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26238U - 一种电池包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包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026238U CN213026238U CN202022019827.0U CN202022019827U CN213026238U CN 213026238 U CN213026238 U CN 213026238U CN 202022019827 U CN202022019827 U CN 202022019827U CN 213026238 U CN213026238 U CN 2130262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battery pack
- control unit
- module
- electrically connec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结构及车辆。其中,电池包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置空间;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并与所述电池组件电气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将电池包结构的电池组件及控制单元集成于一个壳体内,不用额外设置安装控制单元的安装空间,实现在有限的空间中容纳更多功能部件,同时,可省去电池组件及控制单元之间的多余连接部件,可以有效降低产品的体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的种类也逐步增多,除了传统的燃油车辆之外,通过电池作为驱动力的电动车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目前电动车的种类包括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平衡车及电动滑板车等,电动车,容易被驾驶者学习使用,且结构简单、轻巧简便等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
目前,大部分的电动滑板车、电动平衡车,均使用独立封装的电池组,输出两根电源线,与车上的电机控制器相连,为车体电机提供电能。其中,电池组和电机控制器相互独立,可以单独从车体上拆分下来。由于电池组和电机控制器分开、独立设计,在应用在电动车上时,需要考虑两个部件的安装问题,需要占用电动车上两处安装空间,导致电动车的体积相对较大,连线更多、结构更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或改善上述问题的电池包结构及车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结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置空间;
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并与所述电池组件电气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池组件包括安装支架及多个电芯;
所述安装支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容置空间内;
多个所述电芯及所述控制单元均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
多个所述电芯之间通过多个电连接件电气连通,多个所述电芯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气连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
沿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架体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槽;
沿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架体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槽,每个所述第二安装槽均与一个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电芯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并与所述电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一架体及所述第二架体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所述壳体上,和/或卡接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控制单元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架体及所述第二架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架体及所述第二架体上分别设置连接耳,所述连接耳上具有连接孔,紧固件穿过所述连接耳上的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壳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架体及所述第二架体分别设置有定位螺孔,所述控制单元通过紧固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架体及所述第二架体连接;和/或
所述第一架体及所述第二架体分别设置有卡接件,所述控制单元卡接在所述卡接件上。
可选地,多个所述电连接件包括总正极连接件、总负极连接件及多个串联连接件;
所述总正极连接件、所述总负极连接件及多个所述串联连接件分别插接在各所述第一安装槽及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以使多个所述电芯形成串联电路;其中,所述总正极连接件位于所述串联电路的正极端,所述总负极连接件位于所述串联电路的负极端;
所述总正极连接件、所述总负极连接件及多个所述串联连接件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气连接。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电池管理模组、电机控制模组及控制芯片模组;
所述电池管理模组及所述电机控制模组分别与所述电池组件电气连接;
所述控制芯片模组分别与所述电池管理模组及所述电机控制模组电气连接。
可选地,所述控制芯片模组包括第一控制芯片,所述第一控制芯片分别与所述电池管理模组及所述电机控制模组电气连接;或者
所述控制芯片模组包括第二控制芯片及第三控制芯片,所述第二控制芯片与所电池管理模组电气连接,所述第三控制芯片与所述电机控制模组电气连接。
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主电路板;
所述电池管理模组、所述电机控制模组及所述控制芯片模组均集成于所述主电路板上。
