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08304U - 容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容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208304U CN213208304U CN202022198589.4U CN202022198589U CN213208304U CN 213208304 U CN213208304 U CN 213208304U CN 202022198589 U CN202022198589 U CN 202022198589U CN 213208304 U CN213208304 U CN 21320830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ergy storage
- layer
- shell
- magnetic
- container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容器组件,容器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储能部、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其中,磁性部设于储能部和第二腔室的腔壁中的一个,磁性配合部设于储能部和第二腔室的腔壁中的另一个,故而,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相配合以使储能部始终与第一壳体相贴合,可保证储能部与第一腔室的有效换热面积,及保证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进而达到利用储能部快速调节第一腔室内的食材温度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控容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容器组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利用温控容器存储食材。由于温控容器无法与位于其内的食材进行有效换热,故而当向温控容器内倒入温度较高的食材时,食材的降温速度较慢,用户体验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容器组件。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容器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设有第一腔室;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第二腔室,第二腔室围设于第一腔室的外侧;储能部,设于第二腔室,储能部被配置为能够与第一腔室换热;磁性部,磁性部设于储能部和第一壳体中的一个;磁性配合部,磁性配合部设于储能部和第二腔室的腔壁中的另一个,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配合连接,以使储能部与第一壳体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容器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储能部、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其中,磁性部设于储能部和第二腔室的腔壁中的一个,磁性配合部设于储能部和第二腔室的腔壁中的另一个,故而,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相配合以使储能部始终与第一壳体相贴合,可保证储能部与第一腔室的有效换热面积,及保证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进而达到利用储能部快速调节第一腔室内的食材温度的目的。
具体地,储能部可以起到存储冷量或热量的作用,故而可将冷量或热量提前存储在储能部中,进而利用储能部与第一腔室换热,实现利用储能部快速调节第一腔室内的食材温度的作用。第一腔室内未放置食材时,储能部与第一壳体在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的作用下紧密贴合。当第一腔室内放置有高温食材时,储能部与第一腔室进行换热时体积会随之发生膨胀,由于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的配合作用,使得储能部在与第一壳体紧密贴合的同时体积膨胀。储能部与第一腔室换热完成后,储能部在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的作用下,向第一壳体方向体积逐步收缩。也就是说,储能部在体积膨胀和体积收缩的过程中,储能部始终与第一壳体紧密贴合,进而可保证储能部与第一腔室的有效换热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储能部与第一腔室换热,进而可快速降低第一腔室内的食材温度。当将高温食材放入第一腔室内后,储能部可有效且快速调节第一腔室内的食材温度,可减少用户等待高温食材冷却的时间,使得即时食用的需求不受限于第一腔室内的食材温度的限制,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及市场竞争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容器组件,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磁性部设于储能部和第一壳体中的一个,磁性配合部设于储能部和第一壳体中的另一个,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配置以磁性相吸的方式配合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磁性部与磁性配合部的配合结构,使得磁性部设于储能部和第一壳体中的一个,磁性配合部设于储能部和第一壳体中的另一个,这样,储能部在体积膨胀和体积收缩的过程中,磁性部与磁性配合部磁性相吸,以利用磁力保证储能部始终与第一壳体紧密贴合,进而可保证储能部与第一腔室的有效换热面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磁性部设于储能部和第二壳体中的一个,磁性配合部设于储能部和第二壳体中的另一