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48907U - 具有外管的内窥镜插入管与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具有外管的内窥镜插入管与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48907U
CN213248907U CN202021637907.6U CN202021637907U CN213248907U CN 213248907 U CN213248907 U CN 213248907U CN 202021637907 U CN202021637907 U CN 202021637907U CN 213248907 U CN213248907 U CN 2132489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ral
tube
pipe
spiral pipe
oute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3790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严航
唐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nqing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nqing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nqing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nqing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3790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489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489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489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外管的内窥镜插入管与内窥镜,包括:金属内管与包覆于至少部分金属内管外侧的高分子外管,所述高分子外管能够随所述金属内管一同弯曲;所述金属内管包括一体的主动弯曲管与被动弯曲管,所述高分子外管包括沿所述金属内管长度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外管段与第二外管段,所述第一外管段覆盖了至少部分主动弯曲管外侧,所述第二外管段覆盖了至少部分被动弯曲管外侧,所述第一外管段的一端与所述主动弯曲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管段的一端与所述被动弯曲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管段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二外管段。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金属内管外设置外管,可兼顾对内管的保护与内管的弯曲,尤其可有助于提高金属内管的旋转刚性。

Description

具有外管的内窥镜插入管与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外管的内窥镜插入管与内窥镜。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内窥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它是用于检查人体内部器官的重要工具之一。从1806年发现至今,内窥镜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硬管式窥镜、半可屈式内窥镜、纤维内窥镜、超声与电子内窥镜等阶段。现今,内窥镜的种类主要分为硬管式内窥镜和软管式内窥镜。硬管式内窥镜强度高,插入性好,但是容易刺伤内壁,并且由于镜头无法转动,因而只能做一些病灶位置相对明确的手术。对于一些病灶位置不明确的手术,需要不断调整方向观察,因此,需要采用软质的内窥镜。
软质的内窥镜可采用多段式的弯曲管(也可理解为金属内管),其中不同管段的弯曲度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可包含可控弯曲管、被动弯曲管与硬质段管。现有的被动弯曲管中,仅依靠弯曲管本身来传递旋转运动时,旋转刚性可能难以满足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外管的内窥镜插入管与内窥镜,以解决旋转刚性可能难以满足需求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外管的内窥镜插入管,金属内管与包覆于至少部分金属内管外侧的高分子外管,所述高分子外管能够随所述金属内管一同弯曲;
