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79577U - 一种新型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79577U
CN213179577U CN202021620850.9U CN202021620850U CN213179577U CN 213179577 U CN213179577 U CN 213179577U CN 202021620850 U CN202021620850 U CN 202021620850U CN 213179577 U CN213179577 U CN 2131795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tank body
tank
heating medium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2085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金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VACTE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VACTE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VACTE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VACTE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2085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795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795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795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热交换器,涉及热交换器技术领域。至少具有多个相串联导通的罐体,其包含:第一罐体、第二罐体、第三罐体及第四罐体,且相连的罐体之间经由连接管相互贯通。本申请通过四个罐体两两上下堆叠放置,在节省空间的同时增加热交换器的体积,各罐体依次串联导通,以使媒介流经多个罐体从而增大传热面积。并且,将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设置在相同侧,热媒进口和热媒出口设置在相同侧,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是一种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热交换器为我们的制造生产提高了效率,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如中国专利CN102721304A公开的“一种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包括由罐体、罐体两端的上、下封头组成的承压元件、安装在罐体内的板束、安装在罐体及封头上的两种流体出、入口的接管;板束的上、下两端分别为第一流体的出、入口,两侧分别为第二流体的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全串联板壳式热交换器采用若干级罐体串联方式布置,各级罐体通过设备法兰用螺栓固定联结;各级罐体之间安装有由流体分布器组成的稳定第一流体压头的通道;第二流体通道通过各级罐体的旁路接管连通。针对大流量液体,放置单一的热交换器使其传热量过小,冷却速度慢,且在有空间限制的情况下,无法排列放置多个热交换器或增大热交换器体积,进出口的设置也降低了空间利用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交换器,旨在改善在有空间限制的情况下,无法增大热交换器体积以及进出口的设置所导致的降低空间利用率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方案:
一种新型热交换器,至少具有多个相串联导通的罐体,其包含:第一罐体、第二罐体、第三罐体及第四罐体,且相连的罐体之间经由连接管相互贯通。所述第一罐体与所述第三罐体、以及所述第二罐体与所述第四罐体均沿其罐体的轴向上下平行以两两堆叠放置,所述第一罐体与所述第二罐体、以及所述第三罐体与所述第四罐体均沿其轴向左右相互对置,以使各罐体间紧凑排布;所述第一罐体、所述第二罐体、所述第四罐体以及所述第三罐体依次经由不同的连接管以串联导通。其中,所述第一罐体上设置有冷媒进口和热媒进口,所述第三罐体设置有对应相连通的冷媒出口和热媒出口,所述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位于不同罐体的相同侧,以及所述热媒进口和热媒出口位于不同罐体的相同侧,且冷媒的进/出口与热媒的进/出口分别置于所在罐体的不同侧。
作为进一步改进,各罐体形状大致相同,呈一长筒状,各罐体的端部均设置有供所述连接管插接的导管。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媒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罐体远离所述第二罐体的罐体侧壁上,且所述热媒进口配置于所述第一罐体与第二罐体相导通的端部的相对端的导管上。
作为进一步改进,各罐体均内置有第一热媒通道,且各所述第一热媒通道经由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热媒进口、所述热媒出口相导通;沿各罐体的内周缘设有第一冷媒通道,各所述第一冷媒通道均经由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冷媒进口、所述冷媒出口相导通,并且,所述第一热媒通道与所述第一冷媒通道相隔开设置。
