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48232U - 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及线圈和磁保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及线圈和磁保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48232U
CN212848232U CN202021463397.5U CN202021463397U CN212848232U CN 212848232 U CN212848232 U CN 212848232U CN 202021463397 U CN202021463397 U CN 202021463397U CN 212848232 U CN212848232 U CN 2128482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terminal
winding
groove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6339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景煌
刘金枪
谭忠华
林正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n Wave Mus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n Wave Mus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n Wave Mus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n Wave Mus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6339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482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482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482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及线圈和磁保持继电器,所述线圈架包括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第三凸缘部、第一绕线部和第二绕线部,第一绕线部设置在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之间,第二绕线部设置在第二凸缘部和第三凸缘部之间;第一凸缘部设有若干端子孔,该若干端子孔包括用于插接始端端子的第一端子孔和用于插接末端端子的第二端子孔;第一凸缘部设有挂线部,该挂线部底端低于第一凸缘部顶端,第二凸缘部设有用于将漆包线从第二绕线部引到挂线部的第一导线部。本实用新型免于人工缠绕漆包线,并采用挂线部挂线,降低位于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之间的漆包线的末端线部分的高度,免于采用压线机构压线,因而,本实用新型便于实现自动化绕线。

Description

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及线圈和磁保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及线圈和磁保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磁保持继电器的线圈架包括三个凸缘部和两个绕线部,三个凸缘部沿线圈架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各绕线部分别设置在相邻的两凸缘部之间。由于磁保持继电器的几个线圈端子位于同一个凸缘部上,这就容易造成漆包线的始末端线搭接在一起,而始末端线搭接在一起时,容易形成电压差,造成线圈短路,从而导致继电器功能丧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的在中间的凸缘部上设置桥接端子,使漆包线的末端线在该桥接端子缠绕后再接至末端端子,以此使漆包线的始端线和末端线在空间上形成隔离。然而,这种方式不便于实现自动化绕线。这是因为目前无法采用自动化绕线方式使漆包线的末端线在桥接端子上缠绕,只能采用人工缠绕方式。另外,桥接端子所在位置与末端端子所在位置高度差较大,漆包线的末端线从桥接端子引到末端端子时,必须采用压线机构对桥接端子与末端端子之间的末端线部分进行压线处理,以降低其高度,避免与继电器的底座发生干涉。然而,采用压线机构进行压线处理,不仅工序繁琐,还需人工辅助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及线圈和磁保持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包括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第三凸缘部、第一绕线部和第二绕线部,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和第三凸缘部沿线圈架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第一绕线部设置在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之间,第二绕线部设置在第二凸缘部和第三凸缘部之间;第一凸缘部设有若干端子孔,该若干端子孔包括用于插接始端端子的第一端子孔和用于插接末端端子的第二端子孔;第一凸缘部设有挂线部,该挂线部底端低于第一凸缘部顶端,第二凸缘部设有用于将漆包线从第二绕线部引到挂线部的第一导线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缘设有凹槽,该凹槽位于所述第二端子孔所在部位的内侧,且该凹槽贯穿第一凸缘部的厚度方向所在的两侧;所述挂线部位于该凹槽靠近所述第二端子孔的一侧槽壁。
进一步的,所述挂线部为倒挂凸台,该倒挂凸台底端高于其所在槽壁的底端。
