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71504U - 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及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及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71504U
CN213071504U CN202022291173.7U CN202022291173U CN213071504U CN 213071504 U CN213071504 U CN 213071504U CN 202022291173 U CN202022291173 U CN 202022291173U CN 213071504 U CN213071504 U CN 2130715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hous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slot
fixing member
hous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9117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策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l Best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l Best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l Best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l Best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9117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715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715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715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及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包含一连接器壳体、一散热器及一固定件。该散热器包含一基部及自该基部顶表面延伸的多个鳍片。该多个鳍片于该顶表面的一侧边区域上方延伸以与该侧边区域形成一开槽。该开槽具有二端开口及延伸至该二端开口的一侧开口。该固定件穿过该开槽的该二端开口且可卸除地衔接至该连接器壳体,以将该基部可卸除地固定至该连接器壳体的一外侧壁上。其中,该固定件可自该侧开口与该散热器分离。一种电连接器包含一电路板、一电连接座及前述电连接器壳座组合。该电连接座电连接至该电路板上且自该连接器壳体的一插槽空间露出。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及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可卸除式散热结构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已广泛使用于电力或信号连接的环境需求中,例如电子主机设备与外部装置连接。随着电连接器承受传输速度的大幅提升,产生的热也大幅增加。对此,连接器的外壳上可配置散热结构(例如散热鳍片)以便于散热。有些连接器的散热结构采可卸除式设计,例如,散热结构包含一吸热板及自吸热板向上延伸的多个鳍片,再以弹性扣件将吸热板连同鳍片固定至外壳上。其中,于某些连接器中,弹性扣件会横跨并压抵鳍片,使得鳍片向上延伸的长度受限,弹性扣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鳍片上的热对流的散热效果。另于某些连接器中,弹性扣件仅横跨并压抵吸热板,吸热板被弹性扣件压抵的部分不会设置鳍片,此结构配置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整体的散热效果。当散热结构的设置空间有限,任何缩减鳍片设置空间的结构配置均会对散热结构整体的散热效果产生显著不利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具有可卸除的散热器。该散热器以其一侧边可卸除地固定至连接器壳体上,以减少固定结构对散热器散热效果不利的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包含一连接器壳体、一散热器及一固定件。该连接器壳体形成一插槽空间并具有一外侧壁。该散热器包含一基部及多个鳍片,该基部具有一顶表面,该多个鳍片自该顶表面延伸。该顶表面于一延伸方向上具有一侧边区域,该多个鳍片于该侧边区域上方延伸以与该侧边区域形成一开槽。该开槽具有二端开口及一侧开口,该侧开口延伸至该二端开口。该固定件穿过该开槽且突出于该二端开口以可卸除地衔接至该连接器壳体,以将该基部可卸除地固定至该外侧壁上。