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76068U - 一种无线蓝牙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蓝牙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76068U
CN212876068U CN202021848407.7U CN202021848407U CN212876068U CN 212876068 U CN212876068 U CN 212876068U CN 202021848407 U CN202021848407 U CN 202021848407U CN 212876068 U CN212876068 U CN 2128760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heat dissipation
shell
wireless bluetooth
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4840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木荣
邓利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ta Industrial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ta Industrial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ta Industrial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ta Industrial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4840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760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760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760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耳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无线蓝牙耳机,包括硅胶耳帽、前壳体、耳机组件和后壳体;后壳体包括壳盖和壳环;壳盖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第二空腔,壳盖与前壳体盖合连接,前壳体的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连通共同形成容纳腔,耳机组件设于容纳腔内;壳盖的另一端朝向第二空腔突出形成第一凹腔,第一凹腔的中部朝向远离第二空腔的方向突出形成第二凹腔;第一凹腔与第二凹腔之间形成散热凹槽,散热凹槽上间隔地设有散热孔与第二空腔连通;壳环嵌设于散热凹槽中,且壳环的侧面与散热凹槽的侧面之间具有间隙。本实用新型的无线蓝牙耳机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有效防止外界杂质轻易通过散热结构进入耳机内。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蓝牙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蓝牙耳机。
背景技术
蓝牙耳机是通过蓝牙收发模块传递信号的耳机,由于其无线、便携的优点,在电子产品市场中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
蓝牙耳机工作时,耳机内的PCB控制板和电池会产生热量。当用户长时间使用蓝牙耳机时,耳机的发热量变得不可忽视,大大影响用户体验。
现有的蓝牙耳机的壳体结构设计更多注重外观,没有设置散热结构,因而散热功能较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线蓝牙耳机,以解决现有技术蓝牙耳机的壳体结构散热功能较弱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线蓝牙耳机,包括硅胶耳帽、前壳体、耳机组件和后壳体;所述前壳体的一端突出形成耳塞部,所述硅胶耳帽套设于所述耳塞部上,所述前壳体的另一端向内凹陷形成第一空腔;所述后壳体包括壳盖和壳环;所述壳盖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第二空腔,所述壳盖与所述前壳体盖合连接,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共同形成容纳腔,所述耳机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壳盖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空腔突出形成第一凹腔,所述第一凹腔的中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二空腔的方向突出形成第二凹腔;所述第一凹腔与所述第二凹腔之间形成散热凹槽,所述散热凹槽上设有散热孔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所述壳环嵌设于所述散热凹槽中,且所述壳环的内侧面与所述散热凹槽的内侧面以及所述壳环的外侧面与所述散热凹槽的外侧面之间均具有间隙。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孔为条形孔,所述条形孔的宽度等于所述散热凹槽的底面宽度。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条形孔的两侧边缘设为斜面,所述斜面从外向所述条形孔的中心倾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环内部中空,所述壳环的底部与所述散热孔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壳环的顶部设有第二通孔。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不位于同一轴线上。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凹槽的形状为圆形,所述散热凹槽和所述壳环的形状均为圆形,且所述壳环的底部外圆的直径小于顶部外圆的直径。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腔的边缘还设有限位槽。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凹槽上设有多个散热孔,多个散热孔间隔地设置。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与所述散热孔相同。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夹角为4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无线蓝牙耳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蓝牙耳机,对后壳体的结构进行改进,开设散热凹槽及散热孔进行散热,并设置有与散热凹槽配套嵌设的壳环,在进一步加强散热效果的同时减少对外观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无线蓝牙耳机及其配套的充电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无线蓝牙耳机及其配套的充电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右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右耳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前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后壳体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后壳体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壳环里面(对应壳环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壳环外面(对应壳环的顶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壳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无线蓝牙耳机;110、左耳机;120、右耳机;200、充电舱;1、硅胶耳帽;2、前壳体;21、耳塞部;22、第一空腔;3、耳机组件;4、后壳体;41、壳盖;411、第二空腔;412、第一凹腔;413、第二凹腔;414、散热凹槽;415、散热孔;416、限位槽;42、壳环;421、第一通孔;422、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图1及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无线蓝牙耳机100及其配套的充电舱200,无线蓝牙耳机100主要包括左耳机110和右耳机120。
参见图3及图4,以右耳机120为例,主要包括硅胶耳帽1、前壳体2、耳机组件3和后壳体4。其中耳机组件3主要用于实现声音播放,其包括的部件及安装方式均为现有技术。
参见图5,前壳体2的一端突出形成耳塞部21,硅胶耳帽1套设于耳塞部21上,前壳体2的另一端向内凹陷形成第一空腔22。