作为进一步改进,各所述连接管及其相连的导管沿管壁均设有第二冷媒通道,且其内置有第二热媒通道,所述第二热媒通道与所述第二冷媒通道相隔开设置;使所述第一冷媒通道经由所述第二冷媒通道与所述冷媒进口、所述冷媒出口构成一完整的冷媒回路,所述第一热媒通道经由所述第二热媒通道与所述热媒进口、所述热媒出口形成一完整的热媒回路,且所述冷媒回路与所述热媒回路互不干涉。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冷媒进口、所述冷媒出口、所述热媒进口、所述热媒出口均配置有单向阀,且所述连接管内对应设有单向阀,以使所述冷媒回路、所述热媒回路能够沿串联导通方向单向流动。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其一端的与所述导管相导通连接,另一端沿其外壁向外延伸出一圆盘状的安装部,两个连接管之间经由所述安装部相拼接导通。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罐体和所述第二罐体的底部侧面均设置有两个与水平面相垂直的支撑座,且同一罐体的两所述支撑座配置在靠近其罐体端部的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取得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通过四个罐体两两上下堆叠放置,在节省空间的同时增加热交换器的体积,各罐体依次串联导通,以使媒介流经多个罐体从而增大传热面积。并且,将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设置在相同侧,热媒进口和热媒出口设置在相同侧,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型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新型热交换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右视图;
图4是图1中的第三罐体的剖视图。
图标:1-第一罐体;11-冷媒进口;12-热媒进口;2-第二罐体;3-第三罐体;31-冷媒出口;32-热媒出口;4-第四罐体;5-连接管;51-安装部;6-导管;7-支撑座;8-第一热媒通道;81-第二热媒通道;9-第一冷媒通道;91-第二冷媒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结合图1至图4,一种新型热交换器,至少具有多个相串联导通的罐体,其包含:第一罐体1、第二罐体2、第三罐体3及第四罐体4,且相连的罐体之间经由连接管5相互贯通。第一罐体1与第三罐体3、以及第二罐体2与第四罐体4均沿其罐体的轴向上下平行以两两堆叠放置,第一罐体1与第二罐体2、以及第三罐体3与第四罐体4均沿其轴向左右相互对置,以使各罐体间紧凑排布;第一罐体1、第二罐体2、第四罐体4以及第三罐体3依次经由不同的连接管5以串联导通。其中,第一罐体1上设置有冷媒进口11和热媒进口12,第三罐体3设置有对应相连通的冷媒出口31和热媒出口32,冷媒进口11和冷媒出口31位于不同罐体的相同侧,以及热媒进口12和热媒出口32位于不同罐体的相同侧,且冷媒的进/出口与热媒的进/出口分别置于所在罐体的不同侧。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四个罐体两两上下堆叠放置,在节省空间的同时增加热交换器的体积,各罐体依次串联导通,以使媒介流经多个罐体从而增大传热面积。并且,将冷媒进口11和冷媒出口31设置在相同侧,热媒进口12和热媒出口32设置在相同侧,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各罐体形状大致相同,呈一长筒状,各罐体的端部均设置有供连接管5插接的导管6。连接管5其一端的与导管6相导通连接,另一端沿其外壁向外延伸出一圆盘状的安装部51,两个连接管5之间经由安装部51相拼接导通。特别的,安装部51上开设有螺纹通孔,供螺栓通过以锁紧两竖直拼接的连接管5。
其中,需要提到的是,叠放在下层的第一罐体1和第二罐体2的底部侧面均设置有两个与水平面相垂直的支撑座7,且同一罐体的两支撑座7配置在靠近其罐体端部的位置。支撑座7的底部开设有与外部相固定连接的孔,以供紧固件通过,使得罐体相对固定。叠放在上层的罐体与叠放在下层的罐体经由垫片相贴合配置,且通过罐体两端布设的连接管5以限位。各罐体呈大致相同的形状,且上下层的罐体两两叠置,以构成一紧凑的长方体型,从而在空间限制的条件下,增大体积,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较佳地,冷媒进口11设置在第一罐体1远离第二罐体2的罐体侧壁上,且热媒进口12配置于第一罐体1与第二罐体2相导通的端部的相对端的导管6上。以便于各罐体之间的安装,简化连接回路。
参考图4,具体地,各罐体均内置有第一热媒通道8,且各第一热媒通道8经由连接管5与热媒进口12、热媒出口32相导通。沿各罐体的内周缘设有第一冷媒通道9,各第一冷媒通道9均经由连接管5与冷媒进口11、冷媒出口31相导通,并且,第一热媒通道8与第一冷媒通道9相隔开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各连接管5及其相连的导管6沿管壁均设有第二冷媒通道91,且其内置有第二热媒通道81,第二热媒通道81与第二冷媒通道91相隔开设置;使第一冷媒通道9经由第二冷媒通道91与冷媒进口11、冷媒出口31构成一完整的冷媒回路,第一热媒通道8经由第二热媒通道81与热媒进口12、热媒出口32形成一完整的热媒回路,且冷媒回路与热媒回路互不干涉。需要说明的是,热媒和冷媒之间可以是设置金属隔片以使热媒和冷媒间隔设置,各罐体、连接管5及其相连的导管6均是通过金属隔片以将冷媒和热媒介质相独立分开,且沿冷媒/热媒回路导通方向,各管路相互导通以构成完整回路并确保共用同一进出口。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可采用热媒和冷媒的通道为一体成型的两个互不连通的腔室。
进一步地,冷媒进口11、冷媒出口31、热媒进口12、热媒出口32均配置有单向阀(图未示),且连接管5内对应设有单向阀,以使冷媒回路、热媒回路能够沿串联导通方向单向流动。单向流动有利于提高热交换器的工作效率。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新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具有多个相串联导通的罐体;其包含:第一罐体、第二罐体、第三罐体及第四罐体;且相连的罐体之间经由连接管相互贯通;