其中,该固定件可自该侧开口与该散热器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具有前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故能通过其可卸除的散热器的固定结构,以减少对散热器散热效果不利的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包含一电路板、一电连接器壳座组及一电连接座。该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固定于该电路板上并包含一连接器壳体、一散热器及一固定件。该连接器壳体形成一插槽空间并具有一外侧壁。该散热器包含一基部及多个鳍片,该基部具有一顶表面,该多个鳍片自该顶表面延伸。该顶表面于一延伸方向上具有一侧边区域,该多个鳍片于该侧边区域上方延伸以与该侧边区域形成一开槽。该开槽具有二端开口及一侧开口,该侧开口延伸至该二端开口。该固定件穿过该开槽且突出于该二端开口以可卸除地衔接至该连接器壳体,以将该基部可卸除地固定至该外侧壁上。该电连接座电连接至该电路板上且位于该连接器壳体内并自露出于该插槽空间。其中,该固定件可自该侧开口与该散热器分离。
相较于背景技术,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及电连接器中,该散热器通过其基部的一侧边而固定至该连接器壳体上,故可减少该固定件对该散热器散热效果不利的影响。又,该散热器于该基部的侧边上方仍保有鳍片,故能利用该基部的侧边上方的空间散热,此亦有助于减少该固定件对该散热器散热效果不利的影响。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实用新型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部分爆炸图。
图3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另一部分爆炸图。
图4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另一部分爆炸图。
图5为图4中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的爆炸图。
图6为图1中电连接器沿线X-X的剖视图。
图7为根据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的部分爆炸图。
图8为图7中电连接器的另一部分爆炸图。
附图标记:
1,1':电连接器
12:电路板
122:光源
14a,14b:电连接座
16:电连接器壳座组合
162:连接器壳体
162a:插槽空间
162b:第一插槽
162c:第二插槽
1622:外侧壁
1622a:顶壁
1622b:第一侧壁
1622c:底壁
1622d:第二侧壁
1622e:连接部
1622f:第一窗口
1622g:第二窗口
1622h,1622i:卡持部
1624:内隔板
164:第一散热器
1642:第一基部
1642a:第一顶表面
1642b:第一侧边区域
1642c:第二侧边区域
1642d:鳍片连接区域
1644:第一鳍片
1646:第一开槽
1646a:第一端开口
1646b:第一侧开口
1648:第二开槽
1648a:第二端开口
1648b:第二侧开口
166:第二散热器
1662:第二基部
1662a:第二顶表面
1664:第二鳍片
1666:第三开槽
1668:第四开槽
168:第一固定件
168a,168b:衔接部
168c:弹性压抵部
168d:通孔
170:第二固定件
171:固定件
171a:第一固定部分
171b:第二固定部分
171c:连接部分
171d:缺口
172:第三固定件
172a,172b:端部
174:第四固定件
176a,176b:导光结构
D1:插入方向
D2:延伸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1包含一电路板12、二电连接座14a、14b及一电连接器壳座组合16。电连接器壳座组合16固定于电路板12上。电连接座14a、14b电连接至电路板12上且位于电连接器壳座组合16内,为简化图示,于图中以实心方块表示。于实作上,电连接座14a、14b可结构整合成单一零组件,以便于组装。电连接器壳座组合16具有散热结构,其能对与电连接器1衔接的匹配的连接器进行散热。
于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壳座组合16包含一连接器壳体162、一第一散热器164、一第二散热器166、一第一固定件168、一第二固定件170、一第三固定件172及一第四固定件174。第一散热器164经由第一固定件168及第二固定件170可卸除地固定至连接器壳体162上,第二散热器166经由第三固定件172及第四固定件174可卸除地固定至连接器壳体162上。其中,连接器壳体162包含一外侧壁1622及一内隔板1624。外侧壁1622包含依序相连的一顶壁1622a、一第一侧壁1622b、一底壁1622c(与顶壁1622a相对)及一第二侧壁1622d(与第一侧壁1622b相对),形成一插槽空间162a。内隔板1624设置于插槽空间162a内,其两侧连接至顶壁1622a及底壁1622c以将插槽空间162a分隔为一第一插槽162b及一第二插槽162c。电连接座14a、14b位于连接器壳体162内并分别露出于第一插槽162b及第二插槽162c。故电连接器壳座组合16可供两个匹配的连接器插接,即以一插入方向D1(以一箭头表示于图中)分别插入第一插槽162b及一第二插槽162c以与对应的电连接座14a、14b衔接。
