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07124B - 一种平衡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衡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07124B
CN112407124B CN202011224226.1A CN202011224226A CN112407124B CN 112407124 B CN112407124 B CN 112407124B CN 202011224226 A CN202011224226 A CN 202011224226A CN 112407124 B CN112407124 B CN 1124071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pedal
axle
upper shell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2422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07124A (zh
Inventor
臧传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2422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071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07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071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071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071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07Automatic balancing machines with single main ground engaging wheel or coaxial wheels supporting a rid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平衡车,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第一下壳和第一部件组,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中壳、第二下壳和第二部件组,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之间,所述中壳使所述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重量基本平衡。其优点在于:本发明平衡车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方便用户操作,也增强了第二车体的结构强度,避免影响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平衡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衡车。
背景技术
电动平衡车,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驱动车轴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是现代人用来作为代步工具、休闲娱乐的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的产物。电动平衡车主要包括独轮和两轮两种类型,其中,双轮平衡车的安全系数较高,更适合代步出行。而一般的双轮平衡车采用左右两侧车体的结构,同时,左右两侧车体均包括上盖和下盖,平衡车内的部件大部分都固定在上盖或下盖上,导致有些结构的强度不够;一些双轮平衡车为方便安装和控制,将大部分部件设置在一侧车体中,从而使双轮平衡车出现单侧较重的问题,导致整车的稳定性难以做到统一。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衡车,有利于保持车体平衡,整车的稳定性更强,使用更安全。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第一下壳和第一部件组,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中壳、第二下壳和第二部件组,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之间,所述中壳使所述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重量基本平衡。
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组包括电池组件;
所述电池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上,所述第一上壳上设置有电池定位柱,所述电池组件通过所述电池定位柱与所述第一上壳固定;或,所述电池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下壳上,所述第一下壳上设置有电池定位柱,所述电池组件通过所述电池定位柱与所述第一下壳固定。
优选地,所述电池定位柱包括电池预定位柱和电池锁紧柱,所述电池组件的外壁上对应设有预定位槽和锁紧孔;和/或
所述电池定位柱包括两组,两组所述电池定位柱在所述第一上壳上或所述第一下壳上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上壳连接;和/或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
优选地,所述中壳上设置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二上壳上对应设置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配合使得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上壳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和/或
所述中壳上设置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第二下壳上对应设置第四连接结构,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四连接结构配合使得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四连接结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
优选地,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上壳连接时,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所述中壳上对称设置,和/或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连线与水平线垂直;
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时,所述第三连接结构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在所述中壳上对称设置,和/或两个所述第三连接结构的连线与水平线垂直。
优选地,所述第二上壳的下部设有容纳部,所述中壳置于所述容纳部中,且所述容纳部的下表面与所述中壳的上表面接触;或
所述第二下壳上侧设置容纳部,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容纳部中;
所述第二上壳下侧和所述第二下壳上侧共同形成容纳部,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容纳部中,所述中壳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上壳的下表面接触。
优选地,所述中壳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上壳的厚度;和/或,所述中壳上设有中壳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第二上壳上设置第五连接结构,所述第二下壳上对应设置第六连接结构,所述第五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六连接结构配合使得所述第二上壳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六连接结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和/或
所述第一上壳上设置第七连接结构,所述第一下壳上对应设置第八连接结构,所述第七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八连接结构配合使得所述第一上壳与所述第一下壳连接,所述第七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八连接结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上壳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一上壳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地,第一部件组包括第一车轮,第二部件组包括第二车轮,所述第一车轮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远离所述中壳的外侧端上,所述第二车轮设置在所述中壳远离所述第一上壳的外侧端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车轮包括第二车轴,所述第二上壳靠近第二车轮的一侧设有第一车轮挡板,所述第二下壳靠近所述第二车轮的一侧设有第二车轮挡板,所述第一车轮挡板和所述第二车轮挡板对应设置,形成对第二车轴的密封,设置所述中壳靠近所述第二车轮的外侧端与所述第一车轮挡板或所述第二车轮挡板相抵,以定位所述中壳;和/或
所述第一车轮包括第一车轴,所述第一上壳靠近第一车轮的一侧设有第三车轮挡板,所述第一下壳靠近所述第一车轮的一侧设有第四车轮挡板,所述第三车轮挡板和所述第四车轮挡板对应设置,形成对第一车轴的密封。
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组还包括第一挡泥板,所述第一挡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的外侧,并位于所述第一车轮上方,所述第一挡泥板和所述第一上壳为一体结构;和/或
所述第二部件组还包括第二挡泥板,所述第二挡泥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的外侧,并位于所述第二车轮上方,所述第二挡泥板和所述第二上壳为一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组包括第一踏板,所述第二部件组包括第二踏板,所述第一踏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上,所述第二踏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中壳上;
所述第一踏板的结构如下:一体踏板,或包括踏皮和踏垫组成;
所述第二踏板的结构如下:一体踏板,或包括踏皮和踏垫组成。
优选地,所述第一上壳上设有第一踏板安装孔,所述第一踏板通过第一踏板安装孔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上;
所述第二上壳上设置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踏板包括活动连接固定柱,所述活动连接固定柱与所述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配合连接。
优选地,对应所述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位置,所述中壳上设置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所述活动连接固定柱与所述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配合,使得所述第二踏板活动固定在所述第二上壳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上壳上设置通孔,所述中壳上设置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踏板包括活动连接固定柱;所述活动连接固定柱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配合,使得所述第二踏板活动固定在所述中壳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部件组还包括第二光电开关,所述第二光电开关设置在所述中壳的下侧;所述第二踏板包括触点,所述中壳上设置触点贯穿孔;所述第二踏板设置在第二上壳上时,所述第二上壳上设置触点孔,所述触点通过所述触点孔、所述触点贯穿孔与所述第二光电开关配合;所述第二踏板设置在中壳上时,所述触点通过所述触点贯穿孔与所述第二光电开关配合;所述触点贯穿孔中设置弹簧,使得第二踏板可以回弹。
优选地,所述第二部件组还包括第二光电开关,所述第二光电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上,位于所述第二踏板下方;所述第二上壳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光电开关的安装槽,所述第二光电开关置于所述安装槽中;所述第二踏板包括触点,所述触点与所述第二光电开关对应设置;所述中壳上设有活动安装孔,所述第二上壳上设有触点孔,所述触点孔与活动安装孔对应,所述第二踏板还包括触点柱,所述触点柱与所述活动安装孔相适配,所述活动安装孔中设置弹簧,使得第二踏板可以回弹。
优选地,所述中壳下侧设置第二车轴安装座,或所述第二上壳下侧设置第二车轴安装座,或所述第二下壳上设置第二车轴安装座;所述第二车轴安装座包括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和第二车轴安装槽;所述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包括两组,两组所述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车轴安装槽两侧;和/或
所述第一上壳下侧设置第一车轴安装座,或,所述第一下壳上设置第一车轴安装座;所述第一车轴安装座包括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和第一车轴安装槽;所述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包括两组,两组所述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车轴安装槽两侧。
优选地,所述中壳下侧设置第二控制板连接柱,或所述第二上壳下侧设置第二控制板连接柱;所述第二控制板连接柱包括两组,两组所述第二控制板连接柱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车轴安装座的两侧;和/或
所述第一上壳下侧设置第一控制板连接柱;所述第一控制板连接柱包括两组,两组所述第一控制板连接柱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车轴安装座的两侧。
