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14892U - 容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容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14892U
CN213414892U CN202022198587.5U CN202022198587U CN213414892U CN 213414892 U CN213414892 U CN 213414892U CN 202022198587 U CN202022198587 U CN 202022198587U CN 213414892 U CN213414892 U CN 2134148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heat
heat exchange
elastic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9858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弘光
万鹏
曹达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9858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148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148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148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容器组件,容器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弹性换热部,弹性换热部包括换热层和弹性层,其中,换热层包括导热骨架和相变材料,导热骨架将换热层的内部空间分隔出多个导热通路,相变材料分布于导热通路内。本实用新型的导热骨架将换热层的内部空间分隔出多个导热通路,多个导热通路内吸附有相变材料,导热通路为相变材料提供了容置空间,可保证换热层内相变材料分布的均衡性及一致性,进而可保证容纳腔内不同位置处的食材与弹性换热部换热的一致性及均衡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同时,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吸热储热功能,且导热骨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可提升食材与相变材料之间热量传递的速度,有助于提升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容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控容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容器组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利用温控容器存储食材。由于温控容器无法与位于其内的食材进行有效换热,故而当向温控容器内倒入温度较高的食材时,食材的降温速度较慢,用户体验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容器组件。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容器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设有容纳腔;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安装腔,安装腔围设于容纳腔的外侧;弹性换热部,设于安装腔,弹性换热部的一部分与第二壳体相连接;其中,弹性换热部被配置为能够与容纳腔换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容器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弹性换热部。其中,第一壳体设有容纳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安装腔,且安装腔围设于容纳腔的外侧。这样,位于安装腔内的弹性换热部围设于容纳腔的外侧,以实现与容纳腔进行有效换热。
进一步地,弹性换热部可以起到存储冷量或热量的作用,故而可将冷量或热量提前存储在弹性换热部中,进而利用弹性换热部与容纳腔换热,实现利用弹性换热部快速调节容纳腔内的食材温度的作用。容纳腔内未放置食材时,弹性换热部与第一壳体紧密贴合。当容纳腔内放置有高温食材时,弹性换热部与容纳腔进行换热时体积会随之发生膨胀,由于弹性换热部的一部分与第二壳体相连接,故而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弹性换热部相配合,以限定弹性换热部的膨胀方向。即,在保证弹性换热部与第一壳体相贴合的同时,结合第二壳体对弹性换热部的支撑力,弹性换热部在安装腔内体积膨胀以与容纳腔进行有效换热。该设置可保证弹性换热部与容纳腔的有效换热面积,及保证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进而达到利用弹性换热部快速调节容纳腔内的食材温度的目的。
进一步地,弹性换热部与容纳腔换热完成后,弹性换热部在自身的回弹力和第二壳体的支撑力的共同作用下,向第一壳体方向体积逐步收缩。也就是说,弹性换热部在体积膨胀和体积收缩的过程中,弹性换热部始终与第一壳体紧密贴合,该设置可保证弹性换热部与容纳腔的有效换热面积,进而有利于提高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弹性换热部与容纳腔换热,进而可快速降低容纳腔内的食材温度。当将高温食材放入容纳腔内后,弹性换热部可有效且快速调节容纳腔内的食材温度,可减少用户等待高温食材冷却的时间,使得即时食用的需求不受限于容纳腔内的食材温度的限制,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及市场竞争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容器组件,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弹性换热部与第二壳体的连接处至第二壳体的底部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壳体的顶部至底部的距离的二分之一。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弹性换热部与第二壳体的连接位置,使得弹性换热部与第二壳体的连接处至第二壳体的底部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壳体的顶部至底部的距离的二分之一。