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83399U - 一种平衡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衡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83399U
CN213083399U CN202021637939.6U CN202021637939U CN213083399U CN 213083399 U CN213083399 U CN 213083399U CN 202021637939 U CN202021637939 U CN 202021637939U CN 213083399 U CN213083399 U CN 2130833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balance car
pedal
middle shell
connection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3793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臧传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3793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833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833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833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中壳和第二下壳,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之间;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上壳连接;和/或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其优点在于,在第二车体中设置中壳,并将中壳与第二上壳或第二下壳连接,保证了中壳的安装稳定,同时,中壳增强了第二车体的机械强度,还可传递第二上壳承接的力,避免第二上壳受力过重破损,增长了平衡车整体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平衡车的安全系数。

Description

一种平衡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衡车。
背景技术
电动平衡车,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是现代人用来作为代步工具、休闲娱乐的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的产物。电动平衡车主要包括独轮和两轮两种类型。其中,双轮平衡车的安全系数较高,更适合代步出行。而一般的双轮平衡车采用左右两侧车体的结构,同时,左右两侧车体均包括上盖和下盖,平衡车内的部件大部分都固定在上盖或下盖上,导致有些结构的强度不够,使平衡车的使用寿命和行驶安全受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衡车,在第二车体中设置中壳,增强第二车体的机械强度,提高了平衡车的整体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中壳和第二下壳,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之间;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上壳连接;和/或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
优选地,所述中壳上设置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二上壳上对应设置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配合使得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上壳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和/或
所述中壳上设置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第二下壳上对应设置第四连接结构,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四连接结构配合使得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四连接结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有两个;
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中壳上对称设置,和/或
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连线与水平线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结构有两个;
两个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在所述中壳上对称设置,和/或
两个所述第三连接结构的连线与水平线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二上壳上设置第五连接结构,所述第二下壳上对应设置第六连接结构,所述第五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六连接结构配合使得所述第二上壳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六连接结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和/或
所述第一上壳上设置第七连接结构,所述第一下壳上对应设置第八连接结构,所述第七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八连接结构配合使得所述第一上壳与所述第一下壳连接,所述第七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八连接结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
优选地,所述第五连接结构有两个;
两个所述第五连接结构在所述第二上壳上对称设置,和/或
两个所述第五连接结构的连线与水平线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二上壳的下部设有容纳部,所述中壳置于所述容纳部中,且所述容纳部的下表面与所述中壳的上表面接触;或
所述第二下壳上侧设置容纳部,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容纳部中;或
所述第二上壳下侧和所述第二下壳上侧共同形成容纳部,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容纳部中,所述中壳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上壳的下表面接触。
优选地,所述中壳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上壳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上壳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上壳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车体上设有第一踏板,所述第二车体上设有第二踏板;
所述第二上壳上设置通孔,所述中壳上设置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踏板包括活动连接固定柱;所述活动连接固定柱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配合,使得所述第二踏板活动固定在所述中壳上;
所述第一上壳上设有第一踏板安装孔,所述第一踏板通过第一踏板安装孔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上。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在第二车体中设置中壳,并将中壳与第二上壳或第二下壳连接,保证了中壳的安装稳定,同时,中壳增强了第二车体的机械强度,还可传递第二上壳承接的力,避免第二上壳受力过重破损,增长了平衡车整体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平衡车的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车体中设置有中壳的实施方式,还显示了第二踏板设置在第二上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2为图1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另一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中壳与第二下壳连接的实施方式;
