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34449U - 剪线刀装置及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剪线刀装置及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34449U
CN212834449U CN202020991887.6U CN202020991887U CN212834449U CN 212834449 U CN212834449 U CN 212834449U CN 202020991887 U CN202020991887 U CN 202020991887U CN 212834449 U CN212834449 U CN 2128344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ad
thread trimmer
assembly
transmission rod
outpu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9188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国兵
杨聪聪
王志
徐永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c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ck Sewing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ck Sewing Mach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ck Sewing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9188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344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344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344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剪线刀装置以及缝纫机,剪线刀装置包括底板、剪线组件、传动杆以及电驱动组件;剪线组件转动连接于底板,传动杆转动连接于底板,传动杆的一端与剪线组件连接,另一端与电驱动组件连接,电驱动组件能够电力驱动传动杆转动,并带动剪线组件转动。该剪线刀装置可以降低使用者的操作难度并且能大幅节约剪线刀位置调节所需的时间,使用者可以预先根据不同的针距为电驱动组件设定具体的电控参数,在特定电控参数控制下,电驱动组件能够驱动传动杆带动剪线组件转过特定角度,从而达到剪线刀在特定针距下的位置要求,由此实现剪线刀位置的量化精准调节;并且能够消除手动扳动调节的误差对剪线刀实际位置的影响,单次调节准确率更高。

Description

剪线刀装置及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剪线刀装置及缝纫机。
背景技术
剪线刀装置用于缝纫机,能够对剪线刀的位置进行调节,使其能够勾到缝纫线,在剪线刀的配合下将缝纫线切断。现有剪线刀装置中,剪线组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底板,另一端为剪线刀的刀尖,可供操作人员手动调节的部分位于剪线组件中部。这意味着操作人员可手动调节的范围很小,但是剪线刀实际位置变动量更大,人手直接进行扳动调节的误差也随之被放大,因此很难便捷地调节到合适的位置,特别是在频繁调节针距时,缝纫线的位置会不停变化,这便增加了剪线刀位置调节所需的时长以及调节难度,影响生产作业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剪线刀装置及缝纫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剪线刀装置,包括底板、剪线组件、传动杆以及电驱动组件;剪线组件转动连接于底板,传动杆转动连接于底板,传动杆的一端与剪线组件连接,另一端与电驱动组件连接,电驱动组件能够电力驱动传动杆转动,并带动剪线组件转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剪线刀装置具有电控调节剪线刀位置的功能,电驱动组件运行,电力驱动传动杆,使其相对于底板转动,从而带动剪线组件相对于底板转动,间接控制剪线组件转过一定角度。该剪线刀装置可以降低使用者的操作难度并且能大幅节约剪线刀位置调节所需的时间,省去了操作人员手动扳动剪线组件的工序。使用者可以预先根据不同的针距为电驱动组件设定具体的电控参数,在特定电控参数控制下,电驱动组件能够驱动传动杆转过特定的角度并带动剪线组件转过特定角度,从而达到剪线刀在特定针距下的位置要求,由此实现剪线刀位置的量化精准调节;此外,该剪线刀装置能够消除手动扳动调节的误差对剪线刀实际位置的影响,具有更高的精度,单次调节准确率更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剪线刀装置的调节精度,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剪线刀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的一端与传动杆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剪线组件转动连接,电驱动组件能够通过传动杆及第二连杆,驱动剪线组件转动。
如此设置,底板、剪线组件、传动杆以及第二连杆构成了一个四连杆机构,该四连杆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轨迹,在电驱动组件驱动传动杆转动的过程中,传动杆与第二连杆的转动连接点走过的弧形轨迹与剪线刀刀尖走过的路径轨迹相对应,进一步保证了剪线刀装置的调节精度。
为便于剪线刀装置的各个杆件或组件的布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传动杆包括调节部及外延部,调节部与外延部固定连接,电驱动组件与调节部相对远离外延部的末端连接,外延部相对远离调节部的末端与第二连杆转动连接。
如此设置,传动杆具有相对固定的调节部以及外延部两个部分,在电驱动组件驱动传动杆使其转动的过程中,调节部以及外延部具有相同大小的转角以及相同的角速度;传动杆通过外延部的末端实现了与第二连杆的转动连接;调节部作为电驱动组件动力输入的部分与电驱动组件连接,避免了电驱动组件与其他杆件的干涉,便于各个杆件及组件的布置。