也就是说,弹性换热部与第二壳体的连接处位于第二壳体的中上部。该结构设置在保证弹性换热部的弹性变形能的同时,有利于增大弹性换热部的体积,进而有利于增大安装腔内容置的换热材料量,进而有利于提升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弹性换热部包括:换热层,换热层与第一壳体相贴合;弹性层,设于换热层背离容纳腔的一侧,弹性层的一部分与第二壳体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弹性换热部包括换热层和弹性层。其中换热层与第一壳体相贴合,该设置可有效避免换热层与第一壳体之间产生空气间隙,降低材料间隙热阻,使得弹性换热部存储的热量或冷量可第一时间、直接作用于容纳腔,有利于能量的传递,进而有利于提升弹性换热部与容纳腔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弹性层设于换热层背离容纳腔的一侧,即,换热层位于弹性层和第一壳体之间。弹性层对换热层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即,通过限定弹性层与换热层的配合结构,使得换热层通过弹性层形成为一个完整体,这样,弹性换热部处于收缩状态或是处于膨胀状态时弹性层始终与换热层相贴合,以保证弹性换热部成型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进一步地,弹性层的一部分与第二壳体相连接,换热层体积膨胀时,弹性层受力而被挤压以发生弹性形变,以扩大安装腔内用于容置换热层的空间,可有效避免因容置换热层空间固定,使得换热层体积膨胀时导致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发生变形或是热胀裂的情况;换热层体积收缩,作用在弹性层上的挤压力逐渐减小,弹性层随之复位,在弹性层复位的过程中,弹性层会驱动换热层复位,并最终驱动换热层与第一壳体充分且紧密贴合。也就是说,弹性层使换热层始终与第一壳体相贴合,可保证换热层与第一壳体的换热面积,进而可保证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弹性层将安装腔分隔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换热层位于第一腔室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弹性层设于换热层上,故而弹性层会随着换热层收缩或膨胀而发生移位及发生弹性形变。换热层体积膨胀,弹性层随之动作以压缩第二腔室的空间,而增大第一腔室的空间,以满足换热层膨胀所需的空间;换热层体积收缩,弹性层随之复位,并使第二腔室的空间被扩大。该设置为换热层状态变化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避免因换热层体积膨胀时导致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发生变形或是热胀裂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弹性层与第二壳体的底壁之间形成第二腔室。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弹性层和第二壳体的配合结构,使得弹性层与第二壳体的底壁之间形成第二腔室,为换热层体积膨胀提供了空间支撑。且该结构设置可限定弹性层的形变轨迹,为弹性层使换热层与第一壳体紧密贴合提供了结构支撑。
另外,由于容纳腔的底部换热效果较差,容纳腔的侧部的换热效果较好。如,热水倒入容纳腔后,经过换热,冷水会下沉,热水会上浮,冷水与底部的换热层温差小,换热速度慢,而热水与侧部的换热层的温差较大,换热速度快。故而该设置在保证容器组件和容纳腔的容积不变的情况下,有利于增大容纳腔侧壁的换热层的体积,进而有利于提升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弹性层与第二壳体的底壁之间形成第二腔室的一部分,弹性层与第二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二腔室的另一部分。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弹性层和第二壳体的配合结构,使得弹性层与第二壳体的底壁之间形成第二腔室的一部分,弹性层与第二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二腔室的另一部分。该设置为换热层体积膨胀提供了空间支撑。且该结构设置可限定弹性层的形变轨迹,为弹性层使换热层与第一壳体紧密贴合提供了结构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弹性层被构造为碗状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弹性层被构造为碗状结构,该设置有利于增大弹性层与换热层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进而有利于增强弹性换热部的整体结构强度,以保证弹性层驱动换热层移动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进而可以使换热层与第一壳体紧密贴合在一起。该结构设置有利于增大换热层与容纳腔的换热面积,可保证弹性换热部与容纳腔各个位置处的食材换热的均衡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弹性层被构造为沿容纳腔周向分布的环形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弹性层被构造为沿容纳腔周向分布的环形结构。该设置有利于增大弹性层与换热层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进而有利于增强弹性换热部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增强弹性层驱动换热层与第一壳体贴合的紧密性及可行性。该结构设置有利于增大换热层与容纳腔的换热面积,可保证弹性换热部与容纳腔各个位置处的食材换热的均衡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多个弹性层沿容纳腔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弹性层与换热层的配合结构,使得弹性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弹性层沿容纳腔的周向间隔布置,以实现多个弹性层在多个位置同时对换热层相贴合,进而有利于增强弹性换热部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增强弹性层驱动换热层与第一壳体贴合的紧密性及可行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换热层包括:导热骨架,导热骨架将换热层的内部空间分隔出多个导热通路;相变材料,相变材料分布于导热通路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层包括导热骨架和相变材料。