所述金属内管包括一体的主动弯曲管与被动弯曲管,所述高分子外管包括沿所述金属内管长度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外管段与第二外管段,所述第一外管段覆盖了至少部分主动弯曲管外侧,所述第二外管段覆盖了至少部分被动弯曲管外侧,所述第一外管段的远离所述第二外管段的一端与所述主动弯曲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管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外管段的一端与所述被动弯曲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管段的柔软度高于所述第二外管段。
可选的,所述第一外管段与所述第二外管段的材质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一外管段的材质为TPU或氟系橡胶,所述第二外管段的材质为PEBAX。
可选的,所述第一外管段的远离所述第二外管段的一端与所述主动弯曲管固定胶合,所述第一外管段与所述主动弯曲管是过渡配合的;所述第二外管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外管段的一端与所述被动弯曲管固定胶合,所述第二外管段与所述被动弯曲管是过渡配合的。
所述被动弯曲管包括包括第一类螺旋管,所述第一类螺旋管设有多个沿对应螺旋管周向设置的C型切口;
所述C型切口的一侧切口边缘具有轴向凸起,另一侧切口边缘具有用于供所述轴向凸起嵌入的轴向凹槽,所述轴向凸起与所述轴向凹槽的沿对应螺旋管周向的尺寸是相同的;
同一螺旋管中任意两个相邻的C型切口中均包括第一C型切口与第二C型切口,其中的第一C型切口的轴向凸起是沿轴向第一方向凸起的,第二C型切口的轴向凸起是沿轴向第二方向凸起的,所述轴向第一方向与所述轴向第二方向是相反的方向;
同一螺旋管中的多个第一C型切口是呈螺旋状分布的,同一螺旋管中的多个第二C型切口也是呈螺旋状分布的。
可选的,所述第一类螺旋管包括第一螺旋管和/或第二螺旋管;
所述第一螺旋管中的C型切口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螺旋管未发生弯曲时,所述第一螺旋管中的C型切口的两侧切口边缘相贴合;
所述第二螺旋管中的C型切口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螺旋管未发生弯曲时,所述第一螺旋管中的C型切口的两侧切口边缘具有轴向间隔。
可选的,同一螺旋管中:
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C型切口之间沿所属螺旋管的轴向的间隔距离均是相同的;
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C型切口之间沿所属螺旋管的周向的间隔弧度均是相同的;
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C型切口之间沿所属螺旋管的轴向的间隔距离均是相同的;
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C型切口之间沿所属螺旋管的周向的间隔弧度均是相同的。
可选的,所述轴向凸起的轮廓形状呈矩形。
可选的,所述C型切口沿对应螺旋管的周向覆盖周长的2/3。
可选的,所述被动弯曲管,还包括第二类螺旋管,所述第二类螺旋管连接于所述第一类螺旋管与主动弯曲管之间,所述第二类螺旋管设有螺旋状切口,所述螺旋状切口的一侧螺旋状切口边缘设有多个第一勾部,所述螺旋状切口的另一侧螺旋状的切口边缘设有多个第二勾部,每个第一勾部用于与对应的一个第二勾部沿轴向互相勾连。
可选的,所述第一勾部与所述第二勾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类螺旋管未发生弯曲时,所述第一勾部的用于勾住所述第二勾部的勾连边缘与所述第二勾部的用于勾住所述第一勾部的勾连边缘之间沿所述第二类螺旋管的的轴向具有轴向间隔。
所述外管层还包括包覆于至少部分第二类螺旋管外的第二外管段,所述第二外管段连接所述第一外管段,所述第二外管段能够随所述第二类螺旋管一同弯曲与运动。
可选的,所述第二类螺旋管包括第三螺旋管、第四螺旋管与第五螺旋管;所述第五螺旋管的一端、所述第四螺旋管、所述第三螺旋管与所述第一类螺旋管依次连接,所述第五螺旋管的另一端连接主动弯曲管;
在所述第三螺旋管与所述第四螺旋管均未发生弯曲时,所述第三螺旋管的螺旋状切口所呈螺旋与所述第四螺旋管的螺旋状切口所呈螺旋是呈镜像的;和/或:
所述第五螺旋管的螺距小于所述第三螺旋管与所述第四螺旋管的螺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内窥镜,包括第一方面及其可选方案涉及的具有外管的内窥镜插入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外管的内窥镜插入管与内窥镜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金属内管外设置外管,可兼顾对内管的保护与内管的弯曲。同时,由于两个外管段与被动弯曲管、主动弯曲管之间的固定连接,弯曲管各部位的旋转运动还能够通过外管实现传递,进而,外管可有助于提高金属内管的旋转刚性。
