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96075U - 烹饪装置及其控制盒 - Google Patents

烹饪装置及其控制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96075U
CN212996075U CN202020488641.7U CN202020488641U CN212996075U CN 212996075 U CN212996075 U CN 212996075U CN 202020488641 U CN202020488641 U CN 202020488641U CN 212996075 U CN212996075 U CN 2129960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ntrol box
circuit board
emitting unit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8864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光华
丁国涛
宋延平
邓原胜
杨钟
刘林利
颜武
杨相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8864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960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960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960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烹饪装置及其控制盒,控制盒包括控制面板、支架和前盖,控制面板包括电路板和发光单元,发光单元设置于电路板的一侧;支架连接于电路板设置发光单元的一侧,支架环绕发光单元设置,以用于导光;前盖罩设于发光单元前方,前盖设置有弧面透光区,支架背离电路板的表面与弧面透光区等距设置。通过设置环绕发光单元的支架,支架的侧壁可以对发光单元的出射光进行导向,避免发光单元的光线发生扩散,将支架的靠近前盖的表面设置成与弧面透光区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可以使得经支架导向后的光线均匀的照射至与其相对的弧面透光区上,进而使得弧面透光区上的灯光分布均匀,以提升视觉美感。

Description

烹饪装置及其控制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烹饪装置及其控制盒。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的控制盒的显示面板大多数为平面状的,当控制盒的前盖呈弧形设置时,由于前盖和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不相同,使得前盖上出射的灯光效果不一致,从而导致控制盒的显示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装置及其控制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弧形控制盒显示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控制盒,包括: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包括电路板和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支架,连接于所述电路板设置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所述支架环绕所述发光单元设置,以用于导光;和前盖,所述前盖罩设于所述发光单元前方,所述前盖设置有弧面透光区,所述支架背离所述电路板的表面与所述弧面透光区等距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发光单元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支架具有多个安装腔,每一所述发光单元设于对应的一个所述安装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控制盒包括粘接剂,所述粘接剂以灌胶方式将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密封固定于所述安装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控制盒包括透光膜,所述透光膜连接于所述支架背离所述电路板的一侧,以封盖所述安装腔的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透光膜呈弧面设置,且所述透光膜与所述弧面透光区等距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透光膜上设有图案,所述图案对应所述安装腔的开口设置,所述发光单元出射的光线照射所述图案实现显示。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控制盒包括主盒体,所述主盒体包括底板和围合板,所述围合板围设于所述底板的周缘,并与所述底板围合形成容置腔,所述控制面板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前盖连接于所述主盒体,以封盖所述容置腔的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主盒体包括翻折板,所述翻折板连接于所述围合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端,并朝向所述底板弯折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主盒体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环绕所述容置腔的开口设置,所述前盖上设有卡勾,所述卡勾与所述卡槽相互配合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包括主壳体和如前文所述的控制盒,所述控制盒连接于所述主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环绕发光单元的支架,支架的侧壁可以对发光单元的出射光进行导向,避免发光单元的光线发生扩散,将支架的靠近前盖的表面设置成与弧面透光区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可以使得经支架导向后的光线均匀的照射至与其相对的弧面透光区上,进而使得弧面透光区上的灯光分布均匀,以提升视觉美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