所述第一罐体与所述第三罐体、以及所述第二罐体与所述第四罐体均沿其罐体的轴向上下平行以两两堆叠放置,所述第一罐体与所述第二罐体、以及所述第三罐体与所述第四罐体均沿其轴向左右相互对置,以使各罐体间紧凑排布;所述第一罐体、所述第二罐体、所述第四罐体以及所述第三罐体依次经由不同的连接管以串联导通;
其中,所述第一罐体上设置有冷媒进口和热媒进口,所述第三罐体设置有对应相连通的冷媒出口和热媒出口;所述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位于不同罐体的相同侧,以及所述热媒进口和热媒出口位于不同罐体的相同侧,且冷媒的进/出口与热媒的进/出口分别置于所在罐体的不同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各罐体形状大致相同,呈一长筒状,各罐体的端部均设置有供所述连接管插接的导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罐体远离所述第二罐体的罐体侧壁上,且所述热媒进口配置于所述第一罐体与第二罐体相导通的端部的相对端的导管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各罐体均内置有第一热媒通道,且各所述第一热媒通道经由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热媒进口、所述热媒出口相导通;沿各罐体的内周缘设有第一冷媒通道,各所述第一冷媒通道均经由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冷媒进口、所述冷媒出口相导通,并且,所述第一热媒通道与所述第一冷媒通道相隔开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连接管及其相连的导管沿管壁均设有第二冷媒通道,且其内置有第二热媒通道,所述第二热媒通道与所述第二冷媒通道相隔开设置;使所述第一冷媒通道经由所述第二冷媒通道与所述冷媒进口、所述冷媒出口构成一完整的冷媒回路,所述第一热媒通道经由所述第二热媒通道与所述热媒进口、所述热媒出口形成一完整的热媒回路,且所述冷媒回路与所述热媒回路互不干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进口、所述冷媒出口、所述热媒进口、所述热媒出口均配置有单向阀,且所述连接管内对应设有单向阀,以使所述冷媒回路、所述热媒回路能够沿串联导通方向单向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其一端的与所述导管相导通连接,另一端沿其外壁向外延伸出一圆盘状的安装部,两个连接管之间经由所述安装部相拼接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罐体和所述第二罐体的底部侧面均设置有两个与水平面相垂直的支撑座,且同一罐体的两所述支撑座配置在靠近其罐体端部的位置。
CN202021620850.9U 2020-08-06 2020-08-06 一种新型热交换器 Active CN2131795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20850.9U CN213179577U (zh) 2020-08-06 2020-08-06 一种新型热交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20850.9U CN213179577U (zh) 2020-08-06 2020-08-06 一种新型热交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79577U true CN213179577U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98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20850.9U Active CN213179577U (zh) 2020-08-06 2020-08-06 一种新型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795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83010B2 (ja) 熱交換器
CN105135920A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10579123A (zh) 双侧异型流道的高压紧凑换热器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CN213179577U (zh) 一种新型热交换器
CN109737781B (zh) 多隔板换热面积可调型板式换热器
CN210051186U (zh) 三介质换热器
WO2015055122A1 (zh) 一种板管式换热器
CN215261310U (zh) 一种高压高温差纯逆流多流体热交换器
CN114628816A (zh) 液冷装置及电池包
CN111536819B (zh) 一种换热模块
CN202254953U (zh) 一种复合板式换热器
CN216769834U (zh) 一种制冷机的多级循环系统
KR20040091867A (ko) 실리콘 카바이드 튜브가 구비된 열교환기
CN219200145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11549798U (zh) 油冷却器
CN1815124A (zh) 涡卷变量换热器
CN217086710U (zh) 液冷装置及电池包
CN210802120U (zh) 一种用于制冷设备的高效换热组件
CN214407132U (zh) 一种用于螺旋式换热器的折流装置
CN215295454U (zh) 一种氨冷凝器
CN215810395U (zh) 改良型集液槽及多流道液冷排
CN219714109U (zh) 一种温度平衡型换热器的换热单元
CN219064227U (zh) 一种多级循环式水冷器
CN215332736U (zh) 一种具有热交换功能的罐体墙板及含该罐体墙板的泥浆罐
CN215295909U (zh) 高效防腐蚀冷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