进一步方案中,针对于被动弯曲管,至少部分管段可采用第一类螺旋管,其中,切口本身并未采用螺旋状,而采用螺旋方式分布的多个第一C型切口与螺旋方式分布的多个第二C型切口,相较于螺旋状切口,可提供较佳的同轴旋转刚性与弯曲性能,同时,通过C型切口的螺旋状分布,还可有利于实现较佳的强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凸起与凹槽,还可便于实现旋转的相互限制,进一步提高同轴旋转刚性,有效保障旋转的同步性,通过相邻两个C型切口相反方向的凸起,还可提供均匀的受力,进而,可再进一步提高同轴旋转刚性。
进一步可选方案中,通过第一类螺旋管,以及采用螺旋状切口的第二类螺旋管,可兼顾被动弯曲管整体的弯曲性能与同轴旋转刚性。
此外,通过不同结构形式的螺旋管(例如第一类螺旋管与第二类螺旋管,又例如第一螺旋管、第二螺旋管、第三螺旋管、第四螺旋管与第五螺旋管),可有利于保证被动弯曲段在各不同管段有不同的径向弯曲灵活性、柔软性、弯曲半径、角度、同轴旋转刚性,从而满足内窥镜的的手术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螺旋管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螺旋管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c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螺旋管中第一C型切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螺旋管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螺旋管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c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螺旋管中第一C型切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螺旋管与第二螺旋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三螺旋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三螺旋管、第四螺旋管与第五螺旋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被动弯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外管层与第一螺旋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外管层与第一类螺旋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外管层与被动弯曲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螺旋管;
11-第一C型切口;
111-轴向凸起;
112-轴向凹槽;
113-末端圆弧部;
12-第二C型切口;
2-第二螺旋管;
21-第一C型切口;
22-第二C型切口;
211-轴向凸起;
212-轴向凹槽;
213-轴向间隔;
3-第三螺旋管;
31-螺旋状切口;
311-第一勾部;
3111-勾连边缘;
312-第二勾部;
3121-勾连边缘;
4-第四螺旋管;
5-第五螺旋管;
6、7、8-连接段;
9-高分子外管;
91-第一外管段;
92-第二外管段;
10-被动弯曲管;
11-主动弯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1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螺旋管的结构示意图一;图1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螺旋管的结构示意图二;图1c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螺旋管中第一C型切口的结构示意图;图2a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螺旋管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螺旋管的结构示意图二;图2c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螺旋管中第一C型切口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螺旋管与第二螺旋管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图1a、图1b、图1c、图2a、图2b与图2c,被动弯曲管,包括第一类螺旋管(其可例如第一螺旋管1与第二螺旋管2);所述第一类螺旋管设有多个沿对应螺旋管周向设置的C型切口(例如第一螺旋管1中的第一C型切口11与第二C型切口,以及第二螺旋管2中的第一C型切口21与第二C型切口22)。
所述C型切口的一侧切口边缘具有轴向凸起(例如轴向凸起111与轴向凸起211),另一侧切口边缘具有用于供所述轴向凸起嵌入的轴向凹槽(例如轴向凹槽112与轴向凹槽212),所述轴向凸起与所述轴向凹槽的沿对应螺旋管周向的尺寸是相同的。