进一步的,所述倒挂凸台底面为斜面,该斜面与倒挂凸台所在槽壁相接的一端为高端,该斜面远离倒挂凸台所在槽壁的另一端为低端;所述倒挂凸台与所述凹槽的另一侧槽壁之间形成上宽下窄的漆包线引入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线部为导线槽,该导线槽靠近所述第二绕线部的一端呈开放式,该导线槽的槽底面为斜面,该斜面的低端靠近所述第二绕线部,并设置倒圆角,该斜面的高端靠近所述第一绕线部。
进一步的,所述导线槽的槽底面设有向上延伸的凸柱,所述导线槽靠近所述第二凸缘部外侧的一端呈开放式,该凸柱位于所述导线槽的该端处。
进一步的,所述导线槽靠近所述第一绕线部的一端设置一沿线圈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凸棱,该凸棱顶端高于漆包线在所述第一绕线部缠绕后的高度;该凸棱与所述槽底面的高端呈圆弧过渡。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端子孔还包括用于插接公共端端子的第三端子孔,该第三端子孔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孔和第二端子孔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缘部设有若干透气孔,所述若干端子孔分别与至少一透气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端子孔分别与相应的透气孔上下对应,且透气孔的孔径小于端子孔的孔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凸缘部设有用于将漆包线从第一绕线部引到第二绕线部的第二导线部,该第二导线部为斜挡墙;所述第一凸缘部朝向第一绕线部的一侧侧面设有第一过线缺口和第二过线缺口,第一过线缺口和第二过线缺口位于所述第一绕线部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凸缘部朝向第二绕线部的一侧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导线部对应的第三过线缺口所述第二凸缘部设有磁钢插槽,该磁钢插槽与贯穿所述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第三凸缘部、第一绕线部和第二绕线部的铁芯安装孔相连通;磁钢插槽的两侧分别设有一限位凸台,两限位凸台上分别设有与衔铁的转轴配合的弧形缺口。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线圈,包括漆包线、若干端子,还包括如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各端子分别插接于相应的端子孔,漆包线从所述第一端子孔所插接的端子出发,经缠绕后由所述导线槽引到所述挂线部,并在挂线部挂线后接至所述第二端子孔所插接的端子。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包括如上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线圈。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所述第一导线部代替桥接端子,免于人工缠绕漆包线,并可降低成本和避免断线,同时,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凸缘部设有挂线部,该挂线部底端低于第一凸缘部顶端,利用该挂线部挂线,降低位于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之间的漆包线的末端线部分的高度,从而免于采用压线机构对其进行压线处理,因而,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便于实现自动化绕线,大大提高绕线效率。
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凹槽,所述挂线部位于该凹槽靠近所述第二端子孔的一侧槽壁,不仅不影响自动化挂线,还可以避免挂线部位于第一凸缘部外围而与继电器的底座发生干涉。
3、所述挂线部优选倒挂凸台,使其结构非常简单。特别的,所述倒挂凸台底面为斜面,该斜面与倒挂凸台所在槽壁相接的一端为高端,该斜面远离倒挂凸台所在槽壁的另一端为低端,有利于漆包线在倒挂凸台挂住后往第二端子孔所在的一侧倾斜,避免漆包线脱出倒挂凸台;所述漆包线引入口便于引入该漆包线和在倒挂凸台底部进行倒挂。
4、所述第一导线部为导线槽,该导线槽的槽底面为斜面,便于对漆包线进行引导和降低漆包线的张力,使漆包线更不易断线。
5、所述凸柱的设置,不仅可以限制漆包线脱出导线槽,还可以在需要时,作为漆包线的缠绕固定点。
6、所述透气孔的设置,可以在各端子分别沾锡受热时,使端子孔内受热膨胀的空气可自由与端子孔外界流通,避免空气在端子孔内膨胀而影响端子初始插装的位置,从而引起端子歪斜、端子长度发生变化等问题。
6、所述各端子孔分别与相应的透气孔上下对应,且透气孔的孔径小于端子孔的孔径,使透气孔易于成型,且不会导致相应的端子掉出。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及线圈和磁保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在单线圈缠绕方式下的绕线示意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在单线圈缠绕方式下的绕线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在单线圈缠绕方式下的绕线示意图三;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在双线圈缠绕方式下的绕线示意图一;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在双线圈缠绕方式下的绕线示意图二;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在双线圈缠绕方式下的绕线示意图三;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在双线圈缠绕方式下的绕线示意图四;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架在双线圈缠绕方式下的绕线示意图五;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请参见图1-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包括第一凸缘部1、第二凸缘部2、第三凸缘部3、第一绕线部4和第二绕线部5,第一凸缘部1、第二凸缘部2和第三凸缘部3沿线圈架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第一绕线部4设置在第一凸缘部1和第二凸缘部2之间,第二绕线部5设置在第二凸缘部2和第三凸缘部3之间,第一凸缘部1设有若干端子孔,该若干端子沿线圈架的宽度方向分布,该若干端子孔包括用于插接始端端子的第一端子孔11、用于插接末端端子的第二端子孔13和用于插接公共端端子的第三端子孔12,第三端子孔12位于第一端子孔11和第二端子孔13之间。