其中,导热骨架将换热层的内部空间分隔出多个导热通路,多个导热通路内吸附有相变材料,导热通路为相变材料提供了容置空间,可保证换热层内相变材料分布的均衡性及一致性,进而可保证容纳腔内不同位置处的食材与弹性换热部换热的一致性及均衡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同时,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吸热储热功能,且导热骨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可提高容纳腔内高温食材与相变材料之间热量传递的速度,有助于提升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多个导热通路中的任两个导热通路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导热通路中的任两个导热通路连通。即,限定了多个导热通路的连接关系,为吸入相变材料的均衡性及一致性提供了可靠的结构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热骨架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铜骨架、铝骨架、合金骨架、石墨骨架、活性炭骨架、石墨烯骨架、类石墨烯骨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热骨架的导热系数大于等于7W/(mK)。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热骨架的导热系数大于等于7W/(mK),使得导热骨架具有较高的换热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多个导热通路的体积之和与换热层的内部空间的体积的比值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90%;和/或相变材料的质量与换热层的质量的比值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90%。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多个导热通路的体积之和与换热层的内部空间的体积的关系,使得多个导热通路的体积之和与换热层的内部空间的体积的比值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90%,这样,在保证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的同时,兼顾了换热层膨胀所需的空间,可避免因相变材料膨胀时导致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发生变形或是热胀裂的情况。同时,该设置能够使换热层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且使相变材料具有较高的储能能力,也即保证换热层的高的导热系数以及换热性能,达到较高的综合性能。
通过合理设置相变材料的质量与换热层的质量的关系,使得相变材料的质量与换热层的质量的比值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90%,这样,在保证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的同时,优化了相变材料的存储量,有利于减轻换热层、弹性换热部及容器组件的重量。同时,该设置能够使换热层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且使相变材料具有较高的储能能力,也即保证换热层的高的导热系数以及换热性能,达到较高的综合性能。
具体地,换热层包括相变材料,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大,能够以较小的体积存储很多的能量,从而可以提升容器组件的降温冷却效率,并且,有利于减小弹性换热部的体积,进而有利于增大容纳腔的容积。
可以理解的是,相变潜热简称潜热,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这是物体在固、液、气三相之间以及不同的固相之间相互转变时具有的特点之一。固、液之间的潜热称为熔解热(或凝固热),液、气之间的称为汽化热(或凝结热),而固、气之间的称为升华热(或凝华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容器组件还包括:缓冲层,位于换热层和安装腔的底部之间;和/或缓冲层位于换热层和安装腔的顶部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缓冲层,使得缓冲层位于换热层和安装腔的底部之间,和/或缓冲层位于换热层和安装腔的顶部之间。利用缓冲层来吸收换热层膨胀时产生的内应力。
具体地,缓冲层位于换热层和安装腔的底部之间。由于容纳腔的底部换热效果较差,容纳腔的侧部的换热效果较好。故而将缓冲层设于换热层和安装腔的底部之间,有利于在换热层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位于容纳腔侧部的部分换热层的体积,进而有利于增强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弹性层包括弹性塑料层和不锈钢层中的至少一者;和/或缓冲层包括石棉层和玻璃纤维层中的至少一者。
在该技术方案中,弹性层包括弹性塑料层和不锈钢层中的至少一者;和/或缓冲层包括石棉层和玻璃纤维层中的至少一者。该设置具有材料易得,生产成本低,且安全环保的优点。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容器组件还包括:保护层,保护层位于安装腔内,且保护层覆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保护层,使得保护层位于安装腔内,且使保护层覆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可有效预防弹性换热部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如,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处的焊点)的腐蚀,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换热层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第一子层与第二子层相连接,第一子层位于容纳腔的底部,第二子层位于容纳腔的侧部,第二子层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一子层的厚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层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第一子层与容纳腔的底部对应设置,第二子层与容纳腔的侧部对应设置。