优选地,平衡车还包括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的一端设置在第一车体中,另一端设置在第二车体中,使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可相对转动。
优选地,所述转动机构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一下壳之间;
所述转动机构的第二端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中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之间,所述中壳上和/或所述第二下壳上设置限位机构;或
所述转动机构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中壳中,所述中壳对应位置设有筒状部,所述转动机构可在所述筒状部内转动;或
所述转动机构的第二端可转动的设置所述第二下壳中,所述第二下壳对应位置处设置筒状部,所述转动机构可在所述筒状部内转动;或
所述转动机构的第二端可转动的夹设在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之间,所述第二上壳上和/或所述第二下壳上设置限位机构。
优选地,所述筒状部内设置第一套筒,所述转动机构可在所述第一套筒内转动。
优选地,所述转动机构的第二端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中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之间时,所述中壳设置转动上连接槽,所述第二下壳对应所述转动上连接槽的位置处设置转动下连接槽,所述转动机构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转动上连接槽和所述转动下连接槽之间;
所述转动下连接槽中设置限位块安装槽,和/或所述转动上连接槽中设置限位块安装槽;
所述转动上连接槽中设置指示灯板安装柱;
所述转动上连接槽中设置第一指示灯孔,对应所述第一指示灯孔位置处,所述第二上壳上设置第二指示灯孔,对应所述第二指示灯孔位置处,所述第二上壳上设置指示灯罩。
优选地,平衡车还包括轴承;所述转动上连接槽和所述转动下连接槽中设有限位槽,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限位槽之间,并配合所述转动机构转动。
优选地,平衡车还包括第二套筒;所述转动上连接槽中设置套筒安装槽,所述第二套筒设置在所述套筒安装槽中,并配合所述转动机构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上壳靠近第二上壳的一端设置转动机构上固定槽,对应的,所述第一下壳靠近所述第二下壳的一端设置转动机构下固定槽,所述转动机构固定在所述转动机构上固定槽和所述转动机构下固定槽之间;或
所述第一上壳靠近第二上壳的一端设置转动机构固定柱,所述转动机构通过所述转动机构固定柱固定在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一下壳之间。
优选地,所述转动机构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车体中,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车体中;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车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车体连接;所述转轴相对所述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转动;所述转轴的一端设有限位部,所述第一车体或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限位部对应的位置设有限位机构;
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中壳上设置转动上连接槽,所述第一下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上对应所述转动上连接槽的位置处设置转动下连接槽,所述转轴的两端套设有轴承,所述转动上连接槽和所述转动下连接槽上设有对应的轴承安装槽;或者
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二上壳上设置转动上连接槽,所述第一下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上对应所述转动上连接槽的位置处设置转动下连接槽,所述转轴的两端套设有轴承,所述转动上连接槽和所述转动下连接槽上设有对应的轴承安装槽;或者
所述第一上壳或第一下壳上设置有第三套筒,第二上壳或中壳或第二下壳上设有第一套筒,转轴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三套筒,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组包括第一控制板,所述第二部件组包括第二控制板;所述第一控制板设置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一下壳之间;所述第二控制板设置在所述中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之间;所述第一控制板与所述第一上壳或所述第一下壳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板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中壳或所述第二下壳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部件组包括喇叭;所述第二下壳内设置喇叭安装槽,所述喇叭设置在所述喇叭安装槽内。
优选地,平衡车还包括总开关,所述第二下壳内侧设置总开关安装孔,所述总开关设置所述总开关安装孔内。
优选地,平衡车还包括提手;所述提手设置在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连接处;所述提手包括分离设置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所述第二部以及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形成提手腔。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平衡车利用中壳使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重量基本平衡,从而使平衡车的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方便用户操作,也增强了第二车体的结构强度,避免影响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车体中设置有中壳的实施方式,显示了第一车体中设有电池组件的实施方式,还显示了转动机构的第二端位于中壳和第二下壳之间的实施方式;
图2为图1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另一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电池组件与第一上壳连接的实施方式;
图4为图1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另一角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车轴安装座位于中壳上的实施方式,显示了转动机构的第二端位于中壳和第二下壳之间的实施方式,还显示了第二踏板设置在第二上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显示了转动机构的第二端位于中壳的筒状部中的实施方式;
图6为图5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显示了转动机构的第二端位于第二下壳的筒状部中的实施方式;
图8为图7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显示了转动机构的第二端位于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之间的实施方式;
图10为图9中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显示了第二车轴安装座设置在第二上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显示了第二踏板设置在中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12为图11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车轴安装座位于中壳上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显示了转动机构的第二端位于中壳和第二下壳之间的实施方式;
图14为图13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触点贯穿孔设置在第二上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1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转动机构的第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车体中,第二端转动设置在第二车体中的实施方式;
图16为图15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光电开关设置在第一上壳上的实施方式,还显示了当第二踏板设置在中壳上时,光电开关设置在中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18为图17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光电开关设置在第一上壳上的实施方式,还显示了光电开关设置在第二上壳上时的实施方式;
图20为图19中实施例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中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触点贯穿孔设置在中壳上的实施方式,显示了第二车轴安装座设置在中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22为图21中实施例的中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还显示当转动机构的第二端位于中壳和第二下壳之间时中壳的结构;
图2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中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中壳上设置筒状部的实施方式;
图24为图23中实施例的中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中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当转动机构的第二端设置在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之间时的中壳的结构,还显示了第二车轴安装座设置在第二上壳上时的中壳的结构;
图26为图25中的实施例的中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中壳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其显示了第二车轴安装座位于中壳上的另一种实施方式,还显示了触点贯穿孔设置在第二上壳上时中壳的结构;
图28为图27中实施例的中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二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上壳设置覆盖部的实施方式,还显示了第二踏板设置在第二上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3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二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指示灯板设置在第二上壳对应位置的实施方式,还显示了第二踏板与中壳直接连接时第二上壳的结构;
图3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二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当转动机构的第二端设置在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之间时第二上壳的结构,还显示了第二车轴安装座设置在第二上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3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二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上壳设置覆盖部的实施方式,还显示了触点贯穿孔和第二控制板连接柱设置在第二上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3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二下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第二下壳上设有筒状部的实施方式;
图3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二下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转动机构的第二端与第二下壳转动连接的实施方式,还显示了限位机构设置在第二下壳上的实施方式;
图3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二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光电开关设置在第二上壳上时第二上壳的结构;
图36为图35中实施例的第二上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上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光电开关设置在第一上壳上时第一上壳的结构;
图3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中壳的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光电开关设置在中壳上时中壳的结构;
图39为图38中实施例的中壳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车体;2、第二车体;3、转动机构;31、第一端;32、第二端;33、转轴;34、限位部;35、轴承;36、限位套;37、限位块;38、限位块安装槽;39、转动机构固定孔;4、第一控制板;5、第二控制板;6、第一踏板;61、第一活动柱;62、第一触点;7、第二踏板;71、活动连接固定柱;72、第二触点;8、提手;
