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68209U - 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 Google Patents

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68209U
CN213068209U CN202022169460.0U CN202022169460U CN213068209U CN 213068209 U CN213068209 U CN 213068209U CN 202022169460 U CN202022169460 U CN 202022169460U CN 213068209 U CN213068209 U CN 2130682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fixedly connected
shaft
tricycle
bottom f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6946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立鹏
刘建军
王浩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Motorcycle Technical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Motorcycle Technical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Motorcycle Technical Center) filed Critical Tianj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tianjin Motorcycle Technical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02216946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682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682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682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包括底座和车架,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轨,所述车架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所述车架中贯穿设置有后轮轴,所述后轮轴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左右传动轴与车架上分别设置的传感器,可以使实验台测量到压力和车架位移的数据,左右驱动机构可以给三轮车在左右两侧施加不同的载荷,并且传动轴可水平也可竖直设置,可以有效地模拟三轮车在实际行驶过程中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受力与车架位移的关系,从而更精确地获得车辆的耐久性参数。

Description

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背景技术
车辆在设计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受力和扭矩等测试,以保障车辆在负重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现有的实验装置普遍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且耐久性不强,使用周期较低。因此,现有技术中亟需一种能够进行车辆的实验测试,满足对车辆耐久性测试的高要求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包括底座和车架,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轨,所述车架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所述车架中贯穿设置有后轮轴,所述后轮轴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
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后平叉支架和后平叉摆臂,所述后平叉支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后平叉摆臂的一端与所述后平叉支架通过万向节连接,另一端所述车架通过万向节连接,所述滑轨上方还设置有行程机构、驱动机构和固定支架;
所述行程机构上设置有拉压传感器,所述车架上设置有位移传感器;
所述行程机构的一端均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轴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滑轨上并可沿所述滑轨滑动;在进行实验时,所述固定支架通过螺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左电机和右电机,所述行程机构包括左联轴器、左传动件、右联轴器和右传动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左支架和右支架;
左联轴器与左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左传动件的一端与左联轴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轴转动连接,左传动件上设置拉压传感器;
右联轴器与右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右传动件的一端与右联轴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轴转动连接,右传动件上设置拉压传感器。
左传动件包括左上传动轴、左刚性空心框、左固定柱和左下传动轴,左上传动轴的上端与左联轴器连接,左上传动轴的下端穿入左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左下传动轴的上端穿入左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左刚性空心框上套设拉压传感器,左固定柱贯穿拉压传感器,左固定柱的上下两端都与左支架固定连接;
右传动件包括右上传动轴、右刚性空心框、右固定柱和右下传动轴,右上传动轴的上端与右联轴器连接,右上传动轴的下端穿入右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右下传动轴的上端穿入右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右刚性空心框上套设拉压传感器,右固定柱贯穿拉压传感器,右固定柱的上下两端都与右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左电机和右电机均为感应电机或均为步进电机。
所述驱动机构为液压泵。
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包括底座和车架,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轨,所述车架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所述车架中贯穿设置有后轮轴,所述后轮轴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
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后平叉支架和后平叉摆臂,所述后平叉支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后平叉摆臂的一端与所述后平叉支架通过万向节连接,另一端所述车架通过万向节连接,所述滑轨上方还设置有行程机构、驱动机构和固定支架;
所述行程机构上设置有拉压传感器,所述车架上设置有位移传感器;
所述行程机构的前端均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后端与所述车架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滑轨上并可沿所述滑轨滑动;在进行实验时,所述固定支架通过螺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所述车架包括车头固定器,所述行程机构的后端与所述车头固定器固定连接,所述后轮轴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为前置电机,所述行程机构包括联轴器和传动件;
联轴器与前置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传动件的一端与联轴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轴转动连接,传动件上设置拉压传感器。
传动件包括前传动轴、刚性空心框、固定柱和后传动轴,前传动轴的前端与联轴器连接,前传动轴的下端穿入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后传动轴的前端穿入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刚性空心框上套设拉压传感器,固定柱贯穿拉压传感器,固定柱的前后两端都与固定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前置电机为感应电机或步进电机。
所述驱动机构为液压泵。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左右传动轴与车架上分别设置的传感器,可以使实验台测量到压力和车架位移的数据,左右驱动机构可以给三轮车在左右两侧施加不同的载荷,并且传动轴可水平也可竖直设置,可以有效地模拟三轮车在实际行驶过程中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受力与车架位移的关系,从而更精确地获得车辆的耐久性参数。此外,本发明结构简单,便于拆装,极大提高了实验台的测试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行程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主视图。
图7是图5中行程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
如图1-3所示的三轮车车架2耐久实验台,包括底座1和车架2,底座1上设置有滑轨,车架2设置在滑轨上,车架2中贯穿设置有后轮轴3,后轮轴3与车架2固定连接;底座1上还设置有后平叉支架5和后平叉摆臂4,后平叉支架 5与底座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后平叉支架5焊接在底座1上。后平叉摆臂 4的一端与后平叉支架5通过万向节连接,另一端车架2通过万向节连接,滑轨上方还设置有行程机构、驱动机构和固定支架12;行程机构的一端均与驱动机构连接,另一端与后轮轴3连接;驱动机构与固定支架12固定连接,固定支架 12设置在滑轨上并可沿滑轨滑动;在进行实验时,固定支架12通过螺栓与底座 1固定连接。行程机构上设置有拉压传感器13,车架2上设置有位移传感器。
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左电机101和右电机102,行程机构包括左联轴器111、左传动件、右联轴器112和右传动件,固定支架12包括左支架121和右支架122;左联轴器111与左电机101的输出轴连接,左传动件的一端与左联轴器111连接,另一端与后轮轴3转动连接,左传动件上设置拉压传感器13;右联轴器112与右电机102的输出轴连接,右传动件的一端与右联轴器112连接,另一端与后轮轴3转动连接,右传动件上设置拉压传感器13。