可见,以上方案中,切口两侧的部分的周向相对位置可被轴向凸起与轴向凹槽限定,从而可形成类似于弓字形的结构形式,进而,第一类螺旋管可提供较佳的同轴旋转刚性,有效保障旋转的同步性。
同一螺旋管中任意两个相邻的C型切口中均包括第一C型切口(例如第一C型切口11与第一C型切口21)与第二C型切口(例如第二C型切口12与第二C型切口22),其中的第一C型切口的轴向凸起是沿轴向第一方向凸起的,第二C型切口的轴向凸起是沿轴向第二方向凸起的,所述轴向第一方向与所述轴向第二方向是相反的方向。
可见,以上方案中,旋转所受力会轴向对称均匀分布,进而,可进一步提高旋转轴心与管材轴心同轴旋转刚性。
同一螺旋管中的多个第一C型切口是呈螺旋状分布的,同一螺旋管中的多个第二C型切口也是呈螺旋状分布的。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切口本身并未采用螺旋状,而采用螺旋方式分布的多个第一C型切口与螺旋方式分布的多个第二C型切口,相较于螺旋状切口,可提供较佳的同轴旋转刚性,保障旋转的同步性。此外,结合C型切口与螺旋状分布,还可有利于实现较佳的强度。
此外,在部分未呈螺旋状分布C型切口的方案中,很难实现灵活的弯曲,具体的,未切段基本在管的中心位置,在径向弯曲时未切断处很容易疲劳断裂且弯曲力大不灵活,如果把未切断处切的太窄,强度不佳,相较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提供较佳的强度。
以上所涉及的呈螺旋状分布,可理解为:各第一C型切口的同一部位(例如中点部位、首端部位、末端部位等等)的连线可形成螺旋线,该螺旋线的螺距、螺旋角等可以是变化的,也可以是不变的。
若螺距、螺旋角等是不变的,则:
同一螺旋管中:
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C型切口之间(例如相邻的两个第一C型切口11之间,又例如相邻的两个第一C型切口21之间)沿所属螺旋管的轴向的间隔距离均是相同的;
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C型切口之间(例如相邻的两个第一C型切口11之间,又例如相邻的两个第一C型切口21之间)沿所属螺旋管的周向的间隔弧度均是相同的;
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C型切口之间(例如相邻的两个第一C型切口12之间,又例如相邻的两个第一C型切口22之间)沿所属螺旋管的轴向的间隔距离均是相同的;
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C型切口之间(例如相邻的两个第一C型切口12之间,又例如相邻的两个第一C型切口22之间)沿所属螺旋管的周向的间隔弧度均是相同的。
通过以上设置,可便于提供均匀的作用力,从而保障强度、同轴性的均匀、稳定。
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C型切口沿对应螺旋管的周向覆盖周长的2/3。进而,未切断的长度为周长的1/3,从而有效兼顾管的硬度、弯曲性能与旋转同轴性。
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轴向凸起的轮廓形状呈矩形。该矩形可以是具有倒角的矩形,也可以是不具有倒角的矩形,其他举例中,轴向凸起也可以呈梯形(包括正梯形与倒梯形)、圆弧形、多边形等等规则图形,也可以呈不规则图形。不论采用何种形状的变化,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此外,若采用矩形,可便于同时实现周向的限位,以及轴向的相对运动。
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螺旋管1的末端还设有末端圆弧部113。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类螺旋管包括第一螺旋管1和/或第二螺旋管2;进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仅采用第一螺旋管1与第二螺旋管2中之一,也可如图3所示,同时采用第一螺旋管1与第二螺旋管2,若同时采用,则:第一螺旋管1可连接于硬质管与第二螺旋管2之间。
其中第一螺旋管1与第二螺旋管2的区别可理解为:
所述第一螺旋管1中的C型切口(例如第一C型切口11与第二C型切口12)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螺旋管1未发生弯曲时,所述第一螺旋管1中的C型切口的两侧切口边缘相贴合;
所述第二螺旋管2中的C型切口(例如第一C型切口21与第二C型切口22)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螺旋管2未发生弯曲时,所述第一螺旋管2中的C型切口的两侧切口边缘具有轴向间隔213。
通过以上轴向间隔213,可让其更柔软不易折断。
此外,第二螺旋管2与第一螺旋管1的弯曲角度大、强度高、旋转刚度好。因为每条切口缝隙未切断(例如只且2/3周长的“弓字型”,2个对称的切口缝隙一组,每组螺旋分布,其中之一所形成对称线会拉伸弹性变形,另一对称线会受压缩,但不会断或脱;受轴向拉力时由于还有1/3没有切断,也不会拉长;受轴向旋转力时,由于还有1/3没有切断加“弓字型”的存在,力能从头传递到尾,旋转同步。