容纳腔的底部换热效果较差,容纳腔的侧部的换热效果较好。故而通过设置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的厚度,使得第二子层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一子层的厚度,有利于在换热层体积一定的情况下,提升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保护层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脱脂纤维层、石棉层及玻璃纤维层。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容器组件的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容器组件的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容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容器组件,110第一壳体,112容纳腔,120第二壳体,130弹性换热部,132换热层,1322第一子层,1324第二子层,134弹性层,140第二腔室,150导热骨架,160相变材料,170缓冲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容器组件100。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容器组件100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和弹性换热部130。其中,第一壳体110设有容纳腔112,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之间形成安装腔,且安装腔围设于容纳腔112的外侧。这样,位于安装腔内的弹性换热部130围设于容纳腔112的外侧,以实现与容纳腔112进行有效换热。
进一步地,弹性换热部130可以起到存储冷量或热量的作用,故而可将冷量或热量提前存储在弹性换热部130中,进而利用弹性换热部130与容纳腔112换热,实现利用弹性换热部130快速调节容纳腔112内的食材温度的作用。容纳腔112内未放置食材时,弹性换热部130与第一壳体110紧密贴合。如图1所示,当容纳腔112内放置有高温食材时,弹性换热部130与容纳腔112进行换热时体积会随之发生膨胀,由于弹性换热部130的一部分与第二壳体120相连接,故而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和弹性换热部130相配合,以限定弹性换热部130的膨胀方向。即,在保证弹性换热部130与第一壳体110相贴合的同时,结合第二壳体120对弹性换热部130的支撑力,弹性换热部130在安装腔内体积膨胀以与容纳腔112进行有效换热。该设置可保证弹性换热部130与容纳腔112的有效换热面积,及保证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进而达到利用弹性换热部130快速调节容纳腔112内的食材温度的目的。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弹性换热部130与容纳腔112换热完成后,弹性换热部130在自身的回弹力和第二壳体120的支撑力的共同作用下,向第一壳体110方向体积逐步收缩。也就是说,弹性换热部130在体积膨胀和体积收缩的过程中,弹性换热部130始终与第一壳体110紧密贴合,该设置可保证弹性换热部130与容纳腔112的有效换热面积,进而有利于提高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弹性换热部130与容纳腔112换热,进而可快速降低容纳腔112内的食材温度。当将高温食材放入容纳腔112内后,弹性换热部130可有效且快速调节容纳腔112内的食材温度,可减少用户等待高温食材冷却的时间,使得即时食用的需求不受限于容纳腔112内的食材温度的限制,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及市场竞争力。
具体地,弹性换热部130的一部分与第二壳体120固定连接。如,弹性换热部130的一部分与第二壳体120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具体地,容器组件100包括碗、壶、锅等等,在此不一一例举。
实施例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合理设置弹性换热部130与第二壳体120的连接位置,使得弹性换热部与第二壳体120的连接处至第二壳体120的底部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二壳体120的顶部至底部的距离的二分之一。也就是说,弹性换热部130与第二壳体120的连接处位于第二壳体120的中上部。该结构设置在保证弹性换热部130的弹性变形能的同时,有利于增大弹性换热部130的体积,有利于增大安装腔内容置的换热材料量,进而有利于提升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
换句话说,沿第二壳体120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弹性换热部130与第二壳体120的连接处位于第二壳体120的中部和第二壳体120的顶部之间。
实施例3: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弹性换热部130包括换热层132和弹性层134。其中换热层132与第一壳体110相贴合,该设置可有效避免换热层132与第一壳体110之间产生空气间隙,降低材料间隙热阻,使得弹性换热部130存储的热量或冷量可第一时间、直接作用于容纳腔112,有利于能量的传递,进而有利于提升弹性换热部130与容纳腔112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弹性层134设于换热层132背离容纳腔112的一侧,即,换热层132位于弹性层134和第一壳体110之间。弹性层134对换热层132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即,通过限定弹性层134与换热层132的配合结构,使得换热层132通过弹性层134形成为一个完整体,这样,弹性换热部130处于收缩状态或是处于膨胀状态时弹性层134始终与换热层132相贴合,以保证弹性换热部130成型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进一步地,弹性层134的一部分与第二壳体120相连接,换热层132体积膨胀时,弹性层134受力而被挤压以发生弹性形变,以扩大安装腔内用于容置换热层132的空间,可有效避免因容置换热层132空间固定,使得换热层132体积膨胀时导致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发生变形或是热胀裂的情况;换热层132体积收缩,作用在弹性层134上的挤压力逐渐减小,弹性层134随之复位,在弹性层134复位的过程中,弹性层134会驱动换热层132复位,并最终驱动换热层132与第一壳体110充分且紧密贴合。也就是说,弹性层134使换热层132始终与第一壳体110相贴合,可保证换热层132与第一壳体110的换热面积,进而可保证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弹性层134包括不锈钢薄板和/或塑料薄板。