图4为图1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另一角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显示了第二踏板设置在中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6为图5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实施例的中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踏板设置在第二上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第二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踏板与中壳直接连接时第二上壳的结构;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下壳的机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车体;2、第二车体;3、转动机构;4、第一踏板;41、第一活动柱;5、第二踏板;51、活动连接固定柱;10、第一上壳;101、第七连接结构;102、第一踏板安装孔;20、第一下壳;201、第八连接结构;30、第二上壳;301、第二连接结构;302、容纳部;303、第五连接结构;304、通孔;40、第二下壳;401、第四连接结构;402、第六连接结构;50、中壳;501、第一连接结构;502、第三连接结构;503、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看附图1至附图11,本实用新型的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中壳和第二下壳,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之间;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上壳连接;和/或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
第二车体2中设置中壳50,为三层结构,安装空间较小,但结构强度更高,承重效果更好。中壳50的安装固定对第二车体2和整个平衡车的稳定性都较为重要。中壳50可以单独与第二上壳30连接,也可以单独与第二下壳40连接,也可以同时与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中壳50上设置第一连接结构501,第二上壳30上对应设置第二连接结构301,第一连接结构501和第二连接结构301配合使得中壳50与第二上壳30连接,第一连接结构501和第二连接结构301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更具体地说,在附图1和附图2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一连接结构501为连接孔,第二连接结构301为连接柱,连接孔和连接柱对应设置,螺丝穿过连接孔与连接柱螺纹连接,使中壳50与第二上壳30固定连接。
如附图7和附图8所示,中壳50与第二上壳30连接时,第一连接结构501有两个,使中壳50与第二上壳30的连接更牢固。优选地,为使中壳50在安装时受力平衡,两个第一连接结构501在中壳50上对称设置,即两个第一连接结构501关于中壳50的中心横轴中心对称。或者说,两个第一连接结构501的连线可以与水平线垂直,该水平线指的是附图3和附图4中的方向上的水平横线。更具体地说,两个第一连接结构501位于中壳50的两侧,如附图5所示,两个连接孔位于中壳50的两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中壳50上设置第三连接结构502,第二下壳40上对应设置第四连接结构401,第三连接结构502和第四连接结构401配合使得中壳50与第二下壳40连接,第三连接结构502和第四连接结构401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更具体地说,在附图7和附图8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三连接结构502为连接柱,第四连接结构401为连接柱,第三连接结构502和第四连接结构401中的至少一者为贯通连接柱,中壳50上的连接柱和第二下壳40上的连接柱对应设置,且其上均设有螺丝孔,螺丝穿过贯穿连接柱与连接柱螺纹连接,使中壳50与第二下壳40固定连接。
如附图7和附图8所示,中壳50与第二下壳40连接时,第三连接结构502有两个,使中壳50与第二下壳40的连接更牢固。优选地,为使中壳50在安装时受力平衡,两个第三连接结构502在中壳50上对称设置,即两个第三连接结构502关于中壳50的中心横轴中心对称。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三连接结构502的连线与水平线垂直,该水平线指的是附图方向上的水平横线。更具体地说,两个第三连接结构502位于中壳50的两侧,如附图8所示,两个连接柱位于中壳50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缩小第二车体2的体积,使中壳50安装更稳定,第二车体2内设置有容纳中壳50的容纳部302,中壳50部分或全部位于容纳部302。更具体地说,在一实施例中,如附图4和附图9所示,第二上壳30下侧设置有容纳部302,容纳部302为凹槽结构,中壳50的上部位于容纳部302中,或中壳50整体均位于容纳部302中,此时,可以设置容纳槽的下表面与中壳50的上表面相抵,使第二上壳30受到的力可以作用到中壳50上,避免第二上壳30超过承重范围而损坏,提高了平衡车的机械强度,保证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下壳40上侧设置有容纳部302,容纳部302为凹槽结构,中壳50的上部位于容纳部302中,或中壳50整体均位于容纳部302中,此时,可以设置第二上壳30的下表面与中壳50的上表面相抵,使第二上壳30受到的力可以作用到中壳50上,避免第二上壳30超过承重范围而损坏,提高了平衡车的机械强度,保证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上壳30下侧和第二下壳40上侧共同形成容纳部302,容纳部302为腔体结构,中壳50整体位于容纳部302中,此时,可以设置第二上壳30的下表面与中壳50的上表面相抵,使第二上壳30受到的力可以作用到中壳50上,避免第二上壳30超过承重范围而损坏,提高了平衡车的机械强度,保证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基于上述几个实施例,优选地,中壳50的厚度大于第二上壳30的厚度,中壳50的机械强度更高,同时可以提高第二上壳30的机械强度,当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之间存在转动机构3时,转动机构3与中壳50连接,可以使转动机构3的安装更稳定,增强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之间的连接,从而使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之间转动更稳定,提高整个平衡车车体的稳定性。优选地,中壳上还设有中壳加强筋,用于增强中壳的结构强度。
基于上述实施例,优选地,为了使平衡车的外形更美观,第一上壳10和第二上壳30齐平,第二上壳30的上表面和第一上壳10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使用户可以平稳地站在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上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上壳10与第一下壳20连接固定,形成第一容纳腔,更具体地说,第一上壳10上设置第七连接结构101,第一下壳20上对应设置第八连接结构201,第七连接结构101和第八连接结构201配合使得第一上壳10与第一下壳20连接,第七连接结构101和第八连接结构201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在附图1和附图2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七连接结构101为连接柱,其上设有连接孔,第八连接结构201为连接柱,其内设有贯穿的连接孔,安装时,对准第七连接结构101和第八连接结构201,将螺丝穿过第一下壳20上的连接孔,进入第一上壳10上的连接柱,将两个连接柱连接固定,以连接固定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上壳30可以直接与第二下壳40连接,也可以通过中壳50与第二下壳40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二上壳30上设置第五连接结构303,第二下壳40上对应设置第六连接结构402,第五连接结构303和第六连接结构402配合使得第二上壳30与第二下壳40连接;第五连接结构303和第六连接结构402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在附图1和附图2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五连接结构303为连接柱,其上设有连接孔,第六连接结构402为连接柱,其中设有连接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分别与中壳50连接,从而构成整个第二车体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上壳30不仅与中壳50连接,还与第二下壳40直接连接,第二车体2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承重更高,平衡车的运行更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方便用户踩踏,所述第一车体上设有第一踏板,所述第二车体上设有第二踏板;第一踏板4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上,第二踏板5设置在第二上壳30或中壳50上。