10、第一上壳;101、第七连接结构;102、第一控制板连接柱;103、第三车轮挡板;104、第一挡泥板;105、第一踏板安装孔;106、转动机构上固定槽;107、转动机构固定柱;108、第一踏板安装槽;
20、第一下壳;201、第八连接结构;202、第四车轮挡板;203、第一车轴槽;204、转动机构下固定槽;205、轴承安装槽;
30、第二上壳;301、第二连接结构;302、容纳部;303、第五连接结构; 304、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5、第一车轮挡板;306、第二挡泥板;307、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308、通孔;309、触点孔;310、覆盖部;3101、第二指示灯孔;3102、灯罩;311、第二踏板安装槽;
40、第二下壳;401、第四连接结构;402、第六连接结构;403、第二车轮挡板;404、第二车轴槽;405、转动下连接槽;406、第一套筒安装槽;4061、限位套槽;407、喇叭安装槽;408、总开关安装孔;409、喇叭;
50、中壳;501、第一连接结构;502、第三连接结构;503、第一通槽; 504、第二通槽;505、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6、第一套筒;507、转动上连接槽;508、指示灯板;5081、灯板柱;5082、第一指示灯孔;509、中壳加强筋;
60、电池组件;601、电池盒;602、电池定位柱;6021、电池预定位柱; 6022、电池锁紧柱;603、预定位槽;604、锁紧孔;
70、第一车轮;701、第一车轴;702、第一车轴安装座;703、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704、第一车轴安装槽;705、第一车轴压片;
80、第二车轮;801、第二车轴;802、第二车轴安装座;803、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4、第二车轴安装槽;805、第二车轴压片;
90、第一光电开关;901、第二光电开关;902、触点贯穿孔;903、安装槽;9031、第一过线孔;9032、第二过线孔;9033、第三过线孔;904、触点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看附图1至附图39,本发明实施例的平衡车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阐明,其中,位于第二车体内的中壳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整车稳定性差的稳定,使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重量基本平衡,操作更稳定,平衡车行驶更安全。
如附图1至图20所示,本发明设计一种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第一车体1包括第一上壳10、第一下壳20和第一部件组,第二车体 2包括第二上壳30、中壳50、第二下壳40和第二部件组,中壳50设置在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之间,中壳50使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重量基本平衡。
如附图1至图20所示,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相对设置,第一车体1 和第二车体2可以相对静止,也可以通过转动机构3相对转动。第一车体1 可以为平衡车中的左车体,对应的,第二车体2为平衡车中的右车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车体1可以为平衡车中的右车体,对应的,第二车体2为平衡车中的左车体。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位置对其结构无实质影响,可正常使用即可。
由于第一车体1上的第一部件组和第二车体2上的第二部件组重量不一致,而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的重量相当,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重量也不平衡,从而导致了平衡车的整个车体不平衡,容易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翻车危险。因此,在质量较轻的第二车体2中设置中壳50,从而使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重量基本平衡,提高整个车体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平衡车中重量较大的部件为电池组件60,第一部件组包括电池组件60,电池组件60具有较大体积,第一车体1为双层结构,其内具有较大安装空间,电池组件60设置在第一车体1中,位于第一上壳10 的下方,电池组件60包括电池盒601和电池,电池设置在电池盒601内,电池盒601与第一上壳10或第一下壳20固定连接。
更具体地说,在如附图1、附图2和附图3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电池盒601与第一上壳10连接,第一上壳10上设置有电池定位柱602,电池盒 601通过电池定位柱602与第一上壳10连接。电池定位柱602包括电池预定位柱6021和电池锁紧柱6022,电池锁紧柱6022上设有与锁紧孔604对应的螺丝孔,电池组件60的外壁上对应设有预定位槽603和锁紧孔604,安装时,可以先将电池预定位柱6021插入电池盒601外壁上的预定位槽603中,同时将电池锁紧柱6022与锁紧孔604对应,而后用螺丝将电池锁紧柱6022与锁紧孔604锁紧固定,从而实现电池盒601与电池定位柱602的固定连接。如附图3所示,电池与定位柱的长度大于电池锁紧柱6022的长度。优选地,为加强电池组件60与第一上壳10的连接稳定性,电池定位柱602包括两组,分别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下表面与电池盒601两侧对应的位置上,如附图2 和附图3所示,电池定位柱602位于电池盒601的两侧,对应的,预定位槽 603和锁紧孔604也位于电池盒601的两侧。为保证电池组件60的受力平衡,两组电池定位柱602对称设置。若第一上壳10上设置有第一踏板6,且第一踏板6通过活动连接固定柱71相对第一上壳10活动,则,电池定位柱602 具有一定长度,且大于活动连接固定柱71的长度,避免第一踏板6相对第一上壳10活动时,活动连接固定柱71被电池组件60抵住,影响第一踏板6 正常移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池组件60设置在第一下壳20上,第一下壳20上设置有电池定位柱602,电池组件60通过电池定位柱602与第一下壳20固定。电池定位柱602包括电池预定位柱6021和电池锁紧柱6022,电池锁紧柱6022 上设有与锁紧孔604对应的螺丝孔,电池组件60的外壁上对应设有预定位槽 603和锁紧孔604,安装时,将预定位槽603与电池预定位柱6021对准,下放电池盒601,使电池预定位柱6021插入电池盒601外壁上的预定位槽603中,此时,电池锁紧柱6022与锁紧孔604对应,而后用螺丝将电池锁紧柱 6022与锁紧孔604锁紧固定,从而实现电池盒601与电池定位柱602的固定连接。电池与定位柱的长度大于电池锁紧柱6022的长度。优选地,为加强电池组件60与第一上壳10的连接稳定性,电池定位柱602包括两组,分别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下表面与电池盒601两侧对应的位置上,电池定位柱602 位于电池盒601的两侧,对应的,预定位槽603和锁紧孔604也位于电池盒 601的两侧。为保证电池组件60的受力平衡,两组电池定位柱602对称设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上均设有电池定位柱 602,电池组件60同时与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连接固定,以获取更稳定的安装效果。电池定位柱602的具体结构,和与电池盒601的连接方式可以如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另外,为保证电池组件60的受力平衡,电池定位柱602的数量可以为四组,且位于第一上壳10上的两组彼此对称设置,位于第一下壳20上的两组彼此对称设置。位于第一上壳10上的电池定位柱602 可以与第一下壳20上的电池定位柱602对应设置,也可以错位设置。若第一上壳10上设置有第一踏板6,且第一踏板6通过活动连接固定柱71相对第一上壳10活动,则,电池定位柱602具有一定长度,且大于活动连接固定柱 71的长度,避免第一踏板6相对第一上壳10活动时,活动连接固定柱71被电池组件60抵住,影响第一踏板6正常移动。
第二车体2中设置中壳50,为三层结构,安装空间较小,但结构强度更高,承重效果更好。中壳50的安装固定对第二车体2和整个平衡车的稳定性都较为重要。中壳50可以单独与第二上壳30连接,也可以单独与第二下壳 40连接,也可以同时与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中壳50上设置第一连接结构 501,第二上壳30上对应设置第二连接结构301,第一连接结构501和第二连接结构301配合使得中壳50与第二上壳30连接,第一连接结构501和第二连接结构301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更具体地说,在附图21和附图29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一连接结构501为连接孔,第二连接结构301 为连接柱,连接孔和连接柱对应设置,螺丝穿过连接孔与连接柱螺纹连接,使中壳50与第二上壳30固定连接。
如附图21和附图29所示,中壳50与第二上壳30连接时,第一连接结构501有两个,使中壳50与第二上壳30的连接更牢固。优选地,为使中壳 50在安装时受力平衡,两个第一连接结构501在中壳50上对称设置,即两个第一连接结构501关于中壳50的中心横轴中心对称。或者说,两个第一连接结构501的连线可以与水平线垂直,该水平线指的是附图3和附图4中的方向上的水平横线。更具体地说,两个第一连接结构501位于中壳50的两侧,如附图21所示,两个连接孔位于中壳50的两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中壳50上设置第三连接结构502,第二下壳40上对应设置第四连接结构401,第三连接结构502和第四连接结构401配合使得中壳50与第二下壳40连接,第三连接结构502和第四连接结构401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更具体地说,在附图22和附图34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三连接结构502为连接柱,第四连接结构401为连接柱,第三连接结构502和第四连接结构401中的至少一者为贯通连接柱,中壳50上的连接柱和第二下壳40上的连接柱对应设置,且其上均设有螺丝孔,螺丝穿过贯穿连接柱与连接柱螺纹连接,使中壳50与第二下壳40固定连接。
如附图22和附图34所示,中壳50与第二下壳40连接时,第三连接结构502有两个,使中壳50与第二下壳40的连接更牢固。优选地,为使中壳 50在安装时受力平衡,两个第三连接结构502在中壳50上对称设置,即两个第三连接结构502关于中壳50的中心横轴中心对称。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三连接结构502的连线与水平线垂直,该水平线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上的水平横线。更具体地说,两个第三连接结构502位于中壳50的两侧,如附图22所示,两个连接柱位于中壳50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缩小第二车体2的体积,使中壳50安装更稳定,第二车体2内设置有容纳中壳50的容纳部302,中壳50部分或全部位于容纳部302。更具体地说,在一实施例中,如附图4和附图29所示,第二上壳30 下侧设置有容纳部302,容纳部302为凹槽结构,中壳50的上部位于容纳部 302中,或中壳50整体均位于容纳部302中,此时,可以设置容纳槽的下表面与中壳50的上表面相抵,使第二上壳30受到的力可以作用到中壳50上,避免第二上壳30超过承重范围而损坏,提高了平衡车的机械强度,保证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下壳40上侧设置有容纳部302,容纳部302为凹槽结构,中壳50的下部位于容纳部302中,或中壳50整体均位于容纳部302 中,此时,可以设置第二上壳30的下表面与中壳50的上表面相抵,使第二上壳30受到的力可以作用到中壳50上,避免第二上壳30超过承重范围而损坏,提高了平衡车的机械强度,保证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上壳30下侧和第二下壳40上侧共同形成容纳部 302,容纳部302为腔体结构,中壳50整体位于容纳部302中,此时,可以设置第二上壳30的下表面与中壳50的上表面相抵,使第二上壳30受到的力可以作用到中壳50上,避免第二上壳30超过承重范围而损坏,提高了平衡车的机械强度,保证了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基于上述几个实施例,优选地,中壳50的厚度大于第二上壳30的厚度,中壳50的机械强度更高,同时可以提高第二上壳30的机械强度,当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之间存在转动机构3时,转动机构3与中壳50连接,可以使转动机构3的安装更稳定,增强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之间的连接,从而使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之间转动更稳定,提高整个平衡车车体的稳定性。优选地,中壳上还可设置中壳加强筋509,进一步增强中壳的结构强度。
基于上述实施例,优选地,为了使平衡车的外形更美观,第一上壳10 和第二上壳30齐平,第二上壳30的上表面和第一上壳10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使用户可以平稳地站在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上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上壳10与第一下壳20连接固定,形成第一容纳腔,更具体地说,第一上壳10上设置第七连接结构101,第一下壳20上对应设置第八连接结构201,第七连接结构101和第八连接结构201配合使得第一上壳10与第一下壳20连接,第七连接结构101和第八连接结构201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在附图1和附图2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七连接结构101为连接柱,其上设有连接孔,第八连接结构201为连接柱,其内设有贯穿的连接孔,安装时,对准第七连接结构101和第八连接结构201,将螺丝穿过第一下壳20上的连接孔,进入第一上壳10上的连接柱,将两个连接柱连接固定,以连接固定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上壳30可以直接与第二下壳40连接,也可以通过中壳50与第二下壳40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二上壳30上设置第五连接结构303,第二下壳40上对应设置第六连接结构402,第五连接结构303和第六连接结构402配合使得第二上壳30与第二下壳40连接;第五连接结构303 和第六连接结构402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在附图1和附图2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五连接结构303为连接柱,其中设有连接孔,第六连接结构402为连接柱,其中设有连接孔,连接柱用于连接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分别与中壳50连接,从而构成整个第二车体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上壳30不仅与中壳50 连接,还通过第五连接结构与第二下壳40有直接的连接,第二车体2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承重更高,平衡车的运行更安全。