可选地,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电池管理模组及所述电机控制模组之间焊线连接;或者
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主电路板之间焊接,所述电池管理模组及所述电机控制模组分别通过所述主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组件电气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前端采集芯片;
所述电池组件通过所述前端采集芯片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气连接。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底盒及盒盖;
所述底盒上具有容置槽;
所述盒盖与所述底盒连接并盖合在所述容置槽的槽口,以形成所述容置空间;
所述壳体上设有出线口,所述电池组件的连接线及所述控制单元的连接线均从所述出线口向所述容置空间的外部伸出。
可选地,所述底盒和/或所述盒盖上设有至少一个散热结构。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及如上述中所述的电池包结构;
所述车体上设有驱动电机及操纵单元;
所述电池包结构设置在所述车体上并分别与所述驱动电机及操纵单元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电池包结构的电池组件及控制单元集成于一个壳体内,不用额外设置安装控制单元的安装空间,实现在有限的空间中容纳更多功能部件,同时,可省去电池组件及控制单元之间的多余连接部件,可以有效降低产品的体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池包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池包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池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及图2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结构,包括:壳体10、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其中,壳体10具有容置空间11,电池组件20 设置在容置空间11内,控制单元30设置在容置空间11内,并与电池组件 20电气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电池包结构的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集成于一个壳体10内,不用额外设置安装控制单元30的安装空间,实现在有限的空间中容纳更多功能部件,同时,可省去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之间的多余连接部件,可以有效降低产品的体积。
举例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池包结构可应用于车辆及其他应用电池包结构的设备上,其中,车辆包括电动车及燃料车,电动车包括但不限于为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电动平衡车及电动滑板车等。以电动滑板车为例,电动滑板车包括车体,车体包括脚踏部,脚踏部上具有安装槽,电池包结构安装在安装槽内。电池组件20可为车辆提供运行的电能,控制单元30与车辆的操纵单元连接,控制单元30可以采集操纵单元输入的控制信号,同时也采集电池组件20的运行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输出车辆的驱动电机的控制信号,实现对车辆整机的控制。由于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均设置在一个壳体10内,因此,不需要额外为控制单元30设置安装空间,且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之间不需要外部连接线及插接件连接,确保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地详细介绍。
继续参见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池组件20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电池组件20包括安装支架21及多个电芯22。安装支架21可拆卸连接在容置空间11内,安装支架21用于为多个电芯22及控制单元30提供支撑,安装支架21包括但不限于为通过硬质塑料制成。多个电芯22及控制单元30均设置在安装支架21上,多个电芯22之间通过多个电连接件电气连通,多个电芯22与控制单元30电气连接。电连接件包括但不限于为镍片。通过安装支架21将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集成为一体,以实现在非常有限的空间中容纳更多功能部件,可以有效降低产品的体积。同时,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集成为一体,并设置在一个壳体10中,在安装时,只需要考虑一个部件的安装,也省去了外部连线的麻烦,可以省去电池组件20与控制单元30之间的连接器,也不需要考虑连接器的防水问题。
在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工作时,均会产生热量,但是电池组件20 产生的热量往往较高,为避免电池组件20的热量影响控制单元3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单元30与多个电芯22之间设有隔热层。隔热层包括但不限于为隔热涂层或隔热棉垫等,通过隔热层可有效防止电池组件20的热量扩散至控制单元30,从而避免影响控制单元30的功能。
参见图3及图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支架21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安装支架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沿长度方向,第一架体211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槽2111。沿长度方向,第二架体212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槽2121,每个第二安装槽2121均与一个第一安装槽2111的位置相对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架体211与第二架体212的结构可以相同,两者呈镜面对称的方式进行设置,当然,结构也可以不相同。
电芯22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在相对应的第一安装槽2111与第二安装槽 2121内,并与电连接件连接。第一安装槽2111与第二安装槽2121的形状与电芯22的端部形状相匹配,包括但不限于为圆形、矩形或其他类型的多边形等。各个第一安装槽2111及各第二安装槽2121内可分别设置有电连接件,以便与对应的电芯22的正极或负极进行连接。当然,电连接件也可设置第一安装槽2111或第二安装槽2121之外,只要能够确保电芯22安装在第一安装槽2111或第二安装槽2121内,与电芯22实现电连接即可。