个,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配置磁性相斥的方式配合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磁性部与磁性配合部的配合结构,使得磁性部设于储能部和第二壳体中的一个,磁性配合部设于储能部和第二壳体中的另一个,这样,储能部在体积膨胀和体积收缩的过程中,磁性部与磁性配合部磁性相斥,利用磁力驱动储能部始终与第一壳体紧密贴合,进而可保证储能部与第一腔室的有效换热面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磁性部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钐钴磁体、铁氧体磁体、钕铁硼磁体及铝镍钴磁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根据具体实际使用情况来设置磁吸部的材质,如,磁吸部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钐钴磁体、铁氧体磁体、钕铁硼磁体及铝镍钴磁体,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使用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能部包括:储能层,储能层与第一壳体相接触;承托层,承托层覆盖储能层背离第一壳体的一侧,磁性部与磁性配合部中的一者设于承托层。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能部包括储能层和承托层。承托层覆盖储能层背离第一壳体的一侧,也就是说,储能层位于承托层和第一壳体之间。承托层对储能层起到刚性固定的作用。即,通过限定承托层与储能层的配合结构,使得储能层通过承托层形成为一个完整体,这样,储能层处于收缩状态或是处于膨胀状态时承托层始终与储能层相贴合,以保证储能层收缩或膨胀时成型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该设置为储能层与第一壳体进行有效贴合提供了可靠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由于越靠近容器组件的开口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的第二腔室的空间越小,当第二腔室的空间较小时无法安装承托层,或是安装了承托层但是用于容置储能层的空间较小,这样会降低储能部的换热效率。故而,本实用新型兼顾了产品的换热效率和容器组件的尺寸,使得承托层包覆储能层的部分外壁面。承托层与储能层的外壁面相适配,以保证承托层与储能层的外壁面的有效贴合面积。
具体地,磁性部与磁性配合部中的一者设于承托层,承托层具有支撑、固定磁性部与磁性配合部中的一者的作用,同时,该设置可保证磁力通过承托层作用在储能层上的力的均衡性,有助于储能部始终与第一壳体紧密贴合。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能部还包括:第一连接件,设于储能层;第二连接件,设于承托层;其中,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相配合以使储能层和承托层装配在一起。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储能部的结构,使得储能部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其中,第一连接件设于储能层,第二连接件设于承托层,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相配合以使储能层和承托层装配在一起。该结构设置可避免承托层相对于储能层移位的情况发生,使得储能层和承托层可以稳固且牢靠地装配在一起。若承托层相对于储能层移位,则承托层与储能层的接触面积就会发生变化,这样,无法保证承托层驱动储能层与第一壳体贴合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的一个包括卡槽,另一个包括凸筋,卡槽与凸筋相卡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件包括卡槽,第二连接件包括凸筋,或是,第一连接件包括凸筋,第二连接件包括卡槽。卡槽与凸筋相卡合以使储能层和承托层装配在一起。卡槽与凸筋相配合,可有效避免储能层相对于承托层移位的情况发生,使得储能层和承托层稳固且牢靠地装配为一个整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承托层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壳体之间具有间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承托层与第二壳体的配合结构,承托层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壳体之间具有间隙。该设置为储能层体积膨胀提供了空间支撑。
具体地,由于承托层设于储能层,故而承托层会随着储能层收缩或膨胀而发生移位。储能层体积膨胀,承托层随之动作以增大容置储能层的空间,以满足储能层膨胀所需的空间;储能层体积收缩,承托层随之复位,容置储能层的空间随之缩小。该设置为储能层状态变化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避免因储能层体积膨胀时导致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发生变形或是热胀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第二壳体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承托层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承托层与第二壳体的配合结构,使得沿第二壳体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承托层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这样为后续承托层随着储能层相变体积膨胀而运动,提供了空间结构支撑。