壳体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控制盒的部分元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外壳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的圈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中的圈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控制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控制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控制盒的部分元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凸柱在主盒体上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3中的主盒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壳体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壳体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100,壳体组件100包括主壳体10、底座20、上壳罩30和控制盒40。主壳体10呈筒状设置,上壳罩30和底座20分别沿主壳体10的轴向连接于主壳体10的上下两端,主壳体10上设有装配槽12,控制盒40设于装配槽12内,控制盒40和上壳罩30上设置有彼此插接配合的第一插接机构,控制盒40和底座20上设置有彼此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机构,进而利用第一插接机构和第二插接机构将控制盒40固定于装配槽12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控制盒40和上壳罩30之间设置彼此插接配合的第一插接机构,在控制盒40和底座20之间设置彼此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机构,在将上壳罩30和底座20分别连接于主壳体10轴向的相对两端时,上壳罩30和底座20可以分别对控制盒40的沿主壳体10轴向上的相对两侧进行固定,如此,可以简化控制盒40的固定流程,节省安装和拆卸步骤,使得安装和拆卸更加便捷,进而提升生产和组装效率。
其中,主壳体10的轴向指的是筒状主壳体10的延伸方向,也即主壳体10的长度或者高度方向。在一实施例中,主壳体10垂直于其轴向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以形成圆筒状的烹饪装置。或者,主壳体10垂直于其轴向的横截面还可以呈椭圆形,以形成椭圆形的烹饪装置。或者,主壳体10垂直于其轴向的横截面还可以呈矩形,以形成立方体状的烹饪装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主壳体10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装配槽12的形状为矩形,控制盒40的形状与装配槽12的形状适配,以便于控制盒40与装配槽12配合连接。
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装配槽12的形状还可以为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具体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插接机构和第二插接机构的连线与主壳体10的轴向平行,即,第一插接机构和第二插接机构对称设于控制盒40的相对两侧,如此,可以使得控制盒40的相对两侧受力均匀,进而提升控制盒40与主壳体10的连接强度。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插接机构和第二插接机构的位置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而不用对称设于控制盒40的相对两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插接机构和第二插接机构的插接方向均沿主壳体10的轴向设置,即沿图2中所示的上下方向设置。由于上壳罩30和底座20分别设于主壳体10的沿轴向上的相对两侧,当将上壳罩30沿主壳体10的轴向向下安装于主壳体10上时,由于第一插接机构的插接方向沿主壳体10的轴向,即上壳罩30的安装方向与第一插接机构的插接方向平行,在将外壳罩30安装到位的同时即可以实现第一插接机构的插接配合。当将底座20沿主壳体10的轴向向上安装于主壳体10上时,由于第二插接机构的插接方向沿主壳体10的轴向,即底座20的安装方向与第二插接机构的插接方向平行,在将底座20安装到位的同时即可以实现第二插接机构的插接配合,以简化上壳罩30和底座20的安装流程,提升装配效率。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第一插接机构和第二插接机构的插接方向均沿主壳体10的周向设置。在进行安装时,首先可以将上壳罩30沿主壳体10的轴向向下安装于主壳体10上,然后沿主壳体10的周向转动上壳罩30,实现主壳体10和上壳罩30上的第一插接机构的插接配合。随后,可以将底座20沿主壳体10的轴向向上安装于主壳体10上,然后沿主壳体10的周向转动底座20,实现主壳体10和底座20上的第二插接机构的插接配合。
其中,上壳罩30沿主壳体10的周向转动的方向和底座20沿主壳体10的周向转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第一插接机构包括分别设于控制盒40和上壳罩30中的一者上的第一插槽以及设于控制盒40和上壳罩30中的另一者上的第一插板,第一插板能够沿主壳体10的轴向插设于第一插槽内。第二插接机构包括分别设于控制盒40和底座20中的一者上的第二插槽以及设于控制盒40和底座20中的另一者上的第二插板,第二插板能够沿主壳体10的轴向插设于第二插槽内。通过在控制盒40和上壳罩30上分别设置相互配合的第一插板和第一插槽,在控制盒40和底座20上分别设置相互配合的第二插板和第二插槽,可以简化第一插接机构和第二插接机构,进而提升主壳体10、上壳罩30和底座20的生产效率。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至图7所示,图3是图1中的控制盒的部分元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的外壳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2中的圈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2中的圈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第一插槽42和第二插槽44分别沿主壳体10的轴向设于控制盒40的相对两侧,第一插板32设于上壳罩30上,第二插板22设于底座20上。