具体地,弹性层134包括弹性塑料层和不锈钢层中的至少一者,该设置具有材料易得,生产成本低,且安全环保的优点。
实施例4: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由于弹性层134设于换热层132上,故而弹性层134会随着换热层132收缩或膨胀而发生移位及发生弹性形变。换热层132体积膨胀,弹性层134随之动作以压缩第二腔室140的空间,而增大第一腔室的空间,以满足换热层132膨胀所需的空间;换热层132体积收缩,弹性层134随之复位,并使第二腔室140的空间被扩大。该设置为换热层132状态变化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避免因换热层132体积膨胀时导致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发生变形或是热胀裂的情况发生。
实施例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合理设置弹性层134和第二壳体120的配合结构,使得弹性层134与第二壳体120的底壁之间形成第二腔室140,为换热层132体积膨胀提供了空间支撑。且该结构设置可限定弹性层134的形变轨迹,为弹性层134使换热层132与第一壳体110紧密贴合提供了结构支撑。
另外,由于容纳腔112的底部换热效果较差,容纳腔112的侧部的换热效果较好。如,热水倒入容纳腔112后,经过换热,冷水会下沉,热水会上浮,冷水与底部的换热层132温差小,换热速度慢,而热水与侧部的换热层132的温差较大,换热速度快。故而该设置在保证容器组件100和容纳腔112的容积不变的情况下,有利于增大容纳腔112侧壁的换热层132的体积,进而有利于提升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
实施例6: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合理设置弹性层134和第二壳体120的配合结构,使得弹性层134与第二壳体120的底壁之间形成第二腔室140的一部分,弹性层134与第二壳体120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二腔室140的另一部分。该设置为换热层132体积膨胀提供了空间支撑。且该结构设置可限定弹性层134的形变轨迹,为弹性层134使换热层132与第一壳体110紧密贴合提供了结构支撑。
进一步地,换热层132包括第一子层1322和第二子层1324,第一子层1322与容纳腔112的底部对应设置,第二子层1324与容纳腔112的侧部对应设置。容纳腔112的底部换热效果较差,容纳腔112的侧部的换热效果较好。故而通过设置第一子层1322和第二子层1324的厚度,使得第二子层1324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一子层1322的厚度,有利于在换热层132体积一定的情况下,提升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同时,该设置在保证换热效率的情况下有利于增大容纳腔112的容积,进而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实施例7: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弹性层134被构造为碗状结构,该设置有利于增大弹性层134与换热层132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进而有利于增强弹性换热部130的整体结构强度,以保证弹性层134驱动换热层132移动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进而可以使换热层132与第一壳体110紧密贴合在一起。该结构设置有利于增大换热层132与容纳腔112的换热面积,可保证弹性换热部130与容纳腔112各个位置处的食材换热的均衡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层被构造为沿容纳腔周向分布的环形结构。该设置有利于增大弹性层与换热层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进而有利于增强弹性换热部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增强弹性层驱动换热层与第一壳体贴合的紧密性及可行性。该结构设置有利于增大换热层与容纳腔的换热面积,可保证弹性换热部与容纳腔各个位置处的食材换热的均衡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弹性层沿容纳腔的周向间隔布置,以实现多个弹性层在多个位置同时与换热层相贴合,进而有利于增强弹性换热部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增强弹性层驱动换热层与第一壳体贴合的紧密性及可行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实施例8: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换热层132包括导热骨架150和相变材料160。其中,导热骨架150将换热层132的内部空间分隔出多个导热通路,多个导热通路内吸附有相变材料160,导热通路为相变材料160提供了容置空间,可保证换热层132内相变材料160分布的均衡性及一致性,进而可保证容纳腔112内不同位置处的食材与弹性换热部130换热的一致性及均衡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同时,相变材料160具有良好的吸热、储热功能,且导热骨架150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可提高容纳腔112内高温食材与相变材料160之间热量传递的速度,有助于提升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导热通路中的任两个导热通路连通。即,限定了多个导热通路的连接关系,为吸入相变材料160的均衡性及一致性提供了可靠的结构支撑。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导热通路中的任意两个导热通路不连通。
