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56743U - 一种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56743U
CN213056743U CN202021570752.9U CN202021570752U CN213056743U CN 213056743 U CN213056743 U CN 213056743U CN 202021570752 U CN202021570752 U CN 202021570752U CN 213056743 U CN213056743 U CN 2130567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charging electrode
limiting
electrode assembly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7075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凡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7075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567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567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567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其中,充电桩结构,包括:机体壳,机体壳具有容置腔;充电电极组件,充电电极组件位于容置腔内与机体壳可移动连接;摆动杆,摆动杆包括主体杆及设置在主体杆上的第一转接杆及第二转接杆;第一限位件,第一限位件与机体壳连接,并形成第一限位结构,第一转接杆与第一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件与充电电极组件连接,并形成第二限位结构,第二转接杆与第二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其中,充电电极组件相对机体壳移动时,充电电极组件通过第二转接杆带动摆动杆,以第一转接杆为转轴进行摆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降低摆动杆的安装拆卸难度,减少零部件损坏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方便人们生活的电动设备也逐步增多,如电动车,机器人等。电动设备的动力源大部分为蓄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蓄电池的电能耗尽,则需要充电后,才能再次使用。因此,配合各种电动设备充电使用的充电桩应运而生。
但是,目前所使用的充电桩使用时,往往存在安装时间长,后期的维修、维护工作费力等缺陷,并且在维修、维护作业时,存在损伤塑料件的风险,同时也存在划伤零部件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或改善上述问题的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充电桩结构,包括:
机体壳,所述机体壳具有容置腔;
充电电极组件,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与所述机体壳可移动连接;
摆动杆,所述摆动杆包括主体杆及设置在所述主体杆上的第一转接杆及第二转接杆;
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机体壳连接,并形成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转接杆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
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连接,并形成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转接杆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相对所述机体壳移动时,所述充电电极组件通过所述第二转接杆带动所述摆动杆,以所述第一转接杆为转轴进行摆动。
可选地,所述机体壳上固设有带有第一安装槽的第一安装部;
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上固设有带有第二安装槽的第二安装部;
所述第一转接杆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一限位件盖合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口,以形成所述第一限位结构;
所述第二转接杆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第二限位件盖合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口,以形成所述第二限位结构。
可选地,所述摆动杆包括两个所述主体杆,两个所述主体杆通过一个所述第二转接杆连接,形成U型结构,两个所述主体杆的背向所述第二转接杆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转接杆,两个所述主体杆上的所述第一转接杆背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之间及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安装部;
每个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摆动杆,其中,所述摆动杆的两个所述主体杆分别位于其对应的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两侧,并分别通过两个所述第一转接杆与位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两侧的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通过所述第二转接杆与对应的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上的所述第二安装部连接。
可选地,每个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分别对应两个所述摆动杆,两个所述摆动杆沿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长度方向布置。
可选地,对应不同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两个所述摆动杆,通过相邻的所述第一转接杆连接为一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及所述第二限位均为板状结构;