第二螺旋管切割时可形成闭合线,切割后闭合线内材料脱落形成轴向间隔,径向弯曲时切了2/3“弓字型”缝隙一对称线会拉伸弹性变形,另一对称线会受压缩且因为有间隔存在压缩变形量更大,所以弯曲角度较大。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涉及的被动弯曲管具有以下优点:
强度好、不拉伸、不变形、不易损。径向弯曲灵活、柔软、弯曲半径小和角度大。旋转刚度好,力能从头传递到尾,旋转同步。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旋管1与第二螺旋管2之间可利用连接段6实现连接,该连接段6的两侧可分别形成第一C型切口与第二C型切口。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三螺旋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三螺旋管、第四螺旋管与第五螺旋管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图4至图6,所述的被动弯曲管,还包括第二类螺旋管(例如第三螺旋管3、第四螺旋管4与第五螺旋管5),所述第二类螺旋管连接于所述第一类螺旋管与主动弯曲管之间。
由于第三螺旋管3、第四螺旋管4与第五螺旋管5均采用螺旋状切口,并具有后文所涉及的勾部,故而,均能够以图4、图5所示的第三螺旋管3为代表进行描述。
请参考图4和图5,所述第二类螺旋管(例如图4中的第三螺旋管3)设有螺旋状切口(例如图4中的螺旋状切口31),所述螺旋状切口的一侧螺旋状切口边缘设有多个第一勾部(例如图5中的第一勾部311),所述螺旋状切口的另一侧螺旋状的切口边缘设有多个第二勾部(例如图5中的第二勾部312),每个第一勾部用于与对应的一个第二勾部沿轴向互相勾连。
其中的互相勾连,可理解为能够通过勾部的勾连限制两侧螺旋管部分之间相背离运动,例如,在弯曲过程中,部分呈对的第一勾部与第二勾部可相背运动,在运动至一定程度时,该第一勾部的勾连边缘(例如勾连边缘3111)与第二勾部的勾连边缘(例如勾连边缘3121)可沿轴向相接触,此时通过勾部的接触可使得两部分无法进一步相背运动(即无法进一步弯曲)。
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勾部与所述第二勾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类螺旋管未发生弯曲时,所述第一勾部的用于勾住所述第二勾部的勾连边缘(例如勾连边缘3111)与所述第二勾部的用于勾住所述第一勾部的勾连边缘(例如勾连边缘3121)之间沿所述第二类螺旋管的的轴向具有轴向间隔,该轴向间隔可为前文所涉及的相背运动提供所需的行程。
可见,在以上方案中,基于螺旋状切口与C型切口的不同,第二类螺旋管与第一类螺旋管之间可实现弯曲能力、硬度、旋转刚性等的变化,满足内窥镜的实际需求。
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图6为例,所述第二类螺旋管包括第三螺旋管3、第四螺旋管4与第五螺旋管5;所述第五螺旋管5的一端、所述第四螺旋管4、所述第三螺旋管3与所述第一类螺旋管(例如其中的第二螺旋管2)依次连接,所述第五螺旋管5的另一端连接主动弯曲管。
其中,第三螺旋管3中的螺距、螺旋角等可以是不变的,同样的,第四螺旋管4中的螺距、螺旋角等可以是不变的,第五螺旋管5中的螺距、螺旋角等可以是不变的,其他举例中,螺距、螺旋角等中至少之一也可以是变化的。
第三螺旋管3、第四螺旋管4与第五螺旋管5之间的差别可理解为:
在所述第三螺旋管3与所述第四螺旋管4均未发生弯曲时,所述第三螺旋管3的螺旋状切口所呈螺旋与所述第四螺旋管4的螺旋状切口所呈螺旋是呈镜像的,其可理解为两者的螺旋旋转方向向反,具体的,若螺旋相对于横截面具有偏转,则第三螺旋管3的螺旋与第四螺旋管4的螺旋相对于横截面的偏转方向是相反的,偏转角度是相同的;和/或:
所述第五螺旋管5的螺距小于所述第三螺旋管3与所述第四螺旋管4的螺距,此外,第三螺旋管3与第四螺旋管4的螺距可以是相同的。
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五螺旋管5与第四螺旋管4之间可通过连接段8连接,第三螺旋管3与第四螺旋管4之间可通过连接段7连接。
可见,第五螺旋管5相较于第四螺旋管4与第三螺旋管3的区别主要在于角度和/或大小不同,另外,第四螺旋管4与第三螺旋管3的左右对称的螺旋让其螺旋方向不同,保证旋转同步性。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被动螺旋管的结构示意图。
整合以上各可选方案所涉及的第一螺旋管1、第二螺旋管2、第三螺旋管3、第四螺旋管4与第五螺旋管5之后,可形成包含第一螺旋管1、第二螺旋管2、第三螺旋管3、第四螺旋管4与第五螺旋管5的被动弯曲管,具体的:硬质管、第一螺旋管1、第二螺旋管2、第三螺旋管3、第四螺旋管4、第五螺旋管5与主动弯曲管可以是依次连接的。图7仅示意了其连接关系与构造,其中切口的长度等可不限于图7所示。