第一车体1包括第一车轮70,第二车体2包括第二车轮80,而第二车轮 80的具体安装结构有多种方式,下面将以举例的方式简单描述其中的几种方式。
对于第一车轮70的安装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件组包括第一车轮70,第一车轮70设置在第一上壳10远离中壳50的外侧端上,第二部件组包括第二车轮80,第二车轮80设置在中壳50远离第一上壳10的外侧端上。更具体地说,第一车轮70包括第一车轴701,第一上壳10上设有第一车轴安装座702,第一车轴安装座702包括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703和第一车轴安装槽704;第一车轴安装槽704与第一车轴相适配,第一车轴安放在第一车轴安装槽中,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703包括两组,两组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703对称设置在第一车轴安装槽704两侧。第一车轴安装座702上还设有第一车轴压片705,第一车轴通过第一车轴压片705固定在第一车轴安装槽中;第一车轴压片705通过螺丝与第一车轴安装座702固定连接,保证第一车轴不会脱离第一车轴安装槽。
对于第一车轮70的安装位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件组包括第一车轮70,第一车轮70设置在第一下壳20远离中壳50的外侧端上,更具体地说,第一车轮70包括第一车轴701,第一下壳20上设有第一车轴安装座 702,第一车轴安装座702包括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703和第一车轴安装槽 704;第一车轴安装槽704与第一车轴相适配,第一车轴安放在第一车轴安装槽中,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703包括两组,两组第一车轴压片固定孔703对称设置在第一车轴安装槽704两侧。第一车轴安装座702上还设有第一车轴压片705,第一车轴通过第一车轴压片705固定在第一车轴安装槽中;第一车轴压片705通过螺丝与第一车轴安装座702固定连接,保证第一车轴不会脱离第一车轴安装槽。
基于上述实施例,优选地,第一部件组包括第一控制板4,为保护第一控制板4,第一控制板4位于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之间,第一上壳10 或第一下壳20上设有第一控制板连接柱102,第一控制板4通过第一控制板连接柱102与第一上壳10或第一下壳20固定连接;为使第一控制板4的安装更牢固,第一控制板连接柱102包括两组,两组第一控制板连接柱102分别设置按在第一车轴安装座702的两侧,使第一控制板4不与第一车轴安装座702干涉。两组第一控制板连接柱的间距不同,可用于安装不同尺寸的第一控制板。
对于第二车轮80的安装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车轮80包括第二车轴801,中壳50上设有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第二车轴安装座802包括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3和第二车轴安装槽804;第二车轴安装槽804与第二车轴相适配,第二车轴安放在第二车轴安装槽中,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3 包括两组,两组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3对称设置在第二车轴安装槽804两侧。第二车轴安装座802上还设有第二车轴压片805,第二车轴通过第二车轴压片805固定在第二车轴安装槽中;第二车轴压片805通过螺丝与第二车轴安装座802固定连接,保证第二车轴不会脱离第二车轴安装槽。与上述实施例结合,优选地,中壳50的厚度大于第二上壳30的厚度;由于中壳50 的厚度较厚,机械强度较大,因此,在附图21至附图24以及附图28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二车轴安装座设置在中壳50的底部,使第二车轴安装更牢固,第二车轮可以更稳定地带动第二车体2运行。
对于第二车轮80的安装位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9和附图10 所示,第二车轮80包括第二车轴801,第二上壳30上设有第二车轴安装座 802,第二车轴安装座802包括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3和第二车轴安装槽 804;第二车轴安装槽804与第二车轴相适配,第二车轴安放在第二车轴安装槽中,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3包括两组,两组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3对称设置在第二车轴安装槽804两侧。第二车轴安装座802上还设有第二车轴压片805,第二车轴通过第二车轴压片805固定在第二车轴安装槽中;第二车轴压片805通过螺丝与第二车轴安装座802固定连接,保证第二车轴不会脱离第二车轴安装槽。
由于中壳50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下方,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下表面的第二车轴安装座802容易与中壳50干涉,因此,基于该实施例,优选地,如附图 25和附图26所示,中壳50上设有第一通槽503,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穿过第一通槽503位于中壳50的下方,避免与中壳50干涉,而此时,第二车轴也位于中壳50的下方,第二车轴安装座802通过第二车轴压片805将第二车轴固定在第二车轴安装槽804中。将第二车轴安装座802设置在第二上壳30,相对于现有的上壳结构,仅仅取消了第二上壳30上的第二控制板连接柱和第二触点贯穿孔,简化生产工艺,避免浪费,也方便第二上壳30与第二车轴安装。优选地,中壳50上的第一通槽503具有朝向第二车轮的开口,使第二上壳30与第二车轴可以先安装,而后直接将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直接穿过第一通槽503,安装更简单方便。同时,第二车轴安装座802和第二上壳30相当于对中壳50进行左右限位,使中壳50与第二壳体连接得更紧密,使第二车体2的机械强度更好,更稳定。
对于第二车轮80的安装位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车轮80包括第二车轴801,第二下壳40上设有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第二车轴安装座802 包括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3和第二车轴安装槽804;第二车轴安装槽804 与第二车轴相适配,第二车轴安放在第二车轴安装槽中,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3包括两组,两组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803对称设置在第二车轴安装槽 804两侧。第二车轴安装座802上还设有第二车轴压片805,第二车轴通过第二车轴压片805固定在第二车轴安装槽中;第二车轴压片805通过螺丝与第二车轴安装座802固定连接,保证第二车轴不会脱离第二车轴安装槽。
基于上述几个实施例,优选地,第二部件组包括第二控制板5,为保护第二控制板5,第二控制板5位于中壳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中壳50或第二下壳40下侧设置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第二控制板5通过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与中壳50或第二下壳40固定连接;为使第二控制板5的安装更牢固,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包括两组,两组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分别设置在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的两侧,使第二控制板5不与第二车轴安装座802 干涉。当中壳50上设有第一通槽503时,两组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分别位于第一通槽503的两侧。
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除了设置上述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设置在第二上壳30的下侧,更具体地说,第二部件组包括第二控制板5,第二控制板5设置在中壳50的下方,中壳50上设有第二通槽504,第二上壳30上设有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穿过第二通槽504与第二控制板5连接。这样的方式可以简化中壳50的结构,使第二上壳30与中壳50安装更方便,也不会存在装配误差;而通过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第二上壳30与中壳50的连接更紧密,有利于提高第二车体2的机械强度,从而提升平衡车整车的稳定性;同时,第二控制板连接柱还可对中壳起限位作用。为使第二控制板5的安装更牢固,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 包括两组,两组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分别设置在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的两侧,使第二控制板5不与第二车轴安装座802干涉。此时,第二车轴安装座 802位于中壳50的下侧,第二通槽504与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对应,数量也为两个,且两个第二通槽504分别位于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的两侧,使第二控制板连接柱304穿过第二通槽504后位于第二车轴安装座802的两侧。
在实际应用时,第一车轮70和第二车轮80的安装位置可以彼此结合,比如,当第一车轮70与第一上壳10连接,第二车轮80可以与第二上壳30 连接,也可以与中壳50连接,也可以与第二下壳40;当第一车轮70与第一下壳20连接,第二车轮80可以与第二上壳30连接,也可以与中壳50连接,也可以与第二下壳40。第一车轮70的第一车轴701与第二车轮80的第二车轴801的轴线重合,以保证两个车轮同心转动,平衡车的运行更稳定。
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在转动时容易卷起杂物或水,若使杂物或水进入第一车体1或第二车体2中,容易使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内的电子元件受损,影响平衡车的正常运行,存在安全隐患。基于上述实施例,第一车轮主要依靠第一车轴与第一车体1连接,第二车轮主要依靠第二车轴与第二车体2连接,因此,需要做好第一车轴和第二车轴上的密封工作。以第二车轴与第二车体2的连接为例,第二上壳30靠近第二车轮的一侧设有第一车轮挡板 305,第二下壳40靠近第二车轮的一侧设有第二车轮挡板403,第一车轮挡板305和第二车轮挡板403对应设置,形成车轴密封,即第二车轴的密封。更具体地说,第一车轮挡板305和第二车轮挡板403在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安装靠拢后相抵,仅留出供第二车轴穿过的第二车轴孔,第二车轴孔可以设置在第一车轮挡板305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车轮挡板403上。如附图 1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二车轴槽404设置在第二车轮挡板403的上边缘,待第一车轮挡板305与第二车轮挡板403相抵后,形成完整的第二车轴孔,第二车轴孔的形状与第二车轴相适配。
第一车轮与第一车体1之间的车轴密封可采用相同的密封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常规的密封结构。更具体地说,第一车轮70包括第一车轴701,第一上壳10靠近第一车轮70的一侧设有第三车轮挡板103,第一下壳20靠近第一车轮70的一侧设有第四车轮挡板202,第三车轮挡板103和第四车轮挡板202对应设置,形成对第一车轴701的密封。第三车轮挡板103和第四车轮挡板202在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安装靠拢后相抵,仅留出供第一车轴穿过并转动的第一车轴孔,第一车轴孔可以设置在第一车轮挡板305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车轮挡板403上,第一车轴孔可以由第一车轴槽203和第三车轮挡板103或第一车轴槽203和第四车轮挡板202形成。更具体地说,如附图1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一车轴槽203设置在第三车轮挡板103的上边缘,待第三车轮挡板103与第四车轮挡板202相抵后,形成完整的第一车轴孔,第一车轴孔的形状与第一车轴相适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更好地定位中壳50,中壳50的一端与第一车轮挡板305相抵,以定位中壳50,对中壳50起限位作用。更具体地说,中壳50 靠近第一车轮挡板305的一面为平面,该平面与第一车轮挡板305的内壁相抵,且中壳50上的第二车轴安装座802与第二车轴孔对应,第二车轴安装槽与第二车轴孔同心设置。优选地,第一车轮挡板305上设有加强筋,用以加强第一车轮挡板305的机械强度,中壳50上的平面与加强筋相抵。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上设有挡泥板,挡泥板分别与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对应设置,防止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在行驶过程中飞溅污水或污渍,影响用户使用感受。更具体地说,第一部件组还包括第一挡泥板104,第一挡泥板104设置在第一上壳10的外侧,并位于第一车轮70上方,第一挡泥板104和第一上壳10为一体结构;第二部件组还包括第二挡泥板306,第二挡泥板306设置在第二上壳30的外侧,并位于第二车轮80上方,第二挡泥板306和第二上壳30为一体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上均设置挡泥板,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方便用户踩踏,第一部件组包括第一踏板6,第二部件组包括第二踏板7,如附图所示,第一踏板6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上,第二踏板7设置在第二上壳30或中壳50上。对于第一踏板6和第二踏板7的具体结构:第一踏板6为一体式踏板,方便加工和安装,或,包括踏皮和踏垫,以增强踩踏的触感;第二踏板7为一体式踏板,方便加工和安装,或,包括踏皮和踏垫,以增强踩踏的触感。
