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35625U - 蓄冷式冷藏保温厢 - Google Patents
蓄冷式冷藏保温厢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035625U CN213035625U CN202021674484.5U CN202021674484U CN213035625U CN 213035625 U CN213035625 U CN 213035625U CN 202021674484 U CN202021674484 U CN 202021674484U CN 213035625 U CN213035625 U CN 2130356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d
- compartment
- exhaust fan
- assembly
- railway carri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冷式冷藏保温厢,包括厢体,在厢体内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安装支架,相对的两个该安装支架之间连接有蓄冷箱总成,在厢体的顶部安装有排风扇总成和挡风板总成,挡风板总成活动连接在厢体的顶部,其活动过程中能够对排风扇总成出风口的风向进行调整。将蓄冷箱总成通过安装支架固定于保温厢顶部,利用冷气下沉的物理理论,充分利用蓄冷箱能源,增加保温厢冷气的使用率和厢体内温度的均匀性,同时减少了冷量的损失;另外,在排风扇的出风口处活动设有挡风板,挡风板能够对排风扇出风口的风向进行调整,有效地阻止了外部热量的渗透,同时避免了冷量外泄,极大的提高了蓄冷箱冷量的使用效率,以及冷藏冷冻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藏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冷式冷藏保温厢。
背景技术
蓄冷式冷藏厢是低温冷链物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关键设备,是用来运输需要冷冻、冷藏或需要保鲜货物的一种封闭式箱式运输车保温厢或周转冷藏厢,是通过将专业制冷液变成冰后再断开制冷机,由蓄冷箱里的冰来源源不断的提供冷气能源,与保温厢体内的物品进行换热循环,以达到保冷保鲜的效果。此类保温厢体是为保证冷藏运输温度的厢体,在保温厢体内设置有带蒸发器的制冷机组,制冷机组产生的冷量用来保证保温厢体内保持指定设置的温度。
目前常规冷藏车的蓄冷箱是布置在保温厢的竖直壁上的,使用过程中其冷量是分布在蓄冷箱附近,这样厢内上部温度就会较高,即使在顶部设计排风扇吹风循环,由于厢内货物堆积较多,厢内温度的均匀性很难得到保证,从而不能保证货物的保鲜温度。若需要更大冷量,就需设计更大体积的蓄冷箱,从而增加了保温厢的重量,容易超重。同时,将蓄冷箱固定在厢体侧壁上时,需要螺栓(冷桥)穿透保温厢板进行连接,会使冷量损失,另外,在装卸货时,冷气会直接往外吹,造成每次开门时会损失掉很多冷量,造成使用效果差。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蓄冷式冷藏保温厢,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结构限制导致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蓄冷式冷藏保温厢,包括厢体,在所述厢体内相对的两个侧面上靠近其上端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安装支架,相对的两个该安装支架之间连接有蓄冷箱总成,在所述厢体的顶部安装有排风扇总成和挡风板总成,该挡风板总成靠近所述排风扇总成的出风口位置,且所述挡风板总成活动连接在所述厢体的顶部,其活动过程中能够对所述排风扇总成出风口的风向进行调整。
上述技术方案,可固定单独使用,或与车体结合后成为移动使用的蓄冷式冷藏厢,将蓄冷箱总成通过安装支架固定于保温厢顶部,利用冷气下沉的物理理论,充分利用蓄冷箱能源,增加保温厢冷气的使用率和厢体内温度的均匀性,相对于设置于保温厢竖直壁上节省了更大的空间来装存货物,同时可避免采用螺栓或金属类的冷桥连通于车外,从而减少了冷量的损失;另外,在排风扇的出风口处活动设有挡风板,正常使用情况下排风扇出风口的风沿水平方向吹出,当开厢门时挡风板会向下活动,此时排风扇的出风口向下吹风,有效地阻止了外部热量的渗透,同时避免了冷量外泄,极大的提高了蓄冷箱冷量的使用效率,以及冷藏冷冻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排风扇总成包括连接在所述厢体顶部的排风扇支架,该排风扇支架的下端连接有排风扇;