安装支架21的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安装支架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以及连接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的承载板。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的结构可参考上述方式中的内容。承载板位于第一架体211与第二架体212之间,与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围合成U型结构,多个电芯22设置在U型结构内,并分别连接在相对应的第一安装槽2111与第二安装槽2121,同时承载板为多个电芯22提供支撑。
继续参见图3及图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与壳体10的连接方式包括多种,一种可实现的连接方式是,第一架体 211及第二架体212通过紧固件连接在壳体10上,第一架体211与第二架体 212上分别设有供螺钉穿过的通孔,壳体10上相应的位置上设有螺孔,螺钉穿过通孔与壳体10上的螺孔连接,以实现将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安装在壳体10上。进一步地,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上分别设置连接耳213,连接耳213上具有连接孔,紧固件穿过连接耳213上的连接孔与壳体10连接。连接耳213可设置在沿长度方向的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 的相对两端,也可设置在要高度方向的两端,或者可根据不同的安装需要将连接耳213安装在适宜的地方。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为螺钉,连接耳213上的连接孔包括但不限于为圆孔,长圆孔。连接耳213上还设有容置螺帽的凹槽,以避免螺帽高出连接耳213的表面,增大占用空间。
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与壳体10的另一种连接方式是,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均卡接在壳体10上。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与壳体10上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连接的卡扣及卡孔,从而实现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卡接在壳体10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与壳体10的连接方式,可单独实现,也可组合在一起实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单元30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连接。通过安装支架21为控制单元30提供支撑的同时,也可固定控制单元30与多个电芯22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安装支架21将控制单元30与多个电芯22构成一个整体。
继续参见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单元30与安装支架21 的一种可实现的连接方式是,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分别设置有定位螺孔214,控制单元30通过紧固件分别与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连接。控制单元30上与定位螺孔214相应的位置上可设置通孔或者是连接槽,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为螺钉,螺钉可穿过通孔或连接槽与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上的定位螺孔214连接,实现连接控制单元30的同时,还实现对控制单元30的定位。
控制单元30与安装支架21的一种可实现的连接方式是,第一架体211 及第二架体212分别设置有卡接件215,控制单元30卡接在卡接件215上。参见图4,卡接件215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卡接件215包括支撑杆及折边,分别位于第一架体211及位于第二架体212上的折边相向弯折,从而形成夹持空间,控制单元30位于夹持空间内,从而实现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 212卡接在壳体10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种第一架体211及第二架体212与控制单元30的连接方式,可单独实现,也可组合在一起实现。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个电连接件的实现方式是,多个电连接件包括总正极连接件231、总负极连接件232及多个串联连接件233。总正极连接件231、总负极连接件232及多个串联连接件233 均可通过镍片制成。总正极连接件231、总负极连接件232及多个串联连接件233分别插接在各第一安装槽2111及第二安装槽2121内,电芯22安装在第一安装槽2111及第二安装槽2121内时,以使多个电芯22形成串联电路;其中,总正极连接件231位于串联电路的正极端,总负极连接件232位于串联电路的负极端。总正极连接件231、总负极连接件232及多个串联连接件233分别与控制单元30电气连接。
电连接件与第一安装槽2111及第二安装槽2121的一种连接方式是,第一安装槽2111及第二安装槽2121内可设置卡槽,电连接件卡接在卡槽内,方便电连接件的安装与拆卸。各电连接件也可粘接在第一安装槽2111及第二安装槽2121内。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单元30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控制单元30包括电池管理模组31、电机控制模组32及控制芯片模组(控制芯片模组图中未示出)。电池管理模组31及电机控制模组 32分别与电池组件20电气连接。控制芯片模组分别与电池管理模组31及电机控制模组32电气连接。电池管理模组31及电机控制模组32均集成于壳体10内,形成一体化设计,能够对各个部件的瓶颈预估更加准确,可以根据外界条件,灵活调整工况,使得控制、保护策略更加合理。
进一步地,为实现电池包结构的控制策略更灵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池管理模组31及电机控制模组32可使用同一个控制芯片,也可使用两个控制芯片。
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控制芯片模组包括第一控制芯片,第一控制芯片分别与电池管理模组31及电机控制模组32电气连接。此种方式下,电池管理模组31及电机控制模组32使用同一个控制芯片进行控制,更加方便对控制策略的执行,也可节约成本。