为方便控制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第一踏板6和第二踏板7中的一者或两者可以相对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移动,从而触发光电开关,使平衡车开始工作。更具体地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踏板6活动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上,第一踏板6的下方设有第一光电开关90,在第一踏板6承重后下移,触发第一光电开关90,第一控制板4控制第一车体1工作,此时,第一光电开关90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一控制板4上,也可以独立设置在第一上壳 10上,其具体的设置方式将在下面的实施例中进行描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踏板7活动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上,第二踏板7的下方设有第二光电开关 901,在第二踏板7承重后下移,触发第二光电开关901,第二控制板5控制第二车体2工作,此时,第二光电开关901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二控制板5上,也可以独立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上,其具体的设置方式将在下面的实施例中进行描述。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踏板6和第二踏板7均可以活动,同时控制平衡车,将上述实施例进行组合即可。
针对第一踏板6活动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上的实施例,更具体地说,第一上壳上设有第一踏板安装槽108,用于放置第一踏板,同时,第一上壳10上设有第一踏板安装孔105,第一踏板安装孔位于第一踏板安装槽108中,第一踏板6通过第一踏板安装孔105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上;第一踏板6的下表面设有第一活动柱61,第一活动柱61穿过第一踏板安装孔105之后与第一上壳10的下表面活动卡接,避免第一踏板6脱离第一上壳10,且第一活动柱61的长度大于第一踏板安装孔105的厚度,使第一活动柱61可在第一踏板安装孔105中穿梭,从而使第一踏板6可以相对第一上壳10上下移动。
优选地,第一活动柱61包括引导部和卡接部,引导部与第一踏板安装孔 105相适配,并可在第一踏板安装孔105中上下移动,卡接部用于与第一上壳10的下表面活动卡接。引导部和卡接部的结构有多种,引导部的长度决定了第一踏板6相对于第一上壳10的活动范围,更具体地说,第一踏板6活动的范围可以限定在1mm~10mm。
针对第二踏板7活动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上的实施例,第二车体2中设置有中壳50,因此,第二踏板7的安装结构有多种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上壳上设有第二踏板安装槽311,用于放置第二踏板,同时,第二上壳30上设置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307,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307位于第二踏板安装槽311中,第二踏板7包括活动连接固定柱71,活动连接固定柱71与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307配合连接,对应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307位置,中壳50上设置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5;活动连接固定柱71 与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307和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5配合,使得第二踏板 7活动固定在第二上壳30上。优选地,活动连接固定柱71包括引导部和卡接部,引导部与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307和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5相适配,并可在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307和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5中上下移动,卡接部用于与中壳50的下表面活动卡接。引导部和卡接部的结构有多种,引导部的长度决定了第二踏板7相对于第二上壳30的活动范围,更具体地说,第二踏板7活动的范围可以限定在1mm~10mm。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踏板7设置在中壳上,第二上壳30与第二踏板7 对应的位置设有通孔308,第二踏板7穿过通孔308与中壳50连接,在第二上壳30上设置通孔308,不仅使第二踏板7可以直接与中壳50连接,装配工艺更简单;还可节省第二上壳30的材料,降低成本;使人体的重量直接作用在中壳上,而不用通过第二上壳了。更具体地说,中壳50上设置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5,第二踏板7包括活动连接固定柱71;活动连接固定柱71 穿过通孔308并与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5配合,使得第二踏板7活动固定在中壳50上。优选地,活动连接固定柱71包括引导部和卡接部,引导部与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5相适配,并可在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505中上下移动,卡接部用于与中壳50的下表面活动卡接。引导部和卡接部的结构有多种,引导部的长度决定了第二踏板7相对于第二上壳30的活动范围,更具体地说,第二踏板7活动的范围可以限定在1mm~10mm。优选地,设置中壳50的厚度大于第二上壳30的厚度,由于第二踏板7直接与中壳50活动连接,当人踩在第二踏板7上时,力可以直接传递到中壳50上,中壳50的壳体厚度大于第二上壳30,因此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可以承受更高的重量。
基于上述实施例,当第一踏板6活动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上时,第一部件组包括第一光电开关90,第一踏板6的下表面与第一光电开关90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一触点62,第一踏板6承重下移后,第一触点62触发第一光电开关90,从而控制平衡车的工作。针对第一光电开关90的不同设置位置,第一踏板6和第一上壳10具有多种结构,以下将一一举例描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光电开关90设置在第一控制板4上,第一控制板4 位于第一上壳10的下方;或者,第一光电开关90独立设置在第一上壳10 的下方,不设置在第一控制板上。第一触点62设置在第一踏板6下表面的触点柱904上,第一上壳10上设有触点贯穿孔902,触点贯穿孔902中设有弹簧,弹簧可套设在触点柱904上,并与触点贯穿孔902的底部凸沿相抵,实现第一踏板6的复位。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光电开关90独立设置在第一上壳10上,位于第一踏板6的下方,第一光电开关90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控制板4电连接,传递电信号,第一触点62设置在第一踏板6的下表面,当第一踏板6上站人或受力时,第一踏板6下压即可触发第一光电开关90,并将信号传送至第一上壳 10下方的第一控制板4,控制平衡车开始工作。更具体地说,为固定第一光电开关90,第一上壳10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一光电开关90的安装槽903,第一光电开关90置于安装槽903中。优选地,安装槽903的深度大于等于第一光电开关90的高度,避免第一踏板6在相对第一上壳10移动时挤压、损坏第一光电开关90,安装槽903中或安装槽903的侧边设有第一过线孔9031,用于供连接件穿过。与此同时,为了方便第一踏板6下压后复位,第一踏板 6上设有安装弹簧的触点柱,第一上壳10上设有活动安装孔,触点柱与活动安装孔相适配,弹簧的一端与触点柱连接,另一端与活动安装孔连接,以实现第一踏板6的回弹。触点柱位于第一踏板6的下表面,同时,弹簧环绕触点柱设置在活动安装孔,活动安装孔为非贯通孔,弹簧的一端与活动安装孔的底壁相抵。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活动安装孔可以为贯通孔,活动安装孔的底部设有与弹簧相抵的凸沿,使弹簧可在凸沿和第一踏板6之间伸缩,活动安装孔中的贯通孔可具有其他功能,比如方便第一上壳10内的部件维修或供其他光电开关的触点通过等,此时,活动安装孔为触点贯穿孔902。
基于上述实施例,当第二踏板7活动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上时,第二部件组包括第二光电开关901,第二踏板7的下表面与第二光电开关901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触点72,第二踏板7承重下移后,第二触点72触发第二光电开关901,从而控制平衡车的工作。针对第二光电开关901的不同设置位置,第二踏板7、中壳50和第二上壳30具有多种结构,以下将一一举例描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踏板7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上,第二光电开关901 设置在第二控制板5上,第二控制板5位于中壳50的下方,第二触点72设置在第二踏板7下表面的触点柱904上,第二上壳30上设有触点孔309,中壳50上设有触点贯穿孔902,触点贯穿孔902与触点孔309和触点对应,触点与第二光电开关901位置对应,触点依次穿过触点孔309和触点贯穿孔902 触发第二光电开关901。为使第二踏板7可相对第二上壳30和中壳50上下移动,触点贯穿孔902的底部设有凸沿,凸沿上方设有弹簧,弹簧置于触点贯穿孔902中,一端与凸沿相抵,另一端与踏板上的触点柱904相连接,用于第二踏板7的复位。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附图19和附图20所示,第二踏板7设置在第二上壳30,第二光电开关901独立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上,位于第二踏板7的下方,第二控制板5位于中壳50的下方,第二光电开关901通过连接件与第二控制板5电连接,传递电信号,第二触点72设置在第二踏板7的下表面,当第二踏板7上站人或受力时,第二踏板7下压即可触发第二光电开关901,并将信号传送至中壳50下方的第二控制板5,控制平衡车开始工作。更具体地说,为固定第二光电开关901,第二上壳30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二光电开关 901的安装槽903,第二光电开关901置于安装槽903中。优选地,安装槽 903的深度大于等于第二光电开关901的高度,避免第二踏板7在相对第二上壳30移动时挤压、损坏第二光电开关901。此时,安装槽903中或安装槽 903的侧边设有第二过线孔9032,中壳50上设有第一通槽503,连接件可依次穿过第二过线孔9032和第一通槽503与第二控制板5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踏板7设置在中壳50上,第二光电开关901设置在第二控制板5上,第二控制板5位于中壳50的下方,第二触点72设置在第二踏板7下表面的触点柱904上,中壳50上设有触点贯穿孔902,第二触点72与第二光电开关901位置对应,第二触点72穿过触点贯穿孔902触发第二光电开关901。为使第二踏板7可相对第二上壳30和中壳50上下移动,触点贯穿孔902的底部设有凸沿,凸沿上方设有弹簧,弹簧置于触点贯穿孔 902中,一端与凸沿相抵,另一端与踏板上的触点柱904相连接,用于第二踏板7的复位。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附图17和附图18所示,第二踏板7设置在中壳50 上,第二光电开关901独立设置在中壳50上,位于第二踏板7的下方,第二光电开关901通过连接件与第二控制板5电连接,传递电信号,第二控制板 5位于中壳50下方,第二触点72设置在第二踏板7的下表面,当第二踏板7 上站人或受力时,第二踏板7下压即可触发第二光电开关901,并将信号传送至中壳50下方的第二控制板5,控制平衡车开始工作。更具体地说,为固定第二光电开关901,中壳50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二光电开关901的安装槽 903,第二光电开关901置于安装槽903中。优选地,安装槽903的深度大于等于第二光电开关901的高度,避免第二踏板7在相对第二上壳30移动时挤压、损坏第二光电开关901;安装槽903中或安装槽903的侧边设有第三过线孔9033,连接件穿过第三过线孔9033与第二控制板5连接。与此同时,为了方便第二踏板7下压后复位,第二踏板7上设有安装弹簧的触点柱,中壳50上设有活动安装孔,第二上壳30上设有供第二踏板7穿过的通孔308,触点柱与活动安装孔相适配,弹簧的一端与触点柱连接或相抵,另一端与活动安装孔连接或相抵,以实现第二踏板7的回弹,触点柱穿过活动安装孔,在活动安装孔中上下移动,并在弹簧的作用下带动第二踏板7复位。触点柱位于第二踏板7的下表面,同时,弹簧环绕触点柱设置在活动安装孔。活动安装孔为非贯通孔,弹簧的一端与活动安装孔的底壁相抵。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附图18和附图39所示,活动安装孔可以为贯通孔,活动安装孔的底部设有与弹簧相抵的凸沿,使弹簧可在凸沿和第二踏板7之间伸缩,活动安装孔中的贯通孔可具有其他功能,比如方便中壳50内的部件维修或供其他光电开关的触点通过等,此时,活动安装孔为触点贯穿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需要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相对转动,从而控制平衡车运行,因此,平衡车还包括转动机构3,转动机构3的一端与第一车体1 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车体2连接,而连接的具体方式和结构有多种,下面将举例描述其中几种的连接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转动设置在第二车体2中,第一端31固定设置在第一车体1中,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固定设置在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之间,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可转动的设置在中壳50 和第二下壳40之间,中壳50上和/或第二下壳40上设置限位机构,转动机构3包括转轴33和限位机构,限位机构与转轴33上的限位部34相适配,以限制转轴33的转动角度。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以转轴33的轴线为圆心转动。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块37和限位块安装槽38,限位块安装槽38可以设置在第二下壳40上,也可以设置在中壳50,也可以第二下壳40和中壳50 上均设置限位块安装槽38。在如附图1、附图4和附图34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限位块安装槽38设置在第二下壳40上。转轴33位于中壳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的一端设有限位部34,限位部34包括带缺口的限位凸台,限位块 37为与限位凸台对应设置的限位片,且限位片的顶面在转轴33转动时可与限位凸台的两端分别抵触,以限制转轴33的转动角度。