同时,由于储能层侧部的换热能力要高于底部的换热能力,故而沿第二壳体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承托层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使得减薄储能层底部的厚度,及增大储能层侧部的厚度。该设置在储能层体积一定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承托层的一部分与第二壳体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承托层与第二壳体的配合结构,使得承托层的一部分与第二壳体相连接(如,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该设置能够提高承托层对储能层的承托能力,且第二壳体对承托层具有支撑和固定的作用,有利于提升承托层随储能层膨胀或收缩而运动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且可有效防止未包覆有承托层的部分储能层掉落的情况发生。
另外,储能层体积膨胀,承托层与第二壳体相接触的面积随之增大,以保证储能层体积膨胀时对空间的使用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承托层与第二壳体相连接的部分靠近承托层的顶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承托层与第二壳体相连接的部分靠近承托层的顶部。这样,可有效防止未包覆有承托层的储能层的部分材料(如,位于储能层顶部的部分材料)掉落至储能层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的情况发生。同时,该设置使得承托层能够更好的承托储能层的重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能层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第一子层位于第一腔室的底部,第二子层位于第一腔室的侧部;其中,至少部分第二子层的厚度大于第一子层的厚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能层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第一子层与第一腔室的底部对应设置,第二子层与第一腔室的侧部对应设置。第一腔室的底部换热效果较差,第一腔室的侧部的换热效果较好。如,热水倒入第一腔室后,经过换热,冷水会下沉,热水会上浮,冷水与底部的储能层温差小,换热速度慢,而热水与侧部的储能层的温差较大,换热速度快。故而通过设置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的厚度,使得第二子层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一子层的厚度,有利于在储能层体积一定的情况下提升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承托层包括不锈钢承托层和塑料承托层中的至少一者。
在该技术方案中,承托层包括不锈钢承托层和塑料承托层中的至少一者,该设置可保证承托层对储能层进行刚性固定的可靠性,进而可在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的作用下,有效驱动储能层与第一壳体紧密贴合。且具有材料易得,生产成本低,安全环保的优点。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能层包括相变材料,相变材料覆盖第一壳体的外壁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能层包括相变材料,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大,能够以较小的体积存储很多的能量,从而可以提升容器组件的降温冷却效率,并且,有利于减小储能层的体积,进而有利于增大第一腔室的容积。
可以理解的是,相变潜热简称潜热,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这是物体在固、液、气三相之间以及不同的固相之间相互转变时具有的特点之一。固、液之间的潜热称为熔解热(或凝固热),液、气之间的称为汽化热(或凝结热),而固、气之间的称为升华热(或凝华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能部被构造为碗状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能部被构造为碗状结构,该设置增大了储能部的面积和体积,从而有利于增大储能部与第一腔室的换热面积,有利于增多储能部与第一腔室的换热角度,可保证储能部与第一腔室各个位置处的食材换热的均衡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能部被构造为沿第一腔室周向分布的环形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能部被构造为沿第一腔室周向分布的环形结构,该设置增大了储能部与第一腔室的换热面积,和增多储能部与第一腔室换热角度,可保证储能部与第一腔室各个位置处的食材换热的均衡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多个储能部沿第一腔室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储能部与第一腔室的配合结构,使得储能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储能部沿第一腔室的周向间隔布置,以实现多个储能部在多个位置同时对第一腔室内的食材进行换热,可保证第一腔室内不同位置处的食材与储能部换热的一致性及均衡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容器组件还包括:保护层,保护层位于第二腔室内,且保护层覆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保护层,使得保护层位于第二腔室内,且使保护层覆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可有效预防储能部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如,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处的焊点)的腐蚀,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保护层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脱脂纤维层、石棉层及玻璃纤维层。