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控制芯片模组包括第二控制芯片及第三控制芯片,第二控制芯片与电池管理模组31电气连接,第三控制芯片与电机控制模组32电气连接。此种方式下,电池管理模组31及电机控制模组32使用两个控制芯片,即电池管理模组31及电机控制模组32分别单独使用一个控制芯片进行控制,以实现电池管理模组31及电机控制模组32的独立控制,避免在出现故障时,电池管理模组31及电机控制模组32均不能控制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池管理模组31、电机控制模组32及控制芯片模组可分别设置在电路板上,三者的电路板之间可相互独立,可通过焊线的方式实现电气连接或者可以使用板间连接线连接实现电气连接。
进一步地,为更好地实现安装,继续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制单元30还包括主电路板33。电池管理模组31、电机控制模组32及控制芯片模组均集成于主电路板33上。通过主电路板33将控制单元30上各个功能模组集成为一个整体,在安装时更加方便。同时,控制单元30中各功能模组之间的连接,可直接通过主电路板33上的走线完成,不需要外接电缆,使得连接稳定性更高。通过柱电路板33与电池组件20中的安装支架21进行连接,即可实现控制单元30与电池组件20之间的装配非常方便。
进一步地,电池组件20与电池管理模组31及电机控制模组32之间焊线连接;或者电池组件20与主电路板33之间焊接,电池管理模组31及电机控制模组32分别通过主电路板33与电池组件20电气连接。电池组件20 与电池管理模组31及电机控制模组32集成于同一壳体10内,两者之间可以通过电路板上的铜箔连接,也可以使用电路板之间的连接线,电池组件20 与电池管理模组31及电机控制模组32之间不再需要外置型接插件,不需要单独考虑防水问题,更加可靠。同时,可省去外部连线的麻烦,可以省去电池组件20与控制单元30之间的连接器,可以最大程度简化设计。
为进一步地提高电池包结构的安全性,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池包结构还包括前端采集芯片。电池组件20通过前端采集芯片与控制单元30电气连接。前端采集芯片具有独立的保护功能,电池组件20的单节电芯22的电压、电池组件20的总电压、电池组件20总电流、温度等信息,可通过前端采集芯片进行采样。当电池组件20在发生短路、过流、过压情况下,前端采集芯片可直接将电池组件20的回路断开,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例如,在超过阈值时可以直接断开充电回路或放电回路,保证电池组件20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端采集芯片可设置在独立的电路板上,可通过焊线的方式实现与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的电气连接,或者可以使用板间连接线连接实现电气连接。或者,前端采集芯片也可集成于主电路板33上,通过主电路板33上的走线完成与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的电气连接,不需要外接电缆,使得连接稳定性更高。
现有的电池包与控制器在结构上是两个独立的部件,通常在工作时,由于没有独立的唤醒机构(没有按键),电池包处于休眠状态,在控制器被按键开启后,会立即转入工作状态。这样的模式下,电池包在休眠状态下的功耗较大,若一段时间不使用,电池包内的电量容易放光,严重的情况,可能造成电池包的报废。
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池包结构还包括控制开关。控制开关位于容置空间11外部,设置在壳体10上,并分别与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电气连接。通过控制开关可以同时关闭或唤醒电池组件 20及控制单元30。进一步地,壳体10外部设有按键,整个电池包组件通过外部按键操纵控制开关。在开机后,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同时进入工作模式。关机后,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同时完成关闭。关机后,可以同时关断电池组件20和控制单元30,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电池组件20的关机功耗,大大延迟产品的空置时间,电池组件20的寿命能够更长。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10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参见图 1,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壳体10包括底盒12及盒盖13。底盒12上具有容置槽,盒盖13与底盒12连接并盖合在容置槽的槽口,以形成容置空间11。盒盖13可通过紧固件连接在底盒12上,或者,盒盖13卡接在底盒12上。
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设置在容置槽内,根据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不同的外接方式,可在壳体10上设置不同的插接口。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也可通过线缆与外部连接,壳体10上设有出线口,电池组件20 的连接线及控制单元30的连接线均从出线口向容置空间11的外部伸出。出线口可设置在底盒12上,如,可以设置在容置槽的一侧槽壁上,也可根据不同的出线需求,在不同的槽壁上分别设置出线口,当然,出线口也可设置在盒盖13上,出线口的数量也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设置。电池组件20的连接线可实现电池组件20的充电及放电,控制单元30的连接线可实现采集外部输入信号及输出电机的控制信号,实现对整机的控制。
在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工作时,均会产生热量,若热量过高会影响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的工作性能及使用寿命,为使得容置空间11内的热量扩散出去,参见图1及图2,底盒12或盒盖13上设有至少一个散热结构131,或者底盒12和盒盖13上均设有至少一个散热结构131。散热结构131包括但不限于为散热孔或散热器,散热结构131为散热孔时,散热孔内设有防尘结构,避免外部灰尘进入容置空间内。散热器可通过多个散热鳍片形成。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所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散热结构131快速扩散至外部环境中,从而降低容置空间内的温度。当底盒12和盒盖13上均设有散热孔时,各散热孔之间还可形成气流通道,通过空气对流实现加快散热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池包结构需要安装在车体上,安装方式包括多种,如电池包结构通过壳体10卡接在车体上,或者壳体10通过紧固件安装在车体上。参见图1及图2,壳体10的侧面上设置有多个具有安装孔的安装部14。紧固件可穿过安装孔将壳体10固定。安装部14可设置在底盒12上,也可设置在盒盖13上。
