针用于推动第一线棒,所述第二推针用于推动第二线棒;
进一步的,
所述第二推针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其顶端用于推抵第二线棒,所述第二线棒为中空的管状线棒;
所述第一推针穿设与第二推针和第二线棒的中空结构中,其顶端用于推抵第一线棒。
进一步的,所述弯曲部为倒L形,其顶端的横向部分形成有用于供穿刺针通过的孔。
进一步的,还包括穿刺针控制部件,所述穿刺针控制部件包括旋钮、齿轮和齿条,所述齿条与穿刺针连接,所述旋钮通过齿轮带动齿条运动。
进一步的,
还包括第一推针控制部件和第二推针控制部件;
所述第一推针控制部件包括第一滑块、设置于第一滑块上的第一推钮和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推钮与第一推针连接;
所述第二推针控制部件包括第二滑块、设置于第二滑块上的第二推钮和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推钮与第二推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上分别设置有用于第一推钮和第二推钮快速复位的弹性部件。
进一步的,所述勾线杆侧面还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一开口相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缝合组件还包括线管,所述线管设置于凹槽后侧。
进一步的,所述缝合组件还包括收纳管,所述收纳管设置于所述勾线杆中,为中空的管状结构,用于容纳所述穿刺针,所述收纳管侧面还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手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个推针、可以将缝合线两头的辅助缝合工具分别推入待缝合伤口的两侧,同时通过在勾线杆顶端设置弯钩,可以将辅助缝合工具勾出伤口内侧,并在伤口外表面进行打结,在降低操作难度的同时,也有利于缝合后伤口的恢复。
2)通过在该缝合装置壳体上设置手柄,可在手术操作的时候方便握持,在连接推针的推钮滑轨上设置弹性部件,可使推针快速回弹,在实际操作中更加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效率。
3)由于该缝合装置仅把弯曲部伸入缝合口,方便伸入及取出,同时可实现外部打结,所以通过缝合装置弯曲部加工尺寸的不同,该缝合装置还可以实现在长300毫米以上的通道内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缝合装置的缝合组件剖面图
图2为图1中I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缝合装置的收纳管第二开口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缝合装置的勾线杆设置凹槽的外侧面前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缝合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缝合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壳体、1-1—手柄、2-1—勾线杆、2-2—穿刺针、2-3—第一推针、2-4—第二推针、2-5—线管、2-6—弯曲部、2-7—孔、2-8—收纳管、2-9—凹槽、3-1—旋钮、3-2—齿轮、3-3—齿条、4-1—第一滑块、4-2—第一推钮、4-3—第一滑轨、5-1—第二滑块、5-2—第二推钮、5-3—第二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缝合装置:包括壳体1和缝合组件;缝合组件包括勾线杆2-1、穿刺针2-2、第一推针2-3、和第二推针2-4;勾线杆2-1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勾线杆2-1顶端设置有弯曲部2-6,穿刺针2-2设置于勾线杆2-1的中空结构中;穿刺针2-2为顶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侧面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一推针2-3、第二推针2-4均设置于穿刺针2-2的中空结构中,第一推针2-3用于推动第一线棒,第二推针2-4用于推动第二线棒;
为使用方便弯曲部2-6可设置为倒L形,其顶端的横向部分形成有用于供穿刺针通过的孔,便于将线棒推出弯曲部2-6顶端;
如图4所示,勾线杆2-1侧面还可以设置有凹槽2-9,凹槽2-9与第一开口相对应,方便在勾线杆2-1外侧凹槽处对缝线进行整理收纳,防止缝线打结,同时,为保证穿刺针2-2穿刺时,第二线棒端的缝线不被第一开口割到,可以根据实际中推针和穿刺针的行程来计算穿刺针2-2上的第一开口的长度;
为了方便露出的缝线的收纳,如图4所示,还可在勾线杆2-1的凹槽2-9后部设置线管2-5。