为了实现传动杆与第二连杆的转动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剪线刀装置包括第一固定螺钉,外延部相对远离调节部的末端通过第一固定螺钉与第二连杆转动连接,外延部通过第一固定螺钉及第二连杆控制剪线组件相对于底板转动。
如此设置,第一固定螺钉作为外延部与第二连杆的转动连接件,能够同时穿设并螺纹连接于外延部相对远离调节部的末端以及第二连杆的一端,传动杆与第二连杆能够绕第一固定螺钉的轴线相对转动,二者通过第一固定螺钉形成了转动副。
为了简化剪线刀装置的机构布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剪线刀装置包括第一固定螺钉,第一固定螺钉固设于剪线组件上,外延部相对远离调节部的末端开设有第一驱动槽,第一固定螺钉穿设于第一驱动槽内并且与第一驱动槽的内壁接触,外延部通过第一固定螺钉及第一驱动槽控制剪线组件相对于底板转动。
如此设置,在电驱动组件驱动传动杆转动的过程中,第一驱动槽的内壁能够抵持第一固定螺钉,并且能够限制第一固定螺钉在第一驱动槽内进行微量的运动;同时,固设于剪线组件的第一固定螺钉受到第一驱动槽内壁的作用力,将会绕剪线组件与底板的转动连接点转动,在第一驱动槽以及第一固定螺钉的共同作用下,剪线组件转过微量的角度,最终使剪线刀刀尖移动过微量弧形轨迹,完成了剪线刀位置的调节。该实施方式与包括第二连杆的剪线刀装置具有相同的效果,是上述四连杆机构的一种等效变形连杆组机构。
为了减少电驱动组件动力偏差导致的调节误差,提高剪线刀位置调节精度,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调节部的长度大于外延部的长度。
如此设置,在电驱动组件运行驱动传动杆转动的过程中,调节部末端移动的弧形轨迹长度大于外延部末端移动的弧形轨迹长度,能够带动剪线组件转过一个较小的角度,最终剪线刀的刀尖沿弧形轨迹微量移动。因而电驱动组件能够在大范围内驱动传动杆,获得小范围的剪线刀位置变化量;在电驱动组件驱动传动杆的过程中,电驱动组件向传动杆的动力输出偏差对剪线刀位置的影响程度也会显著削弱,显著提高了对剪线组件的调节精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剪线组件的调节精确度,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剪线刀装置包括第二固定螺钉,传动杆与底板通过第二固定螺钉转动连接;及/或,
剪线刀装置包括复位组件,复位组件包括弹性件、第一紧钉螺钉以及第二紧钉螺钉,第一紧钉螺钉固设于底板,第二紧钉螺钉固设于传动杆,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紧钉螺钉及第二紧钉螺钉固定连接。
如此设置,复位组件能够防止传动杆在惯性作用下或者由于电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不平顺导致转动过多的现象发生,进一步提高了剪线组件的调节精确度;操作人员可以预先设置,使复位组件的扭矩方向与常用针距相匹配,作用在传动杆的扭矩具有驱动传动杆从而带动剪线组件转动的趋势,从而使剪线刀在该针距下依旧可以顺利勾回并切断缝纫线,以提高剪线刀装置的使用便利性。
为了使复位组件能够稳固可靠地连接于剪线刀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弹性件为扭簧,扭簧套设第二固定螺钉,扭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紧钉螺钉及第二紧钉螺钉固定连接。
如此设置,扭簧具有较好的弹性,能够多次使用且不易发生失效或弹性衰退现象。扭簧更容易实现与第一紧钉螺钉以及第二紧钉螺钉的固定连接,采用扭簧的复位组件能够更加稳固牢靠地安装在剪线刀装置上。
为了实现电控驱动调节剪线刀位置的功能,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电驱动组件包括步进电机,步进电机具有向外伸出的输出轴,输出轴与调节部连接。
如此设置,输出轴作为电驱动组件的直接动力输出件,通过与调节部以机械连接的方式连接,将动力传递至传动杆。电驱动组件启动运行后,可以驱动传动杆相对于底板转动,从而带动剪线组件转动。
为了将步进电机的输出转矩转化成驱动力,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电驱动组件还包括电机曲柄,电机曲柄固定连接于输出轴上,输出轴通过电机曲柄与调节部连接,步进电机运行并通过输出轴驱动电机曲柄绕输出轴的轴线转动。
如此设置,输出轴通过电机曲柄与调节部连接。电驱动组件启动运行后,电机曲柄将输出轴的转矩转化为驱动力,输出轴能够通过电机曲柄驱动传动杆,使其相对于底板转动,从而带动剪线组件转动。
为了实现电驱动组件与传动杆的连接,保证剪线刀装置的调节精度,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电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杆,第三连杆的一端与调节部相对远离外延部的末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电机曲柄转动连接,步进电机运行通过输出轴驱动电机曲柄带动第三连杆及传动杆运动。
如此设置,电机曲柄、第三连杆、传动杆以及底板构成了一个四连杆机构,该四连杆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轨迹。在步进电机驱动电机曲柄转动的过程中,电机曲柄与第三连杆的转动连接点走过的轨迹与外延部相对远离调节部的末端走过的轨迹相对应,进而步进电机的输出轴转角与剪线刀刀尖走过的轨迹相对应,进一步保证了剪线刀装置的调节精度。
为了进一步实现对剪线刀位置的精准量化调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电驱动组件包括调节凸轮,调节凸轮与输出轴的末端固定连接,输出轴通过调节凸轮与调节部连接,步进电机运行并通过输出轴驱动调节凸轮绕输出轴的轴线转动。
如此设置,在步进电机启动运行的状态下,输出轴能够驱动调节凸轮绕输出轴的轴线转动。由于调节凸轮侧部的母线到输出轴轴线的距离不全相等,当传动杆与调节凸轮通过调节凸轮的侧部高副连接后,调节凸轮转动并带动调节部摆动,因而可以使传动杆相对于底板转动。操作人员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电控参数,选取特定的调节凸轮,在不同针距对应下的电控参数,控制调节凸轮的正反转以及转动角度,从而控制传动杆的正反转以及转动角度,实现了对剪线刀位置的精准、量化调节。