进一步地,导热骨架150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铜骨架、铝骨架、合金骨架、石墨骨架、活性炭骨架、石墨烯骨架、类石墨烯骨架。
进一步地,导热骨架150的导热系数大于等于7W/(mK),使得导热骨架150具有较高的换热性能。
进一步地,通过合理设置多个导热通路的体积之和与换热层132的内部空间的体积的关系,使得多个导热通路的体积之和与换热层132的内部空间的体积的比值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90%。这样,在保证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的同时,兼顾了换热层132膨胀所需的空间,可避免因相变材料160膨胀时导致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发生变形或是热胀裂的情况。同时,该设置能够使换热层132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且使相变材料160具有较高的储能能力,也即保证换热层132的高的导热系数以及换热性能,达到较高的综合性能。
具体地,多个导热通路的体积之和与换热层132的内部空间的体积的比值70%、75%、80%或85%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进一步地,合理设置相变材料160的质量与换热层132的质量的关系,使得相变材料160的质量与换热层132的质量的比值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90%。这样,在保证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的同时,优化了相变材料160的存储量,有利于减轻换热层132、弹性换热部130及容器组件100的重量。同时,该设置能够使换热层132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且使相变材料160具有较高的储能能力,也即保证换热层132的高的导热系数以及换热性能,达到较高的综合性能。
进一步地,换热层132包括相变材料160,相变材料160的相变潜热大,能够以较小的体积存储很多的能量,从而可以提升容器组件100的降温冷却效率,并且,有利于减小弹性换热部130的体积,进而有利于增大容纳腔112的容积。
可以理解的是,相变潜热简称潜热,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这是物体在固、液、气三相之间以及不同的固相之间相互转变时具有的特点之一。固、液之间的潜热称为熔解热(或凝固热),液、气之间的称为汽化热(或凝结热),而固、气之间的称为升华热(或凝华热)。
实施例9: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容器组件100还包括缓冲层170,通过设置缓冲层170,使得缓冲层170位于换热层132和安装腔的底部之间,和/或缓冲层170位于换热层132和安装腔的顶部之间。利用缓冲层170来吸收换热层132膨胀时产生的内应力。
具体地,缓冲层170位于换热层132和安装腔的底部之间。由于容纳腔112的底部换热效果较差,容纳腔112的侧部的换热效果较好。故而将缓冲层170设于换热层132和安装腔的底部之间,有利于在换热层132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位于容纳腔112侧部的部分换热层132的体积,进而有利于增强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缓冲层170包括石棉层和玻璃纤维层中的至少一者。该设置具有材料易得,生产成本低,且安全环保的优点。
实施例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容器组件100还包括保护层,使得保护层位于安装腔内,且使保护层覆盖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连接处,可有效预防弹性换热部130对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的连接处(如,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120连接处的焊点)的腐蚀,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保护层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脱脂纤维层、石棉层及玻璃纤维层。该设置使得保护层的制造过程简单,价格低廉,具有良好的防腐蚀性能。
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容器组件100(如,即时饮用的相变降温碗)包括:第一壳体110(如,内胆)、第二壳体120(如,外壳)和弹性换热部130(弹性换热部130包括换热层132和弹性层134)。
内胆和外壳之间形成安装腔(如,夹层),换热层132与内胆相接触,弹性层134和换热层132相连接,弹性层134的一部分与第二壳体120相连接。利用弹性层134给换热层132提供支撑力,使得换热层132与第一壳体110紧密结合。在换热层132发生相变体积膨胀时,压缩弹性层134,扩大容置换热层132的腔体,避免内胆与外壳焊接处鼓包或热胀裂。在换热层132体积收缩时,利用弹性层134的回弹力,将换热层132推向内胆,避免换热层132与内胆之间产生空气间隙,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换热层132包括导热骨架150,导热骨架150是由高导热粉体进行预处理工艺制备而成的定型骨架,具有完整的导热通路,骨架导热系数大于7W/(mK),具有较高的换热性能,多个导热通路的体积之和与换热层132的内部空间的体积的比值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90%;导热骨架150位于内胆外壁与外壳之间,导热骨架150将内胆外壁与外壳的空间切割成若干个独立或连通的导热通路,导热通路内吸附有相变材料160,相变材料160的质量与换热层132的质量的比值占换热层132的质量的60%至90%。
具体地,外壳与内胆焊接处填充有保护层(如,脱脂纤维层、石棉层及玻璃纤维保护层),可有效预防换热层132对焊点的腐蚀,提高产品寿命稳定性,提升产品合格率。
具体地,换热层132包括:有机类相变材料160和/或无机类相变材料160,换热层132还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导热增强颗粒、交联剂、浸润剂。