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容器组件的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容器组件的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和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容器组件,110第一壳体,112第一腔室,120第二壳体,130储能部,132储能层,1322第一子层,1324第二子层,134承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容器组件100。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容器组件10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储能部130、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其中,磁性部设于储能部130和第二腔室的腔壁中的一个,磁性配合部设于储能部130和第二腔室的腔壁中的另一个,故而,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相配合以使储能部130始终与第一壳体110相贴合,可保证储能部130与第一腔室112的有效换热面积,及保证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进而达到利用储能部130快速调节第一腔室112内的食材温度的目的。
具体地,储能部130可以起到存储冷量或热量的作用,故而可将冷量或热量提前存储在储能部130中,进而利用储能部130与第一腔室112换热,实现利用储能部130快速调节第一腔室112内的食材温度的作用。第一腔室112内未放置食材时,储能部130与第一壳体110在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的作用下紧密贴合。如图2所示,当第一腔室112内放置有高温食材时,储能部130与第一腔室112进行换热时体积会随之发生膨胀,由于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的配合作用,使得储能部130在与第一壳体110紧密贴合的同时体积膨胀。如图1所示,储能部130与第一腔室112换热完成后,储能部130在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的作用下,向第一壳体110方向体积逐步收缩。也就是说,储能部130在体积膨胀和体积收缩的过程中,储能部130始终与第一壳体110紧密贴合,进而可保证储能部130与第一腔室112的有效换热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储能部130与第一腔室112换热,进而可快速降低第一腔室112内的食材温度。当将高温食材放入第一腔室112内后,储能部130可有效且快速调节第一腔室112内的食材温度,可减少用户等待高温食材冷却的时间,使得即时食用的需求不受限于第一腔室112内的食材温度的限制,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及市场竞争力。
具体地,容器组件100包括碗、壶、锅等等,在此不一一例举。
实施例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合理磁性部与磁性配合部的配合结构,使得磁性部设于储能部130和第一壳体110中的一个,磁性配合部设于储能部130和第一壳体110中的另一个,这样,储能部130在体积膨胀和体积收缩的过程中,磁性部与磁性配合部磁性相吸,以利用磁力保证储能部130始终与第一壳体110紧密贴合,进而可保证储能部130与第一腔室112的有效换热面积。
实施例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合理磁性部与磁性配合部的配合结构,使得磁性部设于储能部130和第二壳体120中的一个,磁性配合部设于储能部130和第二壳体120中的另一个,这样,储能部130在体积膨胀和体积收缩的过程中,磁性部与磁性配合部磁性相斥,利用磁力驱动储能部130始终与第一壳体110紧密贴合,进而可保证储能部130与第一腔室112的有效换热面积。
实施例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可根据具体实际使用情况来设置磁吸部的材质,如,磁吸部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钐钴磁体、铁氧体磁体、钕铁硼磁体及铝镍钴磁体,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使用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磁性配合部与第一壳体110为一体式结构。该结构设置由于省去了磁性配合部与第一壳体110的装配工序,故而简化了磁性配合部与第一壳体110的成型工序,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加工效率。另外,磁性配合部与第一壳体110一体式连接可保证容器组件100的尺寸的精度。磁性部与储能部130为一体式结构。该结构设置由于省去了磁性部与储能部130的装配工序,故而简化了磁性部与储能部130的成型工序,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加工效率。另外,磁性部与储能部130一体式连接可保证容器组件100的尺寸的精度。其中,磁性部配合部与磁性部磁性相吸。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磁性部与第一壳体为一体式结构,磁性配合部与储能部为一体式结构。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磁性部所在的储能部或第一壳体与磁性部为分体式结构。磁性部所在的储能部或第一壳体与磁性部的连接方式包括以下任一种:卡接、螺接及通过紧固件锁定在一起,其中,紧固件包括螺栓、螺钉和铆钉。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磁性配合部所在的第一壳体或储能部与磁性配合部为分体式结构。磁性配合部所在的第一壳体或储能部与磁性配合部的连接方式包括以下任一种:卡接、螺接及通过紧固件锁定在一起,其中,紧固件包括螺栓、螺钉和铆钉。