因为穿刺针在穿刺过程中与组织密切接触,所以对穿刺针的干净程度要求比较高,除了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消毒之外,在收纳过程中,为了保护穿刺针2-2,减少外界对穿刺针2-2的污染,该缝合装置还设置有收纳管2-8,收纳管2-8设置在勾线杆2-1中,用于容纳穿刺针2-2,即穿刺针2-2设于收纳管2-8中,收纳管2-8又设于勾线杆2-1中,如图3所示,收纳管2-8为中空的管状结构,侧面设置有第二开口,凹槽2-9、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之间相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推针2-3、第二推针2-4在穿刺针2-2的中空结构中的排列方式如图2所示,第二推针2-4设置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顶端用于推抵第二线棒,第一推针穿设于第二推针和第二线棒的中空结构中,其顶端用于推抵第一线棒,适配的缝线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线棒和第二线棒,第二线棒为中空的环状结构,第一线棒位于第二线棒的前方,并且其尺寸形成为能够阻挡第二线棒的前进。优选地,第一线棒可以为实心线棒,并且第一线棒的外径大于或等于第二线棒的外径以阻挡第二线棒的前进。使用时,先将第二线棒套设在第一推针23外侧,底端抵触第二推针24,再将第一线棒放置在第二线棒上方,底端抵触第一推针23,可以确保第一推针23推出第一线棒的过程对第二线棒不造成影响,为进一步阐述该结构及排列方式,图3为从收纳管28第二开口处所示的该排列方式的示意图,其中第一线棒及第二线棒上的两个孔用于系住缝线,第一推针23在第二推针24及第二线棒内部的位置如虚线处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还可包括穿刺针控制部件,穿刺针控制部件可以包括旋钮3-1、齿轮3-2和齿条3-3,齿条3-3与穿刺针2-2连接,旋钮3-1通过齿轮3-2带动齿条3-3运动,所以可以通过旋钮3-1控制穿刺针2-2的运动,比如通过向前转动旋钮3-1,穿刺针2-2可伸出勾线杆2-1,刺穿待缝合组织,穿过弯曲部顶端的孔2-7,通过向后转动旋钮3-1,穿刺针2-2可缩回勾线杆2-1中,同时为了方便使用,旋钮3-1可部分露出于壳体1外侧。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包括第一推针控制部件和第二推针控制部件,第一推针控制部件可以包括第一滑块4-1、设置于第一滑块4-1上的第一推钮4-2和第一滑轨4-3,第一推钮4-2与第一推针2-3连接,所以通过向前推动第一推钮4-2可使第一滑块4-3在第一滑轨4-3上前进,同时可以带动第一推针2-3的向前运动,比如在穿刺针2-2穿过弯曲部顶端的孔2-7时,通过推动第一推钮4-2向前滑动,第一推针2-3可伸出穿刺针2-2,当第一推针2-3上放置有第一线棒时(如图2所示),第一推针2-3伸出穿刺针2-2时,第一线棒便被推出穿刺针2-2,留在孔2-7外,同理通过向后推动第一推钮4-2,可使第一推针2-3复位。
第二推针控制部件也可以同第一推针控制部件一样设置,可以包括第二滑块5-1、设置于第二滑块5-1上的第二推钮5-2和第二滑轨5-3,第二推钮5-2与第二推针2-4连接,所以通过第二推钮5-2在滑轨上的运动可以带动第二推针2-4的运动,比如在穿刺针2-2穿过弯曲部顶端的孔2-7时,通过推动第二推钮5-2向前滑动,第二推针2-4可伸出穿刺针2-2,当第二推针2-4上放置缝线另一头的第二线棒时,第二推针2-4伸出穿刺针2-2时,第二线棒便被推出穿刺针2-2,留在孔2-7外,当向后推动第二推钮5-2时,可使第二推针2-4复位。
当第一线棒、第二线棒均被推出孔2-7后,将弯曲部2-6从缝合处取出,第一线棒、第二线棒均被带出到缝合口外侧,此时,缝合口内侧是没有线棒,可在缝合处外侧进行打结,在降低操作难度的同时,也有利于缝合后伤口的恢复。
本实用新型中,穿刺针控制部件也可以设置成滑块与推钮的组合结构,第一推针控制部件、第二推针控制部件也可设置成旋钮、齿轮与齿条的组合结构,只要可以控制穿刺针2-2、第一推针2-3、第二推针2-4的伸缩,均适用在该实用新型中。
同时上述第一推针控制部件、第二推针控制部件的第一滑轨4-3、第二滑轨5-3上还可以设置弹性部件,例如弹簧,可以使第一推钮、第二推钮迅速复位,目的是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更加方便,节省缝合时间,同时,为使用方便,第一推钮、第二推钮可设置于壳体外侧。
为了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更加方便,壳体上还可以设置手柄,例如手枪式手柄,更加方便握持。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所指的线棒是缝合中的辅助工具,其它类型的辅助工具只要能达到要求均适用,并不做限制。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具体操作过程做进一步介绍,