第一种降温碗的生产制造方法如下所示:
先将相变材料160进行预压处理,压制成块体(形成换热层132);外壳与内胆焊接处填充有保护层(如,脱脂纤维),可有效预防换热层132对焊点的腐蚀,提高产品寿命稳定性;弹性层134覆盖换热层132的外壁面,且弹性层134的一部分与外壳相连接,利用弹性件自身形变弹性提供弹力。此种方法制出的降温碗整体导热均匀,吸热储热效果更好,同时不会影响降温碗的形状,提升产品合格率。
使用时,将高温热水(95℃)按照相应刻度倒入降温碗内,静置3分钟后,水温降至55℃,并可使水温在40℃至55℃保持30分钟以上,以此来实现降温保温的目的。
多次使用前,需对降温碗进行冷水降温,以防内部热量未充分释放,影响调温功能。
上述生产制造方法可以总结为:
步骤一:将相变材料160置于模具中,利用压力机进行冷压或热压处理,得到具有高热导率,并与内胆可以紧密贴合的换热层132;
步骤二:将内胆、换热层132、弹性层134和外壳按次序装配合并,在内胆和外壳焊接处填充保护层(如,遮蔽材料,遮蔽材料包括脱脂纤维、石棉或玻璃纤维),通过激光焊接或者氩弧焊等方式将内胆与外壳焊接在一起。
在步骤二中,在套设换热层132前,在内胆和外壳的焊口内侧覆盖一层遮蔽材料,如脱脂纤维、石棉或玻璃纤维等。
第二种降温碗的生产制造方法如下所示:
先将高导热粉体经过预处理(如,等静压烧结等)制备成与碗体内胆结构相匹配的定型导热骨架150;再将相变材料160与导热骨架150复合在一起,制备成换热层132;之后再将换热层132紧密贴在碗体内胆外壁侧,安装腔底部内侧填充有缓冲层170(缓冲层170包括脱脂纤维等弹性物质),可吸收相变材料160膨胀时产生的内应力;所选骨架结构为导热性良好的金属或非金属骨架材料,此种方法制出的换热层132结构整体导热均匀,吸热储热效果更好,同时不会影响碗体形状。
使用时,将高温热水(95℃)按照相应刻度倒入降温碗内,静置3分钟后,水温降至55℃,并可使水温在40℃至55℃保持30分钟以上,以此来实现降温保温的目的。
多次使用前,需对降温碗进行冷水降温,以防内部热量未充分释放,影响调温功能。
具体地,导热骨架150的通路完全由碳链连接,具有完整的高导热通路。
上述生产制造方法可以总结为:
步骤一:将高导热粉体经过预处理(如等静压烧结等)制备成与碗体内胆结构形状相匹配的定型导热骨架150;再将相变材料160与导热骨架150复合在一起,得到具有高密度和导热能力的换热层132备用;
步骤二:将制备好的内胆和外壳通过激光焊接或者氩弧焊等方式焊接在一起;
步骤三:在安装腔上端内填充缓冲层170(缓冲层170包括石棉层和/或玻璃纤维层),以缓解内应力,将步骤一中得到的换热层132塞入安装腔内,并在底部再次填充缓冲层170,以缓解内应力;
步骤四:将底座焊接在外壳底部,底座将底部换热层132裹在碗体内部,完成降温保温碗的制造。
在步骤三中,在套设换热层132前,在内胆和外壳的焊口内侧覆盖一层遮蔽材料,如脱脂纤维、石棉或玻璃纤维等。
表1为本实用新型的降温碗与相关技术中的降温碗的导热参数对比表。将填充有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层132的降温碗与相关技术中的降温碗1、降温碗2进行比较。其中,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层132包括导热骨架150和相变材料160,其中,相变材料160的质量与换热层132的质量的比值为90%。相关技术中,降温碗1利用非均匀粒径的相变材料颗粒制成换热层,降温碗2利用均匀粒径相变材料颗粒的换热层,其中上述相变材料与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层中的相变材料160的材料相同,上述降温碗1和降温碗2与填充有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层132的降温碗的结构相同,仅是将填充有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层132的降温碗中的换热层132替换为降温碗1和降温碗2中上述的换热层。经过比较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降温碗的导热系数要大于降温碗1的导热系数、降温碗2的导热系数。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降温碗的密度、比热、热扩散系数及导热系数均要高出相关技术中的降温碗1和降温碗2,本实用新型的降温碗的换热效率更高。
表1
Figure BDA0002711012560000181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有容纳腔;
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围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外侧;
弹性换热部,设于所述安装腔,所述弹性换热部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接;
其中,所述弹性换热部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容纳腔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换热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至所述第二壳体的底部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至底部的距离的二分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换热部包括:
换热层,所述换热层与所述第一壳体相贴合;
弹性层,设于所述换热层背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所述弹性层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层将所述安装腔分隔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换热层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层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腔室;或
所述弹性层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底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腔室的一部分,所述弹性层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腔室的另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层被构造为碗状结构;或
所述弹性层被构造为沿所述容纳腔周向分布的环形结构;或