每个所述第一安装部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限位件;
每个所述第二安装部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限位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中间板及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间板两端的侧板,所述中间板及所述侧板形成U型结构,所述侧板远离所述中间板的一端分别设有连接部;
每个所述摆动杆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限位件,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两个所述侧板分别位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两侧,并分别通过两个所述连接部与位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两侧的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并盖合所述第一安装槽。
可选地,对应不同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两个所述第一限位件,通过相邻的所述连接部连接为一体结构。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包括:
机体壳,所述机体壳具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主机;
充电电极组件,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与所述机体壳可移动连接,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与所述主机电连接;
摆动杆,所述摆动杆包括主体杆及设置在所述主体杆上的第一转接杆及第二转接杆;
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机体壳连接,并形成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转接杆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
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连接,并形成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转接杆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相对所述机体壳移动时,所述充电电极组件通过所述第二转接杆带动所述摆动杆,以所述第一转接杆为转轴进行摆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限位件及第二限位件完成摆动杆的安装,不需要依靠摆动杆的变形或其他零部件的变形,降低摆动杆的安装拆卸难度,使得安装过程变得简单,从而可以提高安装工作的效率,同时减少对摆动杆及其他零部件的划伤风险,降低零部件报废率,从而延长的充电桩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充电桩的维修、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摆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摆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发明人在实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发现,现在使用的充电桩,往往存在安装时间长,后期的维修、维护工作费力等缺陷,并且在维修、维护作业时,存在损伤塑料件的风险,同时也存在划伤零部件的风险。
究其原因在于,现在应用在充电桩的电极安装位置上,通常设有摆杆,通过摆杆的连接结构,配合电极来完成相对壳体的移动。但是,摆杆的安装是靠自身变形,与安装在充电桩电极上的零部件变形的完成安装。因为,通常使用的摆杆制作所用材料刚度较高,变形困难,所以安装起来也相应的变的困难,安装时间也会加长,后期维修电极时比较费力,且存在拆装时,损伤塑料件的风险,同时也存在划伤其他零部件的风险。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可降低摆动杆的安装拆卸难度,减少零部件损坏的风险。方案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充电桩结构,包括:机体壳10、充电电极组件20、摆动杆30、第一限位件40及第二限位件50。
其中,机体壳10具有容置腔11。充电电极组件20位于容置腔11内与机体壳10可移动连接。参见图2,摆动杆30包括主体杆31及设置在主体杆31上的第一转接杆32及第二转接杆33。
结合图1及图2,参见图3及图4,第一限位件40与机体壳10连接,并形成第一限位结构,第一转接杆32与第一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第二限位件50与充电电极组件20连接,并形成第二限位结构,第二转接杆33与第二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其中,充电电极组件20相对机体壳10移动时,充电电极组件20通过第二转接杆33带动摆动杆30,以第一转接杆32为转轴进行摆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限位件40及第二限位件50完成摆动杆30的安装,不需要依靠摆动杆30的变形或其他零部件的变形,降低摆动杆30的安装拆卸难度,使得安装过程变得简单,从而可以提高安装工作的效率,同时减少对摆动杆30及其他零部件的划伤风险,降低零部件报废率,从而延长的充电桩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充电桩的维修、维护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结构可应用于各种充电设备中,如机器人充电桩及汽车充电桩等。充电桩结构应用于充电设备中时,充电电极组件20与充电设备的主机电连接,待充电设备通过充电设备充电时,待充电设备的取电部与充电电极组件20上的充电部连接,并带动充电电极组件20相对机体壳10移动,充电电极组件20移动时,充电电极组件20通过第二转接杆33带动摆动杆30,以第一转接杆32为转轴进行摆动。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结构做进一步地介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体壳10及充电电极组件20与摆动杆30的一种连接方式是,结合图4,参见图5,机体壳10上固设有带有第一安装槽12的第一安装部13。充电电极组件20上固设有带有第二安装槽21的第二安装部22。第一转接杆32可转动连接在第一安装槽12内,第一限位件40盖合第一安装槽12的槽口,以形成第一限位结构。第二转接杆33可转动连接在第二安装槽21内,第二限位件50盖合第二安装槽21的槽口,以形成第二限位结构。