第一散热器164包含一第一基部1642及固定设置于该第一基部1642上的多个第一鳍片1644。第一基部1642具有一第一顶表面1642a,第一顶表面1642a于一延伸方向D2(以双箭头表示于图中)上具有一第一侧边区域1642b、相对于第一侧边区域1642b的一第二侧边区域1642c、及位于第一侧边区域1642b及第二侧边区域1642c间的一鳍片连接区域1642d(三者以虚线分隔),该多个第一鳍片1644固定设置于鳍片连接区域1642d并自鳍片连接区域1642d向上延伸。该多个第一鳍片1644亦平行于第一顶表面1642a延伸,且延伸至第一侧边区域1642b及第二侧边区域1642c上方以分别与第一侧边区域1642b及第二侧边区域1642c形成一第一开槽1646及一第二开槽1648。第一开槽1646具有二第一端开口1646a及一第一侧开口1646b,第一侧开口1646b延伸至该二第一端开口1646a。第二开槽1648具有二第二端开口1648a及一第二侧开口1648b,第二侧开口1648b延伸至该二第二端开口1648a。
第一固定件168穿过第一开槽1646且突出于该二第一端开口1646a以可卸除地衔接至连接器壳体162,第二固定件170穿过第二开槽1648且突出于该二第二端开口1648a以可卸除地衔接至连接器壳体162,使得第一固定件168与第二固定件170共同将第一基部1642可卸除地固定至外侧壁1622b上(即对应第一插槽162b设置于顶壁1622a上)。藉此,第一固定件168及第二固定件170大致紧靠第一基部1642,可避免或大幅减少对散热气流的影响,尤其是有强制气流时(例如于电连接器1前侧设置风扇来产生平行于第一鳍片1644的气流),强制气流能平顺流经该多个第一鳍片1644。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68可自第一侧开口1646b与第一散热器164分离,第二固定件170可自第二侧开口1648b与第一散热器164分离。此结构配置容许第一散热器164与其固定结构(即第一固定件168及第二固定件170)分开设计,固定结构可配合不同的连接器壳体而设计,增加第一散热器164对连接器壳体的适用范围。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68包含二衔接部168a、168b及连接该二衔接部168a、168b的一弹性压抵部168c。于第一固定件168固定第一基部1642于顶壁1622a上时,弹性压抵部168c位于第一开槽1646内并弹性压抵(第一基部1642的第一顶表面1642a的)第一侧边区域1642b,衔接部168a、168b突出于该二第一端开口1646a并可卸除地衔接至(连接器壳体162的)外侧壁1622。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器164及第二散热器166垂直于插入方向D1并排设置于外侧壁1622上。于第一固定件168中,衔接部168a(以一孔实作)可卸除地衔接至第一侧壁1622b上的一卡持结构(以一外突的弹片实作),衔接部168b(以一卡勾实作)可卸除地衔接至固定设置于顶壁1622a上的一连接部1622e(其位于第一散热器164与第二散热器166之间且亦与第三固定件172可卸除地衔接);但实作上不以此为限。于实作上,衔接部168a、168b的结构视实际应用产品而定,例如于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中,其电连接器壳座组合仅提供单一匹配的连接器插接,其固定件可采ㄇ字形结构设计,两端结构均得以如前述衔接部168a的结构而设计。又例如,于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中,其固定件的两端均可卸除地衔接至顶壁上,此时两端结构均得以如前述衔接部168b的结构而设计。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170与第一固定件168结构相同,故关于第二固定件170的其他说明,可直接参阅本文中第一固定件168及其变化例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68及第二固定件170于第一基部1642前后两侧(相对于延伸方向D2),横跨第一基部1642以将第一基部1642稳定固定于外侧壁1622b上,但实作上不以此为限。实作上可使用单一个固定件以将第一散热器164固定至连接器壳体162上,例如于连接器壳体162上设置有拘束结构(例如顶壁1622a上设置限位槽),第一基部1642的后侧插入此限位槽,第一基部1642的前侧仍以第一固定件168固定,同样能达到将第一散热器164稳定固定至连接器壳体162上的效果。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68及第二固定件170结构相同,但实作上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二固定件170改以一夹持结构(例如C形夹),同时夹持第一基部1642的后侧及顶壁1622a,此结构配置亦能达到前述第二固定件170的固定效果。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基部1642整体略呈一矩形板状,具有一纵长方向,其与延伸方向D2相同且于插入方向D1平行,但实作上不以此为限。例如,于实作上,延伸方向D2亦可定义为第一基部1642的宽度方向(即垂直于纵长方向),或是其他方向。又例如,于实作上,配合实际产品设计,第一基部1642的纵长方向可能与插入方向D1非平行(例如形成锐角的夹角),此时延伸方向D2即非平行于插入方向D1。又例如,于实作上,第一固定件168及第二固定件170不以设置于第一基部1642的相对两侧为限。
