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87205U - 一种引射器及灶具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引射器及灶具燃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87205U
CN212987205U CN202020761928.2U CN202020761928U CN212987205U CN 212987205 U CN212987205 U CN 212987205U CN 202020761928 U CN202020761928 U CN 202020761928U CN 212987205 U CN212987205 U CN 2129872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air inlet
cavity
ai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6192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志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6192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872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872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872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射器及灶具燃烧器,其中,一种引射器,包括有第一引射管,具有进气口端,包括横截面自进气口端沿着气流流动路径逐渐减小的收缩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段的内腔中具有相互独立的至少两个流道,每个所述流道的侧壁上均开设有与对应流道相连通的进气孔,各个进气孔相互独立。避免了引射初期气流之间的相互干扰,每个流道的侧壁上均开设有与对应流道相连通的进气孔,各个进气孔相互独立,如此,各个流道可以单独引射周围空气,避免“抢气”,保证了足够的空气引射量。

Description

一种引射器及灶具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灶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引射器及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厨具,设置在燃气灶内的引射器是燃气灶重要的一个部件,其作用是:将燃气和空气混合形成一定的压力,克服通道的阻力损失,火孔出口处获得一定的速度,保证燃烧火焰的稳定性;把高能量的燃气引射低能量的空气,并使两者在引射器内均匀混合;输送一定量的燃气,保证燃烧器所需的热流量。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燃气具燃烧器炉头引射器》,其专利号为CN201120427096.1(授权公告号为CN202392805U)公开了一种燃气具燃烧器炉头引射器,包括外环喷嘴、内环喷嘴、风门调风板、风门固定板、风门弹簧和炉头,所述的风门调风板、风门固定板和风门弹簧分别安装在外环喷嘴和内环喷嘴上面,外环喷嘴和内环喷嘴与炉头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引射器后端尾部圆周面上设有空气进气孔。空气进气孔的存在,提高了燃烧所需要的一次空气量,避免因空气不足所导致的燃烧不充分的问题,但是在引射管的入气口端的气流之间能够相互干扰。
又如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引射管》,其专利号为ZL 201821786362.8(授权公告号为CN 209295132 U)公开了一种用于燃气灶的引射管包括有入气口端以及与所述入气口端对应设置的至少两个喷射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至少一个导流件,该导流件具有分隔片部位,该分隔片部位的第一端至少局部插设在引射管的入气口端内,位于该分隔片部位两侧的引射管腔体分别与对应的两个喷射器相对,通过分隔片的设置,避免了引射初期气流之间的相互干扰,被分隔片所分隔成的引射管腔体通过入气口端引射周围空气,各引射管腔体引射空气时,会相互干扰,存在“抢气”的情况,从而导致各个腔体内的空气引射量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在保证空气引射量充足的同时避免入气端的气流相互干扰,从而达到提高引射能力目的的引射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燃烧充分的灶具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燃烧更为充分的半大气半红外式的灶具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引射器,包括有
第一引射管,具有进气口端,包括横截面自进气口端沿着气流流动路径逐渐减小的收缩段;
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段的内腔中具有相互独立的至少两个流道,每个所述流道的侧壁上均开设有与对应流道相连通的进气孔,各个进气孔相互独立。
收缩段的横截面可以为椭圆形,也可以为长方形,但是优选地,所述收缩段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所述收缩段的内腔内设有至少一个竖隔板,所述内腔被所述竖隔板分隔成沿长方形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所述的流道。
为了更好地避免“抢气”,每个所述流道的进气孔均开设在所述收缩段的底壁上。
为了将收缩段内气体进行充分混合,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收缩段的下游依次连接有混合段和扩张段,且所述扩张段的横截面逐渐增大,所述混合段各处的横截面相等。