实施例1
a、将弯曲部2-6伸入待缝合的组织处,向前转动旋钮3-1,将穿刺针2-2推出收纳管2-8及勾线杆2-1,刺穿待缝合组织,穿过孔2-7,停止转动旋钮3-1;
b、向前推动第一推钮4-2,第一推钮4-2带动第一推针2-3将第一线棒推出穿刺针2-2,松开第一推钮4-2,弹簧带动第一推钮4-2复位,第一推针2-3同时复位;
c、向后转动旋钮3-1,将穿刺针2-2复位,第一线棒滞留在孔2-7顶端外侧;
d、将缝合装置转至待缝合口另一侧,向前转动旋钮3-1,将穿刺针2-2推出收纳管2-8及勾线杆2-1,刺穿待缝合组织,穿过孔2-7,停止转动旋钮3-1;
e、向前推动第二推钮5-2,第二推钮5-2带动第二推针2-4将第二线棒推出穿刺针2-2,松开第二推钮5-2,弹簧带动第二推钮5-2复位,第二推针2-4同时复位;
f、向后转动旋钮3-1,将穿刺针2-2复位,第二线棒滞留在孔2-7顶端外侧;
g、将弯曲部2-6从缝合处取出,第一线棒、第二线棒被带出缝合口内侧,将第一线棒、第二线棒连同多余的线剪掉,打结,即完成缝合。
综上所述: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个推针、可以将缝合线两头的辅助缝合工具分别推入待缝合伤口的两侧,同时通过在勾线杆顶端设置弯钩,可以将辅助缝合工具勾出伤口内侧,并在伤口外表面进行打结,在降低操作难度的同时,也有利于缝合后伤口的恢复。
2)通过在该缝合装置壳体上设置手柄,可在手术操作的时候方便握持,在连接推针的推钮滑轨上设置弹性部件,可使推针快速回弹,在实际操作中更加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效率。
3)由于该缝合装置仅把弯曲部伸入缝合口,方便伸入及取出,同时可实现外部打结,所以通过缝合装置弯曲部加工尺寸的不同,该缝合装置还可以实现在长300毫米以上的通道内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缝合装置,包括壳体(1)和缝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组件包括勾线杆(2-1)、穿刺针(2-2)、第一推针(2-3)和第二推针(2-4);
其中,所述勾线杆(2-1)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顶端设置有弯曲部(2-6);
所述穿刺针(2-2)为顶端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所述穿刺针(2-2)的侧面还设置有第一开口;
所述穿刺针(2-2)设置于勾线杆(2-1)的中空结构中;
所述第一推针(2-3)、第二推针(2-4)均设置于穿刺针(2-2)的中空结构中,所述第一推针(2-3)用于推动第一线棒,所述第二推针(2-4)用于推动第二线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推针(2-4)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其顶端用于推抵第二线棒,所述第二线棒为中空的管状线棒;
所述第一推针(2-3)穿设于第二推针(2-4)和第二线棒的中空结构中,
其顶端用于推抵第一线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2-6)为倒L形,其顶端的横向部分形成有用于供穿刺针(2-2)通过的孔(2-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穿刺针控制部件,所述穿刺针控制部件包括旋钮(3-1)、齿轮(3-2)和齿条(3-3),所述齿条(3-3)与穿刺针(2-2)连接,所述旋钮(3-1)通过齿轮(3-2)带动齿条(3-3)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一推针控制部件和第二推针控制部件,
所述第一推针控制部件包括第一滑块(4-1)、设置于第一滑块(4-1)上的第一推钮(4-2)和第一滑轨(4-3),所述第一推钮(4-2)与第一推针(2-3)连接;
所述第二推针控制部件包括第二滑块(5-1)、设置于第二滑块(5-1)上的第二推钮(5-2)和第二滑轨(5-3),所述第二推钮(5-2)与第二推针(2-4)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轨(4-3)和第二滑轨(5-3)上分别设置有用于第一推钮(4-2)和第二推钮(5-2)快速复位的弹性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勾线杆(2-1)侧面还设置有凹槽(2-9),所述凹槽(2-9)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组件还包括线管(2-5),所述线管(2-5)设置于凹槽(2-9)后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组件还包括收纳管(2-8),所述收纳管(2-8)设置于所述勾线杆(2-1)中,为中空管状结构,用于容纳所述穿刺针(2-2),所述收纳管(2-8)侧面还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凹槽(2-9)和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手柄(1-1)。