所述挡风板总成包括连接在所述厢体顶部的电机支架,该电机支架上连接有电机,该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转轴,该转轴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转轴上套设有齿轮,该齿轮与齿条啮合,所述齿条固定在挡风板上,该挡风板靠近所述排风扇的出风口位置,且所述挡风板和齿条能够沿竖直面运动。
该方案,使用过程中,电机正转时,齿轮与齿条啮合带动齿条和挡风板下移,运动至极限位置时挡风板处于竖直方向,此时对排风扇出风口在水平方向的风向进行阻挡,排风扇出风口的风向转为向下吹,当电机反转时齿轮转动带动齿条和挡风板向上移动,运动至极限位置时排风扇出风口处的风向沿水平方向吹出,实现了根据实际情况对排风扇出风口处的风向进行调整的目的,提高了使用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挡风板和齿条均呈弧形结构,且该挡风板和齿条弯曲的弧度相同,所述齿条与齿轮相啮合的面为所述齿条的凹面,所述齿条的凸面朝向所述排风扇的出风口。
该弧形设置,保证了挡风板在在随齿条上下移动过程中是沿一定弧度移动的,同时,排风扇出风口处的风沿该挡风板的弧形吹出,流畅性更好。
作为优选,所述蓄冷箱总成包括由外壳围成的空腔,该空腔内设有蒸发器芯体和蓄冷液,在所述外壳的两端面上靠近其上部的位置分别设有一个支耳,该支耳与所述安装支架相连接;
在所述外壳的外周上靠近其下部的位置设有排水槽,该排水槽与排水管连通。
作为优选,在所述外壳上位于蒸发器进液管和蒸发器出液管的位置设有密封胶垫,该密封胶垫上连接有防扭转压板,所述蒸发器进液管和蒸发器出液管的端部穿设在该密封胶垫和防扭转压板上。
该方案,除密封效果好外,也防止了螺母锁紧时带动管子扭曲破坏。
作为优选,所述防扭转压板上靠近其两端的位置分别设有一个开口槽,所述蒸发器进液管和蒸发器出液管分别卡在对应位置的开口槽内。
作为优选,在所述安装支架上固定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在所述外壳上固定有第二温度传感器,该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如此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可检测蓄冷箱的表面温度;第一温度传感器可检测保温厢内的空气温度,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将保温厢内的温度进行全过程记录,并当厢内温度达到设定(或规定)的极限温度时会进行报警,以提醒控制中心或负责人对保温厢内的物资及时进行处理,例如将保温厢运去有市电的地方重新制冷蓄冷等处理操作。当保温厢体内部空气温度低于设定的冷藏温度时,排风扇不工作,蓄冷箱总成就可以自由释放冷量,以致减少冷量释放;当保温厢体内部的空气温度高于设定温度的冷藏温度时,此时,挡风板移动,排风扇的出风口沿水平方向向外吹风。
作为优选,在所述厢体内还设有横管罩和纵管罩,该横管罩沿水平方向固定在所述厢体的内壁上靠近其上端的位置处,该纵管罩沿竖直方向固定在所述厢体内的拐角处,蒸发器管子位于该横管罩和纵管罩内,并沿该横管罩和纵管罩布置。
这种布置增大了保温厢的使用空间,另外整体更规范美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独创地将蓄冷箱总成设置固定于保温厢顶部,利用冷气下沉的物理理论,充分利用蓄冷箱能源,增加保温厢冷气的使用率和厢体内温度的均匀性;同时蓄冷箱总成通过安装支架固定在厢体上,相对于设置于保温厢竖直壁上节省了更大的空间来装存货物,也可避免采用螺栓或金属类的冷桥连通于车外,从而减少了冷量的损失,安装简单,且方便可靠;另外,在排风扇的出风口处活动设有挡风板,正常情况下排风扇出风口的风沿水平方向吹出,当开厢门时挡风板会向下活动,此时排风扇的出风口向下吹风,有效地阻止了外部热量的渗透,同时避免了冷量外泄,极大的提高了蓄冷箱冷量的使用效率,以及冷藏冷冻效果,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蓄冷箱总成在厢体内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蓄冷箱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内部剖视图;
图6为图4的I处局部剖视图;
图7为图6中的防扭转压板和密封胶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主视图;
图9为图1中的排风扇总成和挡风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如附图1-附图10所示的蓄冷式冷藏保温厢,包括厢体1,厢体1可采用现有结构,在厢体1内相对的两个侧面上靠近其上端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安装支架10,安装支架10可为两个或四个或多个,对应的蓄冷箱总成2可为1个或多个,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对的两个该安装支架10之间连接有蓄冷箱总成2,使蓄冷箱总成2靠近厢体1顶部,本实施例中安装支架10采用倾斜的L型金属板,该安装支架10的一个面与厢体1侧壁连接,另一个面与蓄冷箱总成2连接。