为了实现调节凸轮与传动杆的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调节部相对远离外延部的末端开设有第二驱动槽,调节凸轮穿设于第二驱动槽,调节凸轮的侧部能够与第二驱动槽的内壁接触,步进电机运行并通过输出轴驱动调节凸轮带动传动杆运动。
如此设置,在步进电机驱动调节凸轮绕输出轴的轴线转动的过程中,调节部末端的第二驱动槽能够与调节凸轮的侧部形成高副连接。输出轴驱动调节凸轮转动的同时能够带动调节部沿弧形轨迹摆动。在第二驱动槽与调节凸轮的作用下,传动杆相对底板转动;在第二驱动槽的限制下,传动杆能够保持与调节凸轮的高副连接。
为了分别实现导向架与底板以及导向架与第二连杆之间的转动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剪线刀装置包括第一销螺钉,剪线组件包括剪线刀以及导向架,导向架通过第一销螺钉转动连接于底板,导向架设有导向槽,剪线刀设置在导向槽内;及/或,
剪线刀装置包括第二销螺钉,导向架通过第二销螺钉与第二连杆转动连接。
如此设置,导向架作为剪线组件与底板或第二连杆转动连接的基础,导向架通过第二导向槽容置剪线刀,第一销螺钉作为导向架与底板的转动连接件,二者通过第一销螺钉形成了转动副;第二销螺钉作为导向架与第二连杆的转动连接件,二者通过第二销螺钉形成了转动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缝纫机,缝纫机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剪线刀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缝纫机,具有电驱动调节剪线刀位置的功能。电驱动调节方式具有更高的精度,能够消除手动扳动调节的误差对剪线刀实际位置的影响,单次调节的成功率以及准确率都有所提升,更便于一般操作人员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与使用;使用者可以预先根据不同的针距设定具体的电控参数,在特定电控参数控制下,使剪线刀达到在特定针距下的位置要求,由此实现剪线刀位置的量化精准调节;这种缝纫机也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缝纫工艺以及频繁调节针距的使用场合,大幅节约调节所需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剪线刀装置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剪线刀装置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剪线刀装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剪线刀装置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剪线刀装置的第二视角示意图。
100、剪线刀装置;10、底板;20、剪线组件;21、剪线刀;22、导向架;30、传动杆;31、调节部;311、第二驱动槽;32、外延部;321、第一驱动槽;33、复位组件;331、第一紧钉螺钉;332、第二紧钉螺钉;333、扭簧;40、电驱动组件;41、步进电机;411、输出轴;42、电机曲柄;43、第三连杆;44、调节凸轮;50、第二连杆;60、第一固定螺钉;70、第二固定螺钉;80、第一销螺钉;90、第二销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剪线刀装置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剪线刀装置的第二视角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剪线刀装置100用于工业缝纫机,能够对剪线刀的位置进行调节,使其能够勾到缝纫线,在剪线刀的配合下将缝纫线切断。
实际纺织生产过程中,通常根据不同的缝纫工艺,变换不同的针距。针距变化后,缝纫线相对于剪线刀的位置发生变化。缝纫线包括面线以及底线,剪线刀通常只能覆盖常用的中间段针距,在中间段针距下,剪线刀可以顺利将面线以及底线勾回并切断;在大针距下,缝纫线会远离剪线刀,此时需要调节剪线刀的位置,使其靠近缝纫线;保持上一步调节的剪线刀位置不变,切换为小针距,此时底线处于剪线刀的刀背处,无法勾回底线,因此需要沿与上一步调节的相反方向重新调节剪线刀位置,移动剪线刀刀尖并靠近底线。如此,剪线刀方能再次将缝纫线勾回并切断。所以在实际缝纫作业中需要及时通过剪线刀装置,调整剪线刀与缝纫线的距离,以使剪线刀在不同针距下均可以勾到并切断缝纫线。
剪线刀装置100包括底板10以及剪线组件20,底板10作为剪线组件20的安装基础,可供剪线组件20转动安装于底板10上。因而剪线组件20能够绕其与底板10的转动连接点转动。
剪线组件20包括剪线刀,剪线组件20转动连接于底板10,剪线刀的刀尖位于剪线组件20另一末端。当剪线组件20相对于底板10转动一个角度后,剪线组件20的末端沿弧形的轨迹移动,剪线刀位置随即发生变化,通过剪线组件20相对于底板10转动,实现了剪线刀的刀尖与缝纫线之间距离的放大或缩小,最终使剪线刀适应不同大小的针距,保证剪线刀顺利勾回并切断缝纫线
在实际应用中,剪线组件20只需要转过一个微量角度,即剪线刀刀尖仅需要移动一段微量弧形轨迹,便可以达到与缝纫线的距离要求。对于操作人员而言,剪线刀位置的调节是微量的,因此需要较高的调节熟练度以及位置精度,以满足实际作业需要。
现有剪线刀装置中,剪线组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底板,另一端为剪线刀的刀尖,可供操作人员手动调节的部分位于剪线组件中部。其调节过程是:先松掉锁紧螺钉,然后手动扳动剪线组件的中部,剪线组件绕其与底板的转动连接点转过一定角度,待剪线刀的刀尖到达所需位置后,再旋紧锁紧螺钉,将剪线组件固定。在此过程中剪线刀的刀尖移动的弧形轨迹长度大于上述剪线组件中部扳动点移动的弧形轨迹长度,这意味着操作人员可手动调节的范围很小,但是剪线刀的刀尖实际位置变动量更大,手动扳动调节的误差随之被放大,因此很难便捷地调节到合适的位置,特别是在需要频繁调节针距时,缝纫线的位置也会不停变化,这增加了剪线刀位置调节所需的时长以及调节难度,影响生产作业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剪线刀装置100包括底板10、剪线组件20,还包括传动杆30以及电驱动组件40,剪线组件20转动连接于底板10,传动杆30转动连接于底板10,传动杆30的一端与剪线组件20连接,另一端与电驱动组件40连接,电驱动组件40能够电力驱动传动杆30转动,并带动剪线组件20转动。电驱动组件40与底板10均固定设置于缝纫机的机架上。