通过将第一插槽42和第二插槽44设于主壳体10上,可以便于控制盒40穿设于装配槽12内,避免在将控制盒40和主壳体10进行装配的过程中,控制盒40上的突出与主壳体10产生干涉。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插槽42和第二插板22设于控制盒40的相对两侧,第一插板32设于上壳罩30上,第二插槽44设于底座20上。在又一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插板32和第二插槽44设于控制盒40的相对两侧,第一插槽42设于上壳罩30上,第二插板22设于底座20上。在又一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插板32和第二插板22设于控制盒40的相对两侧,第一插槽42设于上壳罩30上,第二插板22设于底座20上。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9所示,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控制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的控制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控制盒40包括控制面板41、支架416和前盖43。控制面板41包括电路板412和发光单元414(图10中示出),发光单元414设置于电路板412的一侧。支架416连接于电路板412设置发光单元414的一侧,支架416环绕发光单元414设置,以用于导光。前盖43罩设于发光单元414前方,前盖43设置有弧面透光区432,支架416背离电路板412的表面与弧面透光区432等距设置。通过设置环绕发光单元414的支架416,支架416的侧壁可以对发光单元414的出射光进行导向,避免发光单元414的光线发生扩散,将支架416的靠近前盖43的表面设置成与弧面透光区432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可以使得经支架416导向后的光线均匀的照射至与其相对的弧面透光区432上,进而使得弧面透光区432上的灯光分布均匀,以提升视觉美感。
其中,前盖43设置于发光单元414的前方具体是指前盖43沿图8中所示的X方向设置于控制面板41的左侧。或者沿图9中所示的X方向设置于控制面板41的上侧。应该理解地是,当控制盒40的摆放方向发生变化时,前盖43相对控制面板41的方位发生变化,但是前盖43和控制面板41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
可选地,支架416可以通过粘接、焊接、卡接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于电路板412的表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控制盒的部分元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发光单元41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支架416具有多个安装腔417,每一发光单元414设于对应的一个安装腔417内。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单元414呈矩形阵列排布于电路板412上。支架416呈网状设置,每一个网格围合形成一个安装腔417,一个发光单元414对应设置于一个安装腔417内,从而利用安装腔417的侧壁对发光单元414的出射光进行导向。
或者,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单元414也可以呈环形分布,或者呈散射状分布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可以设置每一发光单元的发光亮度相等,以使得弧面透光区432上的亮度均匀,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单元可以设置为LED灯,或者,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发光单元还可以为其它类型的光源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如图8所示,控制面板41还可以包括按键418,按键418设置于电路板412上,且位于支架416的外侧,以用于与触摸弹簧配合,形成按键形式的控制盒40。
或者,控制面板41还可以包括感应膜(图中未示出),感应膜设置于电路板412上,且位于安装腔417的外侧,用于接收触摸作用力,进而形成触控形式的控制盒40。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控制盒40包括透光膜410,透光膜410连接于支架416背离电路板412的一侧,以封盖安装腔417的开口。
具体地,可以将透光膜410粘接于支架416的背离电路板412的表面,以密封安装腔417,进而充分隔绝设于安装腔417内的电子元件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避免外界的水分或者灰尘等杂质进入控制盒40的内部而损坏设于安装腔417内的电子元件,以提升发光单元414的使用寿命。
其中,透光膜410可以采用透明的贴纸,贴纸直接粘接于支架416上。或者,透光膜410也可以采用透光板,透光板通过粘接剂粘接于支架416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透光膜410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透光膜410可以呈弧面设置,且透光膜410与弧面透光区432等距设置。通过将透光膜410与弧面透光区432等距设置,可以使得透光膜410的形状与支架416的背离电路板412的表面的形状适配,一方面可以使得透光膜410紧密的贴合于支架416的表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光线均匀的自透光膜410出射,以提升光线的均匀度。
进一步地,可以在透光膜410上设置图案(图中未示出),图案对应安装腔417的开口设置,发光单元414出射的光线照射图案实现显示。
具体地,发光单元414的出射光在支架416的导向作用下照射至与安装腔417的开口对应的图案,使得图案投射于弧面透光区432上进行显示。
其中,设置于透光膜410上的图案可以为通过印刷或者喷涂等方式形成于透光膜410的表面上的油墨层。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图案还可以通过其它的形式形成于透光膜410的表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控制盒40还可以不采用透光膜410进行密封,此时,控制盒40还可以包括粘接剂,粘接剂以灌胶方式将多个发光单元414密封固定于安装腔417内。