具体地,磁性配合部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铁配合部、镍配合部及钴配合部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实施例5: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储能部130包括储能层132和承托层134。承托层134覆盖储能层132背离第一壳体110的一侧,也就是说,储能层132位于承托层134和第一壳体110之间。承托层134对储能层132起到刚性固定的作用。即,通过限定承托层134与储能层132的配合结构,使得储能层132通过承托层134形成为一个完整体,这样,储能层132处于收缩状态或是处于膨胀状态时承托层134始终与储能层132相贴合,以保证储能层132收缩或膨胀时成型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该设置为储能层132与第一壳体110进行有效贴合提供了可靠的结构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越靠近容器组件100的开口端,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形成的第二腔室的空间越小,当第二腔室的空间较小时无法安装承托层134,或是安装了承托层134但是用于容置储能层132的空间较小,这样会降低储能部130的换热效率。故而,本实用新型兼顾了产品的换热效率和容器组件100的尺寸,使得承托层134包覆储能层132的部分外壁面。承托层134与储能层132的外壁面相适配,以保证承托层134与储能层132的外壁面的有效贴合面积。
具体地,磁性部与磁性配合部中的一者设于承托层134,承托层134具有支撑、固定磁性部与磁性配合部中的一者的作用,同时,该设置可保证磁力通过承托层134作用在储能层132上的力的均衡性,有助于储能部130始终与第一壳体110紧密贴合。
具体地,磁性部设于第一壳体,至少部分承托层为铁磁性板,磁性部与承托层磁性相吸;或者磁性部设于承托层,部分第一壳体为铁磁性壳体,磁性部与承托层磁性相吸;或者磁性部设于承托层,磁性配合部设于第二壳体,磁性部与磁性配合部磁性相斥;或者磁性部设于第二壳体,磁性配合部设于承托层,磁性部与磁性配合部磁性相斥。
具体地,储能层132未被承托层134覆盖的部分为第一部分,储能层132被承托层134覆盖的部分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位于第二部分和容器组件100的开口端之间。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承托层全部覆盖储能层背离第一壳体的一侧。
进一步地,承托层134包括不锈钢承托层134和塑料承托层134中的至少一者,该设置可保证承托层134对储能层132进行刚性固定的可靠性,进而可在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的作用下,有效驱动储能层132与第一壳体110紧密贴合。且具有材料易得,生产成本低,安全环保的优点。
具体地,承托层134包括具有磁性的不锈钢板。
进一步地,储能层132包括相变材料,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大,能够以较小的体积存储很多的能量,从而可以提升容器组件100的降温冷却效率,并且,有利于减小储能层132的体积,进而有利于增大第一腔室112的容积。
可以理解的是,相变潜热简称潜热,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这是物体在固、液、气三相之间以及不同的固相之间相互转变时具有的特点之一。固、液之间的潜热称为熔解热(或凝固热),液、气之间的称为汽化热(或凝结热),而固、气之间的称为升华热(或凝华热)。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储能部130被构造为碗状结构,该设置增大了储能部130的面积和体积,从而有利于增大储能部130与第一腔室112的换热面积,有利于增多储能部130与第一腔室112的换热角度,可保证储能部130与第一腔室112各个位置处的食材换热的均衡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具体地,碗状结构的底部对应于第一腔室112的底部,碗状结构的侧部对应于第一腔室112的侧部。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部被构造为沿第一腔室周向分布的环形结构,该设置增大了储能部与第一腔室的换热面积,和增多储能部与第一腔室换热角度,可保证储能部与第一腔室各个位置处的食材换热的均衡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具体地,储能部与第一腔室的侧部对应设置。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合理设置储能部与第一腔室的配合结构,使得储能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储能部沿第一腔室的周向间隔布置,以实现多个储能部在多个位置同时对第一腔室内的食材进行换热,可保证第一腔室内不同位置处的食材与储能部换热的一致性及均衡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具体地,多个储能部与第一腔室的侧部对应设置;或多个储能部的一部分储能部与第一腔室的底部对应设置,多个储能部的另一部分储能部与第一腔室的侧部对应设置。
具体地,承托层134的形状与储能层132的形状相适配。如,储能层132被构造为碗状结构时,承托层134亦被构造为碗状结构;如,储能层132被构造为沿第一腔室112周向分布的环形结构时,承托层134亦被构造为沿第一腔室112周向分布的环形结构;如,多个储能层132沿第一腔室112的周向间隔布置,多个承托层134沿的第一腔室112的周向间隔布置,每个储能层132配置有一个对应的承托层134。
具体地,相变材料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二元或多元有机酸复合相变材料、二元水合盐复合相变材料和二元或多元低温合金,具有较好的储能效果,能够提升相变材料对能量的存储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磁性配合部设于第一壳体110,磁性部设于储能部130。更进一步地,磁性配合部设于第一壳体110,磁性部设于承托层134。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磁性配合部设于第一壳体,磁性部设于储能层。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磁性部设于第一壳体,磁性配合部设于储能部。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磁性部设于第一壳体,磁性配合部设于储能层。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磁性部设于第一壳体,磁性配合部设于承托层。