安装部14可根据不同的安装需求设置在壳体10的不同位置处,继续参见图1及图2,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壳体10的相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安装部14。进一步地,安装孔的类型包括圆孔或长圆孔。位于同一端上的安装部14上的安装孔的类型相同。安装部14上的安装孔均为圆孔时,紧固件可直接穿过圆孔,以实现壳体10的固定。安装部14 上的安装孔均为长圆孔时,可允许安装位置处具有安装尺寸的工差,通过长圆孔可进行微调安装位置,以吸收安装位置处的安装尺寸工差。当然,位于两端的安装孔的类型也可不相同,如位于一端的安装部14上的安装孔为圆孔,位于另一端的安装部14上的安装孔为长圆孔,在安装时,可先通过圆孔固定壳体10的位置后,在通过另一端的长圆孔吸收安装位置处的安装尺寸工差,从而完成电池包结构的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通过附图1及图2,对电池包结构实现方式进行的介绍,仅仅是示意性的,旨在简明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电池包结构可应用于车辆及其他应用电池包结构的设备上,其中,车辆包括电动车及燃料车,电动车包括但不限于为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电动平衡车及电动滑板车,尤其是儿童电动滑板车等。同时车辆还包括现有有人驾驶车辆,无人驾驶车辆、配送小车等。其他应用电池包结构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为飞行器、机器人等设备上。飞行器包括但不限于为无人飞行器,有人飞行器、农用飞行器、巡检飞行器等。机器人包括但不限于:野外作业机器人、家用机器人等。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及如上述中的电池包结构。车体上设有驱动电机及操纵单元,电池包结构设置在车体上并分别与驱动电机及操纵单元电连接。参见图1及图2所示,电池包结构,包括:壳体10、电池组件20及控制单元30。其中,壳体10具有容置空间11,电池组件20设置在容置空间11内,控制单元30设置在容置空间11内,并与电池组件20电气连接。
电池包结构通过控制单元30与车体的驱动电机及操纵单元电连接,从而获取操纵单元发来的外部输入信号,并向驱动电机输出控制信号,实现对驱动电机的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包结构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内容,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电池包结构的电池组件及控制单元集成于一个壳体内,不用额外设置安装控制单元的安装空间,实现在有限的空间中容纳更多功能部件,同时,可省去电池组件及控制单元之间的多余连接部件,可以有效降低产品的体积。同时,在不增加所占空间的同时,实现空间的合理利用,确保各部件之间的合理布局。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旨在简明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电池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置空间;
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电池组件包括安装支架;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并与所述电池组件电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还包括多个电芯;
所述安装支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容置空间内;
多个所述电芯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上;
多个所述电芯之间通过多个电连接件电气连通,多个所述电芯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
沿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架体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槽;
沿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架体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槽,每个所述第二安装槽均与一个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电芯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并与所述电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一架体及所述第二架体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所述壳体上,和/或卡接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控制单元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架体及所述第二架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体及所述第二架体上分别设置连接耳,所述连接耳上具有连接孔,紧固件穿过所述连接耳上的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壳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体及所述第二架体分别设置有定位螺孔,所述控制单元通过紧固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架体及所述第二架体连接;和/或
所述第一架体及所述第二架体分别设置有卡接件,所述控制单元卡接在所述卡接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连接件包括总正极连接件、总负极连接件及多个串联连接件;
所述总正极连接件、所述总负极连接件及多个所述串联连接件分别插接在各所述第一安装槽及所述第二安装槽内,以使多个所述电芯形成串联电路;其中,所述总正极连接件位于所述串联电路的正极端,所述总负极连接件位于所述串联电路的负极端;
所述总正极连接件、所述总负极连接件及多个所述串联连接件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电池管理模组、电机控制模组及控制芯片模组;
所述电池管理模组及所述电机控制模组分别与所述电池组件电气连接;
所述控制芯片模组分别与所述电池管理模组及所述电机控制模组电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模组包括第一控制芯片,所述第一控制芯片分别与所述电池管理模组及所述电机控制模组电气连接;或者