其中,粘接剂可以由环氧树脂形成。具体地,可以将熔融状态的环氧树脂灌注于支架416所围成的安装腔417内,且环氧树脂充分的没过设置于安装腔417内的多个发光单元。当熔融状态的环氧树脂冷却后即可以形成粘接剂。通过向安装腔417内灌注熔融状态的粘接剂,不仅可以将设于安装腔417内的电子元件(例如多个发光单元等)紧密的连接于电路板412上,避免电子元件在使用的过程中移位,而且,粘接剂可以对电子元件进行密封,充分隔绝设于安装腔417内的电子元件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避免外界的水分或者灰尘等杂质进入控制盒40的内部而损坏设于安装腔417内的电子元件,以提升发光单元414的使用寿命。
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粘接剂还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胶水,例如可以采用防水胶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形成粘接剂的材料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可以在粘接剂的背离多个发光单元414的表面上设置图案,多个发光单元414的光线透过粘接剂以后照射图案而实现显示功能。其中,图案可以为设于粘接剂的表面上的油墨层,油墨层可以通过印刷或者喷涂等的方式形成于粘接剂的表面。
可选地,在又一实施例中,控制面板41还可以包括电路板412和显示面板,其中,支架416设置于电路板412的一侧,且支架416背离电路板412的表面与弧面透光区432等距设置,显示面板呈弧面设置,显示面板连接于支架416背离电路板412的表面。显示面板的出射光直接照射至前盖43的弧面透光区432实现显示,以使得弧面透光区432的出射光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控制盒40还包括主盒体45,主盒体45包括底板452和围合板454,围合板454围设于底板452的周缘,并与底板452围合形成容置腔456,控制面板41设于容置腔456内,前盖43连接于主盒体45,以封盖容置腔456的开口。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底板452为矩形板,围合板454的数量为四个,每一围合板454对应连接于底板452的一条侧边,进而四个围合板454和底板452围合形成矩形的容置腔456,以用于安装矩形的控制面板41。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底板452的形状还可以为圆形,围合板454环绕底板452的周缘设置,以围合形成圆形的容置腔456,用于安装圆形的控制面板41。或者,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还可以灵活设置底板452和控制面板41的形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控制面板41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与底板452进行连接。或者,还可以在底板452上设置卡扣,以将控制面板41卡接于容置腔456内,实现控制面板41的固定。或者,还可以将控制面板41粘接于容置腔456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控制面板41的固定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例如,控制盒40包括连接胶,连接胶以灌胶方式将控制面板41固定于容置腔456内。
其中,连接胶可以由环氧树脂形成。具体地,可以将熔融状态的环氧树脂灌注于容置腔456内,然后将控制面板41放置于容置腔456中。当熔融状态的环氧树脂冷却后即可以形成连接胶。通过粘接的方式将控制面板41设于容置腔456内,可以简化主盒体45的结构,并可以简化控制面板41的安装流程,以提升生产和装配效率。
可选地,粘接剂和连接胶可以为一体结构,即将控制面板41粘接于容置腔456的过程和将发光单元密封固定于安装腔417内的过程可以同时形成。
具体地,可以在电路板412位于安装腔417内的底壁上开设溢胶孔。在进行安装时,可以先将控制面板41放置于容置腔456内,然后向安装腔417内灌胶,胶水经过溢胶孔流动至容置腔456内。当胶水冷却凝固后,即可以同时形成位于电路板412和主盒体45之间的连接胶和位于安装腔417内的粘接剂,以简化控制面板41的安装流程。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主盒体45上设有卡槽451,卡槽451环绕容置腔456的开口设置,前盖43上设有卡勾434,卡勾434与卡槽451相互配合连接。通过在主盒体45和前盖43上设置相互配合的卡槽451和卡勾434,可以便于前盖43的安装和拆卸,并且可以提升前盖43的表面平整度,便于壳体组件100的清洁和维护。
其中,卡槽45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一个卡槽451呈环形设置,通过设置环形的卡槽451,可以使得前盖43和主盒体45在周向上受力均匀,进而提升前盖43和主盒体45的连接稳定性。
或者,卡槽451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卡槽451环绕容置腔456的开口均匀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卡槽451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
或者,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前盖43和主盒体45也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连接,或者采用粘接等方式进行连接。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插槽42和第二插槽44分别设于主盒体45的相对两侧,以便于拆下前盖43对设于容置腔456内的控制面板41进行维修或者更换,而无需拆卸下整个控制盒40,进而提升了控制盒40的维修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7所示,主盒体45进一步包括朝向上壳罩30突出设置的至少两个凸柱453和设置于底板452背离容置腔456一侧的限位部458,至少两个凸柱453彼此间隔,以形成第一插槽42,第二插槽44为贯穿限位部458的通槽。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凸柱在主盒体上的分布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凸柱45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凸柱453相对间隔设置。