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84635U - 一种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984635U CN212984635U CN202021591128.7U CN202021591128U CN212984635U CN 212984635 U CN212984635 U CN 212984635U CN 202021591128 U CN202021591128 U CN 202021591128U CN 212984635 U CN212984635 U CN 21298463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rod
- formwork
- pin
- side template
- tem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包括用于横跨于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的外侧的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供销钉穿过的销孔,使用时,第一连接杆通过销钉和与销钉配合使用的销片分别与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固定。该反梁吊模加固装置,通过在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的外侧之间增设第一连接杆通过第一连接杆分别与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的连接,使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间接连接在一起,因此,提高了上反梁吊模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避免在浇筑混凝土时发生涨模或模板上端翘起等模板变形的问题,从而可以保证混凝土浇筑后的成型质量,避免存在偏位、不密实等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工艺装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城镇住宅建设中,普遍存在以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用到建筑模板。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铝模板,铝膜板能够组合拼装成不同尺寸且外型复杂的整体模架,提高了施工效率。
例如,在中海万锦项目中,在高层上反梁混凝土浇筑之前,需要先在预设位置安装铝合金模板。
然而,由于上反梁铝模板包括左右两侧侧板,没有底板,其结构强度及稳定性差,因此,浇筑混凝土的时候容易发生涨模、模板上端翘起等模板变形的问题,导致成品混凝土浇筑后成型质量差,存在易偏位、不密实等问题。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对铝模板进行加固的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以提升上反梁铝模板的稳定性,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能够对上反梁吊模进行加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包括用于横跨于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的外侧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供销钉穿过的销孔,使用时,所述第一连接杆通过所述销钉和与所述销钉配合使用的销片分别与所述上反梁左侧模板和所述上反梁右侧模板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设有一个所述销孔,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所述销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上反梁左侧模板或所述上反梁右侧模板的侧棱贴合接触的第二连接杆。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上反梁左侧模板或所述上反梁右侧模板的内侧贴合接触的第三连接杆。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第三连接杆均为L形的连接杆。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直角边分别与所述上反梁左侧模板和所述上反梁右侧模板贴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直角边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直角边用于与所述上反梁左侧模板或所述上反梁右侧模板的侧棱贴合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一直角边相连,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第二直角边用于与所述上反梁左侧模板或所述上反梁右侧模板的内侧贴合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第三连接杆均为铝合金质连接杆。
优选地,所述销钉设有用于插设所述销片的插孔,所述插孔的轴线与所述销钉的轴线垂直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通过在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的外侧之间增设第一连接杆,通过第一连接杆分别与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的连接,使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间接连接在一起,因此,提高了上反梁吊模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避免在浇筑混凝土时发生涨模或模板上端翘起等模板变形的问题,从而可以保证混凝土浇筑后的成型质量,避免存在偏位、不密实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为第一连接杆、11为销孔、2为销钉、3为销片、4为第二连接杆、5为第三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能够对上反梁吊模进行加固。