于本实施例中,该多个第一鳍片1644为多个金属冲压板件堆叠形成(例如但不限于相邻的第一鳍片1644以卡合结构相互卡合),并与第一基部1642热耦合(例如但不限于锡焊)。但实作上不以此为限,例如该多个第一鳍片1644与第一基部1642一体成型(例如通过铝挤工艺或加工导热金属块而制作)。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基部1642大致呈板状,第一顶表面1642a亦呈平面,但实作上不以此为限。例如于第一顶表面呈凸面时,第一鳍片亦得以对应的弧面与之接触,进而实现热耦合,不另赘述。另外,于本实施例中,该多个第一鳍片1644平行于延伸方向D2延伸,但实作上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鳍片1644相对于延伸方向D2斜向延伸。又,于本实施例中,该多个第一鳍片1644垂直于第一顶表面1642a向上延伸,但实作上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鳍片1644自第一顶表面1642a向上斜向延伸且垂直于延伸方向D2延伸。另外,于本实施例中,该多个第一鳍片1644平行于延伸方向D2突出于第一基部1642,此有助于增加第一鳍片1644的散热面积,进而提高散热效率。又,于本实施例中,该多个第一鳍片1644整体于垂直于第一顶表面1642a的方向上遮盖整个第一顶表面1642a,此结构配置有效利用第一基部1642上方空间,不因设置有第一固定件168及第二固定件170而需缩减该多个第一鳍片1644整体体积,故能减少第一固定件168及第二固定件170的设置对第一散热器164散热效率的影响。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外侧壁1622的顶壁1622a具有一第一窗口1622f及一第二窗口1622g,分别对应第一散热器164及第二散热器166。如图6所示,第一基部1642经由第一窗口1622f部分地伸入插槽空间162a的第一插槽162b,使得插入第一插槽162b中的匹配的连接器(以虚线绘示于图6中)可接触第一基部1642(即接触到经由第一窗口1622f伸入第一插槽162b的部分),使得此匹配的连接器于运作时产生的热能经由第一基部1642散逸。此外,由于弹性压抵部168c的弹性,容许第一散热器164垂直移动,使得该匹配的连接器与第一基部1642(的底部)能保持有相当的接触力,有利于该匹配的连接器与第一基部1642间的热传导。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器166与第一散热器164结构相同,第三固定件172及第四固定件174与第一固定件168及第二固定件170结构对称,关于第二散热器166、第三固定件172及第四固定件174的其他说明,可直接参阅本文中第一散热器164、第一固定件168及第二固定件170及其变化例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简言之,第二散热器166相邻于第一散热器164设置,第二散热器166包含一第二基部1662及多个第二鳍片1664,第二基部1662具有一第二顶表面1662a,该多个第二鳍片1664自第二顶表面1662a延伸并与第二顶表面1662a于第二基部1662前后两侧形成一第三开槽1666及一第四开槽1668。第三固定件172及第四固定件174分别穿过第三开槽1666及第四开槽1668以横跨第二基部1662,进而共同将第二基部1662对应第二插槽162c可卸除地固定至(外侧壁1622的)顶壁1622a上。其中,第三固定件172的一端部172a及第一固定件168的一端部(即衔接部168b)相对地与连接部1622e衔接,第三固定件172的另一端部172b及第一固定件168的另一端部(即衔接部168a)分别衔接至第二侧壁1622d及第一侧壁1622b;第四固定件174亦同,不另赘述。此外,与第一基部1642相同,第二基部1662经由第二窗口1622g部分地伸入插槽空间162a的第二插槽162c,使得插入第二插槽162c中的匹配的连接器可接触第二基部1662的底部,使得此匹配的连接器于运作时产生的热能经由第二基部1662散逸。又,第三固定件172及第四固定件174亦具有弹性,容许第二散热器166垂直移动,使得该匹配的连接器与第二基部1662的底部能保持有相当的接触力,有利于该匹配的连接器与第二基部1662间的热传导。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壳座组合16还包含二导光结构176a、176b,分别对应第一插槽162b及第二插槽162c设置于第一侧壁1622b及第二侧壁1622d外侧。电路板12上对应导光结构176a、176b设置有多个光源122(例如但不限于发光二极体),导光结构176a、176b能将光源122发射的光线导引至电连接器壳座组合16的前侧,作为光学指示之用。其中,导光结构176a、176b以相同的方式固定,以下以导光结构176a为例说明。对应导光结构176a,外侧壁1622具有向外突出的二卡持部1622h、1622i,导光结构176a通过卡持于卡持部1622h、1622i以设置于第一侧壁1622b外侧。