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若干端子孔包括所述第一端子孔和第二端子孔,未包括所述第三端子孔。第一凸缘部1设有挂线部,该挂线部底端低于第一凸缘部1顶端,第二凸缘部2设有用于将漆包线从第二绕线部5引到挂线部的第一导线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缘部1设有凹槽15,该凹槽15位于所述第二端子孔13所在部位的内侧,该凹槽15贯穿第一凸缘部1的厚度方向所在的两侧,所述挂线部位于该凹槽15靠近所述第二端子孔13的一侧槽壁。具体,所述凹槽15位于所述第二端子孔13和第三端子孔12之间。当,第一凸缘部仅包括第一端子孔和第二端子孔时,所述凹槽即位于第一端子孔和第二端子孔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挂线部为倒挂凸台14,该倒挂凸台14底端高于其所在槽壁的底端。所述倒挂凸台14的底面141为斜面,该斜面与倒挂凸台14所在槽壁相接的一端为高端,该斜面远离倒挂凸台14所在槽壁的另一端为低端,该斜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为70°-80°。所述倒挂凸台14与所述凹槽15的另一侧槽壁之间形成上宽下窄的漆包线引入口16,以便于引入漆包线。所述倒挂凸台14的宽度W1小于所述凹槽15的宽度W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部为导线槽21,但不局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部为导线挡墙或导线筋条等。该导线槽21靠近所述第二绕线部5的一端呈开放式,该导线槽21的槽底面为斜面,该斜面的低端靠近所述第二绕线部5,并设置倒圆角,该斜面的高端靠近所述第一绕线部4。所述导线槽21的槽底面设有向上延伸的凸柱22,所述导线槽21靠近所述第二凸缘部2外侧的一端呈开放式,该凸柱22与第二凸缘部2一体成型,并位于所述导线槽21的该端处。所述凸柱22顶端与所述第一凸缘部1顶端之间的高度差a2大于所述倒挂凸台14底端与第一凸缘部1顶端之间的高度差a1,可避免双线圈缠绕时末端漆包线与公共端的漆包线搭接在一起,从而避免线圈断电时,反向电压击穿搭接处(末端与公共端线搭接在一起时,容易形成电压差),造成线圈短路,导致继电器功能丧失。所述导线槽21靠近所述第一绕线部4的一端设置一沿线圈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凸棱23,该凸棱23顶端高于漆包线在所述第一绕线部4缠绕后的高度;该凸棱23与所述槽底面的高端呈圆弧过渡。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缘部1设有若干透气孔19,所述三个端子孔(即第一端子孔11、第二端子孔13和第三端子孔12)分别与至少一透气孔连通。所述透气孔19的数量具体为三个,该三个透气孔19与三个端子孔一一对应,所述三个端子孔分别与相应的透气孔19上下对应,且透气孔19的孔径小于端子孔的孔径。具体,透气孔19所在的部位与端子孔所在的部位相背,如图3所示。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透气孔位于第一凸缘部侧面。所述透气孔19的设置,可以在始端端子、公共端端子和末端端子沾锡受热时,使端子孔内受热膨胀的空气可自由与端子孔外界流通,避免空气在端子孔内膨胀而影响端子初始插装的位置,从而引起端子歪斜、端子长度发生变化等问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缘部2设有用于将漆包线从第一绕线部4引到第二绕线部5的第二导线部,该第二导线部为斜挡墙25,该斜挡墙25与线圈架的中心线成一定角度,该斜挡墙25与所述导线槽21沿线圈架的宽度方向分布。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缘部1朝向第一绕线部4的一侧侧面设有第一过线缺口17和第二过线缺口18,第一过线缺口17和第二过线缺口18位于所述第一绕线部4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凸缘部2朝向第二绕线部5的一侧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导线部对应的第三过线缺口24。所述第二凸缘部2设有磁钢插槽26,该磁钢插槽26位于第二凸缘部2底面,并与贯穿所述第一凸缘部1、第二凸缘部2、第三凸缘部3、第一绕线部4和第二绕线部5的铁芯安装孔6相连通。磁钢插槽26的两侧分别设有一限位凸台27,两限位凸台27上分别设有与衔铁的转轴配合的弧形缺口271。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绕线时,可采用单线圈缠绕方式,也可以采用双线圈缠绕方式。进行单线圈缠绕时,只需在第一凸缘部1两边的端子孔(即第一端子孔11和第二端子孔13)分别插接始端端子8和末端端子9,如图6-图8所示,漆包线7从始端端子8出发,经过第一过线缺口17后在第一绕线部4完成第一组线圈71缠绕后,漆包线7直接沿着斜挡墙25进入第三过线缺口24,然后在第二绕线部5完成第二组线圈72缠绕;接着,漆包线7于凸柱22内侧从导线槽21的槽底面的低端爬升至高端,并跨过凸棱23直线引导至倒挂凸台14底部,在倒挂凸台14上挂住后上拉至末端端子9,在末端端子9上顺时针缠绕2-3圈,完成单线圈缠绕。