所述控制芯片模组包括第二控制芯片及第三控制芯片,所述第二控制芯片与所述电池管理模组电气连接,所述第三控制芯片与所述电机控制模组电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主电路板;
所述电池管理模组、所述电机控制模组及所述控制芯片模组均集成于所述主电路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电池管理模组及所述电机控制模组之间焊线连接;或者
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主电路板之间焊接,所述电池管理模组及所述电机控制模组分别通过所述主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组件电气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端采集芯片;
所述电池组件通过所述前端采集芯片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气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开关;
所述控制开关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外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分别与所述电池组件及所述控制单元电气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盒及盒盖;
所述底盒上具有容置槽;
所述盒盖与所述底盒连接并盖合在所述容置槽的槽口,以形成所述容置空间;
所述壳体上设有出线口,所述电池组件的连接线及所述控制单元的连接线均从所述出线口向所述容置空间的外部伸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盒和/或所述盒盖上设有至少一个散热结构。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及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包结构;
所述车体上设有驱动电机及操纵单元;
所述电池包结构设置在所述车体上并分别与所述驱动电机及所述操纵单元电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19827.0U CN213026238U (zh) | 2020-09-15 | 2020-09-15 | 一种电池包结构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19827.0U CN213026238U (zh) | 2020-09-15 | 2020-09-15 | 一种电池包结构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026238U true CN213026238U (zh) | 2021-04-20 |
Family
ID=75476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019827.0U Active CN213026238U (zh) | 2020-09-15 | 2020-09-15 | 一种电池包结构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02623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34034A (zh) * | 2020-09-15 | 2020-11-13 | 纳恩博(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结构及车辆 |
-
2020
- 2020-09-15 CN CN202022019827.0U patent/CN21302623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34034A (zh) * | 2020-09-15 | 2020-11-13 | 纳恩博(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结构及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285959B2 (ja) | 組電池の電源制御装置 | |
CN109904378B (zh) | 锂电池储能模块及锂电池储能模组 | |
JP2009289429A (ja) | 組電池の電源制御装置 | |
CN108099681B (zh) | 车载充电装置 | |
CN212848715U (zh) | 一种电芯模组 | |
CN213026238U (zh) | 一种电池包结构及车辆 | |
JPWO2014068899A1 (ja) | 電源装置及び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 |
JP2018026285A (ja) | 電池監視ユニット | |
CN215771395U (zh) | 动力电池bdu结构及车辆 | |
CN215451593U (zh) | 电芯安装结构、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 |
CN210156460U (zh) | 一种电池包及软包电芯模组 | |
CN111934034A (zh) | 一种电池包结构及车辆 | |
CN210015879U (zh) | 车用蓄电池及其外壳 | |
CN213484300U (zh) | 配电箱及配电系统 | |
CN210191189U (zh) | 车载充电机 | |
CN210576069U (zh) | 一种储能电池的高压装置 | |
CN210257973U (zh) | 车用蓄电池及其外壳 | |
CN111312941A (zh) | 一种数字化电动车及其电池数字化管理控制器 | |
CN219321290U (zh) | 一种通用型高压分断模块 | |
CN217009455U (zh) | 标准bdu模块结构 | |
CN219876356U (zh) | 多合一控制器和电池包 | |
CN107046110B (zh) | 用于电池模组的引线框架、引线框架组件及电池模组 | |
CN218300106U (zh) | 圆柱电池系统 | |
CN218513599U (zh) | 电池组及其电池管理单元的固定装置 | |
CN215268043U (zh) | 一种具备电压输出功能的电动车控制器和电动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4 Address after: 311100 room 908, floor 9, building 5, No. 188, Lianchuang street, Wuchang Street,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bo (Hangzhou)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01700 building 14, No.3, Tianrui Road, automobile industrial park, Wuq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NINEBOT (TIANJIN) TECH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