CN202022053040.6U 2020-09-18 2020-09-18 一种缝合装置 Active CN2132493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53040.6U CN213249393U (zh) 2020-09-18 2020-09-18 一种缝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53040.6U CN213249393U (zh) 2020-09-18 2020-09-18 一种缝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49393U true CN213249393U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42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53040.6U Active CN213249393U (zh) 2020-09-18 2020-09-18 一种缝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4939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56969A1 (zh) * 2020-09-18 2022-03-24 二零二零(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深通道的缝合装置
CN116098664A (zh) * 2023-04-07 2023-05-12 杭州锐健马斯汀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缝合器及缝合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56969A1 (zh) * 2020-09-18 2022-03-24 二零二零(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深通道的缝合装置
CN116098664A (zh) * 2023-04-07 2023-05-12 杭州锐健马斯汀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缝合器及缝合方法
CN116098664B (zh) * 2023-04-07 2023-07-14 杭州锐健马斯汀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缝合器及缝合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91043B (zh) 一种用于深通道的缝合装置
CN213249393U (zh) 一种缝合装置
CN112494087B (zh) 一种小关节缝合穿线器
CN108261227A (zh) 一种穿刺芯组件及具有其的穿刺器
US20210346011A1 (en) Meniscal repair needle and meniscal repair system
CN208573778U (zh) 一种腹腔镜穿刺切口内打结装置
US7699857B2 (en) Hydrodynamic suture passer
CN213489043U (zh) 一种穿刺缝合装置
CN113813027B (zh) 一种电动穿刺器
CN101732080B (zh) 半自动缝合持针器
CN2925396Y (zh) 一种带螺纹肌腱、韧带缝合器
CN2925395Y (zh) 一种带刺肌腱、韧带缝合器
CN202036260U (zh) 微创手术深度自动缝合器
CN211325274U (zh) 一种新型鼻中隔缝合器
CN114469216A (zh) 一种血管缝合器的缝线调整机构
CN214231415U (zh) 一种手术缝合用穿线器
CN2187045Y (zh) 医用缝合器
CN208808549U (zh) 一种跟腱微创缝合器
CN211131205U (zh) 一种血管打结调整器
CN220757429U (zh) 纤维环缝合紧固线组、纤维环缝合紧固器及其套件
CN217430073U (zh) 跟腱微创全内过线器
CN203506787U (zh) 缝合穿刺装置、缝合收拢装置和组织穿孔吻合器
CN214049311U (zh) 一种眼内缝合针
CN210044059U (zh) 腹膜缝合装置
CN215424862U (zh) 腹腔镜切口缝合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