进行双线圈缠绕时,除了在两边的端子孔(即第一端子孔11和第二端子孔13)分别插接始端端子8和末端端子9,还在中间的端子孔(即第三端子孔12)插接公共端端子10,如图9-图13所示,漆包线7从始端端子8出发,经过第一过线缺口17后在第一绕线部4完成第一组线圈71缠绕后回到公共端端子10,在公共端端子10缠绕2-3圈后沿着第二过线缺口18回到第一绕线部4,以间距较大的步伐缠绕几圈后沿着斜挡墙25进入第三过线缺口24,然后在第二绕线部5完成第二组线圈72缠绕;接着,漆包线7于凸柱22内侧从导线槽21的槽底面的低端爬升至高端,并跨过凸棱23直线引导至倒挂凸台14底部,在倒挂凸台14上挂住后上拉至末端端子9,在末端端子9上顺时针缠绕2-3圈,完成双线圈缠绕。
无论是单线圈还是双线圈缠绕方式,所述凸棱23顶端均高于第一组线圈71的高度,可避免跨越的漆包线73与第一组线圈71的漆包线搭接触碰在一起,如图14所示,从而避免线圈断电时,反向电压击穿搭接处(始末端线搭接在一起时,容易形成电压差),造成线圈短路,导致继电器功能丧失。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其采用所述第一导线部代替桥接端子,免于人工缠绕漆包线,同时采用挂线部挂线,降低位于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之间的漆包线的末端线部分(即所述跨越的漆包线73)的高度,从而免于采用压线机构对其进行压线处理。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线圈架结构的设计,可降低绕线过程潜在的失效风险,并且能对漆包线7的固定、限位做出较佳的引导,便于实现自动化绕线。
请参见图1-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线圈,包括漆包线7和若干端子该若干端子具体包括始端端子8、公共端端子10和末端端子9。本实用新型的线圈还包括如上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公共端端子10可被选择地插接于中间的端子孔(即第三端子孔12),始端端子8和末端端子9分别插接于其余两端子孔(即第一端子孔11和第二端子孔13),漆包线7从始端端子8出发,经单线圈缠绕方式或双线圈缠绕方式缠绕后由所述导线槽21引到所述挂线部,并在挂线部挂线后接至末端端子9。公共端端子10可被选择地插接于中间的端子孔12,是指当采用单线圈缠绕方式时,只需在第一凸缘部1两边的端子孔11、13分别插接始端端子8和末端端子9,中间的端子孔12无需插接公共端端子10;当采用双线圈缠绕方式时,则第一凸缘部1的三个端子11、12、13分别对应插接始端端子8、公共端端子10和末端端子9。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线圈,可采用单线圈缠绕方式,也可采用双线圈缠绕方式,两种线圈缠绕方式如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当所述第一凸缘部的若干端子孔包括所述第一端子孔和第二端子孔,未包括所述第三端子孔时,所述若干端子仅包括始端端子和末端端子,未包括公共端端子,此时,本实用新型仅可采用单线圈缠绕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包括如上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线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磁保持继电器,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及线圈和磁保持继电器,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包括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第三凸缘部、第一绕线部和第二绕线部,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和第三凸缘部沿线圈架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第一绕线部设置在第一凸缘部和第二凸缘部之间,第二绕线部设置在第二凸缘部和第三凸缘部之间;第一凸缘部设有若干端子孔,该若干端子孔包括用于插接始端端子的第一端子孔和用于插接末端端子的第二端子孔;其特征在于:第一凸缘部设有挂线部,该挂线部底端低于第一凸缘部顶端,第二凸缘部设有用于将漆包线从第二绕线部引到挂线部的第一导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缘设有凹槽,该凹槽位于所述第二端子孔所在部位的内侧,且该凹槽贯穿第一凸缘部的厚度方向所在的两侧;所述挂线部位于该凹槽靠近所述第二端子孔的一侧槽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挂线部为倒挂凸台,该倒挂凸台底端高于其所在槽壁的底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倒挂凸台底面为斜面,该斜面与倒挂凸台所在槽壁相接的一端为高端,该斜面远离倒挂凸台所在槽壁的另一端为低端;所述倒挂凸台与所述凹槽的另一侧槽壁之间形成上宽下窄的漆包线引入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部为导线槽,该导线槽靠近所述第二绕线部的一端呈开放式,该导线槽的槽底面为斜面,该斜面的低端靠近所述第二绕线部,并设置倒圆角,该斜面的高端靠近所述第一绕线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槽的槽底面设有向上延伸的凸柱,所述导线槽靠近所述第二凸缘部外侧的一端呈开放式,该凸柱位于所述导线槽靠近所述第二凸缘部外侧的一端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槽靠近所述第一绕线部的一端设置一沿线圈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凸棱,该凸棱顶端高于漆包线在所述第一绕线部缠绕后的高度;该凸棱与所述槽底面的高端呈圆弧过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端子孔还包括用于插接公共端端子的第三端子孔,该第三端子孔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孔和第二端子孔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缘部设有若干透气孔,所述若干端子孔分别与至少一透气