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74945U - 护理室 - Google Patents

护理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74945U
CN213174945U CN202021248743.8U CN202021248743U CN213174945U CN 213174945 U CN213174945 U CN 213174945U CN 202021248743 U CN202021248743 U CN 202021248743U CN 213174945 U CN213174945 U CN 2131749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tally enclosed
canopy
bearing structure
support structur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4874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伟
黄愉太
朱国远
饶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uil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uding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uding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uding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4874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74945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03020 priority patent/WO2022000595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749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749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commodation For Nursing Or Treatment T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护理室,包括支撑结构组件和全密封篷布装置,支撑结构组件包括多个支撑结构体,多个支撑结构体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全密封篷布装置设置在支撑结构组件上,当多个支撑结构体相互远离时,全密封篷布装置能够展开并形成两个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全密封空间,两个全密封空间能够连通,两个全密封空间中分别设置有压力调节装置,至少一个支撑结构体上设置有控制器,用于控制两个全密封空间中的压力调节装置使两个全密封空间中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病毒细菌容易随人员流动进出临时病房的问题。

Description

护理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护理室。
背景技术
在对传染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对这类患者进行隔离,以防传染病毒向外界传播。目前,传染病患者一般会被转移到类似于医院等采用工程建造方式形成的病房内,但这种病房不可移动,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才可以将患者转移到病房内,由此可能会耽搁最佳的治疗时机,同时这种病房的造价高,成本高,此外,当出现集聚性传染病时,病房难以满足使用需求。
相关技术中有一些装置能够采用临时搭建的方式形成一个隔离空间,从而取代上述病房,这些装置一般由机架和帆布组成,搭建时,先将机架展开成占据一定空间的结构,然后再将多张帆布连接到被展开的机架上,由帆布和机架共同形成一简陋的临时病房。但这种临时病房容易出现病房内外的病毒细菌交互,使病毒细菌容易随着人员的流动进出病房,影响病房内患者的治疗,同时不利于防疫工作的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护理室,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病毒细菌容易随人员流动进出临时病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护理室,包括支撑结构组件和全密封篷布装置,支撑结构组件包括多个支撑结构体,多个支撑结构体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全密封篷布装置设置在支撑结构组件上,当多个支撑结构体相互远离时,全密封篷布装置能够展开并形成两个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全密封空间,两个全密封空间能够连通,两个全密封空间中分别设置有压力调节装置,至少一个支撑结构体上设置有控制器,用于控制两个全密封空间中的压力调节装置使两个全密封空间中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进一步地,全密封篷布装置包括第一篷体和第二篷体,第二篷体设置在第一篷体上,第二篷体上设置有控制与第一篷体通闭的第一帘布以及控制与外界通闭的第二帘布。
进一步地,第二篷体内的气压大于第一篷体内的气压。
进一步地,第二篷体中设置有灭杀设备,用于杀菌消毒。
进一步地,支撑结构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结构体和第二支撑结构体,第一支撑结构体包括新风装置,第二支撑结构体包括第一排风装置,第一篷体上设置有与新风装置对应的进风口以及与第一排风装置对应的第一排风口。
进一步地,新风装置包括第一净化设备,第一排风装置包括第二净化设备。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结构体和第二支撑结构体以第一篷体的中心相对地设置。
进一步地,支撑结构组件还包括第三支撑结构体,第三支撑结构体包括第二排风装置,第二篷体上设置有与第二排风装置对应的第二排风口。
进一步地,第二排风装置包括第三净化设备。
进一步地,第三净化设备为空气净化网。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依据以上实施例中的护理室,全密封篷布装置能够展开并在支撑结构组件之间形成两个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全密封空间,由于该全密封篷布装置能够形成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全密封空间,可以提高隔离的效果。同时,两个全密封空间可连通,这样一个空间可以作为病患进行治疗的医疗区,另一个空间可以作为人员进入医疗区的缓冲区,人员在进入或走出医疗区前都可以先在缓冲区中进行灭菌处理,从而有效避免医疗区内的病菌逸出或者外界的病菌进入医疗区内。两个全密封空间中分别设置压力调节装置,并在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保持两个全密封空间中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这使得即使在有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气流依旧保持从外界向全密封空间流动的趋势,从而有效地防止全密封空间中可能存在的病菌向外界逸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护理室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护理室的支撑结构组件在收缩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至图5示出了图1的支撑结构组件展开流程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的护理室的正视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7示出了图6的护理室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包含以下附图标记:
11、第一横杆;12、第一支撑立杆;13、收缩连杆;21、第二支撑立杆;22、第二横杆;31、第一篷体;311、进风口;312、第一排风口;313、压力调节装置;32、第二篷体;321、第二排风口;322、压力调节装置;323、灭杀设备;33、第一帘布;34、第二帘布;40、支撑结构组件;41、第一支撑结构体;411、新风装置;412、净化网;42、第二支撑结构体;421、第一排风装置;422、净化网;43、第三支撑结构体;431、第二排风装置;432、净化网;44、第四支撑结构体;90、病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其他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护理室包括支撑结构组件40和全密封篷布装置,支撑结构组件40包括第一支撑结构体41、第二支撑结构体42、第三支撑结构体43和第四支撑结构体44四个支撑结构体,四个支撑结构体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全密封篷布装置设置在支撑结构组件40上。当四个支撑结构体相互远离时,全密封篷布装置能够展开并形成两个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全密封空间,两个全密封空间能够连通,两个全密封空间中分别设置有压力调节装置,至少一个支撑结构体上设置有控制器,用于控制两个全密封空间中的压力调节装置使两个全密封空间中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依据以上实施例中的护理室,全密封篷布装置能够展开并在支撑结构组件40之间形成两个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全密封空间,由于该全密封篷布装置能够形成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全密封空间,可以提高隔离的效果。同时,两个全密封空间可连通,这样一个空间可以放置病床90作为病患进行治疗的医疗区,另一个空间可以作为人员进入医疗区的缓冲区,人员在进入或走出医疗区前都可以先在缓冲区中进行灭菌处理,从而有效避免医疗区内的病菌逸出或者外界的病菌进入医疗区内。两个全密封空间中分别设置压力调节装置,并在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保持两个全密封空间中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这使得即使在有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气流依旧保持从外界向全密封空间流动的趋势,从而有效地防止全密封空间中可能存在的病菌向外界逸出。
具体地,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全密封篷布装置包括第一篷体31和第二篷体32,第二篷体32设置在第一篷体31上,第二篷体32上设置有控制与第一篷体31通闭的第一帘布33以及控制与外界通闭的第二帘布34。当人员进入第一篷体31时,可以先通过第二帘布34进入第二篷体32中,在第二篷体32内完成消毒清洁后再进入第一篷体31,避免将外界细菌带入医疗区;反之,当人员退出第一篷体31时,可以先通过第一帘布33进入第二篷体32中,在第二篷体32内完成消毒清洁后再回到外界环境中,避免将第一篷体31中的病菌带入外界,造成传染。上述结构简单、便于操作,能够有效地简化人员在进出时打开或关闭第一篷体31和第二篷体32的动作。
本实施例的护理室的第一篷体31中设置有压力调节装置313,第二篷体32中设置有压力调节装置322,压力调节装置313和压力调节装置322分别用于检测第一篷体31和第二篷体32内的气压值并控制第一篷体31和第二篷体32内的气压值小于外界气压,这样在正常情况下,气体在压差作用下会从外界向第一篷体31和第二篷体32内流动,能够有效减少第一篷体31和第二篷体32内的气体向外逸出,从而避免病菌随气体逸出。
优选地,第二篷体32内的设定气压高于第一篷体31内的气压,使气体保持从外界向第二篷体32再向第一篷体31流动的趋势。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全密封篷布装置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具体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横杆11、四个第一支撑立杆12和三组收缩连杆13,四个第一支撑立杆12竖直且间隔设置,第一横杆11连接在其中两个第一支撑立杆12的上端之间,三个收缩连杆13水平设置且分别连接在其余第一支撑立杆12之间。这样,在第一支撑组件展开时就能够形成用以支撑篷布本体的第一篷体31的框架结构,第一横杆11下方留出了供人员通过的空间。当第一篷体31如图1所示罩设在第一支撑组件上时就能够形成一个全密封空间。
第二支撑组件设置在第一横杆11下方,具体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四个第二支撑立杆21和四个第二横杆22,第二支撑立杆21竖直且间隔设置,第二横杆22水平设置且分别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立杆21之间。这样,当第二支撑组件展开时,就能够形成用以支撑篷布本体的第二篷体32的框架结构,第二横杆22下方留出了供人员通过的空间。当第二篷体32如图1所示罩设在第二支撑组件上时就能够形成另一个全密封空间。第二篷体32形成的全密封空间能够分别与外界以及第一篷体31形成的全密封空间连通。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全密封篷布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驱动机构设置在骨架的第二横杆22上,用于驱动第一帘布33和第二帘布34。驱动机构可使第一帘布33和第二帘布34实现电驱动,减少人员进出时与第一帘布33或第二帘布34之间的接触,降低沾染、传播病毒细菌的可能,同时进一步简化人员进出时的动作,提高效率。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撑立杆12和第二支撑立杆21为电动伸缩杆,第一横杆11和第二横杆22为折叠杆。这样,在本实施例的全密封篷布装置在闲置时能够收缩或折叠,尽可能地缩小全密封篷布装置的体积,便于运输和仓储。
优选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收缩连杆13包括多个相互铰接的连杆,多个连杆可以通过改变多个连杆之间的角度使收缩连杆13的两端靠近或远离。该结构简单可靠。
具体地,如图3所示,每个支撑结构体中设置有一个第一支撑立杆12,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支撑结构体41和第三支撑结构体43的第一支撑立杆12的顶端设置有第一横杆11,第一支撑结构体41和第四支撑结构体44之间、第四支撑结构体44和第二支撑结构体42之间以及第二支撑结构体42和第三支撑结构体43之间设置有收缩连杆13。如图3所示,四个支撑结构体可两两一组沿图3中a向展开收缩连杆13并安置第一横杆11,再沿图4中b向展开两侧收缩连杆13形成被围绕的空间,然后沿图5中c向拉出第一支撑立杆12,最后将篷布本体展开并设置在展开后的骨架上形成全密封空间。
为保持第一篷体31内空气清洁,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撑结构体41包括新风装置411和净化网412,第二支撑结构体42包括第一排风装置421和净化网422,第一篷体31上设置有与新风装置411对应的进风口311以及与第一排风装置421对应的第一排风口312。
优选的,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撑结构体41与第二支撑结构体42以第一篷体31的中心相对地设置,即第一支撑结构体41与第二支撑结构体42分别设置在第一篷体31的对角位置上,使经新风装置411净化后的空气能够沿箭头指示方向充分填充第一篷体31,并使第一篷体31内的气体经净化后从第一排风装置421排出,从而防止病毒细菌逸出,减少空气污染。
本实施例的第二篷体32中设置有灭杀设备323,用于对进出人员携带的病菌进行消杀。