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剪线刀装置具有电控调节剪线刀位置的功能,电驱动组件40运行,电力驱动传动杆30,使其相对于底板10转动,从而带动剪线组件20相对于底板10转动,间接地控制剪线组件20转过一定角度,以使剪线刀的刀尖到达所需位置。与现有剪线刀装置相比,该剪线刀装置可以降低使用者的操作难度并且能大幅节约剪线刀位置调节所需的时间,省去了操作人员手动扳动剪线组件20的工序。使用者可以预先根据不同的针距为电驱动组件40设定具体的电控参数,在特定电控参数控制下,电驱动组件40能够驱动传动杆30转过特定的角度并带动剪线组件20转过特定角度,从而达到剪线刀在特定针距下的位置要求,由此实现剪线刀位置的量化精准调节;此外,该剪线刀装置能够消除手动扳动调节的误差对剪线刀实际位置的影响,具有更高的精度,单次调节准确率更高。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剪线刀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连杆50,第二连杆50的一端与传动杆30a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剪线组件20转动连接,电驱动组件40能够通过传动杆30a及第二连杆50,驱动剪线组件20转动。
如此设置,底板10、剪线组件20、传动杆30a以及第二连杆50构成了一个四连杆机构,其中底板10作为机架;电驱动组件40能够驱动传动杆30a相对于底板10转动,传动杆30a作为该四连杆机构的主动件;传动杆30a相对于底板10转动的同时能够通过第二连杆50带动剪线组件20相对于底板10转动,因而剪线组件20作为该四连杆机构的从动件,该四连杆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轨迹。在电驱动组件40驱动传动杆30a的过程中,传动杆30a与第二连杆50的转动连接点移动的弧形轨迹与剪线刀刀尖移动的弧形轨迹相对应,进一步保证了剪线刀装置100的调节精度。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传动杆30a包括调节部31a及外延部32a,传动杆30a为大致呈“L”形的杆状件,“L”形杆状件的其中一个直杆段为调节部31,另一个直杆段为外延部32;调节部31a与外延部32a固定连接,电驱动组件40与调节部31a相对远离外延部32a的末端连接,外延部32a相对远离调节部31的末端与第二连杆50a转动连接。传动杆30a与底板10的转动连接点位于调节部31与外延部32之间。
具体地,调节部31a与外延部32a为一体成型的杆件,传动杆30a与底板10的转动连接点位于“L”形杆状件的转角处,调节部31a与外延部32a相互垂直设置。
如此设置,传动杆30a具有相对固定的调节部31a以及外延部32a两个部分,在电驱动组件40驱动传动杆30a使其转动的过程中,调节部31a以及外延部32a具有相同大小的转角以及相同的角速度;传动杆30a通过外延部32a的末端实现了与第二连杆50的转动连接;调节部31a作为电驱动组件40动力输入的部分与电驱动组件40连接,避免了电驱动组件40与其他杆件的干涉,便于各个杆件及组件的布置。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传动杆30a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长直杆,传动杆30a与底板10的转动连接点位于长直杆中部且两端分别为调节部31与外延部32,即调节部31与外延部32共线设置。只要保证调节部31与外延部32相对固定设置,电驱动组件40与调节部31相对远离外延部32的末端连接,外延部32相对远离调节部31的末端与第二连杆50转动连接即可,而不限于本实施方式。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剪线刀装置100包括第一固定螺钉60a;外延部32a相对远离调节部31a的末端通过第一固定螺钉60a与第二连杆50转动连接,外延部32a通过第一固定螺钉60a及第二连杆50控制剪线组件20相对于底板10转动。
如此设置,第一固定螺钉60a作为外延部32a与第二连杆50的转动连接件,能够同时穿设并螺纹连接于外延部32a相对远离调节部31a的末端以及第二连杆50的一端,传动杆30a与第二连杆50能够绕第一固定螺钉60a的轴线相对转动,二者通过第一固定螺钉60a形成了转动副。
可以理解的是,剪线刀装置100也可以不包括第一固定螺钉60a,例如可以在外延部32a的末端设置销轴,在第二连杆50的一端设置销轴孔,外延部32a末端的销轴直接与第二连杆50一端的销轴孔配合连接,也可以实现外延部32a与第二连杆50的转动连接,只要二者之间能够形成可相对转动的转动副即可,而不必局限于本实施方式。
可以理解的是,剪线刀装置100也可以不包括第二连杆50,而是通过改变传动杆30的形状与结构,以获得和具有第二连杆50的四连杆机构相同运动效果的等效连杆组机构,在电驱动组件40运行并驱动传动杆30转动下,剪线组件20同样可以相对于底板10转动。
请参阅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剪线刀装置100的示意图。图3所示的剪线刀装置100包括第一固定螺钉60b,不包括第二连杆50;第一固定螺钉60b固设于剪线组件20上,外延部32b相对远离调节部31b的末端开设有第一驱动槽321,第一固定螺钉60b穿设于第一驱动槽321内并且与第一驱动槽321的内壁接触,外延部32b通过第一固定螺钉60b及第一驱动槽321控制剪线组件20相对于底板10转动。第一驱动槽321能够限制第一固定螺钉60b在其内部进行微量的运动,从而控制剪线组件20相对于底板10产生微量转动。
如此设置,在电驱动组件40驱动传动杆30b转动的过程中,第一驱动槽321的内壁能够抵持第一固定螺钉60b,并且能够限制第一固定螺钉60b在第一驱动槽321内进行微量的运动;同时,固设于剪线组件20的第一固定螺钉60b受到第一驱动槽321内壁的作用力,将会绕剪线组件20与底板10的转动连接点转动,在第一驱动槽321以及第一固定螺钉60b的共同作用下,剪线组件20转过微量的角度,最终使剪线刀刀尖移动过微量弧形轨迹,完成了剪线刀位置的调节。该实施方式与包括第二连杆50的剪线刀装置100具有相同的效果,省去了第二连杆50,是上述四连杆机构的一种等效变形连杆组机构。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调节部31长度大于外延部32长度。