其中一个卡持部1622h穿过第一固定件168的一通孔168d以卡持导光结构176a,避免与第一固定件168产生结构干涉;从另一方面而言,卡持部1622h亦对第一固定件168提供定位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分离的第一固定件168及第二固定件170以将第一散热器164固定至(外侧壁1622的)顶壁1622a上。但实作上不以此为限。如图7及图8所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与前述电连接器1结构相似,故电连接器1'沿用电连接器1的元件符号。关于电连接器1'各元件的相关说明,可直接参阅前文电连接器1及其变化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于电连接器1'中,使用单一固定件171取代前述第一固定件168及第二固定件170。逻辑上,可将固定件171中第一固定部分171a(于图8中以虚线框表示其结构范围)视为第一固定件168、第二固定件部分171b(于图8中以虚线框表示其结构范围)视为第二固定件170,第一固定部分171a与第二固定件部分171b间以一连接部分171c相连;换言之,固定件171逻辑上相当于第一固定件168及第二固定件170经由连接部分171c相连的结构。单一的固定件171有助于降低组装困难度。于实作上,固定件171可由但不限于以单一金属板件冲压成形。于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71整体呈一H形结构(或谓略呈Y形结构),连接部分171c于延伸方向D2上具有L形截面,可增加结构强度。此外,第一固定部分171a具有一缺口171d,其可避免与卡持部1622h产生结构干涉,也可减少固定件171对导光结构176a组装的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连接器壳体,形成一插槽空间并具有一外侧壁;
一第一散热器,包含一第一基部及多个第一鳍片,该第一基部具有一第一顶表面,该多个第一鳍片自该第一顶表面延伸,该第一顶表面于一延伸方向上具有一第一侧边区域,该多个第一鳍片于该第一侧边区域上方延伸以与该第一侧边区域形成一第一开槽,该第一开槽具有二第一端开口及一第一侧开口,该第一侧开口延伸至该二第一端开口;以及
一第一固定件,穿过该第一开槽且突出于该二第一端开口以可卸除地衔接至该连接器壳体,以将该第一基部可卸除地固定至该外侧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一鳍片平行于该延伸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鳍片平行于该延伸方向突出于该第一基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件包含二衔接部及连接该二衔接部的一弹性压抵部,该第一固定件以该二衔接部可卸除地衔接至该连接器壳体并以该弹性压抵部弹性压抵该第一基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特征在于,该外侧壁具有一窗口,该第一基部经由该窗口部分地伸入该插槽空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导光结构,其中该外侧壁具有向外突出的一卡持部,该第一固定件具有一通孔,该卡持部穿过该通孔并突出于该第一固定件,以卡持该导光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二固定件,其中该第一顶表面于该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于该第一侧边区域的一第二侧边区域,该多个第一鳍片于该第二侧边区域上方延伸以与该第二侧边区域形成一第二开槽,该第二开槽具有二第二端开口及一第二侧开口,该第二侧开口延伸至该二第二端开口,该第二固定件穿过该第二开槽且突出于该二第二端开口以可卸除地衔接至该连接器壳体,以与该第一固定件共同将该第一基部可卸除地固定至该外侧壁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件与该第二固定件连接形成单一固定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二散热器及一第三固定件,其中该第二散热器相邻于该第一散热器设置,该第二散热器包含一第二基部及多个第二鳍片,该第二基部具有一第二顶表面,该多个第二鳍片自该第二顶表面延伸,该第三固定件相邻于该第一固定件横跨该第二基部以将该第二基部可卸除地固定至该外侧壁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特征在于,该外侧壁具有一顶壁、一第一侧壁、一第二侧壁及一连接部,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相对连接至该顶壁,该连接部固定设置于该顶壁上,该第一散热器及该第二散热器经由该第一固定件及该第三固定件固定于该顶壁上,该连接部位于该第一散热器及该第二散热器之间,该第一固定件的一端部及该第三固定件的一端部与该连接部衔接,该第一固定件的另一端部及该第三固定件的另一端部分别衔接至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壳体具有一内隔板,该内隔板设置于该插槽空间以将该插槽空间分隔为一第一插槽及一第二插槽,该第一散热器及该第二散热器对应该第一插槽及该第二插槽而设置于该顶壁上。