为了实现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的定位,中壳50设置转动上连接槽507,第二下壳40对应转动上连接槽507的位置处设置转动下连接槽405,转动机构3可转动的设置在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405之间,转动机构 3包括转轴33,为实现转轴33与转动上连接轴和转动下连接轴的转动连接,转轴33置于中壳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的一端上套设有第二套筒或轴承35,且为了安装轴承35或套筒,转动上连接轴和转动下连接轴中设有限位槽,更具体地说,当转轴33上套设的是轴承35时,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405中设有轴承限位槽;当转轴33上套设的是第二套筒时,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405中设有套筒限位槽。转轴33可在第二套筒或轴承 35中转动,从而使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可以相对转动。
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通过转动机构3连接,而为了方便用户观察平衡车的工作情况,平衡车还包括指示灯板508,指示灯板508与控制电路板连接,可通过其上的发光器件反馈平衡车的工作状态。为保持平衡车的踩踏平衡,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上均设有踏板,供用户踩踏,为避免用户遮挡发光器件的光线,指示灯板508设置在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连接处,即转动机构3所对应的位置,如附图1所示,指示灯板508设置在中壳50 与转轴33相对位置的下方,更具体地说,位于转动上连接槽507内。转动上连接槽507中设有灯板柱5081和第一指示灯孔5082,第二上壳30与第一指示灯孔5082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指示灯孔3101,灯板柱5081用于安装指示灯板508,第一指示灯孔5082和第二指示灯孔3101用于透过指示灯板508 上发光器件光线,指示灯孔的位置与指示灯板508上的发光器件相对应。发光器件可以为LED灯珠或其他小型灯具。第二指示灯孔3101上罩设有灯罩 3102。
在另一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转动设置在第二车体2中,第一端31固定设置在第一车体1中,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固定设置在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之间,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可转动的设置在中壳 50中,中壳50对应位置设有筒状部,转动机构3可在筒状部内转动。更具体地说,筒状部为第一套筒506,为完整的中空圆柱形结构,并与转动机构3 相适配,转动部件可以在第一套筒506中相对第二车体2转动,完整的中空圆柱形结构可以使转动部件在转动过程中更稳定,避免晃动。相比于其他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的安装槽由上壳和下壳共同形成,若在生产或安装过程中出现误差,使上壳和下壳形成的安装槽错位或存在不对应,内壁不光滑的情况,则会使转动部件在转动过程中晃动,从而导致平衡车无法稳定地运行。因此,将转动部件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套筒506中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保证了平衡车的稳定运行。第一套筒中还可设置另外的套筒,以优化转动机构的第二端与第一套筒的转动连接结构。
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上设有与第一套筒506对应的第一套筒安装槽406,当中壳50与第二上壳30和/或第二下壳40固定后,第一套筒506 固定在第一套筒安装槽406中,转轴33的一端穿过第一套筒506并可在第一套筒506中转动;转轴33上套设有限位套36,限位套36位于第一套筒506 的一侧或两侧,并与第一套筒506的侧壁相抵,用于限制转轴33在第一套筒 506中移动,将转轴33的一端限制在第一套筒506中。如附图6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限位套36为卡簧,卡在第一套筒506的两侧;由于卡簧突出于转轴33,因此第一套筒安装槽406中设有容纳限位套36的限位套槽4061,避免转轴33在转动过程中与第二下壳40干涉碰撞,限位套槽4061还可用于定位卡簧的位置,避免卡簧出现位移。
为了避免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在相对转动时失控,需要限制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相对转动角度,因此,转动机构3包括转轴33和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限位块37和限位块安装槽38,限位块37与转轴33上的限位部34相适配,以限制转轴33的转动角度。限位块37位于第二车体2 中,限位块安装槽38设置在中壳50或第二下壳40上;限位部34露出于第一套筒506,限位块安装槽38位于第一套筒506朝向车轮的一侧。更具体地说,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以转轴33的轴线转动。在如附图6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二下壳40上设有安装限位块37的限位块安装槽38。转轴33 位于中壳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的一端设有限位部34,限位部34包括带缺口的限位凸台,限位块37为与限位凸台对应设置的限位片,且限位片的顶面在转轴33转动时可与限位凸台的两端分别抵触,以限制转轴33的转动角度。
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通过转动机构3连接,而为了方便用户观察平衡车的工作情况,平衡车还包括指示灯板508,指示灯板508与控制电路板连接,可通过其上的发光器件反馈平衡车的工作状态。为保持平衡车的踩踏平衡,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上均设有踏板,供用户踩踏,为避免用户遮挡发光器件的光线,指示灯板508设置在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连接处,即转动机构3对应的位置,如附图5和附图6所示,指示灯板508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与转轴33相对位置的上方,可通过螺丝与第二上壳30固定。第二上壳30在与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对应位置上设有第二指示灯孔3101。第二指示灯孔3101的位置与指示灯板508上的发光器件相对应。发光器件可以为LED灯珠或其他小型灯具。第二指示灯孔3101上罩设有灯罩3102。在实际应用时,指示灯板508、第二指示灯孔3101均可设置在第一车体1与连接件对应的位置,比如第一上壳10与连接件对应的位置上,不影响指示灯板 508正常使用即可。
在另一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转动设置在第二车体2中,第一端31固定设置在第一车体1中,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固定设置在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之间,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可转动的设置在第二下壳40中,第二下壳40对应位置设有筒状部,转动机构3可在筒状部内转动。更具体地说,筒状部为第一套筒506,为完整的中空圆柱形结构,并与转动机构3相适配,转动部件可以在第一套筒506中相对第二车体2转动,完整的中空圆柱形结构可以使转动部件在转动过程中更稳定,避免晃动。相比于其他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的安装槽由上壳和下壳共同形成,若在生产或安装过程中出现误差,使上壳和下壳形成的安装槽错位或存在不对应,内壁不光滑的情况,则会使转动部件在转动过程中晃动,从而导致平衡车无法稳定地运行。因此,将转动部件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套筒506中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保证了平衡车的稳定运行。当然,筒状部还可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与转动机构3对应的位置,其他结构与该实施例一致。
中壳50上设有与第一套筒506对应的第一套筒安装槽406,第二上壳30 上设有与第一套筒安装槽406对应的覆盖部310,覆盖部310罩设在第一套筒安装槽406的外侧,当中壳50与第二上壳30和/或第二下壳40固定后,第一套筒506固定在第一套筒安装槽406中,转轴33的一端穿过第一套筒 506并可在第一套筒506中转动;转轴33上套设有限位套36,限位套36位于第一套筒506的一侧或两侧,并与第一套筒506的侧壁相抵,用于限制转轴33在第一套筒506中移动,将转轴33的一端限制在第一套筒506中。如附图7和附图8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限位套36为卡簧,卡在第一套筒506 的两侧;由于卡簧突出于转轴33,因此第一套筒安装槽406中设有容纳限位套36的限位套槽4061,避免转轴33在转动过程中与第二下壳40干涉碰撞,限位套槽4061还可用于定位卡簧的位置,避免卡簧出现位移。
为了避免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在相对转动时失控,需要限制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相对转动角度,因此,中壳50上和/或第二下壳40上设置限位机构,转动机构3包括转轴33和限位机构,限位机构与转轴33上的限位部34相适配,以限制转轴33的转动角度。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以转轴33的轴线为圆心转动。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块37和限位块安装槽38,限位块安装槽38可以设置在第二下壳40上,也可以设置在中壳50,也可以第二下壳40和中壳50上均设置限位块安装槽38。在如附图7和附图8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限位块安装槽38设置在第二下壳40上。转轴33位于中壳 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的一端设有限位部34,限位部34包括带缺口的限位凸台,限位块37为与限位凸台对应设置的限位片,且限位片的顶面在转轴33 转动时可与限位凸台的两端分别抵触,以限制转轴33的转动角度。
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通过转动机构3连接,而为了方便用户观察平衡车的工作情况,平衡车还包括指示灯板508,指示灯板508与控制电路板连接,可通过其上的发光器件反馈平衡车的工作状态。为保持平衡车的踩踏平衡,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上均设有踏板,供用户踩踏,为避免用户遮挡发光器件的光线,指示灯板508设置在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连接处,即转动机构3所对应的位置,如附图7和附图8所示,指示灯板508设置在中壳50与转轴33相对位置的下方,更具体地说,位于第一套筒安装槽406 内。第一套筒安装槽406中设有灯板柱5081和第一指示灯孔5082,第二上壳30与第一指示灯孔5082对应的位置设有第二指示灯孔3101,灯板柱5081 用于安装指示灯板508,第一指示灯孔5082和第二指示灯孔3101用于透过指示灯板508上发光器件光线,第一指示灯孔5082和第二指示灯孔3101的位置与指示灯板508上的发光器件相对应。发光器件可以为LED灯珠或其他小型灯具。第二指示灯孔3101上罩设有灯罩3102。
在另一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转动设置在第二车体2中,第一端31固定设置在第一车体1中,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固定设置在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之间,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可转动地夹设在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之间,第二上壳30上和/或第二下壳40上设置限位机构。限位机构与转轴33上的限位部34相适配,以限制转轴33的转动角度。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以转轴33的轴线为圆心转动。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块37 和限位块安装槽38,限位机构位于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之间,因此,限位块安装槽38可以设置在第二下壳40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二上壳30的下表面,也可以第二下壳40和第二上壳30上均设置限位块安装槽38。在如附图9和附图10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限位块安装槽38设置在第二下壳40 上。转轴33位于中壳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的一端设有限位部34,限位部 34包括带缺口的限位凸台,限位块37为与限位凸台对应设置的限位片,且限位片的顶面在转轴33转动时可与限位凸台的两端分别抵触,以限制转轴 33的转动角度。