本实施例中,左传动件包括左上传动轴71、左刚性空心框81、左固定柱91 和左下传动轴61,左上传动轴71的上端与左联轴器111连接,左上传动轴71 的下端穿入左刚性空心框81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左下传动轴61的上端穿入左刚性空心框81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左刚性空心框81上套设拉压传感器13,左固定柱91贯穿拉压传感器13,左固定柱91的上下两端都与左支架121固定连接;右传动件包括右上传动轴72、右刚性空心框82、右固定柱92和右下传动轴62,右上传动轴72的上端与右联轴器112连接,右上传动轴72的下端穿入右刚性空心框82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右下传动轴62的上端穿入右刚性空心框82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右刚性空心框82上套设拉压传感器13,右固定柱92贯穿拉压传感器13,右固定柱92的上下两端都与右支架122固定连接。各个传感器都与计算机终端连接,用于将测得的数据传送给计算机终端。
本实施例中,左电机101和右电机102均为感应电机。在感应电机驱动下,传动件竖直设置,车架2在竖直方向载荷下,减震器被极限压缩或拉伸,从而可以测得位移与受力的关系,获取车辆耐久性能的参数。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左电机101和右电机102均为步进电机。在步进电机的驱动下,车架2受到周期性的载荷,减震器被周期性地压缩或拉伸,从而可以测得位移与受力的关系,获取车辆耐久性能的参数。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驱动机构为液压泵。以液压泵代替电机驱动,同样可以使车架2受到竖直方向载荷,减震器被缩或拉伸,从而可以测得位移与受力的关系,获取车辆耐久性能的参数。
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左电机101、左传动件和右电机102、右传动件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朝向,从而模拟三轮车两侧后轮不同方向的受力,从而获得车在更复杂的行驶状况下的位移与受力及扭矩的关系,获取车辆耐久性能的参数。
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如下。
如图5-7所示的三轮车车架2耐久实验台,包括底座1和车架2,底座1上设置有滑轨,车架2设置在滑轨上,车架2中贯穿设置有后轮轴3,后轮轴3与车架2固定连接;底座1上还设置有后平叉支架5和后平叉摆臂4,后平叉支架 5与底座1固定连接,后平叉摆臂4的一端与后平叉支架5通过万向节连接,另一端车架2通过万向节连接,滑轨上方还设置有行程机构、驱动机构和固定支架 12;行程机构的前端均与驱动机构连接,后端与车架2连接;驱动机构与固定支架12固定连接,固定支架12设置在滑轨上并可沿滑轨滑动;在进行实验时,固定支架12通过螺栓与底座1固定连接。
车架2包括车头固定器14,行程机构的后端与车头固定器14固定连接,后轮轴3通过连接件与车架2固定连接,驱动机构为前置电机103,行程机构包括联轴器和传动件;行程机构上设置有拉压传感器13,车架2上设置有位移传感器15;本实施例中,联轴器与前置电机103的输出轴连接,传动件的一端与联轴器连接,另一端与后轮轴3转动连接,传动件上设置拉压传感器13。
传动件包括前传动轴93、刚性空心框83、固定柱9和后传动轴94,前传动轴93的前端与联轴器连接,前传动轴93的下端穿入刚性空心框83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后传动轴94的前端穿入刚性空心框83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刚性空心框 83上套设拉压传感器13,固定柱9贯穿拉压传感器13,固定柱9的前后两端都与固定支架1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前置电机103为感应电机,可以施加水平方向的极限载荷;在其他实施例中,前置电机103还可以采用步进电机可以给车架2提供周期性载荷,传动件水平设置,车架2在水平方向载荷下,车头固定器14被压缩或拉伸,同时提供位移传感器15测得位移与受力的关系,全面地获取车辆耐久性能的参数;此外,可以采用液压泵代替电机,给车架2施加载荷,同样可以实现车辆耐久性能的参数的测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包括底座和车架,其特征是,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轨,所述车架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所述车架中贯穿设置有后轮轴,所述后轮轴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
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后平叉支架和后平叉摆臂,所述后平叉支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后平叉摆臂的一端与所述后平叉支架通过万向节连接,另一端所述车架通过万向节连接,所述滑轨上方还设置有行程机构、驱动机构和固定支架;
所述行程机构上设置有拉压传感器,所述车架上设置有位移传感器;
所述行程机构的一端均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轴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滑轨上并可沿所述滑轨滑动;在进行实验时,所述固定支架通过螺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其特征是,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左电机和右电机,所述行程机构包括左联轴器、左传动件、右联轴器和右传动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左支架和右支架;
左联轴器与左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左传动件的一端与左联轴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轴转动连接,左传动件上设置拉压传感器;
右联轴器与右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右传动件的一端与右联轴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轴转动连接,右传动件上设置拉压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其特征是,左传动件包括左上传动轴、左刚性空心框、左固定柱和左下传动轴,左上传动轴的上端与左联轴器连接,左上传动轴的下端穿入左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左下传动轴的上端穿入左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左刚性空心框上套设拉压传感器,左固定柱贯穿拉压传感器,左固定柱的上下两端都与左支架固定连接;
右传动件包括右上传动轴、右刚性空心框、右固定柱和右下传动轴,右上传动轴的上端与右联轴器连接,右上传动轴的下端穿入右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右下传动轴的上端穿入右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右刚性空心框上套设拉压传感器,右固定柱贯穿拉压传感器,右固定柱的上下两端都与右支架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其特征是,所述左电机和右电机均为感应电机或均为步进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其特征是,所述驱动机构为液压泵。
6.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包括底座和车架,其特征是,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轨,所述车架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所述车架中贯穿设置有后轮轴,所述后轮轴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
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后平叉支架和后平叉摆臂,所述后平叉支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后平叉摆臂的一端与所述后平叉支架通过万向节连接,另一端所述车架通过万向节连接,所述滑轨上方还设置有行程机构、驱动机构和固定支架;
所述行程机构上设置有拉压传感器,所述车架上设置有位移传感器;
所述行程机构的前端均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后端与所述车架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滑轨上并可沿所述滑轨滑动;在进行实验时,所述固定支架通过螺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其特征是,所述车架包括车头固定器,所述行程机构的后端与所述车头固定器固定连接,所述后轮轴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为前置电机,所述行程机构包括联轴器和传动件;
联轴器与前置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传动件的一端与联轴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轴转动连接,传动件上设置拉压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其特征是,传动件包括前传动轴、刚性空心框、固定柱和后传动轴,前传动轴的前端与联轴器连接,前传动轴的下端穿入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后传动轴的前端穿入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刚性空心框上套设拉压传感器,固定柱贯穿拉压传感器,固定柱的前后两端都与固定支架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其特征是,所述前置电机为感应电机或步进电机。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其特征是,所述驱动机构为液压泵。
CN202022169460.0U 2020-09-28 2020-09-28 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Active CN2130682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69460.0U CN213068209U (zh) 2020-09-28 2020-09-28 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69460.0U CN213068209U (zh) 2020-09-28 2020-09-28 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68209U true CN213068209U (zh) 2021-04-27