具体地,每一凸柱453包括弯折连接的第一段4531、第二段4532和第三段4533。其中,第一段4531和第三段4533平行间隔设置,第二段4532连接于第一段4531和第三段4533的同一侧,以与第一段4531和第三段4533围设形成框型结构。两个凸柱453上的框型结构位于同一直线上,以共同形成第一插槽42。第一插板32插设于第一插槽42内,进而第一插板32对两个凸柱453的限位作用可以将主盒体45固定于主壳体10上。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12所示,图12是图3中的主盒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限位部458连接于底板452背离容置腔456的一侧,在主盒体45连接于主壳体10上时,限位部458插置于主壳体10的内部,便于与设于底座20上的第二插板22插接。
可选地,限位部458可以呈板状,且板状限位部458所在的平面与主壳体10的轴向垂直,第二插槽44可以沿主壳体10的轴向贯穿限位部458,以便于与第二插板22在主壳体10的轴向上插接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主盒体45还包括翻折板455,翻折板455连接于围合板454背离底板452的一端,并朝向上壳罩30弯折延伸。
可选地,翻折板45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一个翻折板455连接于靠近上壳罩30的一个围合板454的背离底板452的一端,并向上壳罩30的方向弯折延伸。或者,翻折板455的数量可以和围合板454的数量相等,翻折板455对应连接于围合板454的外周缘,并向靠近底板452的方向弯折延伸,以减少围合板454的末端的毛刺,提升控制盒40的表面光滑度,避免刮伤用户。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凸柱453包括至少一第一凸柱453a,第一凸柱453a突出设置于底板452或围合板454朝向上壳罩30的一侧,并沿主壳体10的径向与翻折板455间隔设置,第一插板32能够插设于第一凸柱453a与翻折板455之间,进而沿主壳体10的径向对控制盒40进行定位。
其中,主壳体10的径向指的是在垂直于主壳体10的轴向的平面上通过轴心线的方向。
具体地,请参阅图3和图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柱453a设置于底板452朝向上壳罩30的一侧,第一凸柱453a突出于底板452的周缘以沿主壳体10的径向与翻折板455间隔设置,在主盒体45和上壳罩30进行配合时,第一插板32插设于第一凸柱453a与翻折板455之间,以限制控制盒40沿主壳体10径向上和主壳体10轴向上的移动。
其中,第一凸柱453a的数量可以为一个,第一凸柱453a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或者多个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如图3所示,第一凸柱453a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凸柱453a沿主壳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以增大第一凸柱453a与第一插板32的接触面积,进而提升第一凸柱453a对第一插板32的抵接作用力,提升第一插接机构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至少两个凸柱453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凸柱453b,至少两个第二凸柱453b突出设置于围合板454朝向上壳罩30的一侧,且沿主壳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插板32进一步能够插设于至少两个第二凸柱453b之间,进而沿主壳体10的周向对控制盒40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柱453b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凸柱453b设于围合板454的朝向上壳罩30的一侧,且沿主壳体10的周向间隔设置,两个第二凸柱453b和第一凸柱453a以及翻折板455围合形成第一插槽42,以用于与第一插板32插接配合,如此,可以实现控制盒40沿主壳体10的周向、沿主壳体10的径向以及沿主壳体10的轴向三个方向上的限位,进而实现控制盒40的固定。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6所示,至少两个第二凸柱453b与翻折板455沿主壳体10的径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第三插槽457,主壳体10进一步在装配槽12的边缘设有第三插板14,第三插板14能够插设于第三插槽457内,以将控制盒40预装配于装配槽12内。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插板14可以直接采用装配槽12的周缘代替,在将控制盒40和主壳体10进行装配时,首先将控制盒40放入装配槽12内,并将第三插板14插置于第三插槽457内,以辅助固定控制盒40,便于装配上壳罩30和底座20。通过采用装配槽12的周缘代替第三插板14,可以简化主壳体10的结构,提升生产效率,并且可以增强第三插板14和主壳体10的连接强度。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装配槽12的周缘突出设置第三插板14,以用于与第三插槽457插接配合,第三插板14可以与主壳体10为一体结构,或者第三插板14可以与主壳体10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烹饪装置,烹饪装置包括盖体和壳体组件100,壳体组件100设有烹饪腔,盖体连接于壳体组件100,并封盖烹饪腔的开口。
其中,壳体组件100的结构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壳体组件100的结构相同,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烹饪装置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电饭锅、料理机、搅拌机等含有控制和显示界面的烹饪厨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烹饪装置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定。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控制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包括电路板和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一侧;