如此设置,在电驱动组件40运行驱动传动杆30转动的过程中,调节部31的末端比外延部32的末端具有更大的线速度,传动杆30转过一定角度后,调节部31末端移动的弧形轨迹长度大于外延部32末端移动的弧形轨迹长度。由此,电驱动组件40驱动调节部31相对远离外延部32的末端,使其走过一段较长的弧形轨迹,对应地,外延部32相对远离调节部31的末端沿弧形轨迹微量移动,同时带动剪线组件20转过一个较小的角度,最终剪线刀的刀尖沿弧形轨迹微量移动。电驱动组件40能够在大范围内驱动传动杆30,以获得小范围的剪线刀位置变化量;在电驱动组件40驱动传动杆30的过程中,电驱动组件40向传动杆30的动力输出偏差对剪线刀位置的影响程度也会显著削弱,显著提高了对剪线组件20的调节精度。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剪线刀装置100包括第二固定螺钉70,传动杆30与底板10通过第二固定螺钉70转动连接;及/或,
剪线刀装置100包括复位组件,复位组件包括弹性件、第一紧钉螺钉以及第二紧钉螺钉,第一紧钉螺钉固设于底板,第二紧钉螺钉固设于传动杆,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紧钉螺钉及第二紧钉螺钉固定连接。
如此设置,第二固定螺钉70作为传动杆30与底板10的转动连接件,能够同时穿设并螺纹连接于传动杆30以及底板10,传动杆30与底板10能够绕第二固定螺钉70的轴线相对转动,二者通过第二固定螺钉70形成了转动副。
复位组件33能够为传动杆30提供一个预设的扭矩,当电驱动组件40沿某个方向驱动传动杆30使其转动时,复位组件33通过弹性件产生的扭矩与传动杆30转动方向相反,该扭矩增大了沿上述方向转动传动杆30时的阻尼,防止传动杆30在惯性作用下或者由于电驱动组件40的动力输出不平顺导致转动过多的现象发生,进一步提高了剪线组件20的调节精确度;当电驱动组件40沿相反方向驱动传动杆30时,复位组件33能够通过上述扭矩使传动杆30沿该方向快速复位。由此,操作人员可以预先设置,使复位组件33的扭矩方向与常用针距相匹配,作用在传动杆30的扭矩具有驱动传动杆30从而带动剪线组件20转动的趋势,从而使剪线刀在该针距下依旧可以顺利勾回并切断缝纫线,以提高剪线刀装置100的使用便利性。
可以理解的是,剪线刀装置100也可以不包括第二固定螺钉70,例如可以在底板10设置销轴孔,在传动杆30上设置销轴,底板10的销轴孔直接与传动杆30的销轴配合连接,也可以实现传动杆30与底板10的转动连接,只要二者之间能够形成可相对转动的转动副即可,而不必局限于本实施方式。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弹性件为扭簧333,扭簧套设第二固定螺钉70,扭簧3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紧钉螺钉331及第二紧钉螺钉332固定连接,第一紧钉螺钉331与第二紧钉螺钉332分别将扭簧333的两端压紧在底板10以及传动杆30上。
如此设置,扭簧333具有较好的弹性,能够多次使用且不易发生失效或弹性衰退现象。扭簧333更容易实现与第一紧钉螺钉331以及第二紧钉螺钉332的固定连接,采用扭簧333的复位组件33能够更加稳固牢靠地安装在传动杆30上。
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弹簧或者具有弹性的零件,如圆柱压缩弹簧或者橡胶件,一端通过第一紧钉螺钉331与底板10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紧钉螺钉332与传动杆30固定连接,只要弹性件能够分别固定连接于底板10以及传动杆30,并且能够对传动杆30提供一个扭矩即可,而不仅限于本实施方式。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电驱动组件40包括步进电机41,步进电机41具有向外伸出的输出轴411,输出轴411与调节部31连接。步进电机41与底板10均固定设置于缝纫机的机架上。步进电机41运行,通过输出轴输出转矩,输出轴能够将转矩输入至调节部31。
如此设置,输出轴411作为电驱动组件40的直接动力输出件,通过与调节部31以机械连接的方式连接,将动力传递至传动杆30。电驱动组件40启动运行后,可以驱动传动杆30相对于底板10转动,从而带动剪线组件20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电驱动组件40也可以是除电机之外的其它电控动力源组件,例如电驱动组件40可以选用电控气缸或者电磁驱动组件,电控气缸或者电磁驱动组件也可以提供动力,均能够与调节部31以机械连接的方式连接,从而驱动传动杆30相对于底板10转动,以达到调节剪线刀位置的目的,而不仅局限于本实施方式。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电驱动组件40c还包括电机曲柄42,电机曲柄42固定连接于输出轴411,输出轴411通过电机曲柄42与调节部31连接,步进电机41运行并通过输出轴411驱动电机曲柄42绕输出轴411的轴线转动。
如此设置,输出轴411通过电机曲柄42与调节部31连接。电驱动组件40c启动运行后,电机曲柄42将输出轴411的转矩转化为驱动力,输出轴411能够通过电机曲柄42驱动传动杆30,使其相对于底板10转动,从而带动剪线组件20转动。
具体地,电机曲柄42与输出轴411通过电机螺钉固定连接。电机曲柄42的一端开设有通孔,该通孔用于与输出轴411配合,电机曲柄42通过该通孔套设于输出轴411的末端。
进一步地,电机曲柄42还开设有螺纹孔,该螺纹孔位于上述通孔所在一侧的外壁,且与上述通孔垂直设置。该螺纹孔与上述通孔连通,用于电机螺钉旋入,电机螺钉旋入该螺纹孔后,电机螺钉的尖端可以抵持在输出轴411的侧部,因而可以限制电机曲柄42相对于输出轴411的转动,由此实现了电机曲柄42与输出轴411的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电机曲柄42与输出轴411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连接,例如销连接、平键连接或花键连接,只要电机曲柄42与输出轴411能够保持周向以及径向相对固定即可,不仅局限于本实施方式。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电驱动组件40c还包括第三连杆43,第三连杆43的一端与调节部31c相对远离外延部32c的末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电机曲柄42转动连接,步进电机41运行并通过输出轴411驱动电机曲柄42带动第三连杆43及传动杆30运动。