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端子孔分别与相应的透气孔上下对应,且透气孔的孔径小于端子孔的孔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缘部设有用于将漆包线从第一绕线部引到第二绕线部的第二导线部,该第二导线部为斜挡墙;所述第一凸缘部朝向第一绕线部的一侧侧面设有第一过线缺口和第二过线缺口,第一过线缺口和第二过线缺口位于所述第一绕线部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凸缘部朝向第二绕线部的一侧侧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导线部对应的第三过线缺口;所述第二凸缘部设有磁钢插槽,该磁钢插槽与贯穿所述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第三凸缘部、第一绕线部和第二绕线部的铁芯安装孔相连通;磁钢插槽的两侧分别设有一限位凸台,两限位凸台上分别设有与衔铁的转轴配合的弧形缺口。
12.一种线圈,包括漆包线和若干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各端子分别插接于相应的端子孔,漆包线从所述第一端子孔所插接的端子出发,经缠绕后由导线槽引到所述挂线部,并在挂线部挂线后接至所述第二端子孔所插接的端子。
13.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圈。
CN202021463397.5U 2020-07-22 2020-07-22 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及线圈和磁保持继电器 Active CN2128482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63397.5U CN212848232U (zh) 2020-07-22 2020-07-22 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及线圈和磁保持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63397.5U CN212848232U (zh) 2020-07-22 2020-07-22 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及线圈和磁保持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48232U true CN212848232U (zh) 2021-03-30

Family

ID=75121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63397.5U Active CN212848232U (zh) 2020-07-22 2020-07-22 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及线圈和磁保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4823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44265A3 (en) * 2020-07-22 2022-03-02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Bobbin that facilitates automatic winding, coil and latching relay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44265A3 (en) * 2020-07-22 2022-03-02 Zhangzhou Hongfa Electroacoustic Co., Ltd. Bobbin that facilitates automatic winding, coil and latching relay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3890C (zh) 变压器
JP2005101357A (ja) リーケージトランス
CN212848232U (zh) 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及线圈和磁保持继电器
JP6706148B2 (ja) コイル部品
CN103915246A (zh) 线圈部件
US4649308A (en) Electric motor template-wound coil
CN201556575U (zh) 一种耐高压电磁继电器
CN204257361U (zh) 引线框架及基于引线框架制成的变压器骨架
CN206834375U (zh) 接线端子、安装座组件和用于接线端子的电阻焊焊机
CN110571026A (zh) 电感骨架及电感装置
CN109755003A (zh) 集成垂直电感器
CN104505229B (zh) 基于引线框架的变压器骨架的制造方法
US20160233021A1 (en) Bobbin, transformer and method for winding a wire around the bobbin
CN108735466A (zh) 一种网络变压器及该网络变压器的挂线方法
CN112038180A (zh) 一种便于自动化绕线的线圈架及线圈和磁保持继电器
CN210245280U (zh) 新型电感骨架以及磁环电感
CN110233030B (zh) Pfc线圈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576000B (zh) 线圈装置
CN208174375U (zh) 串激电机定子及串激电机
CN208723650U (zh) 一种排水泵定子线圈
JP2014053453A (ja) 電磁誘導器
CN208284338U (zh) 一种电磁线圈及其骨架
CN106683950A (zh) 一种继电器的绕线装置、包含其的继电器、及其安装方法
CN208675000U (zh) 压缩机电机绝缘绕线架
CN107887137B (zh) 一种线圈接线端子、线圈及接线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