混合段和扩张段的横截面可以采用椭圆形,也可以采用长方形,但是优选地,所述混合段和扩张段的横截面均呈长方形。
为了方便引射空气,还包括有喷嘴,每个所述流道均对应设置有一个喷嘴,所述喷嘴位于所述第一引射管的进气口端的上游,各个所述喷嘴的喷口朝向对应的流道的进口端。如此,提高了一次空气的补给。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上述的引射器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和红外燃烧板,所述基座具有呈环状且顶部敞口的环形腔体,所述红外燃烧板遮盖在所述环形腔体的顶部敞口处,并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有环形混气室,所述第一引射管设置在所述基座的底部,且与所述环形混气室相流体连通。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还包括有火盖和第二引射管,所述基座具有位于所述环形腔体内侧且呈环状的内环腔体,所述内环腔体的顶部敞口,所述火盖覆盖在所述内环腔体的顶部敞口处且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内环混气室,所述火盖具有与内环混气室相连通的出火孔,所述第二引射管与所述内环混气室相流体连通。
为了向出火孔补充空气,增加空气补充量,所述内环腔体和环形腔体之间形成有补气通道,所述补气通道的顶部敞口,且该补气通道具有进风口。
为了方便容置溢液,所述燃烧器之下设置有盛液盘,所述燃烧器的外围设置有聚能罩,所述聚能罩呈环状,且内侧周沿低于外侧周沿,并搁置在所述盛液盘上,且该聚能罩的局部与盛液盘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即为所述的进风口。
优选地,所述聚能罩包括有至少两个自上而下间隔布置且呈环状的罩板,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罩板的上表面覆盖有反射红外线的反射面。如此,能够减少对下方的红外辐射而降低热损耗,同时减少能量外泄。
为了降低热损耗,所述聚能罩包括三个罩板,位于上方的两个罩板之间围合形成有空腔,所述反射面为设置在位于最下方罩板的上表面上的第一反射面,位于中间的罩板的下表面为反射红外线的第二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的存在,减少对下方的红外辐射,第一反射面能够将上方传递过来的辐射反射回去,达到降低热损耗的目的。
为了降低热损耗,位于最下方的罩板的上表面上覆盖有反射板,所述反射板的上表面即为第一反射面,且所述反射板向上凹陷形成有多个开口朝下的凸部,位于最下方的罩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凸部之间留有间隔而形成腔室。上述凸部的存在,增加了反射板的红外反射面积,腔室的存在,在阻碍空气流动造成的对流换热损失的同时,能够起到较好的聚能隔热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引射器的收缩段的内腔被分隔成相互独立的至少两个流道,避免了引射初期气流之间的相互干扰,每个流道的侧壁上均开设有与对应流道相连通的进气孔,各个进气孔相互独立,如此,各个流道可以单独引射周围空气,避免“抢气”,保证了足够的空气引射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剖视图;
图4为燃烧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剖视图;
图7为图4中带有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燃烧器的剖视图;
图9为燃烧器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10为灶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灶具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灶具包括灶具面板10和燃烧器。
如图11所示,灶具面板10上开设有安装孔101,如图1至图10所示,上述的燃烧器包括引射器、基座3、红外燃烧板4、火盖5、第二引射管6、点火针A、聚能罩7、盛液盘8及锅支架9。
如图11所示,盛液盘8局部嵌设在灶具面板10的安装孔101内,且外周搁置在灶具面板10上,基座3搁置在盛液盘8之上,且与盛液盘8之间留有间隔,参见图8所示。聚能罩7呈环状,位于燃烧器的外围,且搁置在盛液盘8上,聚能罩7的底部沿周向间隔布置有四个向下延伸的凸部74,在聚能罩7搁置在盛液盘8之上的状态下,凸部74与盛液盘8的局部相抵,且相邻凸部74之间的位置与盛液盘8之间留有与外界相连通的间隙,则间隙有四个,且沿周向间隔布置,该间隙即为下述的进风口3311。
如图10所示,基座3具有呈环状的内环腔体32、位于内环腔体32之外的环形腔体31及位于内环腔体32和环形腔体31之间的补气通道33,内环腔体32、环形腔体31和补气通道33的顶部均敞口,补气通道33具有进风口331,上述的间隙即为该进风口331。如图9和图10所示,点火针A位于补气通道33内。如图8和图9所示,红外燃烧板4遮盖在环形腔体31的顶部敞口处,并与基座3之间形成有环形混气室311,红外燃烧板4上分布有火孔(未标出),红外燃烧板4为由多个呈环状的多孔陶瓷板形成,还可以采用其他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如图6至图9所示,火盖5覆盖在内环腔体32的顶部敞口处且与基座3之间形成内环混气室321,火盖5具有与内环混气室321相连通的出火孔51,第二引射管6设置在基座3的底部,且与内环混气室321相流体连通,第二引射管6的进气端口对应设置有第一喷嘴(未标出),具体参见图8所示。
如图1至图6所示,用于灶具燃烧器的引射器包括第一引射管1和喷嘴2,第一引射管1设置在基座3的底部,且与环形混气室311相流体连通。本实施例的第一引射管1具有进气口端,且该第一引射管1沿着气流流动路径依次包括收缩段11、混合段12和扩张段13,收缩段11的横截面自进气口端沿着气流流动路径逐渐减小,扩张段13的横截面沿着气流流动路径逐渐增大,且扩张段13上下两个壁面向外扩张,扩张段13在水平方向上的两个侧壁为竖直壁面,如此,扩张段13的扩压功能主要由上下扩张壁面实现,即在竖直方向扩压减速,而水平方向不扩压,仅导流作用;上、下扩压段壁面可以是对称设置也可非对称设置。混合段12各处的横截面相等。上述收缩段11、混合段12和扩张段13的横截面均呈长方形。