如此设置,电机曲柄42、第三连杆43、传动杆30c以及底板10构成了一个四连杆机构,其中底板10作为机架,步进电机41与底板10相对固定;步进电机41通过输出轴411控制电机曲柄42转动,电机曲柄42能够直接驱动第三连杆43,电机曲柄42作为该四连杆机构的主动件,第三连杆43带动传动杆30c相对于底板10转动,因而传动杆30c作为该四连杆机构的从动件,该四连杆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轨迹。在步进电机41驱动电机曲柄42转动的过程中,电机曲柄42与第三连杆43的转动连接点走过的轨迹与传动杆30c的外延部32c相对远离调节部31c的末端走过的轨迹相对应,进而步进电机41的输出轴411转角与剪线刀刀尖走过的轨迹相对应,进一步保证了剪线刀装置100的调节精度。
可以理解的是,电驱动组件40也可以不包括第三连杆43,而是通过改变传动杆30的形状与结构,以获得和具有第三连杆43的四连杆机构相同运动效果的等效连杆组机构,在电驱动组件40的驱动下,传动杆30同样可以相对于底板10转动。
请参阅图4-图5,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剪线刀装置100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剪线刀装置100的第二视角示意图。在图4所示的剪线刀装置100中,电驱动组件40d包括调节凸轮44,但不包括第三连杆43,调节凸轮44与输出轴411的末端固定连接,输出轴411通过调节凸轮44与调节部31d连接,步进电机41运行并通过输出轴411驱动调节凸轮44绕输出轴411的轴线转动。
如此设置,在步进电机41启动运行的状态下,输出轴411能够驱动调节凸轮44绕输出轴411的轴线转动。由于调节凸轮44侧部的母线到输出轴411轴线的距离不全相等,当传动杆30d与调节凸轮44通过调节凸轮44的侧部高副连接后,调节凸轮44转动并带动调节部31d摆动,因而可以使传动杆30d相对于底板10转动。操作人员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电控参数,选取特定的调节凸轮44,在不同针距对应下的电控参数,控制调节凸轮44的正反转以及转动角度,从而控制传动杆30d的正反转以及转动角度,实现了对剪线刀位置的精准、量化调节。
进一步地,调节部31d的末端设有第二驱动槽311,调节凸轮44穿设于第二驱动槽311,调节凸轮44的侧部能够与第二驱动槽311的内壁接触,调节凸轮44通过其侧部与调节部31d高副连接,步进电机41运行通过输出轴411驱动调节凸轮44并带动传动杆30d运动。
如此设置,在步进电机41驱动调节凸轮44绕输出轴411的轴线转动的过程中,调节部31d末端的第二驱动槽311能够与调节凸轮44的侧部形成高副连接。由于调节凸轮44侧部母线与输出轴411轴线的距离不总相等,第二驱动槽311内壁与调节凸轮44的接触线到输出轴411轴线的距离也会变化,输出轴411驱动调节凸轮44转动的同时能够带动调节部31d沿弧形轨迹摆动。于是在第二驱动槽311与调节凸轮44的作用下,传动杆30d相对底板10转动;在第二驱动槽311的限制下,传动杆30d能够保持与调节凸轮44的高副连接。
优选地,第二驱动槽311为封闭槽,第二驱动槽311的形状为椭圆形或大致呈椭圆形。
如此设置,传动杆30d能够通过第二驱动槽311套设调节凸轮44,防止因外部干扰或步进电机41动力输出不平顺导致传动杆30d与调节凸轮44的高副连接失效,因而使第二驱动槽311的内壁与调节凸轮44的侧部保持接触。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剪线刀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销螺钉80,剪线组件20包括剪线刀21以及导向架22;导向架22通过第一销螺钉80转动连接于底板10,导向架22开设有导向槽,剪线刀21设置在导向槽内,能够随同导向架22相对于底板10转动;及/或,
剪线刀装置100包括第二销螺钉90,导向架22与第二连杆50通过第二销螺钉90转动连接。
具体地,剪线刀21包括固定刀以及活动刀,固定刀固设于导向槽内,活动刀活动设置于导向槽内,活动刀可以沿导向槽的轨道面上往复直线运动,活动刀伸出导向槽后能够将缝纫线勾回,活动刀缩回导向槽内时,可以将缝纫线勾至固定刀的刃口处,从而完成切线。
如此设置,导向架22可以作为剪线组件20与底板10或第二连杆50转动连接的基础,导向架22通过导向槽容置剪线刀21,第一销螺钉80作为导向架22与底板10的转动连接件,二者通过第一销螺钉80形成了转动副;第二销螺钉90作为导向架22与第二连杆50的转动连接件,二者通过第二销螺钉90形成了转动副。
可以理解的是,剪线刀装置100也可以不包括第一销螺钉80,例如可以在导向架22的一端设置销轴,在底板10上设置销轴孔,导向架22的销轴直接与底板10的销轴孔配合连接,也可以实现导向架22与底板10的转动连接,只要二者之间能够形成可相对转动的转动副即可;剪线刀装置100也可以不包括第二销螺钉90,例如可以在第二连杆50的一端设置销轴,在导向架22上设置销轴孔,第二连杆50的销轴直接与导向架22的销轴孔配合连接,也可以实现导向架22与第二连杆50的转动连接,只要二者之间能够形成可相对转动的转动副即可,而不必局限于本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剪线刀装置100具有电控调节剪线刀位置的功能,可以降低使用者的操作难度并且能大幅节约剪线刀位置调节所需的时间,省去了操作人员手动扳动剪线组件20的工序。使用者可以预先根据不同的针距为电驱动组件40设定具体的电控参数,在特定电控参数控制下,电驱动组件40能够驱动传动杆30转过特定的角度并带动剪线组件20转过特定角度,从而达到剪线刀在特定针距下的位置要求,由此实现剪线刀位置的量化精准调节;此外,该剪线刀装置能够消除手动扳动调节的误差对剪线刀实际位置的影响,具有更高的精度,单次调节准确率更高。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剪线刀装置100的工作过程:
当需要调节剪线刀位置时,操作人员启动控制程序,于是步进电机41启动运行,在预设参数的控制下,步进电机41的输出轴411转过一定角度,电机曲柄42随之转过相同的角度;电机曲柄42同时带动第三连杆43运动,并带动调节部31与第三连杆43的转动连接点沿弧形轨迹移动,因而传动杆30相对于底板10转过一个角度;传动杆30进一步带动第二连杆50运动,同时第二连杆50带动导向架22相对于底板10转动,剪线刀21随同导向架22转动相同的角度;剪线刀的刀尖绕导向架22与底板10的转动连接点沿弧形轨迹微量移动,当剪线刀刀尖到达所需位置时,执行控制程序时步进电机41停机,剪线刀装置100的部件停止运动,最终实现剪线刀相对于缝纫线位置的调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缝纫机(图未示),该缝纫机包括上述中任意一项的剪线刀装置100。