进而,通过五个螺旋管,以保证所述被动弯曲段在各不同管段有不同的,径向弯曲灵活性、柔软性、弯曲半径和角度,以适应内窥镜的的手术需求;被动弯曲扣合部与扣合槽的形成,可防止或减轻各螺旋管段的各部分在被拧动时所可能发生的径向增大、缩小等情况,从而避免第一至五螺旋管各部分转动同步性的降低,使得转动能有效地传递,还可防止或减轻第一至五螺旋管段的各部分在拉伸时的变形量和强度,使之不易损坏。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内窥镜插入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外管段与第一类螺旋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外管段与被动弯曲管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至图10,内窥镜插入管可以包括金属内管,金属内管可包括被动弯曲管10与主动弯曲管11,在图8所示的结构中,并未绘制出主动弯曲管11与被动弯曲管10的具体图案,其中的被动弯曲管可例如图采用图1至图7所示的结构形式(其可例如图9与图10所示),但也不限于不限于图1至图7所示的举例。本领域任意已有的或改进的被动弯曲管、主动弯曲管,均可适用于本实用新型而成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方案。
其中的主动弯曲管与被动弯曲管是一体的,例如可以是由不同的激光雕刻图案一体成型的。其可有利于保障旋转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窥镜插入管还包括:包覆于至少部分金属内管外侧的高分子外管9,所述高分子外管9包括沿所述金属内管长度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外管段91与第二外管段92,其中,所述高分子外管能够随金属内管一同弯曲。此处与后文的“至少部分”也可理解为“部分”或全部。
其中,所述高分子外管9包括沿所述金属内管长度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外管段91与第二外管段92,因其是依次分布并形成外管的,其中第一外管段91的一端可以直接或间接连接第二外管段92的一端。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也不排除第一外管段91与第二外管段92是分离的方案。
所述第一外管段91覆盖了至少部分主动弯曲管11外侧,所述第二外管段92覆盖了至少部分被动弯曲管10外侧。所述第一外管段91的远离所述第二外管段92的一端与所述主动弯曲管1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管段92的远离所述第一外管段91的一端与所述被动弯曲管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管段91的柔软度高于所述第二外管段92(其也可理解为所述第一外管段91的硬度低于所述第二外管段92)。
在部分举例中,第一外管段91的另一端与主动弯曲管之间,第二外管段92的另一端与被动弯曲管之间也可能是固定连接的(例如胶合固定连接)。
此外,随着内窥镜插入管的弯曲,部分第一外管段也可能未始终处于主动弯曲管的外侧,部分第二外管段也可能未始终处于被动弯曲管的外侧。只要其位置与连接关系满足以上覆盖位置与固定连接的描述,就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范围。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金属内管外设置外管,可兼顾对内管的保护与内管的弯曲。同时,由于两个外管段与被动弯曲管、主动弯曲管之间的固定连接,弯曲管各部位的旋转运动还能够通过外管实现传递,进而,外管可有助于提高金属内管的旋转刚性。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外管段91与第二外管段92的硬度差异可以是材质带来的,进而,所述第一外管段91与所述第二外管段92的材质不同。
一种举例中,所述第一外管段的材质为TPU或氟系橡胶等,进而可提供较佳的弯曲柔软度,所述第二外管段的材质为PEBAX等,进而可提供一定的硬度。其中对材质的选择不限于此处的举例,任意能满足内窥场景的需求,并能实现硬度不同的两种材质,就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其中的TPU,具体可以指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例如可理解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
其中的PEBAX,其中的PEBA具体可以指,Polyeher block amide,例如可理解为嵌段聚醚酰胺树脂。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或结合结构上的设计来实现硬度的不同(例如可基于厚度对硬度的影响来设计外管个部分的结构)。
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外管段91的远离所述第二外管段92的一端与所述主动弯曲管固定胶合,所述第一外管段91与所述主动弯曲管11是过渡配合的;所述第二外管段92的远离所述第一外管段91的一端与所述被动弯曲管10固定胶合,所述第二外管段92与所述被动弯曲管10是过渡配合的。
以上方案中,通过过渡配合与金属内管装配并两头胶合,在形成外管的同时可以提高金属内管的旋转刚性。