在安装摆动杆30时,可先将摆动杆30的第一转接杆32放入到相应的第一安装槽12内,或者先将第二摆动杆30放入到相应的第二安装槽21内,或者将第一转接杆32放入到相应的第一安装槽12内的同时,将第二摆动杆30放入到相应的第二安装槽21内。然后,将第一限位件40与机体壳10连接,并盖合第一安装槽12,防止第一转接杆32从第一安装槽12内脱出。将第二限位件50与充电电极组件20连接,并盖合第二安装槽21,防止第二转接杆33从第二安装槽21内脱出。
可通过紧固件,如螺钉实现第一限位件40的连接,第一限位件40可通过螺钉直接安装在第一安装部13上,或者机体壳10上在第一安装部13的外周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如带螺孔的连接柱,第一限位件40可通过螺钉与第一连接结构连接后,盖合第一安装槽12。相应地,可通过紧固件,如螺钉实现第二限位件50的连接,第二限位件50可通过螺钉直接安装在第二安装部22上,或者充电电极组件20上在第二安装部22的外周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如带螺孔的连接柱,第二限位件50可通过螺钉与第二连接结构连接后,盖合第二安装槽21。
继续参见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摆动杆30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摆动杆30包括两个主体杆31,两个主体杆31通过一个第二转接杆33连接,形成U型结构,两个主体杆31的背向第二转接杆33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转接杆32,两个主体杆31上的第一转接杆32背向延伸。举例来说,一种安装方式是,充电电极组件20位于两个主体杆31之间,位于充电电极组件2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3,摆动杆30通过两个主体杆31上的第一转接杆32,分别与一个第一安装部13上的第一安装槽12连接,通过第二转接杆33与充电电极组件20上的第二安装部22上的第二安装槽21连接。通过两个主体杆31可防止充电电极组件20发生横向偏移,避免移动方向改变。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充电需求,充电桩结构中的充电电极组件20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当充电电极组件20为一个时,充电电极组件20上包括了充电电路的正极充电电极及负极充电电极,充电电极组件20通过正极充电电极及负极充电电极形成充电部。相应地,待充电设备包括一个取电部,从而待充电设备通过一个取电部即可与充电桩结构的充电电极组件20连接,带动一个充电电极移动,并实现充电。
参见图2,当充电电极组件20为两个时,两个充电电极组件20中的一个为正极充电组件,另一个为负极充电组件,即正极充电组件上包括了充电电路的正极充电电极,正极充电电极即为正极充电组件上的充电部。负极充电组件上包括了充电电路的负极充电电极,负极充电电极即为正负极充电组件上的充电部。待充电设备包括两个取电部,待充电设备的两个取电部需同时与正极充电电极及负极充电电极连接,才能够实现充电。
当充电电极组件20为一个时,位于充电电极组件2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3,摆动杆30的两个主体杆31分别位于充电电极组件20的两侧,并通过两个主体杆31上的第一转接杆32,分别与一个第一安装部13上的第一安装槽12连接,通过第二转接杆33与充电电极组件20上的第二安装部22上的第二安装槽21连接。充电电极组件20可对应设置一个摆动杆30,也可对应设置两个摆动杆30,两个摆动杆30沿充电电极组件20的长度方向布置,通过两个摆动杆30可使得充电电极组件20的移动更加平稳。
第一限位件40及第二限位件50的实现方式也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参见图1及图4,第二限位件50的实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板状结构,每个第二安装部22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二限位件50。第二限位件50可通过螺钉与第二安装部22连接,第二限位件50上至少设有一个通孔,螺钉可穿过通孔将第二限位件50安装在第二安装部22上。相应地,第一限位件40的实现方式也可为板状结构,即第一限位件40及第二限位均为板状结构。每个第一安装部13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一限位件40,以实现第一转接杆32与第一安装槽12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40的另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参见图6,第一限位件40包括中间板41及分别设置在中间板41两端的侧板42,中间板41及侧板42形成U型结构,侧板42远离中间板41的一端分别设有连接部43。在进行安装时,每个摆动杆30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一限位件40,第一限位件40的两个侧板42分别位于充电电极组件20的两侧,并分别通过两个连接部43与位于充电电极组件20两侧的第一安装部13连接,并盖合第一安装槽12。连接部43上可设有圆孔,以便紧固件穿过圆孔将连接部43安装在第一安装部13上。U型结构的U型空间,可作为摆动杆30转动时的避让空间,不会阻碍摆动杆30的转动。同时,第一限位件40通过两个侧板42可进一步防止充电电极组件20及摆动杆30发生横向偏移,避免移动方向改变。
当充电电极组件20为两个时,两个充电电极组件20可通过上述方式,通过第一限位件40及第二限位件50实现与摆动杆30的连接。也可通过下述方式实现连接。
结合图1,参见图4及图5,充电电极组件20为两个,两个充电电极组件20之间及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3。即第一安装部13及充电电极间隔布置。每个充电电极组件20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摆动杆30,其中,摆动杆30的两个主体杆31分别位于其对应的充电电极组件20的两侧,并分别通过两个第一转接杆32与位于充电电极组件20两侧的第一安装部13连接,通过第二转接杆33与对应的充电电极组件20上的第二安装部22连接。位于两个充电电极组件20上的摆动杆30,可共用位于两个充电电极组件20之间的一个第一安装部13。进一步地,每个充电电极组件20分别对应两个摆动杆30,两个摆动杆30沿充电电极组件20的长度方向布置。