实施例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合理设置储能部130的结构,使得储能部13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其中,第一连接件设于储能层132,第二连接件设于承托层134,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相配合以使储能层132和承托层134装配在一起。该结构设置可避免承托层134相对于储能层132移位的情况发生,使得储能层132和承托层134可以稳固且牢靠地装配在一起。若承托层134相对于储能层132移位,则承托层134与储能层132的接触面积就会发生变化,这样,无法保证承托层134驱动储能层132与第一壳体110贴合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包括卡槽,第二连接件包括凸筋,或是,第一连接件包括凸筋,第二连接件包括卡槽。卡槽与凸筋相卡合以使储能层132和承托层134装配在一起。卡槽与凸筋相配合,可有效避免储能层132相对于承托层134移位的情况发生,使得储能层132和承托层134稳固且牢靠地装配为一个整体。
具体地,储能层132的部分外壁面凸起以形成凸筋,承托层134朝向储能层132的一侧设有卡槽。或者承托层134的部分壁面凸起以形成凸筋,储能层132朝向承托层134的一侧设有卡槽。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的一个包括凸出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的另一个包括弹性部,弹性部形成有限位孔和/或限位卡槽。也就是说,限位孔的孔径是可变化的,同样的,限位卡槽的槽内壁限定的腔体的体积是可变化的。这样,部分凸出部穿过限位卡槽的开口端并卡入限位卡槽内,或者部分凸出部卡入限位孔内。如,储能层设有凸出部,承托层设有弹性部。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利用紧固件将储能层和承托层装配在一起,如,紧固件穿过储能层锁入承托层内,或是紧固件穿过承托层锁入储能层内。其中,紧固件包括螺栓、螺钉或铆钉。
实施例7: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合理设置承托层134与第二壳体120的配合结构,承托层134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壳体120之间具有间隙。该设置为储能层132体积膨胀提供了空间支撑。
具体地,由于承托层134设于储能层132,故而承托层134会随着储能层132收缩或膨胀而发生移位。储能层132体积膨胀,承托层134随之动作以增大容置储能层132的空间,以满足储能层132膨胀所需的空间;储能层132体积收缩,承托层134随之复位,容置储能层132的空间随之缩小。该设置为储能层132状态变化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避免因储能层132体积膨胀时导致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发生变形或是热胀裂。
进一步地,合理设置承托层134与第二壳体120的配合结构,使得沿第二壳体120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承托层134与第二壳体120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这样为后续承托层134随着储能层132相变体积膨胀而运动,提供了空间结构支撑。
同时,由于储能层132侧部的换热能力要高于底部的换热能力,故而沿第二壳体120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承托层134与第二壳体120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使得减薄储能层132底部的厚度,及增大储能层132侧部的厚度。该设置在储能层132体积一定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
实施例8: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合理设置承托层134与第二壳体120的配合结构,使得承托层134的一部分与第二壳体120相连接(如,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该设置能够提高承托层134对储能层132的承托能力,且第二壳体120对承托层134具有支撑和固定的作用,有利于提升承托层134随储能层132膨胀或收缩而运动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且可有效防止未包覆有承托层134的部分储能层132掉落的情况发生。
另外,储能层132体积膨胀,承托层134与第二壳体120相接触的面积随之增大,以保证储能层132体积膨胀时对空间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承托层134与第二壳体120相连接的部分靠近承托层134的顶部。这样,可有效防止未包覆有承托层134的储能层132的部分材料(如,位于储能层132顶部的部分材料)掉落至储能层132与第二壳体120之间的间隙的情况发生。同时,该设置使得承托层134能够更好的承托储能层132的重量。
实施例9: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储能层132包括第一子层1322和第二子层1324,第一子层1322与第一腔室112的底部对应设置,第二子层1324与第一腔室112的侧部对应设置。第一腔室112的底部换热效果较差,第一腔室112的侧部的换热效果较好。如,热水倒入第一腔室112后,经过换热,冷水会下沉,热水会上浮,冷水与底部的储能层132温差小,换热速度慢,而热水与侧部的储能层132的温差较大,换热速度快。故而通过设置第一子层1322和第二子层1324的厚度,使得第二子层1324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一子层1322的厚度,有利于在储能层132体积一定的情况下提升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