在附图5和附图6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二上壳30上设有第二踏板5,第二上壳30与第二踏板5对应的位置设有通孔304,第二踏板5穿过通孔304与中壳50连接,在第二上壳30上设置通孔304,不仅使第二踏板5可以直接与中壳50连接,装配工艺更简单;还可节省第二上壳30的材料,降低成本。更具体地说,中壳50上设置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3,第二踏板5包括活动连接固定柱51;活动连接固定柱51穿过通孔304并与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3配合,使得第二踏板5活动固定在中壳50上。优选地,活动连接固定柱51包括引导部和卡接部,引导部与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3相适配,并可在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3中上下移动,卡接部用于与中壳50的下表面活动卡接。引导部和卡接部的结构有多种,引导部的长度决定了第二踏板5相对于第二上壳30的活动范围,更具体地说,第二踏板5活动的范围可以限定在1mm~10mm。优选地,设置中壳50的厚度大于第二上壳30的厚度,由于第二踏板5直接与中壳50活动连接,当人踩在第二踏板5上时,力可以直接传递到中壳50上,中壳50的壳体厚度大于第二上壳30,因此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可以承受更高的重量。
针对第一踏板4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上的实施例,更具体地说,第一上壳10上设有第一踏板安装孔102,第一踏板4通过第一踏板安装孔102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上,第一踏板4的下表面设有第一活动柱41,第一活动柱41穿过第一踏板安装孔102之后与第一上壳10的下表面活动卡接,避免第一踏板4脱离第一上壳10,且第一活动柱41的长度大于第一踏板安装孔102的厚度,使第一活动柱41可在第一踏板安装孔102中穿梭,从而使第一踏板4可以相对第一上壳10上下移动。
优选地,第一活动柱41包括引导部和卡接部,引导部与第一踏板安装孔102相适配,并可在第一踏板安装孔102中上下移动,卡接部用于与第一上壳10的下表面活动卡接。引导部和卡接部的结构有多种,引导部的长度决定了第一踏板4相对于第一上壳10的活动范围,更具体地说,第一踏板4活动的范围可以限定在1mm~10mm。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中壳和第二下壳,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之间;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上壳连接;和/或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上设置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二上壳上对应设置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配合使得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上壳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和/或
所述中壳上设置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第二下壳上对应设置第四连接结构,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四连接结构配合使得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四连接结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有两个;
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中壳上对称设置,和/或
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连线与水平线垂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结构有两个;
两个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在所述中壳上对称设置,和/或
两个所述第三连接结构的连线与水平线垂直。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壳上设置第五连接结构,所述第二下壳上对应设置第六连接结构,所述第五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六连接结构配合使得所述第二上壳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六连接结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和/或
所述第一上壳上设置第七连接结构,所述第一下壳上对应设置第八连接结构,所述第七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八连接结构配合使得所述第一上壳与所述第一下壳连接,所述第七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八连接结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连接结构有两个;
两个所述第五连接结构在所述第二上壳上对称设置,和/或
两个所述第五连接结构的连线与水平线垂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壳的下部设有容纳部,所述中壳置于所述容纳部中,且所述容纳部的下表面与所述中壳的上表面接触;或
所述第二下壳上侧设置容纳部,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容纳部中;或
所述第二上壳下侧和所述第二下壳上侧共同形成容纳部,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容纳部中,所述中壳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上壳的下表面接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上壳的厚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壳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上壳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体上设有第一踏板,所述第二车体上设有第二踏板;
所述第二上壳上设置通孔,所述中壳上设置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踏板包括活动连接固定柱;所述活动连接固定柱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配合,使得所述第二踏板活动固定在所述中壳上;
所述第一上壳上设有第一踏板安装孔,所述第一踏板通过第一踏板安装孔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上。
CN202021637939.6U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平衡车 Active CN2130833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37939.6U CN213083399U (zh)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平衡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37939.6U CN213083399U (zh)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平衡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83399U true CN213083399U (zh) 2021-04-30

Family

ID=75628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37939.6U Active CN213083399U (zh)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平衡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833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23974C (zh) 转向锁定装置
US20200406993A1 (en) Motorized platforms
US11358048B2 (en) Rotation mechanism for electric balance car and electric balance car comprising rotation mechanism
CN100377924C (zh) 转向锁定装置
US11697470B1 (en) Dual-purpose electric scooter
CN213083399U (zh) 一种平衡车
CN112061296B (zh) 一种平衡车控制方法
CN112407124B (zh) 一种平衡车
CN111846078A (zh) 一种平衡车
CN213109643U (zh) 一种平衡车
CN213292576U (zh) 一种平衡车
CN111891279A (zh) 一种平衡车用中壳及其平衡车
CN111846074A (zh) 一种平衡车
CN111846082A (zh) 一种平衡车
CN111846081A (zh) 一种平衡车
CN214028996U (zh) 一种平衡车
CN111846077A (zh) 一种平衡车
CN111846079A (zh) 一种平衡车
CN215553819U (zh) 一种两轮电动平衡车
CN213414107U (zh) 一种平衡车
CN111846080A (zh) 一种平衡车
CN111846083A (zh) 一种平衡车
CN215553816U (zh) 一种下装式平衡车
CN218674061U (zh) 一种儿童平衡车平衡检测主轴
CN213414108U (zh) 一种平衡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