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缝纫机,具有电驱动调节剪线刀位置的功能。电驱动调节方式具有更高的精度,能够消除手动扳动调节的误差对剪线刀实际位置的影响,单次调节的成功率以及准确率都有所提升,更便于一般操作人员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与使用;使用者可以预先根据不同的针距设定具体的电控参数,在特定电控参数控制下,使剪线刀达到在特定针距下的位置要求,由此实现剪线刀位置的量化精准调节;这种缝纫机也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缝纫工艺以及频繁调节针距的使用场合,大幅节约调节所需时间。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剪线刀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剪线刀装置(100)包括底板(10)、剪线组件(20)、传动杆(30)以及电驱动组件(40);所述剪线组件(20)转动连接于所述底板(10),所述传动杆(30)转动连接于所述底板(10);所述传动杆(30)的一端与所述剪线组件(2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驱动组件(40)连接,所述电驱动组件(40)能够电力驱动所述传动杆(30)转动,并带动所述剪线组件(20)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线刀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剪线刀装置(100)还包括第二连杆(50);所述第二连杆(50)的一端与所述传动杆(3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剪线组件(20)转动连接;所述电驱动组件(40)能够通过所述传动杆(30)及所述第二连杆(50),驱动所述剪线组件(20)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剪线刀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30)包括调节部(31)及外延部(32);所述调节部(31)与所述外延部(32)固定连接,所述电驱动组件(40)与所述调节部(31)相对远离所述外延部(32)的末端连接,所述外延部(32)相对远离所述调节部(31)的末端与所述第二连杆(50)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剪线刀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剪线刀装置(100)包括第一固定螺钉(60);所述外延部(32)相对远离所述调节部(31)的末端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螺钉(60)与所述第二连杆(50)转动连接,所述外延部(32)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螺钉(60)及所述第二连杆(50)控制所述剪线组件(20)相对于所述底板(10)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剪线刀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剪线刀装置(100)包括第一固定螺钉(60);所述第一固定螺钉(60)固设于所述剪线组件(20)上,所述外延部(32)相对远离所述调节部(31)的末端开设有第一驱动槽(321),所述第一固定螺钉(60)穿设于所述第一驱动槽(321)内并且与所述第一驱动槽(321)的内壁接触,所述外延部(32)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螺钉(60)及所述第一驱动槽(321)控制所述剪线组件(20)相对于所述底板(10)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剪线刀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31)长度大于所述外延部(32)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剪线刀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剪线刀装置(100)包括第二固定螺钉(70);所述传动杆(30)与所述底板(10)通过所述第二固定螺钉(70)转动连接;及/或,
所述剪线刀装置(100)包括复位组件(33),所述复位组件(33)包括弹性件、第一紧钉螺钉(331)以及第二紧钉螺钉(332),所述第一紧钉螺钉(331)固设于所述底板(10),所述第二紧钉螺钉(332)固设于所述传动杆(30),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紧钉螺钉(331)及所述第二紧钉螺钉(332)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剪线刀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扭簧(333),所述扭簧(333)套设所述第二固定螺钉(70),所述扭簧(33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紧钉螺钉(331)及所述第二紧钉螺钉(332)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剪线刀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组件(40)包括步进电机(41),所述步进电机(41)具有向外伸出的输出轴(411),所述输出轴(411)与所述调节部(3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剪线刀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组件(40)还包括电机曲柄(42),所述电机曲柄(42)固定连接于所述输出轴(411)上,所述输出轴(411)通过所述电机曲柄(42)与所述调节部(31)连接,所述步进电机(41)运行并通过所述输出轴(411)驱动所述电机曲柄(42)绕所述输出轴(411)的轴线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剪线刀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