请参考图1-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提供的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杆1,其用于横跨于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的外侧,第一连接杆1的两端分别设有销孔11,销孔11用于供销钉2穿过,使用时,第一连接杆1通过销钉2和与销钉2配合使用的销片3分别与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固定。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的外侧之间增设第一连接杆1,通过第一连接杆1分别与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的连接,使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间接连接在一起,因此,提高了上反梁吊模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避免在浇筑混凝土时发生涨模或模板上端翘起等模板变形的问题,从而可以保证混凝土浇筑后的成型质量,避免存在偏位、不密实等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杆1的两端分别通过销钉2和与之配合的销片3与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杆1两端的销孔11分别用于与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上的第二销孔对应对准,施工时,当第一连接杆1两端的销孔11分别与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上的第二销孔对应对准后,将销钉2依次穿过第二销孔和第一连接杆1上的销孔11,然后通过销片3与销钉2的连接,将第一连接杆1分别与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锁紧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销片3与销钉2的具体配合方式不做限定,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如图1和图2所示,销钉2设有用于插设销片3的插孔,插孔的轴线与销钉2的轴线垂直设置。
也就是说,固定时,销片3插入销孔11中,通过销片3的止挡作用,来避免第一连接杆1与上反梁左侧模板或上反梁右侧模板脱离。
优选地,销钉2和销片3均由铝合金制成。
为了使该第一连接杆1能够适应具有不同间距的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连接杆1的一端设有一个销孔11,第一连接杆1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两个沿第一连接杆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销孔11。
为了方便描述,将第一连接杆1设有一个销孔11的一端称为第一端,并将第一连接杆1设有至少两个销孔11的一端称为第二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端为固定端,该端通过销钉2与确定的销孔11配合组装,实现固定。
第二端为可调端,可以根据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之间的间距,使销钉2可选择的与合适的销孔11配合连接,以实现该端的固定。
可见,这提升了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的通用性,使其可重复利用,提高了施工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第二端设置的销孔11的具体数量不做限定,优选地,第二端设有五个销孔11。
为了进一步加固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连接杆1的一端设有用于与上反梁左侧模板或上反梁右侧模板的侧棱贴合接触的第二连接杆4。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通过增设第二连接杆4,进一步地提升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的结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第一连接杆1固定后,第二连接杆4与上反梁左侧模板或上反梁右侧模板的侧棱贴合接触,第二连接杆4可以对上反梁左侧模板或上反梁右侧模板的侧棱起到限位作用。
考虑到第一连接杆1的第二端为可调端,优选地,第二连接杆4设置于第一连接杆1的第一端,如图1-3所示。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二连接杆4远离第一连接杆1的一端设有用于与上反梁左侧模板或上反梁右侧模板的内侧贴合接触的第三连接杆5,以进一步提升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的结构强度及整体稳定性。
考虑到第一连接杆1与第二连接杆4以及第二连接杆4与第三连接杆5连接的方便性,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4和第三连接杆5均为L形的连接杆。
L形的连接杆的两个直角边分别具有一定的宽度,以便于第一连接杆1分别与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的连接,以及第一连接杆1与第二连接杆4、第二连接杆4与第三连接杆5的连接。
优选地,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4和第三连接杆5各自的两个直角边的宽度均为6cm,厚度均为8mm。
本实用新型对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4和第三连接杆5各自的长度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设定,例如,第一连接杆1的长度为50cm。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第一连接杆1上设置的销孔11的孔径不做限定,优选地,销孔11的直径为1cm,以保证连接的稳固性。
考虑到第一连接杆1的具体设置方式,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连接杆1的第一直角边分别与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贴合连接。
显然,第一连接杆1的第二直角边位于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的外侧。
考虑到第二连接杆4的具体设置方式,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二连接杆4的第一直角边与第一连接杆1的第二直角边相连,第二连接杆4的第二直角边用于与上反梁左侧模板或上反梁右侧模板的侧棱贴合接触。
进一步地,考虑到第三连接杆5的具体设置方式,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三连接杆5的第一直角边与第二连接杆4的第一直角边相连,第三连接杆5的第二直角边用于与上反梁左侧模板或上反梁右侧模板的内侧贴合接触。
可见,这种设置方式增加了第一连接杆1与第二连接杆4之间以及第二连接杆4与第三连接杆5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第一连接杆1与第二连接杆4以及第二连接杆4与第三连接杆5固定的更稳定和牢固。
考虑到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4和第三连接杆5三者的具体材质,优选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4和第三连接杆5均为铝合金质连接杆。