如图1至图3所示,收缩段11的内腔内设有至少一个竖向延伸的竖隔板113,本实施例中,竖隔板113有两个,收缩段11的内腔被竖隔板113分隔形成3个沿长方形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流道111,每个流道111的底壁上均开设有与对应流道111相连通的进气孔112,三个进气孔112相互独立,各个流道111通过各自的进气孔112补充空气;为了防止进气端处的气流相互干扰,每个流道111均设置有一个喷嘴2,则第一引射管1对应设置有3个喷嘴2,沿着气流流动路径,喷嘴2位于第一引射管1的进气口端的上游,喷嘴2通过喷嘴座连接在盛液盘8上,各个喷嘴2位于盛液盘8之上,并且各个喷嘴2的喷口朝向对应的流道111的进口端,各个流道111的进口端与进风口331相流体连通。
如图8至图11所示,聚能罩7的内侧周沿低于外侧周沿,且包括有至少两个自上而下间隔布置的罩板71,本实施例中的罩板71有三个,且均呈环状。其中至少一个罩板71的上表面覆盖有反射红外线的反射面,位于上方的两个罩板71之间围合形成有空腔7a,反射面为设置在位于最下方罩板71的上表面上的第一反射面721,位于中间的罩板71的下表面为反射红外线的第二反射面711。位于最下方的罩板71的上表面上设有反射板72,反射板72的上表面即为第一反射面721,第二反射面711与第一反射面721相对布置,且反射板72向上凹陷形成有多个开口朝下的凸部722,位于最下方的罩板71的上表面与凸部722之间留有间隔而形成腔室723。
如图8至图11所示,上述聚能罩7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有凹陷区7b,锅支架9设置在该凹陷区7b内,具体参见图8所示;如图5至图9所示,锅支架9包括呈环状的聚能圈91,聚能圈91有两个,且内外间隔且同轴设置,各个聚能圈91的内侧周沿低于外侧周沿,在聚能圈91上设置有至少三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支脚92,本实施例中的支脚92有四个。两个聚能圈91通过支脚92相连接。此时,聚能圈91能够有效聚拢烟气,两个聚能圈91的存在,能够层层削弱红外线外溢,从而大幅度降低红外能量损失,同时让辐射热集中加热锅底,增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称的“流体连通”是指两个部件或部位(以下统一分别称为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流体(气体、液体或两者的混合)能从第一部位沿着流动路径流动或/和被运送到第二部位,可以是所述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直接相连通,也可以是第一部位、第二部位之间通过至少一个第三者间接连通,该第三者可以是诸如管道、通道、导管、导流件、孔、槽等流体通道、也可以是允许流体流过的腔室或以上组合。

Claims (13)

1.一种引射器,包括有
第一引射管(1),具有进气口端,包括横截面自进气口端沿着气流流动路径逐渐减小的收缩段(11);
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段(11)的内腔中具有相互独立的至少两个流道(111),每个所述流道(111)的侧壁上均开设有与对应流道(111)相连通的进气孔(112),各个进气孔(112)相互独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段(11)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所述收缩段(11)的内腔内设有至少一个竖隔板(113),所述内腔被所述竖隔板(113)分隔成沿长方形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所述的流道(1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流道(111)的进气孔(112)均开设在所述收缩段(11)的底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沿着气流流动路径,所述收缩段(11)的下游依次连接有混合段(12)和扩张段(13),且所述扩张段(13)的横截面逐渐增大,所述混合段(12)各处的横截面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段(12)和扩张段(13)的横截面均呈长方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引射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喷嘴(2),每个所述流道(111)均对应设置有一个喷嘴(2),所述喷嘴(2)位于所述第一引射管(1)的进气口端的上游,各个所述喷嘴(2)的喷口朝向对应的流道(111)的进口端。
7.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引射器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3)和红外燃烧板(4),所述基座(3)具有呈环状且顶部敞口的环形腔体(31),所述红外燃烧板(4)遮盖在所述环形腔体(31)的顶部敞口处,并与所述基座(3)之间形成有环形混气室(311),所述第一引射管(1)设置在所述基座(3)的底部,且与所述环形混气室(311)相流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火盖(5)和第二引射管(6),所述基座(3)具有位于所述环形腔体(31)内侧且呈环状的内环腔体(32),所述内环腔体(32)的顶部敞口,所述火盖(5)覆盖在所述内环腔体(32)的顶部敞口处且与所述基座(3)之间形成内环混气室(321),所述火盖(5)具有与内环混气室(321)相连通的出火孔(51),所述第二引射管(6)与所述内环混气室(321)相流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腔体(32)和环形腔体(31)之间形成有补气通道(33),所述补气通道(33)的顶部敞口,且该补气通道(33)具有进风口(33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之下设置有盛液盘(8),所述燃烧器的外