组件(40)还包括第三连杆(43);所述第三连杆(43)的一端与所述调节部(31)相对远离所述外延部(32)的末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机曲柄(42)转动连接,所述步进电机(41)运行并通过所述输出轴(411)驱动所述电机曲柄(42)带动所述第三连杆(43)及所述传动杆(30)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剪线刀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动组件(40)包括调节凸轮(44),所述调节凸轮(44)与所述输出轴(411)的末端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411)通过所述调节凸轮(44)与所述调节部(31)连接,所述步进电机(41)运行并通过所述输出轴(411)驱动所述调节凸轮(44)绕所述输出轴(411)的轴线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剪线刀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31)相对远离所述外延部(32)的末端开设有第二驱动槽(311),所述调节凸轮(44)穿设于所述第二驱动槽(311),所述调节凸轮(44)的侧部能够与所述第二驱动槽(311)的内壁接触,所述步进电机(41)运行并通过所述输出轴(411)驱动所述调节凸轮(44)带动所述传动杆(30)运动。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剪线刀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剪线刀装置(100)包括第一销螺钉(80),所述剪线组件(20)包括剪线刀(21)以及导向架(22),所述导向架(22)通过所述第一销螺钉(80)转动连接于所述底板(10),所述导向架(22)设有导向槽,所述剪线刀(21)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内;及/或,
所述剪线刀装置(100)包括第二销螺钉(90),所述导向架(22)通过所述第二销螺钉(90)与所述第二连杆(50)转动连接。
15.一种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纫机包括权利要求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剪线刀装置(100)。
CN202020991887.6U 2020-06-03 2020-06-03 剪线刀装置及缝纫机 Active CN2128344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91887.6U CN212834449U (zh) 2020-06-03 2020-06-03 剪线刀装置及缝纫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91887.6U CN212834449U (zh) 2020-06-03 2020-06-03 剪线刀装置及缝纫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34449U true CN212834449U (zh) 2021-03-30

Family

ID=75170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91887.6U Active CN212834449U (zh) 2020-06-03 2020-06-03 剪线刀装置及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344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158325B1 (en) Combination jig saw adjusting mechanism
CN205205442U (zh) 一种缝纫机的剪线机构
CN212834449U (zh) 剪线刀装置及缝纫机
CN108360164A (zh) 以偏心驱动活动舌件座的定位结构
US4691654A (en) Lateral movement feed dog for a sewing machine
CN107761258B (zh) 一种缝纫机的送布调节机构
CN204608360U (zh) 一种双针缝纫机的剪线机构
CN212771340U (zh) 剪线刀装置及缝纫机
CN111118759B (zh) 一种针梭配合自动调节机构及缝纫机
WO2022242094A1 (zh) 一种缝纫机
CN106012341B (zh) 具备上进给停止机构的缝纫机
CN107268202B (zh) 缝纫机的剪线机构
CN210712047U (zh) 剪线驱动装置及具有其的缝纫机
JP2649702B2 (ja) ミシンの糸切断装置
CN115198454A (zh) 一种缝纫机
CN213507495U (zh) 缝纫机中剪线与针距调节的驱动装置
CN213978097U (zh) 送布调节机构及具有其的缝纫机
CN216274645U (zh) 一种缝纫机的驱动机构
CN218756430U (zh) 一种差动牙调节同步剪线的调节机构及包缝机
CN216998794U (zh) 一种包缝机
CN112626725B (zh) 一种送料牙抬牙高度可调机构及缝纫机
CN215887453U (zh) 一种缝纫机的驱动机构
CN216107538U (zh) 缝纫机
CN113089192B (zh) 一种缝纫机
CN217997517U (zh) 一种送布牙架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8000 no.1008, east section of Donghai Avenue, Sanjia, Jiaojiang District,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ack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8000 no.1008, east section of Donghai Avenue, Sanjia, Jiaojiang District,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ACK SEWING MACHINE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