结合以上所提及的主动弯曲管、被动弯曲管、第一外管段与第二外管段可见,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主动弯曲管和被动弯曲管不用二次连接,强度好,高分子处管对接处胶接方便,同时,高分子外管、被动弯曲管与主动弯曲管结合下还可带来壁厚较薄、长度调节方便、不同段位软硬弯曲可调、旋转刚性好、外管支撑性好、插管推送性好、不易折损、制造方便、成本低廉等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内窥镜,包括以上可选方案涉及的内窥镜插入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外管的内窥镜插入管,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内管与包覆于至少部分金属内管外侧的高分子外管,所述高分子外管能够随所述金属内管一同弯曲;
所述金属内管包括一体的主动弯曲管与被动弯曲管,所述高分子外管包括沿所述金属内管长度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外管段与第二外管段,所述第一外管段覆盖了至少部分主动弯曲管外侧,所述第二外管段覆了至少部分被动弯曲管外侧,所述第一外管段的远离所述第二外管段的一端与所述主动弯曲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管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外管段的一端与所述被动弯曲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管段的柔软度高于所述第二外管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插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管段与所述第二外管段的材质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插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管段的材质为TPU或氟系橡胶,所述第二外管段的材质为PEBAX。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插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管段的远离所述第二外管段的一端与所述主动弯曲管固定胶合,所述第一外管段与所述主动弯曲管是过渡配合的;所述第二外管段的远离所述第一外管段的一端与所述被动弯曲管固定胶合,所述第二外管段与所述被动弯曲管是过渡配合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插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弯曲管包括第一类螺旋管,所述第一类螺旋管设有多个沿对应螺旋管周向设置的C型切口;
所述C型切口的一侧切口边缘具有轴向凸起,另一侧切口边缘具有用于供所述轴向凸起嵌入的轴向凹槽,所述轴向凸起与所述轴向凹槽的沿对应螺旋管周向的尺寸是相同的;
同一螺旋管中任意两个相邻的C型切口中均包括第一C型切口与第二C型切口,其中的第一C型切口的轴向凸起是沿轴向第一方向凸起的,第二C型切口的轴向凸起是沿轴向第二方向凸起的,所述轴向第一方向与所述轴向第二方向是相反的方向;
同一螺旋管中的多个第一C型切口是呈螺旋状分布的,同一螺旋管中的多个第二C型切口也是呈螺旋状分布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插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螺旋管包括第一螺旋管和/或第二螺旋管;
所述第一螺旋管中的C型切口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螺旋管未发生弯曲时,所述第一螺旋管中的C型切口的两侧切口边缘相贴合;
所述第二螺旋管中的C型切口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螺旋管未发生弯曲时,所述第一螺旋管中的C型切口的两侧切口边缘具有轴向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插入管,其特征在于,同一螺旋管中:
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C型切口之间沿所属螺旋管的轴向的间隔距离均是相同的;
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C型切口之间沿所属螺旋管的周向的间隔弧度均是相同的;
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C型切口之间沿所属螺旋管的轴向的间隔距离均是相同的;
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C型切口之间沿所属螺旋管的周向的间隔弧度均是相同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插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弯曲管还包括第二类螺旋管,所述第二类螺旋管连接于所述第一类螺旋管与主动弯曲管之间,所述第二类螺旋管设有螺旋状切口,所述螺旋状切口的一侧螺旋状切口边缘设有多个第一勾部,所述螺旋状切口的另一侧螺旋状的切口边缘设有多个第二勾部,每个第一勾部用于与对应的一个第二勾部沿轴向互相勾连;