实施例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容器组件100还包括保护层,通过设置保护层,使得保护层位于第二腔室内,且使保护层覆盖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连接处,可有效预防储能部130对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连接处(如,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连接处的焊点)的腐蚀,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保护层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脱脂纤维层、石棉层及玻璃纤维层。
具体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容器组件100(如,即时饮用的相变降温碗)包括:第一壳体110(如,内胆)、第二壳体120(如,外壳)、储能层132(如,相变材料层)、承托层134、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
内胆和外壳之间形成第二腔室(如,夹层),相变材料层与内胆相接触,磁性部设于承托层134,磁性配合部设于内胆,相变材料层与内胆在磁性部和磁性配合部的作用下相贴合。在相变材料发生相变体积膨胀或收缩时,利用磁力,将相变材料层拉向内胆,避免相变材料层与内胆之间产生空气间隙,提高换热效率。
具体地,复合相变材料通过预制模具,压制形成相变材料层,相变材料层可与内胆紧密贴合,降低材料间隙热阻,提高相变材料层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外壳与内胆焊接处填充有保护层(如,脱脂纤维层、石棉层及玻璃纤维保护层),可有效预防相变材料层对焊点的腐蚀,提高产品寿命稳定性,提升产品合格率。
具体地,相变材料层包括:有机类相变材料和/或无机类相变材料,相变材料层还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导热增强颗粒、交联剂、浸润剂。
降温碗的生产制造方法如下所示:
先将相变材料进行预压处理,压制成块体(形成相变材料层);外壳与内胆焊接处填充有保护层(如,脱脂纤维),可有效预防相变材料层对焊点的腐蚀,提高产品寿命稳定性;承托层134覆盖相变材料层的外壁面,承托层134为具有磁性的金属薄片。此种方法制出的降温碗整体导热均匀,吸热储热效果更好,同时不会影响降温碗的形状,提升产品合格率。
使用时,将高温热水(95℃)按照相应刻度倒入降温碗内,静置3分钟后,水温降至55℃,并可使水温在40℃至55℃保持30分钟以上,以此来实现降温保温的目的。
多次使用前,需对降温碗进行冷水降温,以防内部热量未充分释放,影响调温功能。
上述生产制造方法可以总结为:
步骤一:将相变材料置于模具中,利用压力机进行冷压或热压处理,得到具有高热导率,并与内胆可以紧密贴合的相变材料层;
步骤二:将内胆、相变材料层、承托层134、磁性部、磁性配合部和外壳按次序装配合并,在内胆和外壳焊接处填充保护层(如,遮蔽材料,遮蔽材料包括脱脂纤维、石棉或玻璃纤维),通过激光焊接或者氩弧焊等方式焊接在一起。
在步骤二中,在套设相变材料层前,在内胆和外壳的焊口内侧覆盖一层遮蔽材料,如脱脂纤维、石棉或玻璃纤维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一腔室;
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围设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外侧;
储能部,设于所述第二腔室,所述储能部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腔室换热;
磁性部,所述磁性部设于所述储能部和所述第二腔室的腔壁中的一个;
磁性配合部,所述磁性配合部设于所述储能部和所述第二腔室的腔壁中的另一个,所述磁性部和所述磁性配合部配合连接,以使所述储能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性部设于所述储能部和所述第一壳体中的一个,所述磁性配合部设于所述储能部和所述第一壳体中的另一个,所述磁性部和所述磁性配合部配置以磁性相吸的方式配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性部设于所述储能部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一个,所述磁性配合部设于所述储能部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另一个,所述磁性部和所述磁性配合部配置以磁性相斥的方式配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性部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钐钴磁体、铁氧体磁体、钕铁硼磁体及铝镍钴磁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部包括:
储能层,所述储能层与所述第一壳体相接触;
承托层,所述承托层覆盖所述储能层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所述磁性部与所述磁性配合部中的一者设于所述承托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部还包括:
第一连接件,设于所述储能层;