参见图6,后壳体4包括壳盖41和壳环42。壳盖41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第二空腔411。参见图4,壳盖41与前壳体2盖合连接,第一空腔22与第二空腔411连通共同形成容纳腔,耳机组件3设于容纳腔内。
参见图6-9,壳盖41的另一端朝向第二空腔411突出形成第一凹腔412,第一凹腔412的中部朝向远离第二空腔411的方向突出形成第二凹腔413,第二凹腔413用于安装触摸控制板。第一凹腔412与第二凹腔413之间形成散热凹槽414,散热凹槽414上设有散热孔415与第二空腔411连通。散热孔415的数量可设置为1个或多个,当散热孔415为多个时,多个散热孔415间隔地设置,散热孔415的数量优选为3个。
壳环42嵌设于散热凹槽414中,且壳环42的内侧面与散热凹槽414的内侧面以及壳环42的外侧面与散热凹槽414的外侧面之间均具有间隙,使耳机内产生的热量可经散热孔415及间隙散出。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及图8,散热孔415为条形孔,条形孔的宽度等于散热凹槽414的底面宽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及图9,条形孔的两侧边缘设为斜面,斜面从外向条形孔的中心倾斜。
上述设置可保证耳机内的热量更多更快地从散热孔415及壳环42的侧面与散热凹槽414的侧面之间的间隙中散出,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0及图11,壳环42内部中空,壳环42的底部与散热孔415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一通孔421,壳环42的顶部设有第二通孔422。上述设置使耳机内的热量可沿散热孔415、第一通孔421及第二通孔422散出,进一步增强散热效果。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0及图11,第二通孔422与第一通孔421不位于同一轴线上。具体的,第一通孔421的数量与散热孔415相同,优选为3个,第二通孔422的数量优选与第一通孔421相同,且第二通孔422的轴线与第一通孔421的轴线夹角优选为45°。上述设置能够在达到较佳散热效果的同时,防止外界灰尘及杂质轻易地穿过第一通孔421及第二通孔422进入散热孔415内,从而进入耳机内。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11,散热凹槽414的形状为圆形,壳环42的形状为圆形。参见图12,壳环42的底部外圆的直径小于顶部外圆的直径,壳环42的外侧面形成两层阶梯状,方便安装。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8,第二凹腔414的边缘还设有限位槽416。第二凹腔414用于安装触摸控制板(图中没有画出),设置限位槽416便于对触摸控制板更好地进行限位。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蓝牙耳机,对后壳体4的结构进行改进,开设散热凹槽414及散热孔415进行散热,并设置有与散热凹槽414配套嵌设的壳环42,在进一步加强散热效果的同时减少对外观的影响。并且,与现有技术直接在壳体上开设散热孔的技术方案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有效防止外界杂质轻易通过散热结构进入耳机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线蓝牙耳机,包括硅胶耳帽、前壳体、耳机组件和后壳体;
所述前壳体的一端突出形成耳塞部,所述硅胶耳帽套设于所述耳塞部上,所述前壳体的另一端向内凹陷形成第一空腔;
所述后壳体包括壳盖和壳环;
所述壳盖的一端向内凹陷形成第二空腔,所述壳盖与所述前壳体盖合连接,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共同形成容纳腔,所述耳机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盖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空腔突出形成第一凹腔,所述第一凹腔的中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二空腔的方向突出形成第二凹腔;所述第一凹腔与所述第二凹腔之间形成散热凹槽,所述散热凹槽上设有散热孔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
所述壳环嵌设于所述散热凹槽中,且所述壳环的内侧面与所述散热凹槽的内侧面以及所述壳环的外侧面与所述散热凹槽的外侧面之间均具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孔为条形孔,所述条形孔的宽度等于所述散热凹槽的底面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孔的两侧边缘设为斜面,所述斜面从外向所述条形孔的中心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环内部中空,所述壳环的底部与所述散热孔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壳环的顶部设有第二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不位于同一轴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凹槽和所述壳环的形状均为圆形,且所述壳环的底部外圆的直径小于顶部外圆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腔的边缘还设有限位槽。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凹槽上设有多个散热孔,多个散热孔间隔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与所述散热孔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蓝牙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数量相同,且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通孔的轴线夹角为45°。
CN202021848407.7U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无线蓝牙耳机 Active CN2128760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48407.7U CN212876068U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无线蓝牙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48407.7U CN212876068U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无线蓝牙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76068U true CN212876068U (zh) 2021-04-02

Family

ID=75193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48407.7U Active CN212876068U (zh) 2020-08-28 2020-08-28 一种无线蓝牙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760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3360B (zh) 麥克風及連接器共置之耳機
TWI457964B (zh) 用於調節一電子裝置中之功率的方法及配電電路系統
CN108111654B (zh) 移动终端
KR102625817B1 (ko) 음향입출력장치
CN110679155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2876068U (zh) 一种无线蓝牙耳机
JP6420369B2 (ja) ヘッドホン装置をヘルメットに取り付けるためのアダプタ
EP3799200A1 (en) Antenna clip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same
JP3234455U (ja) ホストウェアラブル装置を備えた周辺機器を接合するための接続アセンブリ
CN214481109U (zh) 具有真空吸盘的蓝牙音箱
CN115225746A (zh) 电子设备
CN211860197U (zh) 终端设备的喇叭出音结构
CN209914035U (zh) 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蓝牙耳机
CN210225693U (zh) 耳机耳翼结构及耳机
CN111083263A (zh) 终端设备的喇叭出音结构
CN208479906U (zh) 一种具有震动提醒功能的蓝牙耳机
CN205491037U (zh) 一种可防跌落的蓝牙耳机
CN212572847U (zh) 听筒装置和终端设备
WO2019105294A1 (zh) 中框组件、电子设备及中框组件的制造方法
CN210469694U (zh) 一种双喇叭耳机
CN210168182U (zh) 无线耳机的前后壳体结构
CN217985363U (zh) 一种无感蓝牙耳机
CN215345016U (zh) 蓝牙耳机
CN213938283U (zh) 具有蓝牙音响、收音机功能的耳机支架
CN219781699U (zh) 一种带降噪结构的智能安全帽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