采用将蓄冷箱总成靠近厢体1顶部进行设置,让冷气渗浸式下沉来提供冷量,冷量利用效率高,且节能。如果保温厢容积小于5m3时,则只需要一个蓄冷箱总成2,反之,当需要容积更大时,则增加一个副蓄冷箱总成2;另外,一般存放物品都是从地上往上堆放的,顶上布置蓄冷箱的好处在于加大了保温厢内存储货物的有效使用空间。
蓄冷箱总成2包括由外壳21围成的空腔,外壳21采用不锈钢材质,该空腔呈矩形结构,该空腔内设有蒸发器芯体22和蓄冷液23,本实施例中蒸发器芯体22采用蒸铝箔翅片+端板+蒸发器铜管等几部分组成,为了保证蓄冷效果和寿命,特设计成铜管式蒸发器铝材的平行流蒸发器和层叠式蒸发器无法实现预期目标,且为了达到高效的蓄冷度,特设计翅片超出铜管外表面10mm以上一般普通的蒸发器此值为6mm以内,这样的设计真正达到了高效翅片,可以让蓄冷箱的体积设计更小,从而也减少了箱子的重量,也节约了成本和能源的损耗。
在外壳21的两端面上靠近其上部的位置分别设有一个支耳20,该支耳20与安装支架10相连接,以此将蓄冷箱总成2固定在安装支架10上。
在外壳21的外周上靠近其下部的位置设有排水槽25,该排水槽25与排水管连通,排水槽25由铝板做成,以防止蓄冷箱里的冰融化后的水对运输食物的影响这里的蓄冷箱外壳必须采用不锈钢,如果采用铝板等其他金属材料,则无法实现产品的使用效果,铝板做的排水槽还可以达到快速传冷量给厢内的作用,因为铝板的散热系数是高于不锈钢的。
在外壳21上位于蒸发器进液管26和蒸发器出液管27的位置设有密封胶垫29,该密封胶垫29上连接有防扭转压板28,防扭转压板28上靠近其两端的位置分别设有一个开口槽281,蒸发器进液管26和蒸发器出液管27分别卡在对应位置的开口槽281内,同时穿过该密封胶垫29。接头密封采用防扭转压板+密封胶垫结构,除密封效果好外,且防止了螺母锁紧时带动管子扭曲破坏。
在安装支架10上固定有第一温度传感器6,用来检测厢体1内的温度,在外壳21上固定有第二温度传感器7,用来检测蓄冷箱总成2的表面温度,该第一温度传感器6和第二温度传感器7均与控制器75电连接。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6和第二温度传感器7,将厢体1内的温度进行全过程记录,并当厢内温度达到设定或规定的极限温度时进行报警,以提醒控制中心或负责人对保温厢内的物资及时进行处理,例如将保温厢运去有市电的地方重新制冷蓄冷等处理。
在厢体1的顶部安装有排风扇总成3和挡风板总成4,该挡风板总成4靠近排风扇总成3的出风口位置,排风扇总成3包括连接在厢体1顶部的排风扇支架30,该排风扇支架30的下端连接有排风扇31,挡风板总成4包括连接在厢体1顶部的电机支架40,该电机支架40上连接有电机41,该电机41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转轴42,该转轴42的轴心线与水平面相平行,转轴42上套设有齿轮43,该齿轮43与齿条44啮合,多个齿条44沿竖直方向并排固定在挡风板45上,该挡风板45靠近排风扇31的出风口32位置,且挡风板45和齿条44能够沿竖直面上下运动。挡风板45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对排风扇总成3出风口的风向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中挡风板45和齿条44均呈弧形结构,且该挡风板45和齿条44弯曲的弧度相同,齿条44与齿轮43相啮合的面为齿条44的凹面,齿条44的凸面朝向排风扇31的出风口32。
当保温厢体内部空气温度低于设定的冷藏温度时,排风扇不工作,蓄冷箱里的冷冻冰就可以自由释放冷量,以致减少冷量释放;当保温厢体内部的空气温度高于设定温度的冷藏温度时,排风扇正常工作向外吹风,此时,齿条44与齿轮43啮合,带动挡风板45移动至上方,排风扇31的出风口32沿水平方向向外吹风,增加蓄冷箱冷气的释放速度,从而使厢内空气温度下降;当开厢门时,电机带动齿轮43转动,齿轮43与齿条44啮合,带动挡风板45向下移动,此时挡风板45对排风扇31的出风口32在水平方向上进行阻挡,从排风扇31的出风口32出来的风沿竖直方向向下吹。达到了调整排风扇的出风风向的目的,提高了蓄冷箱冷量的使用效率,以及冷藏冷冻效果。
在厢体1内还设有横管罩11和纵管罩12,该横管罩11沿水平方向固定在厢体1的内壁上靠近其上端的位置处,该纵管罩12沿竖直方向固定在厢体1内的拐角处,蒸发器管子位于该横管罩11和纵管罩12内,并沿该横管罩11和纵管罩12布置,也可以根据情况,穿透保温墙从外来布置管线,这种布置增大了保温厢的使用空间,另外也更规范美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温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固定装于一台车的车身内使用,还可以装在各种车架上使用,可用于燃油冷藏物流车,或纯电动冷藏物流。