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一鳍片为多个金属冲压板件堆叠形成,并与该第一基部热耦合。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特征在于,该多个第一鳍片于垂直于该第一顶表面的方向上遮盖整个第一顶表面。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特征在于,该插槽空间定义一插入方向,平行于该延伸方向。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特征在于,该延伸方向为该第一基部的一纵长方向。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件可自该第一侧开口与该第一散热器分离。
17.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电路板;
如权利要求1至16其中的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固定于该电路板上;以及
一电连接座,电连接至该电路板上且位于该连接器壳体内并自露出于该插槽空间。
CN202022291173.7U 2020-10-15 2020-10-15 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及电连接器 Active CN2130715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91173.7U CN213071504U (zh) 2020-10-15 2020-10-15 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及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91173.7U CN213071504U (zh) 2020-10-15 2020-10-15 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及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71504U true CN213071504U (zh) 2021-04-27

Family

ID=75562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91173.7U Active CN213071504U (zh) 2020-10-15 2020-10-15 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及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715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49718B (zh) 带有附连的散热器的壳架
US11271348B1 (en) High performance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0124645A (ja) 一体化されたプロセッサ取付機構およびヒ―トシンク
JP2001110966A (ja) 電子機器用放熱装置
US8069908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having a fan holder
TWM547822U (zh) 散熱器固定結構及電連接器殼座組合
WO2021135975A1 (zh) 一种散热壳、带散热壳的光模块和通信设备
JP2018098396A (ja) ヒートシンク
KR20180001949U (ko) 방열장치 조립 구조
CN110376686B (zh) 光模块插装座及通信设备
US6343017B1 (en) Heat sink assembly
CN112004372B (zh) 散热装置
TWI755101B (zh) 電連接器模組和散熱外殼
CN211579057U (zh) 电连接器壳座组合、电连接器及电子装置
CN213071504U (zh) 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及电连接器
TWM608933U (zh) 電連接器殼座組合及電連接器
CN114374112A (zh) 电连接器壳座组合及电连接器
US1175135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age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therewith
TWM593082U (zh) 電連接器殼座組合、電連接器及電子裝置
TWI748687B (zh) 電連接器殼座組合及電連接器
JP6892756B2 (ja) 放熱構造体
CN212626406U (zh) 电连接器模块和散热外壳
CN210671051U (zh) 散热装置
JP2000133977A (ja) 電子機器用放熱装置
TW202109992A (zh) 散熱外殼與電連接器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