支架,连接于所述电路板设置所述发光单元的一侧,所述支架环绕所述发光单元设置,以用于导光;和
前盖,所述前盖罩设于所述发光单元前方,所述前盖设置有弧面透光区,所述支架背离所述电路板的表面与所述弧面透光区等距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支架具有多个安装腔,每一所述发光单元设于对应的一个所述安装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盒包括粘接剂,所述粘接剂以灌胶方式将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密封固定于所述安装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盒包括透光膜,所述透光膜连接于所述支架背离所述电路板的一侧,以封盖所述安装腔的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膜呈弧面设置,且所述透光膜与所述弧面透光区等距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膜上设有图案,所述图案对应所述安装腔的开口设置,所述发光单元出射的光线照射所述图案实现显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盒包括主盒体,所述主盒体包括底板和围合板,所述围合板围设于所述底板的周缘,并与所述底板围合形成容置腔,所述控制面板设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前盖连接于所述主盒体,以封盖所述容置腔的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盒体包括翻折板,所述翻折板连接于所述围合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端,并朝向所述底板弯折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盒体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环绕所述容置腔的开口设置,所述前盖上设有卡勾,所述卡勾与所述卡槽相互配合连接。
10.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装置包括主壳体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盒,所述控制盒连接于所述主壳体。
CN202020488641.7U 2020-04-03 2020-04-03 烹饪装置及其控制盒 Active CN2129960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88641.7U CN212996075U (zh) 2020-04-03 2020-04-03 烹饪装置及其控制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88641.7U CN212996075U (zh) 2020-04-03 2020-04-03 烹饪装置及其控制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96075U true CN212996075U (zh) 2021-04-20

Family

ID=75442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88641.7U Active CN212996075U (zh) 2020-04-03 2020-04-03 烹饪装置及其控制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960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4225480A (ja) 発光装置
EP3761768A1 (en) Waterproof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JP2008026318A (ja) パーティションを追加した電子時計とその組立方法
JP2009048996A (ja) ランプソケットとこれを有する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の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を有する表示装置、並びにランプ接続端子の製造方法
CN212996075U (zh) 烹饪装置及其控制盒
CN212034513U (zh) 烹饪装置及其壳体组件
JP3765110B2 (ja) 筐体構造
JP2006033203A (ja) 携帯端末装置
JP2012069511A (ja) 照明器具
CN101751835A (zh) 灯具标识装置
CN211821952U (zh) 一种橱柜灯
JP200808966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WO2015049751A1 (ja) 隣り合う電気機器を連結するための連結構造および信号表示灯
CN216652060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6221217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JP201116450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216652059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8181781U (zh) 一种具有锁合固定结构的数码屏
CN219392890U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拼接显示屏
JP7220632B2 (ja) 防水型発光装置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2009117235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デジタルメーター
CN216652064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1018818U (zh) 用于家电显示屏的无线通信结构、家电显示屏组件、冰箱
CN215259328U (zh) 一种led灯
CN213272283U (zh) 侧发光吸顶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