第二连接件,设于所述承托层;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配合以使所述储能层和所述承托层装配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中的一个包括卡槽,另一个包括凸筋,所述卡槽与所述凸筋相卡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托层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具有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所述承托层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托层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托层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接的部分靠近所述承托层的顶部。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能层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所述第一子层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底部,所述第二子层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侧部;
其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子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子层的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托层包括不锈钢承托层和塑料承托层中的至少一者;和/或
所述储能层包括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覆盖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能部被构造为碗状结构;或
所述储能部被构造为沿所述第一腔室周向分布的环形结构;或
多个所述储能部沿所述第一腔室的周向间隔布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组件还包括:
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且所述保护层覆盖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层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脱脂纤维层、石棉层及玻璃纤维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98589.4U CN213208304U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容器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98589.4U CN213208304U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容器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208304U true CN213208304U (zh) | 2021-05-14 |
Family
ID=75824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198589.4U Active CN213208304U (zh) | 2020-09-30 | 2020-09-30 | 容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208304U (zh) |
-
2020
- 2020-09-30 CN CN202022198589.4U patent/CN21320830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579898A (en) | Mold for heat curing thermosetting resins | |
CN107548370B (zh) | 人造卫星 | |
CN213208304U (zh) | 容器组件 | |
KR102314958B1 (ko) | 예비적 직물 성형품을 주형 및 고화시키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
CN211511464U (zh) | 一种节能饮水装置 | |
KR20100105641A (ko) | 열분해 흑연-매설형 히트싱크의 형성 방법 | |
CN114423236B (zh) | 电子设备相变储热器制备方法 | |
CN213595026U (zh) | 容器组件 | |
US20240066644A1 (en) | Method of designing and producing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pistons | |
CN213444185U (zh) | 容器组件 | |
CN213414892U (zh) | 容器组件 | |
JP2011058764A (ja) | 蓄熱材及び蓄熱器 | |
KR20120133245A (ko) | 인덕션 렌지용 이중조리용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14313639B (zh) | 容器组件 | |
EP3778201B1 (en) | Autoclave molding apparatus | |
CN213849156U (zh) | 一种用于保温饭盒的半导体制冷片 | |
CN213208303U (zh) | 储液装置 | |
US20190322305A1 (en) | Cooling systems for vehicle interior surfaces | |
CN220980557U (zh) | 一种钢包复合管 | |
KR101919829B1 (ko) | 고압용기의 복합재 경화 장치 및 그 방법 | |
CN217423639U (zh) | 热水器 | |
EP0439251B1 (en) | Production method for forged component made of composite material | |
CN115656538B (zh) | 一种两级温控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结构 | |
CN114144035B (zh) | 相变控温装置 | |
CN213042960U (zh) | 一种高效散热的锂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