摆动杆30的实现方式除上述实施例中的实现方式之外,进一步地,参见图7,对应不同充电电极组件20的两个摆动杆30,通过相邻的第一转接杆32连接为一体结构。即两个摆动杆30的中间位置共用一个第一转接杆32,一体结构的摆动杆30可同时实现两个安装位置的定位及安装,可使得安装更加方便,快捷,节省安装时间。
第一限位件40及第二限位件50的实现方式也可均为板状结构,每个第一安装部13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一限位件40,每个第二安装部22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二限位件50。通过板状结构的第一限位件40及第二限位件50,实现各连接部43分的独立连接安装,为后续的维修、维护提供方便。
第一限位件40的实现方式除上述实施例中的实现方式之外,进一步地,参见图8,对应不同充电电极组件20的两个第一限位件40,通过相邻的连接部43连接为一体结构。即两个第一限位件40的中间位置共用一个连接部43,两个第一限位件40构成近似于m的形状,一体结构的第一限位件40可同时实现两个安装位置的定位及安装,使得安装更加方便,快捷,节省安装时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结构可应用于各种充电设备中,如机器人充电桩及汽车充电桩等。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桩结构。方案如下:
参见图1至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包括:机体壳10、充电电极组件20、摆动杆30、第一限位件40及第二限位件50。
其中,机体壳10具有容置腔11,容置腔11内设置有主机(主机图中未示出)。充电电极组件20位于容置腔11内与机体壳10可移动连接,充电电极组件20与主机电连接。摆动杆30包括主体杆31及设置在主体杆31上的第一转接杆32及第二转接杆33。第一限位件40与机体壳10连接,并形成第一限位结构,第一转接杆32与第一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第二限位件50与充电电极组件20连接,并形成第二限位结构,第二转接杆33与第二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
其中,充电电极组件20相对机体壳10移动时,充电电极组件20通过第二转接杆33带动摆动杆30,以第一转接杆32为转轴进行摆动。
举例来说,待充电设备通过充电设备充电时,待充电设备的取电部与充电电极组件20上的充电部连接,并带动充电电极组件20相对机体壳10移动,充电电极组件20移动时,充电电极组件20通过第二转接杆33带动摆动杆30,以第一转接杆32为转轴进行摆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体壳10的容置腔11内还可用于设置实现充电功能的其他部件及电路,如显示屏、交互部件、付费部件、稳压部件等。
需要说明的是,充电桩包括充电桩结构,可通过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桩结构实现,相应的技术特征可相互参考、借鉴,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限位件及第二限位件完成摆动杆的安装,不需要依靠摆动杆的变形或其他零部件的变形,降低摆动杆的安装拆卸难度,使得安装过程变得简单,从而可以提高安装工作的效率,同时减少对摆动杆及其他零部件的划伤风险,降低零部件报废率,从而延长的充电桩的使用寿命,减少了充电桩的维修、维护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旨在简明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壳,所述机体壳具有容置腔;
充电电极组件,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与所述机体壳可移动连接;
摆动杆,所述摆动杆包括主体杆及设置在所述主体杆上的第一转接杆及第二转接杆;
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机体壳连接,并形成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转接杆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
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连接,并形成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转接杆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相对所述机体壳移动时,所述充电电极组件通过所述第二转接杆带动所述摆动杆,以所述第一转接杆为转轴进行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壳上固设有带有第一安装槽的第一安装部;
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上固设有带有第二安装槽的第二安装部;
所述第一转接杆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一限位件盖合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口,以形成所述第一限位结构;
所述第二转接杆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第二限位件盖合所述第二安装槽的槽口,以形成所述第二限位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杆包括两个所述主体杆,两个所述主体杆通过一个所述第二转接杆连接,形成U型结构,两个所述主体杆的背向所述第二转接杆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转接杆,两个所述主体杆上的所述第一转接杆背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之间及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安装部;
每个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分别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摆动杆,其中,所述摆动杆的两个所述主体杆分别位于其对应的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两侧,并分别通过两个所述第一转接杆与位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两侧的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通过所述第二转接杆与对应的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上的所述第二安装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充电电极组件分别对应两个所述摆动杆,两个所述摆动杆沿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长度方向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对应不同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两个所述摆动杆,通过相邻的所述第一转接杆连接为一体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及所述第二限位均为板状结构;