也即,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4和第三连接杆5均由铝合金材料制作而成。
优选地,L形的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4和第三连接杆5各自的拐角处圆滑过渡。
进一步优选地,L形的第一连接杆1、第二连接杆4和第三连接杆5各自的两个直角边的边缘部分别设有倒圆角。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横跨于上反梁左侧模板和上反梁右侧模板的外侧的第一连接杆(1),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供销钉(2)穿过的销孔(11),使用时,所述第一连接杆(1)通过所述销钉(2)和与所述销钉(2)配合使用的销片(3)分别与所述上反梁左侧模板和所述上反梁右侧模板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一端设有一个所述销孔(11),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另一端设有至少两个沿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所述销孔(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上反梁左侧模板或所述上反梁右侧模板的侧棱贴合接触的第二连接杆(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杆(4)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上反梁左侧模板或所述上反梁右侧模板的内侧贴合接触的第三连接杆(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所述第二连接杆(4)和所述第三连接杆(5)均为L形的连接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第一直角边分别与所述上反梁左侧模板和所述上反梁右侧模板贴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杆(4)的第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的第二直角边相连,所述第二连接杆(4)的第二直角边用于与所述上反梁左侧模板或所述上反梁右侧模板的侧棱贴合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杆(5)的第一直角边与所述第二连接杆(4)的第一直角边相连,所述第三连接杆(5)的第二直角边用于与所述上反梁左侧模板或所述上反梁右侧模板的内侧贴合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所述第二连接杆(4)和所述第三连接杆(5)均为铝合金质连接杆。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销钉(2)设有用于插设所述销片(3)的插孔,所述插孔的轴线与所述销钉(2)的轴线垂直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91128.7U CN212984635U (zh) | 2020-08-03 | 2020-08-03 | 一种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91128.7U CN212984635U (zh) | 2020-08-03 | 2020-08-03 | 一种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984635U true CN212984635U (zh) | 2021-04-16 |
Family
ID=75431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591128.7U Active CN212984635U (zh) | 2020-08-03 | 2020-08-03 | 一种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98463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82354A (zh) * | 2021-08-03 | 2021-10-08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大面积密集上反梁施工设备 |
-
2020
- 2020-08-03 CN CN202021591128.7U patent/CN21298463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82354A (zh) * | 2021-08-03 | 2021-10-08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大面积密集上反梁施工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68995A (zh) | 浇注模板拼接桥板及其使用方法 | |
CN212984635U (zh) | 一种上反梁吊模加固装置 | |
CN216766760U (zh) | 一种装配式叠合楼板搭接吊模装置 | |
CN214696841U (zh) | 一种建筑转角用铝模板 | |
CN217501668U (zh) | 一种方便拆装的装配式隧道洞门定型用模板 | |
CN215106436U (zh) | 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的连接节点 | |
CN215803184U (zh) | 一种墙垛连接装置 | |
CN214615397U (zh) | 一种组合式铝木结合型模板结构 | |
CN213952964U (zh) | 一种pc合金阳角模板加固装置 | |
CN213741912U (zh) | 装配式钢筋桁架模板 | |
CN113006480A (zh) | 一种采用连接器连接的组合式模板结构 | |
CN211714568U (zh) | 一种装配式楼承板结构 | |
CN210685361U (zh) | 一种建筑用模板连接结构 | |
CN210947661U (zh) | 一种承插式悬挑脚手架的安装装置 | |
CN214658858U (zh) | 一种整体建筑模板支撑用固定装置 | |
CN107237497B (zh) | 混凝土浇注模板的架设方法 | |
CN217151302U (zh) | 一种混凝土填充墙的挤塑板固定工具 | |
CN217871765U (zh) | 一种模板加固装置 | |
CN210659271U (zh) | 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快拆式浇筑模板 | |
CN214329652U (zh) | 一种预制楼梯 | |
CN216787832U (zh) | 一种用于通风井施工的钢模装置 | |
CN216446500U (zh) | 一种叠合板井字形支撑定型模板 | |
CN219864054U (zh) | 一种施工模板易拆装置 | |
CN215055343U (zh) | 一种建筑模板的转角模板加强件 | |
CN211816409U (zh) | 一种模板连接件及浇筑模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