围设置有聚能罩(7),所述聚能罩(7)呈环状,且内侧周沿低于外侧周沿,并搁置在所述盛液盘(8)上,且该聚能罩(7)的局部与盛液盘(8)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即为所述的进风口(33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罩(7)包括有至少两个自上而下间隔布置且呈环状的罩板(71),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罩板(71)的上表面覆盖有反射红外线的反射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罩(7)包括三个罩板(71),位于上方的两个罩板(71)之间围合形成有空腔(7a),所述反射面为设置在位于最下方罩板(71)的上表面上的第一反射面(721),位于中间的罩板(71)的下表面为反射红外线的第二反射面(71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最下方的罩板(71)的上表面上覆盖有反射板(72),所述反射板(72)的上表面即为第一反射面(721),且所述反射板(72)向上凹陷形成有多个开口朝下的凸部(722),位于最下方的罩板(71)的上表面与所述凸部(722)之间留有间隔而形成腔室(723)。
CN202020761928.2U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引射器及灶具燃烧器 Active CN2129872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61928.2U CN212987205U (zh)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引射器及灶具燃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61928.2U CN212987205U (zh)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引射器及灶具燃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87205U true CN212987205U (zh) 2021-04-16

Family

ID=75422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61928.2U Active CN212987205U (zh) 2020-05-09 2020-05-09 一种引射器及灶具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8720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85814A (zh) * 2021-07-21 2021-11-23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混气室及上进风燃烧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85814A (zh) * 2021-07-21 2021-11-23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混气室及上进风燃烧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4127726A1 (zh) 鼓风式全预混集成灶
CN112664981B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CN212987205U (zh) 一种引射器及灶具燃烧器
CN210861084U (zh)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CN208804673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201672516U (zh) 一种烤炉燃烧器
CN112128749B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110260319B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112161268A (zh) 一种炉头和燃烧器和燃气灶
CN108730979B (zh) 一种燃烧器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108006618B (zh) 一体式燃烧器
WO2019223402A1 (zh) 一种上进风灶具燃烧器
CN111351039B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10179623U (zh) 一种高效聚能炉头
CN217356879U (zh) 带有引射混合系统的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3777714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及灶具
CN218895403U (zh) 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CN214223099U (zh) 上进风燃烧器
CN212987289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218455221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116085833A (zh) 一种集成灶
CN219550521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CN213777713U (zh) 一种用于灶具燃烧器的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CN117663134A (zh) 一种燃烧器
CN212746462U (zh) 一种新型炉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