与第一篷体31相似的,本实施例的第三支撑结构体43包括第二排风装置431和净化网432,第二篷体32上设置有与第二排风装置431对应的第二排风口321。第二排风装置431能够将第二篷体32内净化后的气体排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护理室,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结构组件和全密封篷布装置,所述支撑结构组件包括多个支撑结构体,多个所述支撑结构体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全密封篷布装置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组件上,当多个所述支撑结构体相互远离时,所述全密封篷布装置能够展开并形成两个与外界完全隔离的全密封空间,两个所述全密封空间能够连通,两个所述全密封空间中分别设置有压力调节装置,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结构体上设置有控制器,用于控制两个所述全密封空间中的压力调节装置使两个所述全密封空间中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理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密封篷布装置包括第一篷体和第二篷体,所述第二篷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篷体上,所述第二篷体上设置有控制与所述第一篷体通闭的第一帘布以及控制与外界通闭的第二帘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理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篷体内的气压大于所述第一篷体内的气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理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篷体中设置有灭杀设备,用于杀菌消毒。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护理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结构体和第二支撑结构体,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体包括新风装置,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体包括第一排风装置,所述第一篷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新风装置对应的进风口以及与所述第一排风装置对应的第一排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护理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包括第一净化设备,所述第一排风装置包括第二净化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护理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体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体以所述第一篷体的中心相对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护理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组件还包括第三支撑结构体,所述第三支撑结构体包括第二排风装置,所述第二篷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排风装置对应的第二排风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护理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风装置包括第三净化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护理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净化设备为空气净化网。
CN202021248743.8U 2020-06-30 2020-06-30 护理室 Active CN2131749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48743.8U CN213174945U (zh) 2020-06-30 2020-06-30 护理室
PCT/CN2020/103020 WO2022000595A1 (zh) 2020-06-30 2020-07-20 全密封篷布装置及具有其的护理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48743.8U CN213174945U (zh) 2020-06-30 2020-06-30 护理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74945U true CN213174945U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90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48743.8U Active CN213174945U (zh) 2020-06-30 2020-06-30 护理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749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22583A (zh) 全密封篷布装置及具有其的护理室
CA2576194C (en) Portable isolation enclosure
JP4854665B2 (ja) 携帯型隔離囲繞器
KR0140912B1 (ko) 화상치료장치
CN215765421U (zh) 一种带消毒功能的正压层流洁净罩
CN213174945U (zh) 护理室
CN215909316U (zh) 一种采用双层门帘的层流洁净罩
CN212614049U (zh) 全密封篷布装置及具有其的护理室
CN215909297U (zh) 一种正压层流洁净罩
WO2022000595A1 (zh) 全密封篷布装置及具有其的护理室
CN113876518B (zh) 一种传染病防控适用的隔离式防护罩及使用方法
CN214303072U (zh) 一种充气式负压隔离病房
ES2369902T3 (es) Unidad quirúrgica.
CN108464898B (zh) 一种医院用于控制感染用的组合式可拆卸隔离装置
US6217507B1 (en) Isolation unit
CN214034948U (zh) 一种带有缓冲间的隔离帐篷病房
CN212897887U (zh) 一种具有消毒区的临时隔离病房
CN213697620U (zh) 一种装配式病床负压隔离罩
CN210738221U (zh) 移动帐篷手术室系统
CN106963588A (zh) 用舱式空调机组防止传染病房的空气中病毒传染的方法
CN218375679U (zh) 一种正压充气式洗消帐篷
CN113958159A (zh) 一种便于医护人员换衣的简易缓冲房
CN213759105U (zh) 一种医院用于控制感染用的组合式可拆卸隔离装置
JP2011056161A (ja) ベット用簡易隔離病室
WO1997043995A1 (en) Isolation un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22

Address after: 518000 416, building 2, Shenzhen new generation industrial park, No. 136, Zhongkang Road, Meidu community, Meilin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Ruili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ensheng center, Wenjin square, East Wenjin Road, Luohu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2001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juding Medical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