用于物流车上时,此保温厢内的蓄冷箱可以与同车的制冷机组(压缩机冷凝器等)一起,从而形成每台车匹配的一套蓄冷箱使用;将保温厢独立使用时,当保温厢需要制冷时,将厢体运到固定的制冷机组处(此处含有压缩机和冷凝器的制冷机组),快速接上冷媒管并制冷,当蓄冷到规定的时间后,移走保温厢,可放于车上移动使用,也可以投放到固定的物流位置储存冷藏货物使用。
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蓄冷式冷藏保温厢,包括厢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厢体(1)内相对的两个侧面上靠近其上端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安装支架(10),相对的两个该安装支架(10)之间连接有蓄冷箱总成(2),在所述厢体(1)的顶部安装有排风扇总成(3)和挡风板总成(4),该挡风板总成(4)靠近所述排风扇总成(3)的出风口位置,且所述挡风板总成(4)活动连接在所述厢体(1)的顶部,其活动过程中能够对所述排风扇总成(3)出风口的风向进行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式冷藏保温厢,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扇总成(3)包括连接在所述厢体(1)顶部的排风扇支架(30),该排风扇支架(30)的下端连接有排风扇(31);
所述挡风板总成(4)包括连接在所述厢体(1)顶部的电机支架(40),该电机支架(40)上连接有电机(41),该电机(41)的输出轴上连接有转轴(42),该转轴(42)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转轴(42)上套设有齿轮(43),该齿轮(43)与齿条(44)啮合,所述齿条(44)固定在挡风板(45)上,该挡风板(45)靠近所述排风扇(31)的出风口(32)位置,且所述挡风板(45)和齿条(44)能够沿竖直面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冷式冷藏保温厢,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45)和齿条(44)均呈弧形结构,且该挡风板(45)和齿条(44)弯曲的弧度相同,所述齿条(44)与齿轮(43)相啮合的面为所述齿条(44)的凹面,所述齿条(44)的凸面朝向所述排风扇(31)的出风口(3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式冷藏保温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箱总成(2)包括由外壳(21)围成的空腔,该空腔内设有蒸发器芯体(22)和蓄冷液(23),在所述外壳(21)的两端面上靠近其上部的位置分别设有一个支耳(20),该支耳(20)与所述安装支架(10)相连接;
在所述外壳(21)的外周上靠近其下部的位置设有排水槽(25),该排水槽(25)与排水管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冷式冷藏保温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21)上位于蒸发器进液管(26)和蒸发器出液管(27)的位置设有密封胶垫(29),该密封胶垫(29)上连接有防扭转压板(28),所述蒸发器进液管(26)和蒸发器出液管(27)的端部穿设在该密封胶垫(29)和防扭转压板(28)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冷式冷藏保温厢,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扭转压板(28)上靠近其两端的位置分别设有一个开口槽(281),所述蒸发器进液管(26)和蒸发器出液管(27)分别卡在对应位置的开口槽(281)内。