所述第一勾部与所述第二勾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类螺旋管未发生弯曲时,所述第一勾部的用于勾住所述第二勾部的勾连边缘与所述第二勾部的用于勾住所述第一勾部的勾连边缘之间沿所述第二类螺旋管的轴向具有轴向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窥镜插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螺旋管包括第三螺旋管、第四螺旋管与第五螺旋管;所述第五螺旋管的一端、所述第四螺旋管、所述第三螺旋管与所述第一类螺旋管依次连接,所述第五螺旋管的另一端连接主动弯曲管;
所述第三螺旋管与所述第四螺旋管被配置为:
在所述第三螺旋管与所述第四螺旋管均未发生弯曲时,所述第三螺旋管的螺旋状切口所呈螺旋与所述第四螺旋管的螺旋状切口所呈螺旋是呈镜像的;和/或:
所述第五螺旋管的螺距小于所述第三螺旋管与所述第四螺旋管的螺距。
10.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外管的内窥镜插入管。
CN202021637907.6U 2020-08-06 2020-08-06 具有外管的内窥镜插入管与内窥镜 Active CN2132489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37907.6U CN213248907U (zh) 2020-08-06 2020-08-06 具有外管的内窥镜插入管与内窥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37907.6U CN213248907U (zh) 2020-08-06 2020-08-06 具有外管的内窥镜插入管与内窥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48907U true CN213248907U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71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37907.6U Active CN213248907U (zh) 2020-08-06 2020-08-06 具有外管的内窥镜插入管与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489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49021A (en) Bending device
US10182837B2 (en) Sheath coupling member and associated instrument assembly
EP1867270B1 (en) Flexible tube for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device
US8911354B2 (en) Resin tube and endoscope
US10136801B2 (en) Bending portion and endoscope
US7828724B2 (en) Endoscope including a flexible tube
US9204783B2 (en) Elongate medical device with articulating portion
JP5885889B2 (ja) 内視鏡
CN109288486B (zh) 内窥镜的多段式弯曲管装置与内窥镜
JPH09117413A (ja) 屈曲可能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2147443A1 (ja) 内視鏡の可撓管部と、この可撓管部を有する内視鏡
US20180042452A1 (en) Flexible tube and endoscope incorporating the flexible tube
JP2021532910A (ja) ジョイント
CN212879241U (zh) 插入管及内窥镜
CN213248907U (zh) 具有外管的内窥镜插入管与内窥镜
CN212788442U (zh) 被动弯曲管、多段式弯曲管与内窥镜
JP2007054400A (ja) 内視鏡
CN115590455A (zh) 一种内窥镜主动弯曲段的制造方法
CN211460125U (zh) 一种内窥镜四方向弯角的牵引弹簧管组件
CN209984177U (zh) 内窥镜的可控弯曲管装置与内窥镜
JP6869350B2 (ja) 内視鏡用可撓管及び内視鏡
EP4302675A1 (en) Bendable tube for use in a surgical device
JP2010119601A (ja) 内視鏡用可撓管および内視鏡
JP6257854B2 (ja) 内視鏡
JPH0434801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