每个所述第一安装部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限位件;
每个所述第二安装部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限位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中间板及分别设置在所述中间板两端的侧板,所述中间板及所述侧板形成U型结构,所述侧板远离所述中间板的一端分别设有连接部;
每个所述摆动杆分别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限位件,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两个所述侧板分别位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两侧,并分别通过两个所述连接部与位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两侧的所述第一安装部连接,并盖合所述第一安装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对应不同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的两个所述第一限位件,通过相邻的所述连接部连接为一体结构。
10.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壳,所述机体壳具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主机;
充电电极组件,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与所述机体壳可移动连接,所述充电电极组件与所述主机电连接;
摆动杆,所述摆动杆包括主体杆及设置在所述主体杆上的第一转接杆及第二转接杆;
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机体壳连接,并形成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转接杆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
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充电电极组件连接,并形成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转接杆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可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充电电极组件相对所述机体壳移动时,所述充电电极组件通过所述第二转接杆带动所述摆动杆,以所述第一转接杆为转轴进行摆动。
CN202021570752.9U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 Active CN2130567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70752.9U CN213056743U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70752.9U CN213056743U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56743U true CN213056743U (zh) 2021-04-27

Family

ID=75579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70752.9U Active CN213056743U (zh) 2020-07-31 2020-07-31 一种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567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93908B1 (en) Battery pack
CN213056743U (zh) 一种充电桩结构及充电桩
CN210296464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涓流充电锂电池
CN207398192U (zh) 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盖板正极端板凸台一体式结构
CN216530670U (zh) 一种锂电池充电用保护装置
CN215845890U (zh) 一种锂电池盒生产用冲孔装置
CN210137237U (zh) 发电机的定子壳体及增程器
CN105280857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电池箱
CN220856795U (zh) 锂离子电池组壳体的加固装置
CN212182467U (zh) 一种锂电池生产用摆放装置
CN215644788U (zh) 一种新能源用便于拆卸的锂电池
CN218228695U (zh) 一种带收纳装置的新能源充电设备
CN204102953U (zh) 电动汽车换电式电池箱
CN216563375U (zh) 一种新型组合式抗振锂电池
CN219106472U (zh) 一种锂电池注液设备
CN21112318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生产监测装置
CN212342717U (zh) 一种动力锂电池组连接结构
CN218632161U (zh) 一种可变位装配的锂电池
CN211297358U (zh) 一种电子工程外接电源的保护装置
CN219152840U (zh) 一种锂电池生产用储存装置
CN216250886U (zh) 一种用于三元锂蓄电池过充保护的装置
CN219575865U (zh) 一种可快速连接的锂电池组
CN215816187U (zh) 一种电动车锂电池模组结构
CN215771252U (zh) 一种用于失效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干法修复装置
CN215016893U (zh) 一种用于移动机器人的驱动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