转轴33置于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之间的一端上套设有第二套筒 (未画出)或轴承35,对应的,第二上壳30上设有转动上连接槽507,第二下壳40上设有转动下连接槽405,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405相对设置,且为了安装轴承35或第二套筒,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 405中设有限位槽,更具体地说,当转轴33上套设的是轴承35时,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405中设有轴承限位槽;当转轴33上套设的是第二套筒时,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405中设有套筒限位槽。转轴 33可在第二套筒或轴承35中转动,从而使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可以相对转动。
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通过转动机构3连接,而为了方便用户观察平衡车的工作情况,平衡车还包括指示灯板508,指示灯板508与控制电路板连接,可通过其上的发光器件反馈平衡车的工作状态。为保持平衡车的踩踏平衡,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上均设有踏板,供用户踩踏,为避免用户遮挡发光器件的光线,指示灯板508设置在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连接处,即转动机构3所对应的位置,如附图9和附图10所示,指示灯板508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与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对应的位置下方,更具体地说,指示灯板508位于转动上连接槽507中,转动上连接槽507中设有灯板柱5081 和第二指示灯孔3101,灯板柱5081用于安装指示灯板508,第二指示灯孔 3101用于透过指示灯板508上发光器件光线,第二指示灯孔3101的位置与指示灯板508上的发光器件相对应。发光器件可以为LED灯珠或其他小型灯具。第二指示灯孔3101上罩设有灯罩3102。
在上述几个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固定设置在第一车体1内的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与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的连接结构可以为:第一上壳10靠近第二上壳30的一端设置转动机构上固定槽106,对应的,第一下壳20靠近第二下壳40的一端设置转动机构下固定槽204,转动机构3 固定在转动机构上固定槽106和转动机构下固定槽204之间,转动机构上固定槽106和转动机构下固定槽204在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连接固定后,形成与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固定连接的固定槽,固定槽可以限制转动机构 3的第一端31与第一车体1的相对转动,使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可以顺利地相对转动。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与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的连接结构还可以为:第一上壳10靠近第二上壳30的一端设置转动机构固定柱 107,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上设有转动机构固定孔39,转动机构固定柱107 与转动机构固定孔39的形状相适配,转动机构3通过转动机构固定柱107 固定在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之间,安装时,转动机构固定柱107穿过转动机构固定孔39中,使转动机构3的第一端31与第一车体1固定连接,相对静止,从而使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可以顺利地相对转动;转动机构固定孔39可以为贯通结构,也可以为非贯通结构,当转动机构固定孔39为贯通结构,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的对应位置可以均设置转动机构固定柱107;当转动机构固定孔39为非贯通结构时,第一上壳10或第一下壳20 的对应位置设有转动机构固定柱107,且转动机构固定柱107朝向转动机构固定孔39设置,使其可以插入转动机构固定孔39中。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上壳或第一下壳上设有筒状结构,转动机构的第一端与筒状结构卡接固定。
基于上述若干实施例,使第二车轴与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与同一平台连接可以使转动机构3和第二车轮80转动更平稳。更具体地说,当第二车轴安装座802设置在第二上壳30上时,第二车轴与第二上壳30连接,则优选地,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转动夹设在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之间,或者,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转动设置在第二上壳30的第一套筒506中;当第二车轴安装座802设置在中壳50上时,第二车轴与中壳50连接,则优选地,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转动设置在中壳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或者,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转动设置在中壳50的第一套筒506中;当第二车轴安装座802设置在第二下壳40上时,第二车轴与第二下壳40连接,则优选地,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转动设置在中壳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或者,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转动设置在第二下壳40的第一套筒506中。
在一实施例中,转动机构3的第二端32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二车体2中,第一端31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车体1中;转动机构3包括转轴33,转轴33 的一端与第一车体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车体2连接;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通过转轴33转动连接;所述转轴33的一端设有限位部34,所述第一车体1或所述第二车体2与所述限位部34对应的位置设有限位机构。
基于上述实施例里,如附图15至附图16所示,此时转轴33同时与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转动连接,为了安装转轴33的第二端32和第一端31,优选地,在一实施例中,转轴33的第二端32位于中壳50和第二下壳40之间,第一端31位于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之间,更具体地说,第一上壳 10和中壳50上设置转动上连接槽507,第一下壳20和第二下壳40上对应转动上连接槽507的位置处设置转动下连接槽405,转轴33的两端套设有轴承 35,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405上设有对应的轴承安装槽205,通过轴承35与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实现转动连接,并通过限位部进行转动限制。
在另一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在于,转轴33的第二端32位于第二上壳30和第二下壳40之间,第一端31位于第一上壳10和第一下壳20 之间,更具体地说,第一上壳10和第二上壳30上设置转动上连接槽507,第一下壳20和第二下壳40上对应转动上连接槽507的位置处设置转动下连接槽405,转轴33的两端套设有轴承35,转动上连接槽507和转动下连接槽 405上设有对应的轴承安装槽205,通过轴承35与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 实现转动连接,并通过限位部进行转动限制。
在另一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在于,转轴33的两端与第一车体 1和第二车体2上的套筒转动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一上壳10或第一下壳20 上设置有第三套筒,第二上壳30或中壳50或第二下壳40上设有第一套筒 506,转轴33的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三套筒,另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套筒506 中。为防止转轴33与第一套筒506和第三套筒分离,转轴33与第一套筒506 和第三套筒的连接处套设有卡簧或垫圈。转轴33与第一套筒506和第三套筒的接触面之间设有润滑层,使转轴33与第一套筒506和第三套筒转动更顺滑。润滑层可以为润滑油或其他常见的润滑材料。
另外,平衡车处于安全考虑,装有喇叭409作为提示设备,喇叭409的体积较小,因此可以安装在第二车体2中,第二部件组包括喇叭409,更具体地说,可以安装在第二下壳40上,第二下壳40上设有用于安装喇叭409 的喇叭安装槽407,喇叭安装槽407中设有声孔,喇叭409朝向声孔安装;同时,为方便连接,喇叭409需要与第二车体2中的控制电路板连接,即第二控制电路板。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件组也可以包括喇叭409,喇叭409也可安装在第一车体1中。
优选地,为方便控制平衡车,第一车体1或第二车体2上设有总开关,总开关与第一控制板4或第二控制板5连接,如附图1、附图7、附图13所示出的具体示例中,第二车体2的第二下壳40上设有总开关安装孔408,用于安装总开关。当然,在其他实施例,总开关可以设置在第一车体1的第一下壳20上。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方便拿取平衡车,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 2上设有提手8,更具体地说,提手8设置在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的连接处,包括分离设置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第二部以及第一车体1和第二车体2形成提手腔,提手腔基本位于平衡车的中间位置,由于第一车体1 和第二车体2的重量基本平衡,设置在该处的提手8的两侧受力也平衡,用户握持提手8后,拿取平衡车更省力。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第一下壳和第一部件组,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中壳、第二下壳和第二部件组,所述中壳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之间,所述第一部件组的重量大于所述第二部件组的重量,所述中壳用于使所述第一车体和所述第二车体的重量基本平衡;所述中壳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上壳的厚度;所述第二上壳的下表面与所述中壳的上表面相抵,且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上壳连接;和/或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所述第二上壳上设置第五连接结构,所述第二上壳与所述中壳连接,还通过所述第五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下壳直接连接;
所述第二车体还包括第二车轮,所述第二车轮包括第二车轴;所述中壳下侧设置第二车轴安装座;所述第二车轴安装座包括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和第二车轴安装槽;所述第二车轴安装槽与所述第二车轴相适配,所述第二车轴安放在第二车轴安装槽中;所述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包括两组,两组所述第二车轴压片固定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车轴安装槽两侧;
所述第二上壳靠近所述第二车轮的一侧设有第一车轮挡板,所述中壳靠近所述第一车轮挡板的一面为平面,所述平面与所述第一车轮挡板的内壁相抵,且所述中壳上的所述第二车轴安装座与所述第二车轴孔对应,所述第二车轴安装槽与所述第二车轴孔同心设置;
还包括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的一端设置在第一车体中,另一端设置在第二车体中,使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可相对转动;
所述转动机构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一下壳之间,所述转动机构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之间;
所述转动机构的第二端可转动的夹设在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第二下壳之间,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轴;
所述第二上壳上设置转动上连接槽,所述第二下壳上对应所述转动上连接槽的位置处设置转动下连接槽,所述转轴的两端套设有轴承,所述转动上连接槽和所述转动下连接槽上设有对应的轴承安装槽;或者,
第二上壳或第二下壳上设有第一套筒,转轴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的第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一下壳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壳靠近第二上壳的一端设置转动机构上固定槽,对应的,所述第一下壳靠近所述第二下壳的一端设置转动机构下固定槽,所述转动机构固定在所述转动机构上固定槽和所述转动机构下固定槽之间;或