Family

ID=75561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69460.0U Active CN213068209U (zh) 2020-09-28 2020-09-28 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682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67316A (zh) * 2020-09-28 2020-12-11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67316A (zh) * 2020-09-28 2020-12-11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53096B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性能测试平台
CN100501365C (zh) 一种汽车转向机构试验台
CN201177565Y (zh) 双砝码加载式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检测台
CN102998127A (zh) 汽车踏板耐久试验台
CN213068209U (zh) 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CN210243163U (zh) 一种多向加载测试设备
CN200941083Y (zh) 一种汽车转向机构试验台
CN212228281U (zh) 一种汽车转向管柱空载力矩检测机台
CN112067316A (zh) 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CN113324851A (zh) 一种多功能金属拉杆测试装置
CN202939044U (zh) 汽车踏板耐久试验台
CN107305154B (zh) 空气弹簧扭转与剪切复合加载试验装置
CN205228832U (zh) 汽车组合踏板耐久试验台
CN208937334U (zh) 手动汽车座椅坐垫功能测试机
CN208537167U (zh) 中桥及桥间差速试验台
CN208847477U (zh) 一种重卡轮毂轴承单元的试验装置
CN208026468U (zh) 一种用于汽车飞轮盘的拉扭疲劳试验台
CN113155487B (zh) 商用车转向系统试验台
CN215525088U (zh) 一种轨道车辆减震器性能试验台
CN213068210U (zh) 二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CN112033701A (zh) 二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CN113702031A (zh) 一种齿轮箱性能测试装置
CN220063334U (zh) 一种汽车三阶渐变刚度钢板弹簧疲劳试验装置
CN108168873B (zh) 推力杆耐久性试验台
CN117782432B (zh) 汽车前轴总成动平衡综合测试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Xiang Yanjun

Inventor after: Zhang Lipeng

Inventor after: Liu Jianjun

Inventor after: Wang Haoquan

Inventor before: Zhang Lipeng

Inventor before: Liu Jianjun

Inventor before: Wang Hao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