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冷式冷藏保温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支架(10)上固定有第一温度传感器(6),在所述外壳(21)上固定有第二温度传感器(7),该第一温度传感器(6)和第二温度传感器(7)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式冷藏保温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厢体(1)内还设有横管罩(11)和纵管罩(12),该横管罩(11)沿水平方向固定在所述厢体(1)的内壁上靠近其上端的位置处,该纵管罩(12)沿竖直方向固定在所述厢体(1)内的拐角处,蒸发器管子位于该横管罩(11)和纵管罩(12)内,并沿该横管罩(11)和纵管罩(12)布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674484.5U CN213035625U (zh) | 2020-08-12 | 2020-08-12 | 蓄冷式冷藏保温厢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674484.5U CN213035625U (zh) | 2020-08-12 | 2020-08-12 | 蓄冷式冷藏保温厢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035625U true CN213035625U (zh) | 2021-04-23 |
Family
ID=75531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674484.5U Active CN213035625U (zh) | 2020-08-12 | 2020-08-12 | 蓄冷式冷藏保温厢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035625U (zh) |
-
2020
- 2020-08-12 CN CN202021674484.5U patent/CN21303562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249460U (zh) | 隔热箱体、具有该隔热箱体的冰箱及热水存储装置 | |
KR101285199B1 (ko) | 브라인(brine)순환 멀티 냉각방식 P.C.M 축냉 시스템 | |
KR20120045765A (ko) | 공기순환 냉각방식 축냉시스템 | |
CN213035625U (zh) | 蓄冷式冷藏保温厢 | |
CN205971023U (zh) | 一种冷链物流车 | |
CN2241851Y (zh) | 保温冷藏箱 | |
CN220096230U (zh) | 金属包边阻热结构及冷藏箱 | |
CN218559551U (zh) | 一种多层可调节的低温保鲜技术储存装置 | |
CN107345725B (zh) | 冷藏箱及冷藏系统 | |
CN214581945U (zh) | 一种运输制冷单元及运输设备 | |
CN110525524B (zh) | 一种物流运输用变温车厢 | |
CN211869231U (zh) | 纯电动物流冷藏车 | |
CN210478351U (zh) | 基于套管式制蓄冷一体蒸发器的冷藏车制冷系统 | |
CN209224888U (zh) | 一种用于冷藏车的一体备电制冷机组 | |
CN216861617U (zh) | 一种特殊车门冷藏货厢 | |
CN212386272U (zh) | 冷藏车空调制冷外机总成 | |
CN215474745U (zh) | 一种冷链运输车 | |
CN217764023U (zh) | 放冷模块及具有其的保鲜箱和冷链运输车 | |
CN220053638U (zh) | 底置式独立机组冷藏车 | |
CN219505910U (zh) | 一种冷藏车 | |
CN210772906U (zh) | 一体式制冷机组及冷藏车 | |
CN214620240U (zh) | 一种冷链运输周转装置 | |
KR20210070779A (ko) | 냉동 컨테이너 | |
CN115451595B (zh) | 冷冻机组及具有其的冷藏车 | |
CN211335719U (zh) | 一种改良型全自动冷链物流运输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25 Address after: No. 52, Zone 2, Chengnan Industrial Park,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Linshui County, Guang'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638399 Patentee after: Sichuan kutaike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00060 14-1, unit 1, building 3, 58 Fuhong Road, Nan'an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Fu Yuk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