所述第一上壳靠近第二上壳的一端设置转动机构固定柱,所述转动机构通过所述转动机构固定柱固定在所述第一上壳和所述第一下壳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车体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轴,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车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车体连接;所述转轴相对所述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壳上设置转动上连接槽,所述第一下壳上对应所述转动上连接槽的位置处设置转动下连接槽,所述转轴的两端套设有轴承,所述转动上连接槽和所述转动下连接槽上设有对应的轴承安装槽;或者
所述第一上壳或第一下壳上设置有第三套筒,转轴的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三套筒。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包括转轴和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与所述转轴上的限位部相适配,以限制所述转轴的转动角度;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块和限位块安装槽,所述限位部包括带缺口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块为与所述限位凸台对应设置的限位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壳靠近所述第二车轮的一侧设有第二车轮挡板,所述第一车轮挡板和所述第二车轮挡板对应设置,形成车轴密封;
所述第一车轮挡板和所述第二车轮挡板在所述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安装靠拢后相抵,仅留出供所述第二车轴穿过的第二车轴孔。
9.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组包括第一踏板,所述第二部件组包括第二踏板,所述第一踏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上,所述第二踏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
所述第一踏板的结构如下:一体踏板,或包括踏皮和踏垫组成;
所述第二踏板的结构如下:一体踏板,或包括踏皮和踏垫组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件组还包括第二光电开关,所述第二光电开关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壳上,位于所述第二踏板下方;所述第二上壳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光电开关的安装槽,所述第二光电开关置于所述安装槽中;所述第二踏板包括触点,所述触点与所述第二光电开关对应设置;
和/或
第一部件组还包括第一光电开关,所述第一光电开关独立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壳上,位于所述第一踏板的下方,所述第一光电开关通过连接件与第一控制板电连接;第一触点设置在所述第一踏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上壳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光电开关的安装槽,所述第一光电开关置于所述安装槽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件组包括第二控制板,所述第二控制板位于中壳和第二下壳之间;所述第二光电开关通过连接件与第二控制板电连接,所述安装槽中或所述安装槽的侧边设有第二过线孔,所述中壳上设有第一通槽,所述连接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过线孔和所述第一通槽与所述第二控制板连接;
所述中壳上设有活动安装孔,所述第二上壳上设有触点孔,所述触点孔与活动安装孔对应,所述第二踏板还包括触点柱,所述触点柱与所述活动安装孔相适配,所述活动安装孔中设置弹簧,使得第二踏板可以回弹。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壳上设有第二踏板安装槽,用于放置第二踏板,同时,所述第二上壳上设置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二踏板安装槽中,所述第二踏板包括活动连接固定柱,所述活动连接固定柱与所述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配合连接,对应所述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位置,所述中壳上设置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所述活动连接固定柱与第二踏板第一安装孔和第二踏板第二安装孔配合,使得所述第二踏板活动固定在所述第二上壳和所述中壳上。
13.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件组包括第二控制板,所述第二控制板位于中壳和第二下壳之间;所述中壳下侧设置第二控制板连接柱,第二控制板通过第二控制板连接柱与中壳固定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板连接柱包括两组,两组所述第二控制板连接柱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车轴安装座的两侧。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上设置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二上壳上对应设置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配合使得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上壳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和/或,所述中壳上设置第三连接结构,所述第二下壳上对应设置第四连接结构,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四连接结构配合使得所述中壳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四连接结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下壳上对应设置第六连接结构,所述第五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六连接结构配合使得所述第二上壳与所述第二下壳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结构和所述第六连接结构是连接孔或连接柱的任意组合。
CN202011224226.1A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平衡车 Active CN1124071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24226.1A CN112407124B (zh)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平衡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90099.5A CN111891278A (zh)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平衡车
CN202011224226.1A CN112407124B (zh)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平衡车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90099.5A Division CN111891278A (zh)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平衡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07124A CN112407124A (zh) 2021-02-26
CN112407124B true CN112407124B (zh) 2023-03-24

Family

ID=7324738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90099.5A Pending CN111891278A (zh)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平衡车
CN202011224226.1A Active CN112407124B (zh)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平衡车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90099.5A Pending CN111891278A (zh) 2020-08-07 2020-08-07 一种平衡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1891278A (zh)
WO (1) WO20220285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568196U (zh) * 2020-01-03 2020-09-25 浙江阿尔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衡车转轴及平衡车组件
CN111891278A (zh) * 2020-08-07 2020-11-06 浙江阿尔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衡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14123A (zh) * 2014-06-13 2014-09-03 杭州骑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纵向双轮车体
WO2016179546A1 (en) * 2015-05-06 2016-11-10 Matthew Waxman Handless transport vehicle
CN105416467A (zh) * 2015-12-14 2016-03-23 卢南方 一种自平衡双轮电动滑板车
CN105416468A (zh) * 2015-12-24 2016-03-23 青岛行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儿童款轻质双轮平衡车
CN105539672A (zh) * 2015-12-30 2016-05-04 王宏斌 一种电动平衡两轮车
CN205345263U (zh) * 2016-01-29 2016-06-29 何武 电动平衡车及其电源模组
CN205345232U (zh) * 2016-01-29 2016-06-29 何武 电动平衡车
CN105667661B (zh) * 2016-01-29 2018-04-20 何武 电动平衡车及其复位方法
CN205345210U (zh) * 2016-01-29 2016-06-29 何武 电动平衡车及其踏板系统
CN205345231U (zh) * 2016-01-29 2016-06-29 何武 电动平衡车
CN205737858U (zh) * 2016-05-11 2016-11-30 何武 电动平衡车及轴套
CN105857500B (zh) * 2016-06-06 2018-10-12 尚艳燕 一种电动平衡车
CN105857457B (zh) * 2016-06-06 2018-12-07 尚艳燕 一种电动平衡车
WO2018113070A1 (en) * 2016-12-22 2018-06-28 Razor Usa Llc An intelligent balance vehicle
US20190077479A1 (en) * 2017-04-01 2019-03-14 Razor Usa Llc Electric balance vehicles
CN208306853U (zh) * 2018-04-19 2019-01-01 深圳市周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平衡车
CN209889035U (zh) * 2019-01-28 2020-01-03 浙江涛涛车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平衡车
CN210707755U (zh) * 2019-05-09 2020-06-09 浙江阿尔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衡车
CN210101882U (zh) * 2019-06-25 2020-02-21 浙江阿尔郎科技有限公司 平衡车壳体及平衡车
CN111891278A (zh) * 2020-08-07 2020-11-06 浙江阿尔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衡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28509A1 (zh) 2022-02-10
CN111891278A (zh) 2020-11-06
CN112407124A (zh) 2021-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07124B (zh) 一种平衡车
CN108275230B (zh) 电动平衡车及其支撑盖、车体、转动机构
KR101079755B1 (ko) 핸즈프리형 전동스쿠터
US11358048B2 (en) Rotation mechanism for electric balance car and electric balance car comprising rotation mechanism
CN111891279A (zh) 一种平衡车用中壳及其平衡车
CN210212629U (zh) 人机互动体感车
CN212313770U (zh) 一种平衡车
CN112061296B (zh) 一种平衡车控制方法
CN212290145U (zh) 一种平衡车用中壳及其平衡车
CN112124481A (zh) 一种两轮新型电动平衡车
WO2017210837A1 (zh) 一种电动平衡车
CN111846081A (zh) 一种平衡车
CN106828727B (zh) 人机互动体感车
CN111846079A (zh) 一种平衡车
CN213414107U (zh) 一种平衡车
CN111846077A (zh) 一种平衡车
CN111846075A (zh) 一种平衡车
CN213892770U (zh) 一种带中壳的平衡车
CN111846076A (zh) 一种平衡车
CN111846080A (zh) 一种平衡车
CN213705663U (zh) 一种平衡车
CN213414108U (zh) 一种平衡车
CN112407123A (zh) 一种带中壳的平衡车
CN213414106U (zh) 一种平衡车
CN213414105U (zh) 一种平衡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