多个所述弹性层沿所述容纳腔的周向间隔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层包括:
导热骨架,所述导热骨架将所述换热层的内部空间分隔出多个导热通路;
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分布于所述导热通路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导热通路中的任两个导热通路连通;和/或
所述导热骨架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铜骨架、铝骨架、合金骨架、石墨骨架、活性炭骨架、石墨烯骨架、类石墨烯骨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骨架的导热系数大于等于7W/(mK);和/或
所述多个导热通路的体积之和与所述换热层的内部空间的体积的比值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90%;和/或
所述相变材料的质量与所述换热层的质量的比值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90%。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组件还包括:
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换热层和所述安装腔的底部之间;和/或
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换热层和所述安装腔的顶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层包括弹性塑料层和不锈钢层中的至少一者;和/或
所述缓冲层包括石棉层和玻璃纤维层中的至少一者。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组件还包括:
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保护层覆盖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层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所述第一子层与所述第二子层相连接,所述第一子层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所述第二子层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侧部,所述第二子层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子层的厚度;和/或
所述保护层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脱脂纤维层、石棉层及玻璃纤维层。
CN202022198587.5U 2020-09-30 2020-09-30 容器组件 Active CN2134148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8587.5U CN213414892U (zh) 2020-09-30 2020-09-30 容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98587.5U CN213414892U (zh) 2020-09-30 2020-09-30 容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14892U true CN213414892U (zh) 2021-06-11

Family

ID=76265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98587.5U Active CN213414892U (zh) 2020-09-30 2020-09-30 容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148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40148B (zh) 变梯度分形点阵夹芯强化相变热沉
CN205646054U (zh) 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结构
RU2012114595A (ru) Резервуар для аккумулирования и отбора водорода и/или тепла
US20120037148A1 (en) Articles and devices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and methods thereof
CA2775255A1 (en) Heat transfer system utilizing thermal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TW201144705A (en) Thermal energy storage
CN100999657A (zh) 有机物/膨胀石墨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储热装置
CN108184320B (zh) 一种用于功率放大器的散热器
CN112351650A (zh) 弹载瞬态热控电子模块复合相变冷板的设计方法
EP2174087A1 (en) Heat pipe dissipating system and method
CN213414892U (zh) 容器组件
WO2018129633A1 (zh) 一种环路热管蒸发器的制备方法
CN109959288A (zh) 一种相变储热复合型均热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76591A (zh) 一种用于电池堆冷却的多蒸发表面共用冷凝腔的平板热管
JPH0527563B2 (zh)
CN113375492B (zh) 真空绝热式蓄热/冷器
CN114423236B (zh) 电子设备相变储热器制备方法
CN213444185U (zh) 容器组件
CN213595026U (zh) 容器组件
CN111574965A (zh) 电子器件相变温控组件相变材料的灌注方法
CN211451991U (zh) 一种用于电池堆冷却的多蒸发表面共用冷凝腔的平板热管
CN112693636A (zh) 一种星用轻量化热控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213208304U (zh) 容器组件
CN210219325U (zh) 一种燃气罐表面加热装置
CN101191445B (zh) 一种小型热气机用配气活塞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